《沁园春 雪》赏析
沁园春雪原文赏析
沁园春雪原文赏析沁园春雪1936年2月7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自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雪: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两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未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1.蜡象:蜡,作形容词,白色;蜡象:白色的大象。
2.红妆素裹:红装,妇女的艳丽服饰,也代指美丽的女子,此处两用均可。
素裹,素裹的倒装,裹,穿;素,洁白静美的服饰。
3.折腰:鞠躬。
效劳。
4.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指诗;骚,屈原作的《离骚》,代指《楚辞》。
5.汗,是可汗的省城,就是王。
6.风流英俊杰出,功绩,文采卓著。
一九三六年二月五日,毛泽东亲率红军抗日先锋队到达距离黄河仅二十来里的清涧县的袁家沟,准备东渡黄河,出兵山西,赴华北抗击日本侵略军。
二月七日,以飞了一天的鹅毛大雪仍在飘飘扬扬,漫天飞舞。
毛泽东素来爱雪,现在看到寥廓雄浑的北国雪景,纵目黄河上下,放眼长城南北,雪盖冰封,白茫茫浑无天际,心情十分振奋,诗兴如潮起伏。
当晚,在住处,一灯如豆,诗人伏在一张小炕上,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词《沁园春.雪》。
词的上阙写景,起笔就大气磅礴。
包举字内,以“背负青天朝下看”的审美视野,纵览北国河山。
长城黄河,有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之以“莽莽”.“滔滔”谊染其气势,作为词的兴象,特别的显得豪迈与崇高。
群山.高原.不仅气胸为足,生机勃发,且表现出大无畏的抗战精神,要与高高在上的“天公”一比高低;一“舞”一“驰”,似乎已赢得挑战的胜利。
结局三句,诗人妙想奇发,搁笔云天雪景,去描绘云散天青冬阳暖照的晴天雪景。
沁园春雪 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导言“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是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和感慨中所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优美的形象、出色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意象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沁园春雪》进行深入的赏析,解读其内涵,探讨其艺术特点。
《沁园春雪》赏析一、乐观进取的主题“沁园春雪”描绘了一个乐观、进取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
诗中的春天雪花,象征着旧制度的破碎和新时代的到来,显示了一种新气象,预示着新社会、新生活的到来。
二、艺术特点1. 夸张的意象诗中出现了许多夸张的意象,如”庭前雪独自飞”,“黎明即起舞”等。
这些夸张的意象使整个诗歌更富有张力和激情,给读者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力。
2. 反复运用的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借代、比喻、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3. 雄浑的韵律诗歌的韵律运用非常巧妙,每一句诗都有明显的押韵,使整首诗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香辣的春日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
这些意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诗歌更丰富、有趣。
三、诗歌内涵1. 爱国主义情怀“沁园春雪”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怀与热爱,倾诉了他对于中国革命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
2. 对民众生活状况的关注诗中反复出现的乡野、牧童、牛羊等意象,折射出诗人对民众生活的关注和关怀,表达了他对农民阶级的支持和对农村发展的期望。
3. 对新时代的向往“沁园春雪”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灿烂的春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新时代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诗中的雪花象征着新生活和新气象的到来,预示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结语“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首乐观进取、极富激情和豪情壮志的诗歌。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从诗中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国家、人民和美好未来的热爱和关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沁园春·雪》译文及赏析
《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2.赏析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沁园春雪表达了什么
沁园春雪表达了什么《沁园春·雪》上阕借景抒怀,营造了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雄阔豪放、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下阕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表达了什么《沁园春·雪》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和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片由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沁园春雪是什么时候写作的《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
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 雪 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的赏析如下:
从形式上看,《沁园春·雪》是一首典型的词牌名为“沁园春”的词作。
其音乐文学形式的特点在于韵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在句式上,这首词采用了长句和短句的组合,使得整首词的节奏感更加丰富。
这首词还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
从内容上看,《沁园春·雪》描绘了北国雪景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敬仰。
词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描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美丽世界。
诗人还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
这首词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和对人民事业的崇高信念。
从艺术价值上看,《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歌。
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首词以雪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表现,将北国雪景的壮丽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和艺术感染力;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表现方式,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这首词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以及对人民事业的崇高信念。
《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其形式、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意境,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 1。
精选毛主席《沁园春雪》赏析范文(通用3篇)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
“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
“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沁园春雪原文注释与赏析
《沁园春·雪》原文、注释与赏析(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雪] 陕北大雪。
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大河] 黄河。
[折腰] 屈身侍候。
意谓为国忧劳。
[秦皇汉武] 秦始皇帝嬴政,汉武帝刘彻。
[唐宗宋祖] 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
[风骚] 原指《国风》、《离骚》,后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 汉朝称北方匈奴为“天之骄子”,简称“天骄”。
见《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
”[成吉思汗] 元太祖。
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建蒙古汗国,被推为“大汗”,上尊号曰“成吉思汗”。
[射大雕] 以喻武功。
北方草原民族善骑射,能射雕者,称“射雕手”。
【赏析】上阕,全部写景,景语铺陈的过程,北国莽原雪景一层又一层展开。
借写景者的专注与投入,那一份江山深情微妙透露。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此三句,紧扣词题之“雪”,以自近及远的波及形式展开。
“千里”、“万里”,非目力所能见,尤其雪中;故千里万里句皆为由眼前景而合理推想语。
另一设想,则是存在着一位“巨人主体”,俯视人寰,自可收揽天下!“望”字,统领上阕下余十句。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四句,一写山景,一写水景;山景水景皆雪景,故而山只有莽莽,水已失滔滔。
从语义看,仍与起势之“千里”、“万里”相应和。
接下来的“山”与“原”,在长城、大河总体背景下浮现成近景,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三句,是具有特写性质的画面。
与天“比高”,其实是真实的雪中画面。
因为雪,天地一混沌,才有地上之“山”、“原”与天色相混化的印象。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一、《沁园春·雪》原作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二、题解及背景(一)题解《沁园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牌名,这自然要归功于毛主席这首大名鼎鼎的《沁园春·雪》,但是《沁园春》这一词牌却是历史悠久。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格外宠爱其第五女沁水公主刘致而赐建的陪嫁园田,故名沁水园田,又称沁园,外戚窦宪倚仗权势、巧取豪夺沁水公主田园。
后来的文人墨客感叹其事,多咏叹之。
到唐代后,“沁园”已成为典故见诸于文人墨客笔下,并且被引作曲调名,成为诗词用韵题材。
2现在传世最早的《沁园春》词据考证当是宋代词人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但是这一首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之下无论艺术水平还是影响力均尚显薄弱。
所以后人再以《沁园春》词牌填词之时,多以苏词为参照。
(二)写作背景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渐彰显,占领华北的图谋已经昭然若揭,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
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史称“瓦窑堡会议”。
3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同志一方面继续对东北军的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另一方面着手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东征山西抗击日军。
1936年2月5日清晨,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主力抵达陕西清涧河口东渡黄河,在号称“黄河第一湾”的石楼县辛关镇登岸。
暮冬还寒,大雪纷飞,兼之毛泽东正率军从陕北跨过山西,漫天雪景更激发了诗人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7日红军宿营于义牒镇,毛泽东怀着对革命的必胜信念,挥毫提笔写下了这首至今读来都令人酣畅淋漓的快意之作——《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雪》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
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
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沁园春·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沁园春·雪近现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沁园春雪的赏析与理解
沁园春雪的赏析与理解《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57年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读者在品读此诗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引起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本文将对《沁园春雪》进行深入的赏析与理解,探讨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沁园春雪》这个题目。
沁园,即指沁园春,是毛泽东的故乡沁水河畔的一个地名,春雪则是指春天下雪。
整个题目把握了一个时间和地点,表现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
而诗中所表达的内容也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
诗的开头就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里描绘了北国的冰雪景观,给人一种苍凉和辽阔的感觉。
接着诗人写道“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里表达了对于长城的思考和感叹,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承载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民的苦难,而“莽莽”则表现出了长城的辽阔和壮丽。
接着诗中写到“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里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观,但也暗含了对于黄河的沉沦和失落。
再接着诗人写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里描绘了北国的自然景观,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整个诗篇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读者在品读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通过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自然的独特感受。
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思考和感慨,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国家兴亡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整个诗篇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读者在品读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引起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通过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自然的独特感受。
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思考和感慨,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国家兴亡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整个诗篇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读者在品读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引起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沁园春·雪》课文赏析
《沁园春·雪》课文赏析《沁园春·雪》课文赏析《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课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北国风光”至“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风光;第二层(从“望长城内外”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具体写冰封雪飘的雪景;第三层(从“须晴日”至“分外妖娆”)设想雪后天晴的美景。
下阕议论抒情,纵论历史英雄,抒发宏伟抱负,表达坚定信心,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首句对“北国风光”作结,次句展开对历史英雄的评论;第二层(从“惜秦皇汉武”至“只识弯弓射大雕”)评论历代雄才大略的帝王;第三层(从“俱往矣”至“还看今朝”)歌颂人民群众,抒发宏伟抱负。
《沁园春·雪》在写法上具有三美:一是融合美:这首词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融合美。
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下阕议论非凡的英雄,上下几千年,显示了壮志凌云、风流豪壮的胸襟。
在描写与议论之间,贯通着诗人殷殷赤子之情,“江山如此多娇”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喷涌出革命英雄横空出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沁园春雪赏析角度
沁园春雪赏析角度
1. 从意境角度来看呀,你想想,“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多么宏大的画面呀!就像你站在一片广阔的冰天雪地中,那种震撼感,难道不吸引人吗?
2. 再看描写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山和原比喻成银蛇和蜡象,多形象生动啊,这可比干巴巴地描述有趣多了吧!
3. 情感表达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呢。
毛主席那豪迈的气概,“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多么霸气,多么让人热血沸腾呀!
4. 语言风格也值得好好品品呀,简洁有力,像“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几个字就把氛围烘托出来了,这多厉害呀!
5. 诗词的节奏韵律也很有意思哦,读起来朗朗上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不是很有节奏感呀?
6. 还有历史背景呢,在那个时代写出这样的诗词,不正体现了毛主席的伟大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吗?
7. 对比其他诗词来看,《沁园春·雪》那绝对是独树一帜呀,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样耀眼,你说是不是呀?
8.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功不可没呀,通过这首词,毛主席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多让人钦佩呀!
9. 从艺术价值的角度,那绝对是经典之作呀,能流传这么久,就足以说明一切了,这还用说吗?
10. 最后呀,《沁园春·雪》就是一首让人百读不厌的佳作,每次读都有新的感受,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呀!
我的观点结论:《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的诗词,从多个角度赏析都能给人带来无尽的享受和思考。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壮丽的雪景为背景,展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深沉的情怀。
下面是我对这首词的赏析。
一、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延安看到了大雪纷飞的景象,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的“北国风光”指的是中国的北方,其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当时严寒天气的真实写照。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深情眷恋。
二、深入赏析1.词的上片以写雪景为主,展现出北国壮丽的景色。
诗人通过描写雪后的山川、河流、原野等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同时,“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等描写也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敬仰。
2.词的下片以议论抒情为主,评价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代英雄的崇敬和赞美。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话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3.整首词气势恢宏,意境深远,情感奔放。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议论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恋。
同时,这首词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毛泽东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思考和追求。
三、个人浅见我认为,《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浓郁民族气息的优秀作品。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议论抒情,展现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恋和热爱。
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毛泽东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思考和追求。
整首词气势恢宏,意境深远,情感奔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对比与参照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沁园春·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这首词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其次,这首词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感人,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眷恋和热爱。
沁园春雪 修辞手法赏析
《沁园春·雪》修辞手法赏析
《沁园春·雪》是近现代诗人毛泽东的一首佳作,以下是对其修辞手法的赏析:
诗人运用了比喻、拟人、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例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将山峰比作舞动的银蛇,将高原比作奔跑的蜡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
又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字领起,化实为虚,巧妙地赞扬了历代帝王,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历史人物与当今英雄进行对比,强调了当今英雄的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
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当今英雄的赞美之情,也使诗歌更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沁园春·雪》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诗歌,诗人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和对比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山河和当今英雄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一、写作原文
到山西省石楼县留村休整。
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
2月7日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写下了这篇词作。
2、时代背景:内部环境:当长征结束后,兵员锐减。
到达陕北后,全国红军总数由一年前30万减员到数万,而且,到达陕北后,数万余中央红军仍难立足。
当年的党内情况也不容乐观,张国焘企图另立中央造成中央领导层面临分裂的局面;红一方面军内部亦有个别高级将领率部脱离中央去别地打游击带来军心不稳。
外部环境:东北军数十万人环侍在侧,国民党常胜将军卫立煌提十万大军守护潼关。
当时民族矛盾激烈,日本占领东三省,在1935年后又步步紧逼华北,企图扩大侵略。
虽然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但是蒋介石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此时,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
三、诗词赏析
首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即点明了词中所要描写的时间和地点:即地域辽阔与严寒隆冬的北方雪景,总领全文。
之后通过具体景象来体现雪景。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惟”是
“
其中“
时长征结束后,兵员锐减。
到达陕北后,全国红军总数由一年前30万减员到数万,而且党内情况也不容乐观,张国焘企图另立中央的局面;以及当时日军咄咄逼人,企图扩大侵略,而蒋介石仍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想见,此时作者面临的状态不容乐观而,从“北国风光”到“顿失滔滔”,一方面描写出北国雪景的壮丽,和祖国山川的壮美,同时又暗示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
即共产党处境的艰难和日本的侵略。
但是作者仿佛并没有懊恼失望,反而呐喊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在面临艰难困苦是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
即使如今“顿时滔滔”但是在全国人民不懈的你努力下,将来一定会“分外妖娆”。
下阕由“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开口,这句话既承接上文中祖国山川壮丽,又引起下文中“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使整体逻辑清晰明确,易于读者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去体验作者的豪情壮志。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此句引出自古中华英雄人物,评论历代帝王将相。
诗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评价了五位英雄人物,虽然他们都是曾经战功赫赫,但“武功”有余,“文治”不足,诗人用“惜”字表达出了对他们的惋惜之情。
最后“俱往矣”,那么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呢“还看今朝”。
无须解释,最后四个字,给全文做了一个掷地有声的回答,显示出了诗人舍我其谁的坚定信念与冲天豪气。
下阕中,既有建功立业的艰辛、劳苦、自豪又有不擅文治的遗憾,还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的寄托。
作者在评述历史任务之后直抒胸臆,抒发诗人非凡的抱负,展现了一代伟人铿锵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非凡的自信。
四、结合诗人经历分析
毛泽东出身湖南湘潭,自幼传承了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他在少年时期就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铿锵诗句,这也表明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又因近代以来,湖南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所起的重大作用,便有了“救中国自湖南始”自我认同。
“济天下自我始”的历史责任感以及深厚的文化熏陶赋予了毛泽东改天换地的强人性格。
所以尽管此时面临重重危难但是他仍然呐喊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伟大信念,所以在文章最后,他敢于写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凌云壮志。
结合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我们也能发现这一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他少年志向的延续和发展,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是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有力的回答。
至此“文如其人”的哲理,便在此得到彰显。
五.诗词影响
一首词作,竟然使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在文学的领域展开。
“柳亚子在读了《沁园春·雪》之后赞叹道:“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诗词后填词称赞毛泽东:“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开创者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
《沁园春雪》发表时,新民报的副刊编辑的吴祖光认为词作“睥睨六合,气雄万古”,是“可遇难求”的最精彩稿件,蒋介石便坐卧不安,惊恐万分,询问其幕僚陈布雷,素有文胆之称的陈布雷认为该作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而蒋介石则从中读出了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之意。
蒋介石为了将毛词比下去,召集一批御用文人作《沁园春》,但征得的都是一些平庸之作。
以下为一些典型:
“千载一时,景运中兴,瑞雪初飘,念风云惨淡,予怀戚戚,山川茶毒,孰令滔滔。
窦融归心,公孙拒命,青史定评若个高。
民劳止,祈年丰国泰,岂识妖绕。
”其署名为耕实发表在《中央日报》上,辱骂毛泽东有帝王思想,辱骂柳亚子有堕落之行。
没有毛泽东那种豪迈的政治豪情、丰富的生活经历,是写不出这种大气磅礴的词作的。
这也
国。
”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