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典故运用(完整)PPT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ppt课件下载(人教版高三上册诗词鉴赏)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ppt课件下载(人教版高三上册诗词鉴赏)上传者:陈志宏邮箱:*****************上传者来自:重庆奉节师范学校课件简介:转发课件,共33张幻灯片。
包含各种古典诗词当中的常用典故和分析。
有助于学生理解古典诗词,增强诗词鉴赏能力。
)相关课件:上传者:杨天芬邮箱:*************************.cn上传者来自:西北师大二附中课件简介:原创课件,这是我的学生做的课件,形式新颖,资料丰富,以竞赛形式展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很好的课件。
「下载次数:302」上传者:林锋邮箱:***********************上传者来自:三明尤溪第七中学课件简介:改编课件,内容适合高一诗歌单元教学「下载次数:271」上传者:庞俊雅邮箱:********************上传者来自:洛阳第二外国语学校课件简介:原创课件,这是洛阳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三语文组五位老师倾心打造的一套古诗词知识竞赛题。
既有诗词识记,又有分类联想。
既有名句对答,又有典故轶事。
必答、抢答,惊险刺激。
深受学生和兄弟学校的好评!管理员注: 第9页“被称为南北朝诗歌“双璧”的有《孔雀东南飞》......”知识错误!应是“乐府诗双璧”. 「下载次数:557」《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及课件上传者:张勇邮箱:*********************上传者来自:邹岗中学课件简介:原创课件,无简介. 管理员注: 并不是“原创”,大部分抄自瑞安市沈翔老师的课件. 「下载次数:345」上传者:小涯邮箱:******************上传者来自:杭州萧山三中课件简介:改编课件,讲练结合。
「下载次数:312」上传者:老师邮箱:*****************上传者来自:保密课件简介:原创课件,针对学生古诗鉴赏失分多的情况,强化训练.题型较新,并附有详细答案「下载次数:311」上传者:shy 邮箱:**************上传者来自:fxzx 课件简介:原创课件,无简介「下载次数:520」上传者:shao 邮箱:*******************上传者来自:shiyanxuexia 课件简介:改编课件, ppt 「下载次数:376」上传者:唐晨曦邮箱:*****************上传者来自:中山中港英文学校课件简介:原创课件,共38张。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课件+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课文出处】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 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解释】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 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 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 作《思旧赋》。
【作用】这里是作者自喻。意思
孙
是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马前挽弓
权
射虎,展现其年纪虽大,但仍不
射
减少年的狂气,塑造了一个雄心 勃勃、英武豪迈、保家卫国、征
虎
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课文出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西北望,射天狼”。
【典故解释】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词中引 指西夏。《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 主侵掠。”
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
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
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冯唐出使
【作用】作者这里以魏尚自喻,表达希望朝廷 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课文出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 郎”。
【典故解释】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三国志·吴志·孙 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 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 之。”
【作用】诗人借用吕尚和伊尹的 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 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 的思想感情。
姜尚垂钓、伊尹梦日
【课文出处】李白《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
古诗中的典故.ppt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 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 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2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 国志·魏书·武帝纪》)。
2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 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2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 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2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 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 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 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 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 诗曰:“君王意气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 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 人。
1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 《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1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 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 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典故PPT课件
2020/4/3
5
1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 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1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 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 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15、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 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 称“三尺法”
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 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 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 “陶朱公”来称富商。
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 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 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020/4/3
3
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 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9、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
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
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
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
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
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
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 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 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2020/4/3
8
2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 国志·魏书·武帝纪》)。
2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 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诗歌鉴赏典故ppt课件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31、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 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 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 《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2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32、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 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 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 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7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37、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
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
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
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
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
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
首》其一)
38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38、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 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 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 《从军北征》)
42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 42、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 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 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 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 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 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 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5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 5、青白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 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 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 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 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 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以 “白眼”指对人轻视或憎恨。杜甫《短歌行》: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古诗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课件
竹枝词(唐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0
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村晚(宋 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画眉鸟(北宋 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春雪(唐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赠花卿(唐 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江南逢李龟年(唐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龟虽寿(曹操 东汉末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唐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华山(宋 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东汉末年)
0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用典+课件25张
四、1.李白诗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 使人愁”,王安石诗是“不畏 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峰”;都使用了陆贾《新语》中 《慎微篇》“故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的典故。 2.陆贾是用“浮云蔽日”比喻奸臣小人在皇帝 面前说贤臣的坏话。 李白用 的意思与陆贾一
译文 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平生相慕相 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远方的群 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从前的那个人不知道如今在 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 生无常,古往 今来尽皆如此, 谁能幸免呢!
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 迥然 不同了。 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 哀 怨、 郁闷的樊篱, 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 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再如:宋人朱熹却反用得更为彻底。他的《水 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 诗》以对人生的乐观 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词中写道: “无尽 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 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 认为,
【答题步骤与提示】
一、找出用典的地方 二、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 分析(原意+用意) 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 诗人用典的作用
特别注意: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解 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 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 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作者 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 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 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下笔千 言,离 题万里。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 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 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
古诗文里常见的个文化典故 ppt课件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PPT课件
7
7.还珠
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 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东汉的孟尝到这里 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 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唐】杜牧《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
PPT课件
5
5.尺素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 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
PPT课件
6
6.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 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PPT课件
26
26.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 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 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 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戏曲班社常 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唐】白居易《长恨歌》
PPT课件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唐】李贺《南园》
PPT课件
25
25.楚帐、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 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间
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 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喻孤军被围 或处境窘迫。
人去紫台秋人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唐】李商隐《泪》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用典的作用与形式)PPT课件
8
.
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句,“鸡黍”即为用典。语出《论 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说子路随孔子出 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diào)丈 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 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用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孟浩然借这个 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 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
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
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
《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
1
.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 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 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 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 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 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确,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 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 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 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 背,掷地有声的效果。
7
.
二、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 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1、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 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如: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古代诗歌鉴赏用典 ppt课件
正用就是“直用其事”,典故的意思 和作者本人的意思是一致的。
大多数诗词都是正用, 要表达的意思和典故的 意思一致
反用: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 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 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 此而意彼。
比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张季 鹰的典故即是反用,自己不会像他那样 辞官回乡。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请简要赏析这篇作品的表现手法。(2007年浙江卷)
分析:用典。“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旧 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如今江山易主, 人事已非,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江州”句化用白居 易《琵琶行》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作 者的身世沦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后庭花》指陈后主 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视为亡国之音。 《后庭》 遗曲和后庭也指《后庭花》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 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 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 借典抒怀。 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 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用典的作用: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 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 几千。 【注】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 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深得武则 天赏识,终于实现报国之志。
新丰酒: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 临潼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要酒 悠然独酌。后唐太宗召对,授临察御史。 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PowerPoint演示文稿
1
典 故
(2)、“尘暗旧貂裘”的典故。指苏秦游说秦王不成,贫穷 潦倒,所穿貂裘破旧不堪。 这里比喻作者多年没有披甲上阵,甲胄封尘,不能立功边 陲。
9
19.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分)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 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10
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登
京
口
北
固
亭
有
怀
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 翻是烂柯人”,使用“闻笛赋”表现作者悼念王叔文等被政 治迫害的故人;“烂柯人”暗示自己贬谪到时间很长,抒 发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之情。
6
密
州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做云
8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 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 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凄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 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 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
典 故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
古诗词典故运用(完整)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
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 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 为送别歌的代称。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 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 下西楼。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
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 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 亭晚,骤雨初歇。”
隐逸传》载,陶渊明 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 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 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
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 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 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 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 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
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 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 余,山深闻鹧鸪。”
、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 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 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 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 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 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 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 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 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 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
初中古诗中的典故汇总 课件(共19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 无多路,青鸟殷勤 表达无法相见,
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为探看。”
只能书信传情的
无奈。
典故
例句
赏析
苏轼《江城
化用“孙郎
孙郎射虎:孙郎,指孙权。 子·密州出猎》: 射虎”的典故,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为报倾城随太 以孙权自比,表
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
守,亲射虎,看 现出词人壮志踌
杜牧《泊秦淮》:感,仿佛已从“商女”
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商女不知亡国恨, 那里听到亡国之音,
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隔江犹唱后庭花。” 间接讽刺了那些只知
寻欢作乐、 不以国
事为重的达官贵人。
典故
例句
赏析
借用“采薇” 的典故,写诗人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 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 子伯夷、 叔齐在商亡之后, “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 而食之”,最终饿死。后遂以 “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
国的愿望。
仲谋,孙权的字。
典故
例句
赏析
南冠(guān):《左传·成
夏完淳《别
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 云间》:“三年
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 羁旅客,今日又
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南冠。”
运用典故, 点明自己被捕, 叙写了诗人艰苦 卓绝的飘零生涯。
借用典故,
阵 赋 “ 弓马 如子壮作 霹·词辛的 雳为以弃卢 弦寄陈疾飞 惊之同《快 。》甫破, ”:衬 烈 英托 雄以出 无及引战 畏将用斗 。士典的们故激的,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 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gāi)下 (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 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 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后用“四 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 孤立无援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思考:(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 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12
(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 “武陵人”(或世外桃源)的典故, 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
古诗中的用 典
1
用典,也叫“用 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 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 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 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 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2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
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
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
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
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
14
《人月圆》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 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 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 有此作。
请简要赏析这篇作品的表现手法。(2007 年浙江卷)
15
分析:
用典。
10
用典的作用: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 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既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给人以想象的空 间;又可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④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 化诗句), 借古讽今。
13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 人,来表达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 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8
【答题步骤与提示】 (1)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 (2)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 (3)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 用 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 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 开: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 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 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作 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
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
抒怀。
3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
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
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
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 地。
4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 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 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 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 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6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
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 言外。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 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7
里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 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 “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 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 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7
❖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 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 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 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 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18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 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 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 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 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 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写如今江山易主,人事已非,表达作者的亡 国之悲;
“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 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表达作者的身世沦落之痛和家国覆亡之恨 《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 后人视为亡国之音。 《后庭》遗曲和后庭也16
❖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9
❖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 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 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 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 兰”指建功立业。
❖ 如: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 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0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 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 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 人常反其义用之。
9
是化引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下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 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 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 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 所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 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 现实意义。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5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多处用典。 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 (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 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 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 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 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 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 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