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总和
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最新版
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最新版
前言
在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临床科室作为医院的核心运营单元,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为了规范和指导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第一章临床科室设置
1.1 科室设置原则
1.2 科室类型及职能
1.3 科室编制及人员配备
第二章临床科室建设
2.1 基础设施建设
2.2 医疗设备配置
2.3 信息化建设
2.4 制度建设
第三章临床科室管理
3.1 科室领导及职责
3.2 人力资源管理
3.3 医疗质量管理
3.4 科室绩效考核
第四章科室运营管理4.1 病案管理
4.2 医疗费用管理4.3 药品管理
4.4 设备管理
第五章科室发展规划5.1 科室发展目标5.2 科室特色建设5.3 科研教学工作5.4 人才培养计划
第六章附则
6.1 科室自查及评估6.2 奖惩机制
6.3 实施与监督。
医院重点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最新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医院重点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最新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医院重点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最新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医院重点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最新一、医院重点科室建设与管理概述建设背景与意义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为医院的核心部门,重点科室的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重点科室通常指的是那些病人数量多、疾病种类复杂、医疗技术水平高、教学和科研任务重的科室。
加强重点科室的建设与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还能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医院重点科室面临着患者需求不断增加、医疗资源紧张、医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等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医院重点科室的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重点科室的建设与管理,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管理原则与目标为了确保医院重点科室的建设与管理取得实效,我们需要遵循以下管理原则与目标:1.坚持患者为中心。
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关注患者体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2.坚持学科发展为引领。
强化重点学科的建设,促进医学科技创新,提升科室核心竞争力,为医院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坚持人才为本。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打造高水平的医疗团队。
4.坚持精细化管理。
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优化科室工作流程,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目录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脑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血液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肺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肺病科管理者加强肺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肺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在肺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肺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肺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肺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肺病科应开设病房及肺病重症监护病房,具备提供肺病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第八条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应设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目录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目录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3)中医医院皮肤科设备配备目录 (11)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2)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5)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 (23)中医医院妇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24)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28)中医医院儿科设备配备目录 (36)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37)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40)中医医院眼科设备配备目录 (47)中医医院眼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48)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51)中医医院耳鼻喉科设备配备目录 (59)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60)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62)中医医院肿瘤科设备配备目录 (69)中医医院肿瘤科常用方剂中药目录 (70)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75)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配备目录 (84)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85)中医医院肛肠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88)中医医院肛肠科设备配备目录 (97)中医医院肛肠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98)中医医院针灸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101)中医医院针灸科设备配备目录 (110)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11)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14)中医医院推拿科设备配备目录 (122)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23)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24)中医医院急诊科设备配备目录 (131)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32)中医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135)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皮肤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皮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引言医院科室是医疗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综合实力。
科室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和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科室建设和科室管理两方面进行探讨,为医院科室的规范化运营和高效管理提供指导。
二、科室建设1.科室规划:根据医院发展战略和需求,科学规划科室的专业设置和数量,避免同质化重复建设,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2.科室功能定位:明确科室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根据医院特色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室布局,提高科室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3.科室设备配置:确保科室拥有先进、适用的医疗设备,提高科室的技术水平和诊疗效果。
4.人才引进:根据科室的需求,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专家团队,提高科室的学术影响力和研究实力。
5.科研支持:为科室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支持,推动科室的科研工作,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科室管理1.人员组织:科室应根据需求合理组织科室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优化协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2.质量管理:建立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行临床路径和医疗质量控制,提高科室的临床疗效和服务质量。
3.信息化建设:推广信息化系统,实现科室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4.培训与发展:科室应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科室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5.患者体验:重视患者需求,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人性化的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口碑。
四、科室合作1.内部协作:科室间应加强协作与沟通,推行多学科综合诊疗,提高科室间的协同效应,提供更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
2.外部合作:积极与其他医院、研究机构、医疗保险机构等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高科室的学术影响力。
五、评估与改进1.绩效评估:制定科室绩效评估指标,定期对科室的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2.持续改进:建立科室的持续改进机制,鼓励创新和,提高科室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
外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外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外科专业管理者加强外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外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外科应在外科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外科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外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外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外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外科应开设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具备提供外科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外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外科病房应设置普通病房、观察室、抢救室或重症监护病房和中医治疗室,并符合相关规定。
中医治疗室能够开展针灸、火罐、理疗和中药外治疗法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外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医用微波治疗仪、中药熏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的中医诊疗设备。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在此基础上应配备多功能艾灸仪、半导体激光治疗机、医用臭氧治疗仪、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等设备。
诊疗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医院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其中包含不同的科室,每个科室都有着不同的职能和任务。
科室建设与管理对于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份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的指南。
一、科室建设1.人员配置:科室的人员配置要根据科室的特点和工作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包括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各类人员的数量和比例要符合工作的需要。
2.设备设施:科室建设需要考虑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配备必需的设备设施。
要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效益性,兼顾设备的更新和维护。
3.空间布局:科室的空间布局要合理,要满足科室人员工作的需要,比如诊室、手术室、病房等的位置和大小的设置。
4.环境卫生:科室的环境卫生要保持良好,要建立健全的清洁和消毒制度,确保患者在干净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二、科室管理1.组织架构:科室管理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职责和权限,确保科室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协作良好。
2.人员管理:科室管理应注意人员的招聘、培训、激励和考核等方面。
要重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3.业务管理:科室管理需要建立科学的业务系统,包括病案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等方面。
要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资源管理:科室管理需要合理管理和利用医疗资源,包括人员、设备、药品等。
要进行科学的资源规划和调配,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果。
三、科室间合作1.互助合作:医院内部的科室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需要加强交流和培训,促进科室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互相支持。
2.信息共享:医院内部的科室应建立起信息共享的机制,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共享。
可以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和科室间的网络平台,方便信息的交流和查询。
3.协调配合:医院内部的科室在工作中应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多个科室之间工作的同步和衔接。
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议和联席会议来解决相互关系和问题。
四、改进与创新1.持续改进:医院科室要保持持续改进的状态,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
科室建设与管理
中医急诊医 师应掌握的 技术和技能
掌握心脏病 和心律失常 心电图
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 、中西医处理原则和 基本技能
4
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掌握急诊科内的院 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原则 掌握中医医院急诊 护理工作内涵及流 程,急诊分诊 掌握常见急危重 症的中西医急救 护理和辨证施护 掌握创伤患者的 中西医急救护理
1
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
环境形象建设
大众化 原则 实用性 原则 个性化 原则 审美性 原则
注重通俗 易懂,直 观简约, 学术与科 普统一;
因地制宜, 注意地域特 量力而行, 点和民族特 与医院各 点,充分体 区域的总 现医院的个 体功能相 性,切忌简 适应; 单模仿,千 篇一律;
注重大众 审美需求, 做到艺术 与实用的 统一。
1
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 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 ,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 行为规范体系建设:行为规范是中医药文化 在医院的执行方式,是保障医院及其职工的 行为遵循和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手段。
一
二
三
环境形象建设: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 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 要方面。
(二)临床科室命名可采用以下方式:
以《医疗机构诊疗 科目名录》中中医 专业命名
以中医脏腑名称 命名 以疾病、症状名 称命名
以民族医学名称命 名
门诊治疗室原则上 应以治疗技术或仪 器设备功能命名
3
中医临床科室命名
(三)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名称不得含有“中医”、 “中西医结合”、“西医”字样,不得使用含有“疑 难病”、“专治”、“专家”、“名医”“祖传”或 者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以及其他宣传或者暗示诊疗效 果的名称。 (四)以“中心”、“国医堂”等作为临床科室名称 的,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并应由省级中医 药管理部门核准。
医院重点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最新
医院重点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最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院作为提供健康服务的重要场所,其重点科室的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重点科室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本文将针对医院重点科室的建设与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医院重点科室的界定与选择医院重点科室是指在医院整体医疗工作中具有关键地位,对医院医疗水平、科研能力、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室。
重点科室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科室的医疗技术水平、科研能力、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等因素,以确保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二、医院重点科室的建设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医院重点科室的建设首先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的医疗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2. 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医院重点科室应不断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科室的诊疗能力,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
3. 优化科室布局与设施:医院重点科室应根据科室特点和医疗需求,合理规划科室布局,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为患者提供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
4. 推进科研与教学工作:医院重点科室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室的科研水平,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加强教学工作,培养一批批优秀的医疗人才,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医院重点科室的管理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医院重点科室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质量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确保科室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医院重点科室应高度重视医疗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医疗规范和操作规程,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3. 优化服务流程:医院重点科室应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4. 加强医患沟通:医院重点科室应加强医患沟通,倾听患者需求,及时解决患者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
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doc
附件7三级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中医肛肠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第一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照年度定期评价。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第二章队伍建设一、医院人员配备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有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与培训。
第三章专科建设一、专科建设成效显著,亚专科设置合理,专科床位、设备、人员、技术及业务达到规定要求。
二、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
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专科医师应熟练掌握本专科常用中医诊疗技术。
四、专科中医特色突出,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充分利用中医技术方法,优势病种服务量逐年增加。
五、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六、专科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独立开展专科常见临床技术,具有专科急危重症及疑难疾病的救治能力,现代诊疗技术应与中医诊疗技术相结合。
七、开展本专科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专科学术继承人。
八、有专科研究室,开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专科研究工作,并能将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
第四章临床科室建设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医院和科室命名规范。
二、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XXX建设和管理指南(试行)
XXX建设和管理指南(试行)XXX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为了加强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医院的XXX应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XXX负责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危重患者。
XXX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XXX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XXX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XXX至少应配备一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主任,全面负责医疗护理工作和质量建设。
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重症监护领域工作3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测和治疗设备,以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
医院相关科室应具备足够的技术支持能力,能随时为XXX提供床旁B超、血液净化仪、X线摄片等影像学,以及生化和细菌学等实验室检查。
XXX病床数量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患者的需要,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8%,床位使用率以75%为宜,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超过85%时,应该适度扩大规模。
XXX每天至少应保留1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
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每个病房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8平方米,用于收治隔离病人。
三级综合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三级综合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三级综合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朋友,今天我来和你说说三级综合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的事情。
这事儿可不能马虎,我刚接触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就像在黑暗里摸索一样。
一、基本注意事项首先呢,科室的布局是很重要的。
就好比家里装修,你得把卧室、厨房这些空间安排合理。
科室各个区域要划分清晰,急诊的地方要离入口近,方便危急病人快速救治,这可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就像消防员救火得离火源最近一样。
行政区域呢,最好独立又能方便和其他部门联系。
人员的配置也不能乱来。
每个科室都要有足够数量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护士。
我一开始以为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太多人容易乱套,效率反而不高。
而且不同级别的医生比例要合适,就像一场足球比赛,前锋、中场、后卫都得有。
二、实用建议对于科室设备,一定要保证质量可靠。
别贪图便宜,这可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
就拿我们科室来说,之前买了一批便宜的监测仪器,老是出毛病,病人和医生都担心得不行。
这就像你开车,用质量差的轮胎肯定不安全。
还有就是设备的维护,要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保养。
制度建设方面,要完善而且严格执行。
考勤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等都得建立起来。
这就像一个班级要有明确的校规一样。
三、容易忽视的点科研啊,很多时候容易被忽视。
三级医院的科室得重视科研能力的提升。
这不仅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也能让科室有更好的发展。
我一开始就只专注临床上的事情,后来发现科研跟临床是相辅相成的。
氛围的营造很重要,鼓励年轻人读文献、写文章,多参加学术会议。
科室间的协作也容易被忽视。
要知道一个病人的病情可能涉及多个科室。
就像一个机器出故障,可能多个部件都有问题。
我们必须协同作战,经常沟通交流。
四、特殊情况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了,科室得有快速应对的能力。
像以前的流感疫情,我们科室就要调整人员安排,留出足够的人手应对增多的病人,同时做好防护工作。
这个时候资源分配也要灵活,不能按平时的套路来。
还有人才引进和挽留这个特殊情况。
AA省综合医院全科医疗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AA省综合医院全科医疗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全科医疗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全科医生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全科医学是一门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其范围涵盖了各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医疗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
第三条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立全科医疗科。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全科医疗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加强对全科医疗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证全科医疗科按照安全、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全科诊疗工作。
第二章执业条件第五条全科医疗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和人员等条件。
全科医疗科应当设置医疗区和教学区。
医疗区应包括全科门诊标准诊间,有条件的医院或教学培训基地应设置全科病房。
教学区应包括教学办公室和示教室。
第六条全科医疗科的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应满足完整全科诊治流程及周边病源的需要。
全科医疗团队应包括两个以上诊疗小组,每个诊疗小组由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主持工作,作为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科室应当补充教学人员编制。
全科护士的配置应当达到病房和门诊护士配置标准,能完成全科团队的工作。
第七条全科医疗科主任应具有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和全科医学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全科临床工作5年以上。
第八条全科医师应当具有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全面开展全科诊疗工作。
第九条助理全科医师应当具有临床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并通过AA省卫生厅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或转岗培训或岗位培训,执业注册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在执业医师法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全科医师开展诊疗工作。
外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增强中医医院外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升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例,拟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外科专业管理者增强外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展开谈论工作的参照和依照。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外科依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外科应在外科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展开外科诊疗工作,侧重突出中医药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点诊疗技术,不停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增强对中医医院外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增强对外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不停提升临床疗效,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外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备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展开。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外科应开设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具备供给外科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外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地区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利,可以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吻合医院传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外科病房应设置一般病房、观察室、急救室或重症监护病房和中医治疗室 ,并吻合相关规定。
中医治疗室可以展开针灸、火罐、理疗和中药外治疗法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外科设备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装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装备医用微波治疗仪、中药熏洗设备等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的中医诊疗设备。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在此基础上应装备多功能艾灸仪、半导体激光治疗机、医用臭氧治疗仪、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等设备。
诊疗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外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外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外科专业管理者加强外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外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外科应在外科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外科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外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外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外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外科应开设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具备提供外科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外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外科病房应设置普通病房、观察室、抢救室或重症监护病房和中医治疗室,并符合相关规定。
中医治疗室能够开展针灸、火罐、理疗和中药外治疗法等.第九条中医医院外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医用微波治疗仪、中药熏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的中医诊疗设备。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在此基础上应配备多功能艾灸仪、半导体激光治疗机、医用臭氧治疗仪、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等设备.诊疗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等11个科室指南(试行)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加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我局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11个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指南》电子版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下载()。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二○一○年九月十八日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妇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妇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妇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妇科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妇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妇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妇科疾病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应开设妇科门诊。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妇科专病门诊,并开设病房及提供妇科急诊服务。
第八条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特色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应设置门诊手术室、专业B超室、阴道镜室。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妇科手术室相关规定。
中医医院妇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治疗室、手术室,并符合相关规定。
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音疗、导引、熏蒸、足浴、理疗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妇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超声中药导入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电磁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声诊断仪、宫腔镜、腹腔镜、阴道镜;有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高频电波刀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中药超声导入、外敷、灌肠、熏洗、熏蒸、针灸、雷火灸、局部用药、耳穴治疗、音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腹针、砭石、刮痧、足浴等妇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妇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妇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
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医师应接受过中医妇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妇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妇科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妇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妇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妇科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妇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妇科病(证)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危重妇科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妇科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妇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妇科专业8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妇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妇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
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妇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妇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妇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妇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中医医院妇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妇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妇科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妇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妇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妇科护士长是妇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1年以上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三级中医医院妇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妇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具备常见、多发妇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能开展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妇科病的常规诊疗。
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妇科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开展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制定常见妇科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
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
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
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
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
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第三十条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妇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妇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妇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中医医院妇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妇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第三十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有产科的科室参照执行。
第三十五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妇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民族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中医医院妇科常用方剂目录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3.二至丸(《医方集解》) 4.二陈汤(《和剂局方》) 5.八正散(《和剂局方》) 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 11.小营煎(《景岳全书》) 12.小柴胡汤(《伤寒论》) 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 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16.乌药汤(《兰室秘藏》) 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 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 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 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 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 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34.左归丸(《景岳全书》) 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37.三仁汤(《温病条辨》)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 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53.肾气丸(《金匮要略》) 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60.保阴煎(《景岳全书》) 61.胎元饮(《景岳全书》) 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63.举元煎(《景岳全书》) 64.香棱丸(《济生方》) 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 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 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70.桂枝汤(《伤寒论》) 71.胶艾汤(《金匮要略》) 72.桑菊饮(《温病条辨》) 73.真武汤(《伤寒论》) 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78.银翘散(《温病条辨》) 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 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84.毓麟珠(《景岳全书》) 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87.四神丸《证治准绳》88.二妙散(《丹溪心法》)89.三妙丸(《医学正传》)90.四妙丸(《成方便读》)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 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