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篇一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抢答题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
(北宋,政治、思想、文学。
唐宋八大家)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古诗文赏析(相见欢-登飞来峰)
文章原文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文章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和《王荆文公诗笺注》卷 四十八。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 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王安石于公 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 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有两层含义。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高 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 文章主旨:
•
主旨:全词深刻细腻地刻画出词人的矛盾心 理和无法排遣的苦闷,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故国之思,亡 国之恨。
பைடு நூலகம்
作者简介
•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 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 (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 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 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 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 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 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 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 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 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 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 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 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 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登飞来峰》古诗解析
《登飞来峰》古诗解析《登飞来峰》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从诗的结构、意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的结构《登飞来峰》整体结构属于七言绝句,共有四个体裁,并且整首诗没有明显的转折点。
每个体裁都以"人"与自然景物的对比为主题,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二、意境的描绘1. 第一体裁:诗人以“孤云”、“寡鹤”作为修辞手法,表达了登上飞来峰的人的孤独和寂寞感。
同时通过"云尽"、"山出"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2. 第二体裁:诗人运用"犹自为劳"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行为进行对比。
通过描绘人在登峰过程中的艰辛和劳累,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3. 第三体裁:通过“冷松”、“白云”等描写,展现了登上飞来峰的人所能看到的美丽景色。
其中的"云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
4. 第四体裁:通过“西风”、“日暮”等描写,表达了登上峰顶后回首的情感。
诗人以"乱峰胜构陷买臣"的修辞手法,意在对现实社会中贪污腐败的反思。
三、情感的表达1. 孤独与寂寞:诗中多次使用孤独和寂寞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登上飞来峰的人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情感也可以理解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清净宁静的向往。
2. 劳累与思考:诗中通过描绘人登峰的艰辛和劳累,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这种情感可以看作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对困境的反思。
3. 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诗人运用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和对壮丽景色的感受。
4.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人以"乱峰胜构陷买臣"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贪污腐败的反思和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
总之,《登飞来峰》这首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初中必背古诗文42《登飞来峰》朗读+课文+译文
作者:王安石朗诵:方明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注解: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登飞来峰》古诗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注释】全诗解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扩展资料: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第21课《登飞来峰》ppt课件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小测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课堂小测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诗的作者王安石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而是重点写登临高处的感受。B.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历经千百次寻找之后,终于在高塔之上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C. “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可见诗人的构思精深。D.此诗议论中蕴含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北宋
政治
思想
文学
唐宋八大家
指应天塔
听到
怕
因为
课堂小测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B
课堂小测
谢
谢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at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PowerPoint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从正面写塔的高峻,“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一个侧面衬托塔高,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
古诗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
5.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自”用得更好,它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而“只”则过于绝对.
8、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赏析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
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赏析篇一:[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教案教材分析《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
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准备: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古诗文阅读】《登飞来峰》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登飞来峰》阅读练习及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填空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二、重点句、词赏析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三、主旨(中心)提炼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答: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西梧州市中考题)
《登飞来峰》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广西梧州市中考题)9.(2分)古诗词鉴赏。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起句紧扣诗题,点明登临地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应天塔的高峻。
B.承句从传说入手,写“鸡鸣”就能“见日升”,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C.转句使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
D.合句以理入诗,意蕴丰富,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分析】《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B.有误,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故选:B。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登飞来峰古诗意思解释
登飞来峰古诗意思解释
登飞来峰古诗意思解释:
《登飞来峰》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巍峨高
耸的飞来峰后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通过峰顶的景色和作者内心的愁苦呈现了峰峦秀丽却难以登临的主题。
诗中写道:“腾腾兀兀莽莽然,飞来山上千寻塔。
”这里的“飞来山”指的就是四
川省成都市青城山上的一座山峰。
山峰犹如一座云端中的塔楼,高耸入云,给人一种飞来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杜甫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述了峰顶的自然景色。
他说:“百丈
峰头起朱楼,名宦遥看两相忧。
”峰顶上有一座朱门高楼,象征着高贵和荣耀。
然而,在这座楼里,名士却遥望着这座山,感到忧伤和苦闷。
这种景色和情感的对比,表达了文人士子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最后,杜甫写到:“思往事悲故园,古来青鸟应有时。
”这里的“思往事悲故园”
表达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旧事的伤感。
而“古来青鸟应有时”则说明,在古代的传说中,翱翔于高山峻岭之间的青鸟早已存在。
这句话暗示了作为一位文人,杜甫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总的来说,《登飞来峰》是杜甫借用飞来峰的景色,通过描绘其高耸入云的壮
丽和诗人内心的愁苦,表达了对故乡、过往时光和命运的思考和追寻。
这首诗意境宽广,意境深邃,堪称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作。
登飞来峰课件解析
•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 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 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 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
下列问题。 1、王安石__北__宋___(朝代)杰出的
__政__治__家,_思__想___家,__文__学__家,散文成 就很高,为__唐_ 宋八大家 ___之一。
“最高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
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 指他站的比别人高。
• 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也指他有 雄心壮志 ,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 疑是人生的最高层!
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道理?
• 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生活哲 理。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鸣③见不①畏日千浮升思寻(云这塔遮里(望是眼“指(听应怕到天”塔的))意④②只闻)缘说身鸡在
最高层(因为 )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 下列问题。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
句采用(夸张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
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
本诗表现了作者高 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 精神。
登飞来峰
理借
王安石
景 抒 情
飞来山上千寻塔, 写 闻说鸡鸣见日升。 景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及考点解析:《登飞来峰》
专题《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
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2020语文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34篇登飞来峰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古诗登飞来峰赏析
古诗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是一座以世界文化遗产西湖为背景的风景名胜。
这座山峰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就以“古诗登飞来峰”为题,本文就对这首古诗进行一次赏析。
古诗登飞来峰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他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仍为人们称道。
王之涣对自然景观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的诗作多以山水之间的景色为主题,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古诗登飞来峰的正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简短的词句,勾勒出了壮丽壮观的山水景色,引发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思考。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
作者通过描绘白日西斜的景象,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峰顶之上,俯视整个山脉,欣赏大自然的辉煌壮观。
而“黄河入海流”一句,则将诗歌的视野拉至更远的地方。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奔腾不息,流入辽阔的大海,寓意着自然循环和生命的延续。
作者将大自然的景象与人类的命运相联结,以此表达出人类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显露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以个人之志,对人生追求的高度进行了描绘。
欲穷千里目,意味着追求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认知,而更上一层楼则表达对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
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追求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期许。
古诗登飞来峰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壮丽的山水景色以及人类的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追求的理想与热情。
在诗歌形式上,古诗登飞来峰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四个字,字字平仄相对,韵律优美。
这种形式简洁明了,使得诗歌更加易于流传和记忆。
总的来说,古诗登飞来峰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佳作,通过简短的语句,传递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生追求的思考。
王之涣以其才情横溢的笔触,将大自然的景色描绘得如此逼真动人,使人们在欣赏诗作的同时也沉浸其中,获得心灵的升华和慰藉。
第9首 登飞来峰
处。 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主旨情感】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借登高远望,寄寓“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以理入诗,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 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1.[教材思考探究]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 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登 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结尾两句的 含义。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 首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文学文化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 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主张变法。
【写作背景】 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 回江西临川老家时,途经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此诗。此时他正值 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原文
译文
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修辞:“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飞来峰峰顶
极写塔的高峻,暗示诗人的立足点之高。 有座千寻高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第一句实写塔高、 的塔,听说
峰高,第二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 鸡鸣时分可
东升的辉煌景象,还是在渲染塔之高。 以看见旭日
【答】最后两句表面看是即景说理,站得高,看得远,浮云遮挡 不住诗人的视野;实际上是用“浮云”的典故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 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
宋朝: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译文及注释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登飞来峰简析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
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登飞来峰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绍兴市区,而峰上更有应天塔,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