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说课稿
【精编范文】微生物学说课-精选word文档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微生物学说课篇一:微生物说课稿《神奇的微生物》说课稿——杨妮一、说教材本节的内容有三个主体:病毒,细菌,真菌,课本通过图片和文字呈现这三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
对于形态和结构,课本上详细讲解,可见这部分是重点,而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课本上只是一句话带过,也不需要深入挖掘,所以这部分能让学生记住就可以了,所以用多媒体看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感受,印象深刻。
和人类生活的联系,课本上讲了很多,这部分可以让学生发挥一下,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感兴趣的微生物。
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能归纳出它们三者的区别。
3、举例说出它们三者分别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1、通过病毒和细菌的认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
2、通过对真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心观察的习惯。
3、通过三种微生物的比较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节课讲的生物就在大家身边,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一些看不见的生物,知道它们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说重难点重点: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难点:归纳三者的区别。
二、说学法本课用到了自学、讨论、看图、讲述,动手观察,本节课张力很大,留给学生很大的空间发散思维。
三、说教法本节的主体有三个,病毒,细菌,真菌。
需要认识清楚三者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与人类的关系。
所以将病毒和细菌这两个比较小的放在一起对比认识,正因为这两个比较小,无法用肉眼观察到,所以利用多媒体看图片和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
而对于真菌比较大,就可以在课堂上用实物来让学生观察,既引起学生兴趣,也联系生活实际,印象深刻,对于观察不到的结构使用多媒体辅助。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用视频《你的手机干净吗》导入引出微生物这个概念。
继而引出微生物包括的类别。
微生物学说课稿
专业: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说课稿说课人: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下午好!我叫。
,来自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我说课的内容是《微生物技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大纲、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课程设置1.课程定位:无论生物技术的发展如何突飞猛进,微生物技术一直是其重要的基础和核心,不可或缺,对于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微生物技术是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之一。
因而微生物技术是生物制药技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掌握必备技术、形成无菌意识以完成微生物检测、纯培养、生长测定、育种和菌种保藏等工作任务的重要课程。
这些生物技术在产业应用的前提是有大批专业素质较高的生产技术人员,我院生物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这些生物工程产业培养一线技术工人。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酿酒生产和食品加工中主要细菌、酵母菌、霉菌等类群、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了解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功能及其利用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微生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微生物培养与生长测定方法;菌种保藏的方法。
2.技能目标:掌握微生物显微操作、形态鉴定、无菌操作、生长培养、分离纯化等技能。
并能综合运用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微生物的生产培养和食品卫生指标检测。
3.素质目标: 增强生产操作规范意识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摄取知识和信息、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探索创新等职业关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二、课程设计2.1理念和思路2.2 教学内容的选取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来源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考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制定课程的技能目标。
围绕技能目标确定知识目标。
突破学科理论体系的框架,设计能够包含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态度目标的学习项目。
微生物说课稿 - 副本
1、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专门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
(2)研究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和引起人类的食物中毒。
(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如国标,部标及企业标准),从而为判定食品的卫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3、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有三种方式(1)、微生物菌体的应用:食用菌就是受人们欢迎的食品,乳酸菌可引起蔬菜和乳类及其它多种食品的发酵,所以,人们在食用酸牛奶和酸泡菜时也食用了大量的乳酸菌;单细胞蛋白就是微生物体中获得的蛋白质,也是人们对微生物菌体的利用。
(2)、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如酒类、食醋、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
(3)、微生物酶的应用:如豆腐乳、酱油等。
第六章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应用的意义;2、掌握食品制造中所应用的菌种和适用范围;3、了解和掌握食品制造中污染微生物。
教学重点:1、生产菌种及污染菌的种类;2、发酵机理;2、工艺流程。
教学难点:食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生长及其代谢过程的控制。
教学方法:本章涉及相关食品微生物的发酵机理和食品生产工艺流程的介绍,将结合多媒体演示重点讲授,结合思考题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掌握。
讲课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细菌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一、食醋食醋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主要调味品之一,也是我国利用微生物生产的一个古老的产品。
我国食醋著名品牌如山西陈醋、镇江陈醋、江浙玫瑰醋、四川麸醋、福建红曲醋、东北白醋等。
(一)、菌种食醋是利用醋酸杆菌进行好氧发酵而生产。
只以乙醇类物质为原料,单纯利用醋酸杆菌就可完成酿醋作用。
如以糖类物质为原料,需加入酵母菌;如以淀粉为原料,还需霉菌和酵母菌的参与。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二、授课对象:XX年级XX班三、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第XX节课)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 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能够分析和解释微生物实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 树立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六、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观察和识别。
2. 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 简要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 讲授新课:-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3. 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思考题,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7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7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7微生物与健康》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知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知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教学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分析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3.分析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探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微生物的奥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微生物与健康1.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2.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益处:发酵、食品制作–危害:疾病、污染3.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微生物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生物的功与过》说课稿23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生物的功与过》说课稿23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生物的功与过》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环保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微生物可能带来的疾病和污染。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的双面性,增强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微生物相关的产品,如酸奶、泡菜等,但他们对微生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但同时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对微生物可能带来的疾病和污染感到害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知道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掌握微生物的双面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认识到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微生物的双面性。
2.教学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微生物的双面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循环养分等,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等。
3.探究:分组讨论微生物的双面性,如微生物可能带来的疾病和污染。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微生物学教案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生物,它们在土壤、水体、空气、人体等多个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对于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学习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认识。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2、熟悉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培养、分离、鉴定等;3、了解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4、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1、微生物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1、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2、微生物的结构与生命活动规律3、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2、微生物学实验技术1、培养基的制备与使用2、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3、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3、微生物学应用1、医学微生物学2、农业微生物学3、环境微生物学4、实验操作实践1、实验操作安全与注意事项2、实验操作技巧与实验数据分析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课堂讲解:由教师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2、实验操作演示:由教师演示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了解实验流程和操作规范;3、学生实践: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五、评估方法本课程的评估方法包括:1、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问、回答问题的表现将计入平时成绩;2、实验报告:学生每次实验后需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流程、数据分析和结论,以此评估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总体掌握情况。
科学《微生物的“功”与“过”》说课稿
(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第二个部分为“分”,组织学生认识人们是怎样对待微生物的。这个部分由两个并列的活动组成,其中,第一个活动主要呈现青霉素的发现和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过程,让学生了解人类在医疗领域利用微生物“功”的具体事例;第二个活动,组织学生交流人们消灭病菌、自我防护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活中消减微生物“过”的一些具体事例。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XX的一天中,你们找着了哪些微生物?
2.学生汇报:酵母菌、草履虫、感冒病毒、真菌、霉菌、乳酸菌。(教师板书或板贴)
3.教师补充完整并追问:看着这么些,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4.学生回答:微生物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板书:人)
环节二、初探:微生物的功与过
活动二:畅所欲言话分类10min
1.这么多微生物,能不能给他们分分类?
5.(提示)现在,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没有止息,大家也更加注意日常对病毒的防护。你知道哪些方法?或者见过哪些防护方法?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生物怎样生活》说课稿(5)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生物怎样生活》说课稿 (5)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生物怎样生活》这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生活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四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对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微生物是一个微小而广泛存在的生物群体,学生对其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微生物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微生物的兴趣,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分组观察微生物样本,讨论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总结微生物的共同点。
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环保等方面的作用。
4.探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探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5.培养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出保护微生物的建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教版生物细菌说课稿
人教版生物细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是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的“细菌”这一章节。
本章节是生物学中关于微生物部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章节位于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的第七单元,主要介绍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案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细菌的多样性和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同时,本章节也为后续学习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征,了解细菌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类型,掌握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代谢类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细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教学和互动探究,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菌的图片和相关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什么是细菌?它们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代谢类型,并通过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细菌培养实验,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细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控制细菌。
微生物说课终稿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说课稿荣成十八中学杨艳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我的说课流程是三说——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部分包括说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部分包括说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内容整合,说建议部分包括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首先进行说课标.课标是教师解读教材、实施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先说课程目标。
课标是教师解读教材、实施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根据课程总目标,具体到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描述病毒的结构和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1、通过观察显微镜的过程,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通过实验收集信息、数据,会分析实验信息、数据得出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1、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2、有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团队精神。
3、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人类生活的影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紧接着,说一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而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这个实验是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进行该实验时,探究流程的每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完成,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我们再看科学内容本章的科学内容与人与生物圈有关,和健康的生活这一主题也有密切的联系。
.从行为动词角度看2、科学内容分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其中认知性目标又分了解、认识、理解三个递进层次结合到本章,属于了解层次的知识有: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和病毒的发现史。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说课稿)科学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说课稿)科学一. 教材分析《微生物与健康》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微生物相关的图片,如酸奶、泡菜等,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让学生观察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如制作酸奶、泡菜等,观察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7《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7《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微生物与健康》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他们对微生物的认识相对片面,容易将微生物与细菌、病毒等疾病根源划等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爱生命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在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2.教学难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微生物实验材料,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微生物在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微生物的重要性。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总结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5.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如:制作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6.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生物的功与过》说课稿3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生物的功与过》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微生物的功与过》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认识到微生物过度繁殖所带来的危害。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表面现象,对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行深入探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微生物过度繁殖所带来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学会探究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增强保护微生物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难点:微生物过度繁殖所带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微生物的作用。
2.利用实验、图片和实例,直观地展示微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影响。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习性。
3.探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分析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4.探究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展示微生物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5.分析微生物过度繁殖的危害: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过度繁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6.讨论应对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微生物资源,防止微生物过度繁殖。
7.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微生物资源的意义。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生物《微生物》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生物《微生物》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初中生物《微生物》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特点、分类和对人类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微生物的普遍存在和多样性,了解微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常见的微生物种类;3. 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4. 了解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认识,让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利用微生物的知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 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方法;2. 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是:1. 学生对微生物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2. 学生对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说教学方法和过程本课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通过观察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2. 授课:简要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示等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微生物的普遍存在和多样性,以及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并保护微生物资源。
五、说教学手段和资源本课所需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包括: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方法;2. 图片资料: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3. 小组讨论活动: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六、说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评价他们对微生物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研究成果的检验: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或课堂讲评,检验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程度。
七、说教后反思本课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教后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说课稿(4)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说课稿 (4)一. 教材分析《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分类、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善于思考、提问,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然而,对于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特点,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分类、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实验探究:学生动手进行微生物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微生物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微生物的实践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类、特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关键信息。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微生物与健康》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前几册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学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
但微生物是一个微小而广泛存在的生物群体,学生对其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知道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健康的情感,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微生物的特点、分类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微生物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微生物的特点,如体积小、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等。
3.学习微生物的分类: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了解微生物的分类。
4.探究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微生物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5.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师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氮循环等。
6.探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了解微生物在人体内的作用,以及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高三生物《微生物在生物圈中作用》说课稿
高三生物《微生物在生物圈中作用》说课稿高三生物《微生物在生物圈中作用》说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精心的高三生物《微生物在生物圈中作用》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⑴教材内容、地位《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1、微生物的特点;2、微生物的种类;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表达,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
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那么比较容易。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历、知识的根底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根底,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说课稿说课人: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下午好!我叫。
,来自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我说课的内容是《微生物技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大纲、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课程设置1.课程定位:无论生物技术的发展如何突飞猛进,微生物技术一直是其重要的基础和核心,不可或缺,对于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微生物技术是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之一。
因而微生物技术是生物制药技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掌握必备技术、形成无菌意识以完成微生物检测、纯培养、生长测定、育种和菌种保藏等工作任务的重要课程。
这些生物技术在产业应用的前提是有大批专业素质较高的生产技术人员,我院生物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这些生物工程产业培养一线技术工人。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酿酒生产和食品加工中主要细菌、酵母菌、霉菌等类群、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了解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功能及其利用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微生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微生物培养与生长测定方法;菌种保藏的方法。
2.技能目标:掌握微生物显微操作、形态鉴定、无菌操作、生长培养、分离纯化等技能。
并能综合运用微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微生物的生产培养和食品卫生指标检测。
3.素质目标: 增强生产操作规范意识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摄取知识和信息、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探索创新等职业关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二、课程设计2.1理念和思路2.2 教学内容的选取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来源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考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制定课程的技能目标。
围绕技能目标确定知识目标。
突破学科理论体系的框架,设计能够包含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态度目标的学习项目。
以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相关岗位群教学内容确定过程为例,如下表所示。
业针对性。
在学生构建专业岗位知识、掌握工艺流程、熟练工艺、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和检查维修技能等专业能力的同时,重视在课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等基本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关键能力,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摄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等目标,达成培养人的最终目的。
这种以技能目标为主导,以知识目标作为完成能力目标的必备基础的组织方式使课程教学目标更加贴近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职业能力本位”的目的。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构建,重视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从事某项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具备就业的基本条件,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
同时由于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视,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得到发展,因而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和创业发展。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它研究的对象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由于学生们原有的感性知识少,每当讲到新知识时,学生们常常觉得难以理解。
微生物学的特点是研究的对象多而杂,研究的内容面广而散,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常规的教学方法往往前后知识点联系不起来,学生感到零乱、枯燥、无系统性,似懂非懂,难以掌握.根据生物专业的培养目标,遵循事物的认识规律,针对本课程特点,我们建立了“单元要素化教学”的教改方案.实施“单元要素化教学”,首先要将相近与相关的章节合在一起,划分为一个单元,集中讲授.比如:将教材中的绪论、第一章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合起来为第一个单元;将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划分为第二个单元;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与发酵、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划分为第三个单元;而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列为一个单元;由于内容涉及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生长、遗传及其免疫学知识,放在最后讲授,列为第六个单元。
实施“单元要素化教学”,各个单元、个要素之间的重要性,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从整个微生物学课程来看,第二个单元(形态、构造)、第三个单元(营养、代谢、生长)、第四个单元(遗传变异、育种)是重点;第三个单元(代谢)、第四单元、第五单元(传染与免疫)是难点.每个章节下面又有重点和难点,如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中,第一节细菌就是突出的重点,必须“解剖麻雀”,围绕着各级要素讲清讲透,其它各节的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迎刃而解;而细菌构造中的细胞壁又是基本结构的重点和难点,鞭毛、芽抱是特殊结构的重点和难点.对多数重点和难点,是要靠教师来解决,讲深讲透讲到位,而有的则应在自学的基础,启发同学自己来解决.如讲到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薄,其鞭毛基粒上有4个环,而革兰氏阳性菌的鞭毛基粒上则只有2个环,为什么?就留给学生们自己去思考解答;又如讲到免疫一章时,启发学生们课后去思考,而考试命题时,则要考查学生们在这方面的自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重点和难点之后,就要合理地分配教学时数,灵活地运用启发式和直观式等教学方式,利用挂图、表格、幻灯、投影、录相、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3. 教学实施3.1教学组织与学习情境3.2 教学方法在讲授同类知识,相互联系的知识时,运用对比的方法组织教学,可以提高记忆效率.比如讲解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时,首先重点详细讲解细菌的几个要素,再讲其它各类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时,仍是强调这几个要素,只是具体内容不同,这样就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目的.采用对比讲授的方法,有些内容也可以启发学生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表格对比学习和记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对于相关知识,也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如在讲授微生物的代谢一章,讲到不同微生物鉴别试验时,就把微生物的营养、培养基的类型与配制、微生物的分类鉴定等前后几章联系起来;在讲到微生物的分离、纯培养与生长时,启发学生自觉地把微生物的营养、培养基的类型、各类微生物的代谢特点、鉴别试验与分类鉴定知识前后联系一起,融会贯通.在考试命题时,就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考查,例如:当几大类不同的微生物被混合在一起时,如何设计实验将它们分离开并进行纯化?这样的命题可以把前后几章的知识串联起来一并考查,有助于锻炼同学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同类知识,相互联系的知识时,运用对比的方法组织教学,可以提高记忆效率.比如讲解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时,首先重点详细讲解细菌的几个要素,再讲其它各类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时,仍是强调这几个要素,只是具体内容不同,这样就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目的.采用对比讲授的方法,有些内容也可以启发学生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表格对比学习和记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对于相关知识,也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如在讲授微生物的代谢一章,讲到不同微生物鉴别试验时,就把微生物的营养、培养基的类型与配制、微生物的分类鉴定等前后几章联系起来;在讲到微生物的分离、纯培养与生长时,启发学生自觉地把微生物的营养、培养基的类型、各类微生物的代谢特点、鉴别试验与分类鉴定知识前后联系一起,融会贯通.在考试命题时,就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考查,例如:当几大类不同的微生物被混合在一起时,如何设计实验将它们分离开并进行纯化?这样的命题可以把前后几章的知识串联起来一并考查,有助于锻炼同学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单元要素化教学”可以缓解教材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如在进行第一个单元的教学时,将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与微生物生态知识柔和到绪论中讲解,既丰富了绪论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节省了授课时数.对相关学科已讲授的内容从简或删去,这样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详细讲解每个单元或章节的要素部分和近年来微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在讲到病毒时,向学生介绍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艾滋病、疯牛病的知识.通过这些手段,激发一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3.采用多形式的考核评价方式打破考试方式单一局面,实施多元化评价,实施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和评价时空多元化。
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行为进行描述,评价学生对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
采用评价方式测验、考试、设计、答辩、作业、实操考核、集体评议。
确立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要求的体验性目标,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强化技能。
(1)理论考试除采用闭卷(试卷库)考试外,结合平时成绩,包括报告,课题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
(2)实践考核分为二部分:①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平时操作、考勤、实验报告(含预习报告)、课堂提问等几个方面。
②期终考核。
期终考核以实验技能为主,按笔试和现场操作两种形式进行,实验技能的考核有规范标准、分值和规定时间,学生随机抽签回答和操作。
实验课考核量化标准由出勤情况(5 分)、实验预习(5 分)、实验操作(10 分)、实验结果(20分)、实验报告(10 分)、期末考核(50分)组成。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1、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能力。
这些产生和应用于技术和服务实践中的“能工巧匠”的能力,除科学技术知识外,还包括很多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工作过程的知识和技能。
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每个教学单元中按照“方法选择→方案确定→方案实施→评价反馈”的实际工作过程进行项目的学习,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各层次的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构建起知识及经验体系,培养职业能力。
2、采用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知识爆炸、信息便利的当今社会,学习更重要的目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在每个教学项目中“方法选择”教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获取和整理与该教学项目的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通过学生宣讲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解决方案。
3.理实一体化法教学资源(1) 建立共享型网络学习的教学网站,内容包括标准教案、课件、推荐参考资料、操作技能指导录像、相关的知识介绍和影音资料、微生物图片库、习题库相关职业技能资格介绍、相关网站的链接等。
(2) 开发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生长与繁殖的模拟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