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之优势
中国的文化优势与软实力
中国的文化优势与软实力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以及教育观来阐述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
文章还提出要认识到中国的软实力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加强弘扬和传承中国的文化优势,以提高综合国力,让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标签:软实力传统文化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的是各国加快“中国化”步伐,中国日益增强的财富和国际地位,也使中文、中国文化和其他同中国有关的事物,在全球迅速流行开来。
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的火车头,众多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华人华裔将把中国的“软实力”扩张到美国社会内部。
庆祝中国春节也不再单单是全球华裔的节日,越来越多的非华裔也加入到欢度春节的队伍中来。
这说明中国的“软实力”在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随之放大。
这都与5000年历史积淀下的中华文化的文化优势紧密相关。
何谓软实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上出现了“软实力”这个词汇。
“软实力”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冷战末期。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1999:不战而胜》中指出,美国应积极运用其生活方式对世界的影响,来影响东欧、苏联等国家的价值观,实际上这已经触及了“软实力”的内涵。
后来,美国未来学家约瑟夫奈正式提出“软实力”了这个名词,用来概括西方的文化对世界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影响。
衡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指标有很多,“软实力”的概念也就相当的宽泛和有相对性。
简而言之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除了自己的祖国,你还最想生活在哪个国家?”其答案就可以综合反映出一个国家对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程度。
全球有超过3000万外国人在学中文,就读于中国高等学府的人数也相当可观。
这种趋势的发展速度相信还会加快。
以使用者的人数来看,中文将取代英文,成为互联网上的最主要用语,这将大大增加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文文学作品也被翻译成他国文字;在西方,使用传统中草药,以及中医疗法的人也日渐增多。
近年的华语电影也不时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和上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注意。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
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
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一的一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
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是什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其中,其独特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文化兼容并蓄,形成多样性中国文化以兼容并蓄为其特点之一,它融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吸收,融合、发展。
由此,形成了一种多样性文化。
1. 以包容的精神接受外来文化自汉代以后,各个朝代都不断接纳、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例如,元朝时期,蒙古族的入侵最终导致了南宋灭亡。
此后,元朝的建立便给中国带来了外来的政治和文化特征。
例如,元朝开创了蒙元文化的新篇章,它将传统中国文化和蒙古文化相结合,不断发挥着交流、融合和创新的作用。
2. 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领域间的文化差异、互补和交流中。
例如,由于多种不同的因素,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异,如唐代以来的南方文学,强调诗风婉丽、清新明朗、富有变化和生机。
而北方文学则更加雄迈豪放、奔放豪迈,如唐诗中的《静夜思》和杜甫的《将进酒》。
二、强烈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这不仅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1. 非雕虫篆刻,画龙点睛在中国的书画艺术中,总能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即所谓的「非雕虫篆刻、画龙点睛」的艺术特征。
这种特征需要创作者有实际的技巧和实验经验,并且要具有感性的领会力。
2. 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在古代中国的诗词文化中,诗人们的写作方式是:先讲理念,再讲方法,最后讲实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音乐、伦理、礼仪等,也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强烈的审美意味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审美意味的文化,其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审美特色。
1. 厚重优雅,体现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注重艺术本身,而且特别强调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作品韵味。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1、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李克强:我们从孔子之后一直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中国文化是很丰富的!……包括《易经》里面说“厚德载物”,我们现在的解释是说,要用仁厚之心来待人接物。
但其实你看《易经》里面的原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其实包含着一种“大同”思想。
王弼在《易经集注》里面说,“地形不顺地势顺”,地上有山山水水,人间有三教九流,怎么对待?还是要对所有人尽可能地“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为重视品德,要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
《国语.晋语六》中说“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意为厚德才能多福,有权势而无厚德,必自伤!大同: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章,通常简称“礼运大同篇”。
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
基本特征即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
这种状态称为“世界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
现代又加入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的思想。
2.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在当今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更要深入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是“道德经济”。
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积累,虽然其中也有糟粕、更遭受过破坏,但其主体和精华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3.“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一本介绍中华传统美德“术语”的书,里面对仁、义、礼等字词一一解释,并配上了英文翻译)我看到里面有一个词,“天下”。
英文翻译得还行,“all under heaven”(天之下),但下面的中文“训诂”,引用的是《诗经》里的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我当时就想,这只是“天下”的一种解释,但不是全面的。
中国人讲“天下”,《礼记》里面就讲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的 思想。尤其是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深入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和道德观。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就是要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个方法,在这样一个基本遵循下,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接轨,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跨越时空的价值观念通过一种转换和发展变成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有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周易八卦阴阳五行
• 《易经》也称《周易》或 《易》,是中国最古老的 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 “五经”之首。《易》事 实上是包括了古代的《连 山》、《归藏》和《周 易》,但《连山》和《归 藏》已经失传。《易经》 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 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 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传统服饰
• 中国不同的民族每个时代 都有不同的服饰。从汉族 服饰看,中国汉服有商周 时代的服饰,秦代的服饰 , 汉代的服饰,魏晋南北朝 的服饰,隋唐五代的服饰 , 宋代传统服饰 ,明朝传统 服饰 ,等之别。它们各具 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 代,不同环境下,人们对 生活,对美的种种追求向 往。
• 习近平主席还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 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 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繁荣兴盛的发展之路, 凝练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文明传统与中华民族精神。这 些对于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深入 研究、系统总结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思想内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
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
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起源最早的。
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文化类型,它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一直保存、延续、发扬光大到今天。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
惟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部原因上说,这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
但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内部,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机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伦理性的亲和力、变易性的创造力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力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华文化在这强大生命力的延续中,又表现出极强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类型的文化,伦理性是其基本特征。
这种伦理性固然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但深深地积淀在国人意识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无疑在铸造国人灵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发生着久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已经有数千年了。
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相信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1. 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中国是世界文化史上唯一经久不衰的文明发源地。
在远古时代,中国文化就与埃及、巴比伦、印度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古时代,中国文化则屹立东方,与西方希腊罗马文化交相辉映;欧洲自中古以后,进入历史上所称的黑暗时代,而中国文化却在漫长的中世纪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到了近代,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竞争中不免落后,但中国文明形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结构,在文化层面上的意义并未消失。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传统文化都、正为和将为丰富人类文明作出突出地贡献。
从人类文化发展史来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或多或少地对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它们所起的作用、作出的贡献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对周围的民族或国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积之既久,形成一个文化圈或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巨大影响正是这样。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同日本宗教活动家池田大作的谈话中曾讲到:“由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组成的东亚,拥有众多的人口。
这些民族的活力、勤奋、勇气、聪明,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毫无逊色。
无论从地理上看,从具有中国文化和佛教这一共同遗产来看,或者从对外来近代西欧文明不得不妥协这一共同课题来看,它们都是连接在一条纽带上的。
并且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
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
”汤因比和池田同时都认为,将来统一世界的人,“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养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从两千年来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
从两位著名国际活动家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已经产生的影响和将来能够起的作用,是得到有识之士公允和客观评价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王志东科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孕育滋养出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鲜明品格,滋养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精神,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绵延不绝、郁郁葱葱、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等方面的文化精神力和竞争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病,毕竟以前的文化有些历史的局限性。
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
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讲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但是传统文化以前是为统治者服务,自然也就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
比如妇女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还有一些忠君思想很明显被淘汰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1.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
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
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高中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之我见
高中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之我见高中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之我见「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
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
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
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
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
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
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
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其中包括:
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重视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强调道德伦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品德和修养,以及家庭、社会、国家的道德规范。
重视艺术和审美: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和审美方面有着独特的追求,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强调整体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强调实用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用主义,强调实践和实效,反对空想和空谈。
强调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强国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强国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强国的意义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文化将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竞争的重要因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具优势的文化资源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强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凝聚国家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不断积淀、传承而来的宝贵财富。
中华传统文化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来:礼仪、文化、音乐、绘画、雕刻,以及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思想。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国家精神和文化特色,具有无可比拟的内在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自信,更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丰富国家的精神内涵,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的崛起,文化交流与输出越来越重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西方观众的关注。
因此,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就相当于是在为中国树立更高的国际形象做出贡献。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可以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国际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推动巩固和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从而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三、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性价值,这也引导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与激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着非常广泛的文化渗透力和历史感召力。
当代文化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正在成为全球性的潮流,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元素也会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与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追求和谐、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等理念,可以为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长远的借鉴,也可以为全球文化交流和包容提供宝贵的贡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者:仲呈祥来源:《前线》2017年第02期[摘要]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就是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充满自信,就是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自信。
本文论及的主要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充满自信,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02-0039-04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民族的精神血脉。
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文化深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厚到每个民族群体精神品格的整体建构,直接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的竞争耐力和精神定力,因而文化自信才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早在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1这“四个讲清楚”,为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充满自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南。
这既强调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决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又强调了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植根的沃土,还特别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和智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历史如江河一般奔腾向前,优秀的民俗与道德传统却是恒久不变的,并会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最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面貌。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乡愁。
我们将用短视频的方式,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传承千年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我们来时的方向。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1. 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黄帝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继承、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2. 多元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
在我国的版图上,涌现了许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如汉文化、藏文化、苗文化、满文化等,这些文化体系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彩画卷。
3. 崇尚和谐中华文明倡导和平与和谐,传承了“天人合一”和“天下为公”的理念。
这种和谐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4. 文化创新中华文明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并赋予其我国特色。
这种文化创新使得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独具特色,不断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多样性做出贡献。
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1. 维护民族认同文化传承是保持民族认同和自尊心的重要手段。
通过传承文化,人们能够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传统、历史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自豪感和认同感。
2. 促进社会和谐文化传承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化传承是社会道德、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弘扬社会正能量,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3. 传承文明成就文化传承使得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成就得以传承延续,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人们可以汲取智慧,总结经验,发扬优良传统,拓展创新思维,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 促进多元交流文化传承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文化传承不仅有利于增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还有助于推动全球文明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三、结语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对于当前我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宝贵文化遗产,不断加强文化传承,推动我国文明的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并且世代相传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这是四个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然而,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却渐渐地退出了文化历史的舞台。
然而,唯有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了五千年文化历史的长河,依然为当代的中国人所传承,甚至已经远洋海外。
在这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
2.博大精深并且具有民族性格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世人皆知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内容广泛,而且颇有深度。
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广泛,遍及政治思想,文学艺术,饮食起居,建筑音乐,江河湖海,名川大山。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淡然的心态,也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我们自己的民族性格。
这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
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3.文化传播海外孔子的思想文化流转至今,他的思想中有着很多的启示,深受启示的不仅仅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连海外国家的人民也深受启发,日本近代的“实业之父”涩泽荣一从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又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实并不违背“至圣先师”的古训,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为与道德有亏。
由此观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海外也深受其他国家人民的追捧,这是一种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历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历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来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来历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
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华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2.农业文化3.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编辑本段中华传统文化细品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
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
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
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
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
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
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
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
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
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
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
《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
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
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
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
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
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
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
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
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
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
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
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
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
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
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
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石狮、飞天、太极-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汉字、数字8、6、4-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多维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