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今日课堂的不同寻常,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探究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历程,学习多角度心理描写方法。
3、品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领悟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方案】一、联系时政,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近期的萨德事件么?萨德事件之后你们身边的人都有什么反映?今天让我们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作者笔下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了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变为亡国奴的一瞬间,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设计意图:抓住国事的切入点由时政导入,既避免了课文年代久远的生疏感,又不漏痕迹地创设了爱国氛围,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了预设的情境。
)二、明确目标,了解背景。
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屏幕展示,学生齐读)明确了目标,让我们进入本节课学习之旅。
首先我们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
(播放1870年普法战争的视频)1870年7月14日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普鲁士统一德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1871年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
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大部分给德国。
侵略者禁止当地学校教法语,改教德语,对当地进行文化侵略。
(设计意图:了解普法战争,感受小说的背景,为进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初读感知,把握情节。
请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品味人物打基础,完成目标一。
)同学们希特勒曾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下手。
”现在大家明白了这堂课的意义了吧。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节不同寻常的课堂。
四、精读细品,咀嚼人物。
(一)聊一聊今日课堂速读课文7-10段,说一说:今天课堂与往日有哪些不同?1、学生认真读,提取信息,并提炼归纳,然后小组交流互补。
2、通过屏幕上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
初中语文_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第1课时授课人:梁恒昌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字词。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领会课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当他们连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被剥夺时,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今天,让我们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让我们看看小弗朗茨和他的老师在国土沦丧之时,是怎样来上这最后一课的。
(教师板书:最后一课——都德)二、读一读——窗明几净,勿忘国耻!第一步:读准文章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进行提示指导,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提示1:正音,读准哽(gěng)惩罚(chéng fá)郝叟(hǎo )(sǒu)督学(dū)懊悔(ào)(huǐ) 祈祷(qídăo)磨损(sǔn)钥匙(yào)(shí)宛转(wǎn)(zhuǎn )提示2:释义,读懂晴天霹雳:霹雳:响雷。
晴天打响雷。
比喻突然发生意外的,令人震惊的事件。
第二步:读出情感教师:本文小主人公的情感线索此起彼伏,朗读时要注意表现声音的抑扬顿挫,把握好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变化,读出小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的情感变化心理。
1.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首先请学生圈画出文中文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朗读要求,体会小主人公的悲痛心理。
也为下文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奠定基础。
第三步:读懂时代的脉搏过度语:本篇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要以“最后一课”为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相信大家课下已经查阅很多这方面的资料,结合刚才的阅读,告诉大家你的理解。
★学生1:作者以“最后一课”为题,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学生2:具体事情是这样的——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6《最后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脉络。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
2.在读中感悟体会,圈点勾画,分析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视频:《惨绝人寰的日军暴行》。
2.学生谈感受(视频中的哪一部分与本文相似)。
3.引导语:侵略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仅从物质上掠夺别国人民,还从文化上奴役他国人民。
今天我们就跟随法国作家都德,走进他的《最后一课》,看看法国人民是怎样反抗侵略者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活动目标展示,大家来齐读一下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培养爱国情怀。
三、检测预习:1.为了更好地学好这篇课文,我们有必要结识一下作者,了解那个战后纷飞的年代。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写作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法1、以读启发思考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
——课上第四个阶段高潮和结局。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法国作家都德的同名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德国占领了这些地方,禁止法国人上法语课,改上德语课。
文章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描绘了法国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面,展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失去祖国的痛苦。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本文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学生可能对普法战争和法国历史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普法战争和法国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母语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普法战争和法国历史背景,深入剖析课文中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历史背景等。
2.视频:准备相关历史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普法战争和法国历史。
3.教材: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普法战争和法国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解析。
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初中语文_7 最后一课 都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节课等生字词,了解小说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本文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假设今天的这节语文课是你们一生之中上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你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对于大家来说这是一个假设,而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却是真实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课》,聆听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
2.生字词哽咽踱步懊悔字帖惩罚和蔼多音字:宁、强、帖3.小说三要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同学大声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按照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梳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小说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明确:以“我”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四、精读课文,合作研究在同学们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篇小说主要塑造了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这两个人物形象。
下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下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并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对人物描写的分析概括出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上他却特别认真、专心,而且他同情理解老师,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他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韩麦尔先生:他循循善诱、受人尊敬;他心怀悲痛、穿戴整齐,将职业与国之命运紧紧联系;他认真负责、坦诚直率;“法兰西万岁”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心。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学习重难点:1. 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小说,一位普通的老师,一个普通的学生。
在不平常的时刻却又变得极不平常。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课》去探寻答案。
(板书课题)这是在什么情况下上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背景。
请一生读。
这是老师查到的背景资料,这个背景文中有没有体现?找生说。
这就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
而另外两个要素是人物和情节。
(副板书)二、初读,感知故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围绕小说三要素概述故事。
生说。
师:抓住了两个关键人物,很好。
我们先来认识小弗郎士。
三、认识小弗郎士当他得知这是自己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有哪些变化?请跳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说一说。
生自由读,自由说。
师小结,请同学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小弗郎士的巨大变化。
师:他从一个不爱学习、怕老师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热爱法语、尊敬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孩子,谁对他的影响最大?生:韩麦尔先生。
(过渡)四、理解韩麦尔先生师:是的。
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小弗郎士眼中的韩麦尔先生。
那么作为旁观者,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的哪些言行令你印象深刻?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相关语句,并写下你的理解和感悟。
生读生赏析。
在品读中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
1外貌服饰描写:庄严肃穆、正式场合的装扮,深情无畏。
纪念最后一课,表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最后一次,只许,最后一堂对敌人的痛恨,对孩子们的留恋,对被剥夺语言权利的悲伤,对即将离开国土的悲伤。
3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无奈、痛苦。
讽刺的语气来读。
多么深刻的反省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小学最后一堂课上的所见所感。
通过描绘课堂上的细节,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学生离别的不舍。
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同时,也富含教育意义,引导学生珍惜时光,感恩老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但对于这篇课文,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情感细节和寓意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细节和寓意,感悟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相关图片:用于展示课文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然后提问:“你们还记得小学最后一课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最后一课的课文——《最后一课》。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概括课文大意,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投影出示: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你每天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就只能用某种外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起走进他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四、深入探讨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问题一:试着分析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几部分?(根据地点和时间变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开端:上学路上;发展:上课之前和上课之中;高潮和结局:宣布放学(下课)2、问题二: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平日上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学生:上课前,(学生们)开课桌啦啊,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平时老师穿戴一般最后一课:气氛: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其他:教室尽头坐满村子的人。
教师: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细节描写,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多种形式朗读重点语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根据背景介绍,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在最后一堂课上的心情,理解人物的爱国情感。
2.根据老师的逐步引导,明白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习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只许教德语”是文化侵略和文化侵略的残酷性。
【评价设计】:1.能根据教师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并概括出人物的心情。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多种形式朗读,读出人物情感。
【教学过程】:品读相生,升华情感——《最后一课》教学反思新课标在中学生阅读要求中写道:“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最后一课》是法国大作家都德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语言看似平淡,但细节之处细细品来却韵味悠长。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人物心情的变化为切入点,侧重于通过分析平淡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强烈情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情感,最终达到理解作者及文中人物爱国情感的效果。
一、理解先于读毕竟战争与学生的距离有些遥远,即使在课前初步了解过背景,学生也未必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平淡语言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入课之初,我便让学生来读韩麦尔先生的“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和“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两个句子,学生仅能从中能初步领会出一丝不舍、遗憾,于是我分析这两个“最后”和“只许”中所包含的文化侵略的险恶居心,是普鲁士为了从根本上达到永久统治和奴役阿尔萨斯人民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没有人愿意做奴隶的心理使学生能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心理产生碰撞,引起共鸣,理解了人物内心更深层的情感,那就是对敌人的愤怒和仇恨。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小说的三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二、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四、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课前准备:1、从网上或史书中查看日本侵华的相关资料,体会被侵略被压迫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都德的相关介绍及普法战争的背景资料。
3、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一篇三千字的故事,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它就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小说知识介绍(微课展示)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小说常常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教师提问反馈掌握情况,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过渡:同学们掌握的很好。
你们的听讲很棒!下面让我们走进小说的背景。
三、背景介绍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了普鲁士。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令:让两个州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文中教法语的教师是谁?学习的孩子是谁?学生齐答。
四、小弗郎士的形象:当小弗郎士确切地知道这就是他的“最后一课”时,他有怎样心理活动?请找出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并思考这些心理描写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从文中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交流。
教师预设:投影出示:学生活动:采用自读或小组成员对比朗读等多形式来启发学生体会表达的语气和心情的不同。
教师总结:贪玩、厌学的小弗郎士变成了爱学习、尊师、懂事的好孩子。
五、“可怜的人”:懂事了的小弗郎士开始关注韩麦尔先生。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表现人物的写法。
3.品味语言,体会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品味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揣摩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体会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写作背景,理解热爱祖国语言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大家平时学习中有无懈怠的表现?生答。
师:请把你曾有过的或者见过的此类表现来吐槽一下吧。
生答师: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生答:(厌学、不爱学习、不珍惜时间……)师:现在让我们走进《最后一课》(PPT1),探究一个有着同样学习问题的孩子是如何改变的吧。
二、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1、师:本文的文体是(小说),作者是(都德),谁来交流一下你所理解的作者信息?生答,师PPT2.2、初读题目,你产生什么疑问?生答(为什么上最后一课了?写的生命内容?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一课怎么上的?)师:哪位同学来解答一下?生答师点拨:以上问题涉及到两个内容——背景PPT3和小说的主要内容。
哪位同学展示一下你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的小说主要内容。
3、评价:自评、师评(鼓励、表扬)4、借助同学的思维导图,我们很容易知道小说层次结构:按时间顺序小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学前(1-6);上课中(7-23);下课(24-29)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从谁(小弗朗士)的角度向我们展示的,写的都是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他是小说的线索式人物,因而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样增强了亲切感、真实性。
5评价:师肯定同学的预习。
(二)深入研读1、小弗朗士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和经历者,课本第60页11段中有“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这样一句话,纵观小说,都有哪些让他感到诧异的情形,填写在表格中。
2、交流。
哪位同学来交流你的成果?生答。
师总结明确:平时上课“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重点)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难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1866年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扎》,186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哽住gěng 赚钱zhuàn捂住wǔ踱duó步惩罚chěng祈祷qí dǎo宛转wǎn诧异chà喧闹xuān胳膊gē bo皱边zhòu肃静sù懊悔ào钥匙yào shi郝叟hǎo sǒu四、整体感知: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本节课共设计了五步骤十环节。
第一步骤两个环节,一是互助检查,二是师友探讨,通过这一步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背景,掌握字词、有关文学常识。
第二步骤是研读共品,分师友研读和师生共品两个环节。
主要是品析人物形象和语言。
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三步骤是互助释疑,分师友解惑和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个别指导,查缺补漏。
第四步骤是拓展学习,将课内教学拓展到到课外。
第一环节交流品读,朗读积累爱国古诗词,学习体会现代诗《我爱这土地》,第二环节是表情达意,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第五步骤是总结提高,分师友总结收获和教师总结提高两个环节,对整堂课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学习经验、情感体验进行总结拔高。
最后在《国家》的歌曲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结束整堂课。
学情分析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文学作品的知识积累较少,本片课文以一个小学生弗朗士为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又是爱国主义题材,学生较易接受。
本班学生爱动脑,爱思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完全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友互助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作者概况等文学常识和
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会了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了语言并借此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和知识拓展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整堂课课堂容量大,课堂生成问题多,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师友互助极大的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
课堂效果好。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抓住小弗郎士心情的变化和学习态度的变化,来理解他爱国主义的萌芽,还应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测练习
1、课外爱国古诗词朗诵展示,积累爱国诗词名句,激发爱国之情:
2、《我爱这土地》现代诗赏析,体会诗中的爱国情感:
3、用中国语言写一首诗或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教学反思
本节课都是在师友间的互助中进行的,重在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引导。
师友配合此默契,互帮互学,课堂生成问题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爱国诗词赏析、当堂写作,这些知识拓展环节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生们表现非常棒,真的是你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会给你很多惊喜。
课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背景,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揣摩人物。
通过质疑问难、师友交流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和谐互助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