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

(注意:标题为踩分点,务必回答,说明尽量用专业术语,尽量回答满试卷)

(考试为开卷,但考前务必打印相关资料)

马克思唯物史观是是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实践,以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阶级斗争历史学派为理论前提,进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唯物史观的根本任务是发现历史中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研究人类的生产实践出发,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所形成的系统理论。

(二)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不同于唯心史观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观念的产物,马克思既唯物又辩证地考察社会,认为社会发展的的规律是客观的,他从目的和结果的关系、偶然和必然的关系上说明社会历史进程受一般规律支配。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个意志的产物,而是在总的经济运动支配下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服从于社会内部的客观规律。在大跃进运动时期,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正是蔑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苦果。

(三)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坚持的精神动力室最终原因的观点,是在历史观里背叛了自己。指出黑格尔的错误是:不是在历史本身中去寻找,而是把哲学的意识形态作为动力引入历史观,只是考察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示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正是在物质动因是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水深火热的近代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五)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基于物质利益根本对立的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压迫阶级和压迫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它们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得到解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就革命阶级而言,由于它们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它们的斗争所产生的结局亦各异。只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导致革命阶级自身的真正解放。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运动的。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他们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分工的发展,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历史上四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都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交往形式适合生产力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二者的矛盾达到尖锐化时就会爆发社会革命,借以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的实践。

(七)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经济基础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正确适当的上层建筑意识有助于发展经济基础。以毛邓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理论,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更加有规可循,促进经济基础更加稳固,使经济可以更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不论是对社会主义大的思想武器理论的深刻理解,还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把握,都必须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有机延续。它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作为一门新学,而更主要是作为救亡图存的真理,受到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进步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唯物史观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创造性地引导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唯物史观对社会规律的普遍指导意义,不可片面、教条主义照搬唯物主义的原理对社会发展进行逻辑抽象的虚妄。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甚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只有在结构分化较高水平上才能得到最清晰的表达,比如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自有资本主义时期,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政治没有明显的结构分化,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难以明显分开的复杂联系,因为就恨难说究竟谁决定谁。因此,如果不考虑具体历史时期的具体特点,把规律抽象化,即当作不考虑具体历史环境而发生一定变化的抽象逻辑形态规律到处乱套,置具体又丰富的材料于不顾,那就会使这一规律失去科学或者哲学分析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