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合集下载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引言概述: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对于历史文献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考察。

本文整理了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重点笔记,通过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和准备历史文献学的考试内容。

正文内容:
一、历史文献学的概述
1.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3.历史文献的分类和重要性
二、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
1.历史文献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历史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
3.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保护
三、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
1.历史文献整理的步骤和方法
2.历史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技巧
3.历史文献编辑的流程和内容要点
四、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
1.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历史文献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3.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应用
五、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1.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3.历史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总结: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历史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环境。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历史文献学的概述、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每个大点的小点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充分准备和复习,相信可以在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文献学考试重点

文献学考试重点

1、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对“文献”作了解释。

(P1)2、文物是否文献,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对此作出明确区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注录总则》给文献学下的定义是:“记录有只是的一切知识载体。

”(P2)4、古典文献学:以研究古代典籍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P4)5、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契文”;因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又因其最早出土于殷墟,故又称“殷墟甲骨文”、“殷墟书契”、“殷墟卜辞”。

6、刘鹗于1903年将其收集的约5000片甲骨拓印成书,名曰《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献的专书。

朴学大师孙诒让得此书,于1904年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便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

(P11)7、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8、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在石鼓上的文字。

因文字内容是歌咏贵族狩猎生活,故又称作猎碣。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被称为“石刻之祖”。

9、康有为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文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10、诅楚文:是秦国石刻。

记载战国时期秦楚交战,秦国祭神时对楚国的诅咒,故名。

是与石鼓文齐名的先秦石刻文。

11、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4年(175),蔡邕有感于当时的经书辗转传抄,难免有误,奏请刊刻石经。

按照灵帝的昭示,蔡邕等人用隶书将《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6部书写上石,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作为经书的标准本。

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因只有隶书一种字体)。

(多选)p2512、竹简须将青皮刮去,用火炙干,炙烤时,竹片上渗出水珠,似汗珠,这叫“杀青”、“汗青”或“汗简”。

(P27)13、帛书:即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

文献学期末重点

文献学期末重点

文献:指任何具有一定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铭辞,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的文字,内容一般是歌功颂德、财产分配、疆界纠纷、命令告示等贵族认为重要的事情。

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指收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目录: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和说明;目录是将目与录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善本:指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

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新起以前产生的文献,古典文献学则是研究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又称“卜辞”。

总集:是指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题材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丛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仍然保留所汇各书的书名和原有体例,再冠以一个总的书名,一同抄刻或印行。

版本:是刻本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与写本而使用的名称,广义的刻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

1、四部典籍:经部、子部、史部、集部。

2、印本书的装订形式: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3、按编撰工作来分群书目录类型:官撰目录、史志目录、私修目录4、按出版者来分版本类型: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5、校勘的主要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6、按目录内容划分群书目录类型:综合目录、学科目录、特种目录7、纸书的装订形式: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8、古籍版本鉴定的一般方法:直观法、考政法、对勘法9、写本的类型:手稿本、清稿本、抄稿本10、古籍检索的内容:目录检索、事实检索、数值检索、全文检索古籍校勘应遵循什么原则?总的来说,校勘的原则有三项:a、存真,又分二种,一为求古本之真,二为求事实之真。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文献学重点整理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1.1全面了解古代文献的分类体系1.2探讨古代文献的传承与保存方式1.3研究古代文献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的影响1.4分析古代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1.5探讨古代文献和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关系二、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2.1理解古代文献的翻译重要性和现实挑战2.2分析古代文献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策略2.3探讨古代文献校勘的意义和方法2.4了解古代文献翻译和校勘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2.5研究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对文献学研究的贡献三、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3.1收集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2探讨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3.3分析古代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挑战3.4研究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的新兴趋势和发展方向3.5总结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与影响四、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4.1了解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4.2探讨古代文献在文化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4.3研究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4.4分析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新理论和观念4.5总结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五、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5.1研究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5.2探讨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5.3分析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启示和挑战5.4探索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5.5总结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效应总结通过对《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以及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这些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参考。

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献学期末重点问题整理(已处理)

文献学期末重点问题整理(已处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文献实证研究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第二章文献的载体文献的载体有哪些甲骨金石竹木简帛纸张电子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甲骨文发掘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首先发现并开始收藏的他去世后他所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为刘鹗所得刘氏又继续收集约得5000片并选择其中部分自己完好者于1903年出版《铁云藏龟》这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此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又继续搜访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等书从1928年到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用现代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十多次发掘相继编印出版了《殷墟书契甲编》《殷墟书契乙编》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除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外周代的甲骨文在20世纪时也有发现甲骨文发掘主要分两个时期即早期乱掘时期和1028年以后科学发掘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韩拓片约14-15万片其中单字约4500个有不到一半的字被识读有一些字的释读学者们有分歧有大量的字目前还难以认识重要研究著作《铁云藏龟》清代刘鹗辑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契文举例》清代孙诒让研究甲骨第一人撰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殷墟书契》罗振玉辑《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撰《殷墟书契甲编》董作宾编《殷墟书契乙编》董作宾编甲骨文的文献价值意义甲骨文的主要价值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学价值而是殷商史研究价值语言文字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富了古文字的数量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义都是伟大的殷商史研究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但《殷本纪》是否可信一直是一个问题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概念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如毛公鼎有497字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汇集考释的著作《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吕氏《考古图》体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此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著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清代乾隆欶撰《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撰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意义语言文字资料金文在研究汉字发展脉络和规律中具有举足若轻的作用对我们认识古汉字面貌研究汉字的演变发展探究古字古义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青铜器铭文有些是押韵的韵文是研究音韵学的重要材料而青铜器铭文作为商周时期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文法也是了不起的原汁原味的材料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金文资料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纸面文献如《尚书》《诗经》等同时能帮助我们订正古书的错误考证古书产生的年代古史资料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如友多鼎记载的对少数民族的战争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概念简指简牍竹木制成的长条用绳连为册用于书写椟则为木质方版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其他内容的文字记载帛是丝织品用于书写我们所说的简帛文献是对简牍文献和缣帛文献的概括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银雀山汉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江陵秦简1993年江陵王家台片十五号秦墓出土竹简江陵汉墓简牍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从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早期墓中出土敦煌汉简甘肃敦煌玉门酒泉汉代烽燧驿置遗址出土的简牍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发掘地点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军曾侯乙简帛文献的价值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传世古籍的简帛古书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大大推动了古文献学的深入研究历史资料宝库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策历谱药方等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文字学资料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资料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书籍制度史实物出土简帛为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概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和图画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摩崖碑石刻文献要籍《集古录》十卷宋代欧阳修撰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金石录》三十卷宋代赵明诚撰★《语石》十卷清代叶昌炽撰这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代王昶撰《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撰本书为检索历代石刻题跋出处的索引工具书《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宋代洪适撰石刻文献的价值史料价值石刻资料可以补史之阙正史之谬文学价值石刻文字就文体而言包罗甚广但仍以传记文最丰富因为墓碑墓志数量最大无非为人物立传其中名家佳作甚多是传记文学的宝库文字学和书法价值历代碑刻有古文篆隶楷各种字体而且保存了数量相当大的别体字这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至于书法临摹古代碑刻拓本更是习用的方法经学和宗教史料我国儒家经典有刻石的传统研究历代石经成果很多是经学和金石学的交叉学科另外佛经刻石也很多这些佛经有不少刻经题记是重要的佛教史料文献的形成于流布文献的形成方式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著也叫作造著作古人对著作要求很高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强调古已有之有所承因《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但述并不止于简单的继承对于前人的创造要有消化理解领会过程使之更为完善传注义疏编又叫纂辑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要求注明出处辑佚也属编纂范围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昭明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类书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汉魏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它与著述编都不同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唐代佛教进入全盛期最早的佛经汉译本《四十二章经》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文学翻译文献的流传方式文献形成之后就要流布流布的方式主要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及激光扫描等讲唱是最早也是至今仍很重要的文献流布方式在文字产生前人类文明已经存在人类的历史只能靠口耳相传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长篇史诗和长篇叙述诗都靠少数聪明人背诵下来并讲唱给别人听以达到流布和流传的目的镌刻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甲骨金属石头上都可镌刻文献抄写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举凡帛书简策纸以及国外的莎草纸羊皮纸贝叶这些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很多文献仍靠抄写来达到流布的目的许多古书仅有抄本传世可见抄写即使在印刷术普及后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印刷是一种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早期是手工操作后来是机械操作是我国发明的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应是唐玄奘普印普贤像的事迹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各大图书馆的善本正在拍成微缩胶卷便于保护文件又便于复制阅读微机输入激光扫描是目前流行的流布方式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P246《四库全书》清代乾隆欶编请乾隆内府抄本文渊阁本三千四百六十一部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先藏清宫后移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三千五百九十种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七卷先藏沈阳故宫后移甘肃文澜阁本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先藏避暑山庄后移北图文源阁本在圆明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毁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先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历代官府的收藏概况官府文献收藏从文献有了文字记载以后就应当开始了早期收藏情况已难以考察现在可知的从商代开始商代的甲骨文据专家统计出土约有十万至十五万片而且主要是在安阳小屯殷墟从科学发掘情况看是有意存放的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设官吏掌管秦统一天下后图书亦有专门藏所有专门之官典守我国封建社会的皇家藏书制度的建立是在汉朝自汉代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掌管藏书的官吏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东汉官藏图书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东汉藏书之处兰台东观石室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等东汉政府调整藏书机构的最大贡献是成立秘书监使藏书机构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三国时期官府亦六艺文献收藏于管理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战火不熄国家藏书旋聚旋失魏时藏书于秘书省中外三阁南朝梁齐两朝除在宫内文往殿藏书外另辟华林园专藏佛典西晋秘书监荀勖和东晋著作郎李充创图书按经史子集分类的四部分类法对历代图书整理和藏书产生了重大影响隋唐时期天下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家藏书机构更加完善藏书数量激增隋代官府藏书的管理机构是秘书省隋代国家藏书成就突出一是大规模地开展了文献收集整理录副工作使国家藏书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对藏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一批著作唐代主要继承隋开元时期唐代藏书量达到高峰唐代秘书省仍为管理国家藏书的主要机构唐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新设的一些藏书机构主要有弘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唐三馆宋初沿袭唐代旧制设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称西馆太平兴国二年977建三馆书院名崇文院将西馆藏书迁入院中贮藏两宋仍以秘书省作为国家图书的管理机构两宋国家藏书机构在图书搜集整理利用方面成就突出首先是编制了许多国家藏书目录其次是充分利用藏书具体承担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总集的编纂任务再次是南宋初秘书少监程俱撰写了《麟台故事》南宋秘书监陈骙编《中兴馆阁书目》以及佚名撰写的《中兴秘阁续录》对两宋国家藏书事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元代帝王亦重视藏书由秘书监管理明代帝王亦重视藏书明代初年藏书主要在文渊阁清代政府承袭了明宫廷的全部藏书国家藏书发展到了我国古代国家藏书的全盛时期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清代的宫廷藏书最著名的就是所谓四库七阁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进入民国各地大都有了公共图书馆△综上所述历代国家藏书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各朝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国家藏书的管理工作其次国家藏书一般都继承前朝国家藏书并能采用征集收购组织专人抄写等方法来迅速增加藏书量藏书内容秦代以前多为文书档案两汉扩大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类图书魏晋以后为经史子集四类并通过部类的扩充与调整容纳新出之书自汉代以后历代多编有国家藏书目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国家藏书及管理水平再次国家藏书事业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明显最后国家藏书的普遍缺点是难以流通无异于帝王之私有财产最后不免散佚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明朝末年江苏常熟三大藏书家楼赵琦美的脉望馆钱谦益的绛云楼和毛晋的汲古阁脉望馆藏书丰富不仅校抄了大量秘本而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赵琦美校刊的《仲景全书》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著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绛云楼藏书非常丰富设有大书柜73个宋刻孤本多贮其中清朝顺治年间不慎发生火灾藏书大部被毁钱谦益将残书赠给族孙钱曾钱曾藏书处早年有述古堂晚年有也是园他辑的《述古堂藏书目》和《也是园书目》共著录藏书六千余种钱曾去世后其书尽归泰兴季振宜毛晋的汲古阁广收宋元刻本抄录罕见秘见其影宋钞为天下所重藏书多达84000余册是历代私藏最多的一家流布也甚广著名的有《十三经》《六十种曲》《文选》《津逮秘书》等4天一阁P74澹生堂P79胡应麟P77周永年P87卢文弨P86朱彝尊P84吴骞P89 黄丕烈 P91 傅增湘 P99 郑振铎 P102天一阁浙江宁波范钦创建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该阁建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范钦性喜藏书海内异本无不购藏于阁内生前积书达七万卷之多范钦和他的后代立下了书不可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训并对保管阅览天一阁藏书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规定天一阁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藏书以明代地方志和进士题名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且最为珍贵据统计天一阁原藏省府州县志有435种比《明史艺文志》著录的还要多现在还存268种澹生堂澹生堂是明末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著名藏书家祁承火业有《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书目》行世《书目》著录藏书九千余种十万余卷在当时罕见其匹澹生堂抄本亦十分珍贵用蓝格纸版心下有澹生堂抄本五字颇有流传同时澹生堂还注重收藏戏曲在祁承爜死后十几年发生明末战乱澹生堂藏书开始散失辗转至今澹生堂旧本已星散各家寥寥无几上世纪50年代澹生堂佚书数十百册于绍兴复出多为祁氏世守之自著书明代乡试录及明刻戏曲总集其多数尽归北京图书馆残零则归浙江图书馆6清末四大藏书楼及图书流传铁琴铜剑楼国图上海常熟常熟瞿绍基海源阁四经四史之斋北京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山东杨以增皕宋楼藏宋书二百余种静嘉堂书库归安陆心源八千卷楼中国清代杭州丁丙藏书楼南京图书馆钱塘丁丙能体现宋代藏书之多的体现私家藏书之多的私家目录学史上的双璧《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子部著录以《汉志·诸子略》所包括的先秦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九流十家的诸子著作为主再合并《汉志》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三大类中的书籍唐宋以后又增设释家类道书类艺术类类书类谱录类等从而使子部变成了一个十分庞杂的部类集部是在《汉志·诗赋略》基础上扩展而成的《隋志》集部下分楚辞别集总集三类后世集部大多沿袭这一体例而增设文史类《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再增词曲类共为五类目录学的意义1有助于我们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历代学术的盛衰目录学通过目录的特有形式著录各类学术典籍是人们查找各类自己的门径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便利2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古代学术的演变我国古代目录学自刘向刘歆到班固历代目录书颇多沿袭注重利用图书叙录及类序等形式介绍学术源流和演变于是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便成为古代目录学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目录学也被人们称为流略之学3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我国古典目录学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性这就决定了它同科学研究有不解之缘类书与丛书一什么叫类书P220类书好似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二重要的类书P2261《太平广记》五百卷宋代李昉等编2《太平御览》一千卷宋代李昉等编3《册府元龟》一千卷宋王钦若等编4《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代解缙等编5《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清代陈梦雷等编现存最大的类书三什么叫丛书P240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其收录标准和排列顺序根据编者的宗旨各不相同不像类书那么讲究重要的丛书1《四库全书》★清代乾隆欶编清乾隆内府抄本2《大藏经》3《道藏》4《十三经注疏》5《二十四史》。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期末考试资料中医文献学概论一、文献的概念:1.最早是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贤人(言论)→《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典籍也,献:贤也。

[朱熹注]2.元朝开始转变为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权威的定义(国家标准局)→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

三、中医文献学1.概念: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新)。

中医文献学是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讨论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旧)2.研究对象和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殷商——1840年(观点一)︱1911年(观点二,普遍观点)↓1919年(观点三)以殷商为上限,以1911年为下限,期间所有中医文献。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80年前中医药图书达12124种古典文献→一万种4.研究的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艺术、学术价值较高,雕刻、印刷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本3)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历代中医文献概况(重点,问答题)一、先秦至两汉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汉成帝命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各科临床针灸《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轩《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昝殷《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1)官方:隋文帝敕撰的《四海类聚方》2600卷;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单要方》300卷2)民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灸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宋仁宗嘉佑2年(1057)~宋神宗熙宁2年(1069)十部医著:《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一)名词解释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文献学重点整理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12.《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13.《经典释文》:是隋末唐初著名的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陆德明在校理群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校勘学巨著。共30卷,综考诸书源流,各为叙论。一部集汉魏六朝音义,校勘成果之大成的著作。贡献:“朱墨别异”、“摘字为音”、博采异说。书中的校勘理论和方法被后代继承,成为历史文献校勘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编年体(392-397):在中国历史文献纵多体裁中最先形成,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排比记述史事。内容以叙事为主,兼载人物和言论,叙事方法以顺叙为主,间或追述往事,预诉后果。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8.六经:是儒家经典的统称,亦称六学、六艺、六籍。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六经》进行了整理,对文献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9.《别录》《七略》:书名。《别录》为西汉刘向在主持整理国家图书藏书时, 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
14.《三国志注》:南北朝时宋文帝令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三国志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是以补阙、备异、矫妄、论辩四者相结合的。所引材料首尾完备,而且都注明了出处。保存史料、丰富注史的方法、发展史学批评,开创了一种史注新法,对传注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例如孔子和司马迁。

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延伸,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它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曹丕的《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

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和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

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

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中医文献学 期末重点

中医文献学 期末重点

概论1、中医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2、中医文献学(1)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2)对象:主要研究中医古典、文献学的著录、考订与整理。

(3)下限:1911年辛亥革命3、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

4、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

5、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6、历代中医药文献概况(四选一)(一)先秦两汉时期(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相当繁荣(《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杂禁方》、《导引图》)(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①基础理论类:汉魏·华佗中《藏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②临床类: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专著,龚庆宣《刘娟子鬼遗方》;妇产科专著,唐·昝殷《产宝》;儿科专著,唐·佚名氏《颅囟经》;骨伤科专著,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成就(3)官修医书成为了重要特色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敩《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①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设置校正医书局,任命四大臣禹锡、林忆、高保恒、孙奇,校勘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b编写方剂类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集方剂学与主治与一身的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官方颁布的医方制剂规范;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与临床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②民间发展: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沈括与苏轼《苏轼良方》(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专科著作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使儿科学形成体系;②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使妇产科初具规模;③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滑寿《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至是始略备”(3)学术争鸣与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濂周敦颐《太极图说》洛程颐、陈颢《通书》关张载《正蒙》闽朱熹(4)医学丛书的创编元代杜思敬《济生拔粹》(四)明清时期(1)经典医籍的研究明清两代整理研究经典医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2)本草方书的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本草1892味;明·王纶《本草集要》开后世药物科学分类之先河(3)温病文献的创编明·吴又可撰《瘟疫论》(4)专科著作的特色①杂病专著: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李用粹《证治汇补》;②医案类专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明·江瓘《名医类案》、《石山医案》、《孙文垣医案》、《临证指南医案》(5)医学书目的编纂明·殷仲春《医藏书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单行医书目录,其后有清·曹禾《医学读书志》、日本人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第一章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1、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文献学概要重点整理

文献学概要重点整理

文献学概要重点整理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起源、发展、传播、保存及其文化价值的学科。

以下是文献学的重点整理:
一、文献的概念和特征
文献是指以书面形式存在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等记录物,包括书籍、报纸、期刊、手稿、纪录片、音频等。

文献具有存储信息、传递知识、记录历史等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文献的分类
文献可以按照内容、形式、载体、语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分为学术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等;按照形式可分为书籍、报纸、期刊、手稿、碑刻等;按照载体可分为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按照语种可分为中文文献、外文文献等。

三、文献的阅读方法
文献的阅读方法包括预读、略读、精读、批判性阅读等。

预读是指先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和思路,确定自己的阅读目的;略读是指在预读的基础上,加快
阅读速度,抓住文章的重点和关键词;精读是指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思路;批判性阅读是指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文献的引用和著录
文献的引用和著录是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引用文献时,需要注明文献的来源、作者、出版时间、出版地点、页码等相关信息,在著录时,需要按照不同的文献类型采用不同的著录规则,如MLA、APA、Chicago等。

五、文献资源的获取途径
目前,获取文献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图书馆、数据库、互联网等。

在图书馆中,可以通过图书馆目录、馆藏书目、在线检索等方式获取文献;在数据库中,可以通过检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进行检索和下载;在互联网上,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开放获取资源等方式获取文献。

以上是文献学的概要重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复习题一、掌握和熟悉基本常识1,后汉熹平年间刊刻之熹平石经,堪称文献传播之大事。

2,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先秦,而正式兴起于西汉。

3,旋风装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的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4,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为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5,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

它始自唐代,分类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分类。

以刻印主体论,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6,卷轴装为写本书的主要装帧形式。

7,版心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的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8,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9,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10,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容量大。

11,张之洞《书目答问》为近代目录名作。

12,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即本校。

13,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14,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方面内容。

二、基本概念要熟悉和掌握1,善本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2,讹、脱、衍、倒说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

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3,反切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

此法注音即反切法。

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4,经折装经折装是将卷轴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 4.《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 5.《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

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篇,也称《古文尚书》。

古典文献学复习要点

古典文献学复习要点

1《辞海》: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2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

4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5“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郑鹤声、郑鹤春兄弟。

两人1928年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6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问,也就是广义的校雠学,即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

7目录、版本与校勘:文献学三大传统主干知识8目录学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9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10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11伪书:是指某种文献现存的署名作者及其所属时代并非真实的,存在着作假情况。

12辑佚:把佚文献从诸书中逐一辑出,重新搜集整理,就叫做辑佚。

13清代学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是其门而入。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14学习版本学的重要性:首先有助于读书,它使我们知道读书要重视版本,应选择善本,读书不注重版本会影响我们对原著的正确理解。

其次有助于引书和校书。

我们在写作和研究中经常要引用文献,而引用文献必须注意版本,这里既有文献学的专门训练,又有学术规范的一般要求。

至于用各种版本来校书,对于版本学的讲究,更无需多言。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 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

当时发掘的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

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

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 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

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

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 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6. 《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

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

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_____和______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______、郑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文献通考》.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_________、《十七史商榷》、__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_________;金文则指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帛书简况: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万字的帛书。

其中有《老子》、《经法〉、《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第三讲文献产生与文体分类新课内容一文献的形成与流布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

(1)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称作“作”、“著作”。

(2)编述:集合各种文献资料,重新加以编排整理,“述而不作”,称为“述”,也称“编述”。

(3)抄纂: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为抄纂。

(4)丛书:丛字具有总括、聚集之意。

汇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成一套大书,而自立名称的书,称为丛书。

丛书的种类:按内容分,可分为综合性丛书(如《儒学警悟》《四库全书》等)和专门性的(如《地理书》《二十五史》等)两类(5)类书:汇集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为“类书”。

《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一)类书的功用史料汇编,可借以考求事物的源流;词语类编,可用来查找书证和出典;佚书的渊海,可据以辑佚;引文的总汇,可用于校勘。

类书与从书的区别采用汇集资料、述而不作的编制方法。

它既不同于现代那种系统地论述事物发展源流的“百科全书”;也不同于古代那种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对材料加以熔铸的“政书”;也不同于“丛书”。

第二节古代文献的散佚及现存历史文献的类别及数量一、历史文献的散佚:(一)有形的摧毁:《隋书·牛弘传》隋秘书监牛弘在开皇初曾上书请开献书之路,总结了隋以前文献所遭受的“五厄”: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之乱、八王之乱、侯景之乱与周师入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补论“十厄”:宇文化及兵变、安史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变、绍定之祸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又补论“四厄”:乾隆年间的编《四库全书》、鸦片战争以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十年浩劫。

(二)无形之摧毁: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归结为五个方面:重德轻艺;以新掩旧;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因人废言;秘不示人(三)现存历史文献的类别史部文献:A、纪传体文献: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史书B、编年体文献:按年月的顺序记载历史事迹的史书C、纪事本末体文献: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D、典志体文献:以记典章制度为主的史书第二章历史文献的版本历代版本之概述:(1)唐代刻本:我国雕版印刷的出现,大约是在唐代。

现存至今最早的唐代印本是1966年在韩国东部庆州佛国寺《陀罗尼经咒》,其次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石室中发现的《金刚经》(2)五代刻本:五代后唐长兴三(932),宰相冯道奏请朝廷,由国子监负责,依唐石经雕印“九经,统称“监本”。

私刻本也出现,毋氏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私刻家。

(3)两宋刻本:A、官刻:分中央、地方两种:中央以国子监为首,其刊印装潢精美,校雠详审。

中央刻本还有崇文院、秘书监、司天监等刻本。

地方刻本有茶盐司本、转运司本、安抚司本以及府、州、县学、书院等刻印的书B、私刻本:又称家塾本;C、坊刻本(4)元刻本:A、官刻:中央主管刻书的机构是秘书监的兴文署和艺文监。

B、私刻:叶德辉统计有40家之多。

有的往往由名人手写,或用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体刻印明代刻本:(5)A、官刻:中央各机关都兼事刻书,以司礼监为最,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刻印B、藩府刻本(6)清代刻本:A、官刻:1672年,康熙在武英殿设修书处,由翰林院词臣总领其事。

第二节版本的种类A、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B、闽本(建本):福建地区的刻本;C、蜀本:四川地区的刻本,“眉山七史”、《宋书》、《齐书》按质量和价值来区分:(1)精刻本:指精校、版刻清湛的本子。

(2)写刻本:指由作者本人或名家书写上版,再刻印的本子。

(3)影刻本:指模仿原版刻印的本子。

(5)百衲本:衲,原指和尚所穿经过许多补缀的衣服。

指选择一本书的不同版片合印的书籍,因其补缀很多,故名。

善本:古代稀有的旧钞旧刻,凡经前代专家用古刻数种精心校勘,精心注释,付刊时无阙卷,未删削,可称之为善本。

第三章历史文献的目录第一节目录的产生与发展一、目录及其起源: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二、群书目录的创立:我国目录虽萌芽于先秦时期,但目录的建立,却在汉代,刘向《别录》,刘歆继承父志,以《别录》为基础,加以删削,并按图书的性质和学派分类,写成我国第一部群书分类目录——《七略》三、古书分类法:(1)六分法:始自刘歆《七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2)七分法:始于南朝刘宋王俭的《七志》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

梁阮孝绪《七录》,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佛法录、仙道录(3)四分类:起源于魏晋之际。

荀勖《中经新簿》甲乙丙丁(经、子、史、集);东晋李充甲乙丙丁(经、史、子、集)(4)唐魏征撰《隋书·经籍志》,把甲、乙、丙、丁四部正式命名为经、史、子、集。

从此四部分类法成为定制。

乾隆三十八年编《四库全书》,采用四部分类法第四章历史文献的辨伪第一节、辨伪学简史(一)、疑古思想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二)、两汉的辨伪与造伪:梁启超:“作史学的史祖是司马迁,辨伪学的始祖也是司马迁”(《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总论”)司马迁在史料收集和考辨的过程中,主要奉行两个原则:(1)“考信于六艺”。

(2)“择其言尤雅者”班固《汉书·艺文志》收录了刘歆《七略》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一些辨伪考据性文字东汉王充《论衡》(三)、魏晋南北朝的造伪与辨伪:豫章内史梅赜(颐)献了一部58篇的《古文尚书》,以后这部伪书竟然登上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四)、唐代的辨伪:唐初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隋书.经籍志》;刘知几在《史通》中设有《疑古》、《惑经》等篇目柳宗元在《柳河东全集》:(五)、宋元的辨伪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既辨伪史又辨伪书(六)、元末宋濂《诸子辨》,这是辨伪学史上专著一书以考辨群书的第一部著作(七)、明清的辨伪学成就胡应麟《四部正讹》中,他将考辨伪书的范围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清代姚际恒著有《尚书通论》专攻伪《古文尚书》闫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是一部考辨伪《古文尚书》总结性的著作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认为:刘歆为了替王莽上台制造理论根据梁启超辨伪代表作《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八)、现当代辨伪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在胡适、钱玄同等人的倡导和支持下,掀起了考辨古史的热潮,形成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

第二节伪史、伪书产生的原因(一)虚构理想化的远古时代,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社会追求的目标:(二)、借重远古圣君明主,以抬高自己的学术地位:(三)、借重名人,以提高书的价值(四)、为炫名或贪赏牟利而作伪:(五)、为了政治斗争需要而作伪:(六)、为了学术上的争胜而作伪:(七)挟私嫌诋毁他人而编造伪书第三节伪书的种类(一)伪书的范围:胡应麟《四部正讹》指出:“凡四部之伪者,子为盛,经次之,史又次之,集为寡”(二)、伪书的种类:(1)全伪:子部居多。

(2)部分内容伪:(3)本无其书,后人臆造(4)曾有其书,因佚而伪(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第四节、考辨伪书的方法一、胡应麟的“辨伪八法”二、梁启超总结的辨伪方法:(1)、从书的传授来历方面辨伪:指为前代著作,而前代不见著录或没有人引用过的书,一般是伪书。

前代有著录,但佚失已久,忽然重新出现,又来历不明的,一般是伪书。

前代有著录,但今本在卷数、篇目、作者诸方面与原著录本不同的,今本一般是伪书或者可疑。

(2)从书的本身方面辨伪:主要从称谓、用名、记事、佚文、文字和书的语言风格、思想体系等方面辨伪剽窃群书;从学术源流辨伪;从称谓辨伪第五章历史文献的校勘第一节、校勘的源流与内容一、何谓校勘?(1)校勘,古称“校雠”或“雠校”。

何谓校,校的原意是考核查对,校勘一词用在校书上始于南朝梁朝《沈休文集》(2)由政府组织,有计划,有分工的大规模的校书始自汉成帝河平三年三、校勘的内容:(1)讹文、误字(2)脱文:传抄传刻中脱漏的文字(3)衍文,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4)倒文:即文字的位置被颠倒了第三节,校书的方法及校书应注意的问题一、校书的方法:(1)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2)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较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3)本校法:不采用他书来校本书,而是以本书前后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错误(4)理校法:无古本可作依据,或者数种古本互异,在此情况下可采取此法,即据理推测正误的方法二、校书应当注意的问题:(1)切忌乱改,凡遇疑讹,最好存其异同,缺字不可妄补,旁注更不可混入正文(2)不随便补缺:相传孔子在校书时,为了保存古书的原貌,从不随便补字(3)要审慎的对待善本:善本并不是没有一点错误,所以引用时要加以分析艺文志与经籍志艺文志与经籍志是属于“正史”中各史志的一部分,多采录当代国家现存的与私藏书目所著录的图书,汇编而成为间接性质的文献目录,是了解当时文献典籍的重要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