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美感论文
文乐交融提升高中语文课美感论文

文乐交融提升高中语文课的美感自古以来音乐和文学就是相互辅助相互映衬的,他们就像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融于一体。
从《诗经》到唐诗再到元曲,无一不可吟唱。
音乐反映着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情感,反过来也影响着人。
激动昂扬的乐曲使人精神振奋、低沉的哀乐使人黯然神伤,在烦躁时,一支轻柔的小夜曲能让我们平静下来;快乐时,欢快的音乐会让我们更愉悦。
有人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它是人类感情的凝聚。
在语文课堂上,音乐也发挥着它无限的魅力。
对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等都有着良好的催化作用。
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恰当的运用音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营造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人的情感随着情境发生变化,所以课堂氛围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收效果。
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给教师极大的激情,学生也能觉得非常轻松,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师生都可能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常此以往,潜移默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
例如在《琵琶行》中,上课之前可以给同学们放一段琵琶曲。
从音乐中,体悟白居易这个大家在描写音乐时的大手笔,特别是其中几句诗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雨”“大珠小珠落玉盘”;让学生感受到美、体味到美、理解美。
也可以播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一段,了解“摔琴谢知音”的历史佳话。
从而引入白居易和琵琶女这对因音乐而结为知音的话题,从而引出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举两得。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由音乐营造的生动和谐的氛围可以使音乐与心灵发生碰撞,在不知不觉中,把握诗歌的重点,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讲授《荷塘月色》可以播放配乐朗诵磁带,让同学们在感受优美文字的同时,也感受到荷塘的动态美;《鸿门宴》一课的讲授则可以通过《十面埋伏》这首琵琶名曲的欣赏让学生看到古战场的刀光剑影,万军厮杀的激烈战斗场面;……此外,古代诗词的学习,音乐更是不可小看。
舞蹈教学中舞蹈美感培养文论文

浅谈舞蹈教学中舞蹈美感的培养【摘要】舞蹈是一门动觉艺术,是无声的美,它是人的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是人体美的具体反映。
舞蹈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个性更加和谐,更加完美,能够达到一种美的思想境界。
舞蹈在塑造学生的人格美、精神美等方面有独特的功能。
舞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舞蹈审美功能动觉艺术舞蹈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是舞蹈艺术的精华。
舞蹈是表现人体美的一门艺术。
它讲究形体美、动作美、线条美、姿态美,它是无声的美,并通过这种无声的美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舞蹈作为人类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它和具有优美激昂的旋律、强劲轻快的节奏的听觉艺术的音乐不同,和具有抒展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矫健的造型的视觉艺术的美术也不同,舞蹈是一门动觉艺术。
在人的感官系统中,动觉也是一种与心灵、精神密切相关的知觉。
它有节律、有姿态的造型,有礼有节的动作,能培养人健美的形体、端庄的仪态举止,进而影响人的心灵世界。
人格美、精神美应是内在精神和外在形体统一的美。
动觉还是人的一种本能,因为人自身是一种有肢体活动的物质存在,肢体活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性的。
它要求肢体具有配合身心协调的能力,才能善于自我控制,达到自律、自主、自觉的境界。
而节奏是训练协调性的最好手段。
通过有节律的肢体活动——舞蹈,就能使肢体总是处于协调状态,进而达到身心协调,达到情、意、形的协调统一。
舞蹈赋予学生以丰富多彩的美的律动和姿态,从而使学生情感得到满足。
舞蹈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师应借助舞蹈教学中的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以情感染学生,以情陶冶学生。
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学生,使学生的个性更加和谐、更加完美,从而实现舞蹈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一、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美的感受能力,是指人们凭借各种感受器官,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能力的培养。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对审美对象外在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二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象征意义的感受能力。
语文课程教学中美感教育论文

试析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摘要:优秀作品都包含着对读者给予美感教育和美的熏陶。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感知。
运用课文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丰富联想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感教学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在语文教学中,同样渗透着对美的品味和追求。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感人的艺术性”所以说,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应该符合美学规律。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实施美感教育呢?一、借助课文,培养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在内心世界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
课文既然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自然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感知。
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联想丰富。
在教学中,通过细致的分析、讲解、诱导,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而获得作品艺术美的享受。
如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学习课文前,先介绍李公朴先生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然后交代他和闻一多的深厚友谊。
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讲述李公朴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径而惨遭杀害的情况,描述闻一多先生伏在李公朴尸体旁悲痛欲绝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闻一多的悲愤,并产生憎恨国民党反动派的情感,领略其中爱与恨交织的悲痛心情,由此使学生产生对闻一多先生那种敢于在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刺刀面前仗义执言的崇高品质的敬仰和钦佩。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不同形式的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语文教学中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去鉴赏美。
讲析文学作品,要使学生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
因此,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中遨游一番,这样学生才能鉴赏美。
营造丰富课堂美感论文

营造丰富的课堂美感一、理科班政治教学的困境镜头一:某班,政治课堂上。
台上,教师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台下,学生一片安静,仔细观察,偷偷做其他作业者有之,读课外书者有之,睡眼朦胧者更甚,整个课堂貌合神离。
镜头二:某生,在老师批评其课堂表现时,振振有词:”我们是理科班,学好数理化就行了。
政治嘛,不用认真听,考试之前突击一下就行了。
”课堂上一片附和之声。
文理分科之后,理科班的政治教学就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典型的表现是:政治学科在整个理科教学体系中被”边缘化”,成为”小科”“副科”;教师学科认同感降低,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对理科班学生而言,由于高考不考政治,学生普遍认为只要”临时抱佛脚”就足以应付会考,因此学生政治课的态度十分被动和消极。
那么,如何让理科班的政治课堂焕发活力,笔者认为:应着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美感,从而吸引聪明有余,但消极被动的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地学习,并且将之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
二、营造课堂美感的价值和可行性分析1、丰富的美感在理科班政治课堂上的价值。
当前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学生已不再是简单的乖小孩,他们思维敏捷,眼界开阔,富有朝气,善于接受外界新鲜事物,更重视个人的权利,重视美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利用自身的资源、外在的环境、甚至是学生自己的资源,创设、营造一个美的课堂,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的美感(内涵的美与外在的美),使学生能够在美的氛围中如痴如醉,去构建知识、探索研究、体验生活。
2、丰富的美感在理科班政治课堂上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理科班的教学任务比较少,与文科相比,知识点掌握的量比较少。
在没有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压力下,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营造美的课堂。
其次,虽然是理科班学生,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人文社科类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关键则在于如何巧妙地通过一系列现实的鲜活事例激发起学生头脑深处的风暴,让求知欲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美感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摘要:美的培养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习中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同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有美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问题,教学中要提倡“美读”,体验情感美,还在教育学生有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感;审美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06-00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说明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为,美可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一种享受,带来一种乐趣,也能带来一种陶醉。
美真真实实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它又是那么的纯洁。
美能激发人的热情,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们在生活中领悟美的真谛。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美的教学,可以这么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成为美的化身。
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东西能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的求知欲望。
教师自身必须注重课堂的艺术美,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才能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美与审美的素质语文要进行美育教学,首先教师要具备高超的审美素质与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真正、牢固地树立起现代意识,具有相当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以清如许的源头活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以及美学的渗透,使广大学生在人文美学鉴赏和学习中,欣赏美,热爱美,从而去发现美,创造美。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
二、用美读的方法来体验情感美提倡“美读”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所谓的美读就是全神贯注地、有感情地朗读,用心去体会文中的美,能读出其中的美。
语文学科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德育、智育、体育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关于美育教育相关的论文

关于美育教育相关的论文美育教育是一种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育教育相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美育教育相关的论文篇一《美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摘要]:美术教育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学生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
而乐观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
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
【关键词】:美育教育情感教育学生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
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加之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比较深,使课程目标的定位产生了偏差。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而艺术美是一个美术作品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感受美的过程本身是偷快的, 这种愉快仅仅是高级感官(视觉)的感受,而对美术作品由“感”发展到“ 悟”之后,这种愉快满足了一种精神的追求,两者合一便是我们所谓的审美快乐。
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
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O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一动机一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
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
在这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语文教学论文,是以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论文。
就语体学的分类而言,语文教学论文属于科学研究论文的范畴。
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一起看看吧!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一: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美学论文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学密切相关。
教师与学生除传授与被传授关系外,还有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即既有认识关系,还有审美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以美导真的过程。
从静态的教学内容看,不仅都是合乎科学的真知,而且也存在着许多美的要素: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动态的教学活动看,以美去感染学生,按照美的法则去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智能,并且受到美感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美学近年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积极投身语文课堂美学教学实践,锐意改革,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
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求知欲强。
因此,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用美的方式去引导,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灵,净化青少年的情思,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从而促进智力因素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在课堂的美学表现方面,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就以现行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百分之八十,可以说古今中外名作荟萃。
从内容看,题材丰富,情感真切,形象生动,好像生活的百科全书。
从形式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真是一幅:“语言的图画”(高尔基语)。
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彩,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美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美的宫殿,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创造美。
逐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评议教师的天职。
一旦认识并履行这种职责,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扣人心弦,于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有了保证。
美育教育论文

美育教育论文美育教育论文(通用9篇)美育教育论文篇1【摘要】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也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以美化促优化的教学过程。
凭借中文学科自身的美和创造中文教学的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借景审美,是作者对精心挑选的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使语言含蓄,令人回味无穷.把学生死板的记忆转化为学生主动的想象,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借景审美;意境美;创造美美育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
这种艺术教育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需要老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
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利用真正的东西来陶冶他们的灵魂,培养其健康高雅的情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塑造符合现代要求的髙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1]。
而以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中文课程,正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科目。
文学的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他是一种最普遍、最主要的抒情方式。
所谓“借景审美”就是作者通过对精心挑选的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种方法。
在我们接触的文学作品中,这是十分常见的。
一、深入分析作品,充分提示其“内在美”大学中文教材的编写,很注意撷取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精华。
就其内容而言,美即广泛而深刻。
就其形式而言,美即千姿百态又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诸多作品诸多美。
如果让学生独自去欣赏,领会会有较大困难。
这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知识功底的差距所造成的。
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提示作品蕴含的“内在美”,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进而受到美的教育。
如,《荷塘月色》写的不过是“荷塘”“月光”这些普通的景物,但作者都是将其写的形神兼备,韵味无穷。
如写出水的荷叶向亭亭的舞女的裙,绽开的荷花像少女"羞涩”的脸庞;薄雾中的月光像笼着轻纱的梦;树缝里的灯光是“瞌睡人的眼”。
作者把静夜里的荷塘和月色写的千姿百态,饱含诗意,意在展现出一个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令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隐隐的哀愁渗透于景色的描写之中,达到情景交融境界,这就是文章的“秀婉美”。
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第一章引言语文学科是一门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载体,教师应充分借助这个美的载体,引导学生熏陶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美的心灵,完善美的人性,创造美的人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二章语文学科审美能力的内容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外延的概念,不能相互论同,也不能相互替代。
然而,二者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语文教学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从施教者的活动到受教者的活动;从课内、校内到课外、校外,也无不“含有美育之元素”。
因此,语文教学中必然渗透和贯穿美育教育。
2.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觉呈现与感观;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仅仅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学生矛盾力量的体现,是生命的体验。
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2.2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智力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学生如果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审美经验,就难以构成由此及彼的联想,难以发生想象活动。
因而,语文学科美育必须根据效应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获得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审美联想与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分不开,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
美术教学论文(精选5篇)

美术教学论文(精选5篇)随着美术新课标的实施, 国家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 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 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促进美术教学改革。
一、仔细讲解绘画步骤, 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美术创作的过程是有一定步骤的。
首先, 要从欣赏入手, 再按照静物速写、风景速写、人像速写、动态速写、主题性速写这一顺序进行由浅入深的创作。
初中生对于速写并不感到陌生, 虽然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 但是并不细致, 同时也欠缺主观情感表达能力。
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他们的笔法往往比较简洁, 绘画生动活泼,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有趣的图画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是初中生难能可贵之处。
作为初中美术教师, 我们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 发挥学生的优势和长处, 引入多样化教学手段, 给学生讲清楚绘画的具体步骤,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实际上, 速写的题材与内容都非常丰富, 可以画静止物体, 如:文具、书包、花盆等, 也可以画人物, 如:家人、朋友等, 还可以画大自然景物, 如:大树、鲜花、小桥、房屋等。
速写的基本步骤如下:一是从整体上看实物;二是观察实物, 找出基本特征;三是找到最佳的入手之处;四是依次绘画;五是对整幅画进行补充和修改, 最终完成一幅画。
由此可见, 贯穿速写画始终的就是两个字观察, 每一步都离不开观察, 观察力强的学生必定能画出优秀的作品。
又如, 在画人物画时, 学生应先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体和动态, 这几根线就是主线, 然后再画出其余次线。
在人物画像中, 只要是贴近人体结构的线条就是实线, 一定要画得准确;只要是不贴近人体结构的线条称之为虚线, 要画得生动与流畅, 加强画面的节奏感。
还有一种速写方法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绘画, 先从大的形块入手, 可以画得比较有情趣、比较生动。
此外,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人体的解剖结构, 以免在形体结构上发生错误。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4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4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篇一一、语文教学美的本质及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美应该是语文教师运用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对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各种生活、语言、艺术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和谐、简洁、新奇独特发现和传达,使语文学科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教师情感的中介,同学生的情感自然汇流。
从教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客体关系来看,语文教学美分为“教之美”和“学之美”。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美的本质,对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是为我们评价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
简单地说,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准是教学效果,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决定了教学品级。
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越高,教学效果越明显,其教学品级就越高。
其次是体现了语文教师素质品味的高低。
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语文教学具有节奏美和结构美,从信息的传输和反馈的角度看又具有语言美和情境之美。
这些都对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目前而言,这样的品位恐怕还是“阳春白雪”,但是我们不应该永远甘做“下里巴人”。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另外,认识语文教学美的本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深化美育的落实,深化和丰富教育学理论、美学理论的研究。
二、语文教学美的几种形态语文教学的美存在于语文教师各自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美感的语文教学,因教师的风格、个性的差异而独具各自不同的形态。
1.情境美。
情境美的主要特征是:借助一定的语境或场境,再现或渲染一种语文教材中用语言符号表达的特定情感和境界,给人以亲沐其情、身临其境的享受,从而使学生忘其身,迷其情,恋其境,悟其真,识其美。
创造情境美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情要真;二是心要热;三是意要远。
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形式上的新异性;二是内容上的实践性;三是方法上的启发性。
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凭借情境理解知识;二是运用情境训练语言;三是进入情境陶冶情操;四是体会情境学会鉴赏。
用“三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论文

用“三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摘要: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得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自己要学数学。
让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美感。
通过发现数学中的和谐美,奇异美,简单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关键字:数学美学生兴趣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是一门充满神秘与奇趣的学科,随便都可以找到一些使人感到神奇和妙趣横生的东西。
然而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认为数学枯燥乏味,是大伤脑筋的玩意儿;确实数学抽象难懂,成天与数学打交道,没多大意思;很多学生甚至对数学产生惧怕心理,把听数学课,解数学题看成最头痛的事。
我认为一名数学老师决不能忽视数学中的美,并将此贯彻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园地中处处开放的美丽花朵,才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美的内容和特点可以概括为和谐美、奇异美和简单美。
(一)创设和谐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彭加勒指出:“数学家非常重视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优美这并不是华而不实的作风,那么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感到一个解答、一个证明优美呢?那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和恰到好处的平衡。
”作为现代数学三大特点之一的严谨性,正是反映了数学体系的和谐美。
和谐美表现为统一性、对称性、不变性、恰当性等等。
1、统一性。
客观世界具有统一性,数学作为描述客观世界语言必然也具有统一性。
因此,数学的统一性是客观世界统一性的反映。
在数学中的重大成果都体现出数学的统一性。
例如,把整数视作分母为1的分数,小数视作十进分数,这样一来,整数、小数、分数都可统一到分数中。
当梯形的上底缩短为0时(假定上底小于下底),这时梯形就转化为三角形,因此三角形可视作上底为0的梯形;当梯形上底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因此平行四边形可视作是上、下底相等的梯形。
正方形、长方形都可视作特殊梯形。
当把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都视作梯形的特殊形式,再利用等积变换,可把这些图形面积公式统一到梯形面积公式中去。
培养小学生创造审美能力论文

培养小学生创造审美能力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魄。
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让学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一、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反映或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如大自然雄伟壮丽、绚丽多姿的景物;社会生活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情景;人物形象高尚机智、生动感人的细节。
此外,课文的语言美,如生动形象、凝练含蓄、新鲜多样、韵律和谐等。
小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挖掘出这些美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点燃儿童心灵的火花,启迪儿童爱美的心智,陶冶儿童爱美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意境美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
学生的兴趣来源于教师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
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语文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由此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如课文《草原》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
文章不仅把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朗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一碧千里的草原,绿色的小丘,白云一样的羊群……仿佛使人走进一望无际、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从而产生对大草原的美的向往,而且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浓浓深情,又把依依惜别的蒙汉兄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感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摘要: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美感的主旋律。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氛围里学习,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美感乐趣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氛围里学习,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为使这一教改新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实现,谈如下几点:一、师生之间的合作充满美感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
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
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
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
二、学习方式的表达充满美感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
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的美感
美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中,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更是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
翻开语文课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句法、语法等都是通过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来体现的。
而这些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名家高手的作品。
这些作品无不通过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着生活的哲理,昭示着人生的道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语文教学就是要在传授知识,分析内容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采撷美,创造美。
以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奖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高尚品德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是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语文美育境场具有情感美,形象美,趣味美(美感),渗透美四大特征,这四大特征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这里,我只就云课堂教学中的美感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美感是人们在审美时间活动中对审美对象表现出来的一种富有
情感个性的喜爱。
我国美学上讲审美趣味实质上就是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一种冶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就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特征,始终不脱离感性的具体的形象,而又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在欣赏中能够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对象的感性形象去启发引导学生感知对象的美,进而深化到理性的高度。
让学生在一种愉悦情绪中掌握知识。
如《春》这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五幅春景图,并以此说明作者观察得如何细致,然后背诵课文,学生就根本感受不到文章的优美。
相反,如果在讲析时展示书中所描绘的五幅春景图,让那些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美景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启发他们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图画的美,再现美,然后教师再结合课文,展现课文的结构,语言美,立意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始终处在一种愉悦中,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什么是借物抒情,领会散文的神与形,进而引入“一年之际在于春”这样的名句,让学生认识到春的活力,带给人的希望和力量,并悟到要珍惜自己的春天,播下春的种子(理想),努力去耕耘属于自己的一片大好春光!又如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格调明朗,节奏明快,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
如果我们仅就文章的句式,描写来分析文章,学生是很难感受到那样的勃勃生机,或许还有很多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作者所表达的激情,也很难感受到梅雨潭那醉人的绿带给人的美感,上课的兴趣也就不那么浓了。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不是就课文而分析课文,而是从感性形象着手去激发学生兴趣,效果会好得多。
我们可按照文中所描写之景点,用不同色彩的粉笔画上瀑布潭,继而是听见哗哗的水声,那是瀑布,瀑布从崖上冲下,第三步是画上陡峭的崖岸,且三面都是山,崖上
是像苍蝇一样展翅浮于天宇中的梅雨亭,再是注意是秋季的薄阴天气,有着微微的云彩,岩面上有微黄的草丛,瀑布便是由梅雨亭对崖直冲下,水花乱溅,用色笔点上水花,色彩晶莹而多芒。
这样一幅梅雨潭的轮廓图便直观而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老师画画时已进入了情境,这时再利用书上的话,请一学生上黑板根据画复述一遍。
这样一来组织教学,学生兴味十足,乐于接受,在一种审美的愉悦中掌握知识,且记忆也深刻。
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人在反映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魏书生老师就很注意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想象将文字变成图画。
如他讲张志和《渔歌子》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句时,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的:⑴勾勒形态。
让学生先在脑子里放映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
⑵染上色彩。
把黑白电视变为彩色电视,学生想象青色的山,粉红的桃花,碧绿的流水。
⑶使画面动起来。
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溪中哗哗地流淌,欢快跳跃,鳜鱼则不时地跃出溪流会集而成的深潭……⑷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
让学生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蜜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这样通过逼真的形态色彩,学生受到的教育
也很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新兴趣。
导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计划,经过精心设计的,富有启发性和吸引性的简洁概括的语言,他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集中注意力,安定学习情绪,思维定向,内容定旨,情感定调,唤起回忆,诱发兴趣等作用。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像思维的电石火光,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趣味美,达到身心的愉悦,导语的作用很重要。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一课时,就以作者的一个趣闻故事导入:有一次,马克?吐温在报纸上写文章,骂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娘养的,议员们看后很愤然,纷纷上门指责,强烈要求登报更正。
马克?吐温因此发表了一则郑重的声名:由于前边文章带来的种种麻烦,特别声名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的。
(1991年4期《演讲与口才》鲁明金《语言课开课五法》)这个故事让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马克?吐温幽默的讽刺艺术和一些议员的虚伪性。
又如魏书生老师在在讲《论语六则》这课时,是这样来设计导语的: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便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顿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
这么一说,学生学《论语六则》的兴趣提高了。
语文课堂教学中美感的展现,还有很多方法,在这里我就不一一
罗列。
而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学中的美感不仅与教师的导语有关,还与学生的语文素质直接关联。
美感中的想象活动就与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分不开的。
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愈多,想象的翅膀也就愈强烈。
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写塞外大风雪的,遍地都结了冰,树上冻上了冰块,远远望去,树木一片洁白,就好象一夜的风把千树万树梨花都吹开了似的。
这么迷人的景致,又是多么令人愉快的美感啊!只有有生活经验的人,即看到过塞外的冰天雪地,又看到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才能把二者联系起来,把塞外冬天的大雪,想象为春风所创造出来的千树万树梨花。
因此语文教学还要在四十分钟以外,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生活中,加深对美的理解与感受,培养兴趣,逐步认识用文学形式来再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进而促进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素质,从而取得好成绩。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美感的挖掘,用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配合美育中其他特征,依据具体教材,指导学生去认识美,去辨别美,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步培养比较系统的美学观,学生的认识能力一定有个崭新的飞跃,那么语文教学将是别开生面,令人神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