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表达出更加深刻、形象的意义。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Autumn》)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安石《泊船瓜洲》)4. 对仗:指在诗歌中相邻的两句或多句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5. 反复: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佚名《青青子衿》)6. 排比:在诗歌中将同类事物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7. 设问:在诗歌中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8. 夸张:在诗歌中对事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点。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9.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表达出更深刻的意义。

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0. 双关:在诗歌中运用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诗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用典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作用】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作用】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作用】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作用】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作用】1.揭露素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遐想;发明气氛。

7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南国烽烟正十年举酒欲饮无管弦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主人下马客在船XXX后檐,XXX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言语明快,布局工致,声韵协调。

9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XXX《虞美人》#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叠字年年岁岁花类似,岁岁年年人不同XXX《白头吟》XXX虽在,XXX难托。

莫,XXX,XXX《钗头凤》寻寻觅觅,冷冷静清,凄凄惨惨戚戚XXX《声声慢》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XXX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XXX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11反复XXX(XXX)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现在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XXX好个秋!如梦令(后唐庄宗XXX)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孩子们所学的古诗中每首诗都是表达作者不同的观点,古诗有也有很多种类别如:描写景色的诗句,表达季节的诗句,表示友情,书写爱国情怀的诗句等等,今天我小学古诗词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类整理,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明白每首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方便大家学习。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比照,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解。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局部。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到达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似、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表达方式精炼而美丽,通过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词的意境,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拟人、夸张以及对仗等。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来表达深刻的意境和感情。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其中,将秋夜的明亮与银烛的光辉进行比喻,用“冷画屏”来形容秋光的幽寂,通过比喻塑造出诗人内心深邃的情感。

象征是另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在古诗词中经常运用,使作品更加意境深远和富有启迪性。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鹳雀楼”就是象征着抱负和追求,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意愿。

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特征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事物人类的思维、感情和行为,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牵牛织女星”,将星星拟人化,形象地描述出夜空中牵牛和织女相望的情景,给人一种人间与仙界相接的感觉。

夸张是一种夸大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张处理,以增强叙述的感染力和戏剧性。

在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旦复何时见,楼船已过万重山。

”这里的“万重山”就是夸张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楼船已经远去的距离之远。

通过夸张,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遥远的无奈。

对仗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对诗句的韵脚、字音、词义等方面进行巧妙的对应,以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比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冷画屏,轻罗扇”,这里的“屏”和“扇”就是一对对仗词语。

对仗使得句子的音韵和谐,增加了诗词的美感和韵律。

古诗词的修辞方法

古诗词的修辞方法

古诗词的修辞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凝练精炼、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中,古诗词中的修辞方法、手法更是使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从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方法展开,探究其魅力所在。

一、比喻比喻是古诗词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车如流水马如龙”、“秋月春风皆不及,最关情事是人心”、“岁岁年年人不同,百年几度凉山雪”等句子都是通过比喻来达到修辞的效果。

比喻是将一个或多个事物用另一个事物来说明,由此产生一种通过感官联想、传达形象的生动感。

比如用“车如流水”来形容车飞驰的速度,传递出车的快捷和流畅,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

比喻是古诗词表现力最为强大的手法之一。

二、拟人拟人也是古诗词表现力很强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规啼而人不寐”、“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句子。

这些句子中,通过拟人可以赋予非人物以人的行为特征,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感到丰富的想象空间,获得了美的享受。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利用夸大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修饰效果的手法,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红颜弃如古道荒”、“春日里看花,夜晚听蝉,百年苦短苦多舛”等,这些句子通过夸张手法,起到对事物的强化表现,增加了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夸张手法虽为修辞手法,却能配合事物本身的鲜明性使点滴景物、情感更加独特、深刻,其印象深刻,引人余韵。

四、借代借代,是用一个词代表他们相关的词,使意境一步步深入的修辞方式。

如句子“杨柳依依随水流,细草无情恰扶苏”,其中“随水流”和“扶苏”均是借代,称杨柳芽和细草,引伸出对友情的惆怅和寄托,第一句中“随水流”承担了“旅途离别”的主题;第二句中“扶苏”承担了“祝福情感”的主旨。

借代通过句子中的点点滴滴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情感,由表及里,让人意犹未尽。

五、对仗对仗,是通过对比、配合、对照等手法来修饰事物。

通常在对仗中,前后成分的意义相同或相反,音韵和节奏保持规律性。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

古代诗歌艺术手法的总结归纳一、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包含:比喻、夸张、双关、借代、拟人、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通感、比兴、顶针、互文、用典等。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拟人: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之情跃然纸上。

3.夸张:更突出、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4.双关: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

①《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②《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情胜有情”。

5.借代:用……代……,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体,含蓄生动表达了……感情。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6.对偶:句式更整齐、节奏更明快,富于音乐美,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7.排比:增强语势,更更突出了xx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8.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9.反问:使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10.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1.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2.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3.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4.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5.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6.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7.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完整版)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完整版)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反问, 向那东流的江水询 指诗人自己。不行:
问,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不走的人,即送行
强调金陵子弟对自己的情深意重。
的人,指金陵子弟。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浣溪沙》)
•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 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 想感情。 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 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 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做 乙事物来写。
• 比拟的作用: •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
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 的情味,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晚春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设问
• 先提出问题,然后 自己回答;或者故作 疑问,自己不答,让 读者去思索体会。 • 作用:问题引入,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蟾宫曲·咏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 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 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 蜀,一分江东。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

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明修辞1.比喻: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在古诗词里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比拟(移情):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运用比拟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能把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放大”后突现出来,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对偶:即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语言整齐对称,语义集中凝练。

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5、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段,使诗词更具艺术感和表达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表达含义。

比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将月亮比作盘中餐,通过这种比喻手法,诗人生动地描绘了自己思乡的情怀。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其具备人的形象和特点。

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被拟人为“双泪落君前”,使琵琶具备了人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三、夸张夸张是通过对描述对象的夸大处理来达到一种强调或者夸张的效果。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用“万里长江似细细发”来形容自己的思绪万千,通过夸张手法,突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情。

四、借景借景是将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引入到描述中,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以登高望远的主题,将长城、河流等景物融入其中,使整篇诗歌具备了诗情画意。

五、对偶对偶是通过将两个相互矛盾或者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和衬托,以达到强调、对比和对立的目的。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对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强调自己对学识的追求和才情的高尚。

六、排比排比是将相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强调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使用了排比手法,使诗句更加优美、平衡。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景、对偶和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古诗词具有了更多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力,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作品。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XXX《望洞庭》)【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XXX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XXX《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XXX出汉塞,归雁入XXX。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XXX逢候骑,都护在XXX。

”(XXX《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XXX战胜吐蕃,XXX 命XXX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XXX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XXX“,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XXX”。

古诗中多用XXX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鉴赏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王观《卜算子》)分析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分析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叶嘉莹 诗的八种修辞方式

叶嘉莹 诗的八种修辞方式

古诗常用的八种修辞方式古诗的八种修辞方式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拟人、拟物、借代、夸张、用典。

以下是这八种修辞方式的解释以及相应的古诗句示例:1.明喻:明喻是直接将一物比作另一物,在诗句中通常出现“如”、“似”、“若”等词。

示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将西湖比作西施,不论西湖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如同西施一般美丽。

这里“如”、“似”、“若”等词未出现,但比喻关系明确。

2.暗喻:暗喻是通过暗示来表达相似之处,不使用“如”、“似”等词,而是直接将一物作为另一物的表示。

示例: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并未明确指出轻舟与万重山之间的比喻关系,而是暗示轻舟如同万重山一样阻碍不了前进的步伐。

3.借喻:借喻是以事物的某一部分来比喻整体,不提及事物本身,而是用另一物来代替。

示例: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

借“红颜”来比喻年轻时的自己,借“轩冕”来比喻官场权位。

整句未提到作者自己和官场,而是通过借喻来表达对官场的轻视和对隐居的向往。

4.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或情感。

示例: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将“离愁”赋予了人的特性,使其具有了距离感和绵延不断的形态,就像春天无尽流淌的水。

5.拟物:拟物是将人比作动物或物品,赋予人的某些动物或物品特性。

示例: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将人(我)比作物品(闲人),意味着自己就像一个无足轻重的物品,而真正的价值在于梦中的“君”。

6.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示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猿声”是用来借代两岸的环境,“万重山”则借代旅途中的重重阻碍。

7.夸张:夸张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来表达情感或强调效果的修辞手法。

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古诗词中蕴含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蕴含的修辞手法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唐】王之涣
修辞手法——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宋】李清照
修辞手法——排比
修辞手法——反问、设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宋】朱熹
趣味大语文
——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比喻
借代
拟人

常见修辞手法
对比
夸张
排比
反问、 设问
修辞手法——比喻
燕大
山漠
月沙
似如
钩雪


唐《
】马
李诗
贺》

唐 】 贺 知
《 咏 柳
章》
二不 月知 春细 风叶 似谁 剪裁 刀出 。
, ,
修辞手法——拟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宋】苏轼
死 骨
肉 臭
奉。 ,

咏 【怀 唐五 】百
杜字
甫》
再见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三国】曹植
修辞手法——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燕歌行》【唐】 高适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一 》【唐】李绅
修辞手法——借代
唯孤
见帆
《长 远
黄 鹤 楼
江 天
影 碧
送际 空

孟 浩 然
流 。
尽 ,
唐之
】广
李陵
白》
路朱
有门
《冻 酒
自 京 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赤壁》)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 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 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 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 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 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 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 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 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 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 “倒是无晴胜有情”。
七、设问 (一)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二)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 主题,令人回味。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 (一)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二)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六、对偶 (一)概念: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二)作用: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例2】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析】两句全部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 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 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想象便凸现在读者面前,辞约而意丰, 言近而旨远。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 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 然。”(王维《使至塞上》)
【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 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 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 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 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 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 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 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 姿。
【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 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 的意境。
例2】“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析】此联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 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 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 《梅花落》。(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 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例6】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咏白海棠》)
【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 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 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 灵巧别致。
四、借代 (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 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 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3、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受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3】《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析】诗篇书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 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 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 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 地形成一个朦胧的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例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例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 “帆”代指整个船。 【例8】“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析】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 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析】 “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 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五、夸张 (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析】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 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
Hale Waihona Puke 【例4】“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 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 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古诗词中的十一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 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 重。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 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 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 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 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