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袋手术联合小切口颞部手术治疗下眼睑及颞部松弛的疗效观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袋手术联合小切口颞部手术治疗下眼睑及颞部松弛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5-07T14:58:57.5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陈六方

[导读] 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年龄为45-60岁,平均(51±3),为眼袋合并颞部皮肤松弛、颞部皱纹、鱼尾纹较明显者。陈六方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科 212028)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下眼睑及颞部松弛的方法。方法20例下眼睑及颞部松弛的患者采用眼袋手术联合小切口颞部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满意,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眼袋手术联合小切口颞部手术治疗下眼睑及颞部松弛效果满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眼袋颞部松弛手术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4-0213-01 现代整形美容患者中,有很多中老年人,下眼睑皮肤松弛的同时合并颞部皮肤的松弛,传统的眼袋手术不能同时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多次手术,给患者带来不便。因此,我们通过眼袋手术联合小切口颞部除皱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科2000年?2013年来为20例求美者手术,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年龄为45-60岁,平均(51±3),为眼袋合并颞部皮肤松弛、颞部皱纹、鱼尾纹较明显者。

1.2手术方法

1.2.1颞部切口设计:患者站立平视,观察颞部松弛情况,向外上方推动颞部皮肤,确定颞部悬吊的方向,(一般三个方向悬吊,第一根悬吊线在外眦耳轮脚的方向,第二根从外皉向外上方30°方向,第三根从眉外端向外上方30°?40°方向),切口选择在颞部发际内(距发际2mm),从耳轮脚斜向前上方,长约4?5mm。以1%利多卡因(含1:100000肾上腺素)行局部浸润麻醉,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在皮下颞浅筋膜浅层进行分离,直达眶外侧缘,固定导引器,用1/2弧形三角针以1号丝线从外眦外侧皮肤进针,在导引器中央穿过眼轮匝肌外缘及颞浅筋膜,然后从皮肤出针,取下三角针,拖动导引器,将丝线从皮下引出切口,线的一端重新穿1⁄2弧形针,缝合在切口附近的颞浅筋膜,缝合时避开面神经颞支。用同样的方法缝合另外两针,然后拉紧缝线,观察外眦及眉外端的形态,调整悬吊的松紧度,满意后逐一打结。在切口处切除多余皮肤,间断缝合切口,加压包扎。术后10?14d切口处拆线。[1]

1.2.2眼袋切口的设计:患者取平卧位,下颌压低,两眼上视施术者鼻部,此时下睑皮肤处于紧张状态。于下睑缘下方1?1.5mm作切口,从下泪点下方开始,平行于下睑缘达到外眦角,切口勿进入隐裂区,由外眦紧贴隐裂下缘达眶外侧缘,几乎呈水平方向,用美蓝画切口标志线,切口线在外眦部向外延伸的长度根据下睑皮肤松弛的程度而定。切口不要进入内眦角。测量切除皮肤的宽度必须趋于保守,同时考虑到颞部悬吊对皮肤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切除。同时要处理好眶隔脂肪、眶隔松弛、眼轮匝肌等。术后一同加压包扎。5?6d拆线[2]。

2.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随访,时间3周至12月,结果除2例1-2月内肿胀、青紫明显外,其余均取得满意效果,无一例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皮肤和皮下深层组织都逐渐蜕变萎缩,软组织下垂松弛,皮肤出现皱纹明显,表现出衰老的征象[3]。眼周老化较早,且变化较大,是面部衰老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部位。形成眼袋,颞部皮肤松弛,鱼尾纹明显使面部明显衰老。传统的眼袋手术对下眼睑松弛、颞部皮肤松弛、鱼尾纹等不能很好的解决,多次手术也给患者带来不便,一次性手术能同时解决了眼袋及解决了颞部问题,满足了多数求美者的要求。术前,术中颞部悬吊的多少及切除皮肤的量要适中,眼袋皮肤切除量要适中眼袋皮肤切除量亦应考虑颞部悬吊后的影响。通常我们先颞部除皱悬吊术,而后再眼袋整复术,这样能更好的达到手术的效果。临床实践证明,通过颞部除皱手术和眼袋整复术同时进行,一次性手术解决了患者面部几个问题,同时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淑琴,谭谦.皮下深层引导缝合悬吊法在小切口颞部除皱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外科杂志,2010,3(15):146.

[2] 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

[3] 王志军,王娜,张晨等.如何理解面部老化与除皱术[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18(5):321‐3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