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法】知识串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法】知识串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法】知识串讲劳动法,作为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劳动法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下面就为大家进行一次全面的知识串讲。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它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具有从属性、有偿性、职业性等特点。

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包括劳动行政关系、劳动服务关系、劳动团体关系等。

例如,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劳动行政关系;职业介绍机构与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则属于劳动服务关系。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原则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宪法规定,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这一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的重视和对劳动者的保护。

(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这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法律要着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健康以及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等。

(三)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通过劳动法的调整,实现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三、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具有以下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特定,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具有法定性,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法律明确规定。

3、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平等性,又有从属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

主体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客体则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如劳动行为、劳动条件等。

自学考试劳动法名词解释分

自学考试劳动法名词解释分

劳动法名词解释3*4=12分1.劳动关系(=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2.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广义上的劳动法,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及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劳动基本法以及与其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子法、行政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3.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也称为劳动基本法。

4.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某种具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5.年薪❤:是指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实行以一个帐务年度为核算工资依据计发劳动报酬的工资形式。

6.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7.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依法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它是劳动者参与劳动法律关系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

8.法定节假日:是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

9.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0.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有关行政机关、用人单位及其他中介机构对其内部工作人员违法行为而给予的处罚措施。

1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12.标准工作时间: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劳动者从事职业劳动的统一工作时间,分为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

13.养老保险❤:又称“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名词解释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名词解释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名词解释及答案汇总名解:1. 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指调整特定劳动关系及其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 三方协商机制: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也是国际劳工组织着重推行的基本原则。

三方协商机制基于一定的组织形式,协商劳动关系事务,通过社会对话,建立社会合作协议,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

它要求明确雇主,雇员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规范三方主体的活动,确定三方的活动规则,活动范围和活动程序。

3. 惯例: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

4. 最低工资: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5. 最低工资标准: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6. 工作时间:是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为履行劳动义务而消耗的时间,即劳动者每天工作的时数或每周工作的天数。

7. 标准工作日: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是劳动者从事工作或劳动的时间。

8. 缩短工作时间:指法律规定的不少于标准工作日时数的工作日,即每天工作时数小于8小时或者每周工作时数小于40小时。

9. 不定时工作日:指没有固定工作时间限制的工作日,主要适用于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限制,不能实行标准工作日的劳动者。

10. 综合计算工作日: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和工作特点。

分别采取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劳动者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形式。

11. 休息休假:是指劳动者在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以外自行支配的时间。

它是劳动者休息权的体现。

12. 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进行统计,报告,调查,分析和处理的制度。

13.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14.法定条款: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双方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

15.劳动合同的内容:指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由于权利,义务是相互对应的,一方的权利即为对方的义务,因此劳动合同往往从义务方面表达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范本模板】

劳动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范本模板】

1.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2.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3.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照劳动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它是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必要条件。

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4.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

5.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原来劳动合同中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内容。

6.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指劳动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就业方式、就业领域和具体实现就业的用人单位。

7.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投资开发,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财政扶持,并以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为主的工作岗位。

8.公平就业—-即反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户籍等因素受到不平等对待。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 自考小抄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 自考小抄

劳动法一.名词解释1.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2.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3.无效劳动合同:指当事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平等、自愿原则签订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劳动合同。

4.养老保险:指劳动者因年老或者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5.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6.最低工资: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的工资报酬。

7.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亦称职业训练,职业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是根据现代社会职业要求,以及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皆在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8.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国外也称劳资纠纷或劳资争议。

、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的军阀和争议。

9.劳动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10.工资形式:指计量劳动和支付工资的形式。

11.集体合同:又称集体劳动合同,集体契约(或集体协议),团体协约(或团体协议)。

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12.工伤保险:又称伤害保险或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指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3.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14.失业保险:亦称待业保险,指劳动者因失业而在世中断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在法定期间内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劳动法: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指调整特定劳动关系及其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均衡型劳动关系:指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相差不大,能够相互制衡。

技术环境:内容包括产品成产的工序和方式,以及采用这些工序和方式所必需的资本密度(人均资本投资量)的程度,产品和工序是否容易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工作是否复杂和需要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举证责任后果: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的主张加以证明,并在自己的主张最终不能得到证明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责任。

劳动关系: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别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背景的影响。

倾斜型劳动关系:指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相差悬殊,一方在组织运行中起主要作用,并支配另一方行为。

管理方: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广义上,管理方不仅包括企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雇主协会。

工资:劳动法中,是雇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并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集体谈判:指雇主和工会之间针对工作报酬、工作时间及其他雇用条件,在适当的时间以坦诚的态度所进行的协商和交涉。

产生行动:指在集体谈判过程中由雇员(无论是否通过工会)或雇主以施加压力为目的,单方面引起正常工作安排暂时停止的一种活动。

主要表现罢工、怠工、关闭工厂等。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模式的一种,它是指整个企业共同努力来满足顾客的需要及经常性的超出顾客的期望要求,并通过引进新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来大幅度消减因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成本因素。

自考劳动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精选

自考劳动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精选

名词解释: 1、劳动法律关系,就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得权利义务关系。

2、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就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者职工代表与相应得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得行为。

3、工作时间,就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规定,在一昼夜之内或一周之内用于完成本职工作得时间。

4、未成年工得特殊保护,就是指根据未成年工得身体发育尚未定形得特点,对未成年工在劳动过程中特殊权益得得保护。

5、职工民主管理,就是指企业职工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她形式,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企业行政领导维护企业与职工合法权益,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得企业管理制度。

6、劳动权利能力,指依法具有劳动权利与承担劳动义务得资格或能力。

7、最低工资,指用人单位对单位时间劳动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得工资。

8、休息休假,指劳动者在任职期间,根据国家规定,不从事劳动与工作而自行支配得休息时间与法定节假日。

9、女职工特殊保护,指根据女职工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得特点以及抚育子女得特殊需要,在劳动方面对妇女特殊权益得法律保障。

10,职业技能鉴定,指由有权机构依照既定得技术标准对劳动者进行考试与考核,并对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有效技术证书得一系列职业能力认证活动。

11、劳动关系,就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得社会劳动关系。

12、集体合同,就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得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得基础上签订得书面协议。

13、劳动卫生规程,就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职工在生产与工作过程中得健康,防止、消除职业病与各种职业危害而制定得各种法律规范。

14、职业证书,就是一定得职业培训活动结束,经考试考核及格,由劳动行政机关核发得,证明其职业技术能力等级得证明文件。

15、与解,就是指争议当事人之间自行约定,通过协商,在法律允许得范围内相互让步或一方让步,从而求得矛盾解决得方法。

员工管理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复习资料

员工管理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复习资料

(员工管理)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复习资料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复习资料壹、名词解释1、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于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壹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又称为劳资关系、劳使关系、雇佣关系甚至产业关系等2、员工是指于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运营决策权力且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3.员工团体是指因共同的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员工组织,包括工会组织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员工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4.管理方壹般是指,由于法律所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或壹般称产权,而于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的运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5.管理方团体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壹般不直接介入员工和管理方的关系之中。

主要任务进行集体谈判,向其成员提供支持,通过参和同劳动关系有关的政治活动、选举和立法改革来间接地影响劳动关系。

6.合作,是指于就业组织中,双方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且于很大程度上遵守壹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是经过双方协商壹致,以正式的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是以壹种非正式的心理契约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7.冲突,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完全壹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对员工及工会来说,冲突的形式主要有罢工、旷工、怠工、抵制等,辞职有时也被当做壹种冲突形式。

对用人方而言,冲突的形式主要有关闭工厂,惩处和解雇不服从领导的员工。

8.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9.所谓三方性原则就是于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政府、雇主和劳工三方代表共同参和决定,相互影响、互相制衡。

10.于人的多种需要当中,于某种条件下会有壹种需要排于第壹位,于需要结构中占据优势,共他需要排于它的后边,这排于第壹位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

1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12.罢工。

自考劳动关系劳动法重点串讲复习资料

自考劳动关系劳动法重点串讲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一、单选:1、工作生活质量计划的核心是工作再设计2工作扩大化:即通过增加一项工作包括的任务和职责,并减少工作循环重复的频率,扩大工作范围。

增加工作的多样性。

3、工作轮换这一工作设计方法使员工生活多样化,从而避免产生厌倦感。

4、工作丰富化通过增加工作深度,将组织纵向的工作职能合并成一个职位,从而使员工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5、综合性工作团队一系列任务被分派给一个小组,小组再把任务分派给每一个成员,并在需要时在成员间轮换工作。

6、质量圈一般是由通过共同工作来产生某一特定部件或提供某一特定服务的工作人员志愿组成的工作小组,每周在工作日之前或之后开一次会,讨论生产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7、内部公平制度这是非工会化企业的一项正式制度安排,使雇员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能够表达不满。

8、职业工会是将具有某种特殊技能,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所有雇员组织起来的工会。

9、同行工会同行工会是最早的工会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

10、行业工会是将在某一特定行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的工会。

11、垄断性行业工会这种工会把一个行业中的所有雇员都吸收进来,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垄断力量。

12、总工会总共会的组织原则就是对会员招募不加任何限制,既不考虑职业因素,也不考虑行业因素,从而体现了对职业工会和行业工会分化现象的一种修正。

13、社会倾销是指跨国公司利用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将本国的就业机会转到国外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14、联合或共同决策员工与雇主共同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共同作出决定。

15、沟通是指在组织内部,管理者通过“发出信息到接受信息在到反馈”得行动过程,来完成“计划”、“组织”、“领导”等目标行工作。

16、非正式处罚主要是口头责备。

17、国际劳动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

18、《劳动法》最后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19、对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职工,《劳动法》的实施范围仅限于和这些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20、《劳动法》最后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简答题汇总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简答题汇总

四。

简述1。

简述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1)。

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特定内涵,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主要包括:(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2。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有哪些特征?(1)这种关系与劳动有直接的关系,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内容。

(2)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公民,另一方是用人单位,(3)劳动关系的一方------公民,要参与到另一方有关单位中,成为这一单位的成员,执行一定种类的工作,并且遵守有关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这种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当事人双方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

义务以及劳动条件,均应依法处理。

(5)即使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工作人员建立了劳动关系,但是国家法律、法规对调整其关系另有特殊规定的,则不属于劳动法调整的范畴。

3。

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包括哪些?(1)处理劳动争议而发生的关系。

(2)执行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3)监督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方面的关系。

(4)工会组织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5)劳动管理方面发生的关系。

4。

什么是国际劳动立法?(1)是指由国际劳工组织召开的国际劳工大会所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

5。

国际劳动立法有什么作用,有哪些不足之处?(1)对各国劳动立法的制定、完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国际劳工组织所制定的公约和建议书,对世界各国劳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有利于劳动力的国际流动,随着国际交往的发展,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将越来越频繁。

(3)对改善各国工人的劳动状况和保障各国人民的民主权利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几十年来。

各国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虽然主要是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人运动的结果,但国际劳动立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自考精确资料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自考精确资料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一、名词解释1、均衡型劳动关系P10是指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相差不大,能够相互制衡。

该类型的劳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劳动者和工会的代表有权了解就业组织内部信息,就业组织的基本产生经营决策由管理方和劳动者及其代表或工会双方参与,协商制定。

2、投入——产出模式P17在“投入—产出”模式中,投入是指“冲突”,产出是指“管理规则”,从而把劳动关系调节看成是一个把冲突转化为管理规则的过程。

3、工业主义理论P34 工业主义理论有时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该理论认为社会是以所有成员的功能整合的方式获得发展的,秩序和进步代表着经济和社会自然发展过程的主流,而冲突和停滞仅仅是局部的问题。

4、冲突的根源p46 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前者是者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是指由那些更加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

5、霍桑实验p73指在1927—1932年间由美国人爱尔顿。

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他一些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的实验。

6、管理方p83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是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7、雇主协会p84是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8、行业工会p105是将在某一特定行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不考虑这些雇员的技术、技能以及所从事的行业。

9、“黄狗协议”p344是指由劳资双方共同签订的、禁止员工以个人名义参加工会及其活动的书面协议。

10、工会制工厂制度p321雇主优先雇用工会会员,若无工会会员则可招用非工会会员,但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加入工会。

11、工会p104工会是由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

2023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2023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劳动法:劳动法作为一种独立旳法律部门,是指调整特定劳动关系及其与劳动关系亲密联络旳社会关系旳法律规范旳总称。

均衡型劳动关系:指劳动关系双方旳力量相差不大,可以互相制衡。

技术环境:内容包括产品成产旳工序和方式,以及采用这些工序和方式所必需旳资本密度(人均资本投资量)旳程度,产品和工序与否轻易受到新技术旳影响,工作与否复杂和需要高水平旳知识和技能。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旳文化观念,是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旳总和。

举证责任后果: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旳主张加以证明,并在自己旳主张最终不能得到证明时承担不利旳法律后果责任。

劳动关系: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旳,由双方利益引起旳,体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旳总和,它别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旳背景旳影响。

倾斜型劳动关系:指劳动关系双方旳力量相差悬殊,一方在组织运行中起重要作用,并支配另一方行为。

管理方: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行管理职能,带领其从属人员完毕既定工作旳各级管理人员。

广义上,管理方不仅包括企业中旳各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与非正式旳雇主协会。

工资:劳动法中,是雇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协议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旳劳动酬劳。

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旳管理,是人本管剪发展旳新阶段,它通过采用有效旳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旳能力,实现能力价值旳最大化,并把能力这种最重要旳资源作为组织发展旳推进力量,实现组织发展旳目旳以及组织创新。

集体谈判:指雇主和工会之间针对工作酬劳、工作时间及其他雇用条件,在合适旳时间以坦诚旳态度所进行旳协商和交涉。

产生行动:指在集体谈判过程中由雇员(无论与否通过工会)或雇主以施加压力为目旳,单方面引起正常工作安排临时停止旳一种活动。

重要体现罢工、怠工、关闭工厂等。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模式旳一种,它是指整个企业共同努力来满足顾客旳需要及常常性旳超过顾客旳期望规定,并通过引进新旳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来大幅度消减因质量问题而导致旳成本原因。

劳动关系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文档

劳动关系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文档

劳动关系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文档劳动关系学简答.txt1、在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内涵是什么?答:(1)从主题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例如现役军人的军工劳动,罪犯、劳教人员和战俘的劳役劳动,家庭成员的家务劳动,个体劳动者和合伙人的劳动,职工以公民身份所从事的社会义务劳动都不属于我国目前法律所调整的老公关系所指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2、简述劳动关系的本质。

答: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简述劳动关系中雇员的含义。

答:一般包括:(1)雇员是被雇佣的人员;(2)雇员是在雇主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3)雇员是以工资为劳动收入的人员;(4)法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军事人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4、简述劳动关系的特点。

答:劳动关系的特点:(1)个别性与集体性(2)平等性与隶属性(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5、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有哪些?答:(1)经济环境(2)技术环境(3)政策环境(4)法律和制度环境(5)社会文化环境6、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答:(1)工人运动继续发展,工会组织广泛建立,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强。

(2)资方或雇主开始出现让步,从早期的直接剥削和压迫变为通过改进管理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劳资矛盾的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方面,集体谈判制度得到确认。

(4)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大量的法律建立相应的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更加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7、冲突的制度化时期的劳动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答:(1)该时期的劳动关系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较其他时期更为明显。

四川省自考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答案

四川省自考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答案

四川省自考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答案2023.1 名词解释雇主协会:雇主协会是一种团体组织,它由雇主组成。

代表并维护雇主利益,通过谈判和协商与工会协调劳动关系。

产业行动:所谓产业行动又称为集体行动。

是指劳资关系双方在劳动关系中为实现自己的主见和要求,依法实行罢工或关闭工厂等阻碍企业正常运营手段进展对抗的行为,它是劳资关系双方在难以通过正常谈判达成全都,解决争议的状况下,为爱护自身利益而实行的有爱护性,权益性,临时性的行动。

休息休假:休息休假是指劳动者在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以外可以自行支配的时间。

集体合同:集体合同又称为劳动合同,集体协议、团体协议。

在我国,集体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酬劳、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士、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公平协商全都的根底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仲裁:指发生纠纷的双方自愿把争议交给一个公正的第三者来处理,并让其双方对争议做出评断简答题简述工会的定义与特点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特点:1.工会必需是肯定人数以上的雇员团体,一般不允许雇主及其代理人参加。

2.工会属于社会团体而非政治性或经济性组织。

3.作为社团,工会具有法人资格。

4.工会有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监视雇主遵循《劳动法》等项权利5.工会与雇主的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殊爱护。

简述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1. 第三方治理角色,为劳资关系双方供应互动架构的一般性标准 2. 法律制定者的角色,通过立法规定工资、工时、安全和卫生的最低标准 3. 劳动争议的调整者和仲裁者角色 4. 公共部门的雇佣者角色 5. 收入调整者简述签订劳动合同中自愿原则的内容 1. 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有权依照自己的意志自主打算订立或不订立劳动合同的自由。

2. 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有权打算劳动合同的内容3. 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有权打算自己同谁订立劳动合同4. 在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劳动合同的当事人有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的自由。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简答及答案汇总5则范文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简答及答案汇总5则范文

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简答及答案汇总5则范文第一篇: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简答及答案汇总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简答及答案汇总简答:1.劳动关系的法律主要的三个功能?答:1)保护劳动关系双方的自愿安排并为之提供保护。

2)解决纠纷。

劳动法不仅赋予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和保障权,而且还规定了保证这些权利实现的司法机制,这是民主法制的基本要求。

3)确定基本劳动标准。

2.劳动法如何调整劳动关系?答:劳动法是通过平衡雇员和雇主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达到调整劳动关系的目的,通过规定雇员和雇主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将其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同时,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相对应的。

劳动者的权利,即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反之,劳动者的义务,即是用人单位的权利。

为了强调用人单位的义务,我国《劳动法》第4条特别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3.劳动法的本质是?答:是指由劳动法内容所反映并决定和影响劳动法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法的主旨是保护雇员即劳动者的利益;二是,劳动法所确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是劳动关系双方所遵循的最低条件和标准。

4.劳动法的特征是?答:1)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

2)是公法和私法的统一体。

3)遵循三方性原则。

4)更具有国际性。

5)遵循综合调整两种劳动关系原则。

6)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体。

5.劳动关系的法律类型主要有哪些?答:1)宪法。

2)法律。

3)劳动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行政规章6)法律解释7)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6.简述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答:1)法律调理机制:劳动关系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劳动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是各国劳动法的重要任务,也是劳动法产生的社会条件。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自考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自考

名词解释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 1994 年7 月 5 日通过,自1995 年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 (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

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

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6)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21)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

22)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关系,依法就双方的权利义务协商一致,设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

23)正式工劳动合同:按劳动者是否在编,劳动合同可分为正式工劳动合同和临时工劳动合同。

正式工劳动合同是正式职工劳动合同的简称,是指用人单位在编制定员内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

适用于常年性工作岗位的职工。

24)临时工劳动合同:按劳动者是否在编,劳动合同可分为正式工劳动合同和临时工劳动合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法: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指调整特定劳动关系及其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均衡型劳动关系:指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相差不大,能够相互制衡。

技术环境:内容包括产品成产的工序和方式,以及采用这些工序和方式所必需的资本密度(人均资本投资量)的程度,产品和工序是否容易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工作是否复杂和需要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举证责任后果: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的主张加以证明,并在自己的主张最终不能得到证明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责任。

劳动关系: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别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背景的影响。

倾斜型劳动关系:指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相差悬殊,一方在组织运行中起主要作用,并支配另一方行为。

管理方: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广义上,管理方不仅包括企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雇主协会。

工资:劳动法中,是雇主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并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集体谈判:指雇主和工会之间针对工作报酬、工作时间及其他雇用条件,在适当的时间以坦诚的态度所进行的协商和交涉。

产生行动:指在集体谈判过程中由雇员(无论是否通过工会)或雇主以施加压力为目的,单方面引起正常工作安排暂时停止的一种活动。

主要表现罢工、怠工、关闭工厂等。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模式的一种,它是指整个企业共同努力来满足顾客的需要及经常性的超出顾客的期望要求,并通过引进新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来大幅度消减因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成本因素。

集体协议:指工会代表员工与雇主或雇主团体之间签订的,关于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凭证,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是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

沟通:就是主体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在劳关中﹥特指管理方向员工及其组织传达信息的过程。

共同协商:指资方为协调与员工的关系而在指定决录之前,先征求员工的意见或态度,但是不需要征得员工或其代表同意的决录程序。

雇主协会:是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管理方对待雇员和处理特殊问题的一种参考原则,是管理方的行动指南。

工会:是由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

劳资合作:是指工会与管理方寻求实现共同利益的一种方式。

社会倾销:指跨国公司利用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将本国的就业机会转移到国外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最低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加班加点:即延长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工作时数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工作时间。

休息休假:指劳动者在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意以外自行支配的时间。

员工参与管理:即共同管理,主要是集体参与。

其含义是指员工与雇主在交流过程中,共同判定企业组织策略或战略规章,共同对有关问题进行决策的制度。

目标管理:是在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员工参与管理的制度。

质量圈:一般是由通过共同生产某一特定部件或提供某一特定服务的员工自愿组成的工作小组,定期会面,探讨问题成因,提出解决建议,实施纠正措施,共同承担着解决问题的责任。

惩处:是指管理方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的员工采取的惩罚措施。

申诉:是指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权利受到侵犯,而提出要求解决的行为。

劳动争议:就是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发生的争执。

罢工:是雇员为了提高劳动报酬,改善工作条件而集体拒绝工作。

“禁止令”:指雇主拥有的禁止某些工会运动的法定权力,包括罢工和联合行动。

“黄狗协议”:是指由劳资双方共同签订的,禁止员工以个人名义参加工会及其活动的书面协议。

1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具有平等的性质。

劳关也有不平等的性质。

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性质。

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2劳动争议的特征:劳动争议的当事人是特定的。

劳动争议的范围是限定的。

不同的劳动争议适用不同的程序3谈判的过程阶段:接触磋商敲定扫尾4劳动合同的法律特征:合同主体的特定性。

主体意志的限制性。

合同履行中的隶属性。

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完成,而不是劳动成果的实现。

劳动合同通过双方选择确定的。

一般有试用期限的规定。

是有偿合同。

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

5加入WTO后中国劳动关系的基本走势:劳动关系逐步趋于国际化。

劳动关系更加市场化。

劳动关系单极化。

劳动关系冲突易激化。

劳资对立社会化。

6独裁剥削型管理模式主要特征:强制性。

专断性。

独裁性。

有限的忠诚性。

7自主合作型管理模式主要特征:自主型组织设计(职务扩大化、职务轮换、职务丰富化、自主性工作团队)雇员参与计划(质量圈、劳资联合委员会、共同管理计划)人事与就业政策(内部公平制定、薪酬体系、全面质量管理)8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观点异同相同点:都承认雇员和管理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的差异区别:对员工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

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责任。

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要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

9申诉程序职能:申诉是执行集体协议的保障。

申诉为双方进行补充协议的谈判奠定了基础。

申诉是处理争议的一种机制。

申诉机制为工人提供了一种表达不满的渠道。

申诉是工人的一种压力策略。

申诉是解决组织内部冲突的政治手段。

10劳动法的本质和特征:本质:从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主流看,劳动法的主旨集中体现为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以法律手段确立公正的社会劳动秩序,保护在纯市场经济生产要素中处于弱势的劳动者。

特征: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

是公法和私法的统一体。

遵循三方性原则。

更具有国际性。

遵循综合调整两种劳动关系原则。

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统一体。

11形式罢工的条件:原集体协议已经期满。

工会已经履行了“真诚”与雇主谈判,达成协议的义务。

必须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工部长。

投票表决。

提前通知。

12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目标管理。

质量圈。

员工持股计划。

沟通。

职工代表大会。

工人董事。

工人监事制度。

13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包括的内容:法律调整机制。

企业内部调整机制。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三方协商机制。

惯例机制。

14埃米尔迪尔凯姆工业主义理论:工业社会理论:传统的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分类已经过时。

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相分离,所有者越来越分散。

工会与集体谈判制度更加成熟。

15后工业话社会理论《伍德沃德布劳纳理论》:工作岗位并不需要工人具有很多技能。

工作形式和内容更加非人性化。

更为专制,工人没有控制自身工作的权利。

16马克斯韦伯工业资本主义理论:精于计算的理性和官僚制的广泛传播。

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关系。

阶级和阶级斗争。

矛盾的理论。

17集体协议与个人劳动合同的区别:主体不同。

目的不同。

内容不同。

签订的时间不同。

效力不同。

18雇主协会的作用:参与谈判。

解决纠纷。

提供帮助和建议。

代表和维护。

19无效劳动合同主要类型: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合同。

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

因重大误解签订的劳动合同。

权利义务不对等,显失公平的合同。

由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低于集体协议的合同。

20共同协商的作用:是双方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寻求更大的一致。

共同协商是一种合作的表现形式也是冲突的一条转化渠道。

共同协商能部分调节劳动关系。

具体作用的多样性。

21政府在决定劳动关系方面的重要性:政府有权修改劳动关系的各项制度。

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控制公共部门。

政府针对不同经济或社会问题采取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的集体谈判创造了宏观环境。

22新保守派的政策主张:主张减少政府的收支规模。

主张将市场规律引为工资福利决定过程。

负面影响:贫富差距大,贫困率高,工人的手工时很高。

23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支持的政策:增加对企业和高收入群体的赋税。

将最低水平的失业率作为政府政策的目标。

加强针对经济和社会下层的计划。

大量增加教育和培训支出。

用早收入保障计划来减少贫困。

更好的儿童医疗保健计划。

赋予女性、同性恋者以及少数民族权利,加强对他们的保护。

加强健康和安全法。

对因裁员和关闭工厂而失去工作的工人给予更多保护。

24激进派的模式三种体系:南斯拉夫建立的工人自治制度、瑞典的梅德尔计划、西班牙巴克斯地区的蒙作根体系25罢工产生的原因:罢工是双方误解的结果:由于产生误解引发的罢工。

为检验雇主是否诚实引发的罢工。

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而导致的罢工。

工人不切实际的期望引发的罢工。

罢工形式本身的复杂性。

罢工是“大众的呼声”:罢工取决于工人不满的程度。

除非管理方让步,否则罢工不会取消。

与罢工相比,表达不满的其他方式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罢工是社会的呼声。

26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员工与管理的含义。

员工参与管理的必要性。

员工参与管理的意义:最直接或最有效果的结果,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提高工作热情以及对其他外在诱惑的拒绝。

同时员工参与管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

以任务为导向,努力提高工作业绩。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一定会尽全力投入自己的人力资本,使工作完成更有成效。

27劳动关系新变化主要有: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

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的发展相对滞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问题。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28工会民主化的障碍:主席行为存在道德风险。

工会章程存在漏洞。

会员态度冷淡。

工会主席实行集权式管理。

工会内部存在腐败。

29提高工会民主化的措施:限制工会干部职权。

确保会员言论自由。

制定公平的惩罚条例。

经常、定期举行干部选举。

工会干部薪酬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30工资的法律保障内容:工资处理不受干涉。

禁止克扣和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特殊情况下工资支付。

停工期间的工资。

破产时工资之优先权。

工资的诉讼保护。

31劳动合同制度作用: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确认和形成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

劳动合同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凝聚着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是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基本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