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文化瑰宝,丝绸之路明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文化瑰宝,丝绸之路明珠
摘要:嘉峪关雄踞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咽喉要道,向南可望见巍峨万仞的祁连山,向北通往广袤千里的沙漠,向西接平沙漫漫的戈壁,向东为河西重镇酒泉。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南倚祁连山脉文殊山,北枕合黎山脉黑山,中扼东西交通要道之咽喉,因此有了“边陲锁钥”、“长城主宰”的称谓。丝路文化与长城文化在此交汇融合,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两种文化在嘉峪关的交汇,并讨论了两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长城文化;丝绸文化;嘉峪关;文化发掘
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好骑善射、流动善战,经常以“来如飚风,去若闪电”之势袭击掠夺内地农耕人的财产,使以安居乐业为旨趣的农耕人防不胜防,经常遭遇掠夺抢劫,给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中央统治带来了极大压力。中原统治阶级为了捍卫自己的文明系统,打通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往来隔绝,自汉武大帝始,中央政权就采取静态与动态、固守与外拓的两手外交政策,逐渐征服了北方游牧民族,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前者的标志是修筑长城,后者的标志是开辟丝路,两千多年以来,这两种文化在嘉峪关留下了深刻的脚印,嘉峪关也成为我国历史上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交汇地。
一、嘉峪关长城文化
1、戈壁大漠中的烽燧墩台
汉武帝在取得反击匈奴战争胜利后,在河西积极推行兵屯与农耕
相结合的耕战并守策略,并东从金城(兰州)黄河北岸筑长城至酒泉,又从“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继而西至盐泽(罗布泊北岸)。“酒泉列亭障至玉门”指的就是:出酒泉郡城北门,沿北大河至会水,经花城湖入嘉峪关境东北部后向西南延伸,遇黑山后分为两路:一路西北向延伸至花海、安西;另一路沿黑山南坡至嘉峪关山前,又折向西去玉门。早起的这些边塞防御工程不以“长城”名之,而是称之为“障塞”、“城障”、“亭障”、“烽燧”、“墩台”等等。自汉武帝始至清朝之前的各朝代在嘉峪关修筑了大量的长城工程,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的布防很严密,如早年的大草滩墩、石烟墩、黑山儿墩,嘉靖八年(1529年)又添筑了扇马城、上柏杨、下白杨、回回墓、仁泉墩五座。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抚杨情巡视时又增筑榆树泉、三条沟、火烧沟、古墩儿四座。在距关城十公里的断山一带,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由肃州参将崔麒修筑了断山口墩。现查明,西起断山口,东到泥沟大队北面山上,沿山共有十二个墩台,是作为新城堡、野麻湾堡的外墩台,距关城百里外卯来泉堡附近的山上,南北走向有十一个墩台,把住了这一带的山口。关城附近的黑山外围的山头上,有头墩山、三墩山、五墩山,关两翼的明墙暗壁外侧,墩台林立。明墙东侧约半公里处有龟盖山,是天然屏障,山上有龟盖山墩,是这一带最高的墩台,为了望墩。明墙西侧,紧靠明墙到一公里半处的山头上,有三处烟墩,其中第二墩,距关五公里,为长城(野麻湾方向)的起墩。由关向东到肃州亦有一路墩台,保存完整的有将台备御墩、安远寨墩、嘉峪关墩、以及十五里
墩等。这些墩台烽火预警系统极大保证了这一地区古代口岸通商、生产生活和军事情报的安全。
2、“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明洪武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冯胜攻取河西,中央实行“羁縻政策”,“乃弃瓜州,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正式建关,从此分四个阶段历时168年建成了全部关城和“近关边墙”的东、西和北三面长城,总长约50公里,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因建关于嘉峪山上而得名。整个关城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合而成。外城正中大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门顶是嘉峪关楼,上悬“天下第一雄关”匾额,为左宗棠所题。
3、嘉峪关的长城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嘉峪关长城既有雄伟的城池,又有狼烟烽火,既有蔓延在戈壁平川上,又有攀岩在悬崖峭壁之上,烽燧墩台、关楼城墙都有,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屏障。雄壮气魄的嘉峪关关城,矗立于嘉峪、黑山两山之间,选址建造渗透军事战略思想,是中国古建的杰出代表,集建筑艺术与军事思想为一体,整体设计攻守兼备、易守难攻,携明墙暗壁扼守着河西咽喉要道,是中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个缩影。长城第一墩是长城墩台文化的代表作,位于关城向西7.5公里处,矗立于讨赖河大峡谷畔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长城第一墩与河北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华长城“龙”的首尾。被誉为“西部八达岭”的悬壁长城,位于关城向北7.5公里处的黑山上,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从山
上陡跌而下,封锁了石关峡口而得名。
4、嘉峪关长城文化元素
嘉峪关文化内涵深厚,有着丰富长城文化元素。如家喻户晓的“定城砖”、“击石燕鸣”、“冰道运石”、“山羊驮砖”等;具有深刻意义的“长城工牌”与终身负责制、“锄耰不能入”与质量验收关、“文字砖”与产品等级制等;体现人们抵制邪恶,弘扬正气,憧憬未来的“人面木弋”、“龟盖山”、“关帝庙”与“二龙戏珠”等传说。这些文化元素都具深刻的内涵,极具研发价值。发达地区的旅游景区都以文化为衬托,或名人名句,或古典诗词,或有美丽的传说等,文化元素对提高吸引力,加深游客印象力有着绝对作用,有一句导游对游客常说的话:“你们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景点乱拍照,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这大概说出了景区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5、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研究展示长城文化的最好见证。全馆气势恢宏,内容丰富,史料齐全,堪称“中国长城第一馆。博物馆共分“纵横万里、雄峙千年——长城历史沿革”、“金戈铁马、边塞烽烟——古代长城战争”、“长河落日、丝路花雨——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和“北漠尘清、山河形胜——嘉峪关”四部分,集中展示了长城文化、长城历史和长城学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长城的不朽与神奇及长城沿线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博物馆内巨幅油画《长城万里图》,将中国东部长城、中部长城和西部长城的主要景观浓缩于画卷之中,并突出表现了嘉峪关关城。
二、嘉峪关丝路文化
1、“玉石障”、“玉门关”与“嘉峪关”
按《肃州新志》云:“嘉峪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聊备稽查”说明了通商口岸功能的突出地位。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载:“肃州有古关,名曰“石关”。在肃州西七十里,石峡天险”。唐人释道宣《释迦方志》遗迹篇:“肃州西行七十五里至玉门关,关在南北山间”。敦煌遗书宋人著《西天路竟》云:自“肃州西行一日程,至玉门关”。所谓“石关”、“石峡天险”、“南北山间”指的就是现在的黑山石关峡,其南山叫嘉峪山(又叫玉石山),北山叫黑山(又叫金山、洞庭山),两山夹峙,中有孔道,形成一条长约10公里,宽处不过200来米,窄处只有30余米的峡谷,峡口如石门,地势险要。西汉在此置关设障,汉晋均以“玉石障”称之,五代时,称“玉石障”为“天门关”,宋改为“玉门关”,所谓“有关无城”,即指此处而言,可见黑山石关峡就是古玉门关所在地,是宋元以前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最古老的通道,是嘉峪关的前身。自蒙古大军西征,多走石关以南之捷径,开辟了新道,延至明初,昔日之旧道已废,军旅不复绕道石关峡。冯胜取河西后,根据当时的地理交通,审时度势,在石关峡以南十余里的嘉峪山上筑以关城,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道路改移的原因,而将其关略向南移而改置为“嘉峪关”。
2、“丝绸古道”雕塑群
黑山峡谷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丝绸古道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