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 (2)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1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程序: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小学语文_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8将相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7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揣摩心理、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等方式读懂语言,感悟人物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
3.感受丰富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高尚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方法品读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童年》、ppt【教学过程】一、课始展示,阅读分享分享《童年》片段,谈感受。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2.概括三个故事,思考三个故事的关系,梳理情节。
3.范写“璧”。
三、“读懂语言”,走进蔺相如。
1.从哪句话看出他们不和?聚焦到“一张嘴”。
2.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蔺相如的话。
小组合作讨论:蔺相如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3.重点语句品读。
(1)读完璧归赵,聚焦“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①蔺相如说了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②这三句话分别解决了赵王什么问题?③结果如他所料吗?(分别朗读8、9段中蔺相如的语言,抓住“撞碎”“杀完我也没有用”等词句,深入品读,体会蔺相如的识人心、有胆识)④回扣“一张嘴”,思考:他是仅靠一张嘴吗?⑤小结。
(2)阅读渑池之会,聚焦“请您为赵王击缶”等语句。
①为什么击缶?创设情境,进入角色朗读。
②从“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读出了什么?假如你是秦王你作何感想?③蔺相如为什么敢这样说?④小结。
这是一张怎样的嘴?四、“不和”到“和”,走进廉颇。
1.引出“负荆请罪”,质疑。
2.探讨“罪”在何处?为何“负荆”?3.总结五、升华总结:1.将、相有什么共同之处?2.再读课题,谈对“和”新的认识。
3.总结:将相和、和为贵!六、拓展阅读:阅读《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田忌赛马》片段,感受不同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18.将相和和为贵读懂语言识有国人勇家心有至谋上《将相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从关键语句中体会含义,也能对人物的品质有所感悟。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参考-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参考-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是依照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通过,颂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颂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
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进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进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缘故,又有内在因素。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缘故,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将相和好的表面缘故是蔺相如的宽敞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缘故,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缘故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缘故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
在关键时候,置个人一辈子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
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诚恳。
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亮。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小学语文_《将相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题解疑。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将相和。
学生齐读)师: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在故事发生100多年后,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师板书《史记》,简介《史记》,出示课件。
课前大家都预习课文了,检查。
“将”是指,生回答;相是指,生回答。
师: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两个人之间是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回答)生:师:廉颇认为:(出示词语:上大夫上卿)指名读、生齐读。
师:哪个官职高?二、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师:围绕“将相和”讲了3个小故事,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每个小故事小结性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试着找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出示课件)师询问第一个小故事,生正确情况。
师板书“完璧归赵”强调“璧”下面的“玉”字底,(出示课件)第二个小故事部分词语难读(出示词语进行读)强调侮辱都是三声,师依次完成3个小故事板书,(强调“荆”左右结构)师: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生回答(因果。
)师出示课件小结。
理清关系,了解内容还不够,《史记》的成功之处:通过人物传记的方式刻画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故事,在联读中感悟形象。
既然前两个故事都是立了功,封了官职,联系起来读。
发现相似之处。
故事开头举例说明。
学生分别读两个故事开头,读出相似之处了吗?生1:读出赵王与大臣非常着急,每次都要商议。
师:谁还有补充?生:读出了左右为难。
师: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为什么为难?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生1:第一次的原因是:答应可能上当受骗,不答应,又怕秦国攻打。
第二次的原因是:去怕遭埋伏,扣押,不去显得胆怯。
师:读出为难的样子,两次都是蔺相如主动接受任务,一比较发现了他:老师用四个字:临危受命。
(板书)请大家拿出阅读学习单,继续用联读、比较读的办法继续开启寻找相似之旅。
生继续读书、交流。
师:汇报的时候,出示课件。
生:读,谈感受。
(两次都是蔺相如威胁秦王;)师:关注:“撞碎、拼了”读出感觉。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篇一」《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生字词:“将相”、“和”、“相逢”。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故事梗概归纳。
2.能够独立完成课文中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
2.掌握生字词:将相、和、相逢的含义。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含义。
2.分析主要人物的特点和行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谈论两个人相遇时的情景,引入将相和这个词语。
二、学习新课1.听课文朗读,感受故事情节。
2.导入生字词:将相、和、相逢,讲解词语含义。
3.分组讨论,在小组内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三、课文解析1.逐段解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台词及故事情节。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四、课文扩展1.学生自主构思并书写一个“将相和”故事,培养学生创造力。
2.探讨“将相和”这一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课堂复习开展课文相关的问答活动,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四、板书设计生字词拼音释义将相jiāng xiàng古代将领、相国和hé结合、团结、融洽相逢xiāng féng相遇、碰见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将相和》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增加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古代史知识掌握程度较低,下一步可以适当增加相关历史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
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1)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2)渑池之会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3)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
B、联系上文: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出示“和氏璧”的资料
现在你是秦王一边看一边称赞,你会称赞些什么呢?心里又会是怎样想的呢?指名说
C、师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概括:机智
3、撞璧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三、出示学习任务二:
1、自由读课文第1——10自然段,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从这个故事中你读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在相应的地方圈圈划划,并做好批注。
(关注人物言行、联系上下文)
3、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也可以考考别的小组。
四、学生根据要求学习
A、抓住“如果……就……”“一定” 概括:足智多谋(谋略周全)胸有成竹
联系上下文 概括:非凡的胆量 为国家解忧
B、朗读指导。
你们认为赵王可以派蔺相如去秦国吗?那谁来读读蔺相如的话。(指名2人读,齐读)
2、骗壁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五上语文第(5)单元
课题
18、将相和
课文类型
精读
文体特点
文本解读
本课是第十册教材第五组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第一篇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五年级语文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区一等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篇课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从结构上看,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这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起因。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教学重点:感悟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那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释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和氏璧资料。
3、概括小标题。
战国时期,当时有七个大国,齐楚燕赵韩魏秦,秦国最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下,刚才同学们说了,这篇文章由三个小故事组成。
人教版五年级 语文 年级下册《将相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将相和》教案1.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能力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
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将相和2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分饰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故事主题。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将相和2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选自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围绕“渑池之会”这一故事展开,讲述了蔺相如与廉颇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较量,以及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通过这一故事,让学生感受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情节,进行创意写作,如编写故事、写读后感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表演、讨论等方法,感受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故事主题。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运用想象力,还原故事场景,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提升情感体验。
(三)小组合作
1.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小组分享: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作业反馈: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提交,教师及时批改反馈。
2023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
2023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__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难,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__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__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__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__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
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削:xūe削弱xiāo削铅笔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三个故事,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的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故事的主要内容。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将”和“相”的关系,分析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难点: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大将军廉颇的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互相交流。
教师再介绍“将”和“相”的概念和蔺相如、廉颇等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意义。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交流讨论:课文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深入研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学生分小组朗读故事,并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经过和结果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观和大将军廉颇的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同时,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4.总结全文:回顾全文内容,总结作者通过讲述三个故事来展现蔺相如和廉颇的优秀品质和关系。
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法。
同时,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和谐相处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解读《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把握《将相和》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一些相处相和的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将相和谐”。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都见过哪些人或事情能够和谐相处?”“为什么和谐相处很重要?”“如果有冲突或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和解?”等等。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将相和》的文本,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如作者和创作背景等。
学生阅读文本,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指导和解读。
3. 分析讨论(2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以下是一些问题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 故事背后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对比《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你有什么感悟?- 你认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总结概括(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到的知识点和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将相和》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和谐相处?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其他与和谐相处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家庭和睦、《水浒传》中的义气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和谐相处相关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写一篇短文、设计一幅海报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领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领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任务读熟课文,明白得重点生字词。
分清三个故事的起止段,并用小标题归纳。
理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
学习“负荆请罪”那个故事,体会廉颇的品质。
第二课时1、学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
2、通过抓重点语句及感情朗读体会蔺相如那张嘴的厉害(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旧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差不多学习了,《将相和》中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你们觉得自己学得如何样呀?(1、生:专门好!老师:自信最美!那敢不敢同意老师的检查呢?2、生:不太好。
老师:真谦虚呀!让我检查一下好吗?)(一)谁敢把课题讲一讲?(二)谁来说说课文的结构?(三)通过学习“负荆请罪”那个故事,你对文中的主人公有了哪些了解,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廉颇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四)为了国家的利益,廉颇背负荆条主动到蔺相如家请罪,赵国的两大重臣终于握手言和了。
我们由衷的替赵王感到快乐,快乐之余,不免产生如此的疑问,在此之前,怎么说是什么缘故让这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闹起了矛盾,丧失了和气呢?引出“不和”之全然缘故导入新课。
学生摸索后,可能A、用自己的话说。
找到第16自然段二、复习不和之全然缘故导入新课1、学生摸索后,可能①用自己的话说②可能找到第16自然段两种情形。
2、学生齐读第16自然段,老师提问:廉颇什么缘故感到不服气呢?(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3、读书,要能体会出其中蕴涵的感情,你们能做到吗?假如做到了,才叫真正地读书。
指导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
(四)老师板书“嘴”三、巧设悬念,深入探究:这一张嘴1、过渡: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爬到了身经百战的廉颇大将军头上去了,遇上如此的事,换作是你,你服气不服气?老师也和大伙儿一样不服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读写“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胆
怯、推辞
允诺、同心协力、召集、鼓瑟、击缶”等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它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距今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处于纷乱的年代,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成为“战国七雄”。
秦国最强大,想统一中国。
不断向其他六个国家进攻。
赵国紧邻秦国,它是一个相对弱的国家,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期师板书课题:将相和
释题(“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生答)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师出示课件:生字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
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2、指导“完璧归赵”的“璧”和“渑池之会”的“渑”的写法,以及“
“和”缶“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
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你能不能给这几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2、生答。
师板书
(四)深入研读,感受蔺相如的形象。
1、师引言:那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个故事,将相有没有不和?生答(有)那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生默读,指名读。
3、师引言:廉颇对蔺相如职位比他高,很不服气,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课件: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指导学生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意思。
4、师引言:是的,每次都打胜仗。
他廉颇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如今他认为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就一步登天,他心里是一肚子的气。
那么蔺相如是不是仅仅只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请同学们划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且写上自己的感受。
5、学生读文,批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6、同学汇报交流,教师适机点拨,指导朗读。
课堂预设: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1)、从“想了一会儿”“如果…就”“如果…一定”中,你有什么体会?
(2)从这段语言描写中,你认为蔺相如有什么特点?
(3)那么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秦国的?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况?生答。
师引言:蔺相如说一定会把璧送回来,从中可以感受到他非常的胸有成竹,他非常有信心,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读出他的勇敢来。
(出示课件:生齐读)”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1)、读了这句,你体会到蔺相如的什么?
师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知道了秦王没有换城池的诚意,就略施一计把一国之君骗去了,说明他非常有能耐,而且他为了保住和氏璧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说明他当上上卿靠的不只是嘴。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1)、从“捧着、后退、靠着”你体会到了什么?
(2)、说一说“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在哪儿?他为什么能理直气壮的说这段话?
(3)从这段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这段话。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说一说,从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引言: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忽然醒悟了,他是怎么做的?
生答。
齐读。
师总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五)拓展思考
通过这几个小故事从蔺相如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呢?(板书:蔺相如机智勇敢、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16、将相和
廉颇将相和蔺相如
知错就改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渑池之会足智多谋
负荆请罪顾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