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合集下载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为规范I类切口手术(清洁切口手术)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适用范围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院所有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管理。

二、预防用药指征1. 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的手术;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三、预防用药选择原则1. 预防用药应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窄谱抗菌药物,不得使用广谱抗菌药物;2.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3.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一般为单次给药;4. 预防用药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剂量,确保用药安全;5. 预防用药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确需联合用药时,应遵循相关指南或规范。

四、预防用药管理1. 术前评估:术前由医生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并记录评估结果;2. 用药审批: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开具预防用药处方,经药师审核后,由护士执行给药;3. 用药监测:护士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4. 用药记录:医生、药师、护士应做好预防用药的记录工作,包括用药时间、剂量、患者反应等,以便于后续的用药管理和质量控制;5. 用药评估:术后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预防用药的效果,如有必要,可对用药方案进行调整。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营养不良等。

二、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

4、常见手术预防用药见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三、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 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术前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术前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术前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背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术前期有一定的必要性,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后感染的风险。

然而,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规范术前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术后疗效,制定以下使用规范。

使用规范1.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和病原菌的敏感性等因素,选择对特定细菌有抗菌活性的药物。

请遵循医院制定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2. 注意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肝肾功能等因素,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请遵循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3. 控制使用时机:仅在术前必要的时候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过度使用或长时间的预防性使用。

请遵循医院制定的术前用药时间表。

4. 严格控制使用时长: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控制在术前一小时内,避免过早或过晚使用。

请在手术室前准备时安排抗菌药物的使用。

5. 定期评估疗效:术后应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根据需要调整药物的使用方案。

如出现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请及时与医生沟通。

6. 提高患者教育:向患者充分解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和风险,引导患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抗菌药物。

7. 加强培训和监督: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关于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建立监督机制,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

8. 积极开展科研和监测:医院应积极参与相关科研和监测工作,了解抗菌药物使用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使用规范。

结论术前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手术安全和疗效的重要手段,但过度或不合理使用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遵循上述使用规范,合理选择、使用和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维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是指在手术前作为预防措施使用的抗菌药物,目的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正确使用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至关重要,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手术的成功率。

以下是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的主要内容。

首先,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应明确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征和禁忌。

需要明确哪些手术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哪些情况下禁止使用。

这样可以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仅限于必要的情况下,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耐药菌的产生。

其次,制定详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应包括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疗程等具体要求。

要根据手术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避免使用不当或过量的情况发生。

第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应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以保证其对目标菌种的覆盖范围和敏感性。

要遵循细菌学和药理学的原则,选用有效、安全、经济的抗菌药物。

第四,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机制。

定期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使用率、耐药情况和感染发生率等指标。

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使用的问题,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第五,加强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和宣传。

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同时,开展宣传活动,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对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正确理解和合理期望。

最后,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

明确各级管理机构和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职责,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过程的规范和有效性。

同时,建立专门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制度、培训医务人员、监测使用情况等工作。

总之,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指征和禁忌、制定详细使用方案、严格选择原则、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以及建立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的利益和医疗质量。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加强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范围内Ⅰ类切口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二、管理原则(一)预防为主: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三)规范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药品说明书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四)监测与评估: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定期评估预防用药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一)抗菌药物选择1.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为主要选择。

2.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二)用药时机1. 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术中可追加一次用药。

(三)用药持续时间1. 预防用药的持续时间一般为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停药。

2. 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但不超过48小时。

(四)用药剂量1. 预防用药的剂量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患者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

2. 避免使用大剂量抗菌药物,以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五)用药记录与监测1. 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预防用药的品种、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并纳入病历管理。

2. 定期对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包括药物使用量、药物敏感性、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四、培训与教育(一)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二)加强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预防用药重要性的认识。

五、违规处理(一)违反本制度规定,擅自使用抗菌药物的,将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Ⅰ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特制定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望各相关科室遵照执行:1、Ⅰ类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2、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通过短期内提高切口组织内药物浓度而有效减少外科感染,但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4、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原则:5.1 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5.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眼内手术等;5.3 植入物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等;一旦发生感染可能引起死亡或者严重功能障碍者。

5.4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晚期或放化疗引起白细胞下降﹤1000×109/L、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营养不良等;5.5 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5.6 极少数病人术后发生外科感染,应根据相关诊断证据支持,调整为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并在病历中详细记载相关支持资料。

6、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6.1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0.5—1小时内开始使用,即是指抗菌药物进入手术患者体内的时间至手术切皮时间。

为保证手术用药时机,给药地点一律在手术室。

6.2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为了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减轻人民群众负担,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制定本规范。

第一条总则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条预防用药的适应证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三)异物植入术;(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营养不良等;(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第三条预防用药的选择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当考虑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克静脉给药)预防;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第四条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第一条总则为了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健康,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所有在医疗机构进行Ⅰ类切口手术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第三条管理职责(一)医疗机构应当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本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工作。

(二)医务部门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指导,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并对医生进行培训和教育。

(三)药学部门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调配和监测,提供药物信息,协助医生合理用药。

(四)护理部门负责抗菌药物的给药、观察和记录,及时反馈患者用药情况。

(五)感染管理部门负责监测医院感染情况,提供感染控制建议。

第四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一)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四)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第五条预防用药的药物选择(一)药物选择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优先选择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

(二)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择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替安、头孢曲松等。

(三)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可选择克林霉素或甲硝唑。

(四)特殊情况下,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抗菌药物,但需经过医务部门审批。

第六条预防用药的用药时机(一)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以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时达到有效浓度。

(二)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考虑在手术期间追加一次药物剂量。

(三)对于手术后需长时间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可根据情况继续给予预防用药。

第七条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长(一)一般手术,预防用药时长为24小时,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延长至48小时。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总结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总结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总结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一种,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

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在手术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

因此,制定一套规范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进行总结。

二、Ⅰ类切口手术的定义及特点Ⅰ类切口手术是指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这类手术的感染发生率较低,通常在1%左右。

因此,对于一般的Ⅰ类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虽然Ⅰ类切口手术的感染发生率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

这些情况包括: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4.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四、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药物选择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选择对细菌敏感、副作用小、价格合理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1. 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2. 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3. 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4. 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如克林霉素、甲硝唑等。

五、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患者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通常的给药方案包括:1. 单次给药:在手术前1小时内给予一次剂量,适用于手术时间短、污染风险低的情况;2. 分次给药:在手术前1小时和手术后6-12小时各给予一次剂量,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污染风险较高的情况;3. 术后连续给药:在手术后连续给予抗菌药物,适用于手术后可能发生感染的情况。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I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二、I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I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I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抱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抱菌素作为I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

4、常见手术预防用药见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三、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 5 ~ 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I类切口是指无菌条件下切开且在手术过程中没有特殊感染因素的切口。

为了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医疗机构需要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以下是关于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规范的详细说明。

1.根据手术切口的感染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针对I类切口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决策树,明确不同手术类型和切口等级所应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用药剂量和用药时机等。

2.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该由医疗机构临床药师和感染科专家参与,以确保合理用药。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基础疾病、术中情况、耐药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尽量选择对常见致病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3.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时间进行,以保持血药浓度在手术过程中的较高水平。

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通常是在手术切口前30分钟到1小时之间静脉给药。

对于长时间手术,可以根据需要酌情给予维持用药。

4.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进行药敏试验和致敏试验,确定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并注意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过敏史,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避免过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掌握适当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根据手术类型、手术切口清洁程度和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剂量。

疗程通常在手术后24到48小时进行,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6.在术后观察期间,医护人员应及时观察切口情况并记录相关信息。

如果患者发生发热、切口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应及时进行相应检查和处理,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抗菌药物的调整。

7.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制度,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抗菌药物耐药监测和感染情况的监测等。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和抗菌药物耐药情况。

在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医疗机构需要严格落实相关的管理规范,包括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掌握适宜的用药剂量和疗程、加强监测等。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

1. 术前预防用药:在进行清洁切口手术之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适当的
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

常用的预防用药方案包括:
- 消毒洗手:术前要求医护人员进行彻底的手部消毒洗手,以减少手部的病原微生物。

- 术前皮肤消毒:在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以减少手术切口周围的细菌数量。

- 预防用药:根据手术特点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常用的药物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

2. 术中预防用药: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抗菌药物使用。

常见的情
况包括:
- 长时间手术:手术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可以考虑在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术中感染。

- 技术复杂手术:手术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器官或组织操作,容易造成严重感染,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3. 术后预防用药:术后预防用药是为了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常见的做法包括:
- 术后伤口处理:术后要对切口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清洁、消毒等。

- 切口覆盖:术后可以采用无菌敷料进行切口覆盖,减少细菌的侵袭。

- 抗菌药物的应用: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评估,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术后预防用药。

总之,清洁类(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是根据手术特点和患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旨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1500字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1500字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1500字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是指手术切口周围无感染且无器械腔道开放的手术。

在这类手术中,术前和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为了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制定并遵循一套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一、术前抗菌药物预防1.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术前使用抗菌药物应考虑切口预期菌种及其药物敏感性;首选药物应为广谱青霉素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临床情况允许的话,应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2.给药时间和途径: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切口前30-60分钟进行,以保证药物浓度在手术开始时达到有效水平。

一般情况下,应静脉给药,以保证药物更好地达到组织和创面。

3.给药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定给药剂量,且不得超出推荐的最大剂量。

4.给药时间:一般情况下,单次给药是够的,但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个小时,可以考虑术中给药,同时严格控制给药总量。

二、术后抗菌药物预防1.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的时机: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的时机应在手术切口关闭后、拔除引流管后进行。

2.给药时间和途径:术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切口关闭后4-6小时内开始;通常情况下,可考虑静脉给药,以保证药物达到切口组织和创面。

3.给药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定给药剂量,且不得超出推荐的最大剂量。

术后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为24-48小时,不宜过长。

4.用药种类:术后抗菌药物静脉使用时,首选药物为广谱青霉素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如果有特殊感染风险因素存在,可以联合使用抗生素。

三、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预期菌种及其药物敏感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且应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的疗程: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48小时,应根据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手术情况以及感染指征等因素来决定疗程的长短。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策略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策略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策略规范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是一项重要的诊疗措施,但必须谨慎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过度使用和产生耐药性。

以下是一些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策略规范: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类型和相关感染风险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应根据当地细菌耐药性情况,经验指南和临床试验结果来确定抗菌药物的选择。

- 尽可能选择窄谱抗菌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过度使用和对常见感染的耐药性产生。

- 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过敏史和具体情况,避免使用过敏原。

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 在手术开始前适当时机使用抗菌药物,通常在手术切口前30分钟内。

- 根据手术持续时间和药物的半衰期确定使用药物的剂量和间隔。

- 尽量避免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以减少对微生物的选择性压力。

注意药物配伍和给药途径- 根据抗菌药物的特性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和配伍,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 注意不同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合并使用。

监测和评估疗效- 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及时监测患者的临床反应和实验室指标。

- 根据患者的疗效和细菌培养结果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并及时做出调整。

记录和报告- 在患者的病历中准确记录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药时间。

- 及时报告并分析任何与抗菌药物使用相关的感染事件和不良反应。

通过遵循上述策略规范,我们可以合理且有效地预防手术期感染,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必要使用,并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请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为参考,具体的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疗专业人士的指导进行制定和实施。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为了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则1. Ⅰ类切口手术的定义: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率。

3.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1)有明确指征时才使用抗菌药物;(2)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一般首选头孢菌素类;(3)用药时机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或麻醉开始时给药;(4)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5)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二、管理组织1. 成立由医务、药学、护理、感控等部门组成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机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指导、监督和管理。

2.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应定期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三、培训与教育1.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其熟练掌握本实施细则的要求。

2. 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抗菌药物相关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意识。

四、用药管理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感染风险,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2. 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3. 用药时机: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4. 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5. 监测与评估: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病情,评估预防用药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五、监督与考核1.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应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精选全文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西山区人民医院之马矢奏春创作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为加强住院患者预防用药强调抗菌药物品种、疗程、用药时机合理, 特制定该规范.一般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除外)内给药.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越30%.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越24小时.其中, 甲状腺手术、乳腺疾病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简单的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体表肿瘤切除术(包括非多发性脂肪瘤)、精索静脉曲张、鞘膜积液、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等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如确实需要, 可术前给一个剂量.(一)、外一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一般骨科I类切口预防手术使用头孢一代;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等)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二)、外三科、五官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三)、外二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一般情况下,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 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一)手术范围年夜、继续时间超越该类手术的特按时间或一般手术继续时间超越2小时、污染机会多;(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 如年夜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三)异物植入术, 如腹外疝人工资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 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骨科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一般骨科I类切口预防手术使用头孢一代;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等)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1)、简单的内固定物取出术, 体表肺瘤切除术, 一般不使用抗生素.(2)、涉及关节的非内固定手术及脊柱的内固定物取出术,简单的四肢骨折使用内固定的手术, 术前30分钟使用一次, 24小时内停用.(3)、复杂的多发的四肢骨折, 手术时间超越3小时, 术中视其具体情况追加一次, 不超越48小时.(4)、关节置换及使用了内固定的脊柱手术, 除术前30分钟使用外, 术后可以视具体情况酌情使用2-5天.附:四肢软组织裂伤, 已行清创缝合, 不能归类为I类切开, 伤后酌情使用1-2天.四肢骨折并合术野处伤口, 不能排除为开放伤口, 应视为II类切口.任一级分类的手术如果治疗过程中呈现下列情况, 血惯例明显升高术后三天仍发热, 伤口红肿热痛, 渗出流脓, 应及时使用抗菌药物, 并及时做分泌物培养, 结果回报后及时调整, 一旦上述症状消失三天, 应停药, 并酌情复查分泌物结果培养.使用了引流物的手术, 视情况考虑行微生物培养.西山区人民医院在这一学年中,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为规范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适用范围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医院内所有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决定,并遵循医嘱执行。

4.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滥用、超范围使用。

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的手术,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等。

2. 涉及重要脏器的手术,如肝胆胰手术、胃肠道手术等。

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心脏瓣膜植入、血管内支架植入等。

4. 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营养不良等。

四、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 选择具有良好抗菌谱、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抗菌药物。

2. 选择半衰期适宜的抗菌药物,以保证手术期间和术后短期内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3. 避免选择容易导致细菌耐药的广谱抗菌药物,如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

4. 避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有特殊指征。

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和疗程1.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药,以确保手术期间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2. 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或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可考虑手术期间追加一次剂量。

3.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一般为24-48小时,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不超过48小时。

六、管理和监督1. 医院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加强对I 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

2. 医院应定期组织对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为了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减轻人民群众负担,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制定本规范。

第一条总则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条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
(三)异物植入术;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第三条? 预防用药的选择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当考虑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克静脉给药)预防;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第四条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
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第五条? 溶媒体
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

第六条术中追加原则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第七条 ?用药时间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

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并说明理由。

第八条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1、? 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

2、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等。

3、手术备皮:毛发稀疏部位无需剪毛;毛发稠密区可以剪毛,且应在进入手术室前即刻备皮。

4、严格遵守术中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

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局部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和残存细菌,不提倡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

5、? 尽量不放引流装置,如需放置应使用闭合式引流装置,并尽早拔除。

长时间放置引流装置不是持续预防用药的指证。

6、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以下各层组织。

需出院后拆线的手术患者尽可能到病房由手术医生负责拆线。

若发现切口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关抗感染治疗,有渗出或脓液的应及时取样做病原学检查。

7、? 需连台的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安排在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后。

在污染或污秽切口手术后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符合要求方可实施连台手术。

8、术前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准备、环境消毒、器械灭菌、术中通风、围手术期保温、术后伤口护理等均应严格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制订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中相关规定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