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述
关于地质灾害调研报告
关于地质灾害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是因地球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灾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地质灾害,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介绍的是地震灾害。
根据我们的调查,地震灾害主要发生在靠近板块交界处和地震带的地区。
同时,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也是影响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
我们建议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并推广高抗震性建筑材料和设计标准。
其次是滑坡灾害。
滑坡灾害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重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导致的。
我们发现,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河谷地区,往往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监测和提高抗滑能力,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再次是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陡坡、悬崖、沟壑等地形复杂的地区。
我们建议加强监测和预警,制定应急预案,并采用加固治理、提高生态环境等手段进行防范。
最后是地面塌陷灾害。
地面塌陷灾害是由于过度地下开采、自然地质条件、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所造成的。
我们建议强化监测和防范地下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避免随意开采地下资源,从而减轻地面塌陷灾害的风险。
总之,地质灾害问题不容忽视,我们需要科学、全面地进行预防和防范。
在实践中,应该探索出更加针对性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及自然资源的损失。
浅谈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浅谈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摘要】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世界各地部分地区为追求一时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当年微量的经济增长,换来今天大笔的资金投入来治理环境,到头来真是得不偿失。
当然地质灾害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我们注意保护环境,做好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区划及详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防灾减灾,是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的。
【关键词】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监测网络;调查;区划我们知道广义的地质灾害是指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海啸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等五大类;狭义的地质灾害是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五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密度的进一步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来自人类自身的压力也进一步扩大。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经济落后的许多国家,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及自然环境的掠夺式开采,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当然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今天,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那样的渺小与恐惧,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一下,是谁导演了这场“杯具”。
信守翻翻过往的历史,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随处可见。
以上自然灾害举不胜举,这些灾害,如今我们不可能阻止它突变的发生,但我们能以人类的智慧去认识它,探索它的奥秘,通过科学的手段预知它爆发的时间及频率,最大限度的预防或减轻这些自然地质所造成的灾害。
为了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灾害隐患,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1 任务(1)全面系统地收集前人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工作成果进行综合研究;(2)基本查明工作区地质灾害的生成环境、时空分布情况、规模、类型、活动特征,形成原因、危害、发展趋势及其已有防治措施与效果;(3)重点调查可能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对居民点造成威胁的斜坡、沟谷以及对村镇有威胁的地面塌陷、地裂缝隐患,同时兼顾公路、河流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调查;(4)对现有和潜在危害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提出防治对策建议,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5)根据调查结果,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密集程度及危害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6)建立工作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一、引言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
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我们开展了此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
二、调查区域概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XXX省XXX市范围,总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主要涉及XXX山脉、XXX河流等地质环境。
该地区地势复杂,地质
构造活跃,容易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分布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航拍调查,我们发现了该地区多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其中,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现象较为突出,给当地居
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四、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由地质构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其中,山体工程开挖、水土流失、强降雨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发。
五、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建议:加强地质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大科研力度,深入挖掘地质灾害成因,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自然灾害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治理。
我们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为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至此,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报告完毕。
愿我们的工作能为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感谢您的阅读。
湖南省: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模板)
XX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编写提纲(建议稿)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二O一三年八月XX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项目组织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工作项目编号:工作起止年限:XX年-XX年项目设计:项目负责:报告主编:参加人员:项目审核:站长:编制单位:提交时间: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二O一三年八月目录第一章序言 ....................................................................................................................................第一节目的任务 ...................................................................................................................................一、项目来源 ...................................................................................................................................二、工作目的 ...................................................................................................................................三、工作任务 ................................................................................................................................... 第二节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一、工作区概况...............................................................................................................................二、社会经济状况 .......................................................................................................................... 第三节环境地质问题 .......................................................................................................................... 第四节以往调查工作情况.................................................................................................................一、区域水工环调查......................................................................................................................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 第五节本次调查工作情况.................................................................................................................一、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二、本项目工作进度......................................................................................................................三、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 ...................................................................................................................................二、气象........................................................................................................................................三、水文 .......................................................................................................................................... 第二节地质环境 ...................................................................................................................................一、地形地貌 ...................................................................................................................................二、地层和岩浆岩 ..........................................................................................................................三、地质构造 ...................................................................................................................................四、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五、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六、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征...........................................................................................七、植被类型及分布......................................................................................................................八、人类工程活动 .......................................................................................................................... 第三章地质灾害类型及危害..........................................................................................................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 .......................................................................................................................... 第二节地质灾害灾情与险情.............................................................................................................一、地质灾害灾情 ..........................................................................................................................二、地质灾害隐患险情 ................................................................................................................. 第四章地质灾害特征与形成条件 .................................................................................................第一节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一、行政区域分布 ..........................................................................................................................二、地理空间分布 ..........................................................................................................................三、地质灾害时间分布 .................................................................................................................第二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一、滑坡发育特征 ..........................................................................................................................二、崩塌发育特征 ..........................................................................................................................三、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四、泥石流发育特征......................................................................................................................五、地面塌陷发育特征 ................................................................................................................. 第三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一、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二、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 ........................................................................................................三、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四、地质灾害与水 ..........................................................................................................................五、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第五章专题论述................................................................................................................................第一节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一、XXX滑坡灾害点.......................................................................................................................二、XXX滑坡灾害点....................................................................................................................... 第二节重要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一、XXX地质灾害易发地段 .........................................................................................................二、XXX地质灾害易发地段 ......................................................................................................... 第三节…………………......................................................................................................................第六章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述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一、评价原则及方法......................................................................................................................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区划........................................................................................................一、评价原则及方法......................................................................................................................二、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价 ........................................................................................................ 第三节各乡镇地质灾害综合评价 ...................................................................................................第七章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一、防治原则与方法......................................................................................................................二、重点防治区说明...................................................................................................................... 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防灾减灾基本原则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三、地质灾害避让搬迁 .................................................................................................................四、地质灾害点监测......................................................................................................................五、重要地质灾害点治理.............................................................................................................第八章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提交成果 ................................................................................................................................... 第二节工作方法及流程......................................................................................................................一、项目组织与实施......................................................................................................................二、原始资料概况 ..........................................................................................................................三、工作方法与流程......................................................................................................................四、专业分层 ...................................................................................................................................五、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六、质量监控 ................................................................................................................................... 第三节数据质量评述 ..........................................................................................................................一、数字化图形质量......................................................................................................................二、属性卡片质量 ..........................................................................................................................三、属性数据库质量...................................................................................................................... 第四节补充说明与结语......................................................................................................................一、补充说明 ...................................................................................................................................二、结束语........................................................................................................................................第九章结论 ..................................................................................................................................第一节基本情况 ................................................................................................................................... 第二节主要成果 ................................................................................................................................... 第三节环境效益与防灾减灾效益评述 .......................................................................................... 第四节合理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与防治地质灾害的建议...................................................... 第五节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建议...............................................................................................一、存在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附图:XX张附件:1、调查资料汇总表2、照片集3、信息系统说明书4、重要地质灾害点勘查报告及图件5、搬迁避让新址适宜性初步评估6、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7、……附表:地质灾害综合统计表第一章序言XX年以来,我省先后有计划的开展了XX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全县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
4-07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环发[2000]01号)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二、调查县(市)的确定县(市)人民政府向省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省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灾害严格程度和资金可能分轻重缓急提出建议,由部审批列入年度计划。
三、工作原则调查工作要紧密结合防灾需要,突出“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不按测图比例尺定额平均布设调查点,而围绕有受灾危险的居民点及重要设施进行调查。
四、调查对象通过走访每一个城镇及行政村,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调查对象。
重点调查可能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对居民点的安全造成威胁的斜坡、沟谷以及对村镇有威胁的地面塌陷、地裂缝隐患,同时兼顾公路、铁路、河流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调查。
五、调查内容主要是调查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包括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已造成的损失、复活的危险性、危害性以及潜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对居民点及重要设施的威胁。
对斜坡,主要是调查斜坡的地层岩性、坡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押这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及附近人口、经济状况等,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对滑坡,主要调查滑坡发生时间、灾情,物质组成、外形及规模、运动形式、滑速、滑距、诱发因素、复活迹象,已有防治措施,并提出今后防灾减灾建议。
对泥石流沟,主要是调查沟谷中松散物源量、植被发育状况、降水特征及降水量、汇水面积、沟谷纵坡降、沟口地貌、新老泥石流扇地形关系、以往灾情等判断沟谷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对地面塌陷,主要调查已有塌陷的发育特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已造成的和今扣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提出今后防治建议。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原因导致的灾害事件,如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较大,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我市进行了一次地质灾害防治调研。
该调研主要以全市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察和数据分析,获取了全市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在勘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我市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山区和河岸地带。
在山区,山体滑坡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由于地势陡峭、土壤松散,加之气候变化引发的降雨增加,山体滑坡的风险较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山体滑坡隐患点,这些地方应该加强监测和预警,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另外,河岸地带也存在较高的地质灾害风险。
由于河水冲刷和洪水侵蚀,导致河岸的土壤结构疏松,容易引发滑坡和塌方等地质灾害。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河岸地带存在明显的地质灾害隐患,尤其是在雨季或洪水期间。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河岸地带的监测,并确保防洪设施的有效性。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地震是另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因素。
我市位于地震带上,地震的频率较高。
为了应对地震的威胁,我们建议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人们的地震意识和应对能力。
总体而言,我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和监测能力,及时发现灾害隐患并采取措施。
其次,应加强对地质灾害区域的规划控制,避免人口密集区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在地质灾害隐患区。
最后,我市还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得出结论,地质灾害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山区和河岸地带,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和预警,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此外,地震是另一个需要重视的灾害因素。
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可提高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减少损失。
以遂宁市安居区为例浅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以遂宁市安居区为例浅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内容摘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能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遂宁市安居区为例,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进行了探讨,以有效的避免和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遂宁市安居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1 引言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主要是为了查明区内地质灾害现状与地质灾害隐患,区划地质灾害易发区,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安居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几乎年年均有规模不同、灾情不等的地质灾害发生,且曾造成过巨大的的损失,给该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并影响了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下面,本文以遂宁市安居区为例,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进行探讨,建立起地质灾害防范预案,以有效的避免和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2 遂宁市安居区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2.1 气象因素分析遂宁市安居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属亚热带湿润气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受春旱、夏洪、秋霜、冬干等灾害性天气影响较大。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遂宁市安居区年平均气温为17.6℃,气温年际变化较为稳定,历史最高气温达到42℃,最低气温达到-2.1℃。
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安居区的气候垂直差异并不明显,各区气温变化不大,年均气温最高点位于大坡,在18℃左右,年均气温最低点在横山一代,在17℃左右,区境内各地气温差异在大多小于1℃。
在安居区,降雨年度变化较大,最高达近700mm,年降雨量通常在800mm-1000mm之间,全年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冬季相对较少,4~9月降雨几占占全年降雨量的90%。
受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周边高山的影响,安居区内形成了明显的东西两雨区,区内降雨量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偏东部雨量较多,偏西部雨量相对较少。
年平均雨日在120天左右,6~8月雨量较大且较集中,由于强大度面积宽,极容易造成特大洪涝灾害并诱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1目录一、总则 1(一) 目地 1(二) 任务 1(三) 基本要求 1(四) 组织形式 2二、设计编制 3(一) 基本要求 3(二) 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 野外调查记录方式 5(二) 野外调查记录内容 5(三)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 群测群防体系12(二) 监测网主要职责13(三) 工作内容14(四) 群测群防灾害体地选定14(五) 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 基本要求16(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 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 报告编制21(六) 报告附件24 附件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 附件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 附件3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2一、总则(一)目地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地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地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升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已人为本”,對所属县(市)地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再地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對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地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调查,应再充分收集、利以已有资料地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已及社會经济发展计划等。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细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目录一、总则 (1)(一) 目的 (1)(二) 名词解释 (1)(三) 任务 (1)(四) 基本要求 (2)(五) 组织形式 (3)(六) 质量监控 (3)二、设计编制 (3)(一) 基本要求 (3)(二) 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 调查要点 (5)(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一) 基本要求 (20)(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六) 报告附件 (26)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二)名词解释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绪言西藏自治区八宿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伯舒拉岭北段、他念他翁山脉中段,行政区划隶辖昌都地区。
八宿县境内交通条件较好,318国道、214国道分别经过县境中南部和东部、省道边萨线在北部经过,另有然乌至察隅公路,除夏里、拥巴、瓦乡三乡外,其余各乡均有县乡公路相通;藏东地区唯一的空港——帮达机场位于该县东北部益清乡境内,是西藏与内地联系的交通枢纽。
八宿县位于“三江”流域高山峡谷地带,其东北部为高山宽谷地带,其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
其余为高山峡谷地区,该地区地形切割强烈,高山峡谷相间。
县境内80%左右面积属怒江流域;余者属雅鲁藏布江流域。
全县以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为主。
鉴于八宿县所处的特殊地形和气候条件,加之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强,县境内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频繁,尤其是2002年7月18日因连续降雨,造成318国道怒江段诱发崩塌,致使一部小车,车毁人亡,致使5人死亡。
八宿县经济建设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和危害。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3]13号文件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昌都地区芒康县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危害性及必要性,委托!!!!!!!!!!!(以下简称我院)承担了该项目工作任务。
一、目的、任务开展八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目的在于查明八宿县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隐患,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八宿县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划及地质环境监测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
主要任务有:1、查明八宿县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育分布特征和危害现状。
奉节县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状况调查分析
奉节县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状况调查分析一、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与新构造运动奉节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大巴山前缘和鄂西山地的接壤地带~其地形地貌特征受区域地质构造和岩性的控制~总体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剥蚀低中山河谷~主要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齐耀山以北的山脉呈近东西向展布~以南的山脉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最高点泰山庙标高,黄海高程系,810.8m~最低点长江枯水期水面标高80.0m,库区蓄水前,~相对高差730.8m~长江河谷在该段呈北东东向展布~江面宽350m,400m~河谷呈“V”字型~两岸不对称~北岸为逆向坡~地形坡度较陡~一般为30,50度~坡面冲沟发育~河岸呈凸状。
南岸为顺向坡~总体坡度15,20?~由于滑坡堆积~坡面呈阶梯状~坡面冲沟发育~多呈“树枝状”或“漏斗状”~沟深10,30m~沟底坡降与坡面近于一致。
主要地貌类型有:1、溶蚀地貌主要分布于竹园以北、齐耀山背斜及刘家田背斜轴线延长线~以及东南的庙湾、三角坝、龙桥等地。
2、溶蚀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甲高-江南-奉节、草堂、朱衣一带~呈丫状分布。
3、构造剥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奉节县城以西的渠马河向斜、故陵向斜、巫山向斜西段。
4、剥蚀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奉节县北部竹园坪、大树、黄村等地~由于横向河流深切~树枝状水系发育~强烈侵蚀切割形成枝状岭脊中山~山顶高程1000-1300m。
河流纵坡陡~跌坎多~相对切割深度400-1000m.5、侵蚀堆积地貌零星分布于长江及其主要支流河谷。
6、河谷地貌长江是最低侵蚀基准面~对支流河谷的发育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长期的间歇性上升~河流强烈侵蚀下切形成纵坡降较大的深切河谷。
奉节县境内河谷及中低山区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大面积间歇性抬升为主~在长江及其支流侵蚀与堆积作用下~形成深沟峡谷及多级河谷阶地和山地多级侵蚀面的地貌特征。
据长委及有关单位研究成果显示~该区由古生界组成的古剥蚀面呈连续完整的平缓坡向东倾斜延伸~无断陷现象,重庆至宜昌间?-?级阶地基本连续~与河流纵坡降相适应~无明显的位错和变形~水准测量成果显示地面以缓慢速度抬升。
甘肃省秦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甘肃省秦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甘肃省秦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二○○五年十二月甘肃省秦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项目编码:1212010540722任务书编号:水[2005]014-24项目起止年限:2005-2006计划项目名称:县(市)地质灾害调查项目负责人:魏永顺报告主编:梁炳仁报告编写人:梁炳仁张明陈韶何明华单位负责人:黎志恒总工程师:赵成提交单位: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项目组织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交时间:二○○五年十二月正文目次第一章序言 (1)第一节目的和任务 (1)第二节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2)第三节地质灾害灾情 (3)第四节调查区研究程度 (4)第五节调查工作概况及质量评述 (5)第二章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8)第一节地形地貌 (8)第二节气象与水文特征 (10)第三节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4)第四节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9)第五节地下水类型及补径排特征 (22)第六节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24)第三章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5)第一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25)第二节地质灾害特征 (32)第三节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38)第四节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 (44)第五节地质灾害危险性初步评价与预测 (55)第四章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69)第一节评估原则和评估方法 (69)第二节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现状评估 (71)第三节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预测评估 (77)第四节地质灾害的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85)第五章地质灾害易发区与危险区划分 (86)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86)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 (90)第六章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建议 (98)第一节典型地质灾害 (98)第二节防治目标与要求 (102)第三节防治分区划分与评价 (107)第四节重点防治的城镇、居民点、工程设施及其防治灾种 (108) 第五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的防治建议 (125)第六节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方案 (126)第七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建议 (135)第八节地质灾害防治投资估算 (136)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138)第一节结论 (138)第二节建议 (140)第三节下一步工作建议 (141)参考文献 (143)内容提要 (144)附件:1、甘肃省秦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2、甘肃省秦安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3、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报告(甘肃省秦安县)附图:1、甘肃省秦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际材料图(1:10万)2、甘肃省秦安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图(1:10万)3、甘肃省秦安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10万)。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1. 引言地质灾害指的是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严重破坏和危害的自然事件。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还对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本报告对某一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并对该地区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2. 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范围为X市某县区,调查时间为X年X月至X年X月。
调查采用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以及自然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分析;然后,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和地质图等数据,对该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梳理和记录;最后,我们还通过与当地相关部门的合作,收集了该地区的历史地质灾害事件和灾害防治工作的相关信息。
3. 地质灾害概况根据调查结果,该地区存在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其中,滑坡是该地区最为普遍的地质灾害类型,由于地质构造以及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多年以来滑坡事件频发,并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由于强降雨引发,对下游地区的交通和农田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外,地面塌陷也是该地区的一个潜在威胁,由于该地区地下水丰富,违规水源开采和地下排水等因素容易导致地面塌陷的发生。
4.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在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利用相关数据和模型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特别是在雨季来临时,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更加突出。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风险。
- 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对易发地质灾害区域的管理和整治工作。
- 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认识和应对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5. 结论地质灾害是自然环境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重要挑战,对于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技术要求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技术要求一、目的任务整合集成1999年以来本区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建立全省(市、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全面开展综合研究,分析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发育分布规律,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危害程度,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客观分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及群测群防体系运行的防灾减灾效果,结合政府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二、工作内容1、编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报告(1)基本原则综合分析利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和近年来地质灾害数据,阐明本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发育特征,主要控制影响因素及危害,预测发灾条件和主要区域;全面分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及群测群防体系运行的防灾减灾效益,针对本区地质灾害特点,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
(2)报告编写提纲序言本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本情况(工作部署、完成的工作量、质量评述);概念界定(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等);主要成果等。
第一章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与地震;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征;植被生态;人类工程活动等。
第二章地质灾害特征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分布、规模、特征、灾情、险情、稳定性等。
第一节地质灾害总体特征一、地质灾害概述二、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概述1、滑坡崩塌2、泥石流3、地面塌陷4、地裂缝5、不稳定斜坡第二节地质灾害隐患点总体特征第三章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关系研究阐明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的地质环境特点以及可能的发灾条件(如降雨临界值等)。
第一节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第二节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第三节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第四节地质灾害与地震第五节地质灾害与水系第六节地质灾害与降水第七节地质灾害与植被第八节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第四章典型地质灾害本章重点介绍规模在大型以上、灾情险情在大型以上的灾害点的发育分布情况。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摘要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必须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区划。
本报告旨在介绍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步骤和方法,为相关研究和应对工作提供参考。
1. 引言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区划是指对特定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和危险区,并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类型,调查与区划是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
2. 调查与研究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研究是地质灾害区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环境调查是对研究区域的地理、地质、水文、气候等基础情况进行综合了解。
通过收集地质地貌图、地质构造图、水文地质图等相关资料,了解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地质灾害历史等信息,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2 灾害历史调查灾害历史调查是对研究区域过去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调查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损失等信息,可以评估灾害的潜在风险,为区划提供参考依据。
2.3 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实地勘察和观测,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特点。
通过现场调查可以获取地表形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详细信息,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为区划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3. 风险评估与区划风险评估与区划是基于调查与研究结果,对地质灾害潜在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和划分危险区的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资料处理与整理将收集到的各类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地质环境数据、灾害历史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等。
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地质灾害潜在风险的初步判断。
3.2 风险评估模型建立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研究区域特点,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统计模型、定性-定量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通过对模型参数的设定和计算,得出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目录一、空间数据库建设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引用标准及规定 (1)3.基本术语 (1)3.1图元 (1)3.2 图素 (2)3.3 图层 (2)3.4 图类 (2)3.5 数据项 (2)3.6 数据类型 (2)3.7 属性表 (2)3.8 空间图形库 (2)3.9 地质灾害数据库 (2)3.10 多媒体文档 (2)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3)4.1 基本技术要求 (3)4.2 图层命名规则 (3)4.3 ‘统一编号’规则 (5)4.4 空间图层划分 (6)4.4.1 图层划分原则 (6)4.4.2 地质灾害图图层划分 (6)4.5 图层内部属性表 (8)5.地质灾害数据库 (19)6. MapGIS工程文件命名规则 (20)二、输出图形建设 (21)1.基本技术要求 (21)2.专题图层编制要求 (21)三、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 (22)1.信息化工作文档内容 (22)2.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要求 (22)四、信息化成果存储 (29)1.标准文件夹结构 (29)2. DataBase文件夹 (31)2.1 易发分区图 (3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2.2 防治区划图 (31)2.3 实际材料图 (31)3.输出图形 (32)4.项目成果报告 (32)5.信息化工作文档 (32)6.照片 (32)五、备注 (33)附件1:空间数据库图式图例 (34)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一、空间数据库建设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细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目录一、总则⋯⋯⋯⋯⋯⋯⋯⋯⋯⋯⋯⋯⋯⋯⋯⋯⋯⋯⋯⋯⋯⋯⋯⋯⋯⋯⋯⋯(1)(一) 目的⋯⋯⋯⋯⋯⋯⋯⋯⋯⋯⋯⋯⋯⋯⋯⋯⋯⋯⋯⋯⋯⋯⋯⋯⋯⋯⋯(1)(二) 名词解释⋯⋯⋯⋯⋯⋯⋯⋯⋯⋯⋯⋯⋯⋯⋯⋯⋯⋯⋯⋯⋯⋯⋯⋯⋯(1)(三) 任务⋯⋯⋯⋯⋯⋯⋯⋯⋯⋯⋯⋯⋯⋯⋯⋯⋯⋯⋯⋯⋯⋯⋯⋯⋯⋯⋯(1)(四) 基本要求⋯⋯⋯⋯⋯⋯⋯⋯⋯⋯⋯⋯⋯⋯⋯⋯⋯⋯⋯⋯⋯⋯⋯⋯⋯(2)(五) 组织形式⋯⋯⋯⋯⋯⋯⋯⋯⋯⋯⋯⋯⋯⋯⋯⋯⋯⋯⋯⋯⋯⋯⋯⋯⋯(3)(六) 质量监控⋯⋯⋯⋯⋯⋯⋯⋯⋯⋯⋯⋯⋯⋯⋯⋯⋯⋯⋯⋯⋯⋯⋯⋯⋯(3) 二、设计编制⋯⋯⋯⋯⋯⋯⋯⋯⋯⋯⋯⋯⋯⋯⋯⋯⋯⋯⋯⋯⋯⋯⋯⋯⋯⋯(3)(一) 基本要求⋯⋯⋯⋯⋯⋯⋯⋯⋯⋯⋯⋯⋯⋯⋯⋯⋯⋯⋯⋯⋯⋯⋯⋯⋯(3)(二) 设计书提纲⋯⋯⋯⋯⋯⋯⋯⋯⋯⋯⋯⋯⋯⋯⋯⋯⋯⋯⋯⋯⋯⋯⋯⋯(4)三、野外调查⋯⋯⋯⋯⋯⋯⋯⋯⋯⋯⋯⋯⋯⋯⋯⋯⋯⋯⋯⋯⋯⋯⋯⋯⋯(5)( 一) 调查要点⋯⋯⋯⋯⋯⋯⋯⋯⋯⋯⋯⋯⋯⋯⋯⋯⋯⋯⋯⋯⋯⋯⋯⋯⋯(5) (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14)(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16)(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8)(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18)(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20) (一) 基本要求⋯⋯⋯⋯⋯⋯⋯⋯⋯⋯⋯⋯⋯⋯⋯⋯⋯⋯⋯⋯⋯⋯⋯⋯⋯(20)(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20)(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23)(四) 成果图件编制⋯⋯⋯⋯⋯⋯⋯⋯⋯⋯⋯⋯⋯⋯⋯⋯⋯⋯⋯⋯⋯⋯⋯(23)(五) 成果报告编制⋯⋯⋯⋯⋯⋯⋯⋯⋯⋯⋯⋯⋯⋯⋯⋯⋯⋯⋯⋯⋯⋯⋯(24)(六) 报告附件⋯⋯⋯⋯⋯⋯⋯⋯⋯⋯⋯⋯⋯⋯⋯⋯⋯⋯⋯⋯⋯⋯⋯⋯⋯(26)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27)附件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件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2007年度全国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普查项目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二O O八年三月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编写单位: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经理:夏季总工程师:杨鲁飞项目负责:常喜顺编写人:常喜顺杜成涛陈俊野外调查人员:常喜顺杜成涛李吉海〔商南县国土资源局地环股〕李宏波〔商南县国土资源局地环股〕审核人:杨鲁飞提交单位: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提交时间:二O O八年三月目录0序言 (1)目的任务 (1)交通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地质灾害灾情 (4)以往调查工作程度 (5)本次调查工作部署及质量评述 (6)1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13)1.1 地形地貌 (13)1.2 气象与水文特征 (13)1.3 地层与地质构造 (20)1.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6)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征 (27)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28)2 地质灾害分布与特征 (31)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及特征 (31)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规律 (35)2.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37)3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41)地质灾害隐患点潜在危险性评价 (41)3.2 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点危险性评价 (43)4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69)4.1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依据及方法 (69)分区与评价 (72)5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83)评估原则要求与方法 (83)经济损失现状评估 (84)5.3 经济损失预测评估 (85)6 防治建议 (86)6.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思想与防治原则 (86)6.2 防治目标与要求 (86)6.3 重点防治分区的划分与评价 (93)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建议 (99)6.5 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方案 (116)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118)7 结论与建议 (123)主要成果 (123)7.2 工作质量评述 (124)7.3 减灾防灾效益综述 (125)7.4 合理利用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125)7.5 下一步工作建议 (126)附件1、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稿〕2、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建设及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建议稿〕3、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一览表附图1、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调查实际材料图〔1∶100000〕2、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1∶100000〕3、陕西省商南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1∶100000〕0序言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秦巴山区,山高坡陡,沟谷发育,地质构造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地层岩石破碎,地质环境条件较差,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且造成损失较大,是我省地质灾害严重县份之一。
省级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
省级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近年来,地质灾害在中国的频率和规模都有所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省级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从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研究成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调查内容1.古地震点的调查和研究:通过对历史记录、地质遗迹和古建筑等的综合分析,确定古地震点的位置和规模,为地震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强震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主要包括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灾害类型的调查,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3.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定: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土工程特性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将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区划划定,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1.现场调查:通过对地质景观、构造特征和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现场观察和测量,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关信息,确定地质灾害的类型和规模。
2.实验室分析:通过对岩石、土壤和水等样品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成分进行实验室分析,进一步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
3.遥感技术:运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地质灾害的信息,包括利用卫星影像进行地质灾害的识别和监测,以及利用航空摄影和无人机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的三维重建。
三、研究成果1.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性进行评估,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定: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确定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范围和等级划分,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3.灾害预测和防治措施:通过对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研究,提出相应的灾害预测方法和防治措施,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省级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规划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目录一、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1)二、空间数据库图式图例 (17)三、数据库填表说明 (27)四、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技术要求 (28)五、输出图形建设技术要求 (33)六、项目成果报告(电子版) (35)七、信息化成果存储格式 (36)八、备注 (37)一、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 空间图形库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由描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及斜坡变形体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
3.10 多媒体文档由描述地质灾害特征的图片、录象、说明文档、电子表格等多种媒体资料组成。
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4.1 基本技术要求图幅组织形式: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因此,其图幅组织将以县(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横切椭圆柱等角)投影坐标单位:米比例尺:1:100000为保证数据库中存放的灾害点大地坐标X,Y值与图形库的对应和方便GPS所采集数据的入图,统一规定图幅的水平线与大地坐标X平行。
县(市)境界范围若包含跨投影带的图幅,必须进行统一投影换带转换。
4.2 图层命名规则地质灾害以县(市)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管理,划分的图层在不同县(市)的数字化图中都是一致的。
为保证不同县(市)图形信息及相应属性信息的独立性,防止图层名重复出现,图层名编码结构如下:行政代码。
其中,图类代码为相关专业术语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D:地质,L:地理,Z:地质灾害,G:工程地质,S:水文地质。
本要求将主要图类及相应图层编码规定如下:※图层代码由首码和尾码共同构成。
尾码根据图元类型确定:点文件=0;线文件=1;区文件=2。
行政代码详见本文所附《全国行政区划国标代码与压缩代码对照表》示例:湖北省巴东县地质灾害图类滑坡图层命名ZB0M2823 (滑坡点文件)ZB1M2823 (滑坡线文件)ZB2M2823 (滑坡区文件)4.3 ‘统一编号’规则4.3.1地质灾害‘统一编号’规则地质灾害统一编号是GIS连接空间图元与属性表及外部数据库的唯一性关键字,三者必须保持一致。
其编码结构如下:灾害点顺序编号。
灾害类型编码。
01-滑坡,02-崩塌,03-泥石流,04-岩溶塌陷,05-采空塌陷,06-地裂缝,00-斜坡变形行政区划代码,依次为省、地区、县三级共六位。
示例:湖北省巴东县(行政区划代码:422823)灾害点图元编码422823010016 (灾害类型:滑坡,野外顺序编号=0016)422823020053 (灾害类型:崩塌,野外顺序编号=0053)4.3.2其它图类‘统一编号’规则图元顺序编号。
图层代码。
行政区划代码,依次为省、地区、县三级共六位。
示例:湖北省巴东县(行政区划代码:422823)地形地貌图层图元编码422823F10001 (地形等高线,图元类型:线,图元顺序编号=0001)说明:当顺序号不足四位应在前面加0,补足4位。
4.4 空间图层划分4.4.1 图层划分原则◆按需求将地质灾害图素内容划分成为若干个图层。
◆相同逻辑内容的空间信息一般放在一个图层之中。
◆图层划分要适应GIS软件功能特点,相同的图层、图元类型将拥有且只可能拥有相同的属性表和属性结构。
4.4.2 地质灾害图图层划分地质灾害图内容包括地理要素、工程地质要素和地质灾害要素三大部分,根据需要,将三者分别划分如下图层:4.4.2.1 基本信息图层数字地质灾害图的总体描述,内容包括比例尺、调查单位及编制日期等。
4.4.2.2 水系图层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沟渠等。
4.4.2.3 交通图层包括铁路、公路及其类别和名称。
4.4.2.4 居民地图层包括乡镇以上政府驻地及村组以上的居民地及其名称。
4.4.2.5 境界图层包括乡镇以上各级行政区划线和其它特殊地区、自然保护区界线等。
4.4.2.6 地形等高线图层包括地形等高线、各类测量控制点、山峰高程点等。
4.4.2.7 气象图层包括降雨量分布等值线,降雨量分布等值区等。
4.4.2.8 植被图层包括植被发育密度及类型分布。
4.4.2.9 重要工程图层包括重要电站、水坝、桥梁及矿山等。
4.4.2.10 水文地质图层包括各类泉点、暗河,各类水文地质界线等。
4.4.2.11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包括工程地质岩组分布及界线、标注等。
4.4.2.12 地层岩性图层各类地层界线及其主要特征。
4.4.2.13 地质构造图层包括各类断裂及其主要特征。
4.4.2.14 地层产状图层包括各类产状符号及注记。
4.4.2.15 斜坡变形体图层包括各类斜坡变形体灾害及其特征。
4.4.2.16 滑坡、崩塌图层包括各类滑坡、崩塌灾害及其特征。
4.4.2.17 泥石流图层包括各类泥石流灾害及其特征。
4.4.2.18 地面塌陷图层包括各类塌陷灾害及其特征。
4.4.2.19 地裂缝图层包括各类地裂缝灾害及其特征。
4.4.2.20 其它灾害图层其它灾害及其特征。
4.4.2.21 易发程度分区图层包括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及其特征。
4.4.2.22 防治规划图层包括防治规划、期次、方案、对策等。
说明:图层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部分图层内容可以缺省。
应用中应视具体情况,在遵循图层划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4.5 图层内部属性表考虑到空间数据的应用和相互转换,每一图层均应建立相应的内部属性表,属性表必须包含以下基本字段内容。
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用户可灵活扩充内部属性表字段内容。
4.5.1 基本信息图层图元代码说明:1001:经度线,1002:纬度线,1003:内图框线,1004:外图框线,1000:其它修饰线点图元基本信息属性表图元代码说明:1011:经纬度坐标,1012:图名,1013:比例尺,1014:责任签,1010:其它注记说明4.5.2 水系图层图元代码说明:21011:单线河流,22010:运河,22020:主要渠道,22030:一般渠道,22040:废弃渠道,22050:干沟,22090:沟堑图元代码说明:21000:河流,22010:运河,23011:淡水湖泊,23012:咸水湖泊,85020:淡水沼泽,21020:时令河,23020:时令湖,22401:水库,21010:常年河,21030:消失河段4.5.3 交通图层图元代码说明:41011:电气化复线铁路,41012:电气化单线铁路,41021:普通复线铁路,41022:普通单线铁路,42010:高速公路,42011:建筑中的,42012:规划的,42020:一级公路,42021:建筑中的,42022:规划的,42030:二级公路,42031:建筑中的,42040:三级公路,42041:建筑中的,42050:四级公路,42051:建筑中的,42080:简易公路推荐公路采用代码:4001(国道)、4002(省道)、4003(县道)、4004(羊肠小道)4.5.4 居民地图层图元代码说明:31010:首都,31020:省、自治区,31030:省辖市(地级市)政府驻地,31040:地区、自治州、盟政府驻地,31050:市辖区、地辖市(县级市)政府驻地,31060:县、自治县、旗政府驻地,31070:省直辖行政单位政府驻地,31080:镇政府驻地,31090:乡政府驻地,31091:乡级以下居民地图元代码说明:4011:住宅区,4012:商业区,4013:机关,4014:工厂,95010:学校,4010:其它4.5.5 境界图层图元代码说明:61000:行政区划界,61010:国界,62000:其他界线,62010:特殊地区界,62020:自然保护区界图元代码说明:61030:省、自治区、直辖市,61040:地区、地级市、自治州,61050:县、县级市,61060:乡镇4.5.6 地形等高线图层图元代码说明:6001:首曲线,6002:计曲线,6003:间曲线,6004:助曲线;6005:陡崖说明:当为陡崖时,高程值项可填写陡崖高度,图元代码说明:11020:三角点,12000:高程控制点,12010:水准原点,12020:水准点,12021:一等,12022:二等,12023:三等,12024:四等,72000:高程,72010:高程点,72020:特殊高程点,72021:最大洪水位高程点,72022:最大潮位高程点,72023:溢洪道口底面高程点,72024:坝顶高程点,72025:堤顶高程点,72026:井口高程点,72027:水位点4.5.7 地貌图层图元代码说明:预留代码6101—6150:可视需要自定义扩充图元代码说明:预留代码6151—6200:可视需要自定义扩充4.5.8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图元代码说明:7001:工程地质岩组界线,7002:工程地质岩组不整合接触界线,可自定义扩充—7050特别说明:工程地质岩组图元属性应当包含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