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读书笔记

作者:孔祥智

主要内容:作者利用二十世纪30年代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清代刑科档案,分析了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演变型式。

主要观点:与西欧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的小农经济在高度商品化和社会分化之后其生产力并未发生质性变化,小农生产仍处于糊口水平。半无产化了的小农倚仗家庭式农作与佣工或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忍受并依赖两者所赋予的低于维持生活所需的收入,才能在内卷和分化的联合压力下毅力不倒。在贫农农场上,内卷和劳力不足同时并存,因此贫农整体的土地生产率与经营式农场并无二致,但二者的劳动生产率却有很大差异。与经营式农场主和富农不同,贫农经济的性质仍是为维持生计而不是为追求利润的经济。村庄半无产化的过程伴随着国家政权渗入其中的趋势,士绅的官僚化成了国家政权渗入村庄的主要工具,在新的压力下村庄内部结构及其与国家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背景介绍、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村庄与国家政权关系的

变迁。最后一部分包含全书结论。

I. 背景

A. 探讨的问题

1. 小农的特征

a. 农民学中的三个传统:形式主义:追求利润者;实体主义:维持生计的生产者;马克

思主义:受剥削的耕作者。

b. 本书的主张:区别不同阶层(包括经营式农场与富农、中农、贫农与雇农)的小农,而又综合形式主义、实体主义、马克思主义三种分析方法,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不可分的

统一体。

c. 首次提及“内卷”(involution)的概念。

2. 农村演变的型式

a. 过去的研究:近代农村演变的古典型式是英国模式(小农分化为农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而农业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现代化)。而中国近代农村演变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而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小农经济。对中国农村演变型式的研究:(1)形式主义学者强调人口压力,采用博塞拉普模式(强调人口增长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动力);(2)中国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强调生产关系,主要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论”(认为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经在中国萌芽;而帝国主义的入侵,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将中国历史置于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3)实体主义学派主要是蔡雅诺夫模式,认为农场家庭经济的情况随家中消费者与劳动者比例的

周期性变化而升降。

b. 本书认为:应兼顾人口因素和生产关系,综合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明中

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入之前的变化型式。

3. 村庄

a. 过去的研究:(1)形式主义(主要是施坚雅的研究)不太注重村庄,而认为小农的活动范围是基层市场共同体。其基本假定是自然村完全被国家政权和士绅所控制,结合于上层体系之中。(2)实体主义的观点主要由日本学术界持有,他们很重视村庄共同体的研究。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之所以观点不同的原因在于所依赖的实证根据不同。西方学者多研究中国较先进地区,而日本学者的资料多来源于战时在华北平原所作的实地调查。

b. 本书试图描述二十世纪自然村与国家政权之间关系的演变情况。

B. 引用的史料和研究的村庄

1. 引用的史料

a. 满铁实地调查资料。共三组。对满铁资料的认识:有一些缺陷,但仍不失为现存同类

资料中最详细、最精确的。与本世纪20-30年代的其他农村调查的资料相比较。

b. 清代刑科题本。提供了其他社会史资料中不常见的细节内容,是当时农村生活状态的

重要线索。

c. 宝坻县刑房档案。该县恰好是满铁饿重点调查地区。

2. 研究的村庄:河北省和山东西北部的33个村庄,分为7种类型,前4类有较强代

表性,后3类则较为特殊。

C. 生态环境

1. 水利:水利工程主要由需国家建造和维修的大型防洪工程和小型灌溉井组成。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水利工程规模则介于两者之间,原因是由于其宗族组织比华北平原强大。而小型和大型的水利工程相结合,是与由小农和国家机器组成的政治经济体制相

适应的。

2. 灾害频繁的旱地农作:低产多灾的恶劣自然环境造成十分苛刻的农业自然条件。土地利用已高度集约化:两年三作、间作套种。低地种高粱,高地种棉花。加上助长高密度人

口的国家体制,造成经济贫困。

3. 乡村居住型式:高地建屋聚居,有别于无洪涝之患的成都平原的散居型式。商品化程度相对较低,宗族组织薄弱,村庄较为孤立内向。单作物区程规模则介于两者之间。三角洲角洲本,提供了其他社会史资料中不常见的细节内容。有黄说是黄

II. 经济内卷和社会分化(共9章)

A. 二十世纪30年代的经营式农场与家庭式农场:首先指出可以从两种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解放前的农村社会:租佃关系,雇佣关系。分析的出发点是要区分经营式农场与家庭农场。在村富户大多是经营式农场主,而非出租地主。其农场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0%,

也就是说家庭农场仍占压倒性优势。

B. 接下来,追溯到清代前期。(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和庄园经济):清朝政府实施扶持小农经济、抑制大庄园扩张的政策,因为小农是较易控制的税收源泉。庄园经济中的农奴制逐渐被雇工人制取代,因为雇工人可以随时解雇,而农奴则永久附着于土地。雇主对雇工人的超经济权力却是依然保留的。与此同时,小农经济中的雇佣关系也随着农业商品化和人口增长导致的小农分化而不断发展。大部分长工都受雇于经营式农场或富农,而非庄园农场。雇主和雇工身份平等,他们均为庶民。十八世纪的土地分配状态已经高度民主分化,如获鹿县每户平均仅有15亩地。其社会分化的形态已与二十世纪相似。

C. 第六章:清代前期的农业商品化和小农分化:

1. 农作物商品化型式:在棉花经济之前,小麦长久以来就是高度民主商业化的作物,贫民通常出售小麦,购入粗粮,因此棉花取代小麦,只是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农作物的商品化。小农农场典型的种植方式是混合和轮作制度,即轮流种植棉花和两年三作的作物。因此,农业商品化的过程是逐渐把比重增大的经济作物纳入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里。棉花在北方推广

种植为南方提供了较廉价的手工业原料。

2. 人口压力和家庭手工业均对小农分化起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促进农业商品化而促使小农分化;另一方面又协助维持小农经济。因此,在中国接触近代世界经济之前,

小农经济就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D. 接下来回到二十世纪,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后,世界市场的需求、外国的经济侵略和国内的经济发展,都促使小农经济加速商品化。棉花在日本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是日军对华北平原进行实地调查的原因之一。但是,世界经济并没有使小农经济发生质变,而只是促使它沿着原来变化的道路向前推进,这就是二十世纪30年代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的背景。

E. 在第八章和第九章中,作者对经营式和家庭式农场在耕畜的使用、农场生产力和劳

动生产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对比。

F.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场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1. 满铁资料显示,经营式农场和家庭式农场在同一作物产量、经济作物比例或复种比例及耕畜使用上均没有质性的差别。无论是经营式农场还是家庭式农场,都是一个以人力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