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深度研究报告(四):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始拥有2辆以上的轿车,汽车的闲置时间也快速增加。北京市拥有300多万的私家车,但道路上行驶的私家车上座率仅为1.2人左右。

由于限行、限号等交通管制机制,以及高企的油价。出行领域的供需矛盾在出租车行业表现尤为

明显。出租车行业承接了除公共交通、私家车之外的所有出行需求,但出租车行业的牌照管制使得大城市出租车数量的增长与乘客需求的快速增长难以匹配。以北京为例,从2004年到2015年的11年间,北京市常住人口从1,400余万增加至2,100万。而相应的出租车供给量,仅仅从6.5万辆增加至6.6万辆。出租车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通常乘客的出租车需求量是当时成交量的3倍以上。供需矛盾的持续加大,同时也导致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低下,挑客、宰客等问题时有发生。

在出租车行业难以满足乘客出行需求的情况下,出现了黑车、商务用车两种模式。黑车主要是指未获得运输管理部门批准的营运车辆。这些车辆或多或少存在安全、计价不合理等问题。而商务用车则较为小众,主要在大型酒店内,司机挂靠租车公司,通过租车公司分派获得客源。因此,出租车、黑车、商务用车所组成的部分,仍然难以满足乘客在公共交通、私家车以外的出行需求。

正是由于大量未满足需求的存在、以及共享经济核心的支撑点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不断完善。交通出行领域成为最早被共享经济改造的领域之一。在公共交通、私家车领域外,共享经济提供私家车预约(即“专车”“快车”业务)、出租车预约(即“打车”业务)、私家车顺路搭乘(即“顺风车”、“拼车”业务)以及P2P租车四种新兴模式。

从艾瑞所做的用户调研来看,2015年普通用户在互联网上使用的出行类应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打车应用,占比达到84.3%,其次为专车类应用占比为45.5%,租车和拼车应用的使用率为43.7%、35.9%,代驾服务使用率26.5%。

打车应用:流量型应用

商业模式

从用户调研来看,出租车打车应用是中国用户使用最多,最基础的应用。

2009年,Uber在美国成立时,以专车业务起家,提供比普通出租车高1.5倍价格的专车,帮助用户在家中即可等待车辆的到来。直到2012年,Uber才在芝加哥首次推出Uber taxi服务,即通过Uber的软件获取出租车服务。

同年,类Uber的打车应用,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相继在中国成立。与Uber直接切入专车领域不同,滴滴打车、快的打车首先发力的都是出租车领域。早期为发展出租车司机,滴滴、快的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地面推广活动,包括为当时智能手机普及率并不高提供安装服务、手机流量服务、与出租车公司进行合作推广软件。

打车应用的基本模式是,出租车司机和用户同时安装打车软件,用户在软件端发出用车路线的需求到平台,平台向出租车司机播报不同用户的路线需求,出租车司机进行“抢单”。用户在达到目的

地后,利用手机向司机进行支付。

从使用流程来看,过去乘客和司机存在三大痛点:

叫车:的叫车范围仅限于肉眼视线范围内,与出租车司机在空闲位置、需求等信息上存在较大的

信息不对称。

乘车:过程中,路线由司机决定,可能存在不熟悉路况、绕路等情况。

付款:存在找零、假币问题。

出租车叫车软件的出现,主要解决了这三大痛点。在叫车环节,路线请求由附近的用户发起,帮助司机发现周围的乘客,同时允许司机选择自己希望的路线,降低司机的空驶率;在乘车环节,为司机提供最优的路径规划,避免争议;在付款环节,以移动支付代替纸币,提高效率。对司机而言,降低空驶率和选择路线,对他们的吸引力巨大。帮助他们在单位时间内搭乘更多的乘客,以提高自身的收入。同时,叫车平台还提供了乘客加价功能,在高峰期利用价格来对供求进行调整。而乘客的加价则全部归司机所有。

在2014年开始,以滴滴、快的为主的两家打车应用软件出现大面积对乘客、司机的补贴。最高时,补贴甚至达到10元以上。也就是说,乘客每通过滴滴、快的平台完成一次出行,平台就需要支付20元补贴。通过补贴,滴滴、快的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用户,完成用户教育与培育。让滴滴、快的公司从一家初创型的公司成长为估值近150亿美金的大型移动互联网企业。

到目前为止,随着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的合并,原有对乘客和司机的大幅补贴已经完成。滴滴打车仅在高峰时段对长时间未有响应的订单进行10元以内的补贴,保证用户能在平台上顺利的叫车。

对中国的出行领域而言,除了公共交通和私家车,最具有合法性、符合用户习惯的方式,仅出租车一种。即使滴滴打车为出租车司机提供了平台,帮助他们提高载客率、完成更多订单。但无论是对具有垄断的出租车公司、还是出租车司机,滴滴打车平台本身并不可能直接向他们收取任何的费用。出租车呼叫功能之于滴滴打车是一个典型的流量应用。在培育用户阶段,出租车呼叫是最直接、最受欢迎的功能。滴滴和快的通过烧钱,为用户和司机提供高额补贴,从而使滴滴打车平台上聚集数千万活跃用户。在用户形成了通过移动互联网叫车的习惯后,滴滴开始向专车、快车、顺风车等多个领域扩张。这些领域将为滴滴贡献了主要的收入。

2015年9月9日,滴滴打车宣布更名为“滴滴出行”。

代表公司:

从滴滴打车到滴滴出行

滴滴打车于2012年9月在北京正式上线,在上线伊始只提供出租车预约服务。而快的打车于2012年8月在杭州正式上线,两家公司一直处于竞争状态,双方互相通过提高对用户和司机的补贴金额以期

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在2012-2013年,市场出现了多个移动打车应用,如摇摇招车、打车小米、大黄蜂等。而滴滴和快的凭借出色的地推团队和执行能力,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分别获得腾讯和阿里的投资,得以快速成长。在获得巨头青睐后,滴滴和快的进行了疯狂的补贴大战。打车市场由滴滴和快的两家垄断。

2015年2月,在快的打车完成6亿美元D轮融资后的一个月,滴滴、快的两家公司宣布合并。由此,国内的打车软件市场形成了一家垄断的格局。

根据2014年4季度的数据,在国内打车软件市场份额中快的打车占比达到56.5%,滴滴打车占比达到43.3%,共同的占比达到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