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全文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②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增进 认识的发展
③ 实践 锤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
就会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谛性的唯独标准
3.卡西尼号的探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观点,说明了什么?
唯独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 第一
学习目标三: 透过航天小故事,解读实践的知识。
6.我们要学习航天工作者的哪些品质。
中国进入新时期,作为新青年的我们没有理由“怯场”“退场 ”,应始终保持“在场”,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民 族复兴责任是时期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坚定信仰,为 国家增加气力,为民族创造期望!
是真的吗
在1859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提出土星环不多 是固体的,否则将会由于不稳固而碎裂。他认为环是由为 数众多的小颗粒组成的,每个颗粒都独立地环绕着土星运 行。
但在当时并没人支持他.....
还真是对的
来自卡西尼太空船的资料显示土星环99%由 水和冰组成,有自己的大气层,与行星本身无关 而独立存在。大气中有氧分子,这是来自太阳的 紫外线作用与环中的冰而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唯独来源
1.土星的真实样貌,你是如何知道的?
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知识的学习和传递等获得间接经验
认识是主体 对 客体的能动的反应
实践
人
土星 (客观物质)
科学实验
2.“大点、再大一点”的背后是什么推动着我们对土星的 认识步步加深?
伽利略
惠更斯
先驱者11号
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资料
链接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 世界的目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 归宿。
B、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 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
工人做工
战士打仗
司鱼 医生治病
营 业 员 售 货 演员表演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一、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看图分析: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客观
说一说: 上图表示什么意思?虚线处填入什么恰当的词。
(2)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什么是社会性、 历史性?
一、实践及其特点
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 空(前苏联)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 (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⑶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一些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取得重大发现, 以至用他个人的名字来命名科学定理、定律。 他们的科学实验工作是否具有社会性?为什 么?
④ 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⑤学生教室里听课 教师备课× 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⑦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三种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2张PPT)

拼搏、一起奋斗。
2 2016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
天而降。
4 2018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
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6 2020
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实践的 基本要素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主观认识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认 识的对象都不 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实践 (桥梁)
客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 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 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 并不起作用。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 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吗?
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分最甜?
日本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对苹果的4个部分用糖度计进行了测定,
得出如下结论:
1.60%-70%的苹果顶部(学名称花萼凹陷部)最甜
2.程度较差的是苹果的中间部位
3.其次是苹果的肩部(学名叫花梗凹陷部)
4.甜度最差的就是苹果核附近的地方
2 2016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
天而降。
4 2018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
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6 2020
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实践的 基本要素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主观认识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认 识的对象都不 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实践 (桥梁)
客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 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 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 并不起作用。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 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吗?
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分最甜?
日本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对苹果的4个部分用糖度计进行了测定,
得出如下结论:
1.60%-70%的苹果顶部(学名称花萼凹陷部)最甜
2.程度较差的是苹果的中间部位
3.其次是苹果的肩部(学名叫花梗凹陷部)
4.甜度最差的就是苹果核附近的地方
人教统编版政治思品必修4 哲学与文化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34张PPT)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答案】B
• 3.(2018•北京高考)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 ;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 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 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 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 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
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
、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
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
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旧塑料进入生产线,变成了“新鲜、干净”的塑料颗粒。这 表明( )
•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 ②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 ③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 ④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答案】A
中国高速铁路(CHSR) 是指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 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 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 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国高速铁 路建设是一种什么活动?
实践活动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
(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以为这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 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 的存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1 2
立德树人 创立情境
教学中增设环节,体会实践中的勇气与不易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历史长河中关于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
例如:
设置问题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孰难?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认识”?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 “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作为工具,进行自我检验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一直在寻找“一例贯穿”
从金银花到山银花
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拓展 ……
从标题入手,回归哲学命题本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初步定位
1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排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前移
2模糊“例”的地位,凸显哲学本身的思辨性,用哲学思维
来引领教学设计
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再认识
目录
1教学设计的萌芽
2教学设计的成型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知识结构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 2
立德树人 创立情境
教学中增设环节,体会实践中的勇气与不易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历史长河中关于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
例如:
设置问题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孰难?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认识”?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 “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作为工具,进行自我检验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一直在寻找“一例贯穿”
从金银花到山银花
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拓展 ……
从标题入手,回归哲学命题本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初步定位
1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排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前移
2模糊“例”的地位,凸显哲学本身的思辨性,用哲学思维
来引领教学设计
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再认识
目录
1教学设计的萌芽
2教学设计的成型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知识结构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17张PPT)

8、在人生之中的某天,某个时刻,如果还是会想起,那就只不过是一道模糊的风景,是不能追忆的苦痛。向前看,向后看,在那一望无际的忆海之中,又怎么能够有一个参照物,找到
人们认识宇宙规律的目的何在?
1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 —知— —行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 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15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 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 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 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 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 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 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 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 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 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 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 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6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1
•稻草捆秧父抱子 •竹篮装笋母怀儿
2
实践的含义
主体 对象
范畴
人
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性活动
(使观念变成现实) (基本实践: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
人们认识宇宙规律的目的何在?
1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 —知— —行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 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15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 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 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 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 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 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 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 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 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 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 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 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6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1
•稻草捆秧父抱子 •竹篮装笋母怀儿
2
实践的含义
主体 对象
范畴
人
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性活动
(使观念变成现实) (基本实践: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34张PPT)

提出新要求
索和研究
促
实 践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 认识器官
进 认 识 的
改造着自己的 主观世界
发
锻炼和提高了
展
人的认识能力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 吃一堑,长一智 ➢ 学然后知不足 ➢ 书到用时方恨少 ➢ 失败是成功之母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
为什么?
问题1:建设港珠澳大桥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这
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实践的主体—— 人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 的制约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三要素: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由何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到何处去?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 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认 直接经验
通过实践获得
识
途 径
间接经验
——
通过学习知识或 从别人那里获得
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问题3: (1)港珠澳大桥是一人之功还是全体工作人 员的共同努力,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把时间往前追溯50年,港珠澳大桥能建设成 功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不是孤 立的活动。
对象:客观世界(区别于主观世界)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
手段:改20造20/4/2(4 区别于认识)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 识的目的。
总结归纳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原理内容]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
(3) 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 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 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 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 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 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 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性)
一、认识与实践
小贴士: 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 —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冬种关系进行 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 推出下一个判断。
一、认识与实践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 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 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 统一关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图文课件-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医生在抢 救病人的需要中产生了对输血的认识,在输血实践中出现新
问题促使人们对输血进行不断的尝试和研究,随着认识工具
的完善,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 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 (1)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研究对象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认识工具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小结】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总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是认识是 基础(实践对认识 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பைடு நூலகம்展的根本动力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最终目的、归宿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 导作用
水流湍急,河水冲击石兽时会形成一个漩涡,河水冲走石兽前
面下方的泥沙,日积月累出现大坑,石兽就会像前倾斜滚动, 几十年后石兽便逆流而上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本身不能自我检验其正确与否,而事物本身也不能告
诉人们谁对谁错,只有将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 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才能明理。而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 于客观的活动,只能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 映了客观事物。
【阅读材料三】 古时候,河北沧州一座年久失修的寺庙倒塌,庙前一对石
兽滚落河中。几十年后,人们重修寺庙需要打捞石兽,但是从 何处打捞却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应该从河的下游打捞,有的认 为应该从石兽滚落的地方打捞,有的认为应该从河的上游打捞, 你认为应该从哪里打捞,说明理由。
【提示】
石兽是在河的上游找到并打捞上来的。因为此河水中多沙,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49张PPT)

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认识 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 会说“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 说“我常常被黄鼠狼吃。”。
那么,谁能检验这些认识正确与否呢?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注意:
①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标准? ②实践怎样检验认识? ③检验真理的标准有几个?
这是最本质的特征(区别于动物的特殊能动性)
原因:
这特点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能的动活的动反作用。因此,坚持
表现:
实践的这一特点,也就在实 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Ⅰ、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 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Ⅱ、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 社会关系
主观能 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工人做工 战士打仗
农民种田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司法人员办案
教师讲课
医生治病
营 业 员 售 货 演员表演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生产实践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注意: Ⅰ、实践具体形式无限多样 Ⅱ、“基本”不等于“全部” Ⅲ、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究预防治疗埃博拉,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入 到抗埃博拉的行动中。2014年11月28日中国首个埃博拉病 毒核酸检测试剂获批注册。
②实践提供新工具促进认识发展; 例:◆蛟龙号潜水艇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
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 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 “蛟龙”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 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 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全家使用锤子、铁铲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
终将二山移走。
思考: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实践的主体: (愚公――人) 实践的手段: (铁铲等―工具、设备) 实践的对象: (太行、王屋二山―自然
界)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愚公移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2、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本质特征)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探究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
(农夫的观点是对的)
1、经过数百次试验和190多次失败之后才成 功发现青蒿素中样的提取办法,说明什么?
合作探究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才能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实践,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
直接经验
认识有两个
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②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人的认识能力
提高 名言评析: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 少。
3、青蒿素动物实验时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不顾个 人健康,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亲自证实了药物安全,这说明了什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2、明确实践的三个特点 3、掌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工人做工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教师讲课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
注意 3点:
实践 认识 的主 体
实践的 对象
知识梳理
人
含义
的
来源
特点
认
实践及 其特点
识 从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动力
检验 标准
基本形式
何 而
目的
来
知识拓展:实践பைடு நூலகம்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正确的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科学的理论会促进 实践的发展
基础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实践
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
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能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自主归纳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反作用(双重作用) 理性的唯一标准
阻碍实践的发展。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当堂检测:
1、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解决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等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看,效果最好的活动形式应当是( ) A.集中开会,学习科学发展观,撰写读书心得 B.网络培训,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学习体会 C.深入基层,调查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 D.下发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做好工作记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通过多次试验和失败,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 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 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 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归实践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巧 对对联
求
造
知
烛
为
为
运
求
用
明
小试牛刀:
生产实践的需要 (节约劳动力)
水稻由齐栽 变为直播法
直播法好
党支书认为好 村民认为不好 (认识不同)
实践
得 出
认识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直播法好 全村推广
党支书试种 每亩由300增到447
实践
指 导
认识
检 验
实践
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
难道毒药也必
须自己尝吗?
个人知识可 以通过学习 获取
间接经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知识点拨:
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的区别: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
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启 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2、科学家为什么在医药学领域不断探索新知?是什 么给了他们力量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自人 然类 界社
会
是直接现 实性活动
非纯主观 思维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教育实践
(最基本的)
4、修建青龙高速 生产实践
5、建设“美丽中国” 变革社会的实践
2、实践 活动的三
种基本形
6、医学专家研制科提学取实“验青活蒿动素”式
用认识本身
用权威人士 来检验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要成为检验认识正 确性的标准,须通 过什么?
用实践来 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认识
(主观)
指导
改造 实践
客观
世界
(客观)
实践 结果
名言评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探究二:(分组讨论)
愚公移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锤 子、铁铲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即使 我死了,还有我的孙子,重孙子。 思考:1愚公移山基本要素有哪些?
2愚公移山和蜜蜂采蜜有什么区别? 3愚公移山能靠一个人完成吗? 4愚公移山现在和以前有区别吗?
愚公移山:
全家使用锤子、铁铲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 终将二山移走。 思考: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具有能动性
愚公移山:如何回答别人的劝告? 即使我的儿子死了,还有我的孙子,孙子死
了还有我的重孙……(数代人的努力)
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
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子子孙 孙无穷尽也,移山的工具也需要他人提供;
全家使用锤子、铁铲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
终将二山移走。
思考: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实践的主体: (愚公――人) 实践的手段: (铁铲等―工具、设备) 实践的对象: (太行、王屋二山―自然
界)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愚公移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2、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本质特征)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探究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
(农夫的观点是对的)
1、经过数百次试验和190多次失败之后才成 功发现青蒿素中样的提取办法,说明什么?
合作探究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才能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实践,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
直接经验
认识有两个
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②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人的认识能力
提高 名言评析: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 少。
3、青蒿素动物实验时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不顾个 人健康,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亲自证实了药物安全,这说明了什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2、明确实践的三个特点 3、掌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工人做工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教师讲课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
注意 3点:
实践 认识 的主 体
实践的 对象
知识梳理
人
含义
的
来源
特点
认
实践及 其特点
识 从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动力
检验 标准
基本形式
何 而
目的
来
知识拓展:实践பைடு நூலகம்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正确的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科学的理论会促进 实践的发展
基础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实践
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
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能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自主归纳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反作用(双重作用) 理性的唯一标准
阻碍实践的发展。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当堂检测:
1、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解决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等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看,效果最好的活动形式应当是( ) A.集中开会,学习科学发展观,撰写读书心得 B.网络培训,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学习体会 C.深入基层,调查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 D.下发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做好工作记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通过多次试验和失败,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 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 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 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归实践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巧 对对联
求
造
知
烛
为
为
运
求
用
明
小试牛刀:
生产实践的需要 (节约劳动力)
水稻由齐栽 变为直播法
直播法好
党支书认为好 村民认为不好 (认识不同)
实践
得 出
认识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直播法好 全村推广
党支书试种 每亩由300增到447
实践
指 导
认识
检 验
实践
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
难道毒药也必
须自己尝吗?
个人知识可 以通过学习 获取
间接经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知识点拨:
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的区别: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
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启 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2、科学家为什么在医药学领域不断探索新知?是什 么给了他们力量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自人 然类 界社
会
是直接现 实性活动
非纯主观 思维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教育实践
(最基本的)
4、修建青龙高速 生产实践
5、建设“美丽中国” 变革社会的实践
2、实践 活动的三
种基本形
6、医学专家研制科提学取实“验青活蒿动素”式
用认识本身
用权威人士 来检验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要成为检验认识正 确性的标准,须通 过什么?
用实践来 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认识
(主观)
指导
改造 实践
客观
世界
(客观)
实践 结果
名言评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探究二:(分组讨论)
愚公移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锤 子、铁铲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即使 我死了,还有我的孙子,重孙子。 思考:1愚公移山基本要素有哪些?
2愚公移山和蜜蜂采蜜有什么区别? 3愚公移山能靠一个人完成吗? 4愚公移山现在和以前有区别吗?
愚公移山:
全家使用锤子、铁铲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 终将二山移走。 思考: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具有能动性
愚公移山:如何回答别人的劝告? 即使我的儿子死了,还有我的孙子,孙子死
了还有我的重孙……(数代人的努力)
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
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子子孙 孙无穷尽也,移山的工具也需要他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