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礼仪之揖礼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介绍示范课件
吉拜,就是正拜,男尚左,女尚右。古代有守孝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时行'吉拜礼'。郑玄注:“吉拜,拜而后稽颡。”就是说先“空首”拜,然后“顿首”拜。
凶拜,服丧三年期内,或丧礼用的礼节,男尚右,女尚左。凶拜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郑玄注:“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礼记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这一礼节形式是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以此礼答拜宾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
抱拳不是正规礼仪,通常为江湖豪杰的见面时招呼方式。抱拳非常简单,两臂端起,双手握成拳状,身体不动,手也不用上下移动。
抱拳揖礼:(1) 抱拳合臂向前上下移动三次,表示求见抱拳不是
2.揖礼分类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揖礼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1)土揖(下揖)拱手前伸而稍向下,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身体跪立,双手抱拳,左手在外,右拳在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
(4)特揖、旅揖、旁三揖(5)长揖
3.叉手礼叉手礼是古代汉族拱手揖礼中的一种姿势,叉手示敬,唐、宋、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也叫交手礼。宋代《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四指,左手姆指在右手腕内,左手四指皆直,以右手大指向上。方为叉手法也。叉 手礼也演变成双手交叉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置于左手拇指与其他四只之间的简单手法。一般用于年纪较大,手脚不便的人。
(5)长揖肃立,俯身,拱手高举(高过眉心),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90度,是谓“长揖至地”。行礼时站立俯身,两手合抱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虽然恭敬,但有时表示倨傲。《史记》记载“郦生不拜,长揖”的故事。《明史●海瑞传》载:“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反映了他不媚权贵的性格。后来长揖成了不分尊卑的主客相见礼。
男女作揖的标准手势
男女作揖的标准手势
揖是中国千年前的礼仪,有“恭敬、问候”的意思,是民族智慧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
礼仪礼节。
古代习俗,男性作揖,源自家族中有责任及特权的男性,例如长子,亲戚等,
表示孝顺或有敬意的行为。
女性作揖,源自家族中有义务及担负责任的女性,也是有敬意的行为。
它以娴雅恭谦,以轻轻一礼来展示女性的仪表,并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男女作揖的标准手势,主要是立定姿势,双手放低伸向外,拳和手掌重叠放在外侧,
并只——掌接触成一条线,掌心彼此对接,然后前臂放低垂直于自身水平线,上身应当有
挺拔的姿态,而肩部不要太前倾。
非常重要的是,两侧脸应该平距离外,彼此朝向对方,
以表示真诚的敬意,这才能发挥出恭敬的效果。
若是女性向男性作揖,强调要体现女性的仪表,双膝轻微跪坐,双手向外左右伸直,
双上臂及前臂按上图所示比例伸直,拳趾重叠而搭手,右拳和左拳将掌心朝外,手掌相互
接触,并衔接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双膝轻微跪下供揖,头部低垂。
另外,男性向女性作揖时,行为动作不能过于威严,礼节要恭恭敬敬,以显示拥有礼
貌的文明心灵。
男性应该双手向两旁微扩,拳心对偶,双膝的姿势轻微跪坐,表示谦卑,
以展示仪表。
最后,无论男性或女性作揖,都要重视“礼”和“仪”。
以谦恭,以恭敬,以真诚,
以礼貌,以简明,以高尚的大量意义应用到它,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文化常识礼仪之揖礼55页PPT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
谢谢!
55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古人作揖素材
古人作揖素材在古代,作揖是一种常见的礼仪动作,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传统。
作揖是指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捏在一起,其他三个手指微微弯曲,右手掌心朝下,臂部自然下垂,同时身体微微前倾,表示敬意和尊重。
作揖不仅是古代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古代作揖可分为三种主要形式:手揖、身揖和俯首揖。
手揖是指以手的动作来表示致意,主要用于正式场合和对尊长、贵客的敬意表达。
身揖则是以身体的姿态表达敬意,多用于平辈和普通朋友之间的问候。
而俯首揖则是头部的动作表示敬意,通常用于对尊者和长辈的敬意表达。
古人作揖的目的在于展示自己的尊敬和礼貌,同时传递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在古代社会中,尊重长辈和尊者被视为一种美德,作揖便成为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方式。
作揖时候,人们通常会面带微笑,语气亲切,以示友好和诚信。
古人认为,真诚的作揖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友谊和信任。
古代作揖在具体的场合和对象上有一定的区别。
比如,面对皇帝或者太子,人们通常要以俯首揖的方式表示敬意。
而在与尊长和长辈见面时,多采用手揖的方式,将手伸向尊者,表示敬仰之情。
在与朋友或者平辈交流时,常用身揖的方式,表示友好和亲近。
不同的揖势传递了不同的意义,通过细微的动作变化,人们可以了解对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这种传统在古代尤为重要,也影响了后世的社交礼仪。
古人作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他揭示了古代社会的尊敬和礼仪之道,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儒家思想的精髓。
古代作揖不仅是一种动作,更是一种精神内涵的传递。
通过揖礼,人们展示了自己的修养和涵养,表达了对他人的敬意和关怀。
古人作揖的素材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尊,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博大。
古人作揖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不仅适用于古代,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尊重他人,尊重长辈和尊者的同样重要。
作揖作为一种传统礼仪,依然有助于社交场合的和谐和友好氛围的建立。
作揖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涵养,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行揖礼的标准动作
行揖礼的标准动作揖礼,又称作“作揖”,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礼仪,源于古代对尊长的尊敬。
如今,揖礼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礼貌行为,用于表示尊敬、感谢和道歉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行揖礼的标准动作。
一、站姿行揖礼时,首先要保持站姿端正。
双脚并拢,脚跟相对,脚尖稍微分开,呈“丁”字形。
男士可以采用“八字步”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女士则保持双脚并拢。
二、手势行揖礼的手势非常重要,可以分为三种:平揖、鞠躬揖和万福揖。
1. 平揖:双手自然下垂,手掌朝下,然后向前推,同时身体前倾,使上半身与腿部形成一个直角。
这个动作表示尊敬和礼貌。
2. 鞠躬揖:双手叠放在腹部,然后向前鞠躬,同时手掌随着身体前倾而逐渐下移。
这个动作表示敬意和谢意。
3. 万福揖:双手合十放在胸前,然后向前弯腰,同时双手逐渐下移,最后双手放在地上,表示鞠躬致敬。
这个动作常用于女性对尊长的敬拜。
三、眼神行揖礼时,要保持眼神的恭敬。
平揖时,可以直视对方的眼睛;鞠躬揖和万福揖时,可以将目光放在对方的胸部或者下巴处。
四、礼仪细节1. 行揖礼时,要保持微笑,表示友好和尊重。
2. 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商务活动、宴会等,可以佩戴丝质或棉质的袖套,以表示礼貌和尊重。
3. 行礼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长辈、上级和客人先行礼,晚辈、下属和主人后回礼。
4. 行礼时,要保持自然、大方,避免过分夸张或做作的动作。
五、行礼的时间行礼的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见到长辈、上级或者尊贵的客人时,应该立即行礼,表示尊敬和尊重。
如果在正式的场合,如商务会议、宴会等,应该等待主人或者尊贵的客人入场后,才开始行礼。
六、行礼的幅度行礼的幅度也是衡量礼仪是否规范的重要标准。
一般来说,平揖的幅度应该与胸部同高,鞠躬揖的幅度应该与腰部同高,万福揖的幅度应该与地面接近。
如果幅度太小,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尊重;如果幅度太大,可能会让人觉得过分夸张。
七、行礼的速度行礼的速度也应该适中。
平揖和鞠躬揖的速度应该与身体前倾的速度一致,万福揖的速度应该与双手下移的速度一致。
中国文化概论传统礼仪之揖礼篇
按道家的说法,阴阳五行在手指上各有自己的位置,
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掐右手无名指根结, 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稍节,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 躬身一礼,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然后 左手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内滑于胸口上,即 左手捂心,右手画弧线向下右环绕,同时躬身。后 来这种行礼方式流传到了民间。
四、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 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 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 五、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 地。 “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 以吉拜。”礼有“吉凶之分,吉事为吉拜, 凶事为凶拜,至于奇拜、褒拜,奇者独而 无偶,即一拜也。褒字之义,郑大夫云: ‘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段玉裁亦 云:‘褒者,大也,有所多大之辞也。’ 大同小异,皆系多拜之意。”
“揖”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史记·高祖本 记》:“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所以,揖礼用在较轻的场合,或者作为军 礼相见。 周揖礼可分为天揖、 时揖、 土揖三种,所谓高揖、长揖是作礼时的高度和时间, 而 特揖、旅揖、旁三揖是周礼中,王见诸侯的揖礼,周礼注疏·卷三十一孤卿特 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揖门右。特揖,一一揖之。旅, 众也。大夫爵同者揖之。公及孤卿大夫始入门右,皆北面东上,王揖之乃就位。 群士及故士、大仆之属,发在其位。群士位东面,王西南乡而揖之。三揖者, 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渐渐有高座,凳椅 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 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 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 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 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 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 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 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 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 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 (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 身行礼)等礼节
盛行中华三千年的礼仪——作揖礼,这小小的一个礼节背后大有讲究
盛行中华三千年的礼仪——作揖礼,这小小的一个礼节背后大有讲究华夏民族自古崇尚礼仪,作揖礼盛行中国几千年,作揖是汉民族礼节的一种。
到人家里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其动作为两手抱掌向前推,身子要略弯,以表示向人敬礼,作揖最早起源于周代,在当时作揖已经有多种形式,其形式要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来定。
比如王者之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
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
到如今,尽管现代人对待传统礼仪没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样严谨,但原则性的东西不能弄错。
否则不但失礼,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首先说作揖的姿势,先是双手抱拳前举。
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要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
你看电影里那黑社会的大哥,见面时右手抱左手向右一举,就表示见过礼了。
但那是凶煞,是道上的人才过的,不是我们平名百姓见面问礼的方式。
更何况大过年的,碰上一个右手握左手行礼的,简直是倒霉到家了。
为什么要左抱右?大家看,我们在武术比赛时,两个运动员上台要向四周的客人和对手施礼,他们都是左手张开,右手握拳上举行礼。
左为主、为阳、为乾为天;右为客,为阴、为坤、为地。
双手一抱拳,天地乾坤尽在掌中。
另外抱拳时,两个拇指要平伸,不能左指压右指,那是主压客;如果右指压左指是客压主。
在施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
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如果对面有许多客人,不能一一施礼,则双手抱拳,拱手齐眉自左至右施礼三次,这叫“青龙三点头”。
过去女人施礼与男人不同,不能像男人那样抱拳作揖。
女人要左手拉住右手放在右肋下,同时两腿微曲道谢或平安。
揖礼,拜礼,成人礼【汉服知识.系列文档】
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华夏正礼》揖礼,拜礼,成人礼,男子揖礼,“揖”就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拱手作揖,揖礼用在较轻的场合,或者作为军礼相见。
“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揖”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
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圆,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眉,俯身约6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
2、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汉服或便装均可。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用于长辈或上司向晚辈还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4、抱拳礼;古代军礼,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多为将士、江湖人士所用。
女子揖礼;相对于男子,女子揖礼则有不同且较为宽松,双手叠抱于右腰前或腹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心向内,双腿微曲,身体向前俯身约20度。
拜礼;“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
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有“九拜”。
一、稽首(qǐ shǒu),是指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传统礼仪动作详解揖礼:揖礼是一种表示敬意的动作,主要用于向长辈、上级、客人等表示敬意。
揖礼的动作是站立时,将右手的五指并拢,贴近大腿内侧,右手与大腿成约60°的角度。
小臂与前臂成90°的角度,同时微微弯腰,有节奏地向前方斜下方伸出右手,以表示汇报和敬礼的意思。
行礼:行礼是一种正式的敬礼动作,通常用于向长辈、上级和重要客人表示敬意。
行礼的姿势为垂直站立,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掌心向内,微微贴近大腿侧,与大腿成约30°的角度,左手轻放于右手之上。
先将身体重心稍微向前倾斜,然后保持上身挺直,并且目视前方,腰部不要弯曲。
作揖:作揖是一种诚恳谦逊的礼仪动作,常用于向长辈、上级和重要宾客表示敬意。
作揖的动作是微微弯腰,把身体的重心由双腿转移到前胸部,同时双手自然下垂,手掌靠近大腿的一侧。
揖动作应该缓慢、轻柔、有节奏地进行,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敬重。
抱拳礼:抱拳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敬礼方式,表示臣服和敬意。
手指并拢,放在胸前,右手的拳头抱在左手上。
同时,身体稍微弯腰,目视下方,是一种表示尊敬和敬意的礼节。
叩头礼:叩头礼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表示敬意的传统礼仪动作,通常用于表示对长辈、上级或者重要客人的敬意。
叩头礼是指身体下腰,用额头轻轻接触地面,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恭敬。
叩头礼应该缓慢、轻柔,符合场合的要求。
以上是一些传统礼仪动作的详解,每一种动作都具有特定的形式和意义,代表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这些动作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凝聚人心,同时也体现出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虽然用的较少,但是在特定场合,这些传统礼仪动作的使用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揖礼的意思和行礼方式
揖礼是一种传统的尊敬和示好的仪式,常见于一些文化和国家的礼仪中,其主要目的是表达尊重和友好。
以下是揖礼的一般意思和行礼方式:
揖礼的一般意思:
揖礼是一种礼貌的行为,通常表示对他人的尊敬、问候或友好。
这种行为有助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尤其在正式场合和文化中非常重要。
揖礼的一般行礼方式:
揖礼的具体方式会因文化和国家而异,但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站立:在进行揖礼之前,通常需要站在一个合适的位置,面向对方。
2. 脚步:有些文化要求进行揖礼时,右脚在左脚前,有些则要求左脚在右脚前。
脚步的具体要求取决于文化和传统。
3. 身体姿势:通常,进行揖礼时要稍微弯腰,将身体轻轻倾斜向前。
同时,可以将手臂自然伸展,掌心向下,靠近身体。
4. 揖动作:揖礼的具体揖动作也因文化而异。
在一些文化中,揖动作可能是向前弯腰一次或多次,表示尊重。
在其他文化中,揖动作可能涉及把膝盖弯曲,然后再伸直。
5. 说话或示意:揖礼可能伴随着言语问候或其他手势,以表示尊敬或友好。
例如,你可以说一些友好的话语,或者点头示意。
请注意,揖礼的具体方式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文化和场合中,揖礼的方式和含义都可能不同。
因此,在与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人交往时,了解和尊重其揖礼方式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常识礼仪之揖礼PPT教案
“九拜”
“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 敬意的跪拜礼。《周礼·春官·太祝》:“辨九 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 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 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这是不 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 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 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 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有 “九拜”。
四是自主,人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 手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作没看见,使对方的手 停在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时间一秒秒过去,尴尬 透顶。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刚才没看见的一方突然看见 了,赶忙补救,虽然已把对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紧紧握住, 但怠慢或疏忽已经造成,心中难免留下歉意。这种多发性 事故,暴露了握手这一方式的最恼人的缺点--它必须由双 方协调配合,同时动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交际 家,已经经过了长期实践摸索,临场仍需要聚精会神,才 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时候。这种事干多了,没有不累的道 理。作揖当然比握手简单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 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 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 难,遭其他人暗笑
抱拳揖礼
抱拳揖礼源于古代军礼,《汉书·周勃传》:至营,将军 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 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抱拳揖礼是因为在行军礼时,右手(持兵)拿着武器,因而, 左手抱盖于握着武器的右手背上。
《管子》:管子执枹而揖军士曰:“谁能陷陈破众者,赐 之百金。”管仲拿着鼓槐向战士拱手为礼说:“谁能陷阵 攻破敌众,赏黄金百斤。”可见管仲是拿着鼓槐向士兵行 揖礼的。抱拳揖礼是古代军中主要应用礼节,可拿着东西 施礼,抱拳态简单,舒适自然。是一种常用而相对较轻 易的礼仪,在古代军队广为流行,随军队作战而转移因而 也传到民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揖礼
盛行于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
周揖礼行礼手态: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左掌抚托右掌 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此礼 节文官武将或君臣均可使用,多用于文官。女子揖礼有所不同,双手叠 抱于左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内,欠身约20度。
“揖”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史记·高祖本 记》:“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所以,揖礼用在较轻的场合,或者作为军 礼相见。
握手和作为礼仪的拥抱原本都是西方的东西,近代 史上随着鸦片输入中国。在中国人纷纷脱下黄袍马 褂,穿上西装革履的时候,握手也渐渐为国人所接 受。西装代替了长袍,握手代替了作揖,然而并非 完全的代替,而只是部分的代替。
作揖没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间,活在台湾,活在 全世界的华人族群中,而且还活在中国人的潜意识 里。如过年过节,典礼庆贺,我们时不时拱手作揖。
姿势和含义
抱拳的标准姿势是:左脚上前一步, 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两手环抱 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外向左手, 拳顶对着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 伸直,或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 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拇指 弯曲,两手手心朝胸,向外前平推 出。
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 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 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 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 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 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 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 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 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 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 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 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 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 (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 身行礼)等礼节
“九拜”
“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 意的跪拜礼。《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 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 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这是不同等级、不 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 礼仪。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 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 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有“九 拜”。
一、稽首(qǐ shǒu),是指行礼 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 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 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 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常子为拜臣父子,拜拜见天君拜王神时,所新用婚夫。妇后、拜来稽天,首(qǐ shǒu) 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 也都用此大礼。(后来,用于僧人 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 首”。)
抱拳揖礼
抱拳揖礼源于古代军礼,《汉书·周勃传》:至营,将军亚 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 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抱 拳揖礼是因为在行军礼时,右手(持兵)拿着武器,因而,左 手抱盖于握着武器的右手背上。
《管子》:管子执枹而揖军士曰:“谁能陷陈破众者,赐之 百金。”管仲拿着鼓槐向战士拱手为礼说:“谁能陷阵攻破 敌众,赏黄金百斤。”可见管仲是拿着鼓槐向士兵行揖礼的。 抱拳揖礼是古代军中主要应用礼节,可拿着东西施礼,抱拳 手态简单,舒适自然。是一种常用而相对较轻易的礼仪,在 古代军队广为流行,随军队作战而转移因而也传到民间。
周揖礼可分为天揖、 时揖、 土揖三种,所谓高揖、长揖是作礼时的高度和时间, 而 特揖、旅揖、旁三揖是周礼中,王见诸侯的揖礼,周礼注疏·卷三十一孤卿特 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揖门右。特揖,一一揖之。旅, 众也。大夫爵同者揖之。公及孤卿大夫始入门右,皆北面东上,王揖之乃就位。 群士及故士、大仆之属,发在其位。群士位东面,王西南乡而揖之。三揖者, 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逡遁,既,复位。
四是自主,人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手 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作没看见,使对方的手停在 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时间一秒秒过去,尴尬透顶。 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刚才没看见的一方突然看见了,赶忙 补救,虽然已把对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紧紧握住,但怠慢或疏 忽已经造成,心中难免留下歉意。这种多发性事故,暴露了 握手这一方式的最恼人的缺点--它必须由双方协调配合,同 时动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交际家,已经经过了长 期实践摸索,临场仍需要聚精会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 时候。这种事干多了,没有不累的道理。作揖当然比握手简 单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 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 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难,遭其他人暗笑
抱拳揖礼直到现代还被应用,特别是应用到武术方面,现代武术抱拳揖 礼演译出新的函义,学武术要讲武德,施“抱拳礼”是武术界的礼节。 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两手环抱胸前,右手握拳,拳 面向左手,拳顶对着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拇指弯曲,两手手 心向外前推。①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 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 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 勇武的意思。②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 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③左掌为文,右拳为武, 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④立掌如月,握拳如 日,意为推让。
揖礼
“揖礼”属于相见礼,据考证大约 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怎么也有 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武王伐纣灭 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 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 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周公 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 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 政治体制。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揖礼的优点
六、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 肃。
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八、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 也称“报拜”。
九、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 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 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 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是九拜中最轻者。〈朱 子语类〉云:“两膝跪地,手至地而头不下。” 《周礼·春官·大祝》疏:“肃拜者,拜中最轻, 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理由在 于军士身披贵胄重甲,不便于拜。还记得〈史记〉 中记载的周亚夫对文王说的吗?“贵胄之士不拜, 请已军礼见”就是不行“空首”礼,而行军礼-就是肃拜了。
一是卫生。握手可传播某些细菌病毒。握手时双方中如有一 方的手沾泥带水,也会给另一方带来不舒服。而中国的作揖, 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即便到传染病医院去慰问一大 群病人,回家后地无须急匆匆先去卫生间洗手。二是省时, 当代人的交际繁多,假如一个人会见十多位客人,与每位都 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个人同时会见十多位 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阵工夫。既然说时间就是金钱,为何 不用作揖这种方式来惜金?一拱手,顷刻之间,以一当十乃 至当百,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的亲切。
三是优美。人在握手时含胸曲背,低头引颈, 姿态实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际双方的身高差距太 大,握手更多见窘态。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 者有被悬吊之险,难免把某种庄重的外交或某种 欢乐的重聚,搞得有点滑稽。作揖则无须有这种 担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气宇轩昂, 雄姿英发,高出手高悬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 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睛一亮--壮士 也。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 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 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 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 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
身、 时揖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 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时自然 垂手或袖手。
4、古代军礼,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 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此礼左掌掩右拳相 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 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多为将士、江湖人士所用。
抱拳揖礼在民间流行起于周初,盛行于明、清、 民国时期。抱拳揖礼在民间流行,主要是春秋 至两晋期间,朝庭与官府等官场活动,强调周 礼制,周礼仪施礼等级繁锁,礼仪仪容要求复 杂,相对难学难记,而唐宋期间,盛行叉手揖 礼,抱拳揖礼相对式微,直到明朝,民间习武 风气盛行,因而抱拳揖礼也在民间得以推广,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章出于民间,长期军旅,因 而对抱拳揖礼应用起规范性作用。
四、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 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 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
五、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 地。 “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 以吉拜。”礼有“吉凶之分,吉事为吉拜, 凶事为凶拜,至于奇拜、褒拜,奇者独而 无偶,即一拜也。褒字之义,郑大夫云: ‘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段玉裁亦 云:‘褒者,大也,有所多大之辞也。’ 大同小异,皆系多拜之意。”
按道家的说法,阴阳五行在手指上各有自己的位置, 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掐右手无名指根结, 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稍节,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 躬身一礼,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然后 左手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内滑于胸口上,即 左手捂心,右手画弧线向下右环绕,同时躬身。后 来这种行礼方式流传到了民间。
二、顿首,就是叩头(注:不是点头), “顿”是稍停的意思。古人席地而座,姿 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礼时,取跪姿,先 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就立即 举起,是拜礼中次重者。行礼时,头碰地 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 首。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 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 (“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 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 恭敬。)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 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