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

合集下载

余光中谈翻译

余光中谈翻译
• 问题产生的原因:译者的外文程度不济,固然是一大原因,但是中文 周转不灵,词汇贫乏,句型单调,首位不能兼顾的苦衷,恐怕要负另 一半责任。 • 公式化的翻译体,如果不能及时改善,迟早会危及抵抗力薄弱的所有 “作家”。喧宾夺主之势万一形成,中国文学的前途就不堪闻问了。 • 我的看法:巩固中文词汇和语法,避免公式化翻译
翻译中常见的问题
(4)不能消化被动语气。 • “菜被吃光了”---“菜吃光了” • 中文的句子,常有被动其实主动其形的情形:“饭吃过没 有?”“手洗好了吧?”“书还没看完”,“稿子才写了 一半”,不必一见被动语气,照例不假思索,就安上一个 “被”字。 • 即使要点明被动,也还有“给”、“挨”、“遭”、 “教”、“让”、“为”、“任”等字
《余光中谈翻译》
简介
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译 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 文。作者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 以散文的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 炉。 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 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出版社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作为国内唯一以 翻译为特色的国家级出版机构,成立二十 多年来已经陆续编辑出版数十种翻译理论 与技巧类图书,其中若干种已经成为翻译 研究或教学领域脍炙人口的必读书,在国 内外翻译界赢得了声誉,奠定了公司在译 学书籍出版方面的领先地位。
主讲内容
• • • • 翻译中常见的问题 哀中文之式微 译者 其他内容
翻译中常见的问题
(1)见when就“当”,五步一当,十步一 当,当当之声,遂不绝于耳了。还有if 一字, 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译成“假使”、“倘 若”、“要是”、“果真”、“万一”等 等,但在公式化的翻译中,它永远是“如 果”。又如and一字,往往应该译成“并 且”、“而且”或“又”,但在翻译体中, 常用“和”字一代了事。

漫谈余光中的翻译观

漫谈余光中的翻译观

评说·作家与作品/2012/9SHORT STORY漫谈余光中的翻译观李明轩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举家迁至台湾,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被梁实秋誉为学者当中的“诗文双绝”。

除了诗文方面的造诣,曾在金陵大学外语系、台湾大学外语系以及美国受教的余光中,在中英文翻译方面也建树颇丰,《梵高传》《不可儿戏》《老人与海》等都是余光中的译作代表,充分体现了余光中的翻译观。

他的翻译思想别具一格,不但包含言物之情,而且还有着出众的文采,寓说理于情趣之中,其翻译的每篇作品都能感动读者。

余光中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尝试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到目前为止已经翻译并出版了多达13个类型的翻译集。

余光中翻译的文学作品具有信、实的特征,并将其作为翻译作品的第一要义,他主张一种形、义兼顾的翻译观,却不赞成以往的硬译或直译的翻译观。

余光中认为,能够称得上文学作品,它的价值不在于其说什么,而在于如何说,这就对翻译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要达意就行。

余光中的这些翻译观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翻译的艺术性与变通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序言中,余光中说,翻译是一门变通的艺术,是一种兼具科学性与灵活性的、非常难从事的艺术工作。

余光中认为,翻译就像婚姻一样,两相妥协才能有所成就。

因为翻译至少涉及两种文字、两种语言,但只有一个信息,要将原文的原貌、原意准确如实地转化为译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它要求译者同时具有驾驭两种语言文字的高超能力,此外还要对原文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风格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余光中看来,作为一门艺术,翻译不仅是对语言而言的,更是对思想、文化而言的。

译者在进行这项集语言艺术、思想艺术、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工作时,应变通、机智、灵活地处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最终的目的是要让译文在内容上和思想上都无限向原文靠拢。

变通在余光中的翻译观中极为重要,是决定译文好坏成败的关键。

余光中作品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余光中作品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余光中作品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余光中作品读后感800字第1篇】顾城的诗很难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透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

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能够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

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完美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感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应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

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

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余光中作品读后感800字第2篇】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那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后来,“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也让我印象中的顾城多了一份浪漫气息。

但直到我真正看完了他的诗集后,我才对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他诗中我能够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

他的诗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

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感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

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

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

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

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

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通用5篇)读后感应该在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的基础上,注重表现个人思考和灵感,充分体现个人独特性和创造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篇1)看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像在提高孩子情商道路上的一盏指路灯,爱不释手,毫不犹豫立即买下。

回到家如饥似渴地看完,只觉整篇下来没有说教,更不会絮絮叨叨,像一股温暖清泉潺潺流入心间,用自己的故事和身边女孩的故事顺其自然的捊出自己想要告诉女孩们的。

十五封信,每封信里包含了殷健灵对女孩“伊莲”在未来的成长路上的期望,其实也是对所有的期望。

她希望女孩无论未来的路有多漫长曲折,都能渐渐看清“未来”模样。

在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有时候很需要这样的“看清”。

“看清”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

我相信殷健灵对“伊莲”们说的,也正是家长们想对自己的女儿们说的。

我想对女儿说,在你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很多选择和舍弃,首先,遵从自己内心的意志,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不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就是最好的。

学会放弃,卸下沉重的的桎梏,飞的更高更远。

或许要舍弃很多,但最终,你会收获一片自我尽情翱翔的天空。

文中还告诉伊莲们,要善良,内心要有爱。

爱美是女孩们与生俱来的天性,真正的美不是浮于表面的,她不仅仅只是拥有美貌,它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心的修炼。

外表的美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变化,而内在的感情形诸外表,必然会在脸上产生某种痕迹,久而久之,便可为人的脸塑形。

所谓相由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一个经常微笑示人的人,嘴角上扬、眉眼柔和;一个善良的人,予人以夏日里的清凉,冬日里的温暖,别人可以从她脸上读出一朵淡雅的花……内心的修炼在脸上沉淀,即能给人以美好的长相。

所以,我的女儿,为了美,你要学会修炼你的心。

看完这本书,我深感每个孩子在经历之前,如果像殷健灵老师所指导的这样多一份自觉和警醒,总比懵懂和糊涂来的好。

最后,我想再借用殷健灵文中的一段话来祝福我的女儿:不管未来的人生得意或者失意,清贫或者富裕,你都能携着一颗坚定而有爱的心勇敢前行!优秀余光中作品读后感(篇2)很喜欢余的散文。

朱光潜《谈翻译》读后感

朱光潜《谈翻译》读后感

朱光潜《谈翻译》读后感像一抹阳光,朱光潜的《谈翻译》让我眼前一亮。

细细品读,那一行行文字凝神静气,为我构筑起了一方非常实用的读书的门道。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读什么书的问题。

我之前就是想读的书太多,结果什么书都没有读出味道。

怎样选择书目呢?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书好比探险,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要自己费功夫搜求。

我们知道,读书是一件辛苦事。

因此,朱先生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要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这属于以科目为中心;心中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搜求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这是以问题为中心。

稍加回味,我对上述关于科目和问题的理解是,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经典书籍应该成为读书者的首选。

如果目标一经确定,就要把它做得斩钉截铁。

继之而来的,当然是如何读书的问题了。

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

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读两遍(快读一遍,慢读一篇)是《谈翻译》介绍给我们的读书的最基本的方法,姑且算作第一关键词吧。

当然,这里的读两遍,既是数量的要求,但实则已包含着思考的内容了。

“醒豁”大旨,“衡量”内容,不是思考是什么呢?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

记笔记,这是朱先生提供给我们如何读书的第二个关键词。

朱先生认为,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呵呵,朋友,请留意一下“逼”这个词语。

对读书者来说,有了“逼”,自己就会从被动者成为主动者,就会从读者成为思考者,并且是“仔细”的思考者。

有了思考,我们就能进入更高层次的读书的境界了。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整理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整理《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肯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欢迎阅读与保藏。

《余光中谈翻译》内容概要:翻译与批判、中国古典诗的句法、中西文学之比、几块试金石——如何识别假洋学者、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横行的洋文等内容……《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闻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

认为:翻译须用纯洁的中文。

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

见解精辟独到,文笔美丽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余光中谈翻译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打开此书一看,可称得上是余老的论文集有一半论文可谓历史悠久,是写给父辈们看的。

第一篇与最终一篇相隔30年,时间相隔久得叫人要害相思。

有一半论文是写在6070年月,语言上还有点古而未化后期的文章阅读起来就舒适多了,笔锋锋利照旧,余老对三十年月的作家的作品不慎待见,特殊是朱自清写的《匆忙》,被批“不耐咀嚼不堪细析的少作”、“忧来无端的滥情之作”。

余批判此文章“混乱不堪,之所以混乱,就是滥用代名词”、“今日读来,恍如隔世”。

余老一向傲岸,却给钱钟书钱老给与了高度的赞扬,在《论的的不休》引用了钱老的佳作,让人耳目一新。

但此书有一半文章并不高超,甚至文中的观点也已经过时了,究竟近40多年过去了,建议取其精华地阅读,由于余老有时恃才傲物,观点过激,叫人不能苟同……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2016年】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英语其它相关论文】

【2016年】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英语其它相关论文】

英语其它相关论文-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论文关键词:英美诗歌翻译余光中译学思想论文摘要:余光中先生以诗和散文成名,然而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

不仅译介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还发展成一套自己的译论。

本文以他关于翻译与创作关系的论述为主线,阐述其主要译学思想,并通过分析他翻译的英美诗歌,看其翻译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现,以及对于后进译者的现实指导意义。

提到余光中,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那些家喻户晓、广为传诵的诗篇,还有那些气势雄浑、色彩瑰丽的散文。

然而,余光中先生不仅是成功的诗人和散文家,同时还是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的教学、创作、翻译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除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其翻译范围广泛,包括诗歌、传记、小说、戏剧;产量颇丰,至今已出版翻译集十一种;并且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译学思想。

余光中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为艺术,则必有其创造性。

翻译与创作有相通之处,两者都是要将一种经验转换成文字。

不同的是,作家是将自己的经验翻译成文字,一切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是一种“不拘的翻译”、“自我的翻译”。

而译者要进行翻译的这种经验,已经有了文本,有其既定的内容和外貌,容不得译者擅自变更。

然而,译者在将这种经验从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时,在字词的选择、句子结构的安排、整体风格的把握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创作。

他在谈自己译诗的经验时说:“翻译的心智活动过程之中,无法完全免于创作。

……一位译者必须斟酌上下文的需要,且依赖他敏锐的直觉。

这种情形,已经颇接近创作者的处境了。

”因此,“翻译也是一种创作,至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余光中,2002:34)。

在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最难,也最能体现译者水平。

余光中以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兼具深厚的国学和西学功底,翻译了大量英美现代诗歌。

余光中与翻译

余光中与翻译

余光中谈翻译老人家说过:①翻译常常会受到译者原来创作文体的影响,反过来,原文风格也会塑造译者的文体。

②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

句是活的,字是死的,字必须用在句中,有了上下文,才具生命。

③创作的高下,容有见仁见智之差。

翻译则除了高下之差,尚有正误之分,苟无充分把握,实在不必自误误人。

④笔下不通,往往是心中不通的表现。

⑤诗,是经验的分享,只宜传染,不宜传授。

很多人认为外语虽然很重要,但只是一门工具。

其实语言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而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读了著名文学家、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论文集《余光中谈翻译》之后,让我更加坚信了我的这一观点。

虽然说是论文集,其实每篇文字都是以散文的形式写成,文学性很强,而且通俗易懂,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

比如余光中在书中谈到,由于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很多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的语句受西方的句式的影响,结果翻译成的作品让人读起来苦涩乏味,而且很多时候显得啰嗦。

比如,when的“当…的时候”;if的“如果”;and的“和”;ly的“地”;多余的“所”、“关于”、“有关”(受about和concerning影响);形容词与其形容的对象不应太远。

“给”、“挨”、“遭”、“教”、“让”、“为”、“任”这类被动语态少用;消化不良的句子;头重脚轻的修饰语;画蛇添足的所有格代名词;生涩含混的文理;以及毫无节奏感的语气。

再比如,“军人应该忠于国家”,如果翻译成英语的话,就是“Asoldier should be loyal to his country”,结果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把翻译成的这句英文再翻译成中文的话,就会变成“一个军人应该忠于他的国家”,对出了“一个”和“他的”两个修饰词,而我们应该去掉“一个”和“他的”这两个修饰词。

直接翻译成“军人应该忠于国家”,这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翻译,而不应该一味的拘泥于原句。

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序言中,余光中说,翻译,是一门变通的艺术,是一种兼具科学性与灵活性的、非常难从事的艺术工作。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余光中读后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余光中读后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余光中读后感英文版"Life Is Like a Journey Against the Tide, I Am Also a Traveler" - Reflections on Yu Guangzhong's WorkIn the profound and poignant words of Yu Guangzhong, "Life is like a journey against the tide, I am also a traveler," we are reminded of the transient and uncertain nature of existence. This sentiment resonates deeply with me, evoking images of a solitary traveler braving the challenges of life's journe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vast and often unforgiving world.Yu Guangzhong's words capture the essence of human existence, the constant struggle against the tides of fate and circumstance. Life, like a journey, is filled with unexpected turns and detours, each presenting its own uniqu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traveler, in this analogy, represents each of us as we navigate through the complexities of life, seeking meaning and purpose along the way.The idea of being a traveler against the tide is particularly poignant. It suggests a sense of isolation and vulnerability, as the traveler faces the unknown alone, without the reassurance of familiar landmarks or companions. However, it also implies a sense of courage and resilience, as the traveler must draw strength from within to face the challenges ahead.This resonates with me deeply. Life, I believe, is a constant struggle against the forces that seek to pull us down, whether they be external circumstances or internal doubts and fears. It is in this struggle that we find our true selves, learning to embrace the uncertainties and embrace the journey itself.Yu Guangzhong's words serve as a powerful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a positive and resilient attitude towards life's challenges. As travelers against the tide, we must learn to embrace the unknown, to find joy and fulfillment in the journey itself, and to cherish the moments of beauty and connection that we encounter along the way.In conclusion, "Life is Like a Journey Against the Tide, I Am Also a Traveler" serves a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human experience. It reminds us of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existen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a positive and resilient attitude towards life's challenges. As travelers against the tide, we must learn to embrace the journey itself, finding joy and fulfillment in the process of discovery and growth.中文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余光中作品读后感在余光中深邃而感人的文字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生命的短暂与不确定性。

访谈录 余光中谈翻译

访谈录 余光中谈翻译

·访谈录·余光中谈翻译许多人都知道余光中先生是著名文学家,我们读过他的散文和诗歌;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余光中先生还是一位翻译家,他翻译文学作品,也从事翻译教学。

在1997年12月于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翻译教学研讨会上,余先生做了大会重点发言,同时也在各种场合谈论他对翻译问题的看法。

他的讲话机智幽默,妙语连珠,常令人捧腹。

笔者根据录音整理出余先生会上所有关于翻译的演讲,以便读者了解他的翻译观点。

余光中教授的大会发言主要介绍了自己的翻译教学:翻译在中国古代就很发达。

鸠摩罗什曾说,翻译是嚼余喂人。

在座诸位都是“吃翻译饭”的, 此话虽不高雅,但我们这碗饭吃得都很辛苦,一面自己吃,一面还要喂别人吃,即翻译教学,也是我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翻译教学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原理、从理论出发,应用到实例的演绎方式;二是从经验出发,把每一个实例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归纳出原理,这就是归纳法。

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或是一种技巧?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如果原作有艺术价值,有系统,也许它是一门学科或科学。

如果翻译作后面一种用法,则译员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如果把翻译作为一门艺术,译员就不是可以训练出来,而是修炼出来的,翻译教学的方式当然也就不同。

科学与科技不一样,跟技术也不一样,我相信最伟大的科学家最富有想象力,他的某一阶段的成果不是靠推理得出来的。

我有很多科学家兼文学家的朋友,都同意这个观点。

我看过英美人编的一本书。

有一部分专门是科学性质的文章(不是科学论文),写得美极了,可以称为文学,因此不能把科学与文学截然分开。

我自己在读天文学的入门书时,感到宇宙之大,解放了自己的想象力,很想写诗。

可见科学与文学不是截然相对的。

美国女诗人米蕾(Edna St.Vincen Millay)写过一首14行诗,第一句就说:“只有欧几里德见过赤裸裸的美。

”她把几何与艺术合为一体,毕加索就更进一步,根据塞尚的立体几何美学,发展了立体主义。

余光中作品集读后感

余光中作品集读后感

余光中作品集读后感余光中作品集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光中作品集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余光中作品集读后感1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可没有像读余秋雨的《行者无疆》那么痴迷,那么一气呵成。

而是断断续续的,开始时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

记得刚读时,我是一篇文章得连续读上两遍才有点感觉。

或许是本人的语言攻底薄弱吧,才至于读的那么累,那么辛苦。

或许是他的文中好词接连,我得多读一遍才能有所消化。

就拿我女儿挂盐水的时候吧,我为了磨蹭时间,就带上了它,却被女儿戏虐为装门面。

她两瓶盐水挂完了,我呢,才只看了一篇而已。

如今,在暑假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捧起了它,却读得如痴如醉,感觉甚好,这个中的原因,我怎么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这样,接连着看了十多篇,还觉得意犹未尽。

只是读到后来的小品文时,顿觉素然无味,也就搁置了。

我想,读书,既然是乘兴而来,又何必败兴而归呢?也许,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段,我会喜欢这类文章的。

那也就一切随缘了!余先生的散文,我觉得首推那些类似游记的抒情散文,出于参加各种国际笔会的需要,他周游的.好多国家,足迹遍至英国、西德、西班牙等国家,随着他的文章,领略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我读后感慨颇多的是,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已经驾驭着汽车畅游各地。

对我来说,那是个陌生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贫困阶段,即使像今天我们自己也拥有了家庭轿车,我也觉得那是小时候根本不感奢望的事,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余先生的《自豪与自信——我的国文启蒙》对我启发颇多。

像他高一那年教他的戴老夫子,教周郭颐的《爱莲说》时,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

他认为,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

像他的父亲在他进中学后教他读的那些古文,如《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与韩荆州书》……恰巧是我刚在《古文观止》中读到的,因此看到这些题目倍感亲切。

从余光中的译论译品谈文学翻译的创作空间(三)

从余光中的译论译品谈文学翻译的创作空间(三)

从余光中的译论译品谈文学翻译的创作空间(三)作者:金圣华来源:《英语世界》2019年第04期余光中出身英文系,毕生以母语创作,历经数十载而诗心如初,笔耕不辍,因此对中英双语文化的差异、语法的不同,领悟最深,体会最切。

他在几篇重要的论文,如《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1979)、《中文的常态与变态》(1987)、《论的的不休》(1996)等文之中,对于拙劣的译文体大肆笔伐,并对这种非驴非马的译文体荼毒现代中文的现象迎头痛击。

余光中与另一位翻译名家蔡思果惺惺相惜,两人对于翻译的认知亦相契相合。

他们为彼此的翻译论著写序及写读后感。

蔡思果为余光中的《翻译乃大道》作序时提到:“余兄说的话无不中肯……他本人中西学都扎实,不是空头文学家……他的英文修养很深,中文不用说,这种人才能翻译。

外文理解有问题,中文表达情意不高明,就不必翻译了。

”1余光中在为蔡思果的《翻译研究》撰写读后感时,更强调说:“译者追求‘精确’,原意是要译文更接近原文,可是不通顺的譯文令人根本读不下去,怎能接近原文呢?不‘通顺’的‘精确’在文法和修辞上已经是一种病态。

要用病态的译文来表达常态的原文,是不可能的。

理论上说来,好的译文给译文读者的感觉,应该像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

”2这段话言简意赅,对某些诟病翻译名家(如傅雷)的译品过于流畅通顺的论述,恰好予以当头棒喝!余光中与蔡思果,正如本文笔者一般,多年来对翻译中常见的译病不断口诛笔伐,大声疾呼,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译文体对现代汉语荼毒的情况越演越烈,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此处兹将余翁有关英译中的重要提示综述如下,以作为检验余译与他译之间风格异同以及创作空间宽窄的依归。

首先,且勿论文化底蕴和文字结构的差异,中文和英文在文法修辞和习惯用语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英译中时,译者为求信实,往往会跟随原文的语法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殊不知这种做法时常“欲简得繁”,立意在精确,结果得累赘。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译文中“代名词”泛滥成灾,“连接词”连绵不绝,“形容词”的的不休,“介系词”累赘不堪,“复数”“们”不胜闷,“被动式”“被”无可避,“抽象名词”比比皆是的现象。

翻译乃大道:悼念余光中先生

翻译乃大道:悼念余光中先生

翻译乃大道:悼念余光中先生我是一名新闻翻译从业人员,这些年为了提高水平(保住饭碗),拜读了许多大翻译家的作品,其中对我影响最大,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的,就是刚刚去世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的一本小书《余光中谈翻译》。

余光中因为诗作《乡愁》,以及无数文字优美的散文闻名于中国,然而我对他的这些“成名作”从来提不起兴趣,欣赏不来,直到读到几乎淹没在他浩瀚作品中的《余光中谈翻译》,才真正对他钦佩起来。

这本书我读了少说十遍。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先后出过两种封面的版本,以及前几年外研社又以《翻译乃大道》为名再次出版的精装本,我都买过了,尽管内容基本没有差别。

此书实际上是余光中译论散文集子,共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对劣译和烂中文的批评毫不留情,令人汗颜,也让人警醒。

这本很薄的小书,特别是对学翻译做翻译的人来说,实在是难得的营养大餐。

余光中在书中说,要介绍西洋文艺,尤其是文学,翻译是最直接可靠的手段。

翻译对文学的贡献,远比我们想象的伟大。

在中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只有翻译文学,而无创作文学。

影响英国文学最大的一部作品,便是1611年英译本《圣经》。

我不仅同意余光中的观点,更认为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是文学,科技、哲学、时政等领域,翻译的贡献也是无可替代,这也是我对自己所从事工作价值的认可。

在书中,余光中不仅谈到翻译的重要性,也提出翻译的基本要求,更以具体的例子介绍翻译的技巧,绝非泛泛而谈。

余光中说,创作的高下,容有见仁见智之差,翻译则除了高下之差,尚有正误之分,苟无充分把握,实在不必自误误人。

余光中此言强调了翻译“信”原则,确实,如果不能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翻译不仅毫无意义,还会误导他人。

当然,这番话也十分犀利,如何才能保证翻译的正确,不自误误人?只有时刻提醒自己学习进步了!最后再聊一聊书中一篇文章《论的的不休》。

余光中对如今白话文中“的“的滥用痛心疾首,不但一般学生,就连某些知名学者,对于无孔不入的小小“的“字,也无法摆脱,例如美丽的晚霞,有趣的节目,这些都是一般形容词,还有是非正反之判断词,常用语句末:他不来是对的,你不去是不应该的,这个人是最会反悔的等等,经常出现在译文中。

《余光中谈翻译》简介

《余光中谈翻译》简介

《余光中谈翻译》简介《余光中谈翻译》简介【《余光中谈译》内容简介】著名诗人、散文家、译家余光中先生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译,也谈现代中文。

作者认为:译须用纯净的中文。

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

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艺术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11种、评论集5种、译集13种,共50种。

【《余光中谈译》目录】序译与批评中国古典诗的句法中西文学之比较几块试金石——如何识别假洋学者译和创作外文系这一行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变通的艺术——思果著《译研究》读后庐山面目纵横看——评丛树版英译《中国文学选集》哀中文之式微论中文之西化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与王尔德拔河记——《不可儿戏》译后白而不化的白话文——从早期的`青涩到近期的琐横行的洋文译乃大道译者独憔悴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作者,学者,译者——“外国文学中译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说论的的不休译之教育与反教育。

余光中作品精选读后感(精选5篇)

余光中作品精选读后感(精选5篇)

余光中作品精选读后感(精选5篇)余光中作品精选读后感(精选5篇)读后感需要在注重个人思考和体验的同时,尊重作品的作者和文化背景,对于作品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具有参考价值。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余光中作品精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学习。

余光中作品精选读后感(篇1)我很喜欢余光中的散文。

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会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里世界,随着他的文路去触摸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霁月、他的深深思乡情愁…每篇散文里作者无论走在哪里,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颗炽热的思乡情怀总在系恋着祖国,思恋着故乡,无论夜里醒来的床前明月,还是梦里阳关的大道,无不是作者行途中执着的灯盏,引领作者的心回归故里田园,投入到祖****亲的怀抱。

我觉得余光中的文字贵而不浮,绚丽而不虚幻,温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气磅礴,不愧称之为文化大家。

正如杨克所说:“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比较华美。

”如果借用杨克的话来对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简评结笔,也正是抒出我对余先生的景仰之情……余光中作品精选读后感(篇2)昨天郑广赋医生有在微信里面发了一篇写给未来的你,并且说最好每晚睡前读三遍,在认认真真的读了三遍之后我觉得里面的每一句都能够单独拎出来,因为每一句都是非常有用的。

我觉得他真的就是写出了一个优秀的人的模样,他教我们要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教了我们一生做一件事情足矣,教了我们要懂得珍惜懂得感恩,要学会聆听,要懂得学习,要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要做一个正直、勇敢、独立的人。

真的是每一句都是可以单独拎出来作为做人的准则。

其实我的读后感特别的简单,我就是觉得这一生中要做到一个时时都要努力学习,懂得去感恩,懂得去完完整整的做好一件事情。

学无止境,每天都需要进步,不学习不进步就是退步。

凡事要懂得去感恩,感恩别人快乐的是自己,作为一个优秀的人不是那么容易,但是要有最起码的准则。

翻译的技巧书评

翻译的技巧书评

翻译的技巧书评《翻译的技巧》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翻译指南。

这本书由余光中撰写,以其简明扼要的风格,系统地介绍了翻译的基本原理、技巧和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认识到翻译是一门复杂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严谨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能力。

首先,书中强调了翻译时的理解能力。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将其转达给读者。

作者以他丰富的翻译经验为基础,指出了在理解上容易出现的误区,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其次,书中介绍了一些翻译中常见的技巧和策略。

比如,作者提到了对比翻译和对等翻译的区别,指出了在不同语种之间存在的差异,这对于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十分重要。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灵活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翻译中避免文化冲突。

这些技巧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增加了翻译作品的质量和可读性。

除了基本原理和技巧,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翻译资源和工具。

作者推荐了一些在线词典和翻译软件,这些工具可以帮助读者更快速地查找词义和解决一些常见的语言难题。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翻译困惑和难点,并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法和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最后,在整本书中,作者还强调了翻译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培养。

翻译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书中提供了一些实例和练习题,帮助读者锻炼自己的翻译技巧,同时还提供了一些评价标准和自我检验的方法,帮助读者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总结起来,余光中的《翻译的技巧》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翻译指南。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翻译的基本原理、技巧和方法,学习如何准确地理解原文并转达给读者。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翻译资源和工具,帮助读者更好地解决常见的翻译困惑和难点。

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培养,读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翻译任务。

《翻译乃大道》读后感

《翻译乃大道》读后感

《翻译乃大道》读后感——漫谈语言的欧化李刘勇01适时出现的书,就像有的人就在那里,你绕来绕去总会找到他。

我们这一代很快成为不熟悉中国传统而又目光挑剔的读者,把目光本能的转向西方世界,饱读文化的舶来品而得偿所愿。

甚至,有人宣称宁做西方缪斯的再传弟子,也好过在故纸堆里淘取仅有的滋养。

漫长的中国古代史向来注重因袭传统而勿多变革,绝想不到近人大做生活转向。

徒劳的几经变迁,却发现自己的根基已遥不可见了,此乃小儿无罪,稚子无谋?以语言为例,自1922年胡适做《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国语的欧化正式为我们注意。

语言是我们的共同语境,语法则是为了组织世界,我们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生活一种,文如其人便出于此理。

原滋原味的中国语言读来朗朗上口,这不是我们出自同一源泉的绝妙证明吗?古代留下的只言片语大多澄明,随着文字的推广我们的文字却越来越平庸,古人俯首案前书就的传统现在在哪里呢?我们还有多少文章千古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如今我们写起文字来,就像KTV 里彻夜不眠的人们,虽也我以我口抒我心,却大不如前,这不过是看着屏幕翻唱,这就是现代不创造主义的休闲娱乐。

不妨试想,现在KTV 里器乐齐全,人们坐在里面要像巴赫贝多芬那样弹奏音乐——每一刻都是更高精神世界的回响。

简直不可想象!真正的精神高贵的确是秘传的精灵歌语,只有虔诚的人获得感召前往聆听。

布洛克对小说的评论同样适用于文字,“现代文字英勇地与媚俗的潮流抗争,最终被淹没了。

”生活是一次不可阻止的浪潮,我们越来越像自然酝酿许久的洪水猛浪,疯狂的漫延到一切角落。

之后,将留下什么呢?02回到我们的生活吧,信息破碎的时代充满了什么样的文字?网络文、新闻体、翻译文……不可不谓势如洪水。

近日看到一个十几岁小伙,大喝一声,看我法宝,接着从裤兜里有模有样地掏出一个溜溜球,真是哭笑不得。

与此相对,我们提笔忘字已不是个例,还能写写通顺的文章已是万幸。

随处可见,公式化的句型,不假思索的“的的”不休,单调的语言缺乏创新,缺乏学习。

《余光中诗选》读后感

《余光中诗选》读后感

《余光中诗选》读后感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诗歌似乎已经被淡忘在角落,被大众所忽视。

然而,当我翻开《余光中诗选》,读到其中一首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感受到了诗歌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余光中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我。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明了,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是对人生哲理的阐述,他都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乡愁》一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他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将乡愁化作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眼前。

读到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异国他乡遥望故乡的情景,感受到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厚爱。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除了对乡愁的抒发,余光中的诗歌还涉及了许多其他主题。

他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性光辉,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的诗歌既有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又有对人性的赞美和颂扬。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理解,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责任和担当。

读《余光中诗选》,我不仅被诗人的才华和诗歌的魅力所吸引,更被其中蕴含的哲理所触动。

他的诗歌让我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他的诗歌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善良,也让我意识到了生活中的艰辛和挑战。

通过读他的诗歌,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余光中诗选》中的许多诗篇都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它们不仅展示了余光中个人的创作才华和思想境界,更反映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某些方面。

读这些诗歌,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一同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这些诗歌让我更加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也让我更加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中国人。

总的来说,《余光中诗选》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我。

读这部诗集,我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诗人的才华,更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余光中经典》读后感

《余光中经典》读后感

《余光中经典》读后感《余光中经典》读后感【《余光中经典》读后感】如今,能读到一本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诗歌集,并且以崭新的图文形式出现,对于喜欢读诗的朋友而言,不仅能闻得气味,更能尝出滋味,无疑是件既快乐又奢侈的阅读体验。

一直被定位于“乡愁诗人”的余光中对此曾说:“我的小诗《乡愁》在大陆流传颇广,能背的人很多。

这首诗像是一方面介绍了我,另一方面,却也遮住了我,使不少读者只见名片而不见其人、把我简化为‘乡愁’诗人定了位,《乡愁》只是我的门牌……”余光中在《迎接新书上》中称:“我在大陆出书,散文远多于诗,如今有了这本诗选,读者在《乡愁》之外,还能多看我的其他诗作,仍不失为迟来的补偿。

”诗歌批评家谢冕将《余光中经典》以“七情”划分,分乡情、爱情、亲情、友情、世情、风情、心情,他在本书的选编《序》中说:“我始终认为诗是从情出发的,以表述情感为根本的一种文体。

”若是将余光中的诗喻为女子,选取的百余首诗,均为经历过时间打磨经久不衰的美人,有著名的《乡愁》《等你,在雨中》《莲的联想》等名篇。

在余光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几乎都是女性,妻子、女儿,他曾形容自己住在女生宿舍,而他与妻子范我存从年轻时期的炽热恋情牵手至今,在文坛被传为佳话,也算是稀缺品。

国外的有马克·吐温,他与奥莉娅仅携手30多个年头,共度华与贫穷。

余光中将他与范我存的感情化作一首首动人情诗,如年轻时的《灵魂的触须》:“当你爱我时,你的眼睛/便时时来寻找我的;/当你恨我时,你的眼睛/便留心将我的躲避。

/这一对淡的敏感的眸子/原是你灵魂的触须,/从它们的方向我可以探知/你灵魂每刻的消息。

”晚年的《珍珠项链》:“就这么,三十年的岁月成串了/一年还不到一寸,好贵的时光啊/……温润而圆满,就像有幸/跟你同事的每一个日子/……分手的日子,每一粒/牵挂在心头的念珠……”岁月使爱情转化为亲情,上升为不渝的感情。

在《削苹果》里,妻子简单的削苹果动作在诗人眼中为无私的奉献:“把最好的果肉给我/而带粒的果心总是/静静,留给你自己。

聆听余光中有感

聆听余光中有感

聆听余光中有感余光中,一位老得漂亮的大师,说出“善待中文”四字,我觉得里面有两层含义。

其一,近来中文遭到“虐待”。

高科技使我们不用提笔即可成字,中文的形态美易被忽视,中学生作文中常见多处错别字、字迹潦草、满纸大白话等现象,美丽的汉字、诗词被抛之脑后。

不得不说,这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华民族的可悲之处,不断“拿来主义”,却忘了“守住主义”,一个民族她文化的一大载体,就是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没有了,文字没有了,那她的文化就无从依附,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中国重视英语教育不能算错,毕竟英语是国际性语言,但中文教育的忽视毋庸置疑是错误的。

“中文”的遭遇其实是中华文化现状的一个缩影,成长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虎背熊腰,但累累的伤痕触目惊心,近几年政府出台了多种政策保护传统文化,效果显著,但距它应该屹立的位置还是有一大段距离。

其二,中文值得善待。

从事文学创作或翻译的人士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内涵,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文章活灵活现,谨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余先生说道“白以为常,文以应变,俚以见真”,体现了中文的独特魅力,这种独特的魅力会不自觉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我们比如说“求之不得”,谁不会讲,可是“求之不得”是《诗经》来的,“天长地久”是《老子》来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庄子》就有了,登上高峰时,我们会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到夕阳西斜,会感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些美丽的成语、诗词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有时候离了这些,话都讲不出来。

“创作也好,翻译也好,不过是想跟大家一同来认识我们美丽伟大的祖国,是有无穷的能在那儿让我们来使力,让我们来发功,我们要善待中文。

”这样的话从头发花白,满心乡愁的人的口中讲出,是不是格外铿锵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光中谈翻译》内容概要:翻译与批评、中国古典诗的句法、中西文学之比、几块试金石——如何识别假洋学者、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横行的洋文等内容……
《余光中谈翻译》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

作者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

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

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余光中谈翻译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打开此书一看,可称得上是余老的论文集有一半论文可谓历史悠久,
是写给父辈们看的。

第一篇与最后一篇相隔30年,时间相隔久得叫人要害相思。

有一半论文是写在6070年代,语言上还有点古而未化后期的文章阅读起来就舒服多了,笔锋锐利依旧,余老对三十年代的’作家的作品不慎待见,特别是朱自清写的《匆匆》,被批“不耐咀嚼不堪细析的少作”、“忧来无端的滥情之作”。

余批评此文章“混乱不堪,之所以混乱,就是滥用代名词”、“今日读来,恍如隔世”。

余老一向高傲,却给钱钟书钱老给与了高度的赞扬,在《论的的不休》引用了钱老的佳作,让人耳目一新。

但此书有一半文章并不高明,甚至文中的观点也已经过时了,毕竟近40多年过去了,建议取其精华地阅读,因为余老有时恃才傲物,观点过激,叫人不能苟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