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学弈
文言文两则_学弈
文言文两则_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则简短的文言文《学弈》,讲述了一个关于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成果的故事。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他的棋艺高超,声名远扬。
当他决定教导两个学生下棋时,故事便由此展开。
其中一个学生,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聆听弈秋的教导。
他的眼神始终聚焦在棋盘之上,心中所想唯有弈秋所传授的下棋技巧和策略。
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布局,他都用心去领悟,去思考。
他深知,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掌握下棋的精髓。
这种专心致志的态度,使得他在学习下棋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技艺日益精湛。
而另一个学生呢?他虽然也坐在那里听弈秋讲课,但心思却早已飘远。
他总是觉得天空中会有鸿鹄飞来,想着要拿起弓箭去射击它们。
他的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下棋上,对于弈秋的教导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他无法集中精力,无法专注于眼前的棋局,总是被外界的干扰和自己的杂念所影响。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棋艺突飞猛进,而那个三心二意的学生,却远远不如前者。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是因为后者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人的智力水平在出生时或许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后天的学习中,态度往往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就如同这两个学弈的学生,他们拥有同样优秀的老师,同样的学习机会,但由于学习态度的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专心致志的学生,他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学好下棋。
他懂得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其中。
他不会被外界的诱惑所干扰,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退缩。
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而那个三心二意的学生,他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坚定的信念。
他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想法所左右,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努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掌握一项技能,都需要我们保持专心致志的态度。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及赏析《文言文两则》课文原文1.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赏析:《文言文两则》这篇课文包含了两个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故事:《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这两个故事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故事,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学弈》这个故事讲述了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却心不在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阐述了专注的重要性。
《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则讲述了孔子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的大小和远近。
两个小孩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但孔子却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自己已经知道的,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同时,这个故事也鼓励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的来说,《文言文两则》这篇课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启示,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
同时,通过学习这两篇文言文,我们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_学弈
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学习,第一个人 学得好,第二个人为什么学不好呢?
答:前一个人专心致至地学习,后一个人 却是一心二用地学习,这样的结果是不一 样的。
知识巩固
解释词意。
弈: 下棋
善于,擅长 善: 援: 拉
教导 诲:____ 天鹅 鸿鹄: ___ 一起 俱: ____ 这样 然: ____
弗若:不如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学弈
弈秋,人名 全国 的 善于擅长 让
下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教导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其中 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然 弈秋的 教导
一心 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 弓缴而射 之。虽与
天鹅 引,拉 带有丝绳的箭
之 俱学, 弗若 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非然也。
他,指 一起 前一个 人
1.使弈秋诲二人弈。 (人们)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2.思援弓徼而射之。 想着引弓箭去射天鹅。 3.为是其智弗若与?
以为(说)是这个(人)的智力比不上(那个人)吗?
人。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被尊 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记孟子言行的 书。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合在一起称“四书”
不如
了
因为
他,指 后一个
吗 说
不是这样
学弈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学习
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 只要弈秋讲的他都
专心听着;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 的教导,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汇总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1、《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第二课:《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日积月累(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必背内容汇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必背内容汇总第一课:《文言文两则》1、《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第二课:《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日积月累(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学文言文学弈原文译文内容解读
小学文言文学弈原文|译文|内容解读《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中的一个故事,它被收录在小学的课本中。
本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学弈的原文译文及解读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学弈》原文先秦:佚名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矣:了。
文言文解读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
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
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围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学弈》课件
班有两生,同学于室。…… 家有两儿,学球于师。……
事中见理 巧用对比
谢谢观看
弗弗而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惟弈者
自主学习单
1.【读一读】用学过的方法读通读懂这则故事。 2.【想一想】故事讲了什么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小 组内交流。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 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学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 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 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 然也。
两人相比,学习效果如何?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共同点
回顾写法
《学弈》
《管宁割席》
事例 对比
道理
两人学弈
锄菜 读书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华捉而掷去之
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宁读如故
歆废书出观
专心致志
牛刀小试 你能仿照这两则小故事,在具体事例中运用对比,把
《小猫钓鱼》改写成文言文,来说明专心致志的道理吗?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是什么导致两人学得不一样?
专心致志
对比
提炼写法
方法 事例 道理
文言文两则 学弈
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然而成绩就不如他了。
4、为是其智弗若与?
因为。 ②其:指那个不专心学习的人。 ①为:
③与: 相当于“吗”,表疑问或反 问。 译文: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
5、曰:非然也。
①曰:说,答。 ②非然: 不是这样。 译文:
答到:不是这样的。
【课后练习】
1、想一想 为什么两个人一同向弈秋学弈,而成绩却不一样? 答:学得差的那个人不是因为智力不如学得好的人, 而是因为没有专心去学。这说明只有专心致志,才 能学到真本领。
9.学弈
•
弈:下棋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鸿[hó nɡ]鹄[hú ]将至,思援弓缴[zhuó]
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 ]若之矣。为是其 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原文节奏】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 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
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wèi]是其智\ 弗若与?曰; 非然也。
【作者介绍】
• 孟子:名柯,字子舆, 鲁国邹邑(今山东邹邑) • 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 的后代,是孔丘的孙子 • 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 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 • 治家,教育家,是孔子 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 • 的代表人物。《孟子》 是记孟子言行的书。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他们中的一个人一
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学习,只要弈秋讲的,他都
专心地听着。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hó nɡ]鹄[hú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 之,虽与之俱学,弗[fú ]若之矣。
六年级文言文两则知识点
六年级文言文两则知识点在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两则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两则文言文不仅能让同学们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培养大家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两则文言文的知识点。
第一则文言文是《学弈》。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学习态度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
文中的重点字词有:“弈”,指下棋;“通国”,意思是全国;“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使”,让;“诲”,教导;“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惟……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鸿鹄”,指天鹅;“援”,引,拉;“俱”,一起;“弗若”,不如;“然”,这样。
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时,要注意结合字词的解释,比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是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但不如那个人学得好。
这则文言文所表达的道理是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第二则文言文是《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远近的问题,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文中的重点字词有:“东游”,到东方游历;“辩斗”,辩论,争论;“以”,认为;“去”,距离;“日中”,正午;“及”,到;“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决”,判断;“孰”,谁;“汝”,你。
对于这则文言文的理解,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意思是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这则文言文表现了两个小孩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在学习这两则文言文时,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首先是文言文的朗读。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
到正午时却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 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26
27
• 孔子不能决也。
•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通“谓”说
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乎?”
• 孔子/不能决也。
•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4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向东游历
辩论争论
原因,缘故
•
•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便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
一儿曰:“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代词,他,的意思
其一人专心致志 其中 为是其智弗若与?
代词,他的,代指学下棋时三心二意的人。
16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 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 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 然也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想着 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拉弓搭箭 把它射下来。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 (专心学习的人)一起学习,成绩却 不如那个人。因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 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17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 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 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 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31
难句质疑 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②早晨孰太为阳斜汝射多大地知,乎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文言文两则学弈
他,指前一个人。 ⑩矣: 了。 ⑨之: 不如。弗:不。 ⑦俱:一起。⑧弗若:
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 着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着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 一个学得好。
4、为是其智弗若与?
因为。 ②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①为:
③与: 相当于“吗”,表疑问或反 问。
【字、词义和译文】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弈秋:秋是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②通国: 全国。 ③之: 的。
④善: 善于,擅长。 ⑤弈: 下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让。 ①使: ③其: 其中。 ④惟: 只。 ⑤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⑥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②诲: 教导。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
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之: 指弈秋的教导。 ②鸿鹄: 天鹅。 ③援: 引,拉。 ④缴: 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⑤射之:指鸿鹄。 ⑥虽与之: 他,指前一个人。
学弈
弈:下棋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hó nɡ]鹄[hú ]将至,思援弓
缴[zhuó ]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作者介绍】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 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5、曰:非然也。
①曰:说,答。 ②非然: 不是这样。
《学弈》读后感7篇
《学弈》读后感7篇《学弈》读后感1今天,我们学完了新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文言文两则》,我内心感触最深的是第一篇文言文《学弈》。
《学弈》这篇古文主要写了下棋高手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虽然两人在一起学,但两人的学习态度却截然不同。
一人专心致志,谨记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则在做白日梦,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用弓箭将其射下。
看来这篇古文,我深受启发,我觉得有时我们和这两个学棋的人很相似。
记得有一天,我们快要期末考试了,数学老师就帮我们复习这一学期所有的体系及知识要点。
一开始,我们听的十分认真。
可到了后来,老师讲到计算圆的周长及面积的时候,有的同学就不再听了。
因为这是本册书中最难的,老师反反复复讲了好多遍了,他们都以为自己的“翅膀硬了,可以飞翔了。
”结果在大考的时候被扣了分(校对的时候知道的)。
其实,不管这种题讲过多少遍,哪怕是100遍,但当你听到101遍的时候,你会对这种题有一种新的认识,同时也会收获一份新的果实。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的听老师讲题,要专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要想学弈中的前一个学生那样谨记教诲,这样才能学业有成。
记得,还有一次,老师教我们一些成语的用法及意思,我听到一半时就以为自己全部懂了,对这个成语了如指掌了。
便开始做小动作。
在写作或说话的时候乱用,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这就是我像后一个学生那样虽听之却满心脑子胡思乱想,这就是因为我像后一个学生那样三心二意啊!不专心致志,怎么能学到本领呢?读了这篇古文,我知道了学习时一定要专心致志,认真记录,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做人处事也一样,要脚踏实地,坚持到底。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如果马马虎虎的学习,你将一事无成。
文中作者讲述了《学弈》这篇__的故事情节,作者读完这本书后深受启发,联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使作者明白了做人处事要脚踏实地、坚持到底的道理。
__行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分明;内容充实,叙事完整;不足之处在于语言平淡口语化。
如:“因为这是本册书中最难的,老师反反复复讲了好多遍了,他们都以为自己的翅膀硬了,可以飞翔了。
文言文两则学弈
文言文两则学弈学弈,乃古代经典之教育故事,其蕴含之深意,至今仍具启迪之效。
故事开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此则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远。
先说那专心致志者,其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于棋局之中,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皆为弈秋之教导,此乃求学之正道。
因其专注,故能领悟弈秋之精髓,技艺日进。
而另一人,虽同坐于室,同听弈秋之教诲,然其心不专。
常思鸿鹄将至,欲以弓缴射之,心思全然不在棋局之上。
如此态度,即便有良师在前,亦难有所成。
由此观之,学习之成败,非在天赋之高低,而在于用心之专否。
专心致志者,能聚精会神,将所学牢记于心,反复琢磨,自然进步飞速。
心不在焉者,纵有一时之聪明,终因不能持之以恒、全心投入,而落后于人。
此故事于今时今日,仍具重要之启示。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常有诸多诱惑与干扰。
或为电子游戏之吸引,或为社交活动之纷扰,若不能坚定心志,专注于学业,便易如那“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子,学业难成。
且看如今之校园,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复习预习,成绩自然优异。
而有的学生,上课分心,交头接耳,作业马虎应付,成绩可想而知。
再观社会之种种职业,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文艺创作者,亦或是普通的劳动者,但凡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者,无不是专心致志、刻苦钻研之人。
又如我们追求梦想的道路,若三心二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梦想终成泡影。
唯有心无旁骛,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行,方有可能实现理想。
学弈之理,不仅适用于学习,亦适用于生活之方方面面。
无论是读书、工作,还是修身养性,皆需专心致志。
只有如此,方能在各自的领域中有所收获,成就一番事业。
回顾历史,诸多名人贤士,皆因专注而成就非凡。
司马迁专注于著史,忍辱负重,终成《史记》这一史家绝唱;曹雪芹专注于创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有《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文言文两则一、《学弈》学弈者,不可不知也。
其为一术,涉及智慧与策略之争。
《论语》云:“谋全学与。
”言学弈者当为谋及其全,勿妄行也。
《学弈》一文,乃概括弈者之学及其精髓者也。
1. 弈者之学弈者,即棋手也。
棋,源自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盛行于世者,以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四种为最。
棋,虽小,却蕴含博大精深的智慧。
学弈者,当力戒求胜之念,悉心修炼其棋艺,以求提升智慧。
学者宜沉心静气,加强基础,深入研究,坚持反思总结。
如习围棋者,须熟悉基本规则、数子技巧与布局策略,又当借鉴前人经验,广泛阅读棋谱,并亲身实践。
2. 弈者之精髓弈,为智慧与策略之较量,弈者之精髓,亦在智慧与策略之中。
智慧,即思考与判断之力。
弈棋之际,须深思熟虑,明辨棋势,抉择出最佳着法。
智慧,为弈者之攸关,需修炼于日常思考与多样学问中。
策略,即计谋与谋略之巧。
弈棋之时,须具备长远谋划与周密步局之能。
策略,为弈者之域,需通晓于聪慧头脑与灵动指法之间。
二、《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乃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之对话文。
此文写于公元1046年,为唐代散文创作的重要文献之一。
文中描绘了两个少年的争辩,展现了他们智慧与辩才的风采。
1. 文章结构文章共分四段:第一段,描绘两小儿之辩日开始,一幼辩者以“肉食者谋之”为论点;第二段,另一幼辩者反驳以“草木之名者,谋之其里”;第三段,两小儿开始大聚辩论,并相互反驳;第四段,两个小儿几经辩辩,终未能定论。
2. 文章主旨《两小儿辩日》的主要内容是两个孩子围绕“谋之者道”的问题展开辩论。
一方以“肉食者谋之”为观点,主张万物寻求谋生的本能是由于其要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引起的;另一方则以“草木之名者,谋之其里”为反驳,提出了物种间满足生活需要的协同共生关系。
整篇文章通过表明两个孩子对待问题的不同角度,以及就同一个问题进行的激烈的论辩,展现了作者对于智慧与辩才的赞美与思考。
3. 文章启示《两小儿辩日》从对话的方式出发,探讨了智慧和辩才在辩论中的作用。
最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课后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课后知识点一、《学弈》全文翻译: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课后知识点: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二、注释1)字、词:弈:下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辩斗:辩论,争论。
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三、课后答案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2.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连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吗?把你的感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篇一: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是这个么《学奕》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两小儿辩》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孔子不能决也.译:孔子去东方游学时,看见了两个孩子正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但是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感觉很清清凉凉,到了正午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也不能判断两个孩子的对错.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篇二: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16]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 )[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孔子不能决[25]也。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学弈课堂笔记之原文翻译
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学弈课堂笔记之原文翻译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学弈课堂笔记之原文翻译1、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学弈课堂笔记之原文翻译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学弈课堂笔记之原文翻译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2、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之咏柳课堂笔记与翻译①主要内容: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②简介: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
其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③字词释义:咏:歌颂,赞美。
碧玉:这里用来形容嫩绿的柳叶。
妆:装扮,打扮。
一树:满树。
一是满、全、整个的意思。
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
细叶:柳树新萌发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似:像。
裁:裁剪。
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条。
④古诗词大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四年级下18课文言文两则铁杵成针的课堂笔记四年级下18课文言文两则铁杵成针的课堂笔记主要内容:讲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从老妇人要将铁杵磨成针的这件事得到启发后发奋读书的故事,揭示了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字词释义:成:完成。
去:离开。
是:这。
方:正在。
欲:想要。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文言文翻译: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
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弈秋①,通国②之③善④弈⑤者也。
①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 所以称为弈秋。
②通国:全国。 ③之:的。 ④善:善于,擅长。 ⑤弈:下棋。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一.“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 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 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 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 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 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 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 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 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yì
关于文言文
•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 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 者也”。
• 语句简洁,语句意思非常丰富; • 有些词语的意思和今天的意思发
生了变化。
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刻舟求剑》《拔苗助长》《叶公好龙》《守株待兔》
这些都是古人写的文章,古人写的文章, 我们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文言文是中国的 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 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语 句简洁,语句意思非常丰富;有些词语的意思 和今天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 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
示“他”、“她”、“它”。如: 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 “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 (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 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 (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
①为:谓,说。
②其:他,指后一个人。
③弗若:不如。 ④与:吗。 ⑤曰:说。 ⑥非:不是。 ⑦然:这样。
译文:说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 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
下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弈秋,人名 全国 的 善于擅长
让
教导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其中
只听弈秋的教导
学弈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学习 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要弈秋讲的他都 专心听着;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 的教导, 但心里却一直以为将会有天鹅飞来, 想着拉弓用系着绳子的箭去射它。
这个人虽然和 那个人一起学习, 但成绩却不如他。 是说他的智力不如那 个人吗? 不是这样的。
2.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课文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 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 ()心()意 • ()心()意 • ()心()志 • ()精()神 • 东()西() • ……
主要内容
• 这篇文章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 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 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 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 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 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 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虽然 弈秋的 教导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 之。虽与
天鹅
引,拉 带有丝绳 的箭
之俱学, 弗若 之矣。为是其弗若与曰:非然也。
他,指 前一个人
不如 了
他,指 后一个人
说 不是这样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 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 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 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 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个 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 不如那个人。是说他的聪明才智不如 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使①弈秋诲②二人弈,其一人专心 致志③ ,惟④弈秋之为听。
①使:让。
②诲:教导。 ③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④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 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 导。
一人虽听之① ,一心以为有鸿鹄②将 至,思援③弓缴④而射之⑤ 。
①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②鸿鹄:天鹅。 ③援:拉。 ④弓缴:弓箭(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⑤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 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 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①俱②学,弗若③之矣④ 。
①之:他,指前一个人。 ②俱:一起。 ③弗若:不如。 ④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
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为①是其②智弗若③与④ ?曰⑤ :非⑥然⑦也。
定向
•学习《学弈》 1、读准 2、理解 3、品味 4、背诵
图
学 弈
【作者介绍】
孟子:名柯,字子舆,鲁国邹邑(今山东邹邑) 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是孔丘的孙子 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 的代表人物。《孟子》是记孟子言行的书。
本课的文学题材是文言文。那 么,什么是文言文呢?
学弈
这篇文言文通过写( 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 ) 的事。 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 二意 )的道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条件一样 态度不同专心致源自成功一心二用失败思考讨论
1.两个人同时在最好的老师指导下学 棋,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答:因为一个人专心致志学习,而 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 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 何如?”“之”意为“到……去”, 句子的意 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
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 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 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 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 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 ,文言文, 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
yì
huǐ
weí
hú
弈 诲 惟 鸿鹄
缴 弗 zhuó fú
yǐ
矣
yú
与
学弈 弈秋,通国之 / 善弈者也。使 / 弈秋 /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