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知识点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
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1. 什么是分封制呀?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家长把家里的财产和权力分给各个孩子去管理,这在古代可太常见啦!比如周朝就实行过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再往下分,这就是一种统治方式呢。
2. 郡县制你知道不?这就像是把一个大蛋糕切成很多小块,然后由专门的人来管理每一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大力推行郡县制呢,让国家管理更有效率啦!3. 科举制呀,那可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呢!就好像一场超级大赛,给那些有才华的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能够脱颖而出,走向辉煌呀!从隋朝开始一直延续了好久呢。
4. 丝绸之路那可太有名啦!这不就是古代的贸易大通道嘛,就像现在的高速公路一样,把中国和其他国家连接起来,各种商品和文化就在这条路上交流传播,厉害吧!5. 儒家思想大家都听说过吧?这可是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呀!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和生活,孔子就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呢。
6. 四大发明牛不牛?造纸术让知识传播更容易啦,印刷术让书籍大量生产,火药那可是威力巨大,指南针帮助人们在海上不迷路,这可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呀!7. 行省制是啥呢?可以理解为把一个大区域划分成几个部分来管理,元朝的时候就实行了行省制呢,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很大哦。
8. 庙号是什么玩意儿?就好像给皇帝起个特别的称号,用来纪念他们的功绩或者特点,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啥的,是不是很有意思呀?9. 史记可是大名鼎鼎呀!它就像一部时光机器,带着我们回到过去,看看古代发生的那些精彩故事,司马迁写的可真棒呀!10. 贞观之治懂不懂?那就是唐太宗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呀,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样美好,人民生活幸福,社会稳定呢。
我觉得这些历史学考研名词解释都很有意思呀,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呢!。
史纲知识点总结考研
史纲知识点总结考研一、远古时期(公元前200万年-公元前3000年)1.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2. 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变迁3. 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兴起和发展4. 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制度5. 原始宗教和原始神话二、古代史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476年)1. 世界各地最早的文明及其特点2. 汉谟法尔斯帝国、希腊、罗马帝国等古代文明的兴衰3. 古代东方文明的发展和传播4. 古代帝国的形成和发展5. 古代宗教和哲学的演变三、中世纪时期(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1. 欧洲中世纪的农业革命和商业繁荣2. 伊斯兰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兴起和发展3. 欧洲封建制度和教会的权力4. 十字军东征、回教徒帝国和蒙古帝国的侵略5. 东方文明的传播和交流四、近代史时期(公元1453年-公元1914年)1. 欧洲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2. 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和全球化3.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4. 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独立运动5. 世界大战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迁五、现代史时期(公元1914年-现在)1. 世界两次大战和国际秩序的变革2. 冷战和美苏两极对立3. 反殖民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4.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5.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革六、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总结1. 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和演变2. 秦、汉、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3. 隋、唐、宋、元、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4.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人和伟大事件5.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专题研究七、中国近代史重要知识点总结1. 中国近代社会制度和变革2.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3.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国共斗争4. 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5.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八、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互通1.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2.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3. 世界宗教和文化的传播和交融4. 现代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5. 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九、历史思想方法论和历史研究技能1. 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2. 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事实的规律性3. 史学理论和历史文献的分析4. 历史研究的创新和突破5. 历史写作和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以上是史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考研有所帮助。
考研历史学:重要考点简要总结
考研历史学重要考点简要总结在所有统考专业中,历史学算是一个冷门,不过都说学历史,让人变得睿智,这话一点不错!对于历史学,相信很多人也有疑问,不知道如何复习才是最有效率的,所以在这,历史学老师提示了以下内容给大家,希望大家在首轮复习中能够学有所获!1.重要改革改革很难将其归属在哪一专题,因为大多数改革涉及诸多方面。
比较重要的改革应该在复习过程中予以足够的关注,这也是考试重点关注的对象。
中国古代主要有如下比较重要的改革:管仲相齐、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前秦改革、北魏改革、周武改革、刘晏改革、杨炎改革、后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改革、张居正改革。
在某一时代,改革是当时的主旋律,就更要予以关注,因为这是理解当时社会特色的关键,如春秋战国,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
2.重要人物相对而言,重点人物的标准比较容易把握,每个时段的重要人物一般都有定论,主要指与社会变动密切相关,或对社会变动影响巨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特别是前者,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其行为、措施可以涵盖多个方面,甚至通过了解其人,就可以了解某一时代的历史风貌。
最典型的如秦皇、汉武、光武、曹操、魏孝文帝、隋炀帝、唐宗(二宗)、宋祖、成吉思汗、忽必烈、明太祖、成祖、康、雍、乾等人,而管仲、李悝、商鞅、杨炎、王安石、张居正、韩非、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也对历史影响巨大。
考研也许不会单独将某一人物作为考题,但完全可以将与其有关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作为考试内容,因此,一定要掌握这些历史人物。
3.重点事件与重点年代。
政治事件、重要战役、重要区域、统一年代、改革年代、制度颁行年代、政权建立年代。
这一划分相对于以上的划分更为详细,当然,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考试点均涵盖其中,但各断代的基本线索,以及比较重要的内容已经基本包括进去。
更具体细微的内容只能留待大家复习。
考研《313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考点归纳
考研《313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考点归纳一、列强历次侵华战争(一)鸦片战争1.鸦片走私(1)背景英国商人企图利用走私鸦片的方式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影响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英国资产阶级赚取了巨额利润,中英贸易关系也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加剧了清政府的腐败衰落,军队也逐渐丧失了战斗力。
2.虎门销烟钦差大臣林则徐奉命到广州禁烟,收缴鸦片两万余箱。
自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在林则徐主持下,所有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3.战争过程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以禁烟运动作为侵华战争的借口,于1840年6月封锁广州海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封建制度的腐朽、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战争背景1856年,正当清政府忙于与太平天国作战之际,英国、法国为了扩大《南京条约》所取得的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2.战争过程1856年10月23日,英法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广东巡抚、广州将军等投降敌人,组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
1858年6月,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24日、25日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3.战争性质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大肆侵略,并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1年8月6日《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8年5月28日《瑷珲条约》;1860年10月底《北京条约》;1864年10月《勘分西北界条约》;沙俄共侵占1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四)中法战争1.入侵越南1862年,法国侵越并签订《西贡条约》。
历史313考研论述题
历史313考研论述题
历史313考研论述题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广泛,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会出现在历史313考研论述题中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供您参考:
1. 中国古代史:论述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和影响。
可以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2. 中国近代史: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和影响。
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 世界古代史:论述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4. 世界近代史: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5. 世界现代史:论述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原因和影响。
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在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进行论述,并突出其重要性和影响。
2. 注意史论结合,既要叙述历史事实,也要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
3. 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简练。
4. 答题前可以先列出提纲,再逐步展开论述。
以上是一些可能会出现在历史313考研论述题中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考研政治历史时间轴梳理
考研政治历史时间轴梳理政治历史是考研政治科目中的重要一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广泛且复杂,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地梳理考研政治历史的时间轴,下面将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进行梳理。
1.远古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以前,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出现了大量村落和氏族联合的部落组织。
-夏商周时期:距今约4500年至250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也是中国历史的开始阶段。
夏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首次在华夏地区统一了政权,周朝取代了商朝。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以诸侯国的作战和争夺为主要特征。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时期的延续,时期内中国分裂为七个强大的国家,相互之间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
3.秦汉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汉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统一时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相继灭亡,晋朝建立。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中国分裂为南朝和北朝,南北朝之间争夺不断,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南朝有宋、齐、梁三个朝代,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5.隋唐时期-隋朝: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由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局面,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
6.宋元明清时期-宋朝: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元朝:公元1271年至公元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的王朝,由成吉思汗的儿子忽必烈建立,统一了中国的政权。
历史学考研之世界史知识点: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历史学考研之世界史知识点: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一、19 世纪初拉美独立运动1.历史背景(1)一直到19 世纪,西、葡两国仍然是拉丁美洲的主要殖民国家。
西、葡两国在政治上对拉美殖民地实行专制统治,由国王任命的总督直接管理;在经济上对拉美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大肆掠夺殖民地的金银并对其贸易实行垄断政策;在思想上通过天主教会实行严厉的控制,建立了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实施镇压。
(2)18 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拉美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要求摆脱宗主国控制的呼声愈发强烈,拉美社会对西、葡两国实行的其他政策也更加感到普遍的不满。
另外,拉丁美洲地区的阶级矛盾也在此时开始显现出来,加剧了殖民地社会矛盾的复杂性。
加上这一时期西、葡两国的国力衰弱。
奴隶贸易:欧美殖民主义者劫掠贩卖非洲黑人的罪恶贸易。
1501 年,第一船非洲黑人奴隶从西非运至加勒比海西班牙殖民地圣多明各岛的奴隶种植园。
从此,横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兴盛,葡、西、荷、意、英、法、普等西方国家相继卷入。
到17 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
贩奴船先从欧洲满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运回欧洲,史称“三角贸易”。
奴隶贩子从中可以获得数百倍的利润。
19 世纪下半期奴隶贸易才逐渐衰落。
奴隶贸易严重摧残了非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最野蛮的殖民活动。
米达制:西属美洲殖民地时期主要存在于秘鲁地区的一种强迫徭役制。
在印第安人语中,“米达”是“轮换”的意思。
米达制源自秘鲁的前印加时代,指当时印第安人盛行的一种公社成员按一定比例、定期轮换、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一种义务劳动制。
它贯穿于印加帝国形成、发展过程,曾起过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
西班牙征服秘鲁后,殖民者盗用印加时代“米达制”轮换劳动的形式,使其注入奴隶制强迫劳动的因素,遂成为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在印第安人中强制推行的徭役制度,实则是隐藏在轮换劳动形式之下的普遍奴隶制,具有极其残酷的特征。
历史考研常见考点解析
历史考研常见考点解析历史考研是许多历史爱好者考取硕士学位的途径之一,因此了解常见的考点对于备考来说非常重要。
以下是对历史考研中常见的考点进行的解析和说明。
一、古代中国历史考点解析在古代中国历史的考点中,主要包括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事件等方面。
对于每个朝代的兴衰以及与其他朝代的联系和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备考中的重点。
在论述历史事件时,需要注意事实准确、论据充分,并对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进行分析。
二、中国近现代史考点解析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考点中,主要涉及到了清末民初的政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
备考时需要掌握各个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和背景,并能够分析事件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此外,还需要熟悉相关历史人物的思想、理论以及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三、西方古代史考点解析在西方古代史的考点中,主要包括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等时期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
备考时需要对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解和研究,理解这些事件和人物对西方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还需要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
四、世界近现代史考点解析在世界近现代史的考点中,主要涉及到了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和影响力。
备考时需要了解并分析近现代史上的各个重要事件,包括世界两次大战、冷战、世界经济危机等。
同时,还需要熟悉各个国家、地区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五、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考点解析在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考点中,主要涉及到了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等方面。
备考时需要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如唯物史观、历史唯心主义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
此外,还需要了解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方法,能够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方法。
总结历史考研中的常见考点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
通过对古代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西方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以及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等考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备考历史考研,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考研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解析
考研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解析近现代史是考研历史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囊括了从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考研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点进行解析,包括国际关系、战争与冲突以及现代化进程与社会变革。
一、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近现代史中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各国之间的外交政策、联盟关系、领土争端等方面。
在考研中,重要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列强与殖民主义:近现代史的开端伴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和殖民扩张。
在考研中需要了解各个列强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殖民地,以及殖民地对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2. 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秩序:考研需要着重了解一战和二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如联合国的成立、冷战的爆发等。
3. 冷战与国际格局:冷战是近现代史中的一个主要主题,它塑造了战后世界的国际格局。
考研需要掌握冷战的起源、冷战期间的主要事件与冲突,以及冷战的结束。
二、战争与冲突近现代史中的战争与冲突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考研而言,需要着重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 一战和二战:一战和二战是近代历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两次战争,它们不仅决定了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还为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2. 革命与内战:近现代历史中,各国革命和内战层出不穷。
考研需要了解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越南抗法战争等主要革命与内战的起因、发展过程和影响。
3. 近现代冲突:除了世界大战和革命内战,近现代历史中还涌现出许多地区性冲突,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印巴冲突等。
考研需要掌握这些冲突的起因、历史背景、当事国利益等。
三、现代化进程与社会变革近现代史中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是另一个重要的考点,它涉及到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需要关注的知识点:1. 工业革命与现代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是近现代史中最重要的经济变革之一,它对全球社会和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
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顾名思义,是指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解释社会的运动和变动。
它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和把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二、核心观点1. 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借鉴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的发展具有自我矛盾性和不平衡性。
物质的发展通过阶级斗争、社会变革等过程来实现。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驱动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动力。
三、主要内容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法律、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的体现,包括政府制度、法律制度、文化观念等。
2.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阶级斗争作用,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化和矛盾的产物。
阶级斗争驱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变革。
3. 社会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
这包括了法律、道德、宗教、科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四、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革命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在中国革命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和行动,推动了革命的胜利。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历史学考研必背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考研必背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为春秋五霸、公输班之谋、孔子之言、鲁国之治、楚国之变、郑国之乱、宋国之乱、晋国之乱。
战国时期为白公、田恒之谋、苏秦、张仪外交、兵家学说、儒家学说、墨家学说、道家学说、法家学说、农商手工业的发展、货币经济的发展、郡县制的变革。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战国、秦始皇的改革、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汉之际矛盾、秦始皇统一中国、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法制等。
汉武帝的战争外交、文景之治、西汉的经济、政治、农民起义、文学艺术、思想文化。
3.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魏、蜀、吴的形成、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社会。
汉朝灭亡、三国之乱、三国之后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社会。
4. 隋唐时期隋朝的统一、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经济。
唐朝的统一、唐朝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经济。
5. 元明清时期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治、元朝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经济。
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明朝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经济。
清朝的建立、清朝的统治、清朝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经济。
6. 近代史外患内乱、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民政府的建立、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7. 当代史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代社会生活、当代文化思潮、中国对外关系、中国军事建设、中国外交政策。
二、世界史1. 古代世界古代古埃及文明、古代古希腊文明、古代古罗马文明、古代印度文明。
2. 中世纪世界拜占庭帝国、伊斯兰文明、欧洲封建制、欧洲文艺复兴、欧洲探险、欧洲殖民。
3. 近代世界北美殖民地、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俄国、日本和德国的近代史。
4. 20世纪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冷战时期的世界、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政治、当代世界文化。
三、中国史和西方史的比较四、中西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使节、宗教、科学技术、医学、文学艺术、思想家。
历史313考研知识点总结
历史313考研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
1. 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阶级分化和生产力的提高,这导致了国家、军队和思想的变革。
同时,春秋时期的典章制度得到了完善,成为战国时期的社会基本制度。
国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时期,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在秦汉时期,社会变革非常迅速,尤其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革更是翻天覆地。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农学、艺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国家政权的动荡,社会经济的踌躇,文化艺术的辉煌。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为广泛的时期。
4.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工整,经济发展迅猛,文化艺术尤其是诗文等方面发展极为迅速。
而且在唐宋时期,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也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到外国。
5.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而且在元明清时期,中国还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此外,在元明清时期,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
考研历史复习资料归纳
考研历史复习资料归纳### 考研历史复习资料归纳#### 一、古代史1. 先秦时期- 夏、商、周的更迭及其政治制度。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特别是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兴起。
-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 秦汉时期- 秦朝的法制、度量衡的统一。
- 汉朝的开疆拓土、对外交往以及儒家思想的确立。
-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局面及其历史影响。
-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4. 隋唐五代十国-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
- 唐朝的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
- 五代十国的动荡与变革。
5. 宋元明清- 宋朝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成就。
-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扩张。
- 明朝的海禁政策与郑和下西洋。
-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闭关锁国。
#### 二、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2. 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的北伐与抗日战争。
- 国共合作与内战。
- 民国时期的文化与教育发展。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改造。
-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与影响。
-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4. 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的实施与经济特区的建立。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三、世界史1. 古代文明-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明成就。
2. 中世纪时期- 欧洲的封建制度与宗教改革。
-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3. 近现代史-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
-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全球化的兴起。
4. 当代世界- 信息技术革命与互联网的发展。
-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
-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在复习考研历史时,应注重历史事件的时间线、重要人物、关键事件及其影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
历史学考研专业课知识点之中国近代史
历史学考研专业课知识点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中需要考研历史学考生掌握的知识点,老师整理了出来,现在给考生作一个参考。
第一部分列强的对外侵略(1)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后果要好好把握。
有可能在这部分内容出非常细节的选择题和名词解释。
(2)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必然性。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要记住。
(4)战争后签订的重要不平等条约,可能会以论述题的形式出题。
(5)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6)《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7)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诸多矛盾中,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要熟悉。
第二部分清统治的衰落(1)太平天国当时具体采取了哪些制度,像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评价要熟记,有可能出现论述题。
注意《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
(2)义和团运动要注意和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作比较,它的影响要知道并掌握。
(3)"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4)义和团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5)清廷政局的变化。
(6)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在2009年的简答题已经考过,2012年不排除继续再考大题,要引起注意。
第三部分近代化的启动(1)关于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它们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都要掌握。
(2)洋务运动的内容,前期求强,后期求富所采取的措施要知道。
建立的一系列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对于建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等要熟记。
对于内容、影响有可能会出现论述题和史料分析题。
(3)维新变法思潮及戊戌变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
这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活动,要从背景、内容、意义方向好好掌握。
对于当时的代表人物,像王韬、陈礼垣等人物具体的思想要知道。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要掌握。
(4)"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根源,以及商办企业要了解具体有哪些,目的是什么。
历史考研知识世界近代史
历史考研知识世界近代史历史考研知识(世界近代史)如下:第一章近代初期的欧洲(1)文艺复兴发生的背景,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意大利;(2)文艺复兴的表现和历史意义,要重点掌握;(3)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表现;(4)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5)宗教改革以及反对宗教改革发展的背景;德意志成为矛盾焦点的原因;(6)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的主要教义主张异同;(7)各大宗教在各国的成就及历史地位;(8)君主专制时期英法的社会经济状况;(9)重商主义以及商业战争的根源、目的、影响要特别注意。
第二章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1)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的原因以及意义;(2)开明君主制主要是相对于君主专制而言的,其主旨在于将君主的权力与资产阶级所强调的理性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各种资本主义化的开明与进步措施,达到富国强兵,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目标。
这个知识点是今年大纲中新加的内容,关于它的原因、过程、影响要掌握;(3)启蒙运动及其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以及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要掌握;(4)宪章运动与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区别和联系;(5)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社会背景与特点;(6)意大利统一的背景、早期革命活动、1848-1849年的革命以及国家的建立;(7)美国独立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8)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9)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一定要知道;(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11)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第三章近代的亚非拉(1)西属拉美独立战争;巴西独立战争;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的反荷大起义;(2)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3)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构成、制度以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4)埃及人民抗英斗争及其在整个反帝斗争中的作用影响;(5)苏丹马赫迪的大起义的起义背景、过程、影响,出了名词解释或者让你说说马赫迪,要知道怎么回答;(6)埃塞俄比亚的两次重要的抗意斗争及其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要清楚;(7)古巴独立战争过程、结果、意义、影响;(8)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9)土耳其坦志麦特;(10)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会以论述和名词解释的方式进行考查;(11)阿里改革的背景、时间、目的、内容、结果、性质及其意义都要掌握。
历史考研复习重点讲义(原始社会)
第一章原始社会史前时代(一)考点解析:1.依据新大纲,要了解“I日石器时代的人类”和“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清楚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分期。
本章易出题的重点应放在具有重大史学价值的遗址发现, 如北京人遗址、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
2.关于远古社会的传说以及相关内容有出选择题的可能。
氏族公社可能出名词解释题。
(二)复习把握:1.关注复习涉及的相关概念、来龙去脉、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对下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
如史前分期、古人与新人、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对人类历史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址。
2.国考大纲中史前时代的概念:史前时代一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历史。
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
中国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
史前考古学着重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遗存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则通过文字、铭刻、古建筑等方面考察古人类的历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青铜时代,也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晚期也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辔、尧、舜)时期,一直没有确实的考古和文献证据。
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
这时期时间的跨度最大,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
猿人包括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蓝田人,后来的北京人的头结构又有了新的进步,北京人使用的是粗制的石器,过着极为艰难的原始生活。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复习本章,抓住两个中心词一石器时代和人类。
一、石器时代的概念石器时代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
考古学上划分时代,一般是以劳动生产工具的发展为尺度。
中国历史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学考研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及其演变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组织以王室为中心,宗法制度为基础,地方政权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
春秋时期政治进入分封割据阶段,社会经济剧变,农业生产、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商业兴起。
2. 战国时期的纷争与思想学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间的战国时期,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为七个小国,故有七雄之称。
而思想家列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都在这一时期活跃。
3.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变化包括秦朝的统一、汉初政治制度的建立、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开端等。
汉武帝时期出现过“封建武装”、“封建地主的崩溃”、“丞相权力的转移”等多个新政策,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
25-220年的东汉时期,京师洛阳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富庶,农业、手工业繁荣。
东汉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形成政治动荡的深层原因。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上表现为封建专制统治,宗族权贵对政权的控制更加牢固;在经济上则是农业生产不断下降,手工业却有一定发展,商业也有所扩展,特别是南朝的城镇商业和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二、中国近代史1. 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清朝政治上实行的是在清朝的政治制度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变化,包括了清代政治上实行的新政治制度、改革开放、改革法律体系等等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抗争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抗争是指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所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抗争,包括了农民战争、武装抗争、官办企业的创设、侨民等等3. 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与社会运动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与社会运动是指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等等。
三、中国现代史1. 辛亥革命及各政治军事集团的斗争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革命,其伴随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军事集团的斗争,不同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等等。
2. 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很重要的一个现象,这次运动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创造了新的文化形式,使得中国的文化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历史考研复习重点讲义(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夏商西周( 一)考点解析1.对夏、商、西周三族的起源发展,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过程、背景、影响有基本了解。
2.重点掌握三个朝代国家制度的架构、制度,如以名词解释形式出现的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工商食官”等。
3.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尤其是甲骨文、金文以及这一时期文化遗址考古发掘情况。
如二里头文化以名词解释形式出现。
一、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考研知识点: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1.夏王朝的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其活动区域主要早中原地区。
(1)1959 年,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六十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
后来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又发现了数十处遗址,主要有偃师二里头、登封望城岗、夏县东霞冯、临如煤山、洛阳矬李等。
这些文化遗址的类型基本相同,而以偃师二里头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统称为二里头文化。
这种文化遗存的时间,据碳一14 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 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的范围内。
(2)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许多小件的青铜器:小刀、钻、锥、凿、锛、鱼钩等,说明当时各地都能冶炼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作为贡赋献给夏王朝。
亦有兵器和礼器出土,兵器和礼器的出现,是国家确立的重要标志。
此外,还发现有制造骨器的作坊和陶窑遗址,出土的陶器有鼎、盆、盘、罐等,器皿上的纹饰有云雷纹、曲折纹、叶脉纹及动物形纹,在大口尊内发现有二十多种刻画符号,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成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3)遗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多是用石、骨、蚌制作的铲、斧、刀、镰、耒等,在一些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留有用木质耒掘土的痕迹。
出土的陶制酒器甚多,说明当时的粮食产量较高。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长方形圆角、中间鼎立三个柱穴的房基比较特殊,说明房屋建造技术已有很大进步,房屋基址已采用夯筑技术。
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贝,应当是作为货币用的,说明交换也有发展。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近现代史作为考研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占据着相当的比重。
下面将就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晚清时期(1840年-1919年)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转变的过程。
1.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它导致了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这一条约被称为不平等条约之首,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2. 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中国在战争中惨败,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得中国丧失了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
3. 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改革运动,意在挽救国家危亡,但它失败了,主要原因是保守势力的阻挠。
4.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二、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民主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持续不断的革命斗争时期。
1.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爱国运动,它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中心,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北伐战争(1926年-1928年):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发起的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它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3. 中共成立(1921年):中共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在中国的土地上正式建立起了真正的共产主义政党。
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组织,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D都改变了社会性质就两次改革的过程来说的确算比较顺利.虽然两次改革都很自然的受到了一定势力的反对,但都没有出现大的反复.其在改革者死后也得以继续推行.至于改变了社会性质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社会性质的改变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长期变化的积累而形成的.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一次改革只是对这种长期变化的适应.从现在的中学历史书的"战国封建论(史学界还有多种其他说法)"为标准来讨论,则秦于前356及其之后的两次变法确实改变了社会性质.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要说其改变了社会的性质,不如说其改变了鲜卑族社会组织性质更确切.因为当时中原已进入封建社会,其改革之目的一方面是北方恢复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另一方面是用汉族社会的先进东西来取代鲜卑的落后的东西,包括以汉族封建社会的各种制度取代鲜卑的各种落后制度.以使鲜卑族适应新的形式.改变其社会性质.与汉族相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改变社会性质的意义应只是在鲜卑族内,而不是改变了包括当时占主导的中原汉族社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性质.题中的(B)答案不能说是正确的.2.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有什么共同点.a.改革的目的都是巩固统治,根本性质上说都是使政权封建化,改革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b.改革措施都比较全面,涉及到方方面面,触动了原来的根本的经济体制;c.相对意义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商鞅变法的正面评价已有定论,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较大的争议,至今未有定论。
3.分析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a商鞅变法符合秦国的国情,实质上变法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加强维护国君统治人民的权力,维护国君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取到变法成功的第一步.b秦国当时是一个农业落后,氏族势力很深的国家.商鞅,主要起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符合秦国的需要.即成功的第二步.c推行法家思想,万事皆决于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秦国的国内矛盾.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有什么不同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a.商鞅变法,虽然商鞅以死告终,但他的变法不能不说是成功的。
他在当时使秦国更加强大,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
当今是一个法制社会,而商鞅就是一个开法制社会先河得人。
他的一些理论思想对当今建设法治社会也起到了深远影响。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b.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政策,如说汉化,写汉字,穿汉服,改姓氏,提倡鲜卑与汉通婚,甚至迁都,都是对鲜卑族大大不利的,他使鲜卑族这样一个游牧民族丧失与生俱来的战斗力和野性,加速了鲜卑族的灭亡。
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北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现在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共同推动作用商鞅变法是春秋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力量,加快了祖国统一孝文帝改革缩小了胡汉之分,促进了民族融合7.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始皇很高兴。
可是有一个思想保守的博士名叫淳于越,原齐国人。
他当场批评周青臣是阿谀奉迎。
他说:“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他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
他又讥讽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8.汉初分封和西周分封有何异同相同点是主观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中央王朝的统治不同点一是历史背景不同,西周分封时史传尚有八百诸国,是分裂的奴隶制王朝,西汉分封时中国货主存汉王朝,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二是客观结果不同,西周分封的客观结果是上古诸国加速消亡,民族融合加快,汉民族开始形成,汉朝分封的结果是埋下了动乱的根源三是分封称谓不同,西周只分封公侯伯爵,西汉有分封诸王四是分封内容不同,本周分封诸公、侯、伯、爵,对采邑内有完全控制权,中央王朝只纳贡,不管理,西汉分封诸王权力虽较大,但其境内依然有中央管理体系存在,而诸侯以下,只是食邑而已2012届历史复习总复习周周练时间:40分钟2011-9-6一、选择道1、(2008北京文综,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在今天陕西省境内 B.都在关中地区 C.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内D.都在今天黄河流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的兴修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表现。
据此回答2—5题:2、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今天的()A.河南郑州附近B. 四川成都附近C. 陕西咸阳附近D. 河北邯郸附近3、蜀国蜀守李冰兴修的都江堰工程的主要功能:A.防洪灌溉 B. 固沙蓄水 C. 防风固沙 D. 大型水库4、(1996年上海卷)隋朝的大运河分为四段,其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通惠河5、下列关于秦朝灵渠沟通水系和主要用途表述正确的是()A.湘水与离水灌溉B.长江与离水军粮运输C.珠江与离水灌溉D.湘水与离水军粮运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萌芽于战国、形成于秦朝、在汉代巩固、隋唐发展完善、宋元加强。
据此回答6—15题:6、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①皇位继承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大不同之处是()A.郡守.县令的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B.诸侯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C.以什伍为基层单位 D.以编户为基层单位8、下列秦汉的官职中,掌握监察职能的有: ①太尉②察举③御史大夫④刺史()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D.③④9、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A.加强监察制度B.分封诸侯王C.再三减免租税D.复故爵田宅10、下列各项与西汉诸侯王问题的解决无关的是:①令郡国岁举孝廉②颁行“推恩令” ③裁并地方官衙④颁布“附益之法” ( )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11、下列关于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集中相权 B.百官权力分散 C.重文轻武 D.军事上内重外轻12、下列关于北宋加强对地方管理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设置枢密院 B.在州郡长官之上设置通判C.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D.各州郡的财富全部运往开封13.北宋对地方财政的管理措施,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C.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 D.使北宋有足够的“岁币”议和14、北宋设立的官职中,为集中军权而设的有:①知州和通判②更戍法③枢密使④参知政事⑤禁军一分为三⑥杯酒释兵权()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②③⑤⑥D.①④⑤15、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我国赋税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据此回答题16—19题:16、对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作用和评价不正确的是()A.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B.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C.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D.其征税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17、以下是唐朝纳税户数和赋税收入表,对此表最正确的理解是A.由于人口增加导致国家税收增加B.均田制破坏,虽人口大幅度增长,但国家收人增长有限C.税收制度的变化,纳税面扩大,导致国家收人增长D.吏治腐败,各级官吏任意增加税额,导致了国家收入的增长18、唐中期以后的税制同以往的税制相比,最主要的变化是()A.地租形式的变化 B.税种类型的变化C.征税标准的变化 D.征税手续的变化19、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西汉更赋相似的()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科举制是中国一种较为成熟的选官制度,自隋朝创立后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据此回答20—25题:20、隋朝开创科举制、北宋完善科举制,从根本上都是是()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C.网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21、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体现在: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②首创殿试③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试卷实行糊名法()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仁人志士为挽救统治危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据此回答22—25:2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3、(04江苏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4、(08四川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25、王安石在教育改革中整顿太学,主持编纂了《三经新义》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的目的是A.确立个人崇拜 B.统一变革思想 C.抬高儒学地位 D.改革科举制度26.阅读下列材料:(25、26题选做一题)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弊。
……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
……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暮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推,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