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警察与赞美诗》教案_1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小说背景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背景:贫富差距大,流浪汉问题严重1.2 作者简介姓名:欧·亨利生平介绍: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大师”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故事梗概主人公:苏比苏比因寒冷进入教堂,躲避警察教堂里响起赞美诗,苏比产生共鸣苏比决定改过自新,去餐馆吃饭苏比被捕,因为之前偷过东西2.2 情节分析分析苏比进入教堂的原因探讨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决定改过自新的心理变化讨论苏比被捕的命运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苏比性格特点:流浪汉,贫穷,懒惰,道德沦丧心理变化:从逃避现实到产生改过自新的想法3.2 警察形象描述:代表法律和秩序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现实第四章:主题探讨4.1 贫富差距分析小说中所表现的贫富差距现象探讨这种现象对人物命运的影响4.2 人性的救赎讨论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心理变化的过程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的看法六章:重点句子解析6.1 句子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描述苏比心理变化的句子、表现社会现实的句子等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6.2 句子解析分析句子的含义,揭示句子背后的寓意探讨句子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七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7.1 小说结构分析小说的篇章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探讨小说结构对情节发展的影响7.2 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讽刺、幽默、象征等讨论这些手法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八章:拓展阅读与思考8.1 拓展阅读推荐与《警察和赞美诗》相似的作品,如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其他表现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8.2 思考题结合拓展阅读,提出思考题,如比较不同作品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的异同、探讨作家对人性的探讨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和思考,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九章:课堂实践与作业设计9.1 课堂实践设计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情景剧表演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9.2 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十章:教学反思与评价10.1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语文素养十一章:比较阅读11.1 比较对象选择另一部与社会现实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等。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能够欣赏小说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
(2)认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小说基本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会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2)学生通过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小说主题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作品价值的评价。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梳理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曲折、巧妙的故事情节;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3、理解小说主题,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把握小说主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习惯与能力。
2、品味小说幽默的语言特色,体会“欧·亨利手法”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作文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在小说戏剧性的情节中探索小说主题,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从人物反常的状态中分析正常的社会体制。
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新授教法:设疑讨论法讲授法相机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2、梳理情节,感知环境课前循环播放赞美诗相关音乐一、导入(5’)请学生由音乐谈感受,介绍赞美诗,是宗教音乐,信仰宗教的人认为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能使人拥有纯净的灵魂,远离犯罪。
而警察,是用以维护生活和社会安定的国家工具。
两者的结合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但是,在19世纪的美国,当警察遇到赞美诗,带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结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流浪汉苏比的生活和命运吧,看看警察与赞美诗给苏比带来的是什么?二、作者介绍(幻灯片展示)(3’)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和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7课《警察与赞美诗》word教案1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单人财务委员:着手考虑个人冬天的吃住问题。
(三)阅读下面几个自然段思考: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到布莱克威尔监狱过冬.
2.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得布施,说明苏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北\'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人\'。他的\'高傲\'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会格格不入也是不可取的。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自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
5.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略)
2.联系课文句子说明苏比的性格特征(略)
二、讲析课文第三部分。
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幽静的地段、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光辉、静穆的明月………--古朴、肃穆、亲切,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3.苏比所认为的布莱克威尔岛真的是天堂?
在苏比看来,这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纠缠不清的令人神往的地方,事实上我们仍可感到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监狱的冷酷,严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比的天堂。(这里用的是反语)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张渚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陈佳 上课班级:11商务一、设计思想《警察与赞美诗》是一篇传统教材,过去在教学上非常强调它的思想性,而在肯定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的同时要看到它是一篇小说,在教学中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作品的艺术上,让学生从这篇小说去了解传统小说的情节艺术,如矛盾冲突,偶然性的运用,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对比等,特别是小说结尾的艺术,含泪的笑,只要学生掌握这些,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材分析《警察与赞美诗》是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6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是现代小说单元,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要对短篇小说的功能和文体特点有所了解,学习作家在刻画人物、设计情节、描写环境上的技巧。
《警察与赞美诗》代表了现代短篇小说描写社会、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传统,又是现代文学讽刺幽默的代表性作品,而欧·亨利式的结尾文学史上非常有名,因此,这篇课文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小说艺术都值得学习。
三、学情分析作为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读懂小说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对小说中的苏比的形象也可以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不过学生阅读小说,正如朱光潜所说的那样,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
我想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塑造人格。
对于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采用激疑质疑的方法,部分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可能有所知解,这样在课堂上可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思考,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最终难以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结合本文特点和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大纲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2、过程与方法: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风格”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繁荣背后的贫富悬殊和社会黑暗。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把握小说主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习惯与能力。
2. 品味小说幽默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作文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点拨。
方法: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美国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贫穷,认识其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深入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体味“含泪的微笑” 的艺术风格。
三、解决方案通过对故事情节深入浅出地分析,深入文本,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把握文章主旨,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小说人物及其主旨的理解;通过分析经典句子,深入品味小说语言特色,学习这种语言特色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
以欣赏赞美诗音乐片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梳理情节。
请学生简要概述故事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三)深入探究,把握主旨。
1. 情节分析(通过设置问题、思考讨论问题,深入文本进行探究)问题1:流浪汉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苏比不接受慈善机构施舍而选择监狱说明了什么?问题2:为进监狱过冬苏比可真是煞费苦心,他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明确:问题3:在苏比“做坏事”的时候,警察有怎样的表现?明确:(1)骗食未遂——警察不知(2)砸破橱窗,“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警察不信(3)白吃挨揍,“警察先是笑了笑,顺着街走开去了”—警察不理(4)调戏女人,警察“盯住他”,“还在盯着”,“老盯着”,苏比“懊丧地在警察身边走了过去”警察不管(5)扰乱治安,“警察让警棍打着旋,身子转过去背对苏比,向一个市民解释”——警察不究(6)偷盗绸伞,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警察不暇讨论4:通过苏比的六次努力和警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具有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思考5:警察是在什么情况下抓苏比的?请从文中找出苏比被抓时心理活动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知识与能力:1.品味小说幽默的语言风格,欣赏“欧•亨利手法”艺术特色。
2.学以致用,试着用欧亨利手法写作。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2.阅读品味;3.练习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2.掌握“欧•亨利手法”艺术特色后,学会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突破自我,创造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人生。
一、导入:一块八毛七分钱确实做不了什么,所以《麦琪的礼物》中这对恩爱的夫妇为了送对方最好的圣诞节礼物而卖掉了自己最心爱之物便在情理之中,但结局又在意料之外德拉卖掉了长发,吉姆卖掉了怀表,而他们收到的礼物分别是发夹和怀表链。
欧亨利的小说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见长,最终小说中男女主角含着眼泪甜蜜地相拥而笑,这便是欧亨利手法所实现的艺术效果。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经典幽默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一同去看看那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作者简介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二、教学目标:学会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三、艺术特色欧·亨利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手法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
五、人物赏析苏贝正常吗?如果反常又表现在哪些地方?1.总想进监狱过冬。
2.对监狱的描述(区别于人们对于监狱的认知)。
3.努力进监狱。
六、思考与探究苏贝实施的冬居计划目的是去监狱,找出课文中这部分(5—38节)描写苏贝和警察思想、行为、心理的语句,体会其幽默的特点。
他采用的是何种手段和方法?结果又怎样?当时警察反应如何(在哪里?在干什么?)(5-38节)警察的行为正常吗?如果反常又表现在哪些地方?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教案标题:警察与赞美诗教学目标:1. 了解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警察工作的尊重和赞赏。
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赞美诗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介绍。
2. 警察工作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3. 赞美诗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步骤:引入:1. 呈现一张描绘警察工作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警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警察的印象和了解。
探究:3.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对警察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4. 教师提供一些案例,如警察保护社区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警察的工作和责任。
5.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
展示:6. 教师播放一些赞美诗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赞美诗的美妙。
7. 学生分组朗读或背诵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展示给全班同学。
拓展:8. 学生根据自己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创作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
9.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警察局或邀请一位警察来学校进行交流,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警察的工作。
总结:10.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以及赞美诗的特点和作用。
评价:11. 教师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警察工作的短文,并附上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
教学资源:1. 描绘警察工作场景的图片。
2. 赞美诗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3. 警察工作案例的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朗读或背诵赞美诗的表现。
3. 学生创作的赞美警察的诗歌和短文的内容和质量。
备注:1.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2.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案例资料。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激发学生对警察工作的兴趣和赞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2.解释加点词语指代的对象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单人财务委员:着手考虑个人冬天的吃住问题。
(三)阅读下面几个自然段思考:
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到布莱克威尔监狱过冬.
2.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得布施,说明苏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北\'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人\'。他的\'高傲\'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会格格不入也是不可取的。
阅读这一段思考:苏比为进监狱过冬干了哪些违法的事情?结果如何?
苏比在街上有意作出一连串的恶行,都没有实现其被捕、进监狱的目的,说明什么?
1.他作恶的对象也是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说明什么?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第一家:侍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鞋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的把他打发道人行道上。
2..写作பைடு நூலகம்景
三、分析课文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书比为进监狱,想方设法干违法的事情。
第三部分:结局部分(39-48自然段)写苏比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准备到麦迪生广场露宿,在赞美诗感召下,幡然醒悟,却被逮捕。
四、阅读课文,结合课文,找出生字、生词。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略)
2.联系课文句子说明苏比的性格特征(略)
二、讲析课文第三部分。
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幽静的地段、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光辉、静穆的明月………--古朴、肃穆、亲切,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2.苏比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定\'把自己拉出泥坑,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说明苏比是怎样的人?这样安排是否合乎情理?
苏比毕竟是一个能够自知的人,他早年有良好的品德和操行,他性格高傲,只是在被生存危机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当\'法律的客人\',只是后来沦为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的流浪汉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在赞美诗的感化下,从善意识被唤醒,而决定自食其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作者这样刻画合情合理,符合人物发展逻辑的。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语文
专业班级
12中护
授课教师
王蕾
授课序次
8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警察和赞美诗
教学目的与要求
分析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作品主旨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作品主旨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使用教材
及参考书
中职语文第三册(倪文锦版高教出版社)
教案续页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自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
5.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思考:
1.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
比喻:把\'枯叶\'比作\'名片\';把树叶的飘落比作打招呼\'\';把广场比作\'露天公寓\';把北风比作\'门公\'。
借代:以\'杰可弗罗斯特\'代称\'霜冻\';以\'老住户\'、\'房客们\'代称\'流浪汉们\'。
拟人:\'打招呼\',\'递给\'。
⑵苏比调戏女子的举动,你怎样理解?
在街头调戏妇女的行为,并非他品质恶劣,而是他自投罗网的一种能够无奈的办法,苏比不是\'下流、讨厌的流氓\',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6.通过次要人物的语言行动,结合苏比谈谈你看到了美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在美国的警察在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让它们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还认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果衣衫破烂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第二家:侍者认为不用惊动警察,两位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
说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强势至上,没有严格的法律可言。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却都宽容了他,说明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4.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行为越来越恶劣说明什么?
3.\'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下决心甘心做一个好样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的把它实现。\'。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四个\'他要\'是排比,\'泥坑\'是比喻。
4..当苏比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逮捕了他,说明了什么?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生字生词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一)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段,思考:
1.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的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说明了什么?
苏比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体味他当时的处境---衣服破烂、食不果腹、冻饿交加,无安身之所,在我们眼前会出现一个在寒冬的风里蜷曲着身体靠报纸御寒流浪汉形象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二、关于《警察和赞美诗》
1.故事梗概: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
《警察和赞美诗》是他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品写到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5.小说结构上别出心裁,结尾完全出人意料,这样的构思是否符合逻辑?这样构思的好处是什么?
在这个是非颠倒的资本主义社会,它是符合社会生活逻辑的。这样写突出了苏比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
6.你对文题\'警察与赞美诗\'是如何理解的?
标题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警察\'、\'赞美诗\'都是主人公苏比在小说中所追求的事务,然而两者又是矛盾的,因为他们各自代指的是\'监狱\'和\'自新\'。苏比在幡然醒悟准备\'自新\'时,却又被判以莫须有的罪名送往监狱。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3.苏比所认为的布莱克威尔岛真的是天堂?
在苏比看来,这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纠缠不清的令人神往的地方,事实上我们仍可感到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监狱的冷酷,严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比的天堂。(这里用的是反语)
三、讲析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进监狱,想方设法干违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