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育苗

合集下载

5组培育苗

5组培育苗

第五章组培育苗【本章提要】本章介绍树木组织培养的概况、组培室的建设和组织培养的技术流程。

组织培养技术流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的培养、芽的增殖和根的诱导、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环境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在培养基上培养植物的离体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花药、胚珠、形成层、皮层、胚乳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花粉等)和去壁原生质体,使之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由于培养是在离体条件下的试管内进行,亦可称为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第一节组织培养概述一、组织培养的原理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全能性学说。

细胞全能性学说的内容为: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携带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为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在适当的条件下,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分别分化和发育成不同的器官,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组织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是培养基中的关键性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及赤霉素等,它们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生长素的主要作用在于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体细胞胚的产生以及试管苗的生根,更重要的是配合一定比例的细胞分裂素诱导腋芽和不定芽的产生。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生长素有2,4-二氯苯氧乙酸(2,4-D)、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和吲哚丁酸(IBA)等,它们的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2,4-二氯苯氧乙酸>萘乙酸>吲哚丁酸>吲哚乙酸。

细胞分裂素有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延迟组织衰老,增强蛋白质合成,促进侧芽生长及显著改变其他激素作用的特点。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细胞分裂素有2-异戊烯腺嘌呤(2iP)、玉米素(ZT)、6-苄基氨基嘌呤(BA)和激动素(KT)。

它们的作用强弱顺序为2-异戊烯腺嘌呤>玉米素>6-苄基氨基嘌呤>激动素。

赤霉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应用的仅有GA3一种,它是一种天然产物,能促进已分化芽的伸长生长。

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脱落酸(ABA)、乙烯利(CEDP)等在植物组织培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如上面三类明显。

组培育苗年度总结(3篇)

组培育苗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组培育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组培育苗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环保、可控的植物繁殖方法,在保障农业生产、促进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年度,我单位在组培育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将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二、年度工作回顾(一)技术培训与推广1. 技术培训:本年度,我单位共举办组培育苗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达500余人。

培训内容涵盖了组培基础知识、设备操作、培养基配制、植物激素应用等方面,旨在提高组培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2. 技术推广: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需求,我单位推广了10余种组培育苗技术,如花卉、蔬菜、果树、中药材等。

通过现场示范、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户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组培技术研发1. 优化培养基配方:通过对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提高了组培成功率。

例如,针对花卉组培,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培养基,提高了花卉组培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2. 改进组培设备:为提高组培效率,我单位对组培设备进行了改进,如优化光照系统、温控系统等,确保了组培环境的稳定。

3. 探索新型组培方法:本年度,我单位开展了新型组培方法的研究,如无土栽培、生物反应器等,为组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成果转化与应用1. 成果转化:本年度,我单位将10余项组培技术成果进行了转化,如组培花卉、蔬菜、果树等,满足了市场需求。

2. 推广应用:通过与企业、农户合作,将组培育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例如,某花卉企业采用我单位研发的组培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品质。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一)技术瓶颈:尽管本年度在组培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部分技术仍存在瓶颈,如组培苗生根难、生长速度慢等问题。

(二)资金投入不足:组培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单位在资金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

(三)人才队伍建设:组培技术人才短缺,制约了组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木瓜组培苗的育苗技术

木瓜组培苗的育苗技术

木瓜组培苗的育苗技术
木瓜组培苗的育苗技术主要包括材料准备、组培培养、生根培育等几个重要环节。

木瓜组培苗的育苗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木瓜苗的育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为木瓜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首先,材料准备是木瓜组培苗育苗技术的第一步。

选用生长健康的母本植株,
采集生长旺盛的嫩茎、嫩叶等组织,进行无菌处理,获得无菌苗。

同时,准备好培养基、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激素等所需材料,确保育苗过程中的供应充足。

其次,组培培养是木瓜组培苗育苗技术的关键环节。

将经过无菌处理的木瓜茎、叶等组织培养在含有适当植物生长激素的培养基上,控制培养条件,促进组织的生长和增殖。

定期更换培养基,避免细菌、真菌的感染,保证组培苗的生长健康。

生根培育是木瓜组培苗育苗技术的最后环节。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木瓜组培
苗开始生长出根系,此时需要将组培苗移栽到生根培育培养基中,促进根系的生长和生根。

在生根培育过程中,适当控制培养基的水分、养分、温度等条件,避免根系腐烂,促进木瓜组培苗的生根和生长。

总的来说,木瓜组培苗的育苗技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确保木瓜组培苗的生长和生根。

通过合理的材料准备、组培培养和生根培育,可以获得生长健康、生根良好的木瓜组培苗,为木瓜生产提供可靠的苗木基础。

希望种植木瓜的农民朋友们能够掌握木瓜组培苗的育苗技术,提高木瓜苗木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木瓜产业的健康发展。

组培育苗

组培育苗

出约 万倍。 年

发现了生长素与激动
素之间的不同比例的配合对生长和分化的作用,即激动素/
生长素之比高时易形成芽,比例低时则形成根。 世纪 年代以后,由于组织培养技术日趋成熟和完
善 ,世 界 各地 的植 物 组织 培 养研 究 和产 业 化应 用进 入 了迅 速 发 展 阶 段 ,无 论 在 茎 尖( 器 官 )培 养 ,花 粉( 药 )培 养,胚 胎 培 养、 愈 伤组 织 培养 、原 生 质体 培 养乃 至 细胞 器 移植 和外 源 基因 导 入等各方面均有许多成功的报道。并且,在组织培养快速繁 殖兰花,发展成兰花试管苗工业的引导下,使组织培养技术广 泛地走向产业化应用。
质的引入,产生遗传上经修饰的细胞。对开辟新的育种途径
和遗传工程研究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诱变与筛选借助细胞、组织培养(包括愈伤组织培
养)进行诱变育种,可以提高诱变效果。如重松(
年 )用
秋海棠叶片在
培养基上再生出长约 毫米的不定芽
时用 射线处理,得到了银白色斑点叶的变异株。利用组织
培养技术常常更便于有目的地筛选突变株系。特别是对抗性
代。最早应用组织培养法进行快速繁殖的是兰花,用一个兰
花外植体,一年可以繁殖 万个原球茎。又如一个草毒芽
一年内可繁殖 个芽,一个苹果芽在 个月内可繁殖 万
条苹果幼茎等等。这对加速繁殖珍稀树种、品种、优系或芽变
株系极为有用。目前已有不少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逐
步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利用具有规模生产条件的试管苗生产
脱分化如果初始接种在培养基上的外植体,不是通 过芽原基萌发的途径直接生长,而是首先形成愈伤组织,再行 分化为不定芽或无性胚时,这种初始培养被称为脱分化,所用 的培养基被称为脱分化培养基。

组培育苗的流程

组培育苗的流程

组培育苗的流程一、准备工作1.1 场地选择咱搞组培育苗啊,首先得找个合适的场地。

这场地呢,得干净整洁,就像咱家里来客人之前要大扫除一样,不能脏兮兮的。

最好是那种专门的实验室或者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空间。

这个空间要能够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就像给小幼苗们盖了一个能调节环境的小房子。

1.2 材料准备材料可不能马虎。

首先是植物的外植体,这就好比是咱组培育苗的“种子选手”。

要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物组织,像茎尖、叶片或者幼嫩的芽等。

然后就是培养基的配制啦,这培养基就像小幼苗的“营养大餐”。

里面要有各种营养成分,像氮、磷、钾这些基本的营养元素那是必不可少的,还得加上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就像给小幼苗加了点“助长剂”。

二、接种过程2.1 外植体消毒外植体采回来可不能直接用,得消毒。

这就像是给外植体洗个干干净净的澡。

不过这澡可不好洗,要用合适的消毒剂,像次氯酸钠溶液之类的,按照一定的比例来配。

消毒的时间也要把握好,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长了外植体可能就被“毒死”了,太短了又消不干净,就像做菜放盐,多了少了都不行。

2.2 接种操作消毒后的外植体要赶快接种到培养基上。

这个过程就像把小宝贝小心翼翼地放到摇篮里一样。

操作人员得在无菌的环境下操作,就像医生做手术一样,一点细菌都不能带进去。

接种的时候动作要轻,要准,把外植体稳稳地放在培养基上,可不能毛毛躁躁的,不然外植体可能就长不好啦。

三、培养阶段3.1 环境调控这小幼苗在培养基里开始生长啦,咱们得给它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温度要适宜,不同的植物对温度要求不一样,就像人穿衣服,冬天穿棉袄,夏天穿短袖,植物也有自己的“温度喜好”。

湿度也得控制好,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太干了小幼苗会渴死,太湿了又容易生病,这就叫“过犹不及”。

光照也很关键,有的植物喜欢强光,有的喜欢弱光,得根据植物的习性来调整,就像因材施教一样。

3.2 观察与管理在培养的过程中,咱们得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刻观察着小幼苗的生长情况。

植物组织培养有什么应用[详细讲解]

植物组织培养有什么应用[详细讲解]

植物组织培养有什么应用一、农业上的应用1. 快速繁殖种苗(rapid propagation)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快速繁殖是生产上最有潜力的应用,包括花卉观赏植物、蔬菜、果树、大田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

快繁技术不受季节等条件的限制,生长周期短,而且能使不能或很难繁殖的植物进行增殖。

快速繁殖可用下列手段进行:⑴通过茎尖、茎段、鳞茎盘等产生大量腋芽;⑵通过根、叶等器官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⑶通过愈伤组织培养诱导产生不定芽。

试管快速繁殖应用在下列生产或研究中:(1)繁殖杂交育种中得到的少量杂交种,以及保存自交系、不育系等。

(2)繁殖脱毒培养得到的少量无病毒苗。

(3)繁殖生产上急需的或种源较少的种苗。

由于组织培养周期短,增殖率高及能全年生产等特点,加上培养材料和试管苗的小型化,这就可使有限的空间培养出大量的植物,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的幼苗。

2.无病毒苗(virus free)的培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几乎都要遭受到病毒病不同程度的危害,有的种类甚至同时受到数种病毒病的危害,尤其是很多园艺植物靠无性方法来增殖,若蒙受病毒病,代代相传,越染越重,甚至会造成极严重的后果。

自从Morel l952年发现采用微茎尖培养方法可得到无病毒苗后,微茎尖培养就成为解决病毒病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若再与热处理相结合,则可提高脱毒培养的效果。

对于木本植物,茎尖培养得到的植株难以发根生长,则可采用茎尖微体嫁接的方法来培育无病毒苗。

组织培养无病毒苗的方法已在很多作物的常规生产上得到应用。

如马铃薯,甘薯,草莓,苹果,香石竹,菊花等。

而且已有不少地区建立了无病毒苗的生产中心,这对于无病毒苗的培养、鉴定、繁殖、保存、利用和研究,形成了一个规范的系统程序,从而达到了保持园艺植物的优良种性和经济性状的目的。

3. 在育种上的应用(breeding)植物组培技术为育种提供了许多手段和方法,使育种工作在新的条件下更有效的进行。

⑴倍性育种,缩短育种年限,杂种优势明显。

桉树轻型基质组培育苗技术概要

桉树轻型基质组培育苗技术概要

桉树轻型基质组培苗培育技术概要1 基质准备1.1 可选择基质苗木培育的基质应以通气、保水性能好,同时重量要轻,使苗木根系容易生长和易于搬运。

选择基质时,考虑适合的导电率、PH值等,宜采用:椰糠黄泥心土炭化谷壳珍珠岩泥炭土木屑1.2 常用配比推荐1、配方(1)椰糠35%(2)炭化谷壳40%(3)珍珠岩10%(4)泥炭土15%(5)复合肥NPK(15:15:15) 2kg/ m32、作业要求:(1)以上基质需用筛筛过,去除杂质。

(2)混合后的基质不能过于干燥,以手紧握时基质成团状,不松散即可,决不可放任基质干燥至脱水状态。

(3)所有基质需经建筑搅拌机充分混拌混合均匀才能使用。

3、基质装填:采用专业的机器进行装填,其长度为8cm、直径3.5cm(长度、直径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调整)4、将装填好的基质放入专用配套的育苗托盘内。

2 苗木培育2.1组培种苗选择生产组培瓶苗的扩繁材料继代最好不能超3年,超过三年应该淘汰,确保无性系材料的一致性,降低材料衰退与老化的比率。

2.2组培生根瓶苗接种生根苗在培养瓶内培养25—30天,叶片绿色,舒展,根茎端白色没有产生“黑头”现象,根系发达、苗高2—3cm为合格可供移栽用苗。

2.3育苗基质和场地消毒苗木移栽前一天,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1‰次氯酸钠喷淋已装好的基质,以淋透为原则,场地可采取撒石灰消毒。

2.4瓶苗移栽1、取苗:轻轻摇动瓶子让培养基松动后,将苗一起倒出,在水中洗去黏附于小苗的培养基,小心拣出小苗.2、修剪:对过长的苗根必须剪短,保留1cm即可.3、消毒:用800倍的多菌灵进行消毒。

4、移栽:用木签先在基质中央插洞,深度 1.5cm以上,然后将处理过的小苗(蘸水使其根系自然垂直)垂直植入,不可窝根,再把周围的基质压紧。

植入深度以稍微盖过根径为宜。

移植后要及时浇透水,平常要注意保湿。

2.5培育管理1、喷雾管理:小苗初植摆盘在大棚内,必须遮阴蔽护。

内用遮光网蔽护,每天需进行喷雾.移植20天内的幼苗,棚内湿度应保持在90%以上。

魔芋组培育苗技术

魔芋组培育苗技术

魔芋组培育苗技术魔芋属天南星科魔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全世界约有170个种,我国有21个,其中至少有13个种为我国特有。

因其块茎中含有丰富的葡甘聚糖而在食品、医药、化工和农业中被广泛运用。

近年来由于魔芋的大量推广种植,用种量的增加使得传统的繁育种球技术受到冲击,它因用种量大、繁殖系数低、不能有效脱毒等缺点正逐步被组织培养育苗所取代。

笔者从事魔芋组培育苗工作三年,就工作中发现影响魔芋组培成功几个关键步骤总结如下。

一魔芋组培流程:去泥——露青——脱毒——接种——增殖——生根——试管芽或炼苗。

二外植体的选择和基本处理:1 外植体的选择: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魔芋种球,种球大小最好是直径2——3cm的为最好,太小容易在消毒时遭到破坏,太大则不易消毒和造成无谓的浪费。

2 前处理:把选择好的魔芋种球在流水上用刷子刷去污泥和外皮,刷时尽量不要伤到顶芽。

把刷好的魔芋种球放到通风处阴置一月左右,注意翻动以防发霉,待魔芋种球外皮呈青绿色时为最好。

三外植体脱毒:把露青后的魔芋种球在无菌操作台上用手术刀削去外皮,放入无菌瓶中用10﹪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20分钟进行消毒处理,后用无菌水冲洗二次,再用1‰的升汞溶液消毒处理90分钟,用无菌水冲洗五次即可。

四接种:将脱过毒的魔芋外材在无菌操作台上用手术刀削去在脱毒过程中被升汞溶液毒害的部分,然后放入外材培养基(BA6㎎+NAA0.6㎎+KT2㎎)中进行培养,培养室温度为23℃,光照为1200——1500勒克斯,湿度50---65﹪即可。

五增殖:接入外材培养基内的魔芋种块在培养室内进行为期20天左右的培养就会产生愈伤组织,此时需要进行转接。

将无菌的种块切成2——3块分别放入外材培养基,通过4——5次的转接培养就会长出很多白色丛状的无效芽,这时就必须把无效芽切成几丛放入增殖培养基(BA6㎎+NAA0.6㎎)进行增殖。

六生根结球:当增殖培养的无效芽达到需求数量时,就可以无效芽进行生根结球培养。

组培育苗的流程

组培育苗的流程

组培育苗的流程一、准备工作。

1.1 选好材料。

1.2 配置培养基。

接下来就是配置培养基啦。

培养基就像是植物组织的“小食堂”,里面得有各种各样的营养成分。

像氮、磷、钾这些大量元素,那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咱们吃饭得有主食一样。

还有微量元素,虽然量少,但是作用可不小,就好比调料,少了就没味儿。

另外,还得加上植物激素,这就像是给小植物们的“成长激素”,能让它们快快长大、分化。

这个培养基的配置可不能马虎,各种成分的比例得拿捏得死死的,不然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二、接种操作。

2.1 消毒处理。

在接种之前啊,咱们得先把选好的植物组织和工具都进行消毒处理。

这就像是进手术室之前得消毒一样,要做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植物组织表面可能有很多细菌、真菌啥的,要是不消毒,这些小坏蛋就会在培养基里捣乱,把咱们的小植物组织给破坏掉。

消毒的时候,那可得严格按照规程来,不能偷工减料。

2.2 接种过程。

然后就是接种啦。

这个过程得小心翼翼的,就像捧着宝贝一样。

用镊子把植物组织轻轻地放到培养基上,动作要轻,可不能把组织给弄伤了。

这就像是把小婴儿放到摇篮里,得轻手轻脚的。

接种的时候,也要注意组织的摆放位置和方向,要让它们在培养基里舒舒服服的,这样才能更好地生长。

三、培养过程。

3.1 光照温度控制。

接种完了,就到了培养阶段啦。

光照和温度可是关键因素呢。

不同的植物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不一样,咱们得像伺候小皇帝一样,满足它们的需求。

比如说有些植物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那咱们就得给它足够的光照;有些植物喜欢阴凉的地方,那就不能让它晒太多太阳。

温度也是一样,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得让植物在一个适宜的温度下生长,这就是所谓的“因地制宜”。

3.2 观察与调整。

在培养的过程中啊,咱们得时刻观察植物组织的生长情况。

就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得时刻盯着。

如果发现有什么异常,比如说组织变黄了或者是有腐烂的迹象,那就得赶紧调整培养条件。

可能是光照太强了,或者是培养基里的营养成分不够了,咱们就得对症下药,让植物组织重新健康生长起来。

蓝莓技术:组培育苗与营养钵育苗

蓝莓技术:组培育苗与营养钵育苗

蓝莓育苗技术:组培育苗与营养钵育苗蓝莓(Blueberry)又名越桔、蓝浆果,属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桔属(Vacciniodeae)植物,现已被列入第三代水果行列,是经济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果树。

辽宁省果树所小浆果研究室2005—2006年对其组培苗的田间驯化育苗技术进行研究,组培瓶苗6000株,生根驯化阶段成活5520株,小营养钵阶段成活5244株,大营养钵阶段成活5190株,各阶段的成活率分别为92%,95%,97%,出苗率85%,效果理想。

蓝莓的生长习性较为特殊,对环境条件要求较为苛刻,尤其是根际环境,要求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酸性土壤(基质),因此大大限制了其栽培范围。

育苗阶段对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

整个育苗过程历经9个月,达到的苗木标准,北高丛品种株高35-40 cm,丛枝数2-4个,枝茎基部粗度为3-4 mm;半高丛品种株高35 cm,丛枝数3-4个,枝茎基部粗度3-4 mm;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充满整个基质空间,元病虫害,能保证田间定植成活。

现将蓝莓的育苗总结如下。

1组培苗的生根驯化首先是将组培苗从瓶中移植到驯化床,使其逐渐适应外界环境,促发代谢能力旺盛的根系(群)。

这是组培苗育出后最重要的育苗阶段。

驯化后的生根质量、成活率直接影响育苗的成败。

主要技术包括驯化床的建造、基质的选配及定植后的管理。

1.1驯化床的结构与建造驯化床主要由床体、渗液层、基质和排液系统组成[3]。

驯化床的大小、走向、床距等取决于设施栽培空间和操作方便程度。

在温室内建造的简易驯化床为1:100的北高南低的坡降面,四周用砖和水泥柱围成床体框架。

框架内宽80—100 cm,高6~8 cm,长6~7 m。

床底中间挖有排液槽,宽5-6 cm,深2~3 cm,经南端排液孔通至床外侧的排液沟,注意排液孔低于排液槽底面;床外排液沟底部低于排液孔不小于20 cm,沟宽不小于20 cm,目的是具有良好的排液功能。

宋梅老种与组培苗的区别

宋梅老种与组培苗的区别

宋梅老种与组培苗的区别宋梅老种与组培苗是两种不同的培育方法,在育苗过程中又存在着许多区别。

下面将从种苗来源、育苗方式、生长环境和栽培效果等方面来详细介绍宋梅老种与组培苗的差异。

首先,种苗来源方面,宋梅老种是指选用自然遗传优良的老果树作为母本进行繁殖育苗的一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选择已经具备3-5年生的果树作为母本,通过嫁接或种子繁殖的方式来获得种苗。

而组培苗是通过离体培养技术,将植物的组织、细胞或器官移入无菌培养基中,利用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方法来繁殖植株。

组培苗的种苗来源相对来说更为灵活,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获取。

其次,育苗方式上,宋梅老种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培育方法,其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和直观。

种植者首先需要选择健康的老果树作为母本,并进行嫁接或播种等方式获取种苗。

然后,将种苗在苗床上进行定植,施以适量的水分和肥料,并进行必要的病虫害防治,待苗木逐渐生长并达到一定高度后,即可进行移栽。

而组培苗的培育过程相对来说更为复杂和繁琐。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组织、细胞或器官作为培养材料,并进行初步处理和消毒。

然后,将处理后的材料移入无菌培养基中,通过激素的添加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分化,使其逐渐形成新的植株。

最后,将培养得到的组培苗进行定植、养护和移栽等工作,才能最终得到完整的植株。

生长环境方面,宋梅老种和组培苗在此也存在差异。

宋梅老种一般是在室外进行育苗,并且依托于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种苗生长,因此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而组培苗则是在培养室内进行育苗,通过调控培养基的成分和植物生长因子等来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由于组培苗的生长环境是人为控制的,因此可以更好地控制植株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温度、湿度和气体等因素,以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最后,栽培效果方面,宋梅老种和组培苗也有一些差异。

宋梅老种由于是利用老果树繁殖得到的,因此其遗传基因具有稳定性和多样性,较为接近自然状态下的果树,因此具备较高的抗逆能力和适应性。

组培苗虽然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利用激素调节植物生长和分化,但其遗传基因相对较单一,因此其抗逆能力和适应性较弱。

木瓜组培苗的育苗技术

木瓜组培苗的育苗技术

木瓜组培苗的育苗技术木瓜是一种营养丰富、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水果,其组培苗的育苗技术对于大规模种植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木瓜组培苗育苗技术的关键步骤:1. 培养基制备培养基是木瓜组培苗生长的基础,制备适合木瓜生长的培养基至关重要。

一般采用MS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加入适量的激素、糖、琼脂等成分,根据具体培养阶段的需要进行微调。

2. 无菌播种将健康的木瓜组织接种到制备好的培养基上,确保无菌环境,避免杂菌污染。

接种后,将培养瓶放置在恒温箱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促进种子萌发。

3. 温度和光照控制木瓜组培苗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温度和光照条件。

在种子萌发阶段,适宜的温度为25-30℃,光照强度为1500-2000勒克斯。

随着幼苗的生长,可以适当降低温度和光照强度。

4. 继代培养当木瓜组培苗长到一定阶段后,需要进行继代培养,以扩大种群数量。

继代培养一般采用液体培养基,通过旋转摇床等方式进行搅拌,促进幼苗的生长和繁殖。

5. 炼苗和移植当木瓜组培苗长到适宜的阶段后,需要进行炼苗和移植,以适应自然环境。

炼苗期间,逐渐增加光照强度和温度,同时控制湿度,使幼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

当幼苗长到一定大小时,可以将其移植到温室或大田中继续生长。

6. 病虫害防治木瓜组培苗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因此,在育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般可以采用化学药剂、生物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

7. 施肥和浇水在木瓜组培苗的生长过程中,施肥和浇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施肥一般采用营养液或有机肥料,以满足幼苗对养分的需求。

浇水要适量,避免过度浇水导致根部腐烂。

8. 收获和储存木瓜组培苗长到一定阶段后,可以进行收获和储存。

收获一般在果实成熟时进行,采摘时要小心避免损伤果实。

储存一般采用低温储存方式,保持湿度和通风,延长储存时间。

石斛组培育苗的流程

石斛组培育苗的流程

石斛组培育苗的流程
石斛组培育苗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生长健壮的3~6厘米长的新芽作为外植体。

2. 用消过毒的利刀将新芽从母体切下,经自来水冲洗30分钟后,剥去最外面一层叶鞘。

3. 在75%的酒精中迅速蘸一下,立即放入1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15分钟,或放入0.1%的升汞溶液中浸泡8~10分钟,并不时用手轻摇。

4. 取出后再剥去多余的组织,再放入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5~10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数次。

5. 在无菌条件下剥去叶苞片,以顶芽或侧芽作为外植体接种于试管中。

6. 将顶芽接种于KC加1毫克/升NAA的固体培养基或KC液体培养基中,而将侧芽接种于KC固体培养基中培养。

控制室温26℃、光照2000勒克斯、每天光照16~24小时。

液体培养基每两周要更换1次。

7. 对那些只长芽、不长根的个体,可将其转入生根培养基中培养,并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少量植物生长素,如0.1毫克/升NAA等。

黑木相思的组培育苗技术分析

黑木相思的组培育苗技术分析

黑木相思是优良绿化树种,属金合欢常绿乔木,其枯落物丰富、改土性能好,因此受到了园林业的广泛关注。

该树种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如氯气抗性强、木纹美丽,可以在污染区作为绿化树种,但该树种的生长周期长、成本高,如应用传统的种子培育模式,无法保证树种原有的优良性状,所以必须应用组培育苗技术进行培育,从而推动产业发展。

1.黑木相思概述1.1黑木相思黑木相思为含羞草亚科常绿乔木,喜光、耐干旱、耐瘠薄,平均寿命较长,树高可达25米,是优良的固氮树种,亦为相思类最高大乔木之一,有着较高的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

黑木相思原产澳大利亚,现如今分布在中国福建南部,广东、广西南部、海南有栽培,能耐-6℃低温,培育苗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

1.2形态特征黑木相思为常绿乔木,树高达25米,树皮坚硬、粗糙,幼株的二回羽状复叶常持续到第20个节间,长约2-5厘米,熟时棕色,为6-10厘米×0.4-0.6厘米,成且呈不规则的盘旋和开裂卷曲。

种子黑色,假种皮很小,卵形、扁平,每果荚直线排列6-8粒种子,花期随其分布区变化很大,成熟盛期为2月,过了4月树上就很少有种子。

2.黑木相思在我国的引种及育种现状2.1黑木相思引种育种现状黑木相思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引种历程,其主干通直、花色艳丽、轮伐周期短,现已成为我国亚热带季风区对引进树种育苗的主要研究对象。

福建省科研人员系统性引进黑木相思全分布区种源31个,为突破黑木相思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家系试验林,筛选收集了124个种源家系及40个无性系,并对优良家系适应性选择、材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并开展了嫁接技术,制定了黑木相思优树选择标准,规模逐年扩大,使研究效率进一步提高。

2.2黑木相思经济效益分析黑木相思纤维质量和制浆性能高,对氟化氢、二氧化硫、氯气有较强的抗性,据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测算,黑木相思造林密度1245株·hm2,株行距4m×2m,施基肥250g/株,平均树高16m,平均单株材积4.6m3/ hm2,黑木相思5年生平均材积为75.45m3/hm2,平均出材率68%,胸径可达25~30cm,无性系苗木约6.0元/株,从经济效益上看,黑木相思市场价3000元/m3,在实际繁育栽培中需要大量劳动力,能够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栽培地区的经济收入,推动地区发展建设,不同引种区黑木相思引种育种的生长性状如表1所示。

桉树组培苗培育技术

桉树组培苗培育技术

桉树组培苗培育技术摘要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查阅大量文献,选出了适宜的桉树组培苗基质。

进而,从桉树组培苗的移栽、移栽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桉树组培苗快速培育的技术,以期为桉树组培苗的快速培育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桉树;组培苗;基质;培育技术;移栽;管理桉树是桃金娘科桉树属树种的总称,它的原产地主要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及附近的岛屿。

我国于1890年引进桉树,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

我国现有桉树品种达300多种,品种相当丰富,种植面积达200万hm2,面积也是相当广的。

由于桉树具有速生丰产、轮伐期短、抗逆性强、用途广泛、经济效益显著等特性,桉树人工林在我国南方各省的种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1-2]。

桉树组培苗炼苗移栽后进入苗圃,桉树幼苗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其生长状况。

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幼苗的健壮成长,这为幼苗的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移栽后的工作稍有疏忽,将带来很大的损失。

本文总结了桉树组培苗培育过程中的一系列要点,旨在为建立桉树组培苗培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 基质选用组培苗的移栽用基质一般以透气、保水适中的轻型基质为主。

现阶段,桉树组培苗主要以硬塑育苗杯或塑料薄膜育苗袋为载体,以黄心土为基质进程移栽培育。

由于这2种容器使用的基质重量较大,以至于苗木出圃、上山造林的劳动强度增加,进而降低了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高。

此外,培育的苗中常有根系盘结苗和穿根苗出现,这有碍于桉树幼苗的早期生长[3]。

这些传统的基质存在的种种缺点不利于桉树的大规模种植。

选用来源广、价格低廉、养分充足、质地轻、环境友好的基质是必然的趋势。

轻型基质具有以上优点,能够为桉树组培苗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良好的条件。

邓海群等选用椰糠和泥炭土作为轻型基质,进行桉树组培苗培育试验,结果发现向堆沤发酵的椰糠加入0.5%尿素,然后再与泥炭土按3∶1的体积比配成的基质,桉树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在95%以上,苗高16.8 cm,苗木生长旺盛,移栽效果较好[4]。

一品红新品种锦上花的组培育苗技术初报

一品红新品种锦上花的组培育苗技术初报

一品红新品种锦上花的组培育苗技术初报摘要:对重瓣一品红新品种锦上花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MS+2-4D2.0mg/L+6BA0.5mg/L+NAA0.3mg/L+蔗糖40g/L+卡拉胶6.5g/L培养基,是一种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6BA2.0mg/L+NAA1.0mg/L+蔗糖40g/L+卡拉胶6.5g/L培养基为最合适诱导的不定芽培养基;以MS+6BA0.35/L+IBA0.3/L+蔗糖40g/L+卡拉胶6.5g/L为最佳增殖培养基;以1/2MS+IBA0.6mg/L+ +NAA1.0mg/L+蔗糖40g/L+卡拉胶6.5g/L为最佳生根培养基。

搭建大棚移植重瓣一品红新品种锦上花组培苗,选用黄心土+沤熟的轻机质(v\v=5:1),作为移栽基质,移栽成活率93%以上。

关键词:重瓣一品红新品种锦上花;组织培养;移植技术锦上花是重瓣一品红新品种,大戟科直立灌木,茎光滑,乳汁,含叶互生,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顶部花序下的叶较狭,片状通常全茎苞缘,开花时呈朱红色,生杯状花絮,顶聚伞状排列,花期 1 0月至次年3月,该品种花朵巨大,呈立体双层皇冠状,花径25-35厘米,高20多厘米,花基部由20多片平展大苞叶组成托盘,大苞叶长约15厘米,宽6-8厘米;花芯雌雄蕊全部苞叶化,变成向上伸出长10多厘米,宽2-4厘米密集丛生小苞叶,数百片小苞叶构成莲座状的花上花,花色鲜红耀眼;由于雌雄蕊消失,全花由300-400片苞叶组成,不受花开花谢影响,故花期特别长,如保管得好观赏期可长达半年之久。

锦上花对南方原产暖地有特殊的适应能力,在粤北偶有霜冻地区,冬季薄膜防寒,夏季荫网防晒即可。

是一品红(别名猩猩木、圣诞花、老来娇,属于大戟科大戟属常绿或半常绿灌木,原产墨西哥及中美洲,现在我国各地广泛栽培利用)历时17年对变异种进行培育、定型而形成的植物新品种,已获得国家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201100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植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乃至原生质体,通过无菌 操作后接种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 件下进行培养,使之分化、生长、发育的技术统称为植物组织 培养。由于培养物是脱离了植物母体,在试管或其他容器中 进行培养,所以也叫离体培养。
( 一 )植 物 组 织 培 养 常 用 术 语 解 释 外植体由植物(母体)上取来用作离体培养的材料
细胞培养通过机械或化学的方法,将植物细胞分 散成单细胞,进行细胞悬浮培养或单个细胞的培养,建立细胞 无性系。
原生质体培养通过酶解等方法将细胞除去细胞壁 后,用分离获得的原生质体来进行培养。培养的原生质体可 通过细胞融合获得种间杂种或新品种。原生质体也是遗传操 作的良好受体材料。
按应用目的分类 无性系的增殖扩繁利用植物体的器官或某一部分
但却起到了先锋的作用。此后, 年
最先在含有
无机盐及有机成分的培养基上成功地培养了萝卜和辣根的
胚,发现离体的胚可以在培养基上充分发育,并有提早萌发成
苗的现象。以后
年)采用胚培养法获得了大
量的兰花幼苗,克服了兰花种子发芽困难的问题。同年,
培养了长度为
厘米的豌豆等作物的茎尖,结
果形成了一些缺绿的叶和根。 年
用。 年
进行了杏、油桃和桃的杂种胚培养,提
高了杂种胚的萌发率。 年
明确提出了植物细胞
年德国著名植
物学家
根据细胞学说,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
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的观点,这种单个细胞是具
有潜在全能性功能单位。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他用被子植物的
叶肉细胞、髓细胞、气孔保卫细胞等作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
但由于当时对细胞培养所需的营养条件不够了解,在培养中
没有能观察到细胞分裂。虽然他的实验在当时未能获得成功,
通过培养亚麻
种间杂交的幼胚,成功地获得了杂种幼苗。 年我国李继
侗等曾在银杏离体培养时,发现了 毫米以上大小的胚在培
养基上即可正常生长,其胚乳提取物能促进银杏离体胚的生
长。这一发现对以后人们使用植物胚乳汁液、幼嫩种子及果
实提取液等天然生长物质促进培养物的生长有着启蒙作用。

通过对番茄根尖的组织培养,建立了第一
组织的细胞进行无性增殖。如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育苗中, 主要应用营养器官如芽或顶端分生组织、鳞茎等进行培养,这 样培养获得的营养系后代相对变异最小,可以保持原品种的 品种特性,进行所谓工厂化育苗繁殖各种优良品种或优良单 系。无性系的增殖扩繁尤其是悬浮培养的细胞无性系也可用 于提炼生产各种药物、调味品等生物制品。在培养过程中通 过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调节,常可提高所需有效成分的含 量而提高生物制品的产量。
)人工诱变筛选育种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结合各种 人工诱变技术,如染色体加倍、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等,对诱变 的细胞或组织进行培养诱导和筛选。常用于人工诱变育种。
植物外源基因导入将外源目的基因的
片段
通过高压基因枪或农杆菌的质粒
载体导入目标植物的
外 植体 细胞 或 原生 质体 ,并进 行再 生 诱导 和筛 选 培养 。常 用
以及在试管中进行试管受精等。 花粉培养外殖体为花药或直接取花粉粒进行培
养,其主要目的是诱导形成单倍体植株。 器 官 培 养 取 植 物 体 的 根、茎、芽、叶、花、果 等 器 官
或其部分组织进行培养。 愈伤组织培养从植物体上任一部分取来的离体材
料,通过激素等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来进行培养。愈伤组织的 生长没有明显的极性,只有内外的生长陡度,一般是外围的细 胞分裂和生长比内部的快,能长期继代培养而不衰退,可以连 续继代扩增愈伤组织,或通过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不定芽或无 性胚等。
增殖培养已分化芽、小球茎(芽丛或小球茎团常称 为团块)和无性幼胚再继续进行增殖,即为增殖培养,所用的 培养基则为增殖培养基。
生根培养诱导生根形成完整植株,就是生根培养, 所得到的完整小植株便称组培苗。
( 二 )植 物 组 织 培 养 技 术 分 类 按外植体来源分类 胎培养外植体为胚、胚乳、胚珠、珠心或子房等,
个有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到这时,有关离体根的培养实
验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年
发现了 族维生素பைடு நூலகம்
对培养离体根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以及吲哚乙酸( )在
控制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最早建立起了植物组织培养的综合
培养基。 年
等用椰乳( )作为培养基的补
加物,使曼陀罗
)的心形期幼胚能够离体
培养至成熟,从而使椰乳在植物组织培养领域中得到广泛应
获取无病毒苗在试管内利用微茎尖(< 毫米)培养,并结合应用热处理等技术,可以脱除植物的多种 病毒,获得无病毒的种苗。
杂交育种在试管内无菌培养条件下进行人工授 精,或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杂种细胞并进行培养。常用于 育种研究和获得杂种后代,培育新品种(系),有利于克服远缘 杂交不亲和的难题从而创造新物种。
于生物工程育种,能有目的地改良植物的某种性状。
早在

年德国科学家


出了细胞学说,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的基
本结构单位;细胞(特别是植物细胞)又是在生理上、发育上具
有潜在全能性的功能单位。 年
出版“细胞病理
学”一书,更有力地支持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所组成
和细胞是生命的功能单位的细胞学说。
被称为外植体。 初始培养最初接种在培养基上的外植体的培养为
初始培养。 继代培养将获得的增殖的培养体(芽、茎段或带愈
伤组织的丛芽团块等)移植到新鲜的培养基上再次或反复多 次的切割移植培养。称为继代培养。
继代周期前后二次继代培养的间隔时间(天数)称 为继代周期。
增殖系数后一次培养物(芽或团块)的数量比前一 次培养物增加的倍数称为增殖系数。譬如,一个芽(或小团 块)经过一个月培养后长成丛芽,经过切割分离成 个 芽( 或 小团块)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那么它的增殖系 数即为 ,继代周期为一个月( 天 )。
脱分化如果初始接种在培养基上的外植体,不是通 过芽原基萌发的途径直接生长,而是首先形成愈伤组织,再行 分化为不定芽或无性胚时,这种初始培养被称为脱分化,所用 的培养基被称为脱分化培养基。
分化培养经过脱分化阶段的外植体(形成愈伤组 织,或肉眼看不到愈伤组织),转移到另一培养基上分化出芽 (或小球茎)或胚时,则称为分化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也就称为 分化培养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