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

式等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1.飨土卒 (飨;犒劳)

2.夜驰之(之:到,往)

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4.从沛公 (从:跟从)

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

7.与臣游(游:交往)

8.籍吏民 (籍:登记)

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

10.具言 (具:详细,完备)

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13.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

14.坐须臾(须臾:片刻)

15.相去(去,距离)

16.置车骑 (置;放弃)

17.督过之 (督过:责备)

18.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

2.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

3.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

5.因言曰 (因:趁机)

6.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

7.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

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

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10.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一词多义

1.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辞谢、告别

2.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3.故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

故听之:因此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特意4. 幸妇女无所幸:宠幸、亲近

故幸来告良:幸亏、幸而

5. 去相去四十里:距离

脱身独去:离去,离开

6. 若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你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假设,如果

7. 然沛公默然:……的样子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但是

不然,籍何以至此:这样

8.于贪于财货:向,对

长于臣:比

复得见将军于此:在

9.因不如因而善遇之:就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势、趁机

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凭借

10.为使子婴为相任:做

为击破沛公军:替,给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制定,出

为之奈何:处理对付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11.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为之奈何:代词,这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

珍宝尽有之:助词,衬字,无义

12.且若属皆且为所虏:将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尚且

且焉置土石:况且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译: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译: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3.此亡秦之续耳译: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

(二)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驻军(在)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译: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3.为(吾)击破沛公军。译: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4.具告(之)以事。译: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

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译:(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

能不告诉(他)。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译: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

河以南作战。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译: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

他进去。

8.还军(于)霸上。译:退军驻扎在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译: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把它放到座位上。

10.竖子不足与(之)谋。译: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

1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译: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12.加彘肩(于盾)上译:把猪腿放在盾牌上。

(三)被动句:

1.若属皆且为所虏译: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2.吾属今为之虏矣译:我们这些人要被他俘虏了!

(四)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译: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

2.不然,籍何以至此译: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3.客何为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

4.大王来何操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5.沛公安在译:沛公在哪里?

6.今日之事何如译:今天的事情怎样

7.何辞为译:何必告辞呢

(五)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译: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报告说。

2.沛公欲王于关中。译: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3.具告以事。译: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

4.良曰:“长于臣。”译:张良说:“(他)比我大。”

5.得复见将军于此。译: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

六、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七、成语集锦: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实词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文言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筛选材料 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找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短语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

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高考复习)

【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实词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

高中语文重要文言虚词和实词

高中语文重要文言虚词和实词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和”或“及”或“又”。如: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

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②喜爱 ③怜惜,同情 ④吝惜,舍不得 ⑤通“薆”,隐蔽,躲藏 (3)形容词,吝啬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②安稳 ③安定,舒适 (2)动词 ①安身 ②安置 ③抚慰,安抚 ④使……安定 ⑤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 (3)介词,表示被动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 ②披散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②违背,背叛 ③加倍 (2)数词,一倍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根本,基础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④书本,稿本,版本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 的奏章或书信 (2)量词 (3)动词,推究本源, 考查 (4)副词,本来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 远的地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 邑) ②轻视,瞧不起 (3)形容词,鄙陋, 见识浅,庸俗 7.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 略 8.病,bìng (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责备,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②看清楚 ③详审,考察 ④了解,弄清楚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2)形容词,精明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 拜 (2)名词 ①朝廷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 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 曾经,已经,才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 隔着两代的亲属 (2)动词,通“增”, 增加 (3)副词,表意外, 竟然,居然,简直 12.乘,读音一:ché ng (1)动词 ①驾,坐 ②升,登 ③冒着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2)介词,趁着,凭 借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 的总称 (2)量词,辆 (3)数词,四 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2)副词,表肯定, 确实,的确 (3)连词,表假设推 论,果真,如果 14.除,chú (1)名词,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②修治,清理 ③拜官授职 15.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②言辞,文辞 ③托辞,借口 ④命令 ⑤一种文体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②推辞,不接受 ③计较 16.从,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 ②依顺,听从 ③参与,参加 ④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2)介词,由,自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②通“纵”,南北方向, 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dài (1)形容词 ①危险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副词 ①表测度或不肯定。 大概,恐怕 ②表约略,几乎,接 近,差不多 18.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②抵御,抵挡 ③占据,把守 ④主持,执掌 ⑤判决,判罪 ⑥应当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 对 ②表时间,值,在, 正在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 定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 将要 读音二:dàng (1)动词 ①符合 ②当作 (2)形容词,适宜,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

必修二课后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语文版)

11《鸿门宴》重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辞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 ——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过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免去死罪。 ②口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译文:想要强加给他罪名,哪用担心没有口实。 ③言辞,文辞。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文辞,文学)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都爱好文辞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 ④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借口)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 ⑤命令: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⑥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谭嗣同》 ——并且带来他自己所撰写的书和诗文辞赋的稿件数册,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 (2)动词: ①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②推辞,不接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 ③计较: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⑶复合词:①辞令:应酬的语言、文辞。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译文:(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译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②辞谢:婉言道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 谢,xiè:动词: ①道歉,请罪: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恐怕他打碎宝玉,就婉言道歉。 ②推辞,谢绝: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母亲婉言谢绝了媒人。 ③辞去,辞别: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看公子的神色始终没有改变,就和朋友告别上了车。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集

文言文实词练习 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单选题) 11、①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②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曾经) ③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④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⑤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12、①乘犊车,从吏卒(坐车,骑马)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③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④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⑤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一马一车叫一乘) ⑥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è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13、①帝感其诚(真心真意)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真诚)④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4、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除去尘杂)②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④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15、①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③动以朝廷为辞(借口)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⑤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⑦大礼不辞小让(推辞) ⑧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⑨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⑧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16、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④樊哙从良坐(依傍) ⑤从此道至吾军(由,自)⑥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参加) ⑦其从如云(随从的人)⑧欲不可从(放纵) ⑨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众) ⑩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17、①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全、都) 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18、①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③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④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⑤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⑥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适合,合宜) ⑦犯法当死(应当)⑧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⑨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⑩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定、一定) 19、①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②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④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⑦道不同,不相为谋(主张,思想,学说)⑧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⑨故园谁道有书来(说)⑩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20、①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③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④吾得兄事之(应该) ⑤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⑥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高中语文必修一-五文言文实词虚词全译练习题目

b苏教版必修文言文课文全译全练 必修一 劝学 2 师说 6 赤壁赋 12 始得西山宴游记 18 必修二 六国论 22 阿房宫赋 29 念奴娇·赤壁怀古 3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7 必修三 离骚(节选) 39 指南录后序 43 五人墓碑记 49 烛之武退秦师 55 谏太宗十思疏 60 廉颇蔺相如列传 65 鸿门宴 73 秋水(节选) 80 非攻(节选) 82 察今(节选) 84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 89 寡人之于国也 93 《黄花冈烈士事略》序 98 蜀道难 103 登高 105 琵琶行 107 锦瑟 110 虞美人 112 蝶恋花 114 雨霖铃 116 声声慢 118 滕王阁序 120 秋声赋 126 必修五 陈情表 131 项脊轩志 136 长亭送别 141 报任安书 143 渔父 150 逍遥游 154 兰亭集序 160

劝学 【课文全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 ..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 ..(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 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备课讲稿

一. 虚词 1. 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介词,凭借) (3)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4)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2. 于 (1)急于星火(介词,比)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对,向) 3. 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助词,的) (2)臣之进退(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 实词 1. 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通“又”) (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2. 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根据我微薄的经验给你总结了几条 1、用成长符提升将领成长,做任务有,宗族奖励也会有,到时候分给你就是了 2、闯嘉峪关,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诉说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往前今义:很快地跑 (8)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3. 词类活用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3)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5)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7)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8)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9)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10)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11)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12)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1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4. 一词多义 矜 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小矜名节(动词,自夸) 悯 夙遭闵凶(名词,通“悯”,指可忧患的事) 悯臣弧弱(动词,悲痛,怜惜) (3)薄 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 日薄西山(动词,靠近)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用“非”表否定判断) (2)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w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

文言文高考常考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高考常考实词和虚词 实词: 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③字④书籍 请:①请求②邀请:乃请宾客(信)③拜访:公子闻之,往请(信)④表敬副词 对:①回答:奏对称旨(谭)②对着:对酒当歌(成语) 幸:①幸运: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论)②帝王到某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六)③宠爱、宠幸:如姬最幸(信)④侥幸:幸复得此妇(孔)⑤表敬副词:大王亦幸赦臣(廉) 许:①答应:宁许以负秦曲(廉)②表示不确定的零数:高可二黍许(核) 负:①倚仗:秦贪,负其强(廉)②承担: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④辜负:吾上恐负朝廷(左)⑤背⑥败 立:①站立②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③即刻、马上:赵立奉璧来(廉) 交:①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②交互:叶叶相交通(孔)③接触:交头接耳(成语) 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 引:①导引:左右引相如至(廉)②牵、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③引退:引次江北(赤) 恐:①担心:秦王恐其破璧(廉)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毕: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卒:①步兵②死③终于:卒相与欢(廉)④通“猝”:卒然边境有急(论) 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 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③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毛)④士兵 将:①将领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 抚:①安抚:则宜抚安(赤)②巡抚:以大中丞抚吴者(五)

走:①快跑:持剑盾步走(鸿)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 事:①事情②侍奉:以地事秦(六) 礼: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②礼貌:秦则无礼 计:计策、谋划:莫知计所出(指) 难:(nán)困难(nàn)①灾难:奉命于危难之时(出)②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 愿: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②希望:愿结友(廉) 案:①几案②察看:召有司案图(廉) 方:①方圆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④方位、方向 语:(yǔ)谈论:越人语天姥(梦游)(yù)告诉:不可不语。(鸿) 名: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②取名、命名:而此独以钟名。(石) 曰:①说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师) 文:①文字:其文漫灭(游)②文章:其文约(屈) 进:①前进:其进愈难(游)②进献:相如前进缶(廉)③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岳) 奇:(qí)奇异、罕见:其见愈奇(游)(jī)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好:(hǎo)美好(hào)喜好: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 出:①与“入”相对:以筒水灌之,始出(促)②出产:殚其地之出(捕)③超出:其出人也远矣(师)④出现、显露:水落石出(成语) 极: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观:(guān)①看、观赏: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②观察:古人之观于天地(游)③景象:非常之观(游)(guàn)宫廷建筑:大王见臣列观(廉) 求:①寻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②请求:求而不得者也(送)

高中语文实虚词大全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一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

高中文言文300实词+18虚词全总结

高考文言文300实词整理 1.哀 ①悲哀,哀悼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 ②慨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 ③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④悲伤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⑤(声音)凄清尖利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爱 ①给人好处、恩惠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其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过秦论》) ③爱惜,顾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④舍不得,吝惜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新序>二则》)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⑤关心,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蟹白栗黄,备极护爱(《促织》) 3.安 ①安稳,安全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②安定,安逸,安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寝(《六国论》)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书》) ③怎么,哪里 沛公安在(《鸿门宴》) 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馆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案 ①文书,案卷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②通“按”,考察,查办,查看 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几案,长方形矮桌,可用来学习或办公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训俭示康》) 6.拔 ①提升,提拔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②越出,突出,高出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攻克,攻取,占领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拔出,抽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 7.白 ①表明,陈述,禀报,告诉 阿母白媒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白色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黄州快哉亭记》) ③纯洁 世以清白相承(《训俭示康》)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8.败 ①毁坏,背弃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训俭示康》) ②打败仗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③失败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秦晋崤之战》) ④打败,战胜 败秦师于骰(《秦晋崤之战》) ⑤断,破烂的,破旧的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 9.拜 ①授给官职 拜臣郎中(《陈情表》)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上,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