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慢性肝炎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急慢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及早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诊断标准对于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急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痛等症状。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则相对较轻,可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对于具有肝炎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急性肝炎时ALT和AST水平升高,而慢性肝炎时ALT和AST水平可能轻度升高或持续升高。
2.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等指标。
阳性结果提示可能感染乙肝病毒,需要进一步检查。
3. 肝炎病毒核酸检测,通过检测乙肝病毒DNA或RNA来确定病毒感染情况,对于肝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肝脏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对于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四、病理学检查。
对于疑难病例或需要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行肝脏穿刺活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对于具有肝炎风险的人群,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肝炎病变,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肝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的诊断标准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患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肝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肝炎
乙肝病毒的复制
拉米夫定的抑制作用
有感染性的 HBV毒粒
拉米夫定
有感染性的 HBV毒粒
胞浆膜
部分双链 的DNA
逆转录
(-)-DNA
HBsAg的囊膜 抗原成分
内质网 有包膜的 前基因组
A(n) cccDNA 转录 mRNA
细胞浆
细胞核
翻译
作用机理
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三磷酸盐(拟dCTP)
阻止HBV DNA合成,通过:
临床表现 • 肝“内”表现 • 肝外表现
免疫学检查
项 目
HBsAg 1 抗-HBs 2
出现时间
1-12周 HBsAg 转阴6- 12个月 稍后于HBsAg HBsAg 出现后3-5周
持续时间
急性1-20周、慢性多年 10年
临床意义
1.感染标志 2.无传染性
1.恢复期2.保护作用3. 接种有效
HBcAg 抗-HBc 5
诊断和鉴别诊断
• • • • 临床表现 肝功能 肝穿刺活检 病原学检查 • • • • • • 急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 肝硬化
HBV感染的自然史-临床转归
• 就诊的HBsAg携带者肝硬化的发生率为每年2%~3%
• 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 HBeAg+, 年龄, ALT
防
• (二)切断传播途径
1· 甲、戊型肝炎 2· 乙、丙、丁型肝炎
• (三)保护易感人群
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
1.垂直傳染:
母親是B型肝 炎帶原者→生 產時將病毒傳 給嬰兒
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
2.接觸傳染:
皮膚或傷口接觸到 B型肝炎的體液(血 液、精液及其他身體 分泌物)
急慢性肝炎包括哪些呢?
急慢性肝炎包括哪些呢?
肝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慢性肝炎是肝炎的不同类型的症状,都是需要进行及时的就医治疗的。
那么急慢性肝炎有哪些不同的症状表现呢?要如何才能正确的治疗急慢性肝炎这种病呢?
搜集了一些关于治疗急慢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有兴趣的人可以跟随来了解一下。
肝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异常。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1]主要区别在于病情是非。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按致病病毒的不同,病毒性肝炎可分为多种类型,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病毒性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等5种。
其他肝炎:包括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缺血性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不明原因的慢性肝炎等。
肝病患者普遍免疫功能低下,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体内的病毒难于完全清除,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硒是强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可刺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功能的增强,有利于改善肝病患者多种症状,如甲型、乙型肝炎患者补硒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改善食欲缺乏、发力、面容晦暗等症状。
以硒麦芽粉、五味子为主要原料的养肝片,调节免疫,对养肝、护肝和增加肝病患者的食欲有良好作用。
在大家通过上述介绍的急慢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对于急慢性肝炎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应该有了,更深的理解。
无论是急性肝炎还是慢性肝炎在平时的生活中都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
不要酗酒抽烟这样是不利于肝炎治疗。
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使身体属于良好的生活环境之下。
才更有利于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最重点是什么?各型肝炎病毒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原学:各型肝炎病毒特点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抗体存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
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包膜含HBsAg,核心有HBcAg、HBeAg、HBV-DNA以及DNA聚合酶。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eAg、HBcAg、HBxAg和DNA聚合酶。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2个基因型乙肝五项:HBV-DNA和HBeAg为病毒复制指标。
而HBV-DNA为最敏感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指标。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各型肝炎传染源及传染期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期甲型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感染者无病毒携带状态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可延至起病后30日。
传染性最强阶段是黄疸前期。
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急性患者:起病前数周,持续整个急性期。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携带者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粪一口乙型肝炎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戊型肝炎粪一口习题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BA.潜伏期B.黄疸前期C.黄疸期D.恢复期E.慢性期近年来输血后肝炎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 C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丙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丁型肝炎病毒(三)人群易感性各型肝炎易感人群甲型肝炎普遍易感,多在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获感染,隐性感染为主。
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呢?
导语:肝脏是人体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不但有排毒解毒的功效,而且还参与人体造血功能,但如果在平时不注意养肝护肝的话,很容易导致肝脏出现一些
肝脏是人体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不但有排毒解毒的功效,而且还参与人体造血功能,但如果在平时不注意养肝护肝的话,很容易导致肝脏出现一些问题,慢性肝炎就是肝脏疾病,有很多人出现慢性肝炎的时候,因为不知道慢性肝炎的症状,所以导致延误病情,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肝炎指的是多是由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久治不愈,病程超过半年,而转为慢性的肝炎。
也有很慢性肝炎多人感染肝炎病毒后,起病隐匿,发现时已经成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传染性较强。
甲肝和戊肝一般不会发展为慢性肝炎,但是急性甲肝有迁延不愈的现象。
丁型肝炎只能和乙型肝炎同时发生或在病人已经携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因为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有缺陷的病毒,它必须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繁殖传播,丁型肝炎也可以转变为慢性肝炎。
以往根据其症状体征及肝脏的病理改变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改变均不严重,常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区轻微疼痛,偶尔出现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可中等硬,轻微压痛。
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
ALT升高或反复升高,其他肝功能试验及蛋白代谢大致正常。
其主要病理变化特点为汇管区的细胞浸润,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很少。
肝实质内可见少量肝细胞变性或点状坏死。
但肝小叶完整,没有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因而不发展或肝硬变,一。
各种急慢性肝炎不合格
第七条各种急慢性肝炎,不合格。
7.1 条文解释肝脏和人体其他部位一样,也可以因为各种原因而有炎症、肿大、疼痛及肝细胞坏死,表现在肝脏生化检查上就是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显著升高。
引起肝炎的病因很多,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此外还有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多种类型。
肝炎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已被列为法定乙类传染病,后期有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因此,各种类型的现症肝炎患者,无论是急性或慢性,一经诊断,均作不合格结论。
7.1.1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及肝细胞损害,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发热。
按致病病毒的不同,病毒性肝炎可分为多种类型,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病毒性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等5种。
其中甲型、戊型肝炎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经过,属于自限性疾病,经过治疗多数患者在3~6个月恢复,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而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演变成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
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7.1.2 其他肝炎包括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缺血性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不明原因的慢性肝炎等,简述如下:1)酒精性肝炎: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损害。
除酒精本身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外,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也有明显毒性作用,因而导致肝细胞变性及坏死,并进而发生纤维化,严重者可因反复肝炎发作导致肝硬化。
在临床上,酒精性肝炎可分为3个阶段,即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它们可单独存在或同时并存。
2)药物性肝炎: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重要器官,大多数药物在肝内通过生物转化而清除,但临床上某些药物会损害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脏生化检查异常,引起急性或慢性药物性肝炎,如异烟肼、利福平、磺胺类等。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急慢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慢性肝炎对于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那么,急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而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则较为隐匿,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患有急慢性肝炎。
二、病毒学检测。
病毒学检测是诊断急慢性肝炎的重要手段。
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等指标的检测。
通过病毒学检测,可以明确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诊断急慢性肝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包括血清转氨酶水平、凝血功能、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的检测。
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了解肝脏功能的情况,评估肝脏损伤的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四、病理学检查。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病理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肝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
五、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评估肝脏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至关重要。
包括肝脏CT、MRI、B 超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和肿块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急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测、血清学检测、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对急慢性肝炎进行准确的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医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急慢性肝炎经方辨治录
急慢性肝炎经方辨治录
周道红;徐学义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014)003
【摘要】本文根据著名肝病专家李昌源教授治疗急慢性肝炎的学术观点和医疗经验,结合现代医学对肝病的认识,运用辨证分型的原则,将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分为肝郁热,肝郁脾虚两型;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热重湿轻,湿重热轻、湿热并重三型;慢性肝炎分为淤热留滞、肝肾亏虚、脾虚肝乘、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气血淤阻等六型,运用经方辨证治疗,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周道红;徐学义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126
【相关文献】
1.眼病经方辨治录 [J], 夏建生;李红
2.经方辨治脑卒中后睡眠障碍 [J], 何莉娜
3.经方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J], 张美珍;郝晓晖;杨亚男;倪青
4."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鼻咽疾病中的运用 [J], 王付
5.谢作权经方辨治慢性荨麻疹经验 [J], 郑艳;吴炎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急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能够准确诊断急性肝炎,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以便医生们能够根据病情进行判断和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希望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
在诊断急性肝炎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情发展的过程,同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指标,在诊断急性肝炎时,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清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GGT、碱性磷酸酶等)、凝血功能指标(PT、INR等)以及血清胆红素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功能的情况,从而进行诊断和判断。
2. 病毒学检测,急性肝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
因此,在诊断急性肝炎时,医生需要进行相应的病毒学检测,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HCV-Ab)等检测,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
三、影像学检查。
在诊断急性肝炎时,医生有时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密度等情况,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肝脏的病变有一定的帮助。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诊断:1. 临床症状,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
2. 血清生化指标,ALT、AST升高,GGT、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3. 病毒学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病毒学检测阳性。
4. 影像学检查,肝脏B超、CT、MRI等检查显示肝脏有一定的病变。
根据以上标准,医生可以进行急性肝炎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总结。
慢性肝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慢性肝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慢性肝炎概述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CH)即指由微生物感染、免疫反应、药物作用等多种因素引起,病程至少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的肝脏坏死和炎症。
患者常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厌油、恶心等症状。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是指由病毒造成的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多数肝炎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而部分病情严重者也可发生死亡。
英文名称:chronic hepatitis,CH。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肝脏。
常见症状:恶心、食欲减退、乏力、上腹部不适。
主要病因:病毒感染、药物及免疫作用等导致肝细胞损伤。
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功、病原学检查、B超、CT、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患者及家属应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相互传染。
临床分类:1、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
2、根据病情轻重,可以将慢性肝炎分为轻、中、重度及慢性重型肝炎。
二、慢性肝炎的发病特点三、慢性肝炎的病因病因总述:多种因素可引起慢性肝炎的发生,包括病毒感染、药物及免疫作用等,这些因素作用于肝脏可使肝细胞损伤,进而引起肝脏的炎症性变化。
不同类型肝炎的病因有所不同。
基本病因:1、病毒性肝炎主要由病毒感染所致。
病毒进入肝脏后,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一些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会攻击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死亡;病毒本身也可对肝细胞造成损害,从而引起肝炎的发生。
2、药物性肝炎是指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肝损害。
肝是药物清除、生物转化和分泌的主要场所。
肝常能通过多种机制适应低水平的肝毒性,然而当药物代谢过程中毒反应性产物的产生超过他们能安全排泄的速率时就会引起肝损伤。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急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有哪些?
无论是急性肝炎,还是慢性肝炎,可能都是让患者比较害怕的,因为都会转换为乙肝,是有传染性的,所以对于急慢性肝炎的判断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区别急慢性肝炎的不同之处的呢?
如何才可以发现后进行治疗的呢?搜集了一些区别急慢性肝炎的
方法和治疗措施,大家可以跟随看看哦。
肝炎诊断标准(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经过六个月后,仍然有临床症状和肝功能障碍的病症。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上腹不适,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体内转氨酶升高。
严重者消瘦、面色灰暗、黄疸等。
急慢性肝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异常。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主要区别在于病情是非。
另外,慢性肝炎还包括了那些不是病毒原因引起,但是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炎患者,包括脂肪肝患者、药物性肝炎患者等。
急性炎患者预后大多良好,90%以上的患者在3个月内都可以痊愈,只有不到10%的人可转变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仅有1%~2%的患者会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
其次,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传播。
所以对于患有肝炎的患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一旦恶化就会治疗的比较的麻烦,还有就是一些喜欢吸烟酗酒的人,建议戒酒戒烟哦,这样才可以预防肝炎的产生,也可以帮助恢复患有肝炎的患者。
同时不要熬夜,要多注意休息。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主要有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两种类型。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是根据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肝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等特征进行分类和诊断的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炎分型诊断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一、急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急性肝炎是指肝脏在短时间内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的症状。
急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原体、临床表现、血清学标志物等进行划分。
1. 病原体分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等不同类型。
其中,甲型肝炎主要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乙型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丙型肝炎主要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丁型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HDV)与HBV共同感染引起。
2. 临床表现分型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可以将急性肝炎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急性肝炎病程较短,症状轻微,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完全康复。
中型急性肝炎病程中等,症状较明显,肝功能损害程度适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重型急性肝炎病程较长,症状严重,肝功能损害程度较重,可能出现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3. 血清学标志物分型急性肝炎的诊断还需要通过检测血清学标志物来确定。
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总胆红素等)、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Anti-HCV等)以及免疫学指标(抗-HAV IgM、抗-HBc IgM等)。
根据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可以确定急性肝炎的类型和病情。
二、慢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慢性肝炎是指肝脏长期受到炎症刺激而发生的慢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慢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原体、病变程度、病情进展等进行划分。
1. 病原体分型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分别称为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金标准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金标准急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为特征。
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肝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准确的诊断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性肝炎的诊断标准金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皮肤瘙痒、尿黄、粪白等肝功能异常表现。
在诊断急性肝炎时,临床医生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和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物检测。
肝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其中ALT和AST升高是急性肝炎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物检测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Anti-HCV)等项目,可帮助鉴别病毒性肝炎的类型。
2. 病毒学检查,包括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血清学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可直接证实病毒感染。
病毒血清学检测主要是检测病毒抗体,包括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帮助判断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肝炎的诊断中并不是必需的,但对于部分患者可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可帮助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鉴别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的帮助。
四、病史和体格检查。
除了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也是诊断急性肝炎的重要依据。
患者的发病史、疾病过程、既往史、家族史等都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体格检查也可以发现一些肝脏和全身的体征,如肝大、压痛、腹水、黄疸等,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急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史和体格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它可以由病毒、药物、酒精等多种因素引起。
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不同类型的肝炎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因此,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肝炎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急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急性肝炎是指肝脏发生急性炎症的一种疾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急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和体征:急性肝炎患者常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肝大、脾大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是急性肝炎的常见指标,ALT水平常比AST高。
此外,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指标也有助于急性肝炎的诊断。
3. 病毒学检查:急性肝炎的病原体通常通过血清学检查进行诊断,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病毒学检查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体、核酸和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进行。
4. 影像学检查:肝脏B超和CT检查可以帮助发现肝脏的病变和炎症程度,对于急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二、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慢性肝炎是指肝脏长期存在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和体征:慢性肝炎患者常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肝大、脾大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AST升高是慢性肝炎的常见指标,但通常不如急性肝炎明显。
此外,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清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也有助于慢性肝炎的诊断。
3. 病毒学检查:慢性肝炎的病原体通常通过血清学检查进行诊断,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
病毒学检查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体、核酸和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进行。
4. 影像学检查:肝脏B超和CT检查可以帮助发现肝脏的病变和炎症程度,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病毒性肝炎概述
病毒性肝炎疾病医学概述[定义]肝炎:即肝脏的炎症,是指累及所有肝细胞的弥漫性或片状肝细胞坏死为特征的肝内炎症过程,可以是急性,也可以是慢性的,可以是病毒性,也可以是非病毒性肝炎。
[临床分型]根据黄疸的有无、病情的轻重和病程的长短,临床上可将肝炎分为急性肝炎(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迁延性和活动性)、重症肝炎(急性和亚急性)和淤胆型肝炎。
一、急性肝炎:是病毒感染的结果,这些病毒包括甲肝、乙肝、丙肝和戊肝等病毒,还可以由药物或中毒(如酒精中毒)造成的损伤引起的。
1.病程:在6个月之内的,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约2-3个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程大约在3-6个月内,但部分病例转为慢性,常见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2.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有皮肤及巩膜出现黄染,以甲型肝炎多见;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为多,大多数缓慢起病,临床表现无黄疸症状。
二、慢性肝炎:是急性肝炎发展的结果,不论病因如何,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的任何肝脏炎症均可被定义为慢性肝炎。
最常见的类型为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或是自身免疫性(或狼疮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和毒性物质)、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酒精性肝炎。
慢性肝炎中的肝脏活检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活动性不强且不太严重的肝炎)或预后不良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肝炎又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是指急性肝炎病人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隐痛、腹胀等症状,肝功能轻度异常或反复波动,以上情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慢性迁延性肝炎常见于丙型肝炎感染。
预后通常较好,且病变没有恶化的倾向。
此病进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可能性较小。
2.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指症状和体征持续1年以上,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
肝脾多肿大,常有压痛和质地改变,肝功能持续异常或有明显波动,部分病人出现皮肤黝黑,进行性脾肿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慢性活动性肝炎预后不良,通常进展为肝硬化、发生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的风险较高。
急慢性乙肝的区别与报卡
急慢性乙肝的区别与报卡关于急慢性乙肝的区别与报卡有的同事还不知道,或不注意,或常混淆,往往认为乙肝是慢性的,不知道诊断的标准和时间界线。
下面介绍的一些相关知识,希望对同事有所帮助。
急慢性乙肝有哪些区别?第一个方面:时间方面,急性乙肝是指乙肝发病的前六个月,慢性乙肝是指乙肝的急性期已过,也就是说乙肝的前六个月没有治好,乙肝病程超过六个月以上的,就称为慢性乙肝。
丙肝急慢性的时间区别也是如此。
第二个方面:症状方面,急性期的一些早期症状主要有厌食、恶心、全身乏力、易困倦、恶心、呕吐等,如果是慢性乙肝主要表现为迁延性和活动性,迁延性慢性乙肝的症状较轻,而活动性慢性乙肝的症状较重,多变现为肝病面容、肝掌、肝脾肿大、蜘蛛痣等。
第三个方面:乙肝的发病日期往往病人记不清晰,医生可以用发现日期代替,但要注意查出有乙肝病毒的感染,无论在三阳小三阳,如果肝功能正常、也没有肝炎的自觉症状,这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病人!当然,如果乙肝病毒数量超过正常值的话,也应该积极地做保肝和抗病毒治疗,避免发病。
第四个方面:传染病信息报告,乙、丙肝病毒携带者,不在网络中作传染病报告。
这是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6]92号中规定的“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
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
”即目前通过网络报病原携带者的只是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三个病种,乙肝病原携带者(无论是大三阳或小三阳,只要不是病人)不进行网络录入报告!在网络中注意病例分类2,选好急性或慢性!实施中的相关连接乙肝病例分类诊断及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验室检测–常规抗原抗体检测–抗-HBc IgM 1:1000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现住址在本辖区–不能明确诊断为慢性乙肝的病例•乙肝病例分类诊断及报告标准•监测乙肝病例报告要点:•携带者:不报告•HBsAg(+)•且无症状/体征•且ALT持续正常•明确HBsAg(+)>6个月:•慢肝反复就诊:不报告•症状/体征反复出现•或ALT反复异常•慢肝首次发作:报告•症状/体征首次出现•或ALT首次异常–既往未检测HBsAg,或结果不详–本次HBsAg阳性•无相关症状(体征),且ALT正常(携带者:不报告)•有相关症状(体征),或ALT异常–抗-HBc IgM 1:1000阳性(报急肝)–抗-HBc IgM 1:1000阴性(报慢肝)–血清学: HBsAg阴转,抗HBs阳转(报急肝)•病例诊断报告流程•乙肝病例报告卡附卡•1、HBsAg阳性时间:>6个月/ 6个月内 / 未测或不详•2、抗-HBc IgM 1:1000稀释检测结果:阳性 / 阴性 / 未测•3、本次ALT: U/L•4、首次出现乙肝症状和体征的时间: 年月/ 无症状•5、肝组织穿刺检测结果:急性病变 / 慢性病变/未测•6、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阳性 / 阴性 / 未测附: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慢性肝炎诊断标准慢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常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
慢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下面将介绍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表现。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肝区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诊断过程中发现肝功能异常。
因此,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临床表现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二、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检查。
患者肝功能检查中,AST、ALT、GGT、总胆红素等指标的异常情况是慢性肝炎诊断的重要依据。
通常情况下,这些指标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如AST和ALT升高,GGT增高等。
2. 病毒学检查。
针对慢性肝炎的病毒学检查是至关重要的,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CV等指标的检测。
阳性的病毒学指标可以帮助确认患者是否感染了HBV或HCV。
3.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主要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B超、CT、MRI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发现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
四、病理学检查。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肝脏活检或穿刺吸取肝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慢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肝炎有助于减少肝脏损伤,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对于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划分标准
急性亚急性慢性划分标准
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是一系列疾病的常用分类,也可以称为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程的
不同阶段的划分,这些都可以通过其病症及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来明确界定。
急性指某种病症发生并经历一个快速而短期的发展周期,表现为症状急剧出现,病情
迅速发展,往往仅需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发展到高峰,再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出现缓解。
例如:肺炎、百日咳、风疹等。
亚急性指某种病症发生并经历一个较慢的进展周期,表现为症状增多或反复出现,而
病情也随此发展的变化而发展,往往需要1至2个月时间可以确定病情的程度。
例如:慢
性支气管炎、牙龈肿痛等。
总而言之,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是指疾病演变过程以及所呈现的症状特征不同的三种
不同类别,划分的标准就在于病情的发展性。
例如,疾病发生后在1至2周内就出现缓解
就为急性;疾病发生后在1至2个月内出现缓解就为亚急性;疾病发生后需要1年或者更
长时间才出现缓解就为慢性。
慢性肝炎有哪些指标
慢性肝炎有哪些指标
一、慢性肝炎有哪些指标二、肝炎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三、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有哪些区别
慢性肝炎有哪些指标1、慢性肝炎有哪些指标
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改变均不严重,常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区轻微疼痛,偶尔出现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可中等硬,轻微压痛。
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
ALT升高或反复升高,其他肝功能试验及蛋白代谢大致正常。
其主要病理变化特点为汇管区的细胞浸润,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很少。
肝实质内可见少量肝细胞变性或点状坏死。
但肝小叶完整,没有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因而不发展或肝硬变,一般预后良好。
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症状较重,病程经过以病情反复加剧为其特征。
乏力、厌食、腹胀、肝区痛等症状明显,中等度黄疸,肝肿大,脾脏常可触及,肝病面容,有蜘蛛痣及肝掌。
及有肝外系统表现,关节炎、脉管炎、皮疹、ALT持续或反复升高,蛋白代谢异常,白/球倒置,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并可有贫血。
2、肝炎诊断标准之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3、肝炎诊断标准之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经过六个月后,仍然有临床症状和肝功能障碍的病症。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上腹不适,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两种类型。
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介绍肝炎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
患者急性肝炎时,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黄疸、腹胀等。
而慢性肝炎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
医生在诊断肝炎时,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观察其临床表现,以便及时发现疾病的线索。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检查。
血清生化检查是诊断肝炎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肝功能检查、病毒标志物检测等。
肝功能检查可以观察到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的异常情况,从而判断肝脏功能的损害程度。
同时,病毒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
2. 病毒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是诊断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体检测等。
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标本,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肝炎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包括B超、CT、MRI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形态、密度等情况,对于判断肝脏的病变和肝炎的病情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
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因此医生在诊断肝炎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便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急慢性肝炎
文章目录一、什么是急慢性肝炎二、肝炎患者饮食原则是什么三、如何保护肝脏
什么是急慢性肝炎1、什么是急慢性肝炎
肝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异常。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主要区别在于病情是非。
急性肝炎是指由于感染肝炎病毒引起肝脏病变,一般病程不超过6个月。
慢性肝炎多是由急性乙肝,急性丙肝病程超过半年演变而成。
另外,慢性肝炎还包括了那些不是病毒原因引起,但是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炎患者,包括脂肪肝患者、药物性肝炎患者等。
2、慢性肝炎的表现症状
如果是慢性活动性肝炎,则既往一般有肝炎史,目前也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溏便、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劳动力减退。
肝肿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
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
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3、C4可降低。
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而对于慢性迁延型肝炎,一般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
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
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
病情延迁不愈或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
3、急性肝炎的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