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维度
探讨城市设计的维度和视角
探讨城市设计的维度和视角发布时间:2021-11-23T07:38:09.16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19期作者:梁振兴[导读] 将城市设计置于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内,采用动态和多维度的视角,从建筑环境的生产者、监管者的角度研究这一过程。
梁振兴身份证号码:44092219710107****摘要:将城市设计置于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内,采用动态和多维度的视角,从建筑环境的生产者、监管者的角度研究这一过程。
人们发现,城市设计为这些群体中的每一个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说明了城市设计的上升,但颇具争议性。
融入发展过程的主流已经为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设计;动态化;全球化引言面对我国城乡建设关键转型期的新变化,提出城市设计应该有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级和不同的视角。
结合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和设计项目,从关注城市总体格局特色、从点到面的城市织补、从基础和细节做起的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密度的深度研究、城市生态化公园化发展方向等 5 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
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从之前快速扩张式的发展向城市生态修复、品质提升、特色营造等方向转变。
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而具体的指示,住建部也把城市设计提高到城市管控的法定程序。
许多大中城市的政府领导都在大抓城市双修和城市设计,各级政府为建设领域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出了“百年大计,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口号,我国城乡建设的确正在迎接一个新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两年城市设计也成为行业内热议的话题。
比如城市设计与上位规划和下位建筑设计到底如何划定边界?城市设计到底包含哪些内容?是不是就是风貌设计、形象设计?城市设计导则到底规定到什么程度?如何用导则作为依据去审查建筑方案?能否作为地招拍挂的必备条件?城市设计到底应该由规划师来做,还是建筑师来做?亦或景观设计师、市政工程设计师的工作是否也应统一纳入城市设计的范围来?本人从事规划设计工作多年,工作也从单纯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向城市设计转向,边学习、边观察、边研究,积极参与本单位及其它规划团队开展一些城市风貌的规划设计,而在日常的工程设计中,我也更有意识地从城市设计角度思考问题,常成为规划设计的切入点。
最全城市规划书单
《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 [美]贝利著《城市意象》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设计》(修订版) [美]培根《拼贴城市》 [美]柯林·罗等编《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丹麦)盖尔编《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闵学勤著《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特兰西克著《街道的美学》(日)芦原义信著《城市策划实战案例》赵卓文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刘易斯·芒福德编《城市设计新理论》 [美]亚历山大等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雅各布斯《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城市文化》刘易斯·芒福德《落脚城市》《包容性的城市设计》《城记》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城市与人——一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美)吉罗德《城市色彩——一个国际化视角》(美)斯文诺芙《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美)吉勒姆《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美)卡尔索普,富尔顿《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实例》顾朝林《街道与城镇的形成》迈克尔·索斯沃斯《城镇化与区域规划》姚士谋《反规划途径》俞孔坚《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建筑:形式·空间·秩序》弗朗西斯·D·K·钦《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卡米诺·西特《街道与广场》克利夫·芒福汀《城市设计基本原理》沙尔霍恩《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斯皮罗·克斯托夫《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黑川纪章《城市规划哲学》孙施文《城市空间发展论》段进《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刘伯英、冯钟平《从“功能主义”走向“文化城市”》单霁翔《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规划》《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沙立宁《总体设计》凯文·林奇《空间的语言》布莱恩·劳森《网络城市》《城市突变》《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西)鲁亚诺《共享空间——关于邻里与区域设计》(美)凯尔博《都市滨水区规划》(美)城市土地研究学会《街道与城镇的形成》 [美]迈克尔·索斯沃斯《城市规划概论》陈锦富《规划介引》Clara Greed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城市规划》John M Levy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城市设计》Edmund Bacon 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设计新理论》Christopher Alexander 陈治业,董丽萍译知识产权出版社《看不见的城市》I.Calvino《城市形态》凯文·林奇《紧缩城市》詹克斯《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柯布西耶《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伯特·文丘里《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尼格尔·泰勒《城市和区域规划》彼得·霍尔《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明日之城》彼得·霍尔《城市读本》《理想国》柏拉图《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斯蒂文·蒂耶斯德尔《19世纪与20世纪的城市规划》莱茵伯恩《城市设计构思教程》科赫《城市形态结构设计》库德斯《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雅各布斯《现代城市规划——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科维《图解城市设计》金广君《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图解思考》保罗《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扬·盖尔《现代城市规划》约翰·M·利维《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丝奇雅•沙森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赵冈《人居环境学导论》吴良镛《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缉慈等著《城市与人——一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美)吉罗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哭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顾超林《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治堵的发展与改革新论》刘君德,汪宇明《信息化城市》曼纽尔·卡斯泰尔《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G·阿尔伯斯《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空间、建筑、城市》沙尔霍恩《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理查德·瑞杰斯特《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克莱尔·库伯·马库斯《概念规划》顾朝林《社区规划——综合规划导论》埃里克·达米安《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华夏意匠》,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王建国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比例—科学·哲学·建筑》理查德·帕多万《彼得·艾森曼:图解日志》彼得·艾森曼《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密斯·凡·德·罗《材料的处理》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等《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莱斯大学建筑学院《园林设计论坛1――现代园林设计与艺术译丛》梅尔等著《匠学七说》张良皋《跨世纪城市规划师的思考》鲍世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沙里宁著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空间发展论》段进著江苏科技出版社《城市规划概论》郭彦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董鉴鸿同济大学出版社《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王瑞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国外城市住宅问题研究》陈光庭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著余经文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广义建筑学》吴良镛清华大学出版社《华夏意匠》李允广角镜出版社《建筑文化学》陈凯峰同济大学出版社《设计结合自然》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大地景观一一环境规划指南》西蒙兹著程里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环境心理学》(日)相马一郎佐古顺彦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决定命运的选择>[美]E•拉兹洛著《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只有一个地球》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哲学走向荒野》[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著《外部空间设计》(日)芦原义信著《市镇设计》.(英)F·吉伯德等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弗郎西斯·D·K·钦《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奥)卡米诺·西特著.仲德崑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街道与广场(》英)克利夫·芒福汀著.《城市设计的维度》(英)Matthew Carmona编著《城市设计基本原理》(德)沙尔霍恩等著.《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日)黑川纪章著.覃力《美国城市设计>(美)戴维·戈斯林著》生活·读者·新知(美)安东尼·吉登斯著《马斯洛人本哲学》(美)马斯洛著《景观设计学》(美)约翰·O·西蒙兹著《建筑模式语言》(美)C.亚历山大等著《实存空间建筑》(美)诺伯特.舒尔茨著《场所精神》(美)诺伯特.舒尔茨著《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美)威廉·J·米切尔著《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美)肯尼思·科尔森著《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南非)保罗·希利亚斯著《绿色尺度》(英)克利夫·芒福汀《新城市空间》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美)乔斯·B·阿斯福德《建筑环境共鸣设计》(英)伊恩·本特利等著.《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建筑空间论》,《现代建筑语言》,赛维《安藤忠雄论建筑》白林译《后汽车时代的城市》(美)莫什·萨夫迪著《未来城》(美)詹姆斯·特拉斐尔著《城市空间设计》夏祖华,黄伟康《建筑外环境设计》刘永德等《建筑的伦理功能》卡斯滕哈里斯《现代建筑语言》布鲁诺塞韦《城市环境艺术》. 于正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赵和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现代城市更新》. 阳建强,吴明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城市设计导论》. 徐思淑,周文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王建国.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建筑外环境设计》.钱健,宋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建筑群体设计》.徐岩,蒋红蕾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建筑小环境设计》.刘文军,韩寂.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王鹏.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 任平.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城市广场设计》. 王珂,夏健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王小慧.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阮仪三,王景惠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城市设计的感性原则与方法》.北京余柏椿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吴明伟《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王富臣《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李少云《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王世富《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美学新概念.》徐岱.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艺术的意蕴》.陈旭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当代建筑美学意义》.赵巍岩.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城市环境美的创造》.天津社会科学院技术美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周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城市中心区规划》. 吴明伟,孔令龙.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王富臣.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李少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王世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空间公共性研究》.于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整治》.王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适应性城市设计》.陈纪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国家与市民社会》.邓正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李庆霞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雷龙乾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宫志纲著.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傅崇兰,陈光庭,董黎明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李砚祖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城市设计的历程》.洪亮平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五十年回眸——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万书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景观形态学》.吴家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魏士衡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梁一儒,户晓峰,宫承波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环境心理学》.林玉莲,胡正凡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与实践》.章俊华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视觉与视觉环境》.杨公侠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过伟敏,史明编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西方城市规划史纲》.张京祥著.东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尹思瑾著.东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黄琲斐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黄光宇,陈勇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傅崇兰,周明俊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朱小雷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衣俊卿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黄俊杰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论城市本质》.纪晓岚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N城——一座城市和它承载的价值》.新闻周刊杂志社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读城——艺术经验与城市空间》.成砚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社会维度价值
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社会维度价值作者:齐瑞璇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主要从社会维度的角度来阐述了景观设计价值,从空间场所领域的营建与人的活动、景观社会价值的体现、文化价值的体现及景观价值的创新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对当代景观设计所应具备的价值体系的理解和思考,认为当代景观设计师们在设计前应注重思考一下景观项目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主要反映什么样的价值观。
关键词:景观设计社会维度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价值创新景观是自然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从一开始就有其自身的社会维度。
从中西方景园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怎样的经济基础,怎样的上层建筑,以及怎样的意识形态,造就了怎样的景观价值形式。
其外延是广泛而模糊的但其核心观念是明确的:为人创造场所,景观设计就是为人服务。
一、“空间-场所-领域”的营建与人的活动1.1空间场所领域的营建[作者简介:齐瑞璇(1992.1-),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邢台市,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15级在校研究生,硕士学位,环境艺术设计(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在建筑学及造型领域里,任何一个空间都有空间、场所和领域三个特征。
空间就是在可见的实体要素限定下所形成的虚体。
限定空间的实体越强,空间的有限性就越强。
空间的场所性表现空间意向和风格,而空间的领域性就是人所占有与控制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即个人要求不受干扰,不妨碍自己的独处与私密。
1.2人的需求的变换景观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而产生的,表达了人们对理想栖居环境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换,景观的形式功能也随之发展进步。
当原始人类在为温饱奋斗时,景观以狩猎、房前屋后的园圃形式存在。
当贵族士大夫追求精神的自由,希望在朝堂和江湖间寻求平衡时,景观成为他们畅情抒怀的山水庭院。
当历史进行到21世纪,现代人们饱受快节奏生活的压力、环境恶化的威胁,人们对景观提出了新的要求。
可以促进交流,老人儿童在其中能够自由安全的生活。
浅谈城市设计的维度共63页
谢谢!
浅谈城市设计的维度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城市设计的维度——马修卡莫纳
1.今日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七个目标:
特征:场所自身的独特性
连续与封闭:场所中公共与私密的部分应该清晰地区别
公共领域的质量:公共空间应该具有吸引力的户外场所
通达性:公共场所应该易于到达并可以穿越
可识别性:场所有清晰的意象和易于理解
适应性:场所的功能可以比较方便的转化
多样性:场所功能应该具有多重选择
第二部分城市设计的维度
4.形态维度
5.认知维度
6.社会维度
7.视觉维度
8.功能维度
9.时间维度
第三部分城市设计的实施
10.开发过程
11.控制过程
12.沟通过程
13.整体的城市设计
混合使用——功能分区的逻辑性减少了城市中心功能的复杂性和生动性
城市形态——现代主义单体建筑不失为杰作,却未能创造出和谐的街道和城市
建筑——现代主义建筑的幻灭
人的城市——汽车不应该是城市的主宰,要求创造以人为中心的环境。
当代城市空间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弥补现代主义城市设计思想的缺点来进一步发展的
城市形态的演变:
城市不再是地理学上的概念,网络成为新的空间。
环境的承受力
压缩城市规模,建设紧凑型城市,减少交通量
3.城市设计的语境
城市设计需要尊重四个语境
当地语境
全球语境
市场语境
调控语境
同时也强调城市设计的本质是一个循环和反复的过程
附录该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城市设计的语境
1.今日的城市设计
2.城市的变革
3.城市设计的语境
城市与聚居地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市场所在地,产业中心,现代服务供应和消费中心
工业城市
城市设计的维度2
城市设计的维度6——时间维度
城市设计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三维的工作,实际 上它是四维的:第四个维度是时间。随着时间 的推移,空间成为居住的场所,并经过时间的 积淀具有更多的意义。
Kevin Lynch在他的《场所中的时间》一书中提 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体验环境的基本框架, 我们生活于时空之中。”
风向类型和分区 季风区:风向稳定,夏偏南,冬偏北,冬夏风向频率为20~40%。主导风向 区:一年中基本上吹一个方向的风,频率在50%以上。新疆、内蒙、黑龙江 西北——偏西风;广西、云南南部——西南风;青藏高原——夏季偏东,冬 季偏西(大) 无主导风向区:全年风向多变,均在10%以下。陕北、宁夏 准静风区:风速小于1.5m/s的频率大于50%。四川盆地(静稳偏东风区)
城市设计的维度5——功能维度
功能维度: 一.私密性 二.混合使用和密度 三.环境设计 四.基础网络
功能维度——私密性
比起介于公共 领域和私密领 域之间坚硬的、 不可渗透的分 界面,一个更 为柔和的、渗 透性强的界面 更加理想
Contents
公共空间网络的边界提供了公共领域 和私密领域之间的交界面。交界面不 但要能交互还要能保护私密性
视觉维度——城市建筑
1】秩序和统一; 2】表达功能; 3】完整性; 4】平面和剖面要与立面一起考虑; 5】细节; 6】建筑于周围整合。
太原龙城双塔。这两座分别为40层和23层的高层塔楼 位于太原市汾河西安。经过精心的考究与雕琢,这座较高办公楼的延伸部位将 人们的视线带到街景,同时视觉上巧妙地压低其建筑真实高度。
更普遍的,Smith(1980)认为,我们对美学评价的直觉能力具有四个明显
的成分,它们超越了时间和文化。
在博洛尼亚
对韵律和图案的感觉:韵律包括元素中的一 些相似性,并预示着复合体和图案的同时存在。 Smith提出,这些有节奏的图案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构成了一个比“一一对应”更具有“牢固 亲缘关系”的系统。(如右上图)
多维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意义研究
多维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意义研究摘要:城市设计是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和改进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设计从建筑和规划的边缘转变为主流。
近期,《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城市设计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当中,并且明确了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管理中对于城市设计方法运用的要求,是对城市设计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思考,为法定化、系统化地全面推进城市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地政府通过编制城市设计来辅助城市规划的决策,截止目前,城市设计仍然未被列入法定规划,城市设计可以作为法定规划的补充和延续发挥其在多维度视角下的优势。
本文从城市设计的内涵和实践意义入手,探索城市设计的多维度意义,以期为各地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设计;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
引言:城市设计,顾名思义,即对城市空间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中将城市设计定义为“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的重要理念与方法”。
以“理念与方法”来定义城市设计,摆脱了以往以“形态与方案”为成果的项目思维,体现了贯穿城市设计全过程的工具性,强调了价值引领的全域运筹能力。
这是应对国土空间拓维与规建管统筹的必要基础,也是城市设计为应对时代发展课题所做的能级提升。
不管是在城市规划体系背景中,还是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设计的非法定属性,决定了城市设计研究无法脱离中国空间规划体系而单独存在。
同时,城市设计在城市环境塑造、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的作用能让空间规划更具科学性与艺术性,使得城市设计和空间规划成为不可分割,互为补充的统一体。
城市设计具有时序性、分层级、全尺度和多样化的特征。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阶段相对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实施时序上的原则为“近详远略”。
城市设计适应的重组构成总体城市设计、专项城市设计、详细城市设计,分别运用至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中。
1.维度一:国土空间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意义王建国、阳建强等认为总体城市设计,简言之是以城市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城市设计;邵润青、段进等认为总体城市设计是在城市整体层面进行城市风貌特色塑造、文化传承和人性场所营造的主要抓手;杨俊宴认为总体城市设计是以城市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指导性特点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维度
认知维度——环境意义与象征
从古到今,从王公贵族到工业资本到 ‚大政府‛和‚大 公司‛,总是‚借助某个可以聚集情感的实体,为某种意 识形态或权力体系提供理由。‛对一些人来说,大的办公 街区象征财政力量和影响;对另一些人来说,则象征‚集 体贪婪‛。
A、王府井大街(中国)
B、明洞(韩国)
C、华尔街(美国)
5】地标:观察者的外部参照点。
认知维度——城市意象之外
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在每个案例当中,基本理念是不会改变 的,虽然会带有限制条件:意象因文化和对环境的熟悉程 度而大为改变,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在一些完全不同的文 化和场所中,看起来惊人地相似。
A、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
比起鹿特丹和海牙,阿姆斯特丹对他们的居民来说更加容易辨认。
认知维度——环境意义与象征
建筑与环境的象征角色是社会和环境间关系的关 键部分。许多注意力聚焦于环境如何表示、传递 和体现权利与统治模式。
A、人与自然
B、建筑与环境
C、自然生态保护区
认知维度——环境意义与象征
分析‚权力的信号‛表现于两种方式:
A、‚敬畏策略‛——权利的庄严胁迫观众;
B、‚仰慕策略‛——‚壮观‛设计感染力‚取悦‛观众。
认知维度——场所的建构
<a>场所感:场所感的兴起,常被归入为“现象学”。 •“场所”概念强调“归属”感和与场地的情感联系。每个 个体都要通过物理分异或差异性所获得的个体特征,以及进 入某个特定场所的感觉,表达对集体或场所的归属感。设计 策略可以强调这些主题。 • “场所的本质”存在于“内部”区别于“外部”的偶然的 无意识经验。他用自己人和外人的概念区分场所特征的类型 和种类: 1、经验的内部——有生命力和动态的场所,充满已知的意 义和无需反思的经验。 2、感性的内部——记录和表达着创造和生活于其中的群众 的文化价值和经验的场所。 3、行为的内部——周边环境支配着建立该地区公共或一致 性认知基础的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质量的场所。 4、偶发的外部——选择性功能最为重要并且其特性比背景 更为重要的场所。
建筑学研究生要读的书目
城市保护与更新系列Historic Preserv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王景慧,阮仪三,王林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杨宏烈,2006(图书馆馆藏可看)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调整性方法》城市设计理论系列《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王建国,东南大学出版社《人性场所-城市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设计的维度》卡莫纳,江苏科技出版社(图书馆馆藏可借)《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城市设计》【美】埃德蒙N培根著《城市形态》【美】凯文.林奇,华夏出版社选读:《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罗杰•特兰西克(作者)《拼贴城市》~柯林•罗(作者)《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作者)《城市设计》~ 培根(作者)《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作者)《伟大的街道》~ (美)阿兰B雅各布斯(作者)《明日之城:一部关于20 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 Peter Hall (作者)《总体设计》~ 林奇(作者)《西方建筑的意义》~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作者)《20 世纪建筑学的演变:一个概要陈述》~ 弗兰姆普敦(作者)《明日之城市》~ 柯布西耶(作者)《透明性》~柯林•罗(作者)《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原口秀昭(作者)《勒?柯布西耶建筑创作中的九个原型》~ 越后岛研一(作者)《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 陈志华(作者)***** 《安藤忠雄论建筑》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作者:(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必读:•美]弗兰西斯D •K程著,《形式/空间/秩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美[]保罗拉索著,邱贤丰等译,《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爱德华T怀特著,林敏哲等译,《建筑语汇》,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德[]迪特尔普林茨、[德]迈那波肯著,赵巍岩译,《建筑思维的草图表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美[]盖尔格里特汉娜著,李乐山/ 韩琦/ 陈仲华译,《设计元素(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与视觉构成关系)》/设计初步丛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丹[麦]拉斯姆森著,刘亚芬译,《建筑体验》,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美]史坦利亚伯克隆比著,吴玉成译,《建筑的艺术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德]托马斯史密特著,肖毅强译,《建筑形式的逻辑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90 年•肯尼斯弗兰普顿著,张钦楠译,《20世纪建筑学的演变:一个概要的陈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李允鉌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德]托马斯史密特著,肖毅强译,《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英]托尼亨特著,于清译,《托尼亨特的结构学手记1》/ (原著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英]托尼亨特著,于清/杨有福译,《托尼亨特的结构学手记2》/ (原著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童寯著,《近百年西方建筑史》,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美[]弗兰姆普敦等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 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肯尼斯弗兰普顿著,张钦楠译《现代建筑一一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赫次伯格著,仲德崑译,《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赫茨伯格著,刘大馨译,《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著,黄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汪丽君著,《建筑类型学》/(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意]布鲁诺赛维(Bruno Zev )著,席云平/王虹译,《现代建筑语言/ THE MODERN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90 •英]查尔斯詹克斯著,李大夏摘译,《后现代建筑语言》/ (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90•凯文林奇(Kevin Lynch )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 (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90•挪威]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Schulz,C )著,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 Existenee space and architecture 》/ (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990•大卫王/[美]琳达格鲁特,王晓梅译,《建筑学研究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计成著,《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童寯著,《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梁思成著,梁从诫译,《图像中国建筑史》/ (汉英双语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陈志华著,《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插图珍藏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陈从周著,《说园》/ (中英文对照版),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巴兰坦著,王贵祥译,《建筑与文化——Architectu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俄[]金兹堡著,陈志华译,《风格与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法[]拉卡兹著,高煜译,《我知道什么?——城市规划方法》,商务印书馆,1996• Walter Gropius ,《The New Architecture and The Bauhaus 》,The MIT Press ,1965• 英[]霍华德著,《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柯林罗等著,童明译,《拼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丹[麦]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挪[]舒尔茨著,欧阳恬之/ 李路珂译,《西方建筑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英[]柯林斯著,英若聪译,《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引进版)(第二版)》/(国外建筑理论译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彼得艾森曼著,陈欣欣、何捷译,《彼得艾森曼:图解日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艾伦科洪著,刘托译,《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歷史变迁》,知识產权出版社,2005 , •查尔斯詹克斯/卡尔克罗普夫编著,周玉鹏、雄一、张鹏译,张媛、李雪校,《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著,王贵祥译,《建筑理论史从一一维特鲁威到现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等编,《材料的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张良皋著,《匠学七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美[]林奇、[美]海克著,《总体设计》/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意]阿尔多罗西著,《城市建筑学》/ (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译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 [土]塔内尔厄奇著,《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 (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译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希腊]安东尼C安东尼亚德斯著,《建筑诗学一一设计理论》/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参考文献[/B]•日[]渊上正幸编,覃力/ 黄衍顺译,《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瑞士]W博奥席耶斯通诺霍著,《勒柯布西耶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瑞士]弗雷格著,《阿尔瓦阿尔托全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著,《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日本建筑学会编,《建筑设计资料集成》,天津大学出版社•虞献南/虞朋sp;编,《建筑设计规范常用条文速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褚智勇著,《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世界建筑大师系列》等,包括贝聿铭、路易斯康、赖特、密斯、黑川纪章、菲利普约翰逊、雅马萨奇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建筑大师系列》等,包括安东尼奥高迪、尼迈耶、阿尔多罗西、RM •辛德勒等建筑大师,西班牙GG出版社授权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简体中文版,2005 (此套图书曾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优秀国际建筑图书奖)•莱斯大学建筑学院,《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莱斯大学建筑学院,《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莱斯大学建筑学院,《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莱斯大学建筑学院,《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与学生的对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英]理查德威斯顿著,《建筑大师经典作品解读》(附光盘平面立面剖面),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日]富永让著,刘京梁译,《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荷]伯纳德卢本等著,林尹星译,《设计与分析》/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天津大学出版社•日[]宫宇地一彦著,《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拓展设计思路》/Architecture Dramatic 丛书(Architecture Dramatic 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密斯凡德罗导读系列:《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梅尔等著,王晓俊译,《园林设计论坛 1 ――现代园林设计与艺术译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荷[]于里安范米尔著,《欧洲办公建筑——办公建筑设计与国家文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沈福煦著,《建筑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系列丛书(建筑设计系列丛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郭逊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系列课教案与学生作业选——一年级建筑设计》(国家985 工程二期清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项目教学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周燕珉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系列课教案与学生作业选——二年级建筑设计》/(国家985 工程二期清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项目教学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扩展阅读与课外读物[/B]•《企鹅建筑学词典-企鹅分类词典》,外文出版社,1996•英]佩夫斯纳著,殷凌云译,《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建筑师的二十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安藤忠雄著,《安藤忠雄论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安藤忠雄著,《连战连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李清志著,《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美]丹尼尔李布斯金著,《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张永和著,《作文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中[国台湾]吴东龙著,《设计东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褚冬竹著,《开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王怡颖著,《创意市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张路著,《欧洲视觉日记一一一个中国设计师在欧洲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古罗马]李维(T. Titus Livius )著,穆启乐译,《建城以来史(前言?卷一)》/ (中文- 拉丁语对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法[]弗莱德曼著,秦屹/ 龚彦译,《为家园辩护》,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美]C亚历山大,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美[]比约内著,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建筑大师处女作--谱系人物与空间》,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美]H H阿纳森著,邹德侬/巴竹师等译,《西方现代艺术史一一绘画雕塑建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原研哉著,《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隈研吾著,《负建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傅刚费菁著,《都市村庄》,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Jean Jen ger著,周嫄译,《勒柯布西埃一一为了感动的建筑》,世纪出版集团,2006•日[]矢代真己等著,卢春生等译,《20 世纪的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日[]五十岚太郎编,周贵荣译,《日本著名建筑师的毕业作品访谈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日[]原口秀昭著,徐苏宁等译,《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图说20 世纪的建筑大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日[]隈研吾著,朱锷译,《十宅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英]塞西尔巴尔蒙德著,《异规》•《建筑与都市》中文版,《塞西尔巴尔蒙德》/《建筑与都市》中文版发行三周年纪念特别专辑,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日]越后岛研一著,《勒柯布西耶建筑创作中的九个原型》/Architecture Dramatic 丛书(Architecture Dramatic 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日[]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的非线性设计--从仙台到欧洲》/建筑大师论坛系列(建筑大师论坛系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美[]詹克斯/ 克罗普夫著,张鹏/ 雄一译,《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5•英[]柯林斯,英若聪著,《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引进版)(第二版)》/(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3•意]布鲁诺赛维著,《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6•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黄兰谷译,《建成环境的意义》/(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3•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邓敬译,《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3•意]布鲁诺赛维著,席云平译,《现代建筑语言》/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5•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王申祜译,《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一一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4•英[]罗杰斯克鲁顿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3•布赖恩爱德华兹著,周玉鹏译,《可持续性建筑》/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4•日[]小林克弘著,陈志华译,《建筑构成手法》/(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4•阿恩海姆著,宁海林译,《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6•安东尼.C.安东尼亚德斯著,《建筑诗学-设计理论》/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6•美]克里斯亚伯著,张磊译,《建筑与个性一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2003•外文期刊[/B]•美国的期刊:Grey Room (MIT Press);Harvard Design Magazine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education (MIT Press);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Urbana, Ill 。
浅谈城市设计的维度
(一)环境感知
认知具有同时起作用的四个方面:认识性的、情感性的、解释性的、判 断性的。一处城市环境的整体心理意象是:局部的——不覆盖整个城市、简 化的——省略了大量的信息、特殊的——每个人的城市意象都是独一无二的、 歪曲的——基于主观的印象。
(二)环境意义与象征
建筑与环境的象征角色是社
会和环境间关系的关键部分。人 们许多注意力都聚焦于环境如何 表示、传递和体现权利与统治的 模式。权力的信号表现于两种方 式:“敬畏策略”——权利的庄严 胁迫观众;“仰慕策略”——“壮观 的”设计感染力“取悦”观众。从古 到今,从王公贵族到工业资本到 今天的“大政府”和“大公司”,总是 “借助某个可以聚集情感的实体, 为某种意识形态或权力体系提供 理由。”对一些人来说,大的办公 街区象征财政力量和影响;对另 一些人来 说,则象征“集体贪婪”。
(二)空间的回归
近期的城市设计已经在建成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关系中有新的发现, 如整体比单个建筑和开发的总和更大。这也使强调创造有限定的、积极 的空间需要得到有限考虑(功能和美学上的)。
Colin Rowe《拼贴城市》将现代城 市的“空间困境”形容为“实体的危机”和 “肌理的困境”。《拼贴城市》是一部对 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进行哲学式批 判的著作。书中所及的时代,工业化国 家正在“现代城市”中受煎熬,那里的城 市规划和设计师正在试图找回失去了的 世界。《拼贴城市》引入“拼贴城市”这 样一种城市设计方法,试图使用拼贴的 方法把割断的历史上重新连接起来。
(一)人与空间的关系
环境决定论是指环境对人的行 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忽视了人的 能动性;环境可能论是指人在可能 的环境机遇中进行选择;环境或然 论是指在一个给定的环境里,一些 选择的可能性比别的大。
论城市四维空间设计
城市!!!""#$! #%
一、城市四维空间设计的内涵 城市四维空间设计,就是采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 城市的时间因素整合到空间之中。 一个良好城市形态应当是包含时间因素的四维空 间,但如何将时间因素较好地整合在城市空间中,实现 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就成为一个大问题。我们可以 通过设计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设计的方式可以使 时间因素在空间中彰显出来,这种彰显效果主要是通 过图底关系与联系艺术来实现的。图底关系是格式塔 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在一定的
如果我们不加以一定的设计,使城市时间因素的 效果彰显出来,城市的时间因素往往会淹没到空间中, 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就会出现美国规划协会国 家 政 治 部 主 任 杰 福 瑞·索 尔 所 说 的 情 景 :“ 一 座 古 老 的 建筑虽然被作为文物保护了下来,但它们孤零零地淹 没在既无个性又与他们很不协调的现代钢筋水泥丛林 中,完全看不出它们所代表的那种文化背景和传统。” 因此,只有采取一定的设计方法,城市的时间因素才能 更好地融入到空间之中。
点,也只有通过设计的方式才可以实现。
因市四维空间设计的模式
化的有机结合。具体到设计方法上,或者采用传统的建
关于城市四维空间设计问题,即如何运用设计的 筑外表形式而赋予建筑新的技术与新的材料;或者将
方式将城市的时间因素整合到空间中,不少学者在这 传 统 的 建 筑 符 号 加 以 提 炼 ,如 柱 、天 花 板 、墙 壁 、窗 户
研究城市设计的维度和视角
研究城市设计的维度和视角摘要: 将城市设计置于城市发展过程的更广泛范围内,采用动态和多维度的视角,从建筑环境的生产者、监管者的角度研究这一过程。
人们发现,城市设计为这些群体中的每一个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说明了城市设计的上升,但颇具争议性。
融入发展过程的主流已经为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 城市设计;动态化;全球化引言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从之前快速扩张式的发展向城市生态修复、品质提升.特色营造等方向转变。
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而具体的指示,住建部也把城市设计提高到城市管控的法定程序。
许多大中城市的政府领导都在大抓城市双修和城市设计,而雄安新区以及多个国家级新区也为建设领域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出了“千年大计,一张蓝图干到底” 的口号,我国城乡建设的确正在迎接一个新时代!一背景1.区域维度研宄背景最近几十年来快速扩张式的城市进程成为经济繁荣的直观表征。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化的转型和城市发展带来了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以及高效的城市运转,但与此同时发展速度的片面追求遗留下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城市问题,需要通过具有批判性的城市设计转型来应对。
近些年,城市发展逐步告别了大拆大建的历史阶段,从增量设计到存量设计的转型也促使我们开始回归城市设计的理论反思,批判性地看待前一阶段的设计遗产。
目前来看快速城市化带来一些显著的城市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 硬转型”制造了大量自然肌理的断层,导致城市空间支离破碎;城市建筑奇观化,城市设计中为了自身的表现一味追新逐异,无视城市建成环境去打造异化的地标奇观文化特色的缺失,大量的住房需求和快速的建设节奏导致城市空间的程式化,快速路加住宅小区形成了今天中国新兴城市的普遍单调基底。
人们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以至于产生文化认同的危机。
以上种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城市设计中区域性观念的匮乏。
在没有自然、城市和文化等外部制约下推进的抽象城市设计图景,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环境的割裂和地域文化的式微。
城市设计的维度》读后感
《城市设计的维度》这本书让我对城市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卡莫纳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角度,揭示了城市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城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性。
在书中,卡莫纳详细地阐述了城市设计的维度,包括物质空间、经济过程、社会交往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这些维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城市设计完整的内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城市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和规划的问题,更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问题。
城市设计需要考虑城市中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交通、休闲等各种需求,需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需要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城市设计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设计的实际应用和效果,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总之,《城市设计的维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和思维,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理论和方法。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关心城市发展的人们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场所精神理论讲义
课程名称:场所精神理论(The Theory of Spirit of Place)教学要求及目的:了解场所精神理论,理解该理论是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并掌握将该理论运用到有关设计中去创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场所的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1、“场所”的概念。
2、“场所”和“空间”的区别。
3、场所理论及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4、场所理论的应用。
主要参考书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施植明译,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城市设计的维度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美]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建筑形式论——迈向图象思维陈伯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街道与城镇的形成[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著,李凌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什么是“场所”(Place)?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a) 静态的实体设施——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场所的实体建构;建筑物、景观和美学特征的体现。
The actual physical structure of a place. The reality of its buildings, landscape, and aesthetic quality.b) 活动——the activities建筑物和景观如何被使用,身处其中的人们如何互动,以及文化习俗如何起到影响作用。
How the buildings and landscape are used. How a place’s people interact with it, and how their cultural institutions have affected it.c) 含义——the meanings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
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
目录
• 引言 • 城市空间布局 • 城市建筑风格与特色 • 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 • 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 • 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
01 引言
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的规划、 塑造和优化的过程,旨在创造一个宜 居、美观、功能完善的城市空间。
它涉及到对城市中各种公共空间、建 筑、交通、绿化等方面的综合规划和 设计,以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和形象。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城市文化与历史的保护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多文化活动和休闲空间, 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城市文化与历史的保护能够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
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的要素
建筑保护
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保持其原有风 貌和特色。
景观保护
对城市景观进行保护,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持 其完整性和美观度。
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的要素
01
02
03
04
道路交通
包括道路网络布局、交通流量 规划、交通信号灯设置等。
公共交通
包括公交车、地铁、轻轨等交 通方式的规划与建设。
步行与自行车设施
建设安全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 道,鼓励绿色出行。
基础设施
供水、供电、通信、排水、垃 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06 城市文化与历史保护
02 城市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的概念
空间布局是指城市中各种功能空间在平面和垂直方向上的相 对位置和组织方式,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 。
空间布局决定了城市的基本结构和形态,是城市设计的重要 基础。
空间布局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城市空间布局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城市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确保城市整体功能的协调和优化。
城市设计要素
城市设计要素The manuscript can be freely edited and modified城市设计要素一、城市设计的含义:从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引出城市设计的思考;提出城市设计的本身的根本目的;即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保持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可持续性、连续性和认同性..①城市设计是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是一种综合的环境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从而改进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实现千百年来人们对城市美好构想②..二、城市设计主要内容:第一;研究空间的组成要求;主要包括;使空间具有更明确的定义和更好的理解空间的气氛、意义及用途等方面;根据城市总体要求和建设法规;规定每块用地的控制条件——规划设计准则..第二;研究空间构成的特点和技术;主要包括;有机的组织城市三度空间;决定空间和各类待建房屋在功能、形态及象征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并明确建筑物等实体空间与虚体之间的关系等;提高空间的整体质量;从局部到整体、从建构筑物、道路到绿化、小品设施和环境细部构造等整体的精心设计与配合;以创建出富有特性的城市空间环境;使空间具有可识别性..第三;研究空间的布局艺术;创造出完美、协调的空间环境与景观;使三度空间具有层次感;营造时应有重点与一般之分;有主调、基调和配调之分;并特别注意重点地区;如:不同道路、街道、广场的交叉口;人流汇聚处于转折点、制高点、控制点等视觉形象以及建、构筑物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等②..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我想具体到设计层面或者是更具体的城市体系方面主要为:功能方面、绿化方面、交通体系、建筑风貌、城市街景、天际线等这六大城市空间要素..同时一个城市管理者的管理实施和城市给人的直观印象;我认为也是通过以上几方面来表现和感观..因此作为设计者;应该要针对以上几方面展开调查、分析研究并提出改造、新建的思路和具体措施..1、功能方面——要结合上位规划、相关案例的研究、现状等因素;提出城市的定位和目标;合理的划分功能组团;提出城市的空间结构、景观节点;从整体上把握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2、绿化方面——结合不同类型绿地的现状和服务半径;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使公园绿地、街头绿地能够满足市民的使用服务半径;道路绿化能够形成优美的景观界面和具有自身特色;并提出园林景观路和绿化景观路等;通过对绿地系统的设计;为打造“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奠定基础;3、交通体系——科学的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划分人车分流路段降低安全隐患;合理的结合实际和后期发展安排停车场地包括地面、立体的;另外要结合绿地系统提出城市的慢跑道、步行道等绿道概念;4、建筑风貌——主要为通过分析当地现状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等;确定合理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色彩;从而形成统一、有序、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5、城市街景——主要为通过沿街建筑立面、道路版式及景观、街道铺装以及街道设施、城市家具、景观小品等元素来控制街道景观界面;从而形成连续的、统一的、具有特殊的街道景观界面;提升城市影响;6、天际线——主要为通过建筑群体布局、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天际线、标志性建筑等因素来控制;从而形成错落有致、优美的城市天际线..三城市设计与相关规划设计的关系1与总体规划的区别2与详细规划的区别3与建筑设计的区别四城市设计的几点建议城市设计的定位目标要充分结合实际和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从功能地理区位、行政、特色文化、生态、可持续等方面进行定位;并提出具体设想;城市设计一定要突出当地的特色文化、提出城市自身的特色;城市天际线一般要从城市主入口方向、主要道路、河道滨水界面、机场净空限制、城市具体视线通廊、特色山水景观制高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城市设计的维度word资料19页
景观1112&景观1111 [键入文档标题]城市设计的维度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六个关键维度1.形态维度2.认知维度3.社会维度4.视觉维度5.功能维度6.时间维度《城市设计的维度: 公共场所--城市空间》[英]Matthew Carmona 卡莫纳等. 冯江等译.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本书展示了城市设计的多个维度,它们各不相同,但又密切相关。
本书提供了全面的概述。
城市设计通常被认为是这样一个设计过程:其答案没有正误之分,只有好坏之别,其质量只能通过时间来检验。
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设计项目不断进行质疑与探索,而不能自以为是。
本书无意从时髦的视角创造“新”的城市设计理论,也不提供万能的灵丹。
城市设计的维度1——形态维度形态维度:一.城市形态二.公共空间网络与基础网络三.限定空间的建筑与空间中的建筑四.向传统城市空间的回归五.“街道或街区”结构与“道路”网络六.块状开发七.重归街道八.城市街区模式形态维度——城市形态1)城市形态:城市形态研究的是聚居地的形态和形式。
CONZEN认为土地使用、建筑结构、地块模式、街道模式是一系列把握聚居地要素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这四个要素的稳定性依次提高)。
<a>土地使用:稳定性低,相对别的要素是短暂的。
新的使用常会引起再开发和新建活动,引起地块的合并和细分。
<b>建筑结构:城市中除了具有象征性的纪念性建筑外,别的建筑必须具有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用途和使用强度的特性,才能长久的存在。
<c>地块模式:街道单位典型的被细分或如绘制地图那样分成一块块场地或地块。
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可以再细分,但通常是被合并。
<d>街道模式:街道的模式是城市街区以及它们之间的公共空间或活动通道,或者“公共空间网络”的平面布局。
它具有叠加历史信息的特征。
•一个由街道模式建立起来的重要的城市设计品质是“渗透性”,意思是一个环境的穿越路线或在其中的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绿色城市设计及其地域主义维度
绿色城市设计及其地域主义维度绿色城市设计及其地域主义维度一、引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越来越多的城市正面临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绿色城市设计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并引入了地域主义的理念。
本文将探讨绿色城市设计及其地域主义维度,以期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二、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绿色城市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而进行的规划和建设。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城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建立低碳、低能耗、节约资源的城市系统,提倡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三、绿色城市设计的地域主义维度1. 地域特征的重视绿色城市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因素。
这些特征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热带地区,建筑设计应注重通风和遮阳,以减少空调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地势起伏的地区,城市规划应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土地开垦,保护自然资源。
2. 土地利用的优化绿色城市设计应遵循城市规划原则,优化土地利用。
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分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
鼓励建设紧凑型城市,减少城市面积,提高人口密度。
同时,要注重保护农田和生态空间,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
3.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是绿色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绿化、水资源管理、交通、能源等方面的设施建设。
绿地的建设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吸收污染物和CO2。
水资源管理要合理规划城市的水源和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交通建设要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的发展。
能源建设要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社区参与和可持续管理绿色城市设计强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的维度》2008-04-16 21:47一、形态维度1)城市形态:城市形态研究的是聚居地的形态和形式。
CONZEN认为土地使用、建筑结构、地块模式、街道模式是一系列把握聚居地要素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这四个要素的稳定性依次提高)。
<a>土地使用:稳定性低,相对别的要素是短暂的。
新的使用常会引起再开发和新建活动,引起地块的合并和细分。
<b>建筑结构:城市中除了具有象征性的纪念性建筑外,别的建筑必须具有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用途和使用强度的特性,才能长久的存在。
<c>地块模式:街道单位典型的被细分或如绘制地图那样分成一块块场地或地块。
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可以再细分,但通常是被合并。
<d>街道模式:街道的模式是城市街区以及它们之间的公共空间或活动通道,或者“公共空间网络”的平面布局。
它具有叠加历史信息的特征。
•一个由街道模式建立起来的重要的城市设计品质是“渗透性”,意思是一个环境的穿越路线或在其中的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渗透性”是活动机会的一个度量标准,另一个相关标准是“可达性”)它包括“视觉”渗透性——看到穿过环境的线路的能力;和“实体”渗透性——穿越环境的能力。
很多小尺度的街区模式比较少的大型街区模式具有更强大的渗透性。
2)公共空间网络与基础网络:街道模式建立了一个城市区域的公共空间网络,也是广义的基础网络的关键因素。
对Buchanan来说,基本网络“形成城市的结构,对其土地利用和土地价值,开发密度和使用强度,和市民穿越、看见和记住城市及约见同伴的方式。
”3)限定空间的建筑与空间中的建筑:公共空间网络形态结构的主要变化是从作为城市街区组成要素的建筑(体量相连,限定街道和广场),转变成无组织空间中自由挺立的高楼大厦。
•在更大尺度上——基于在城市区域内提供更健康的生活条件、美学偏好和容纳小汽车的理念——现代主义的城市空间倾向于在建筑群周边自由流动,而不是包含与其中。
•Von Meiss认为20世纪城市化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实体”的增殖和对“结构”的忽视。
在传统城市中,建筑的正立面形成开放空间的墙,传达建筑的身份和性格,建筑的其他面深植于密集的城市肌理,不损害公共领域。
城市街区系统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规律,它依赖每个地产所有者或开发商为了获得集体的利益而遵守一定的“规则”;如果一个开发商不遵守,那就有更多的个人主义策略出现。
•随着独立式建筑的增殖,建筑和相邻的公共空间之间不断地从“社会性积极”向“社会性消极”转变。
4)向传统城市空间的回归:近期的城市设计已经在建成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关系中有新的发现,如整体(公共领域)比单个建筑和开发的总和更大。
这也使强调创造有限定的、积极的空间需要得到有限考虑(功能和美学上的)。
•Colin Rowe《拼贴城市》将现代城市的“空间困境”形容为“实体的危机”和“肌理的困境”。
他期望的情形是“建筑和空间在一个持续的、没有失败者的冲突中平等共存。
”换句话说,就是图底反转的状态。
•Aldo Rossi《城市建筑》复兴了建筑学的类型和类型学的思想。
类型学家宣称:当设计一栋建筑和一个城市空间,相对于现代功能主义——目的是为了发现潜藏于“程序”和“技术”中的新形式,经过“尝试和检验”的建筑类型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起点。
5)“街道或街区”结构与“道路”网络:公共空间网络形态结构的另一个主要变化——从很好结合着的网格转变成超级街区和隔离领地的道路网络——是容纳快速机动车交通需要的产物。
•20世纪以来,容纳不断增加的小汽车的最好方法是给它们提供专用的运行网络;区分不同交通模式的观念深入发展,目的是通过严格匹配交通流量的交通路线层级体系来分配交通。
分级道路系统意味着一些道路要承担更多的交通负荷,这些道路上的交通流量得益于行人横道线的减少和与之相接的道路数量减少。
•被主要道路环绕的“超级街区”比传统街区大好几倍。
Pope把这个过程称为“网格腐蚀”,即开放式的网格街区变成“梯状”街区。
街区的每一点都有一个单独的快速路出入口。
•在新建的地区,分级道路布局在相对较大的单元之间的宽阔缝隙处提供于主要道路网的接口。
肌理粗糙的干道网将承载非本地的交通,而只让单元那的街道或道路自行解决内部交通。
超级街区内部同样需要设计来防止行人或车辆在街道间走捷径以减轻交通负担。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主要道路阻碍车辆横穿它们的倾向,造成隔绝和破碎的城市区域。
破碎的地块间的移动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交通体验而不是交通和社会体验。
6)块状开发:城市区域在形态结构上的进一步改变则是从外向的城市街区变成内聚的建筑综合体,经常作为“块”被提及。
在“块”的开发中,每一项用途都被看成独立的元素,环绕着相联的停车场,以及连入主要集散道路的通道。
虽然单个的“块”可以或多烧得设计的很好,但它们趋于封闭并被主要道路和大型停车场与毗邻的开发分开,成为各自独立的社会和功能世界。
•没有步行路线而只有车行路线,“块”通常不面对主要道路。
“块”的开发是闭塞的,重点关注超级街区内的道路或街道网络,以及人们能停车的地点。
•尽管一些块状开发基于步行者的空间——在这些建筑围合或限定空间,但是这些空间通常是私人空间,个人的进出和行动都受到控制。
Graham《破碎的城市主义》认为城市空间日益变成“像内聚的岛屿或被包围大领地一样,被支持机动车进入、停放和使用的公路、连接和服务”所环绕。
7)重归街道:可持续的城市设计需要发展的模式应能够和结合不同交通系统的需要,同时支持交流和互动。
因此,虽然公共空间网络作为交通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角色之间存在着无情的张力和冲突,一个多目标的公共空间网络仍然需要,在绝对必要是二者分开,其他情况下则一定城区交迭。
•虽然“道路”总是需要的,但是仍然提倡重新发现同时作为社交空间和城市连接元素——而不是分割元素——的“街道”。
•需要仔细的设计以协调不同行进形式的要求,这包括保护社交空间不受汽车的干扰和在离车道较近的地方,创造行人支配的空间——“共享街道”的概念,使步行活动和机动车交通在共享的地面上结合。
8)城市街区模式:对于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的两种主要转变,导致了转向对传统城市空间质量的欣赏——不是让单栋建筑出现在空间中——而是根据街区来限定空间。
这样的结构被设想为一个公共空间的网络,它带来了可能性——与形态要素基本的类型或规范或准则相关联——并能够提供一致和“良好”的城市形态。
•街区的尺度和形状对环境特征有明显的作用,微气候、风和阳光渗透也需要得到考虑。
•最小和类型最复杂的街区通常在城市的中心,越靠外围,街区倾向变得越大、越简单,最后变成单一、独立的块。
•小的街区尺度经常因为具有城市活力、渗透性、视觉趣味和可识别性而被提倡。
小的街区可能是一座建筑,或者一个有中心的采光井或中庭。
这种街区类似独立的建筑,存在“正面”和“背面”的问题。
•大一些的城市街区通常是围合的街区,边界上的建筑提供了公共的正面和私密或半私密的内部空间。
大一些的私人街区提供了更多生物多样性的机会:Llewelyn—Davies(2000,P.58)推荐外部尺度约为90mX90m的街区,包含私人或者公共花园,提供生物多样性或其他考虑之间的良好平衡。
大的街区结构可能在建筑形式和开放空间的分配方面更有效率。
•街区和街道模式的演化的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特征具有特别的影响:街区和街道形式的持续,以及交通网格的尺度:街区和街道形式的持续:小型和中型街区的城市模式能够比较完整的保留下来,而最初完整的大型街区城市有最终会被细分的趋势。
交通网格:Siksna总结出交通部分占地区总面积30%~40%是一个良好的比例。
80~110米之间的交通网格最理想。
更细致的步行网格(50~70米间隔)已经在集中使用的零售商业区发展起来。
小型街区的城市仍然保留一个便利的网格尺寸(<200m),而在中型和大型街区城市城市网格通常超过300m,被认为对于局部的交通运转不利。
•本文提倡城市街区模式和网络的、有渗透性的道路布局方式的选择。
为保证渗透性,所有的街道都应通向某处或终止与其他街道或空间而不是尽端路。
解决容纳小汽车的一个方法是优先满足并提供其他交通方式,然后考虑汽车。
二、认知维度1)环境认知:•认知具有同时起作用的四个方面:1】认识性的;2】情感性的;3】解释性的;4】判断性的。
•一处城市环境的整体心理意象是:1】局部的:不覆盖整个城市;2】简化的:省略了大量的信息;3】特殊的:每个人的城市意象都是独一无二的;4】歪曲的:基于主观的印象。
• K•Lynch《城市意象》,“有效的“环境意象需要三个特征:1】个性:物体与其他事物的差别,作为独立的实体(一扇门);2】结构:物体对于观察者及其他物体的空间联系(门的位置等);3】意义:物体对于观察者的意义(实用的或情感的)——(门作为出入的洞口)。
•K•Lynch《城市意象》中五个关键的形态要素:1】路径:观察者的行动通道,通常是意象的主导因素;2】边界:也是线性要素,但不当作路径使用,通常是两个区域间的界限或者连续部分的线性中断;3】区域:城市中中大型的部分,观察者在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4】节点:它是参照点,是“观察者能够进入的关键性地点,以及观察者来往的集中焦点”。
支配的节点往往既是“集结点”又是“连接点”,既有功能又有形态意义;5】地标:观察者的外部参照点。
2)城市意象之外:3)环境意义与象征:建筑与环境的象征角色是社会和环境间关系的关键部分。
许多注意力聚焦于环境如何表示、传递和体现权利与统治模式。
•Lasswell分析出“权力的信号”表现于两种方式:“敬畏策略”——权利的庄严胁迫观众;“仰慕策略”——“壮观的”设计感染力“取悦”观众。
•从古到今,从王公贵族到工业资本到今天的“大政府”和“大公司”,总是“借助某个可以聚集情感的实体,为某种意识形态或权力体系提供理由。
”对一些人来说,大的办公街区象征财政力量和影响;对另一些人来说,则象征“集体贪婪”。
4)场所的建构:<a>场所感:场所感的兴起,常被归入为“现象学”。
•“场所”概念强调“归属”感和与场地的情感联系。
每个个体都要通过物理分异或差异性所获得的个体特征,以及进入某个特定场所的感觉,表达对集体或场所的归属感。
设计策略可以强调这些主题。
•Relph强调“场所的本质”存在于“内部”区别于“外部”的偶然的无意识经验。
他用“自己人”和“外人”的概念区分场所特征的类型和种类:经验的内部——有生命力和动态的场所,充满已知的意义和无需反思的经验。
感性的内部——记录和表达着创造和生活于其中的群众的文化价值和经验的场所。
行为的内部——周边环境支配着建立该地区公共或一致性认知基础的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质量的场所。
偶发的外部——选择性功能最为重要并且其特性比背景更为重要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