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农业论文-农业论文

合集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的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

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第1期基于产教融合的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何 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8)摘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针对农业高职院面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不紧密、合作层次较浅等现象,提出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构建长期合作机制、对接企业需求、打通校企人员流动通道等措施来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满足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1 背景自教育部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以来,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都表明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下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但目前农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层次较浅,培养学生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急需的现代职业农民缺乏,存在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等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际过程中,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签协议多,学生只能近距离观看合作企业,更别说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存在两张皮、一头热的现象。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裹足不前,长期停留在“合而不融”的阶段,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与农业发展不相匹配,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如何与企业强强联合,改革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实现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成为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影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因素首先是校企运行目标差异。

由于学校与企业是不同的社会主体,经营目标不同,学校是教书育人单位,承担培育人的社会责任,不以经济效益为其主要目标,讲究公益性。

企业是承担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主体,自负盈亏独立经营,注重经济效益,盈利是其第一追求目标,学校与企业的运行管理目标差异明显。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畜牧兽医事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行业对接能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国内外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产教融合机制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构建适应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一、引言畜牧兽医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养殖技术的进步,畜牧兽医领域对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作为培养畜牧兽医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产教融合的定义产教融合是产业界和教育界合作共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实际产业需求与教育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定向、精准和高效。

(1)紧密结合产业需求: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产教融合机制将产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与畜牧兽医企业、养殖场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2)提升实践能力: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产教融合机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3)推动产业升级: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产教融合机制能够为畜牧兽医行业提供复合型、专业化的人才,推动产业从传统的养殖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1.产业对接不紧密:目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与实际产业之间的对接不够紧密,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充分。

2.教育教学资源不均衡:目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中,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农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农学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缺乏与农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环节。

其次,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再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需要对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培养目标的明确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农学类专业人才,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农田生产和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的创新在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增加实践环节和创新教育。

可以通过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农业生产和科研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管理和农业经济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实践基地。

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参与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实践基地还可以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和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要注重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六、评价体系的完善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实践报告、科研项目、实习实训成绩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领域不断迎来新的变革。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培养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

为了培育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产教融合,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育人模式。

首先,农业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农业产业的密切对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等行业主体的合作,学校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发展动态,为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合作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以致用,提升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农业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另外,在农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需求,贴近实际需要。

通过开设新兴领域的专业课程,如农业物联网、农业机器人等,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的人才。

同时,还应当加强实践环节的安排,增加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的时间和强度,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工作,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农业高职院校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中,应当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开设公益实践课程、志愿者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与产业的合作、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农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我国农业领域的创新与进步贡献力量综上所述,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贴近实际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环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农科背景下培养人才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中职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职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探索篇誗人才培养中职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覃桂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中职学校作物生产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作物生产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落后,难以满足作物生产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作物生产领域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才能掌握相关技能,但是缺乏实践机会的学生往往难以满足行业需求。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学校作物生产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解决作物生产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背景(一)中职学校作物生产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中职学校作物生产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助力河池市“三农”建设与发展广西河池民族农业学校是河池市唯一一所农业专业学校,作物生产专业是其重点专业,但由于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学与社会、企业的关系不密切,人才培养不适应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和应用程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将教学、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及企业经营等融于一体,创新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和技术需求。

二、研究目标中职学校作物生产专业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的、具备市场开拓意识、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物生产专业高素质实用专业人才,精准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服务。

三、研究内容(一)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1.理论依据产教融合理念:产教融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合作,将教育和产业结合起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中职学校作物生产专业中,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得到体现。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23-11-05CATALOGUE目录•引言•现代农业发展概述•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背景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需要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背景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意义通过研究现代农业发展背景,分析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

研究目的与方法02现代农业发展概述现代农业是指利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

概念现代农业具有高效、环保、可持续等特点,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特点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点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

挑战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挑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趋势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挑战VS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类型技能素质这类人才需要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技术等专业技能。

这类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03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020103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农业高职院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逐步提升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薄弱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瓶颈的原因分析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资源不足的限制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评价机制不完善的制约04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培养目标与规格目标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

产教融合视角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产教融合视角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产教融合视角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农业人才培养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农业院校教育提档升级,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是扩大社会就业的强力举措。

农业院校面对市场需求,应该立足产教融合教育根本,强调素质培养,贯彻创新思想,以培养产教融合能力型人才为己任,探索保障机制的建设,构建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强产教融合实践教育指导和氛围营造,将鼓励实践创新精神和培养能力贯穿到农业院校专业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探索和打造具有完善产教融合教育保障机制体系的农业院校。

标签: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教育创新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构想,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明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

对于农业院校而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就是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的同时,将产教融合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农业院校学生的未来不仅是求职者,更是工作岗位和人生事业的创造者。

一、当前我国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一)学校对产教融合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产教融合教育在我国开设较晚,目前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前面虽然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所以导致我国许多农业院校对产教融合教育体系认识不足,思想上也没有得到解放,在推行过程中措施不得力、效果也不明显。

很多学校也在开设一些关于产教融合的讲座或报告会,但是没能融入到专业技能教育的环节上,造成了产教融合氛围不浓,老师对这方面意识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足等问题。

(二)专职产教融合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实行产教融合教育起步较晚,许多农业院校的老师专业性仍有待提升,特别是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方面,并没有设置专职产教融合老师,主要原因是对于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建设还没能跟得上产教融合时代的脚步进程。

受到过产教融合专业教育训练的老师数量很少,能够从事专职产教融合教育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缺乏人才是导致产教融合教育不能够深入展开的重要原因,缺乏专业性老师也就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农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农科教融合的人才-华中农业大学

构建农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农科教融合的人才-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精通管理、文化素养高、服务“三农”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

农业高校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担当着为行业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任。

当前,我国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与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高校和行业联系与合作不够是问题的关键。

探索高校、科研院所、行业联合培养农科人才的有效模式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 农业高校与行业合作的时代背景1.1与行业紧密联系是农业高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农业高校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其产生与发展根植于行业,具有与行业共生发展的传统。

20世纪50年代,院校调整时期出现了由行业管理的农、林、水、地、矿、油等行业高校,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体制改革后农业高校发展面临新困难农业高校在农业部的管理下,与行业结合非常紧密,人才培养尤其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部分重点农业高校与其他行业高校一样转归教育部管理。

之后,农业高校与综合性大学的交流加强,办学视野得到扩展,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学科专业迅速发展,从单科性大学迅速发展成多科性综合大学,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但是在失去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隶属关系同时,获得农业行业部门资源优势逐步弱化。

导致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和困难:在机制上,高校和行业均缺乏参与积极性,二者缺乏正式的沟通和合作渠道;在培养模式上,高校轻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行业为高校提供资源支持不足;在供需关系中,二者在人才观、价值观和构建农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李崇光 陈晓琳(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430070)农业高校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紧密结合是其产生、发展的基础和要求,农科教融合是创新高校与行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与农林教育的融合发展

职业教育与农林教育的融合发展

职业教育与农林教育的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和农林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将职业教育与农林教育相融合,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为农林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能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其能够迅速适应社会职业的需求。

而农林教育则专注于农林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传授,培养学生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将两者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农林专业知识,又拥有出色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职业教育与农林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满足农林行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传统的农林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职业技能方面相对薄弱。

而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能够弥补这一不足。

通过融合,学生可以在学习农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如农业机械操作、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林业资源管理等。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能够在农林生产一线发挥技术骨干作用,还能够适应农林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型、经营型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这种融合也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同质化竞争和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将农林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可以使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独特的优势。

例如,一些职业院校可以围绕当地的农林特色产业,开设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农林职业人才。

这不仅能够提升职业院校的竞争力,也能够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农林教育的有效融合,我们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课程体系方面,应当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跨学科的课程模块。

将农林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课程有机整合,形成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谈高素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培养-设施农业论文-农业论文

谈高素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培养-设施农业论文-农业论文

谈高素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培养-设施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当前教育不断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始注重利用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

为此,本文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农业生产技术人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职院校;产教融合;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涉及到多个方面,不仅需要院校对该专业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还需要对当前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行业实践内容与教育内容融合起来。

在保证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

保证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其未来的就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尤其在中职院校利用产教融合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保证有规划地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符合行业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

一、中职院校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育发展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针对农业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农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

农业发展过程不仅要注重农业工程建设,还需要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

而设施农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逐渐形成了以现代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形式。

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个地区的农业逐渐走向商品化、产业化、科学化的道路。

但是经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地区农民学历有限,无法掌握目前的相关科技,为此需要招聘大量的技术人才。

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就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专业教学,培养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1]。

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培养开展中,中职院校可以与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进行合作,实现生产与教育的融合。

早在2011年门就针对农村发展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该意见针对中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0XIANGCUN KEJI 2021年11月(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肖鹏(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147)[摘要]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农村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调研得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当前农村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问题。

分析调研数据,找出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策: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双主体建设,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监督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33-10-30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乡村振兴和农村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创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重要的发展力量。

1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现实依据1.1农村复合型人才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农村产教融合,也给农村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战[1]。

大力培养农村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农村职业教育需要依靠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是要构建能够为农村产业发展服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可以适应未来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现有的低层次人才将被淘汰,这就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改变现有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农村复合型人才适应未来要求。

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与当地农村产业密不可分,产业发展需要更新农村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助力乡村振兴。

多学科融合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多学科融合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多学科融合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农业院校作为一个专业化特色较强的高校群体,其毕业生在职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彰显出不足的态势,如何转变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其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的命题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从多学科融合角度出发,集中分析了当前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多学科融合教育的方法,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的方法。

关键词:多学科融合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学科融合的实质就是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综合性的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探究,把各种学科的不同特点综合起来,由内而外,形成一个整体的培养孵化平台。

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多学科融合的应用也成为必然,人才培养的进程中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学生个性化实际与多学科融合的普遍原理相结合,培养综合性人才、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发展人才。

一、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1、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目前国内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延续90年代的培养模式系统。

过分注重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对一些非优势或者较弱后学科的支持力度很小。

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无法跟上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与国外农业院校相比较,国内农业院校的培养模式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处于落后状态。

庞大的人才培养系统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改观。

出现了“尾大不掉”的情况。

2、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国内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过分单一化也是目前的重要表现之一。

大部分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处于单一化状态,即“专业教学—专业实习——自主就业”的模式。

这种单一化的现象虽然是一种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方便有效的方法,但存在着对学生个性化注重不足,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不足目前国内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上普遍不够。

诸多农业院校固守传统陈旧的培养模式,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更有甚者根本不想去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述高职和农业基地合作对农业人才的培养

论述高职和农业基地合作对农业人才的培养

论述高职和农业基地合作对农业人才的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关系着国家农业发展方向和进程,实现农业人才的优化是高职院校当前的主要任务。

对于当前这一主要的农业人才输出基地,它需要按照社会的发展实现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人才培养,这就为与农业产业基地的合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1 加强自身专业理论优质的教育课程是实现优质农业人才的基础,也是对于专业知识人才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自身的基础扎实了,才会实现与农业生产基地的合作,这只是一个前提,也是合作的一部分。

当前的教育课程大多的只是理论性的,无法完成实践性的部分。

与农业生产基地的合作使它们有了更多的优势,第一,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了,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建设与实际的运用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第二,通过与农业生产基地的合作实现了一种互动的的效果,农业基地能够将其生产中的问题实现案例的教学形式进行分析和解剖,能够将这些基本而常见的问题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使内容课程与现实社会生活生产有了相互交流,实现知识带动产业链,产业回馈知识的双赢局面,也是合作的大的前提。

2 共同实现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化的素质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培养环节。

实现现代化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它们也在试图打破旧的培养模式,积极地寻找新的培养模式,于是与农业基地的合作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对农业人才实现高素质应用型的培养,双方就实践课程和教学理论课程展开新的合作方式,他们分别将各种专业技能竞赛与积极参加科研两方面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方向。

专业技能的竞赛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而在农业产业基地则可实现全国性的比赛项目,很大程度上调动的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还可以参与农业基地的各种科研实验项目,通过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相互协调的良好模式,实现了现代化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3 良好的专业氛围人们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见实现良好的专业氛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加强农村教育与农业产业结合培养农村人才

加强农村教育与农业产业结合培养农村人才

加强农村教育与农业产业结合培养农村人才农村教育与农业产业结合,培养农村人才在当前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与农业产业结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加强农村教育与农业产业结合,有利于培养具备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农村人才,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本文将从教育与农业产业结合带来的机遇、农村人才需求与培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农村教育与农业产业结合的机遇近年来,农村教育与农业产业结合的机遇不断增加。

首先,农村经济不断发展,需求农业技术人才的迫切性与日俱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农村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来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其次,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为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农村教育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再者,政府对农业产业的重视为农村教育与农业产业结合提供了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村教育与产业融合,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

二、农村人才需求与培养的方法1. 农村人才需求农村人才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技能方面的需求,二是农业管理与创新方面的需求。

为了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培养农村人才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此外,农村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与管理能力,能够推动农村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2. 农村人才培养的方法农村人才培养应该以实践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学校应将农村实践教育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农村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与农业企业可以联合举办实践培训班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大对农业创新与管理的培养力度,建立农业创新实验室和管理实践基地。

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培养出更多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三、农村教育与农业产业结合的案例为了进一步探索农村教育与农业产业结合的模式,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业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农业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农业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农业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创新与实践成为了提升农业工程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农业工程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为农业领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然而,传统的农业工程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因此,创新农业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最新的农业工程技术和理念纳入教学体系。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精准农业等课程应成为农业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还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除了工程技术知识,还应涵盖农业生态、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具备全面的视野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农业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可以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和实验室,与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此外,还可以开展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农业工程项目,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到实施,全程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课程设置上,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按照农业生产的流程和需求来设置课程。

例如,可以设置农业生产系统工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等课程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

同时,还应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提升农业工程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此,探索适合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产学结合模式在农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产业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在农业产业中,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在这样的形势下,新一代农学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和技术,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农学人才离不开产业现实的实践。

在农学领域,产学结合的重要性愈发显现。

只有紧密地结合产业现实,和企业充分合作,才能培养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运用产学结合的模式成为农学人才培养的新特点,也成为培养新时代农学人才的重要路径。

二、产学结合模式的特点与优势产学结合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学院式培养模式,将产业需求纳入到学生学习中,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和产业需求,共同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1. 开放性产学结合模式强调产业的开放性,应用各类现代技术手段,使得学生和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不断拓展认知视野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 实践性产学结合模式侧重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实战意识,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产业的理解和洞察,从而凸显出产业应用知识的实际价值。

3. 聚合性产学结合模式除了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将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独创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理念,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

农学人才培养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产学结合模式在农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的不断壮大,人们对于农学领域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难以完全满足这种需求,因此产学结合成为了当前农学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企业和实践场所等各方合作,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培养和锻炼,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农学领域,这种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

对农学领域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讨其实践情况、问题与挑战,为今后的农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能够融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农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这一类型人才的需求。

探索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促进农业教育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和互相支持。

通过产学合作模式的建立,可以加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农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促进农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提供新的路径和思路。

2. 正文2.1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这种模式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农学领域也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职业教育 Vocationaleducation328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文/李川 贾苗苗 宋丹丹摘要: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革,只有将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才能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促进高职教育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本篇论文主要讲的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1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产业和高职教育二者存在相互促进关系。

产教融合根本是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促进产业发展。

产教融合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有利于发展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

其专业课程以及教学计划针对性较强,高职院校应根据生产实际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产教结合为培养目标,实现校企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一般过程。

高职人才培养注重学生技能培养。

技能培养需要在工作场景中不断操作,在经验积累中提升。

产教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产教融合能改善学习环境,学生在把知识充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

2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当前高职院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开展合作,根据当地的产业需进行办学,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要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向产业提供人才资源,让毕业生能更好的服务企业,促进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保证校企合作办学持续稳步进行。

2.1 不断优化校内专业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体现社会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专业设置应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应该反映社会各行业的人才需要。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高职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的作用与能量,优化校内专业结构,学校应当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开设专门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吸纳进去,通过同行业专业的调研,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对职业岗位的需求来确定专业方向和进行专业设置,体现本校的专业特点及专业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教融合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农业论文-农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针对农业高职院面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不紧密、合作层次较浅等现象,提出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构建长期合作机制、对接企业需求、打通校企人员流动通道等措施来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满足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1背景
自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以来,、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都表明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下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但目前农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层次较浅,培养学生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急需的现代职业农民缺乏,存在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等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际过程中,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签协议多,学生只能近距离观看合作企业,更别说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存在两张皮、一头热的现象。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裹足不前,长期停留在“合而不融”的阶段,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与农业发展不相匹配,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如何与企业强强联合,改革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实现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成为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影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因素
首先是校企运行目标差异。

由于学校与企业是不同的社会主体,经营目标不同,学校是教书育人单位,承担培育人的社会责任,不以经济效益为其主要目标,讲究公益性。

企业是承担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主体,自负盈亏经营,注重经济效益,盈利是其第一追求目标,学校与企业的运行管理目标差异明显。

公益性与盈利性不能很好兼顾两者的经营宗旨,双方合作的内在矛盾使校企合作的方式、内容、目标不能更好地协调一致,使得双方合作只能停留在表面,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层次与深度。

其次是校企运行体制差异。

校企是不同性质的市场主体,分属不同的行业,各自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方式不同。

学校隶属教育行业,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管理,管理学生以育人为主,配套的管理手段及方法上较松散,注重无为而治,可以试错,以塑造学生自我完善的人格为主。

企业是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是经营,产品或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销售,影响着企业的利润,生产管理上注重规范与标准,奖惩严明,不可以试错。

学校与企业间的这种运行体制差异,直接影响着校企间的合作态度、效果与成效。

最后是校企合作缺乏约束。

学校和企业分属不同的行业主体,双方间没有明确的权责约束关系,缺乏统一主体对两者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约束,同时政府、行业部门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行业自律条款等规范性的文件,对双方的合作行为缺乏可操作的指导,使得校企合作双方的约束性较差,当一方利益受损时,将会动摇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影响校企合作的持续进行。

3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3.1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
目前,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大,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办法,如苏州市2014年出台了《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扶持规范校企合作的规定,旨在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可这些都是指导性的文件,在实际中缺乏可操作性,校企合作协作育人很难落实,导致合作主体联动性较弱、积极性不高,制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故而要从宏观面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合作双方特别是对合作企业在税收、信贷方面实行优惠减免政策,对产教融合的头部企业给予相应财政补贴等优惠,明确企v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任务、权利与责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共享等,理顺校企合作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与述求,调动各产业、行业、学校及
企业等各主体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协同育人,促进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

3.2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由于校企合作双方的目标利益、社会责任的不一致,导致校企合作时的短视行为,许多企业仅停留在与学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劳动力短缺时,就来合作,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更多的是靠着学校与企业高层主管的关系进行出场的友情赞助,学生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这种深度合作凤毛麟角,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校企双方无法深度融入对方的生产教学管理,校企合作两张皮的现象普遍。

要一改这种现象,理顺各主体间关系,兼顾各方利益,明确各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权责利相统一,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政府等多主体协同育人作用,政府发挥政策的优惠与扶持作用,行业企业制定标准,起到参与、引领性作用,学校要对接行业企业的技能证书,进行“1+X证书”考证,推进课证融通,做好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求,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服务。

3.3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
高职院校能就是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已任,在现实中校方培养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高职院校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企业的需求调研,专业围着产业转,专业设置对接社会经济产业链,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产业人才。

课程围绕岗位转,课程的设置要对接企业职业岗位。

课堂围绕车间转,课程对接企业车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立马满足企业需求,与企业是零距离对接,学生毕业即就业。

所以学校要全方位强化与企业合作,对接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方案,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打造课程内容,对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人才、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技术困境,满足企业的需求。

3.4创新校企人才合作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有订单班、冠名班、委托培训、工学交替式、项目驱动式、顶岗实习式、产学研结合式、“2+1”结合式、“2+0.5+0.5”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留于形式,是“骚子跳蚤一头热”,学校一直想能够与企业进行深度的融合,企业到是一直无所谓,碍于面子在消极应付,校企始终处于浅层次的合作,究其原因,是校企双方的目标差异,无法实现协同育人。

所以要统筹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利益,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创新校企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运用学徒制、1+X证书等形式进行合作育人,实现校企双赢,调动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认知专业知识技能、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的实践场所,实现真正的双主体育人。

3.5打通校企人员流动通道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理论知识、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
好教师。

实际上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强、动手实践技能弱,与此对应的是企业的师傅动手实践技能强,专业理论知识弱,如果校企合作,则校企间人员的优劣势正好形成互补。

所以要联合校企共同进行人才的培养,破除校企间人员流通的障碍,通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企业为主体对其进行绩效考核,明确奖惩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让企业的能工巧匠、大师到学校开设“大师工作室”,为学生提供行业企业标准的专业技能指导,通过校企的人员流动对接,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都很强的“双师型”师资,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政利.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质量农业高职教育的推动与发展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5):139,142.
[2]邹锦青,周卓林,康佃海.农业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26):120-121.
[3]杨晓青,田清武,张明星.现代农业视角下贫困地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6):222-224.
[4]孙兴民,钱多,陈凡学,等.农业职业院校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振兴“五支力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农技推广,2018,34(12):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