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411bb7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7c.png)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篇1最初对于稼轩的认识是在小学的课本里读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时对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罢了。
而第二次是在中学课本上,从老师的介绍中得知他生平资料的一点皮毛,前两次都在课本上遇见他的,而今天却是在一张充满了平凡气息的纸上再次与他对话。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一个题目,让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个政途不顺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心情是复杂的。
他想建功立业想让自己的满腔热血注入到国家发展的坛子中。
但是梦想有时虽然离现实很近很近,就是中间隔着一堵墙罢了。
南宋的皇帝没有练就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以至于老是看见一些像浮藻之类的东西,而终不知那从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赏。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朵荷花并没有因为无人欣赏而马上枯萎凋谢,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仪态,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种不在乎有没有人注意的但始终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品性——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未动摇过收复失地的决心!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
陶潜也是有建功扬名之心的,只不过官场对他来说是一个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时的抽身,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丽的田园诗作,不再执着于自己曾经的建功立业。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在仕途不顺的时候,也只能在小亭子里举着杯子,望着斜阳,喝喝闷酒,曾经的理想变成了自己闲置时的偶尔的回忆。
但辛弃疾不同,因为他是真正操过刀的人,正如文中说道的“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
”这说明他的诗词真的是从刀刃上用血洗蘸过的,是真的从铁蹄黄沙的洗礼中抽出来的,带着对于“希望再回沙场”的无限渴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是拿着剑或是举着酒杯在某一个容易勾起回忆找寻感觉的地方写下诗或是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25a832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0.png)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读罢《把栏杆拍遍》,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历史的长河,与一位位伟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我的心头闪耀。
作者梁衡用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他们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名字和枯燥的事迹,而是充满了喜怒哀乐、壮志豪情的鲜活生命。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辛弃疾。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一生都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梁衡先生通过对辛弃疾诗词的深入解读,以及对他人生经历的详细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北方,从小就目睹了同胞们所遭受的苦难,心中埋下了抗金复国的种子。
他二十一岁就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义军,加入了耿京的队伍。
在义军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不仅能冲锋陷阵,还能出谋划策。
然而,就在他奉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时,耿京却被叛徒所杀。
辛弃疾得知这一消息后,率领五十多人,冲入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徒,然后将其押解回南宋朝廷处决。
这一壮举,让他名震朝野,也让我对他的英勇无畏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回到南宋之后,辛弃疾的命运却急转直下。
他满怀热情地向朝廷进献抗金策略,却始终得不到重用。
他被派到地方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官职,这对于一心想要收复失地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积极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关注民生。
他所到之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但他的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读着这样的词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深夜里,辛弃疾醉眼朦胧地挑起油灯,端详着手中的宝剑,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金戈铁马的战场。
他幻想着自己在营帐中,将大块的烤肉分给麾下的将士们,耳边回荡着激昂的塞外乐声,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军队。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aba0cd9d4d8d15abf234e17.png)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一)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083906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1.png)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读罢《把栏杆拍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壮志未酬、满腔悲愤的辛弃疾,正孤独地站在历史的长河畔,拍打着栏杆,仰天长啸。
梁衡先生的这篇文章,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辛弃疾波澜壮阔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奔走呼号,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书中,梁衡先生通过对辛弃疾诗词的深入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辛弃疾。
他的词,既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又有“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既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又有“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的柔情。
他的词,就像一部部生动的纪录片,记录了他的喜怒哀乐,也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辛弃疾的执着和坚定。
他一生都在为北伐中原而努力,哪怕遭受了无数的挫折和打击,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他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他的英勇和果敢,让人惊叹不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英雄,却在南宋朝廷的猜忌和排挤下,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能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满腹悲愤,倾注在诗词之中。
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偶然翻到了一本辛弃疾的词集。
当时,我被其中一首词深深吸引住了。
那首词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昏黄的灯光下,醉眼朦胧地抚摸着自己的宝剑,回忆着曾经在战场上的金戈铁马。
他梦想着能够再次率领大军,驰骋沙场,收复失地。
可是,当他从梦中醒来,才发现自己已经白发苍苍,壮志未酬。
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悲伤。
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辛弃疾的无奈和痛苦,他的理想是那么的美好,可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
辛弃疾的一生,就像一场悲剧。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c06bf7f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d.png)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读完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仿佛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又似一首激昂的英雄赞歌,让我沉浸其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魅力。
在书中,梁衡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位历史人物的形象。
他们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名字和遥远的传说,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抱负的鲜活生命。
辛弃疾,便是其中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位。
辛弃疾,一个怀揣着报国之志的英雄。
他生于金宋乱世,自小目睹了金兵的残暴和百姓的苦难,于是立志要收复失地,还我河山。
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义军,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勇气,驰骋沙场。
他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其英勇无畏,令人赞叹。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南宋朝廷的软弱和妥协,让他的抱负难以施展。
他不断地上书进谏,提出自己的抗金策略,却一次次被忽视和冷落。
他被派到地方任职,治理一方,虽然政绩斐然,但那并非他心中真正的追求。
他想要的是金戈铁马,是战场杀敌,是收复失地。
可是,朝廷却只把他当作一个文人,让他在诗词中抒发自己的悲愤和无奈。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和悲愤啊!他看着手中的宝剑,拍打着栏杆,心中的豪情壮志无人能懂。
他的痛苦,不仅在于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在于无人理解他的爱国之心。
他的词,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在他的笔下,山河破碎的悲愤、壮志未酬的无奈、对百姓苦难的同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梁衡先生通过对辛弃疾人生经历的详细描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坚韧精神。
辛弃疾的一生,是不断抗争的一生,也是不断被打压的一生。
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始终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
即使在晚年,他依然对收复失地充满期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词,既是他对自己的自嘲,也是他对朝廷的质问。
读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的功绩和荣耀,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艰辛和痛苦。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698a39d6529647d272852af.png)
1.《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
《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
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
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
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
“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
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
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
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8264cf8762caaedd33d451.png)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以下是整理的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
”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4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但居里夫人辛苦地为寻找镭而操劳时,她的外貌已不知不觉的被大量的化学材料所侵蚀。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6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8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
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
”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
”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
(精)心得体会: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范文5篇(最新)
![(精)心得体会: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范文5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786ccc35763231126edb11da.png)
(精)心得体会: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范文5篇(最新)读把栏杆拍遍的心得(1)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
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
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
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
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
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
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
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
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
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7篇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9c343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f.png)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7篇《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篇1这个假期,我读了中国现代作家梁衡写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读完后,放下书,我顿时有很多感触。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0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86ab6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5.png)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0篇)《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
以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他,悲壮的让人荡气回肠;他,执著的让人心痛不已。
他,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他,一位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题记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
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
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
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
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
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
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
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0d1fc76edb6f1afe001f11.png)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在散文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
这就不难理解,梁衡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
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
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
”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26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2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618f2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6.png)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26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
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心里就已经有了许多疑惑:把栏杆拍遍?拍什么栏杆?怎么拍?带着这一头雾水,我开始了我的阅读。
捧卷读来,我深深地被那神奇的文字吸引。
我贪婪地读着。
《把栏杆拍遍》,它使我沉醉,不能释手。
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虽然我以前也知道辛弃疾,但我对辛弃疾的了解也仅限于一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但也仅此而已了。
但在梁衡老师的作品中,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作品,更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
在梁衡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地站在了我的`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热血。
可现实将这一切无情地打破。
辛弃疾南归后,手里立即失去的钢刀绿色利剑,只剩下了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浴血奋战。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读罢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我终于明白了把栏杆拍遍的含义。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把栏杆拍遍》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3f0a7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e.png)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
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
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
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
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枪决了。
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2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
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
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
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作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5219e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f.png)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作文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打开书本,这句话便得到了印证。
书中一位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士,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景色,一段段难以忘却的情怀,一句句真情流露的话语吸引着我,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梁衡先生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写就一篇篇颇具古色古香的“工巧散文”。
他细腻传神的勾画或许是其与笔下人在精神上冲撞,在思想上交汇,才能袒露心灵,直逼心灵,进而写出心灵,为我们呈现出笔下人的真实意境、想法。
从前,我未曾看过当代作家的散文作品,误以为当代作家生活在和平年代无法将真情注入笔下,为我们带来震撼心灵的佳作。
而今我错了,梁衡先生仿佛集百家之长,无论是绘人亦或是绘物,无不传达着他心中的那股豪情与壮志!观书过程中,我仿佛是穿越了时空,与笔下人、流,触碰到心底的文化沉淀。
正是这优美的文字,袒露出心中的理想抱负,并涌入我心!佳文中,难忘。
或许是符合我这个年纪的心理,辛弃疾的一生深深地触动着我,满腔的热血被调动!时兴奋,时悲伤,时愤慨。
面对他的一生,我的内心五味陈杂!从起义始,至没落终,辛弃疾的一生在梁衡先生的笔下令我叹息。
“中国历史上有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对他的赞叹与尊敬直至现在也不绝于耳。
正是这样一位英雄豪杰,其苍凉的一生,令人动容!他抑郁难申,报国无门,。
以词抒情排郁。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忧国忧民,凭栏远眺,望眼欲穿,心急如焚的形象是他的名片。
那份爱国之心何人能及?他只是想为国效力,收复中原!可怜南宋朝廷的委屈求安,排斥他的做法,是对他最大的伤害!随时局变动,仿佛成了他的宿命!百般阻挠,百般磨练下,辛弃疾的词不再简简单单,“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让人吃一惊,仿佛就是一滴血,又恰如一行泪!” “积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对,辛弃疾只有一个!他的爱国情怀,他的忧国忧民,他的坚持不懈即使是今日依旧是我们不断学习的优秀品质,我们应以辛弃疾为榜样,谨记他痛拍栏杆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吧!观完本书后,心中不断起伏波动,如此精致散文,如此荡气回肠的笔触带给了我对文学的进一步认识,对人生也重新审视,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感悟人生中的真谛!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1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1c182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7a.png)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1篇)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1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
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
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中,而他,诗中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谁能品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近五十,只能回家种地。
这位豪放派的诗人只能叹息。
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
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
”而辛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有一位女性,在中国3000年历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
她许许多多的作品让人迷恋,堪当美神,她便是李清照。
她经历了快乐与风霜。
快乐: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贵女子,视界开阔,善文学,深受父亲母亲文化的熏陶,许许多多的诗便是从这儿诞生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她的高贵与修养深得当世人的羡慕。
也有过快乐年华。
悲惨:一个游牧民族攻进宋来,打破了快乐年华,她开始了没有边际的逃亡生活,夫妻两个在向江西逃亡时因愁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46a214ca417866fb84a8e85.png)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
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
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
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
他其实不是被反动派杀的,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被反动派枪决了。
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 梁衡写的人物散文,一向是很出众的,每一句描写和点评都仿佛直勾勾地写到读者心里。
古代文人墨客,近现代风流人物,每一篇文章都有点悲壮的意味。
尤其是描写辛弃疾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更是一部令人感叹的作品。
2023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篇)
![2023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c89b2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e.png)
2023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篇)2023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篇)篇一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
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
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圆满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
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熬煎,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索。
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2023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篇)篇二梁衡的文章读到现在,最喜爱看他写的谈论文。
我一向坚信,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将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传递出来的才算是胜利。
梁衡的谈论文与我的评判标准完全重合,句句振振有词、掷地有声。
特殊是那篇《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思辨的力度,简直让人拜服。
但今日其实想呈现的,是一些有关于读了梁老的文章后,我的思辨。
我“思辨”了一下,觉得缘由有二:第一个是由于老师没教好。
我们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在大屏幕上放出了她自己去晋祠游玩时的照片,照片上的晋祠泯然典型的“中国式景区”,游人密密麻麻,小贩熙熙攘攘。
上课了,老师对着大屏幕为我们介绍晋祠:“我去的时候晋祠里面外面都是小摊贩,哎呦,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好了,我们来看文章……你看这里,描写得多美啊!”殊不知,我们早已由于她对于晋祠的描绘而对之感到乏然无味了。
或许是由于我从小就立志想从事教育行业,我总喜爱思索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
现在,《晋祠》的这个例子又给我带来了这方面的启示。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ac39eb5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62.png)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读《把栏杆拍遍》有感1狼烟卷起飞沙,已是兵临池下。
当他立于城墙之上,金戈铁马之时,又何曾想到今后的自己,只能执一支羊毫软笔,镌刻往日的狼烟,今世的血泪,来生的寂寥。
当混染烟沙的血泪与浸染悲凉的泪各一半,你,又该怎么圈揽?望秦淮,昔日刀剑光影重现眼前,不能悲怆地痛拍栏杆;望长安,山河已碎月未圆,看如今铺满宣纸的血泪,只能借酒浇辛酸,含恨轻拍栏杆;斜阳之时望远方,寂寞掩埋浮华,只得登临危楼,斜倚栏杆。
木制的栏杆都已经凹陷下去了啊,只是他所待的沙场,所盼的政事,却从未归来过。
他便是辛弃疾,词中刻着血和泪的词人。
读罢掩卷,我不禁幻想:那些拥有切肤之寂的词句,浸染的到底是何等样的鲜血呢?那是混杂着烟沙的血泪吧。
小时对战争并无兴趣,也记不得“沙场秋点兵”的萧索,“醉里挑灯看剑”的凛然,更不知道“一将成万骨枯”的沧桑。
但我却能读到辛弃疾深埋于词底血泪的飞沙狼烟,感受着它们从耳边响起时,如风般空洞而萧索;在皮肤上掠过时,带着岁月和历史的粗糙的磨砂之感。
他的词里堆砌的,是当年沙场上半城的烟沙;而另一半城,则是飘洒的热血,凝结的恨之血。
血溶于沙,而烟沙又是自血里流出,缠缠绵绵,生生世世,缠绵出了刚劲,轮回出了悲凉。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他要痛拍栏杆:再无法以身许国,只得将一腔热血,囿于笔墨之间,血泪之间。
那也是悲寂的血泪吧。
秦淮河边流淌着他的悲切,而远方临安的政坛里,却再无他的身影。
退出政坛也好,能求得一份安静;只是世事偏不如人意,顷刻间突然风起云涌:政局变革,烟沙般的迷茫席卷临安;战火重燃,黏稠的血液浸湿祖国的土地。
而他只能在一旁“袖手旁观”,毫无用武之地,无处泄悲愤,无处话凄凉。
那种眼睁睁地看着一切都崩毁于我们眼前,而我们自己却无力出手挽救的局面,恐怕也是懂的。
目睹席卷全球的硝烟,听见被战火撕裂,奄奄一息的房屋所发出的微弱叹息与屋内撕心裂肺的哭声;看见包裹着鲜血的黑云,漫溢到天边;闻见空气中混杂着血腥味的,呛得人直流眼泪的硝烟气味,却只能默默地为自己祈祷,为他们祝福。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e3cef4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7.png)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精选18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00字 1读罢《把栏杆拍遍》,辛弃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文武双全,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伟岸的身躯中镶嵌了一颗赤胆忠心。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
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
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
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
“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
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
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
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918ce4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09.png)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读完《把栏杆拍遍》这本书,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梁衡用他那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他们不再是史书上那冰冷的名字和简短的事迹,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抱负、有无奈的真实的人。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辛弃疾。
辛弃疾,这个名字,以前在我心中,不过是一个豪放派词人的符号。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能背诵他的词句,却未曾真正理解过他的内心。
然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辛弃疾。
他不是一个只会舞文弄墨、吟风弄月的文人,而是一个胸怀壮志、渴望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将领。
他二十出头便拉起抗金义军,带着几十个人冲入敌营,生擒叛徒,其英勇无畏令人赞叹。
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归宋之后,被朝廷闲置,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感慨万千。
那是一个秋天,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极目远眺,江山依旧,却已沦陷敌手。
他望着北方,心中悲愤交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他把腰间的佩剑抽出来看了又看,那剑曾伴随他在战场上杀敌,如今却只能在这闲置中生锈。
他狠狠地拍打着栏杆,一遍又一遍,直到双手红肿,却无人能理解他的痛苦和无奈。
我仿佛能看到他那紧锁的眉头,那饱含忧愤的眼神,那因愤怒而颤抖的双手。
他的心中该是何等的憋屈啊!他本是一匹千里马,却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伯乐;他本是一只雄鹰,却被折断了翅膀。
他的一生都在等待,等待那个能让他一展抱负的机会,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等到。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灰心丧气,抱怨命运的不公。
可跟辛弃疾比起来,我们的那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一生都在被打压,被排挤,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他把自己的悲愤化作了一篇篇不朽的词作,用文字抒发着心中的豪情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1篇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以下是整理的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
”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4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但居里夫人辛苦地为寻找镭而操劳时,她的外貌已不知不觉的被大量的化学材料所侵蚀。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6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8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
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
”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
”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
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
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1 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历史名人,有铁甲烈马,以武起家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有以文为政……
对林则徐的描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说他是一位功臣,又为何同时说他是罪人。
在禁烟斗争中,林则徐倾尽全力销烟,但皇帝却在他上任一年半后又将他革职到镇海,此后又被贬至伊犁。
在大臣王鼎的保举下方得“戴罪治水”,他又一次尽心尽力,但当治水完毕,所有人都得到奖赏,唯独林则徐得到“仍往伊犁”的谕旨,他就是在一次次打击下被
赶出关外的。
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林则徐在西行途中,群众都到他住处慰问,并送鞋、送伞……将他住处围得可谓水泄不通。
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宣示:“有人能救林则徐酬万金。
”途中,官吏、百姓都争相迎送,为他减轻痛苦。
林则徐就像被皇帝甩出的砖头,但这块砖还未落地就被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但恶劣环境的折磨让林则徐吃了许多苦,他“体气衰颓,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
而让一个博学而有思想的人、曾有作为的人、一个有大志于未来的人脱离战场,这种寂寞,常人难以体会。
但林则徐却没有被压垮,相反,他却在恶劣的环境中用自身的意志和才能改选了环境,在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他还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将哈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农民耕种。
林则徐在如此困境中仍为民着想,多好的官吏!
“一个爱国臣子和封建君王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后者爱自己的权位,以天下为己有。
”林则徐是爱民的,并一直为国效力,定是一个爱国臣子,我认为他不是罪人,是功臣、是伟人。
漫漫黄沙、大雪纷飞,荒芜大地……这些林则徐用他的意志扛过;痛苦、寂寞、黑暗,他默默忍受。
常人难以想象有困难,这位令人敬重的老爷子却毫不畏惧。
我被这位民族英雄深深打动,他能为民族、为人民,置个人安危
于不成。
他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也被编入教科书,影响着代代学子。
作者梁衡更是亲自探访林则徐所到之处,去感受他的伟大。
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同困难斗争,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