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一)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趋势和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趋势和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多元化课程设置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在向更加多元和综合的方向发展。

在过去,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

在多元化课程设置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过于冗杂,学生面临着过多的学科选择,加重了他们的学业负担。

其次,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标准,不同学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学生之间的竞争不公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强调整体设计和选择性设置的原则,避免无意义的课程重叠,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业负担。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课程设置的指导,制定更加统一和科学的设置标准,确保学生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二、注重实践教学的趋势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实践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然而,实践教学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无法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其次,一些学校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为了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我们应该提高师资力量和学校设施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同时,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确保其能够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倾向于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质之一,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的课程改革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但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却不够重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

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面临着新的趋势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过去,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现在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因此,我国的课程设置正在朝着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此外,通过融入跨学科内容和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通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然而,这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他们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二、创新教育的推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创新教育的推动。

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

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的纯理论传授有所不同,强调学生参与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教育的推动需要教师具备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此外,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和教学支持,例如组织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会,分享创新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

三、应试教育的挑战尽管目前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多元化和创新,但实际上,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

应试教育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和厌倦,丧失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从制度上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其次,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最后,学校和家长需共同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兴趣和实践。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随着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迅速推进中。

目前,我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从课程设置、课程质量、课程评价等方面做了探索和改善。

一、课程设置方面。

现行课程在内容上较为繁重,重视知识传授而无法很好的发挥学生的视野、思辨、判断能力。

因此,针对此问题,国家近年来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人文社科等学科的比重,更加注重开发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知识的多样性,增强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二、课程质量方面。

为使课程实现人性化、多样化目的,教材的内容应更贴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因此教材编写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教材编写领域的专家正在不断探索,以期望实现全面更新商定,让教材质量更完整。

当然,在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也是课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的素质与水平更应该得到提高。

三、课程评价方面。

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来更好地调整学习方向。

基于此,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广泛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任课教师的评价下,完成某一段时间内的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学习调整。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完善和优化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而课程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完全解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教育是国家的重要事业,也是人类的共同事业。

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程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浪潮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课程改革成为了当今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指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旨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的人才,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课程改革,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新的课程设置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而且在于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增强其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塑造更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

二、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1. 课程改革的特点1.1 拓展课程空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对于课程能力培养的要求逐渐提高。

因此,课程改革的特点是拓展课程空间,旨在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1.2 强化课程整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单一性的课程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强化课程整合,要求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1.3 相关性和实际性强为了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改革的特点是要求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这样的课程改革更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适用于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2. 课程改革的趋势2.1 人性化课程未来的课程改革趋势将更加注重人性化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教育目标与价值观的转变过去,教育目标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现代社会对于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合作精神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跨学科知识融合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学科之间常常孤立运作,导致学生对不同领域的应用和交叉知识的掌握能力不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将跨学科知识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个性化教育的实施不同学生具备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学校可以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和兴趣小组活动,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培养他们的专长和潜能。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仅关乎学生,也涉及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而现代教师应当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鼓励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育技术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借助教育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提供更多元的学习资源。

通过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学习资料,扩展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

七、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社会资源充分合作,引入社会参与的元素。

学校可以与政府、企业、社区等进行深入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实践项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八、评价体系的创新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核心,过于注重量化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表现、创新能力的发展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探究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探究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探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其核心内容是“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于反映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于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2.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养成道德在历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至今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

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3.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

世界不可能按照一个整体来进行传授、学习或探索,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的选择。

4.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中小学学术科目在追求学科体系结构完整性和纯洁性方面的误区,使我国课程总体上脱离生活和实践的倾向仍然很严重。

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的融合起来,增添时代的特征和新的活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备受关注。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一)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

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涵盖了艺术、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二)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传统的学科界限逐渐被打破,课程内容朝着整合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课程内容不断优化,删减陈旧、繁琐的知识,增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让学生所学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强调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灵活的课程安排、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路径。

例如,采用分层教学、走班制等模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课程和学习进度。

(四)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线课程、教育软件、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学习空间。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开展实验课程、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一)教育资源不均衡尽管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投入不断加大,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仍然存在。

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资源等方面相对薄弱,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效果。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

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自己的认识。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个人见解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示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思考。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基础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引入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3.国际竞争的加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们必须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课程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课程改革,可以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避免过度重视某些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的现象。

2.提升教育质量:课程改革能够引入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教育的质量。

3.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面临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由于我国的地域差异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各地在推行课程改革时可能面临适应性的问题。

不同地区的学校、学生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实施。

2.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需要依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界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何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已经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

本文旨在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分析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单一追求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将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另一个现状是课程内容的调整。

课程内容从传统的知识点迁移到能力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沟通的能力等。

这种改革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还表现在注重学生兴趣与个性的培养上。

传统的课程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潜能。

这样的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研究包括教材更新、教学方法改进和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

首先,教材更新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教材应该紧跟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与应用性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教材的多样性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多个版本的教材,鼓励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

其次,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一环。

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例如,融入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学习等多种模式,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和合作学习。

此外,教师还应适应现代技术发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有必要关注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以确保教育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多元化和个性化。

多元化的趋势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

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育部门不断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例如,有些学校引入了STEM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能力;还有些学校鼓励学生开设社团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和体育兴趣。

个性化的趋势体现在课程实施方面。

教育部门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别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方面,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量大而广,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繁多,导致教师只能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课程改革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和实施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问题。

在一些地区,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学生无法享受到全面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因此,需要解决资源不平衡的问题,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实施者,他们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其次,要加强学校和家长的合作。

学校和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他们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校可以与家长开展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制定更合理的课程方案。

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 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在今年9月首次在实验区试用。

至此,在我国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课程课程改革前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适应未来发展确定新时期培养目标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了新时期的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在分析现行义务教育课程现状时,一些专家指出,基础教育肩负着双重任务,即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基础教育则是教育系统的基石,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思考与实践的探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其在学术、技能、情感、道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改革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 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考1. 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多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能力,包括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等。

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2. 引入跨学科教学。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引入跨学科教学的概念和方法。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倡学生参与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1. 强化素质教育。

某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增加了艺术、体育、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课程。

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多元发展。

2. 推行STEAM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一、前言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进行分析,深入探讨这一重要议题。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基础教育课程也需要通过改革与升级以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

教育部在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开展的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中小学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社会需要。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1. 课程设置改革目前,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已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任务。

教育部要求学校在传统的学科基础上,增加语文、数学、英语大类教学,同时也要求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科技、信息技术等课程。

这一改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教学内容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中小学教育要求提供多元化的内容、多角度的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教育部门要求教育者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传授学习方法和思考的技巧,培养学生成长的能力、自信心和合作能力。

在新的教学方法下,教育者变得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个性化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

4.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教育部门提出要按照质量内涵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评价标准要更加科学,评价的方式也要更加多样化。

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在实践中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地区和学校对课程改革的推进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力和误解,导致改革推进较为缓慢;其次,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一些学校可能无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条件,师资结构也可能出现不匹配的问题;最后,课程改革的实施有赖于多方面的参与,而教育者、学生以及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也是实施成功的关键。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精选)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精选)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精选)第一篇: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精选)唯有努力方可成就,唯有惜时才能成功!题记:努力吧,年轻的鹰;奋斗吧,年轻的鹰;惜时吧,年轻的鹰: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不仅要正视这些问题,还要思考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思考如何系统落实课程改革。

关键词课程改革问题反思作者简介王莉莉(1979-),女,黑龙江省青冈县人,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笔者有幸作为随行人员参与了黑龙江省第二批省级示范性高中评审工作,亲身感受了这种变化,不禁由衷地为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和师生成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欣喜,但同时也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把课程改革精神更好地落实到学校教学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对课程改革意义和内涵的模糊甚至错误的理解导致一些学校不能正确处理升学和进行课程改革的关系。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问题在一些学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使许多学校仍在大打升学率的牌,不愿也不能脚踏实地的进行课程改革,尽管也开设了新课程,却不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质量的提高。

可见,当前推进课程改革首要的就是端正学校对课程改革的认识。

事实上升学和课程改革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要升学,而是要打破“升学唯一论”,是要扭转单纯追求升学的量,却失落了教育本体价值的状况,从而提高升学的质。

(二)盲目进行课程改革一些学校并未深刻领会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没有认真研究如何结合本校实际落实课程改革理念,针对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师进行新的培训,就匆匆开设了新课程,试问这种课程改革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中外教育改革史无数次验证,课程改革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其成败将直接影响甚至整整一代学生的发展,绝不应该不负责任的盲目进行。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优秀范文五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优秀范文五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件复杂的工作。

它不是靠贴标签或靠信手拈来的几个例证或事件就可以作出结论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数量模型的经济学研究。

此外,由于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现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基础教育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

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就要慎之又慎,盲目轻率的否定于改革无补,而针对现实的具体问题提出建构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

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准备。

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我国教育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把教育改革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并致力于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服务和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的精神。

一方面,增加中小学教育多样性,力求实现适合基础教育学科内容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政府对各涉及课程内容认真研究,加快建立和推广以促进学生发展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学科。

在许多高中,课程改革不仅将素质教育纳入教育日常,还要重视实际能力培养,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新型课题研讨和实践活动,保障学生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

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参与改革的必要性,例如培养学生们积极参与改革的能力、介入和参与各种创新。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发展,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结合学生的发展状况,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展各种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课堂上乐观自在的学习。

此外,强化框架规范,加强课程实施的管理机制,使学生能有效发挥潜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根据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 '教育实施改革和发展的规划,加强监控和评价,健全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完善课程质量,构建多角度、多元化课程体系,提升学习者的素质和能力。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多于政府、教师、学生等社会各界的各项努力要有效的落实,改革办学要有集体智慧和努力的发挥,当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打好改革这种紧张的博弈时,只要全社会大家一起把握它的方向与势能,使之转变的更有深度,就一定能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基础教育是一国教育体系的基石,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也愈加迫在眉睫。

本文将就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展开探讨。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明显。

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其次,教育考试压力过大,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

学生们为了追求高分,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题海训练,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二、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面对上述问题,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 以人为本: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应该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乐于持续学习。

2. 公平公正: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倡导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应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 多元评价:改革现行过于功利的教育考试制度,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考试,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采取口语面试、实践能力测试等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4. 探索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紧跟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使他们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在思考基础教育改革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统筹规划:教育改革不能仅从表面上解决问题,而应该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

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教育改革。

2. 加大投入:教育改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强调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 加强课程的多样性。

本次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包括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教师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演示、讨论、实践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

通过教育信息化,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和学习工具,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加强课程的多样性。

本次课程改革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

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采用了更加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4.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

以上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会继续深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一)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在今年9月首次在实验区试用。

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实验工作拟用三年时间。

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到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今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

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

至此,在我国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课程课程改革前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适应未来发展确定新时期培养目标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

这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了新时期的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

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遵循着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即学科——课程——科目,中小学课程基本是若干个学科的浓缩。

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时,力求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注重的是所编内容是否符合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是否严密,某一个知识点在本学科中的位置怎样,是否为下一个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等等,而较少考虑学习内容对学生是否是基础的、必须的、恰当的,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把握有着怎样的意义等。

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是终身发展必备的,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去设计和把握课程内容,应当依据怎样的课程观和知识观构建学科教学内容,成为本次课程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在分析现行义务教育课程现状时,一些专家指出,基础教育肩负着双重任务,即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

但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关注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忽视了后一项培养目标。

因此,课程目标的确定和内容的选择,考虑更多的是选拔人才及少数人进一步深造的需要,而较少考虑大多数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各种工作的需要,当然也就无从谈起适合每个受教育者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由此带来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编制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内容过多、量过大、程度过深、过难。

这种对于课程目标认识上的误区,与另一种观念是直接相关的,即以高难度和增加学习内容来保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

课程专家通过反复讨论达成以下共识,第一,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

国家课程标准应当是一个基本的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第二,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因此,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第三,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求知、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

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达成的共识。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每一门学科课程标准都是按照这三个方面构建的。

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写,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

课程结构:从整齐划--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

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由于门类过多,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从而导致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且,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忽略了其他类型的课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

课程缺乏弹性,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发展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学科门类,对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持传统学科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学科的地位,使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并且将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分为三级,从而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并行的课程结构。

通过结构的调整体现出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占据了较大比重,与日本、韩国的课程计划比较不难发现,我国语文、数学、社会等科目所占的比重高于日、韩国的课程计划比较不难发现,我国语文、数学、社会等科目所占的比重高于日、韩两国,而科学、体育与健康则低于这两个国家,而且没有综合课程的科目。

新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降至13%--15%,并对其他传统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

同时,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有了6%-8%的课时,地方和学校课程有了10%—12%的课时。

显然,此次课程科目比重关系的调整,折射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要求,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

多年来,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学生有限的九年时间里,究竟学什么最有价值?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

在制定新课程标准前,专家组成员首先达成共识,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

因而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当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拔高。

而且,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在此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要求,重新确定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重新界定了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也应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等。

在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材编写上力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偏深、偏难的部分,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

其次,增加了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

如在体育与健康中增加了保健和健美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探究性活动等内容。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