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改革略论

合集下载

略论北周武帝灭佛缘由

略论北周武帝灭佛缘由

略论北周武帝灭佛缘由孙学喜南北朝时,佛教自拓跋焘灭佛后复兴。

中国北方战乱相寻,民众课役繁重,“绝户而为沙门”者众多。

寺院占据大量土地影响了均田制的推行,众多附户导致政府的力役兵源减少。

周武帝时期,寺院经济对强国造成严重障碍威胁统治利益,面对北齐的强大,以政治利益和军事需要为主因的灭佛事件由此展开,扭转了北周北齐的实力对比,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废佛、会昌禁佛和后周世宗限佛。

北周武帝废佛的作用和意义是历次灭佛中最大的,也是最为积极和进步的。

几次灭佛都有历史背景,本文就周武帝灭佛的时代进行分析并阐灭佛原因。

北齐北周在邙山之战后的军事斗争更加频繁激烈,战争对兵员、军饷的要求成倍增加,政府为保证战争胜利便不得不采用战时经济政策和宗教政策,这是灭佛的重要诱因。

一、寺院土地及附户南北朝时期的寺院经济到北齐北周时,势力已相当庞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寺发展极盛。

东魏北齐时期,据《广弘明集》卷二四载:“乃有缁衣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之徒,数过于正户;所以国给为此不充,王用因之取乏。

”《广弘明集》卷六记载:“今僧尼二百许万,并俗女向有四百余万”。

西魏北周时寺院附户众多,《续高僧传》卷十七《释昙崇传》记载,北周时期长安清禅寺一寺就有寺户七十余家;韩国磐先生论证:“当时寺院人口在四百万以上,其中附户大概有二百万,可见寺院附户多得惊人。

高敏先生在《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卷》论证了南北朝时期战乱的无比频繁和人口剧烈流动也造成寺院附户的大量增加。

整个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利用佛教巩固政权,纷纷崇兴佛法并赐佛寺大量土地,僧人免役。

东晋立国百余年,有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梁时有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可见寺院所占土地数目之庞大。

寺院土地的来源有几条主要途径:“一是皇帝和官府对寺院的赏赐所得的土地,二是通过地主阶级及富商个人向寺院施舍而来的土地,三是通过寺院僧侣非法占有土地和强占小农土地而得来的寺院私有土地,四是通过投靠寺院以求庇护的贫苦农民,把土地交给寺院而得来的土地”。

北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变革

北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变革

北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变革北周时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创新。

在政治制度方面,北周的建立使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宗族诸侯王朝,而在社会制度方面,北周时期也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会探讨北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变革。

一、农业制度变革北周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由于北周吸收了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些生产方式和经验,以及中原地区汉族的一些创新,因此北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北周时期的农业制度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制度逐渐形成。

北周时期,西魏、北齐和北周均实行了一定的土地制度改革。

起初,北周还沿用了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但是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不断加强,均田制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北周时期,土地逐渐成为官僚和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而农民则失去了土地所有权。

这种土地制度变革,对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城乡关系逐渐解决。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不断,城市受到了严重破坏,大量的居民逃到农村中生活。

北周时期,随着战乱逐渐缓和,城乡关系逐渐得到解决,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互动也逐渐增加。

3. 种粮奖励政策。

北周时期,西魏和北周都实行了种粮奖励政策。

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北方农民开始大量种植杂粮,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科举制度的出现北周时期,中国出现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封建考试制度的一次深化和改进。

在北周时期,官僚和士族们逐渐认识到,靠家世和背景来担任官职已经行不通了,只有通过制度化的考试选拔才能保证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科举制度的出现,可以说是北周时期社会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不仅扭转了官僚世家垄断官位的局面,也使得有才华的人能够通过努力得到升迁的机会。

从长远来看,科举制度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三、婚礼制度变革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婚姻制度一般都比较守旧,许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和束缚。

李冠云:略述“五礼”制度之形成

李冠云:略述“五礼”制度之形成

李冠云:略述“五礼”制度之形成“五礼”之说,早见于《尚书·尧典》“舜修五礼”,又见于《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但五礼之纲目则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小宗伯》职亦有“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而在《地官·大司徒》中则又直接说明了五礼的意义:“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

”郑玄《三礼目录》云:“祭祀之说,吉礼也;丧荒去国之说,凶礼也;致贡朝会之说,宾礼也;兵车旌鸿之说,军礼也;事长敬老执挚纳女之说,嘉礼也。

此于《别录》属制度。

”春秋战国之世,王纲解纽,礼乐崩坏。

秦政晚谬,乃致燔烧。

汉室初兴,草创礼仪,故有叔孙通制礼之说,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然汉初诸帝,好用黄老之术,其时之“礼”距古儒相去甚远,一如汉宣帝所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故西汉之初,礼仪略具而已。

迄元帝之时,始纯任儒学,《五经》地位开始超越一切,恢复古礼,亦时见庙堂之论。

然两汉礼制系“但推士礼以及天子”(《汉书·礼乐志》),所谓“推士礼”,即以《士礼》(《仪礼》之本名)为据,作为当时制礼的基础和出发点,以形成汉家礼制。

《仪礼》十七篇,概而言之,凡冠、昏、丧、祭、乡、射、朝、聘而已。

由士人之礼而推尊于天子,并超越于礼经,以最终形成王朝礼制。

是以西汉后期至东汉,诸儒辈出,注经大盛,所论亦异。

东汉明章之际虽有曹褒撰汉礼一百五十篇,然未竟事功,旋被废弃。

故终两汉之世,并无以“五礼”制度之礼典的形成。

东汉以前,本无“三礼”之名,自郑玄注《三礼》,三礼之名始得确立,于是“遂一定而不可易”(刘师培《两汉礼学之传授》)。

《三礼》之中,《周礼》以六官分职而联事,体大思精,组织严密,其“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规模大备,故郑玄尊之为“经礼”,置于三礼之首。

论西魏北周时期中央集权的形成——以六官人员迁转为考察中心

论西魏北周时期中央集权的形成——以六官人员迁转为考察中心
虽置 八柱 国 , 宇 文 泰位 总百 揆 , 都 督 中外 诸 军 , 不在 统兵之 列 , 地位 却 高 于 六大 柱 国。此 时 元 欣虽 为元 魏宗 室 , 进 位柱 国也 只是 一 种 荣誉 , 不再 统 兵 之 列 。
当日 事势有以致之 , 殊非其本意也。遇机会 , 必利用 之, 以渐 收其 他柱 国之 兵 , 而 扩大 己身 之实力 。 ” ¨ 魏恭帝三年 ( 5 5 6 ) , “ 初行 《 周礼》 , 建六官。宇 文泰 为太师 、 大冢 宰 , 李 弼 为太傅 、 大 司徒 , 赵贵 为太 保、 大宗伯 , 独孤信为大司马, 于谨为大司寇 , 侯莫陈 崇为 大司空 。 ” l 3 l 3 此 时 的 中央六 官 系统 与 大 统 十 四
魏 孝武 帝西迁 后 , 宇 文泰 以 “ 汉魏 官 繁 , 思 前 革
弊。大统中, 乃命苏绰、 卢辩依周制改创其事 ” 。 _ 3
大 统 十 四年 ( 5 4 8 ) , 开始 实行 六 官 制 度 。初 置 六 官 , 六 大柱 国位 列公 卿 , 中央六 官系 统初具 雏形 。李 虎 、 侯 莫 陈崇威 望不 及六 柱 国 , 游 离 于 中央 六 官 系统 之 外 。关 陇集 团在 宇文 泰 辅 政 西 魏 时 开始 形 成 , 主 要 由武川 镇军 人 、 元 魏 宗 室 和关 陇地 区 的汉族 地 主组 成 。元 欣 为元魏 宗室 , 其余 诸将 皆 出身武川 镇 , 此时 的 中央六官 系统 是 由武川 镇 军 人 和元 魏 宗 室 组 成 , 两派 分割 了 中央权 力 , 关 陇集 团 内部 上 层 的权 力 得 到均 衡分配 , 汉族 地 主被排 除在 中央六 官 系统 之外 。 宇文 泰 通 过改 革六 官制 度来 改 组 中央政 府 , 同 时还 实行 了府兵 制改 革 。府兵 制是一 种 特殊 的组织 系统 , 即军 事单 位 部落 化 。府兵 制 建 立 了一套 严 密 的组 织系统 , 六柱国、 十二 大将 军 、 二 十 四开府将 军 。

概括北周武帝的改革措施

概括北周武帝的改革措施

概括北周武帝的改革措施周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即帝位后,对于宇文护的专擅朝政,极不满意,但因宇文护手握军权,党羽满朝,未敢轻动。

至天和七年三月,周武帝以计杀掉宇文护及其亲党,亲自掌握朝政大权。

自宇文泰执政以来,西魏北周成功地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北周的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也有了发展。

周武帝在此基础上,首先,他实行了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此外,他还推行了经济改革,包括实行均田制、减轻赋税、鼓励生产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同时,北周武帝还对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些改革使得北周国家的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周武帝的励精图治下,北周的政治经济沿着西魏宇文泰以来的改革,继续向深入发展,因而这一时期政治整肃,吏治也很清明。

在社会经济方面,周武帝继续实行宇文泰时代推行的均田制,并注意兴修水利,开建屯田,劝课农桑,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周武帝继续实行宇文泰时“均徭役”的政策,由原来每夫每年服役一个半月,改为服役一个月,以减轻人民的徭役负担。

周武帝为了增加民户,富国强兵,实行释放奴婢和杂户的政策。

同时因北周寺院经济发展,僧尼众多,严重影响国家赋役收入。

周武帝禁断佛、道二教后,众多的寺院被毁,寺院霸占的无数良田收归国有,大批的僧尼还俗,以及放免的奴婢等,均成为国家编户,这就扩大了国家征收赋役的范围,大大地增加了北周的人力物力。

在军事上,周武帝为了加强君主集权和扩大兵源,对府兵制进行了一些改革。

宇文泰创设府兵制之初,由于西魏的实际执政者是大丞相宇文泰,因而府兵的指挥权在丞相府。

宇文泰死后,大冢宰宇文护专权,府兵的指挥权也在相府。

周武帝在建德元年诛宇文护后,才掌握了府兵的指挥大权。

建德三年,周武帝改府兵军士名称为侍官,以改变府兵的从属观念,使其直隶于君主,加强君主集权。

周武帝改变以前专以六镇鲜卑及关陇豪右子弟为府兵的作法,而是募百姓充兵,除其县籍气即充任府兵者,其户口不属州县,因而可免除赋役。

论北周宣帝时期皇权的加强

论北周宣帝时期皇权的加强

论北周宣帝时期皇权的加强作者:李兆宇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第17期摘要:周武帝时期,宇文氏家族权力转化为皇权,皇权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周宣帝通过滥杀和对六官人事变动的调整,使皇权在这一时期迅速强化,而这一强化过程也与后来的杨坚代周立隋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北周;周宣帝;皇权;加强中图分类号:K23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学界对北周皇权的发展,以及周宣帝时期皇权加强的过程和影响缺乏深入考察,而自从西魏恭帝三年(556)开始实行的六官制度则是北周政权主要的行政制度。

因此,本文就主要围绕周宣帝时期六官人事任职情况和人事变迁,来讨论北周宣帝加强皇权的手段以及皇权加强与杨坚篡权的关系,兼论皇权在北周中前期的发展过程。

一、从家族权力到皇权魏永熙三年(534)春正月,贺拔岳联合侯莫陈悦讨伐灵州刺史曹泥,二月至河曲,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一时间大军群龙无首,此时其外部环境也不断恶化,侯莫陈悦陈兵洛水,孝武帝见机也想收回贺拔岳的这支军队,而东边的高欢也蠢蠢欲动,意图一举吞并贺拔岳部。

在此危难关头,赵贵等武川将军提出由宇文泰统领全局,并且派赫连达前去夏州送信,宇文泰收到命令“乃率帐下轻骑,驰赴平”[1]3随后整顿军队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率众很快便兼并了侯莫陈悦部,并且获得了魏帝的认可。

当年,趁北魏孝武帝想摆脱高欢控制之时,宇文泰抓住时机,将孝武帝迎至长安建都,并在同州建立自己的霸府与东魏形成对抗的态势。

宇文泰后来毒死孝武帝,立文帝,又废掉文帝另立恭帝,在不断的废立中加强自己的统治,同时还制定三十六条新制;建立府兵制;仿周礼建立六官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西魏朝廷中的北镇、关陇军功贵族向封建官僚转变,宇文氏家族也成为北镇军人乃至后来的关陇集团的核心。

虽然宇文氏在北镇军阀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是说到底宇文氏家族还是属于西魏元氏的臣子,权力随时有可能旁落。

《周书》《晋荡公护传》记载:“太祖崩殂,诸子冲幼,群公怀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

三十六计(教学设计)

三十六计(教学设计)

三十六计(教学设计)第一篇:三十六计(教学设计)《三十六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三十六计的内容,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三十六计,逐步增长自己的智慧。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十六计吗?你们知道三十六计都有哪些计策?(师生交流)出示课件: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二、小结:师: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分为哪六套吗?出示课件: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三、分类: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第五套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四、释计:“瞒天过海”一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也是运用得最广的一计。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中)岑大利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好,今天我们讲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的第二讲。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前面我们讲了第一种类型。

二、修正型改革下面我们讲第二种类型是修正型的改革。

所谓修正型的改革,它就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形态内部,统治阶级他为了调整、修补、完善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而进行的改革。

所以我们叫它为修正型的改革,它只不过是对封建制度进行一些修补、完善。

这种改革,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发生在每一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第一种情况,是发生在每一次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

比如秦始皇的改革,西汉高祖、文帝、景帝的改革,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三国曹操、诸葛亮的改革,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隋文帝杨坚的改革,唐太宗李世民的改革,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宋太祖赵匡胤的改革,明太祖朱元璋的改革,清初顺治、康熙、雍正的改革等等。

这些改革,都发生在每一个王朝建立的初期。

这种改革,它的出现往往是在大规模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之后。

大多数它是在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开国皇帝建立起新的王朝,他迫于农民造反的压力,为了避免像前朝一样覆亡的命运,所以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

也就是从不断改革旧的前一个王朝它的政治、经济制度来入手,改变它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那一部分内容,把它改为就是能够顺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这样一些新的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克服危机。

这些改革可以说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它对于稳固新建立的政权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盛世,有名的盛世,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等。

这些盛世的出现,它都和统治阶级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今年我们主要讲两次改革。

一次是西汉初年的高祖刘邦君臣的改革;一次是唐朝初年的唐太宗君臣的改革。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次改革,就是西汉初年刘邦君臣的改革。

在刘邦建立汉王朝以后,他所面临的形势是这样的。

就是在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和连年的战争,就是农民战争。

北周武帝宇文邕研究述评

北周武帝宇文邕研究述评

北周武帝宇文邕研究述评作者:李万军来源:《卷宗》2015年第11期摘要: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我国古代历史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和统一北方的具有文治武功的君主,目前就笔者了解而言,对他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外交、民族政策和统一北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动态的述评。

关键词:北周武帝;研究述评;动态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578年),字祢罗突,鲜卑族,代君武川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北周第三位皇帝,公元560-587在位。

宇文邕在位期间,诛杀权臣宇文护,摆脱鲜卑旧俗。

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公元575年北周灭北齐,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1 社会文化政策方面研究动态赵文润《西魏北周时期的社会思潮》(文史哲,1993,第3期),本文指出西魏北周时期的社会思潮,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就其意识形态的特点来说,已与汉以后的其他封建王朝没有多大的差别,并且西魏北周时期关中农业的发展、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上占主导地位,它们共同构成了北周能够统一中国北方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并且为其后隋文帝统一中国创造了两个必要的前提。

方燕《试论魏晋时期的返儒倾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指出汉末以来儒学渐衰,尚老庄而弃经典,重真情而轻礼法成为士子风习,但是,由于维系、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士族地主权力竞争,表明身份的政治需要,玄学发展中的内部否定及儒玄兼容交流状况使魏晋时期形成明显的返儒倾向,儒家文化传统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延续传承,社会生活和社会精神逐渐趋于有序化、正常化,为以后儒学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

其虽然没有涉及北周武帝时的情况,但个人认为这种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作用必然影响到北周武帝及其王朝。

彭体用在《儒学理性精神与北周武帝》(北朝研究,1992年第4期)一文的论述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张箭《论北周武帝废佛的作用及意义》(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作者从减轻负担,富国强兵,统一北方;民族凝聚、融合、团结战胜民族分裂、离散、歧视;避免国教、政教合一、全民信教、神权专制;使隋平陈、统一全国,北抗突厥,维持平衡;等几个方面较为全面深刻的论述了北周武帝废佛的作用及意义,缺憾的是没有指出北周武帝废佛的不足与消极影响。

北朝宇文邕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

北朝宇文邕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

北朝宇文邕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北朝时期,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中,北朝宇文邕的政治改革对于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宇文邕是北朝时期鲜卑族宇文部的首领,他担任北魏王朝的重要官职,并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他致力于治理国家,提倡廉洁政府,强调行政效能。

他着重推行刑罚的公平与公正,减轻人民的负担。

他还注重文化教育,加强教育系统建设,提倡儒家思想,引进外教,培养人才。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宇文邕成功地改变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风气,提升了国家的治理水平。

宇文邕的政治改革不仅影响了政府机构,也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他的领导下,北魏王朝迈向蓬勃发展,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同时,他提倡文化教育,加强了对人民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宇文邕的治理手段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减少了社会犯罪,保障了人民的安全。

然而,宇文邕的政治改革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推行刑罚公正的同时,他也面临着对旧制度和旧利益的阻力。

一些特权阶级不愿接受改革,他们通过各种手段阻挠改革的进行。

此外,由于当时社会发展程度有限,宇文邕也难以全面解决社会问题。

尽管如此,宇文邕并未退缩,他坚持他的改革理念,虽然进展可能缓慢,但一步一步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宇文邕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为北朝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凸显了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难度。

政治改革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而社会变革则需要政治改革的推动和保护。

只有在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总之,北朝宇文邕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是北朝时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他的领导和努力,北魏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他的改革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只有在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北周武帝宇文邕

北周武帝宇文邕

均田制
•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北齐和北周,乃至后来的隋唐, 都沿用了这一制度。 • 均田制的执行,涉及两个很有技术含量的问题:一 个是统计流民人数,一个是统计空余土地数 • 为了惩戒贪官污吏、约束骄横不法的豪强地主,宇 文邕颁布了《刑书要制》。这是一部严刑峻法,比 如规定:持械抢劫一匹绢以上,不持械抢劫五匹以 上,官员监守自盗二十匹以上,小偷及官员诈取三 十匹以上,地方豪强隐匿户口五户及十丁以上,或 土地三顷以上,一概处以死刑。
消灭北齐 统一北方
• 公元575年,自感实力大增的周武帝派18万 大军讨伐北齐,接连攻克了北齐30座城池 ,最后因自己生病不得不放弃进攻,班师 回朝。这次出征使得北齐元气大伤,再也 无力与北周抗衡了。 • 公元577年,宇文邕再次出兵,很快攻下邺 城,俘获齐主,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 为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府兵制 • 兵农分离,“兵杖衣驮牛驴及糗粮旨畜,六 家共备,抚养训导。”当了府兵,就不用再 缴纳租庸调,但府兵出去打仗,兵杖衣驮牛 驴及干粮都要自备,当然军队会给不同的兵 种准备马匹铠甲重武器。
• 因为兵将的组成固定,军人将士彼此间都很 熟悉,感情也深厚,所以作战配合程度高、 作战能力很强。后世杨家军、岳家军、戚家 军等也有类似的属性。
军制
• 秦军能够一统天下,源于“二十级军功爵 位制度”
• 蒙古骑兵能纵横欧亚,成吉思汗创立的“ 领户分封制”大显神威 • 清军能入主中原,“八旗制”居功至伟
• 三国两晋南北朝使用的主要军制是世兵制。
• 国家把一部分百姓的职业规定为士兵。这一部分 百姓不管身体素质如何有没有打仗的兴趣和能力 ,都终身为国家当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 世代代为国家尽当兵义务。这些士兵及其家属, 集中居住,集中管理。不打仗的时候,他们都回 到军队分配的屯田里种田,打仗就一起出去。

之二:北周武帝宇文邕与中国象棋

之二:北周武帝宇文邕与中国象棋

之二:北周武帝宇文邕与中国象棋象棋的传说之二:北周武帝宇文邕与中国象棋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真可谓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而其中一种为古文献所记载的有趣的传说。

即起源于南北朝时的北周武帝,《太平御览》这样写道:“周武帝造象戏”。

明罗颀所著的《物源》亦言:“周武帝作象棋”。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以严谨闻名于世的古代科普类巨著这样认定的呢?当时中国历史的时钟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与北周鼎足而分的梁国。

<.武帝本纪这样记载道:“自东西否隔,二国争强,戎马生郊,干戈日用,兵连祸结,力敌势均,疆场之事,一彼一此”。

而史书上记载的“二国争强,力敌势均。

疆场之事,一彼一此”。

正好有类于楚汉相争之势。

当时北周“朝政惟新,内难既除,外略方始”。

雄才大略的宇文邕为一统天下“乃苦心焦思,克己励精,修富民之政,务强兵之术。

乘仇人之有衅”。

象棋虽然在此之前早已出现,但是因为它可以演习治国用兵之道。

自此应运而提升,盖天时也。

据《周书.本纪》记载:“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寮讲说”。

这在北周朝庭上视为一件盛事,并引起不小的轰动,大臣王堡为《象经》作序,受到周武帝称赏,著名文学家庚信作了一篇《象经经赋》献给武帝,秦称:“臣伏读圣制《象经》,并观象戏,私心踊跃,不胜忭舞”。

北周武帝宇文邕不但在朝庭中大力倡导象棋。

其亲自动手撰写的〈象经》还详细介绍了象棋的下法.唐时的学者吕才就因为给唐太宗李世民讲解象经三局中的疑难问题升到“太常博士”呢。

可惜因为战乱,《象经》今已失传。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王褒作的《象经序》窥出古人对象棋的一些独到视角。

王褒“象经序”如下:一曰天文,以观其象天,日月星是也;二曰地理,以法其形地,水木金土是也;三曰阴阳,以顺其本,阳数为先,本于天,阴数为先,本于地是也;四曰时令,以正其序,东方之色青,其余三色,例皆如之是也;五曰算数,以通其变,俯仰则为天地日月星,变通则为水火金木土是也;六曰律吕,以宣其气,在子取未,在午取丑是也;七曰八卦,以定其位,至震取兑,至离取坎是也。

北齐和北周的政治变革研究

北齐和北周的政治变革研究

北齐和北周的政治变革研究北齐和北周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至深的两个朝代。

北齐和北周在历史上都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我国历史上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它们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转折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北齐政治变革北齐政治变革的历史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是在众多的军阀之间爆发的宫廷政治,导致了玄武门之变。

这些政治变革和动乱给了北齐政治上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推动了北齐政治上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唐朝时期将北齐内部大量的制度法规纳入了统一性体系。

在北齐政治变革的过程中,新渐渐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开始发展古代的管理思想,而这个管理思想没有变动性,并且在草拟之后就正式成为了北齐朝廷的管理制度,整体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其次,北齐政治变革导致了官制和文化的深刻转变。

唐朝时期为保持对北齐政治的控制,采用了“执教”制度。

这个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官制和文化政策,使得北齐政治在官制和文化的管理方面既得以有序的发展,也得以有序地推向了未来的实施。

再者,北齐政治变革的过程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持续性、发展连续性和文化持续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齐的创新和改革其实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对官制和文化的深刻转变的缩影,它代表着中国在长达400年的专制统治历史中的不断改变的趋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潜质和历史进取精神。

二、北周政治变革北周政治变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北周政治变革的过程中,各种社会和地区的力量被深刻聚合,便于形成了北周的政治版图,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军阀割据到统一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首先,北周的政治变革促进了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

在北周时期,颁布了《明堂政制》《等令法式》等一系列法规,这些法规具有诸多的先进性。

由于北周对古代官制的改革推动,中国古代官制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在实际上有顺序性,管理制度规范性和条条出入有序的管理制度,无论是政治局面还是人才储备都具备了很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高三历史古代史复习检测题200

高三历史古代史复习检测题200

高三历史古代史复习检测题200高三历史古代史复习检测题200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包括①曹魏②北魏③北周④前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周武帝改革内容的是( )A.整顿吏治B.释放奴婢C.僧尼还俗D.减免赋税3.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 ) A.刘宋B.齐朝C.萧梁D.陈朝4.下列政权,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是( )A.曹魏B.西晋C.东晋D.南朝5.建立前秦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B.匈奴C.氏D.羯6.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7.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对形势估计错误B.游牧民族不习水战 C.军队战斗力不强D.攻打东晋不得人心8.东魏统治者高欢曾对鲜卑人说:〝汉人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凌之?〞其目的在于( ) A.发展农业生产B.实行汉化政策的需要C.缓和民族矛盾D.加快少数民族封建化9.下列关于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族统治者彼此攻战所造成的客观积极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打乱原有的民族布局③各族贵族势力削弱④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l0.西晋选任官吏的主要标准是A.注重才能B.以门第家世为重C.看重品行D.才能家世并重11.曹魏时期,在屯田制度下的屯田民对土地享有( )A.使用权B.所有权C.经营权D.管理权12.下列选项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耕农负担的是( )A.代田法B.井田制C.屯田制D.均田制13.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触动了官僚地主的利益B.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安定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14.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其中,成为产粮区的是①洞庭湖流域②鄱阳湖流域③成都平原④闽江流域(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⑤D.①③④15.下列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马钧改进翻车B.兴修了水利工程C.农耕规模扩大D.开发了边疆地区1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有所进步,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①吴培育出八辈之蚕,蜀盛产蜀锦②发明和推广低温炼钢技术③我国已经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7.与以前相比,南北朝时期我国人民的食品结构中地位逐步上升的粮食作物有( )A.水稻.甘薯B.小麦.水稻C.甘薯.小麦D.水稻.粟1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中心包括①洛阳②长安③扬州④成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9.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 )A.《齐民要术》B.《九章算术》C.《氾胜之书》D.《四民月令》20.下列古代科学家,在地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有①贾思勰②张衡③郦道元④裴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道教的兴起和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分别始于( )A.西汉和西晋B.西汉和东晋C.东汉和西晋D.东汉和东晋22.魏晋之际出现〝玄学〞,其特点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把儒家和道家的三部典籍奉为〝三玄〞,崇尚〝清谈〞.据此,请推断〝三玄〞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论语》B.《周易》C.《老子》D.《庄子》23.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的书法家是( )A.东汉的蔡邕B.东晋的王羲之C.曹魏的钟繇D.南朝的王献之24.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 )A.恬淡舒适B.战乱不断C.民族融合D.政治黑暗2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其中,我国佛像画的始祖是( )A.东汉的蔡邕B.三国的曹不兴C.曹魏的钟繇D.东晋的顾恺之2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隋统一的条件的是(A.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B.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C.隋朝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D.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27.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建隋代北周B.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创建三省六部制D.大力弘扬佛教28.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9.在隋朝建设中隋文帝与隋炀帝的相同点是①兴建两都②广设仓库③开通运河④修筑驰道A.①②B.②C.③④D.①②③④30.隋炀帝开通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B.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C.巡游享乐D.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31.隋炀帝时,客观上改善了北方交通状况的史实是( )A.修筑驰道B.开通运河C.最早开通江淮的江河D.修筑驰道和开通运河32.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①炀帝的暴政②开通大运河③农民大起义④部将的反叛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②④33.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了改朝换代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34.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35.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6.〝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思想37.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C.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38.下列哪一项内容与武则天有关( )A.虚怀纳谏,知人善任,量才受职 B.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C.戒奢从简,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和禁建新寺39.下列哪一项内容与唐玄宗有关( )A.戒奢从简,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宝 B.虚怀纳谏,知人善任,量才受职C.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和禁建新寺40.西汉与唐朝兴盛的共同原因是( )A.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B.实行十五税一C.生产关系适宜生产力的发展D.减轻刑罚,废除肉刑41.导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最突出的原因是两朝统治者( )A.重用贤臣B.励精图治C.善于纳谏D.勤于政事42.天宝末年,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①〝渐肆奢欲,怠于政事〞②〝为政之要,惟在得人〞③外重内轻,加强边防增置军镇④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委以宰相要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3.唐中期政局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 )A.安史之乱B.杨贵妃受宠C.宦官专权D.唐玄宗政治腐败44.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主要是①北方经济的破坏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③边防空虚④客观上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一定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45.下列有关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B.由地方权力过于膨胀导致C.由安史之乱直接引起D.因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所致46.唐朝设置节度使后国内政治形势的特点是( )A.少数民族与汉族矛盾加剧B.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C.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47.唐朝后期〝朋党之争〞所反映的矛盾实质是( )A.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B.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C.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的矛盾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48.唐末农民战争的特点是流动作战,主要表现在( )A.先后攻占洛阳.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B.起义军转战南北,没有建立根据地C.黄巢起兵山东,又打回到山东 D.起义军避实击虚,南下广州49.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A.农民战争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朋党之争50.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51.下列制度实行对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权②魏晋的士族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三省六部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52.下列史实与科举制度演进有关,正确的顺序是①创武举.殿试②始建进士科③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④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⑤任用高官主持考试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④①⑤C.⑤④③②①D.③②④⑤①53.对科举制度,不正确的评价是(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对当时历史始终起着积极作用C.扩大了官吏来源,巩固了封建国家统治的基础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54.《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土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此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A.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B.府兵制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C.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均田制的破坏使府兵制失去了推行的经济基础55.唐朝的府兵制和募兵制共同处是( )A.有利于生产的发展B.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C.导致了军阀的形成D.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56.隋唐时期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①庸②调③徭役④两税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④57.按前后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顺序①实行两税法②土地兼并严重③均田制破坏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D.③④②①58.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③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⑤唐朝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59.从唐朝传入新罗的技术包括①雕版印刷术②制瓷③制铜④唐诗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60.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作出重要贡献,他们是①一行②义净③玄奘④法显③鉴真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⑤61.在汉唐对外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是A.瓷器B.丝绸C.纸张D.茶叶62.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最大的特点是( )A.民间商贸交往B.使臣互往通好C.以佛教为纽带D.技术交流63.唐朝时,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技术是( )A.制瓷技术B.造纸术C.雕版印刷术D.冶铁技术64.隋唐时,中国与周边各国往来的主要方式( )A.民间商贸交往B.互通使臣C.以宗教为纽带D.技术交流65.下列国家在与中国交往中,受唐政治制度影响较大的是( )A.日本.天竺B.新罗.东罗马C.新罗.日本D.天竺.大食66.隋唐时期文化得以繁荣,主观因素包括( )A.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B.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C.国内各族交往密切D.对历代文化的继承和发扬67.隋唐时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是( )A.雕版印刷术和火药B.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和编修《唐本草》C.活字印刷术和城市建筑技术D.指南针和造纸术68.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A.《千金方》B.《四部药典》C.《本草纲目》D.《唐本草》69.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统治者推崇佛教②佛经浅显易懂③雕版印刷佛经④人们盼望安定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0.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值得重视的进步观点和具有进取精神的观点是①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②人类历史的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③自然与人互相作用④实践对人们认识有一定的作用A.①④B.②③C.①③ D.②④71.唐朝专业教育得以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C.统治者重视发展教育D.科举考试科目的设置72.唐诗兴盛的原因有①社会经济繁荣②普通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交往④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3.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有①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传佛教的产物②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③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④石窟艺术反映了隋唐社会繁荣的景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74.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是在A.916年B.960年 C.979年D.l004年75.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D.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76.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A.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C.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D.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77.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着眼于( )A.防止军事割据B.加强军事力量C.镇压人民反抗D.抵抗辽的进攻78.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体现在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②殿试成为定制③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试卷实行糊名法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79.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员数量增加 B.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豪强地主大量兼并的结果D.政府赏赐大量田地给朝中大将80.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A.加强军事B.丈量土地C.整顿吏治 D.奖励垦荒81.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D.市易法82.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83.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 )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84.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A.辽 B.金C.西夏D.蒙古汗国85.下列各项中,与契丹族状况不相符合的是( )A.唐中期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 B.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C.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D.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86.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得到幽云十六州,它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 )A.北京及河北.内蒙南部一带 B.北京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C.北京及河北.辽宁西部一带D.内蒙.河北.辽宁一带87.宋太宗两次征辽失败,对宋朝最主要的影响是( )A.增加了人民的负担B.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C.军事力量减弱D.人民反抗加剧88.少数民族的首领中,接受封建文化,大力推行科举制的是( )A.耶律阿保机B.耶律德光C.元昊D.完颜阿骨打89.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0.对金的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制度是( ) A.〝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B.仿效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 C.科举制 D.猛安谋克制91.下列各项中,与女真族状况不相符合的是( )A.祖先是黑水靺鞨B.北宋中后期强盛起来C.11世纪已经创制了女真文字D.曾经受辽的控制92.南宋与东晋政权的相同之处是①都是皇室贵族南渡建立的政权②都偏安江南.不图恢复北方失地③都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纳贡④都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灭亡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3.宋金议和之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这主要是为了 A.南下灭掉南宋,进而统一全国B.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C.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镇压人民的抗金斗争94.下列各项有关猛安谋克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基本的社会组织B.是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C.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D.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95.蒙古族最早生活的地区是( )A.斡难河源B.蒙古高原C.松花江.黑龙江下游D.辽河上游96.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B.吏部C.门下省D.中书省97.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澎湖和琉球B.河北.山东C.西藏D.岭北98.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经济发展B.交通发达C.对外开放D.国家统一99.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C.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 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100.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 )A.辽阳省B.岭北省C.吉林省D.黑龙江省2001.C 2.D 3.A 4.B 5.C 6.D 7.B 8.C 9.B 10.B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A 20.B 21.D 22.A 23.C 24.D 25.B 26.C 27.B 28.D 29.B 30.B 31.D 32.33.C34.C 35.D 36.C 37.C 38.B 39.D 40.C 41.A 42.C 43.D 44.B 45.D46.C 47.A 48.B 49.B 50.A 51.D 52.B 53.B 54.C 55.A 56.D 57.C58.A 59.C 60.D 61.B 62.C 63.B 64.B 65.C 66.B 67.A 68.D 69.A 70.B 71.C 72.B 73.C 74.C 75.D 76.B 77.A 78.B 79.B 80.C 81.D 82.A 83.B 84.D 85.A 86.B 87.B 88.C 89.C 90.D 91.C 92.A 93.C 94.B 95.B 96.A 97.C 98.D 99.A100.A。

北周武帝的民族政策刍议

北周武帝的民族政策刍议

北周武帝的民族政策刍议
北周武帝掌握了一系列决定性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为后来的发展和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武帝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武帝重视多民族并存政策,宣扬各民族平等和尊重,彻底消除了前朝落后的政策,提倡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不论他们来自何方。

他还允许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促进民族间的友谊与和谐,推动统一大唐,实现地域大一统。

其次,武帝重视社会劳动分工,倡导各异婚俗以及特有节日的共同遵守,开展全国性的社会运动,形成民族文化的共同脉络,从而推动政治中心的交流与联系,促进民族的和谐发展。

此外,武帝还实行多方位的民族政策来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他推行精准扶贫,推进发展中国家,加强农耕文明,提倡重视现代化,并实施反黑社会组织禁令等措施,充分保障了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总之,北周武帝的民族政策创造了中国诸多民族相互尊重,关系融洽的良好政治环境,为谱写中国伟大民族的新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简述北周武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简述北周武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简述北周武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作者:蒋宇航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第4期蒋宇航北周武帝改革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主要问题。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的短短19年间,改革府兵制提升军事实力,灭北齐,统一北方;整顿吏治,释放奴婢,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在宗教上采取灭佛政策,推崇儒学统一思想文化。

通过多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北周国力的增强,并为后来隋、唐两朝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一、改革的背景与北周武帝为改革进行的准备(一)改革的背景1.权臣把持朝政研究北周武帝的改革首先需要了解改革的背景,也就是改革所面临的内外形势。

就当时北周政权的内部来看,北周武帝本人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邕即位称帝,然而在此时真正掌握朝政的却是其堂兄宇文护。

为了把握大权,宇文护曾先后废除了孝闵帝宇文觉,毒杀了明帝宇文毓,拥立宇文毓四弟宇文邕为帝。

而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被立为皇帝的宇文邕,其权力与地位受到权臣势力的极大威胁,对内也难以树立权威、行使权力。

2.强敌环伺与外部危机北周武帝即位后,北周政权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较为危险。

一方面,在东方的北齐政权与北周一样,都是在北魏瓦解的基础上建立的,两国政权的建立也多是依靠原北魏政权的六镇武人。

也正因如此,周、齐两国相互敌对。

而占据了当时较为富饶的东方且收拢了大部分六镇武人的北齐,无疑在国力上更占优势。

另一方面,在北方,北周面临着突厥等困扰中原王朝已久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在南方,则有自居为中华正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陈国窥伺。

3.宇文泰时期的改革基础北周武帝改革所面临的也不是只有困难的形势,也有其父宇文泰为其打下的基础。

尽管宇文泰在生前并未称帝,但他是西魏、北周政权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宇文泰在其政权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以高欢为主导的东魏政权的威胁,为了更有效地对抗高欢以及稳定刚刚建立的政权,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为了在军事上对抗承袭了六镇集团主要势力的高欢,宇文泰选择与当地势力相结合。

谈谈北周的社会改革

谈谈北周的社会改革

作者: 冯宪开
作者机构: 山东兖州教育局电大文科班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107-110页
主题词: 社会改革;南北朝时期;文泰;宇文邕;分裂割据;战国时期;社会作用;租赋;杂户;府兵
摘要:人们一谈起我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和变法,总是推举战国时期的商鞅、北魏的孝文帝、北宋的王安石,和明朝的张居正等等,而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宇文泰和宇文邕进行的社会改革,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和重视。

其实,这次改革的社会作用及历史意义就其结束分裂割据、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而言,同商鞅的变法是一样的。

北周武帝的文化政策论略

北周武帝的文化政策论略

北周武帝的文化政策论略
裴恒涛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1)001
【摘要】北周武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在位的十九年中,在前辈的基础上,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变革,使北周从一个狭小、贫弱的国家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的王朝,并且最终灭亡北齐,统一北方,为隋的南北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论述北周武帝在儒学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加强儒学教育和推行汉化的一些措施,如重视儒家礼制建设,重视儒学教育等,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消除了鲜卑与汉民族的文化界限,加快了民族融合.消除了统一道路上的羁绊.
【总页数】3页(P4-6)
【作者】裴恒涛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遵义,56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9.25
【相关文献】
1.中国文化创新论略(之五)——关于外来文化本土化与文化创新的思考 [J], 甘安顺
2.中国文化创新论略(之一)——关于文化与文化创新的思考 [J], 甘安顺
3.北周武帝的民族政策刍议 [J], 裴恒涛
4.中国文化创新论略(之五)——关于外来文化本土化与文化创新的思考 [J], 甘安

5.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对外开放论略 [J], 杨威; 王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勒改革略论

石勒改革略论

作者: 李智文
出版物刊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6-141页
主题词: 石勒;王浚;庶族;冀州;《晋书》;司马;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十六国春秋》;幽州
摘要: <正> 十六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乱世,且这个时期的国家多由少数民族建立.而旧史书大多由汉族编写,或多或少地带有大汉族主义倾向.往往写这段历史的黑暗面多,写光明面少,歪曲历史.实际上这段历史的光明面大于黑暗面,有很多地方值得称颂,如后赵王石勒就是一位颇有作为的人物.石勒,字世龙,初名(?),生于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县).羯族.幼年随邑人行贩洛阳,又曾为富豪佣耕.二十多岁时被并州刺史司马腾掠卖给山东茌平人师欢为田奴.当时的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