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教案教学文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非攻》教案

海口实验中学邢凡

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和该思想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教学重难点:理解墨子非攻思想的实质及其由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1、毛泽东评价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季羡林说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余秋雨称他的思想是墨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及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墨子的非攻选文,感受这墨色珍宝的魅力吧。

2、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深刻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探讨该思想的现实意义。2、学习本文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二、疏通文意。(8分钟)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师:正音。

2、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自读课下注释,完成多媒体上的练习。

(1)对下列句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众闻则非(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责怪,反对)之

B、其不仁兹(通“滋”,更)甚,罪益厚

C、谓之不义(名词,道义)(讲解:名词前面如果有否定副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作动词,而且这个词如果不是去声,要破读为去声。举例:天不雨。因此,“义”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符合道义”)

D、从而誉(名词用作动词,赞誉)之

(2)翻译下列句子:

以亏人自利也。

译文:因为他损人利己。(讲解:自利应为利自,宾语前置)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译文:这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讲解:“辩”通“辨”,是区别的意思)

3、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文的结论句。

结论句: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请同学们齐读并翻译该句: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这个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分析文本。(15分钟)

1、那么,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些不义的行为呢?下面就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第一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这一段当中列举了种种不义的行为,请大家注意表格中红色字体的词,

问1: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又、愈、兹、益都是“更”的意思,至是“最”的意思。)

问2:由此可见,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列举事例的?(作者是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列举事例,从小的不义到大的不义,再到最大的不义——攻国。这些不义之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亏人自利。)

问3:对于这些不义之事君子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对于小的不义之事君子知而非之,谓之不义,对于最大的不义——攻国,反而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由此,作者提出了“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的问题,也就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2、那么,为什么作者认为攻国是最大不义?而君子却弄不明白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

问1:这一段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谈到攻国,那谈了什么?(学生:杀人)

问2:那么,作者是怎么写“杀人”的?(从杀人的数量和性质来写杀人的。杀一人,一重不义,一死罪;杀十人,十重不义,十死罪;杀百人,百重不义,百死罪。)问3:攻国会杀多少人?会有多少重不义?(攻国会杀不计其数的人,会有千万重不义,这该有多少重死罪啊!所以说,作者认为攻国是最大不义。可是君子们不但不认为攻国有罪、不义,甚至还书其言以遗后世。可见,他们在分辨义和不义的问题上是多么混乱啊。)

问4:那么,为什么君子们在这个问题上会这么混乱呢?连君子都弄不明白的问题,墨子是怎样进行阐述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请学生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问5:造成不分黑白,不辨甘苦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少能辨,多则不辨)

问6:那么,天下之君子不辨义与不义的原因是什么?先让学生谈对当时背景的认识,再插入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这就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和君子们都热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社会局面,使天下太平。所以他们就发动兼并战争,试图以战争来一统天下。但是,在当时,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没有力量实现这个目标,反而导致了战争越来越多,愈演愈烈,天下更加的混乱不堪。

天下之君子就是因为身处其中,见惯不惊,习以为常,所以,才会少能辨,多则不辨,小能辨,大则不辨。而墨子是清醒的,他作为平民的代表,独具慧眼,审时度势地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清楚地认识到在当时“以战止战”是无法实现的。因而,他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非攻思想。

所以,他反对至大不义攻国,想用这一思想来劝说各国君主和君子们止战息争。所以,毛泽东,季羡林,余秋雨给了他那么高的评价。到这,作者已经非常清楚地阐

释了君子在义与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及其产生混乱的深刻根源。由此顺势提出“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的观点。

3、这两个句子形式上完全一致,意义上也基本相同,但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请大家讨论。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这可以说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这可以说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在第一段里虽然讲了攻国是不义的,但是为什么攻国是不义的,作者并没有讲明其中的道理。因此,“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只是根据上面的分析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的。所以,这句话只是提出问题的一般疑问句。而这个疑问通过第二段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层递分析阐述之后才有了明确的答案。所以,“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应是一个明知故问的反问句。由此可见,本文的结构就是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方式,最终归纳总结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构,就是我们常说的层进式结构,这也是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的一种结构形式。

所以,我们学习议论文,不仅要准确把握文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极具真理性的观点主张,也要很好地学习借鉴作者和大师们行文谋篇的各种技巧和方法,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问题探讨。(8分钟)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两个问题:

1、我们能不能把标题“非攻”改成“非战”,为什么?(攻,是进攻,带有主动性,带有侵略性;而战有正义之战与不义之战,正义之战,即伐无道,诛暴戾,如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而不义之战指的是攻无罪,即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墨子的非攻思想就是反对一切不义之战,他并不反对正义之战!在墨子看来,制止了一切不义之战,天下自然也就可以休养生息,太平安康了!非攻不能改为非战,由此可见,墨子的非攻思想在表述上是具有极强的思辨性的。)

2、如何才能避免不义之战的发生?有什么样的方法?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三位学生来谈自己的看法,)

师问:哪一种方法最有效?(墨子给当时频发战争的乱世开出的一剂治世良方,那就是兼爱。)

请学生齐读“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并试着解释一下这个句子的意思。

师: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