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尔德与文化进程研究_科林_伦福儒
《文化研究学派》课件
目 录
• 文化研究学派概述 • 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理论家及其思想 • 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方法 • 文化研究学派的贡献与影响 • 文化研究学派的局限与批评 • 文化研究学派的前景展望
01
文化研究学派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文化研究学派是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中 一个重要的流派,它以研究大众文化 为主要内容,注重文化的社会性、实 践性、和政治性,强调文化与社会的 互动关系。
霍尔还提出了“话语权力”的概念,认为话语权 力是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话语权力的 人或群体可以通过话语来影响和操控其他人的思 想和行为。
雷蒙德·威廉斯
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文化研 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和社会 方面。
威廉斯认为,文化是一个整 体的概念,包括语言、文学 、艺术、风俗习惯等多个方 面,而文化研究就是要探究 这些方面的内在联系和相互 影响。
04
汤普森还提出了“文化唯物 主义”的观点,认为文化是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 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些财富又反过来影响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理查德·霍加特
霍加特认为,传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传 递着某种文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影响受众
的认知和行为。
霍加特还提出了“文化民主化”的观点,认为文化应 该向所有人开放,而不是被少数人垄断和控制。
丰富了传播学理论
文化研究学派引入了诸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如社 会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等,为传播学理论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
促进了跨学科研究
文化研究学派的跨学科特性,促进了传播学与其 他学科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传播学研究的多元 化发展。
对社会学研究的贡献
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宾福德与柴尔德_什么造就了考古学家的影响力_罗伯特_凯利
Childe ” 和 “V. Childe ” 对 比 “Lewis Binford ” 和 “Lewis 一 “ 城 市 革 命 ” (The Urban Revolution ) 并 没 有 刊 登 在
R. Binford ” 为 关 键 词 ) : 在 扫 描 上 传 的 谷 歌 书 库 里 , 考 古 刊 物 上 , 而 是 刊 登 在 了 《 城 镇 规 划 回 顾 》 (Town
柴 尔 德 被 提 及 的 次 数 于 1960 年 达 到 顶 峰 , 随 后 下 Planning Review ) 杂 志 上 。 据 我 所 知 , 宾 福 德 与 考 古
降 ; 他 与 宾 福 德 在 1984 年 被 提 到 的 次 数 相 同 , 随 后
学圈外没有什么联系。
大 致 保 持 相 同 , 大 约 1996 年 都 开 始 下 降 。 宾 福 德 被
版的传记和回顾来看,显然柴尔德仍被世人铭记。 本
报》(柴尔德)。 但是,哪一位更具影响力呢?
期 《 人 类 考 古 学 杂 志 》 (JAA ) 就 是 对 宾 福 德 的 回 顾 ,
对 此 , 我 有 自 己 的 偏 见 。 1970 年 代 末 , 我 师 从 路
但 是 我 们 必 须 等 下 一 个 50 年 , 去 看 宾 福 德 能 否 像 今
野
(Michael Smith ) 来 信 告 知 , 就 在 两 年 前 他 就 提 出 :
二、比较宾福德和柴尔德的高下
影响力是很难衡量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靠投票
“ 戈 登·柴 尔 德 是 20 世 纪 最 具 影 响 力 的 考 古 学 家 ” 。 决 定 , 因 为 这 会 变 成 简 单 的 名 气 之 争 , 而 且 当 下 , 宾
科林_伦福儒_ColinRenfrew_教授访谈录_科林_伦福儒_刘歆益
访
都要讲汉普尔。布莱斯维特讲的是科学家建立了一
之后的一年,1966 年,我和简都获得了英国研
谈
个理论或者模型,然后你需要用真实的存在去检测 究理事会的资助。资助我们夏天去保加利亚旅行。
这个理论或者模型。在严格的哲学意义上,没有什 我们访问了保加利亚主要的博物馆,参观了几个铜
么“实证主义”。后来对“新考古学”的批评在这一点 石并用时代的遗址,包括卡拉诺沃(Karanovo)輦輳訛。这
毕文·布莱斯维特(R. B. Braithwaite)訛輵輥的课。通过 Frere)輦輰訛在坎特伯雷一起工作过好几年。也同马丁·
布莱斯维特,我接触到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輶訛輥 拜德尔一起在南撒施宫(Nonesuch Palace)輦輱訛工作过。
的思想。后者是当时认知学领域的重要人物。受此
中。 很多人相信:科学进展存在于对已知框架的反对和传统学科的边界上(采访者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 在人类学
领域,另一位剑桥大学的长者杰克·古蒂(Jack Goody)将一切冲突与矛盾都置于“边界”与“外围”的讨论之中。 人类
学以边境为祖国。 20 世纪考古学理论的发展似乎遵循了这个轨迹。 其核心问题是:“考古学的边界在哪儿? 是历史
在哈登图书馆(Haddon Library),我遇到了我 未来的妻子,简·欧班科(Jane Ewbank)⑥,她是我最 重要的同龄人。
上大学时,我同拜瑞·坎里夫(Barry Cunliffe)⑦、
理论中的“修正式传播主义”(modified diffusion- ism)味道。他对欧洲的讨论有重大瑕疵。这一点我 在 1973 年出版的 《文明之前》(Before Civilization) 一书中有深入的讨论。尽管他对多瑙河流域的史前 考古材料十分熟悉,但他在梳理近东(以及特洛伊) 与欧洲(如温查文化)的联系上出现了问题。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考研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导论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W·H·霍尔姆斯于1901年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术语,其英文是Culture Anthropology。
提出这一术语的目的就是与从生物特性角度研究人的体质人类学相区别。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文化人类学关心的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及其习得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遗传传递的行为方式。
”二、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西方学术界往往把亚里士多德作为“人类学”这个词的创立者),其希腊词源是Anthropos(人)+Logic(研究),即人的研究之意。
但是,亚里士多德当时并未将其作为人的研究的概念。
按照英国人类学家A•C•哈登的看法,真正与人的生物特性研究有关的是1501年,当时德国学者M·亨特在其著作《人是万物之灵》中使用了这个词。
1655年,在一本未署名的著作《抽象人类学》中,才出现该词的英文形式,该书还对人的研究首次作了科学的区分:“人类学或人类本性史,迄今为止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心理学,即关于理性灵魂的本性的讨论;第二类为解剖学,即通过解剖揭示人体的结构或者构造。
”大体上讲,第一类为后来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第二类为后来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三、文化人类学多种名称的由来(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民族学”这一术语常常被看作是“人类学”的同义词,它最早出现在1607年。
但是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来使用,则是1830年法国著名科学家让·雅克·昂佩勒,他将民族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门学科。
1839年,法国博物学家爱德华将这个词用作巴黎民族学会的称号,该学会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民族学会,其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欧洲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起源与关系。
到19世纪中期以后,民族学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即“只对人类文化和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进行比较研究。
考古学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发展史__省略_里格_考古学思想史_第二版读后感_陈淳
考古学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布鲁斯·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第二版读后感南方文物2009·1(复旦大学文博系)陈淳经典重读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说过,经历了大概四十年,我们这些考古学者,尤其是英美的考古学者,才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考古学史不仅是指考古发现的历史,也不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事实上,真正意义的考古学史也是考古学思想的发展史。
他还说,经验证明,难度最大的进展是观念上的进步。
要回答历史重建的问题,与其说依靠新的发现或发掘,还不如说来自分析上的进步和理性、观念上的发展①。
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也是加拿大考古学家布鲁斯·特里格的《考古学思想史》在1989年出版后大受学界重视的原因。
该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学界的好评,被欧美大学列为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专业必读的参考书,足见其在学界的影响力。
《思想史》在2006年重版,与第一版相比,篇幅和内容都有了面目一新的变化和扩充。
两相比较,其篇幅从第一版的500页增加到710页,所引的文献篇幅从47页增加到97页。
在第一版出版后,欧美学界对考古学史的兴趣日益高涨,相关的出版物激增。
此外,在第一版问世后的十几年里,世界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变化巨大。
后现代思潮给考古学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特里格在第二版前言中指出,正是学界越来越认识到社会背景对考古学阐释的影响,使得《思想史》第二版的修订显得十分必要。
特里格说,第二版不仅审视了第一版出版之后考古学理论重大发展所产生的结果,而且对第一版中的不足进行了修订,努力提供一种更为平衡和客观的原创见解。
他说,虽然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撰写的,但是全书的内容从头到尾进行了重写,几乎没有一处句子完全相同。
大量增补的新资料和新见解,使得这本经典更显时代光彩。
和第一版一样,《思想史》追溯的脉络基本上是根据欧美考古学发展的轨迹,但是在第二版中对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发展特点也基于了更多的关注,其中包括中国考古学。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尔干杜尔凯姆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第一节古典进化论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
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生平与著述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文化研究学派
第一节“文化研究”的概念、特点、历史与动因一、什么是“文化研究”所谓“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在西方学术界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顾名思义地简单理解为对于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它与一般所说的(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cultural research),以及文化理论、文化批评也不同,更不等同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文化分析”。
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限于文化。
这里所介绍的“文化研究”,是特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生发出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靡英语世界,然后逐步影响到全世界的一种学术思潮或一个知识流派,所以又称文化研究学派。
在西方,有些文章为了区别这个特定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常常把前者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作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是由1964年成立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发展而来的,其理论基础由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几位奠基人的研究及其成果,如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的《识字的用途》、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爱德华·汤普森(E.P.Thompson)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电视话语中的编码/解码》等著作所奠定。
“文化研究”涉足的领域非常广,几乎横跨全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但与“文化研究”联系特别紧密的,一般认为有四大学科,它们是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大众传播学。
因为“文化研究”为研究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及其它大众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大众传播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因此,它被公认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一大重要流派。
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第一章测试1.我国采用的考古学定义主要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
A:竺可桢B:周昆叔C:科林• 伦福儒D:夏鼐答案:夏鼐2.根据文献《伊利亚特》寻找特洛伊城的是()。
A:柴尔德B:李济C:谢里曼D:保罗·巴恩答案:谢里曼3.考古地层学中地层间的关系有()。
A:平行B:打破C:重合D:叠压;打破;叠压4.以下属于考古学研究目标的有()A:研究人类文化与历史B:揭示生命起源过程C:阐明社会的演变规律D:重建人类生活方式答案:研究人类文化与历史;阐明社会的演变规律;重建人类生活方式5.考古地层学划分地层的依据是不同地层间土质、土色、包含物存在不同。
()A:错 B:对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国内首次引入“环境考古”概念的学者是()。
A:裴文中B:竺可桢C:周昆叔D:夏鼐2.标志着全新世大暖期结束的气候事件是()。
A:4.0ka BP降温事件B:8.2ka BP降温事件C:5.5ka BP降温事件D:新仙女木事件答案:5.5ka BP降温事件3.以下属于地学考古研究方法的有()。
A:沉积学B:地质年代学C:古土壤学D:地貌学答案:沉积学;地质年代学;古土壤学;地貌学4.以下属于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的有()A:孢粉分析B:淀粉粒分析C:稳定同位素分析D:磁化率分析答案:孢粉分析;淀粉粒分析5.一般情况下,细粒沉积物多出现在低能量沉积动力环境下。
()A:对 B:错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认为新石器革命主要是思维和象征性上的改革,首次关注到象征主义作用的是()。
A:海登B:宾福德C:考文D:柴尔德答案:考文2.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家猪的出土地为()。
A:磁山遗址B:跨湖桥遗址C:贾湖遗址D:南庄头遗址答案:贾湖遗址3.以下属于植物微体化石的有()。
A:植硅体C:炭化种子D:淀粉粒答案:植硅体;孢子;淀粉粒4.以下家畜中目前被认为非我国本土驯化的有()A:绵羊B:家猪C:水牛D:狗答案:绵羊;水牛5.小麦属于C4类植物,而粟黍为C3类食物,这一差异为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古代先民食物结构提供了基础。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新进化论学派对人类文化的进化论研究并没有随着19世纪的结束而告终,20世纪30年代,莱斯利•怀特对博厄斯所强调的历史特殊论公开发难,重新提出进化论的研究方法。
由于其理论观点与19世纪的古典进化论有所不同,故被称之为“新进化论学派”。
该派代表人物除怀特外,还有斯图尔德、萨林斯、塞维斯等。
代表著作有:怀特的《文化的进化》(1959)、斯图尔德的《文化变迁论》(1955)、萨林斯和塞维斯共同编撰的《进化与文化》等。
怀特除了坚持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进化观点外,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其获取能量的多寡,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有关。
低发展的社会往往获取的能量总量也少,反之,较高发展阶段的社会,则能获取较多的能量。
因此,可以依此来对人类社会进行分类。
他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阶段:①人类仅靠自己体内能量的阶段——原始共产社会。
②人类通过种植和饲养方法获取食物的阶段——东西方古代的文明。
③通过动力革命,对新能源加以利用的阶段——现代工业化国家。
④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和平利用核能的阶段。
怀特认为,文化的进化就是人类利用能量总量的提高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的提高。
斯图尔德认为怀特的理论太过于广泛和一般化,难以解释具体的、特定的文化的发展进程。
他将怀特的理论称之为“普遍进化论”,将摩尔根等19世纪的进化理论称之为“单线进化论”,而将自己提出的理论名为“多线进化论”,以示与前二者的区别。
斯图尔德在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学说。
他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是在各自不同的发展路线上平行发展的,在他们之间并没有共同规律可言。
因此,应该对具体的文化作具体的分析,尤其要通过考察不同的文化与各自的环境因素之间的互相适应关系,来论证该文化的发展变迁问题。
由于他特别强调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斯图尔德的学说又被称之为文化生态学,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公认的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
新进化学派的另两位代表人物萨林斯和塞维斯是怀特和斯图尔德的学生,他们企图调和怀特的普遍进化论和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之间的矛盾。
考古与人类试题
D、 探测仪 38、一般来说,墓葬中骨骼分布散乱、外地迁移的被称为()。(1 分) A、 一次葬 B、 二次葬 C、 原生葬 D、 迁移葬 39、半地穴式房屋是史前时代()流域较为流行的建筑形式。(1 分) A、 珠江流域 B、 长江流域 C、 淮河流域 D、 黄河流域 40、根据《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分为()。(1 分) A、 一般文物和珍贵文物 B、 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 C、 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 D、 普通文物和宝贵文物 二、多选题(共 15 题,30 分) 1、疾病对人骨的改变主要包括()三种。(2 分) A、 腐蚀 B、 破碎 C、 增生 D、 改变结构 2、中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是()。(2 分) A、 保护为主 B、 抢救第一
一、单选题(共 40 题,40 分) 1、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的防盗措施是()。(1 分) A、 积石积沙 B、 挖坑深埋 C、 砖室墓 D、 凿山为陵 2、明清时期主要采用()方式来防盗。(1 分) A、 砖石并用,内外设防 B、 凿山为陵 C、 土坑深埋 D、 积沙积石 3、探方是考古发掘的基本作业单位,它由()三部分组成(1 分) A、 主体、隔梁、发掘面 B、 隔梁、主体、底部 C、 承重墙、主体、底部 D、 主体、隔梁、关键柱 4、金石学的鼎盛期是()。(1 分) A、 清代 B、 明代 C、 元代 D、 唐代 5、法国()的建造与巴黎城市轮廓和色调极不相称,一直备受批评。(1 分) A、 埃菲尔铁塔 B、 凯旋门 C、 蒙帕纳斯塔楼
西班牙 C、 意大利 D、 德国 29、我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数超过 10000 处,已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不少于 50 个。 (1 分) A、 正确 B、 错误 30、 清十二帝,主要葬在()省(市)的两处地方,俗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考古学概论 文档版
考古学概论考古学概论所讲的内容包括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考古学的学科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调查、发掘、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一、“考古学”一词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一)国外的定义1.美国学者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定义2.英国学者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的定义3.英国学者迪克逊(D.B.Dickson)的定义4.英国学者戴维•克拉克(D.Clarke,1937——1976)的定义5.英国学者皮戈特的定义6.前苏联学者A.B.阿尔茨霍夫斯基的定义7.日本学者滨田耕作的定义(二)中国考古学家夏鼐的定义三、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是人工遗存二是与人类有关的自然遗物三是采用自然科学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和信息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美国学者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认为考古学研究有四个基本目标陈淳在《当代考古学》一书中介绍了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考古学三大目标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国考古学担负着写续篇、修国史、建体系的重大任务第二节考古学的分支一、按时代标准划分二、按照研究的手段和特殊对象标准划分三、按地域标准划分第二章考古学学科的发展第一节欧美考古学史一、古物学二、近代考古学的产生与成熟1、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母森根据馆藏史前古物,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标志近代考古学的诞生2、法国考古学家布歇·德·彼尔特(1788——1868)在索母河河口的阿布维尔任税务官,从事业余考古调查3、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1822——1890)发掘希沙立克的特洛伊古城、迈锡尼公元前16世纪的王室竖穴墓——标志考古地层学的形成4、瑞典人古斯塔夫•奥斯卡•蒙德留斯(Gustav Oscar Montelius1843——1921)对考古类型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标志考古类型学的形成三、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进化论思想遂成为时代潮流,对考古学的影响很大。
考古学中的空间观点
考古学中的空间观点王异禀古代人类所存在的自然环境即为当时的现实空间,经由生态环境变化及人为方式的环境改变,其生存空间已经不是简单的空间结构。
考古学主要目的是在于根据古代人类的遗物和遗迹,来建立古代文化的年代、复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其背景,解释与补齐文化发展的历程。
这些用来研究的遗物和遗迹,大都是被埋在地下成为遗址,必须通过有系统的调查和发掘方法,并配合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这些经过长时间被遗忘的人类智慧,能加以揭露与拼凑出较接近完整的真实面貌。
何谓空间?空间的定义在各个学科领域的诠释都会有所不同。
法国地理学家J.Gottman 认为地理空间的范围应包括人类为了生存所利用的空间,即人类可达到的空间。
空间组织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概念体系,包含空间结构(spatialstructure)与空间过程(spatialprocess)。
空间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型结构:一为水平空间,另一为垂直空间。
空间结构会随政治、经济、交通、科技及自然环境有所改变。
空间结构乃由过去及现在的人、物之交流而生成的,并不停的在变动,由此反映出人类的决策,无论是个人或群体的,强迫还是自愿的,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状态下所营造出来的空间。
简单来说,考古发掘的地层叠压关系,自上至下就是垂直空间,有时间早晚的层递从属关系。
从同一地层面的情形来看,就是水平空间,可了解空间分布、类型及彼此间的关系等等。
另外,DavidHarvey提供空间结构中三种关系,一种为系列关系(seriesrelation),即A型演变至A1型的关系;第二种为平行关系(parallelrelation),即A型同时发展至A1、A2型的关系;第三种为回馈关系(feedbackrelation),即A型发展过程中的循环关系(如图)。
这好比是考古类型学的器物演变关系的情形,对此我们可以从空间结构的研究中,能够对考古学的器物类型研究更清楚了解与掌握其基本原则。
DavidHarvey的空间结构三种关系示意图空间结构并非只是单纯静止的一个空间组织,透过组织间的活动与进行,产生空间过程。
考古与人类考试答案
B、 青铜器 C、 瓷器 D、 铁器 我的答案:ABC 5()等因素促使了中国文物考古观的进步。(2.0 分)2.0 分 A、 民众需要 B、 政府重视 C、 行业推进 D、 行业竞争 我的答案:ABC 6 定陵有()部分组成。(2.0 分)2.0 分 A、 陪葬区 B、 地宫 C、 宝城墙 D、 明楼 我的答案:BCD 7 类型学的基本方法有()。(2.0 分)2.0 分 A、 比较 B、 分类 C、 类比 D、 排比 我的答案:ABC 8 以下哪些是长平之战的考古状况?(2.0 分)2.0 分 A、 发现的都是男性标本 B、 标本身高为 170 厘米左右 C、 标本年龄多为 30 岁以上
C、 木构件 D、 铁丝 我的答案:B 23 古代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但不会在移动中改变其形态的实物称为()。(1.0 分)1.0 分 A、 遗物 B、 遗迹 C、 遗存 D、 古董 我的答案:A 24 人类最早的“四大发明”发生在()时期。(1.0 分)1.0 分 A、 旧石器时代 B、 铁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新石器时代 我的答案:D 25 民国时期曾以()取代金石学。(1.0 分)1.0 分 A、 文物学 B、 考古学 C、 古器物学 D、 骨董学 我的答案:C 26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自觉、专门并形成 一定社会风气的收藏、著录文物,形成于()。(1.0 分)1.0 分 A、 宋代 B、 唐代 C、 元代 D、
D、 从人骨创伤和骨架排列看,人骨有箭伤、砸痕、刃痕、骨折等。 我的答案:ABCD 9 探方中隔梁的作用是()。(2.0 分)2.0 分 A、 便于拍摄 B、 取土用作通道 C、 便于记录 D、 观察地层剖面 我的答案:BD 10 新石器时代到来的物质文化标志有()。(2.0 分)2.0 分 A、 农业种植 B、 家畜驯养 C、 制作陶器 D、 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ABCD 11 中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是()。(2.0 分)2.0 分 A、 保护为主 B、 抢救第一 C、 合理利用 D、 加强管理 我的答案:ABCD 12()遗址的玉琮形制受到了良渚文化玉器的影响。(2.0 分)2.0 分 A、 成都金沙遗址 B、 河南殷墟遗址 C、 延安卢山峁遗址 D、 广东石峡遗址 我的答案:ABCD 13 田野考古的三个作业流程是()。(2.0 分)2.0 分
单元9(导论:国外考古学理论流派)
1962年宾福德发表Arcaheology as Anthropology
2020/6/7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韩建业 制作
2
新考古学:主要思想
人类的文化下由数个subsystem组成,要全面了解文化需要仔细研 究每个subsystem——系统论的观点;
4
新考古学:主要思想
了解文化变迁、人类行为的过程及 其动力比了解文化本身更重要—— 过程考古学。
从Cultural Ecology的角度,相信文化 是因为适应(Adaptation)而产生变迁 的。
重视科技在考古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重视理论和方法论在考古学上的应 用(Method and Theory)。
瓦特·泰勒的“缀连法”; 威利等在秘鲁维鲁河谷的聚落考古研究;
格雷厄姆·克拉克对于生态学和考古学的结合。
2020/6/7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韩建业 制作
6
社会考古学指利用考古学材料研究当时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和社会之 间相互关系的方法,以科林·伦福儒及其论文《社会考古学研究》为代 表。
➢ 强调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反对把意识 形态看做经济基础的从属现象。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2020/6/7
韩建业 制作
9
认知考古学(Cognitive Archaeology)是通过考古资料来研究人类认 知活动,或者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理论和方法。其理论基础是 符号象征理论。
代表人物为霍德、伦福儒、弗兰纳利(Kent Flannery)等。
宾福德教授
Chinese Archaeology I
文化濡化
文化濡化、文化播化与制序化和制序变迁韦森“这个世界已有足够多的深奥”。
——格尔兹(Geertz, 1973, 中译本,页24)在运用道金斯的文化拟子的概念及其拟子自我复制的分析理路辨析了文化濡化与文化播化这两个社会机制之后,让我们再回到这本小册子的讨论主题文化与制序的关系上来。
在具体展开梳理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渠道之前,我们这里首先要指出的是,社会制序(social institutions),即不是象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所实际信奉的那样是一种通过对交易费用之节约的计算而产生出来一种的“静态理念”,[1] 也不是象哈耶克所认作的那样是一个人们“行动的秩序”(acting orders)赖以建立但却不知源自何处的规则系统(r ule systems),而是一个有着内在动态逻辑发展并且整体上或局部上不断变动着的(包括“变革”(rev olution)、“演进”(evolution)或自我复制即“内卷”(involution)[2])着的“活的整体”。
如上所述,我们把制序内部的从个人的习惯到群体的习俗、从习俗到惯例(非正式的规则约束)、从非正式约束到正式的制度化规则的动态逻辑发展过程称作为“制序化”,而把制序构成的各个环节如习惯、习俗、惯例以及法律和种种制度以及其逻辑整体在历史过程中的演进和改变称作为“制序变迁”。
由于文化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ideational entity)是种种现实的和历史上存在过的社会制序的映像(reflection)、面相(make-up)和精神(spirit),而作为一种社会实存(societal entity)的制序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在社会过程中的显化(incarnation)和体显(embodiment),文化对制序化及其各个环节以及整个社会的制序变迁过程有着非常密切、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因而探讨和梳理文化对制序化和制序变迁的影响渠道和路径,显然是社会制序的理论分析的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
第一章 考古学发展简史 (《考古学》PPT课件)
金石学
现代考古学
研究目的: 以证经补史
研究和复原古代社会历史
研究对象: 零星出土和传世的遗物 科学发掘所得的古代遗存
手段和方法:
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不是也不可能从传统的金石学中生长出来
(二)考古学传入中国(1895-1921年) 1. 西方学者在西北地区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活动,主要内容是对
社会考古学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 主张用考古资料研究过去的社会组织、社
过去做出考古诠释的方法 会规模、社会结构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V.G.柴尔德
C.伦福儒
“农业革命”“城市革命” 《社会考古学研究》
认知考古学 通过与特定人群有关的一些相互关 联的遗存去了解他们共有的认知图
性别考古学 重新评估男女两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作 用,以深入探讨古代社会结构的演变
C.伦福儒 以现代人出现为界的前后两部分
• 揭露考古研究各个阶段中存在的性别偏见 • 寻找与女性相关材料,分辨其表现
• 考察性别差异问题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传入(1921年以前) (一)金石学的产生和发展 零星发现,产生于宋代,鼎盛于清中后期至民国 北宋刘敞——《先秦古器图碑》 《先秦古器记》
第一章 考古学发展简史
近代以来才逐渐发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从欧洲和北美地区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 欧美考古学简史
6世纪巴比伦国王纳波尼德挖到一座神庙地板下面约2000年前的基石 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再度出现,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才得到一定进展 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和认识 考古学从古物学的础上发展而来,至19世纪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在欧美出现
徐坚︱从金村出发:告别器物学,走向生命史
徐坚︱从金村出发:告别器物学,走向生命史龙纹玉璧(纳尔逊—阿金斯美术馆©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版权所有纳尔逊基金William Rockhill Nelson Trust 购买授权使用)本文原刊于《文艺研究》2020年第12期,责任编辑王伟,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
摘要长期以来,怀履光和梅原末治凭借古物流通网络搜集金村器群被视为历史瑰宝失而复得的典范。
通过反思“拼缀”金村器群的逻辑、质疑金村的判断标准,从传统的古物学到当下的器物研究中,器物被视为一成不变的标签的关键症结得以暴露。
借助物的“社会生命”和“文化传记”观念,辨析言前之意、言面-言下之意和言后之意的内涵,全程、多元、能动的物质生命史模型揭示出物的表象和意义的复杂性,提示出重新观察和阐释物的路径。
一、金村的器物学困境哈佛大学美术馆温索浦(Grenville L. Winthrop)档案保留了1930年9月23日山中商会纽约分店职员田中来函:今日,我收到宫先生来信,涉及您有意收藏的秦器的历史。
他最终成功打探到这些器物的准确出土地点,或许有助于您定夺。
“发掘于金村的一座秦墓中。
金村在河南省洛阳东30华里处。
他尚不知晓这是何人的墓葬。
”宫先生说,他上次在北京收购的几件器物也出自同一座墓葬,不日将运抵纽约。
[1]这可能是西方世界首次提及日后界定了中国早期艺术史上特定风格和时代标杆的地点。
显然,温索浦兴趣盎然,同笔档案的往来账目明细显示,1931—1932年有大额款项分别流向山中商会和来远公司。
温索浦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以玉器为主体的金村遗物,这也使哈佛大学美术馆数十年后一跃成为海外中国古玉收藏重镇(图1)。
图1-1 嵌蜻蜓眼饰珠琉璃璧玉瑗背铜镜(哈佛大学美术馆Harvard Art Museums/Arthur M. Sackler Museum 温索浦捐赠哈佛学院©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版权所有授权使用)图1-2 玉耳杯(哈佛大学美术馆 Harvard Art Museums/Arthur M. Sackler Museum 温索浦捐赠哈佛学院©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版权所有授权使用)此前一年,平津古物市场上突然涌现出一批质量精湛、但来历不明的青铜器和玉器,迅速引起本庄和洋庄的关注。
纪念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
纪念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
李水城
【期刊名称】《南方文物》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今年的4月某一天,学生温成浩见到我说,宾福德教授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让我不尽一震,以至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遂追问,你从哪儿听到的?学生说,网上.此后我一直为此有点怅然若失.因为自从我接受在《南方文物》主持"考古大家"栏目以来,随时都在筹划,该选择哪位学者作为下一个采访目标?哪个人适合来做这个采访?等等,为此颇费脑筋.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李水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宾福德与柴尔德:什么造就了考古学家的影响力? [J], 罗伯特·凯利;张萌;任晓莹
2.路易斯·宾福德访谈 [J], 路易斯·宾福德;科林·伦福儒;陈胜前
3.深耕中国市场,迎接未来挑战——贝加莱公司荣膺中国制造业“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称号——公司总经理肖维荣博士获得中国翩造业“最具影响力的领袖人物”称号 [J], 无
4.中兴智能交通喜获2011年十大最具影响力系统集成商品牌及十大最具影响力电子警察品牌 [J], 杜萍
5.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结果公告!《分析化学》入选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构“思想史”的新范型——评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
重构“思想史”的新范型——评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谢乃和
【期刊名称】《管子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英国历史哲学家R.G.柯林伍德提出的这个很有名的命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常被希望“重写”或“改写”的人所引用。
那意思是说,一切的历史,都是历史学家自己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
由此,历史的基础不是史实而是学者主观世界中解释历史的思想,于是也就有了不断被“重写”的必要。
【总页数】3页(P124-126)
【作者】谢乃和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跨学科研究的有益探索 --读晁福林先生新著《先秦民俗史》 [J], 刘伟
2.评《先秦·秦汉统计思想史》 [J], 徐丹俍
3.先秦诚信思想的发展演变轨迹探寻
——评《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 [J], 袁晓芳
4.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新拓展——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纲》 [J], 林
增平
5.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传播思想史》——传播思想研究巨著凹显
历史发展名篇检视中西交流图景重构现代传播理念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与文物 2008年第2期柴尔德与文化进程研究[英]科林·伦福儒 著 莫慧旋 译 译者按:著名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为考古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今天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英国考古协会和史前学会1992年5月在伦敦大学的考古研究所联合召开了纪念柴尔德诞辰一百周年讨论会。
一百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他们从多个角度对柴尔德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会议主持人大卫·哈维斯把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整理成集,定名为《柴尔德的考古学》(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y o f V.G o r d o nC h i l d e)。
科林·伦福儒在这篇被收录进论文集的文章为这次讨论会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他在文中论述了会议上发表的主要观点,并通过研究柴尔德的主要学术成果,证明他是过程考古学的先驱。
我旨在考察柴尔德的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以证明他是过程考古学的先驱。
然而,他的视野使其思想没有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也没有把“新”考古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引入到其研究之中。
柴尔德对奥克尼群岛的劳斯岛(O r c a d i a n i s l a n d o f R o u s a y)上带侧室的墓葬中的空间分配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它在许多方面都涉及到遗址的形态、空间分析,社会和空间系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而过程考古学早期就是从这些研究中发展起来的。
柴尔德这篇文章的许多内容都涉及到“新”考古学。
这个细致的个案研究虽然存在不足,但非常实用。
柴尔德本来可以做出许多这样的创新的个案研究,但他很少从特定遗址的研究中发展出更加综合的思想。
虽然他的个案研究与他对古代犁、纺车和马的使用及其意义的概述一样,观点新颖,资料详实,但往往都是大手笔式的。
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柴尔德是一个预示着考古学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发展的过程论者或“新考古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喜欢叙述更甚于分析的传统历史考古学家。
这与柴尔德生命中的诸多悖论中的最后一个密切相关。
为什么这个英国一流的史前学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世界一流的———要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当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也没有特别亲密的朋友,而且为自己的健康和经济状况担忧。
但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极其谦逊的自我形象(s e l f-i m a g e),这一形象在他的“回忆录”(1958)和他死后出版的诀别信(C h i l d e1980)中都表现得十分清晰。
纵观柴尔德的全部学术成就及其发展方向,柴尔德居然会认为自己已无法做出更多的贡献。
柴尔德取得了两项巨大的成就。
一项是他在《欧洲文明的曙光》(T h e d a w n o f E u r o p e1925)中所作的综合归纳,这一综合归纳在《古代的东方》(T h e m o s t a n c i e n t E a s t1934)和《古代东方的新发现》(N e wl i g h t o nt h e m o s t a n c i e n t E a s t 1928)中再次获得成功。
柴尔德在《曙光》中所形成的一套研究方法在一战和二战期间都是欧洲史前史研究的基础。
第二项是他发展了史前史中的经济和社会学研究,这无疑使他成为考古学中的过程论思想的一个先驱。
他在《人类创造了自己》(M a n m a k e s h i m s e l f1936)和《历史发生了什么》(W h a t h a p p e n e d i n h i s t o r y1942a)中关于变迁的观点以及他的新石器时代革命和城市革命的概念,被认为是对史前史的演变过程的首次系统分析。
另外,柴尔德一直都十分关注:到底是什么使欧洲在希腊和罗马时期成为变迁发展的中心。
炊格尔说得好,柴尔德在其“回忆录”中强调克里斯托弗·霍克斯(C h r i s t o p e r H a w k e s)在《欧洲史前史的基础》(P r e h i s t o r i c f o u n d a t i o n s o f·107·E u r o p e)中对欧洲的这一特点的解释时,表现得太过谦逊了,因为他自己其实已经找到了解释这一特点的方法。
在强调柴尔德这些贡献的同时,我们不该低估他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时,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决心。
事实上,他的追随者和学生曾经十分苦恼:当他们刚领会并准备拥护他最新的观点时,他会突然宣布自己出错了,并彻底的改弦易辙。
在这些主要问题的研究上,柴尔德几乎(但不完全)是一个现代意义上过程论考古学家。
值得强调的是,对柴尔德的研究,大西洋两岸的理解非常不一样。
在英国,柴尔德被认为是欧洲和近东地区史前史的集大成者。
对此,斯图尔特·皮戈特(S t u a r t P i g g o t t)有非常好的表述:柴尔德是最伟大的历史特殊论者(p a r t i c u l a r i s t)①,但他同时也能在其综合归纳中占主导地位的展开部分中,把所有细节组织起来。
因此,英国和欧洲才会依然承认他的成果。
柴尔德同时也是一个理论家,其理论几乎涵盖全世界。
虽然柴尔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东地区,但《人类创造了自己》是用普遍适用的术语写作的。
这部书的标题就是对人类历史本质的一个简明扼要的理解。
柴尔德在书中对人类的全部历史作出了很好的概括,他认为真实的人类历史是由人类行为构成的,柴尔德关于社会和物质文化决定了人类的存在及其进化发展的认识预示了战后进化考古学的许多观点。
这一认识固然部分源自包括马克思在内的20世纪的进化论思想家,但在这个普遍的认识和考古记录中的细节之间建立起富有成效的联系则完全是柴尔德的功劳。
我认为柴尔德研究成果中的过程论因素仍然很有影响,直到今天,依然是其中最具影响的部分。
这是因为:几乎没几个美国人知道柴尔德的《曙光》或《多瑙河》,而欧洲的考古学家则更加看重柴尔德这两部著作,而不是如《历史发生了什么》和《人类创造了自己》这些更加普及的作品。
我想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谈谈柴尔德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能比柴尔德本人还要多。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柴尔德强调社会背景的重要性,这无疑超越了20世纪过于简单的进化论观点。
因此,柴尔德是一个复线而不是单线进化论者。
但初读柴尔德20世纪50年代的著作的人,就像我,根本不会觉得自己在读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
我可能比柴尔德更能解释其中的原因。
但在柴尔德逝世二十多年后发表于《古物》的《史前史与马克思主义》(P r e h i s t o r y a n dM a r x i s m)(C h i l d e1979)中,我读到的全是一个坚定的过程论思想家所渴望追求的东西———并不是所有坚定的思想家都必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引起上述争论的一个原因是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人,柴尔德没有把过去的变迁置于任何阶级斗争的背景之中:柴尔德的研究中缺少马克思主义教义中如此引人注目的要素。
所以,弗兰纳里(F l a n n e r y)才不得不把为柴尔德所忽略的第十一条标准:战争,添加到他关于城市文明的十条标准中。
作为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柴尔德对阶级斗争毫无兴趣,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念中,阶级斗争是变迁的主要动力。
柴尔德的观点在很多方面都接近于“新”考古学早期的功能主义。
可能有人会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柴尔德的学术成就首先是在年代学上。
柴尔德的著作,若从过程考古学的角度来读,就会更加明白易懂。
我同意弗兰纳里认为柴尔德在其自成系统的著作中低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的观点,对柴尔德和许多顽固守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宗教只是物质文化的附带现象。
今天,过程考古学认识到,如弗兰纳里许多年前所指出的,应该更加重视关于认知的问题。
在列举出与之对立的观点并指出使柴尔德没有能够领导过程论运动的原因之前,我要进一步论证柴尔德是一个早期的过程论考古学家。
过程论考古学家首先应该乐于推导出一般性结论,而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的历史学家更愿意研究特殊的情境和前提条件,这样的传统历史学家被称为特殊论者。
这同时也是所谓的“后过程”考古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从人类历史中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违背个人独立自由的原则,其中一些人给自己所拥护的特殊论贴上“情境考古学”(C o n t e x t u a l a r c h a e o l o g y)的标签。
现在,许多历史学家都愿意进行一般性的概括,而大部分过程论考古学家也承认有必要对特殊的情境进行研·108·究,但这只是为了进行更深入的概括。
从许多方面来看,柴尔德都是一个特殊论者,但有时他进行分析时所运用的原理使他与通才(g e n e r a l i s t)的观点非常接近。
如在《曙光》中,他研究的是欧洲,但他认识到既然他从传播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就不能继续口说无凭地认为源自近东地区的变迁在那里确实发生过。
于是,他写作了《古代的东方》,并形成了“东方的序幕”(O r i e n t a l P r e l u d e)的观点。
他相信这个序幕在苏美尔(S u m e r)确实出现过。
他虽然多次表示关注埃及和印度,并把它们看作是城市文明的另外两个潜在的独立的中心,但他没有对它们进行同样细致的研究。
如果玛雅被纳入了他的研究,那只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
值得注意的是,柴尔德确实理解了“城市革命”这场伟大的变革的发展过程。
他在这篇文章中以高度概括的术语表述了他的观点,他的这项研究可以被运用到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城市化变革之中。
他的构思堪称是城市化研究的典范。
在这里,他以更加广阔的角度看待所研究的现象并以一个高度概括的理论框架表述出来。
所以,他不自觉地使自己成为了通才。
他认为玛雅并不完全符合他的构思,所以没有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但柴尔德本来是能够把自己的模式当作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式来研究中美洲变迁发展的轨迹中可辨认的特点的,只要他愿意这么做。
为证明柴尔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过程论者,我需要引用他的《考古学与人类学》(A r c h a e o l o g y a n d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这是他少数几篇专门研究美洲考古学的文章中的一篇。
16年后,路易斯·宾福德发表了一篇标题完全相同的文章(B i n f o r d1962)。
柴尔德说:“摩尔根的分期和恩格斯依据自己更加渊博的欧洲考古学知识对这一分期所作的修改仍然是无与伦比的。
”“由于99%的人类历史都是史前史,只存在没有文字的社会,而这些社会的数量和独立性都足以使我们作出可靠的归纳,这一方法最有希望找出能指示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普遍规律。
”(C h i l d e1946,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