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研究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从初中时开始接触这门课程,但对历史的兴趣却止于应付考试的俗套之中,高中时也是功利性地学习了历史这门课程,作为文科学生,免不了要死记硬背很多重大的事件的原因、背景、影响等一系列。现在作为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也开始思考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必要性。
透过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扩展自己的见识,培养出对祖国几天年历史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人性的思考,从而增强对自身的认识,提升个人品质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流传千古,为后世所赞叹所唾弃的,大有人在。有大圣人孔子,有大恶人秦桧、和珅。然而,很多时候,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完整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必然是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正如武则天,她所作所为,是具有争议性的,而透过这样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我们可以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也可以思考很多。因此当我们品味历史时若能还原人最本性的特点,那我们将看到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历史。
诚如刘灿荣在《向历史借IQ》中所言“‘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内在的生命完全相同。所以前人误闯失败的陷阱,仍是今人企图觉醒的噩梦;而前人获致成功的旅程,仍是今人内心欢喜遵循的道路。”“从许多历史故事里,发现一种特定、典型的成功者规律;从每一段历史故事中,找寻蕴含其中的生命智慧,帮助我们在强健内在意志、省思自我人格的发展,以避免危机和缺憾的造成。”
下面以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故事来举例说明,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和项羽这两个历史人物无疑是令人关注的,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所经历的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最为激烈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因为两人的实力有很大的差距,刘邦却能以弱胜强。(《史记心得》王宇中国华侨出版社北京市安定路)这里就从谁是真的英雄这个角度分析一下成败的原因,并从中来吸取教训获取经验。
根据王宇在《史记心得》中的客观分析,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是流氓与贵族之间的PK,成败跟身份地位及与此相关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很显然,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成败不能仅仅看结果,历史是死的,但是人却都是鲜活而有个性的生命。
据《史记》记载“项羽问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由此,可以看出项羽与刘邦二人之间的差别。虽说在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个人能力哪个方面,刘邦都不及拔山盖世之雄项羽,但是刘邦却是个有远谋的人。“秦王朝覆灭后,刘邦在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亲信萧何入秦宫将秦之律令图书案卷,保管收藏”,体现出刘邦在洞察人性方面是很厉害的,通过这种方式在自己力量斗不过项羽时麻痹了项羽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使项羽在鸿门宴中放过了自己。另外,也赢得了秦国百姓的心,说明刘邦很善于笼络人心。另外,刘邦本来是很好色的,但是在咸阳却能克制自己,树立自己在秦朝百姓中的形象,看来刘邦真的是很有远虑。在后来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麻痹了项羽的危机意识。
狄更斯曾说过“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而在《史记项羽本纪》里,司马迁客观地评价了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楚汉战争结束之后,刘邦问了群臣一个天下人都很关注的问题,“刘邦何以拥天下,项羽何以失天下?”最后刘邦自己总结说“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输军粮而不绝于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胜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我能用之,此所以我取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最终为我所擒。(《史记.》)这就反映出了刘邦知人善任,而且善于总结经验,很谦虚,能有
三人杰甘心为他,也说明他也是有领导能力的,人缘很好的。
将才
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