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枢纽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
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本课题为《大连轻轨三号线火车站枢纽区域交通系统分析》,调研方式为在互联网、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1.来源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交通运输枢纽是指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六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作为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主要是研究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包括工业运输和城市运输)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一般来说,交通枢纽多位于几种运输方式的结合部或几条运输干线的交叉点,有大量客货流集散,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大连经过力和长期的建设,已基本形成全方位的涵盖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和民航综合运输体系,但大连在全国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中尚处于末梢地位。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新一轮交通建设的要求
2.意义
交通枢纽是带动交通经济带发展的坚实基础。交通经济带是以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紧密吸引域内的大中城镇为依托,建立在沿线经济部门技术联系和生产协作基础上的,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成的幅带状空间地域综合体。交通枢纽的人流和物流,促进了沿港、沿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会给沿路、沿港的地区带来经济的繁荣,并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给沿线、沿港和枢纽节点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无限机遇。
交通枢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支撑。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世界经济继续快速地向亚太地区转移,按照大连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要求,交通对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交通网络形成以后,对产品的进出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处于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间交通运输日益广泛, 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点转变为城市和地区之间的线路或通道连接的建设上。城市和地区之间主要以铁路、航空和公路为主, 高速公路和铁路客运专线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尤其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车站的引入, 对处于通道节点位置的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综合交
通枢纽效率能否发挥, 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及其周边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区, 也成为城市副中心, 因此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理念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
1国外发展状况
国外大城市的对外客运枢纽主要为包括多种客运方式的综合换乘枢纽,国外许多大城市的机场或火车站已成为“交通综合体”,在同一建筑物内集中了机场、铁路,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小汽车等交通方式,相互之间通过垂直或水平的自动步道相互换乘,旅客下了飞机或高速火车等交通工具,足不出户就可以换乘其他交通方式到达目的地。在这方面有很多经典的范例。如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国铁东京新宿站、华盛顿区与纽约市的联合车站。城市内部换乘枢纽则主要以轨道交通的交叉点为中心形成城市主要换乘中心,在这些换乘中心除了轨道交通方式自身(城市铁路、地铁和轻轨等)之间采取最便捷的方式换乘,并且轨道交通方式与地面交通方式(常规公交、小汽车和自行车等)换乘也十分便捷,有的甚至在同一建筑物内完成,做到了无缝换乘,大大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其中典型的代表有日本的东京和法国的拉德芳斯。
国外有关大城市公路客运枢纽规划建设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综合。
客运交通枢纽布局设计、机场设计以及智能运输系统在客运交通枢纽中应用等方面内容。
前苏联在这方面进行较早的研究:50年代起,K.IO.斯卡洛夫撰写的《城市交通枢纽的发展》,论述了城市交通枢纽的合理布局、各种城市运输方式的采用范围、运输管理自动化及城市交通枢纽的发展问题。80年代末,H.B,普拉夫金和B^涅格列依在《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阐述了统一运输体系发展的基本规律,对运输枢纽的结构及其主要特征、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介绍了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协调优化的计算方法和能力的最佳匹配,总结了八十年代原苏联国内运输枢纽在协调运输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
同时,国外一些学者还从城市综合客运换乘枢纽与城市其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入手,
对换乘枢纽的优化设计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Md.Shoaib Chowdhury等人从城市交通网络的宏观角度出发,对城市换乘枢纽总量换乘最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SnehamayKhasnabis等人结合土地利用与换乘枢纽布局设计的关系探讨了二者的互动影响作用。国外在综合换乘枢纽的设计建设方面十分领先,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枢纽的布局、运输方式间的协调等方面。公路客运枢纽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其客流特性、交通组织和班线组织方法仍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2国内发展状况
国内对交通枢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枢纽布局规划相关技术、场站交通影响分析、场站设计等方面,尤以场站选址模型的研究为多。西南交通大学对公路客运枢纽的研究较早也较为全面。早在1995年,晏启鹏等就提出了以系统工程学为理论基础,将站场、通道和出入口视为一个大联动系统,以系统消耗费用
最小为目标,提出了公路枢纽站场总体最优布局的数学模型和算法”J。之后晏启鹏、熊巧、王忠强、叶怀珍又对基于GIS的公路枢纽布局规划、客流交通特性、布局优选模型、场站运营系统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近期,罗霞、霍娅敏、李德刚提出了公路主枢纽后评价方法并应用于成都公路主枢纽调整规划中ⅨJ。其研究集中于中观层面的场站布局规划,主要是就公路枢纽谈公路枢纽,缺少对枢纽的客流特性、交通组织和运营等方面的研究,且与大城市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的趋势不相适应。长安大学的张三省、陈涣江引入优度的概念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等方法提出了枢纽布局方法,并参与95和04版的《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行业规范的制定。规范有效的指导了公路客运的规划建设实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规范缺乏变通性,对不同区域、不同形式的场站的具体情况缺乏全面的考虑,同客流集散特性的变化,公路枢纽发展的新趋势等因素适应性不强,从而影响了其实际指导意义。
东南大学对大城市公路客运枢纽布局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还对大城市综合客运换乘枢纽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探索,对枢纽的一体化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同济大学在客运站交通影响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在客运枢纽综合评价体系,清华大学在综合换乘枢纽布局方法,华南理工大学在班线组织理论,吉林大学在选址技术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一体化客运交通换乘系统建设和以轨道交通为骨架构筑城市客运综合枢纽等一些新理念相继提出。然而这些理念较为零散,缺乏整合,而且对其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的研究还十分欠缺。在实践方面,国内大城市客运枢纽正朝着一体化、综合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如北京的六里桥公路客运枢纽,在国首次实现了长途客运、公交、地铁和社会车辆的立体换乘。而上海规划建设的长途客运南站和北站也是多种方式联运的综合换乘枢纽。
总体来说,国内的理论研究没有能跟上枢纽规划建设的新动向和新需求。而且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中观层面的布局规划,而对枢纽交通特性、交通组织、班线配置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
(1)研究目的: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多种运输设备组成,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或运输设备在交通运输枢纽中具有不尽相同的功能与作用,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统一的功能与引示。这就是完成枢纽内货物及旅客运输的中转与地方作业,确保客货运输全过程的实现及运输生产的连续性,满足统一运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