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师范教育,理论]师范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初探

[实践性,师范教育,理论]师范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初探
[实践性,师范教育,理论]师范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初探

师范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初探

实践性课程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主要以在实践中习得、体验、反思和分析等形式进行,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获得如何教的专门的实践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为任务的课程,实践性知识包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和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1]

(一)解释主义哲学对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观点

在如何解决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上,解释主义有自己的方法:casesand interpretations即每一个教师在面对教学问题的时候,都有权利去解释它,并最终解决它。但教师不可以随心所欲的解释。按照Phillips的观点:教师在进行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必须受到联系前提的限制和约束。他把这种联系前提分为两类,一是经验前提,即自身有过和当前所遇到的教育问题相似的经历,或者从他人那里得到过与现在问题相似的经验,就可以对当前的问题进行解释并最终解决它。二是价值前提(value premises)。即在一定的价值观和不变的原则的指导下去解释教育问题进而解决教育问题。Phillips 认为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它只能依靠上述的联系前提来尽量缩小,但是永远不能消除。解释主义学派,特别是Phillips 关于价值前提和经验前提的理论对教师教育的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是很有启发的。

(二)现象学教育学重视教育教学实践浓厚的情境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教育专家们发现仅仅探究普适、确定性的教育规律是不能满足解决现实的教问题、描述教育现象的需求的,因而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斯梅南把教师知识看作是动态的、随情境变化的,他所探讨的教学机智正是对具体教育教学情和实践深刻领悟的结果。他认为,成人所施的影响都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之中,常常非常微这种影响永远也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而且,由成人促成的影响是形成性的它引导儿童的身心健康不断成熟和成长。[2]

随时可能变化的情境存在偶然性。情境的偶然性来自于情境中的构成要素具有令人难以置的丰富意义:我们关心的是一个或一群具体的孩子,他们有着特别的生活经历,有着具体的心或一系列的问题,生存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这个具体的情境有着一组具体的关系,受一个体的情感氛围支配。每一个教育学理解的机遇是不同寻常的。[3]对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来说,面对有着特别生活经历的一个或一群具体的孩子,如何做才能做到最好,从来没有现成的答案,这是一个永远存在未知变化的世界,即使最有效最系统的规则也无法给所有可能的偶然事件提供明确的指导。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对教育教学情境敏锐的观察与判断,问题分析的清晰与透彻,对学生状态和心态的准确把握,对突发事件的恰当处理等教育智慧均来自于实践。[4]

(三)形象互动理论强调教育教学行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彼此影响

形象互动理论的创立者米德认为:社会是由一群互动的个人所组成的,个人之间的互动靠思考能力归纳、命名、分类社会互动过程的象征符号,并予以诠释,然后决定行动。而个

人在此互动的实体中,所表现的行为不是单向的现象传达,而是彼此影响每个人的自我发展是依据个人所经历的互动情境。在该情境中,个人根据自我的主观判断及角色取替的能力,去解释互动情境中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然后决定自我的行动。[5]按照这一理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与教育教学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教师个体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机械反应。

形象互动理论说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实践智慧不是仅仅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就可以拥有的,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通过各种互动而积累。实践活动的原则是一些经由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实践图式,这些图式是自身模糊的、并常因情境逻辑及其规定的几乎总是不够全面的观点而异。[6]教师一次次地面对各种教育教学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例如与专家、同行和学生就某种教学片断的共同分析、判断和总结,

观摩有经验的教师的授课,等等,不断地积累,逐渐认清自己作为某所学校、某个班级、某门学科教师以及某个学生的老师的地位和角色,准确理解和解释各种互动情境中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并迅速决定需要采取的行动,形成教学机智。

(四)中国古代哲学对知行关系的认识

在儒家来说,一般是重视行的意义。虽然儒家的知行关系上更多的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的。《尚书说命中》曰:非知之艰,行之唯艰,成为儒家重视行的准则。

在后儒中,虽然有道问学和尊德性的不同主张,但在重视行的问题上,他们的主张基本是一致的。孔子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耻于言而过于行。对于一个人的来说,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不但察其言,而且要观其行。这和我们对师范生的要求是一致的。不但要懂理论,也要善于实践。荀子也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毫无疑问,荀子把行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如果所学不能密切联系实际,那么一切都是无用的。行的问题占有主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tt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txt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着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一个律师家庭。他母亲是一个聪惠而有教养的人,对赫尔巴特十分关心。她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家庭教师来培养赫尔巴特。在她和家庭教师的精心培养下,赫尔巴特在语言、逻辑学、哲学等方面都学得很好,特别是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进文科中学学习以后,他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着作,13岁即写了一篇哲学论文。17岁对毕业班同学就一个哲学问题作了一次报告,深受师生好评。 1794年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毕业后到瑞士一个贵族施泰格尔家里当了三年家庭教师,教育施泰格尔的三个孩子。这三年的家庭教师工作对他一生影响极大。通过对三个孩子的教育,他对教育事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他非常认真地工作,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每两个月左右写一份工作报告给施泰格尔,三年共写了24份。这些报告为他以后撰写教育着作打下了基础。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他拜访了当时着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并认真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发表了介绍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论文。 1800年他辞去家庭教师工作,回到家乡,后在朋友帮助下到不来梅一所教堂学校担任数学教师工作。1802年,他到哥廷根,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不久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哥廷根大学担任讲师,教哲学和教育学。他的课极受学生欢迎,所以不久即升为副教授。 1809年他应聘去柯尼斯堡担任哲学和教育学教席。在这里他不仅讲课,而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为培养优秀教师作出了贡献。 赫尔巴特一边从事教育实际工作,一边勤奋写作,撰写了大量哲学着作、心理学着作和教育学着作。这些着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一些教育学着作,如《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已成为世界教育名着。 1891年8月11日,赫尔巴特突然昏迷,与世长辞。他为教育事业辛勤工作、为教育科学努力奋斗了44年。 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着作。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知识学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 ) A.墨翟 B、孔子 C、董仲舒 D.朱熹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4.古代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是()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5.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A.杜威 B.加德纳 C.布卢姆 D.布鲁纳 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 A面向全体学生 B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7.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使少数有特长的学生能得到尽快的发展 B使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能达到合格标准 C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D使全体学生的素质达到较高水平 8.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9.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者是() A冯恩洪 B孙晓云 C布鲁纳 D加德纳 10.教育部在()颁布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A 2000年 B 2001年 C 2002年 D 2003年 1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A 直觉行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12.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 A. 整体性 B.独特性 C. 稳定性 D.社会性 13. 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教师的社会地位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素质 14.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迁移。 A、顺向 B、逆向 C、正 D、负 15.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姆 B、布鲁纳 C、奥苏柏尔 D、加德纳 16.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 A.迁移 B.定势 C. 功能固定 D.原型启发17.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A ) A、线性B、正弦曲线C、倒U曲线D、因果 18.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心理发展的() A.连续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 19.自信与自卑、大方与羞怯、认真与马虎,指的是人的()。 A、气质 B、性格 C、态度 D、能力 20、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 A.外部 B、成就C.交往D.任务 21、学生的阅读、计算、写作、观察一种()技能。 A、动作 B、智力 C、一般 D、特殊 22、生活中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的() A.感知B.理解C.迁移D.应用 23、教师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 A、观察 B、训练 C、模仿 D、习惯培养 24、对学习材料适当重复能使信息得以记忆与保持,其学习策略是()。 A、练习 B、精加工 C、组织 D、复习 25.创造力的两个最本质的特征是()。 A、独创性和灵活性 B、流畅性和精密性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 础及其流派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 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眯。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关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 学教育概述 1、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什么是技术: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达到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像三个基本要素。(1)技术不仅是进行生产劳动的手段,而且是科学的手段、文化娱乐的手段,技术已渗透到了现代人类活动中的各个方面。(2)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现代技术的先导;现代技术已经不是经验的产物,而是这物化的结果。 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认识自然的、社会的及思维的规律,成果是科学知识。技术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高计和制造用于生产、运输和通讯、战争、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医学、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如物理学有实验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如杠杆、滑车等有力学。技术产生科学,如射 电望远镜的发明与 使用,产生了射电 天文学;科学也产 生技术。科学和技 术之间存在着相互 联系、相互依赖、 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们改造自然的活 动必须建立在认识 自然规律的基础之 上,而认识自然则 是改造自然。对于 科学来说,技术是 科学的延伸;对于 技术来说,科学是 技术的升华。科学 与技术通过复杂的 交互作用而相互增 强。 4、科学技术的功能 有哪些:(1)科学 技术的认识功能 (2)科学技术的生 产力功能。 5、什么是学前儿童 科学教育:学前儿 童教育是指幼儿在 教师的指导下,通 过自身的活动,对 周围的自然界(包 括人造自然)进行 感知、观察、操作、 发现,以及提出问 题、寻找答案的探 索过程。 6、其特点有哪些: 第一幼儿的生活经 验为他们学习科学 提供了有利基础。 第二,学前儿童科 学教育所涉及的内 容,都是客观存在 的,很多都可以直 接观察到。第三, 周围环境中的各种 自然现象都按一定 的规律在不断地变 化和发展,幼儿难 以直接观察和发现 这些变化和发展。 7、请结合实例说明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的价值:向学前儿 童进行科学教育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必 然要求,是学前儿 童发展的需要,也 是学前教育必不可 少的部分。无论从 社会的需要来看, 还是从学前儿童的 个体发展来看,都 是至关重要的。一、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与社会发展。随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 展,人类社会进入 了现代科技时代; 现代国际间的竞 争,关键是科学技 术的竞争;劳动是 在社会生产力中起 主导作用的最积 极、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能力不仅决于 体力的大小,更取 决于智力的高低; 科学知识更新的周 期不断缩短,而育 人的周期却不断延 长。现在的幼儿是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 人才资源。终身教 育的研究表明,生 命的最初几年对于 往后教育过程的成 功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智力发展最为 迅速的时期,或者 可以说是一个决定 性的时期。二、学 前儿童科学教育与 个体发展。学前儿 童科学教育把幼儿 探究自身和周围世 界的自发需要纳入 有目的、有计划的 教育程序中,评测 保证了幼儿认知、 情感、态度、有关 技能的协调发展, 它是全面发展教育 中不可缺少的一个 部分。(一)从周 围环境的特点来分 析,周围环境是丰 富多彩的物质世 界,是幼儿获得感 性经验的源泉。周 围环境是互相联 系、运动变化发展 着的物质世界,对 发展幼儿的思维有 着重要促进作用。 周围环境是可以被 认识、利用和改造 物质世界,对培养 幼儿的求知探索精 神有着积极的影 响。周围环境美的 姿态,可以为培养 幼儿的积极情感提 供有利的因素。周 围环境是促进幼儿 健康成长的源泉。 (二)从幼儿年龄 阶段的特点来分 析,通过科学教育, 能满足这种好奇 心,使幼儿对学习 科学产生积极的态 度,还能对幼儿成 长后正确对待周围 事物、对待生活产 生良好的影响。幼 儿从出生起就不断 与周围环境接触。 科学教育可以为幼 儿创设丰富的环 境,扩大、丰富幼 儿的科学知识,并 使其知识趋于系统 化、条理化,逐步 发现事物之间的规 律和关系。科学教 育能以客观事物为 媒介,促进幼儿智 力、语言的发展。 科学教育可以促进 幼儿个性的良好发 展。(三)从幼儿园 的各项活动来分 析,学前儿童科学 教育,可为幼儿园 各项活动,特别是 教育活动提供具体 而丰富的内容,即 科学活动是进行其 他各项活动的基 础。 8、人类早期科学教 育的特点是什么: 一是自然科学教育 与生产劳动紧密结 合,成人在劳动中 传授有关自然的知 识,儿童在跟随成 人劳动的过程中接 受教育;二是在原 始社会,科学还很 不发达,人类对许 多自然现象无法解 释,于是将自然现 象神化,这样的“误 解”就阻碍了人类 对于自然法则的认 识,因此,自然科 学教育也就带有愚 昧的神灵色彩。 9、我国古代自然科 学教育的特点有哪 些:(1)重视生产 知识的传授,墨子 用实验的方法进行 教学,这是在世界 科学教育史上也是 一种首创。(2)古 代的儿童科学教育 是一些解释粗浅的 科学概念、说明用 途的纯知识性的科 学教育,而且往往 和识字教育紧密结 合。(3)统治者并 不重视科学教育, 我国自然科学、生 产技术的传授逐渐 地从学校教育内容 中被排除出去。 10、我国近代建立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实施体系的标志是 什么:1924年,我 国幼教专家陈鹤琴 先生在《现今幼稚 教育之弊病》一文 中指出:“孩了与环 境的接触太少,在 游戏的时间太多。” 并指出:“我们的主 张,幼稚园之课程 可以用自然、社会 为中心。”据此,他 的暂行课程中设有 儿歌、社会和自然、 工作、静息、餐点。 从此,“自然”就作 为学前儿童科学教 育的课程出现在我 国学前儿童教育体 系中。 11、国外学前儿童 科学教育的实施对 我们有何启示:美 国,科学是面向所 有学生的;学习科 学是一种能动的过 程;学校的科学要 反映作业当代科学 实践之特点的理性 传统与文化传统; 改进科学教育是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教 育改革的一个组成 部分。日本,重视 让学前儿童获得亲 身的体验,否定了 让幼儿掌握远离自 己生活的知识和技 能的教育;通过环 境进行科学教育。 法国,法国的学前 儿童科学教育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动手做”项目。 各国学前儿童科学 教育都有其不同的 特色,但总的趋势 相同。从学学前儿 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来看,是以科学素 质为出发点培养幼 儿的完整人格;从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的内容来看,是以 现代生活为背景构 建幼儿的探索领 域;从学前儿童科 学教育的方法来 看,强调以探究为 主要的方法,更加 重视儿童主体活动 在科学学习中的作 用。 12、幼儿科学教育 的方法:(1)科学 游戏(2)诱导的教 学法(3)实验的教 学法(4)解决问题 的教学法(5)探讨 的教学法(6)发现 学习教学法 第二章学前儿 童科学教育的有关 理论 1、分别阐述皮亚 杰、维果茨基和布 鲁纳理论的主要观 点:皮亚杰的认知 发展理论观点:他 最早提出了认知结 构和认知发展阶段 理论。一、认知发 展阶段理论。每一 阶段都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而不是一 些孤立的行为模式 的总和;每一阶段 有它主要的行为模 式,标志这一阶段 的行为特征;阶段 之间不是量的差 异;前一阶段的行 为模式总是整合 (或称融合)到下 一个阶段,每一行 为模式渊源于前一 阶段的结构,由前 面结构引出后面结 1

教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一】 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2、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⑶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⑷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二】 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①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②学管理者的类型。③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11、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用处?为何要学教育管理学? ①丰富和充实智能结构。②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③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所谓有用,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因为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如当你被委任一个新的领导职务时,当你接受一项新任务时,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当你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麻烦感苦恼时。虽然教育管理学在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12、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①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②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 ③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 ④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⑤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与非标准环境问题、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问题、关系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关系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13、为什么会产生:“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看法? 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备环境下,而讲教育管理学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 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眯。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我国春秋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注,比罗马的昆体良《论演 说家的教育》早300年。其主要思想有:“不陵节而试”,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3.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 “班级授课制”。 4.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做中学”,开启现代教育派。 5.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6. 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分别被称为“活的教育 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8. 教育的概念:广义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为思想道德教育。 9.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10. 我国封建社会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11.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决定 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收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中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背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 生。 1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中思维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 18.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 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9. 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 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 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种强制性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 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 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二章基本管理理论教案

第二章基本的管理理论 【教学目标】了解中西方早期的管理实践及思想;理解从管理实践及思想演变为管理理论的过程;掌握各种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借鉴意义;西方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霍桑实验;中国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外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难点】霍桑实验;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X理论、Y理论、Z理论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导入新课】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长期的实践活动,便在一些人头脑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思想,而众多管理思想经过总结、提炼并系统化为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及 管理理论的萌芽 一、西方管理理论的萌芽 (一)詹姆斯·斯图亚特: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的概念,认为工人因从事重复而更灵巧的工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二)亚当·斯密(Adam Smith) ——《国富论》 1.第一次阐述了劳动分工理论,后来成为管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2.“经济人”的观点。即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社会上每个人的利益总是受到他们利益的制约,各人都需要兼顾到他人的利益,由此而产生共同利益,进而形成总的社会利益。 3.一国财富的取决于: (1)该国从事有用劳动的居民占人口的比重;(2)这些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判断力高低。 例:亚当·斯密时代,欧洲一制针厂做劳动分工实验。每人做全部工序,平均每人每天完成200根;采用分工协作方式,每人每天完成48000根——提高工效240倍。 1.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概念 在管理学上是两个相同的概念,指把组织的任务分解成若干更小的部分,个人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的管理过程。 2.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优点: 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灵巧性;有利用缩短时间;有利于降低培训成本;有利于使用专用设备;有利于完成复合目标 3.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分工的弊端: 分工会带来工作的单调;分工会阻碍内部员工的流动,降低其对组织变化的适应。 4.寻求平衡: 组织机构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面衡量分工的利弊,决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考试内容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