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文增加文化底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的写作方法

在一次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遥远的琵琶语》,深深地打动了评委。全文化用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咏王昭君)的诗意,巧妙地借用王昭君的“琵琶”来弹奏自己的乡音乡曲,表达自己对“乡音”的独特感悟,非常艺术地诠释了“乡音”这个大赛规定的作文话题,充分显示出文章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横溢的文学才华,从而倾倒读者,打动评委。

请看文章的三个小标题:“千载琵琶作胡语”、“抚琴萧歌梦回乡”、“弦断有谁听”。第一个直接用杜诗原句,第二个是杜诗“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另一种表述,第三个则是杜诗“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深化。文中“作者紧扣‘琵琶’运思,‘作胡语’、‘梦回乡’、‘断琴弦’三幅画面在读者面前有序流动,传递了囿于异域,琵琶传声,梦里故乡,听不得乡音的遥远的思念。”(大赛评委语)整篇文章流淌着凝重厚实的爱乡情思,显得遥远而又逼近,古老而又鲜活,把自己对“乡音”的感悟阐释得酣畅淋漓。其构思之巧妙,意境之凄美,意蕴之深邃,实在使人无法不叹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所用的写作方法,其实就是人们在鉴赏诗歌时常用的方法:“意境再现”。聪明的小作者巧妙地把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借用”到写作中来,紧紧围绕“乡音”这个话题,扣住“琵琶”运思,把杜诗中的意境艺术地再现,使之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三个小标题下的文字所构成的三幅“有序流动”的画面,其实也都是从杜甫诗中“截取”而来,再用“蒙太奇”手法把它们组合到一起。但作者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简单地克隆复制,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原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或者说是借古人之“东风”,来催开自己园中之花。这是一种在前人成就基础之上的创新,是一种“站在巨人肩上”的创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取巧”,体现出的正是一种可贵的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就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而身入其境,感同身受,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深刻感染。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尽管有时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倾向,但仍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评价作品的标准。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靠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来打动读者的。特别是我国古代诗歌,许多都是情景结合意境交融的典范。我们要很好的欣赏古代诗歌,常常需要通过“意境再现”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即把古典诗歌中优美的意境,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融进自己的主观想像,或者借助联想,进行再创造,再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这是一种常用的创造性鉴赏诗歌的方法。后来,人们把它用之于写作,便成为一种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的写作方法。这篇大赛折桂之作,就是运用此法写作成功的例子。请看其第一部分的开头:

月华如练,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洒下万般愁绪。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娟影萧疏,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离愁,空灵而又落寞。茫茫苍穹,凝眸仰望,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

这里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把王昭君满怀乡愁月夜弹奏琵琶的情境,借助富有诗意的语言再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看到了一位为思乡之情而愁怨的绝代佳人的凄美形象。那凄冷的月光下,昭君那水绿色的长裙,萧疏的娟影,纤纤的素手,仰望苍穹的神态,还有那弹奏的充满离愁别恨的思乡曲,甚至还有她的心理活动,都让我们如见如闻,感同身受。怎不令人拍案称奇?相信读后,谁都不会说这是杜诗的简单翻译,谁都得承认这是一种成功的再创造,是一种创新。

非常奇妙却并非偶然的是,前此一年,获得一等奖的《独视盲点》一文,也是通篇采用“意境再现”的手法,以再现古典诗歌意境的方法来结构成篇。该文主体部分也是三个小标题,分别为:“明月松间照”、“朱门酒肉臭”、“居高声自远”。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艺术地再现了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和虞世南的《蝉》的意境,读来使人觉得浓厚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韵味悠悠而至,爽心悦目,脍炙人口。下面也举其第一段为例,以资说明:

明月松间照

万籁俱寂,孤月当空,流光似水,浸渍了一片松林,葱葱。枝间杈中,浮起一片薄薄的青雾。淙淙,汩汩,叮叮,咚咚,泉明可鉴,那可是月光的液化吗?

然而,夜半三更,市井凡夫们正是个个酒足饭饱,鼾声如雷,又有谁会独具闲情逸致,跑到这荒山岗野地里来枕泉漱石呢?

有!王维!虽是古今一气,孔方兄乌纱帽令人神魂颠倒,却幸哉总还有这么一群真正的诗人?芽一群浪漫中有着一点现实的人,他们寄身田园,躬亲示范。倘若人人皆“采菊东篱下”,世间又何来恩怨纷争。可惜,他们的心血每每只是显贵们附庸风雅的工具,悲哉!

多么美妙的意境!多么诗意的语言!它创造性地把王维的《山居秋暝》意境巧妙地“复活”在自己的笔下,使其为己所用,艺术地表现了为芸芸众生所忽视的人生“盲点”。如果没有唐诗宋词的浸润滋养,没有传统文化的积淀,怎么能够写出如此佳词妙句?怎么能在如云选手中夺得一等奖?

上述两篇文章,可谓异曲同工。它们都成功地运用了“意境再现”的写作方法,从而在大赛中获胜,实在不是纯靠什么“运气”所致。

以“意境再现”的写作方法取得成功的,在竞争激烈的高考考场也是不乏其例。优秀作文《题乌江亭》,文章开篇即采用意境再现的手法: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了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起笔就给读者再现了司马迁笔下应有而未有的情境,把一个失败英雄的最后谢幕时的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霸王别姬,展现在读者面前,虞姬横刀,壮士掩面,乌骓悲鸣的血腥场面,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先声夺人,可谓占尽先机。

不仅中学生写作运用此法频频于赛场考场折桂取胜,就连一些著名作家也运用“意境再现”的方法进行创作,获得好评。典型的如余秋雨,他之名噪一时的文化散文《文化苦旅》就是成功运用此法的典范。如在《阳关雪》中他曾经这样写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