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针刺
临床针刺
(三)行针与得气
行针:又名运针,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
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 手法。 针感:患者感到腧穴局部出现酸、麻、胀、重 等感觉,这种感觉有时还可沿着一定方向传导
医生同时也可感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感觉。
得气的意义
• 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 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 • 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 处理:小血肿不必处理,较大血肿24 小时内先冷敷止血,一天后改为热敷 促进淤血吸收消散。
6、刺伤内脏
• 气胸:胸痛、胸闷、心慌;重者呼吸
困难,紫绀等。
• 处理:半卧床休息,镇咳,预防感染,
引流排气等治疗措施。
禁忌症
• • • • • 1、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2、孕妇。 3、急腹症。 4、腹部肿瘤。 5、针刺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患 者。
临床常用针
1寸
1.5寸 40mm
3寸
75mm
25mm
二、针刺练习
原则:勤练
方法:纸垫或棉团练习
二、针刺前准备
1、针刺体位
卧位:仰卧位:阴经、阳明经、任脉穴。
侧卧位:少阳经穴 俯卧位:太阳经、督脉穴。
坐位: 仰靠坐位:前头、颜面、颈前腧穴。 俯伏坐位:后头、项背腧穴。 侧伏坐位:侧头、面颊及耳部腧穴。
不得气的原因
• 取穴不准 • 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 • 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
促使得气的措施
• 纠偏、候气 、催气、补气、行气、守气
基本行针手法
⑴ 提插法
• 行针时,将针从浅层插向 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
连续地上下提插;
• 提插的幅度在0.3~0.5寸
较合适,可单独使用,也
可配合捻转法一起使用。
• 按经脉循行:迎随补泻。
• 按腧穴部位:保证安全。
• 按病情需要:气至病所。
2、针刺的角度
• 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 皮肤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 有利与施行各种行针手法; • 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 刺入,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腧穴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的腧 穴; • 横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 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 处的腧穴。
注意事项
• 1、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腹针 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 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 2、饭后半小时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空 排大、小便。 • 3、天气寒冷时针刺完成后,要注意腹部的 保暖。
董氏奇穴
历史渊源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盛 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 殊的针刺方法,它与目前 临床上常用的传统针刺治 疗方法有较大的不同。董 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 一术,乃是自成体系的针 灸 流 派 . 它 以 《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 发展而来。形成至今已有 数百年的历史。历来以口 授心传的方式继承,不著 文字,不传外姓。
• 第三 三合之力,又叫化劲,三合之力借用的是心 意六合拳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 力合。暗劲练成之后我们在入针、在提插捻转的 时候都是不疼的,内三合反映在针灸境界里是心 到、意到、然后气到,并不是只单纯之气,乃是 三合之力,即三劲合一即是化劲。九层之台起于 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练指力当按部就班的 来,从练爆发力到柔力到三合之力,炼成三者后 就可以进入烧山火透天凉境界了。
其它原因的弯针可顺着弯曲的方向慢慢出针, 切忌强行拔出,以免造成断针。
4、断针
表现:针身折断,残留在患者体内;
原因:针刺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
针柄受到外力碰撞、压迫;
医生进针用力过大过猛;
针尖碰到骨骼等坚硬组织 ;
处理:用镊子将残端取出;
如全部陷入肌肉,手术取出。
5、血肿
• 表现:腧穴局部肿胀疼痛,接着皮肤 见青紫色。
2、滞针
表现: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 难。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部位肌肉收缩,或 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或留针时间 过长。
处理: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 或在滞针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 紧张。
3、弯针
表现:针柄改变方向和角度,伴有提插、捻转、 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 原因:针刺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针柄受到外 力碰撞、压迫;医生进针用力过大过猛;针尖 碰到骨骼等坚硬组织 ; 处理:改变体位所引起,恢复体位,局部肌肉 松弛后可出针,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古代针具
㈠毫针的构造
•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装置艾绒 的部位。 •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 而成。针柄是持针着力之处。 • 针根:针身与针柄的连接处。 •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
•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 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㈡毫针的规格
•长度:从0.5寸到6寸,每隔半寸为一种, 0.5等于15mm,1寸等于25mm,依此类 推。 •粗细:从35号到26号,均为整数号, 35号最细,26号最粗。
棉球擦拭消毒,或净手消毒液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腧穴皮肤用75%酒精棉球
擦拭消毒。或2%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 精棉球脱碘。
四、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 一般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柄如 执毛笔状,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 按压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 为“押手”。 • 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 用双手配合,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
五、针刺注意事项
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
立即针刺;
体质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
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 不宜针刺。
2、哪些区域不宜针刺?
• 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 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 宜针刺。 • 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 元等容易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 •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 穴,不宜针刺。
汗多肢冷,脉细等,甚至神志昏迷、唇甲青紫, 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处 理:
要立即出针; 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 重者:指按水沟、素髎、合谷、内 关、足三里、涌泉、太冲等穴,或 艾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预防:
•对初次针刺的患者,精神过度紧张者,
要作好解释工作。 •对体质虚弱者,最好选用卧位。 •劳累、饥饿、大渴者不宜针刺。 •手法轻重要恰到好处,在针刺过程中要 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有不适的感觉,及 早采取措施。
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 按在腧穴旁边的皮肤,右 手持针紧贴左手指甲面刺 入腧穴,这种方法适用于 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 左手拇指与食指夹住 针身下端,将针尖固 定在腧穴皮肤,这时 左、右手协同用力, 把毫针刺入腧穴。此 法适用于2寸以上长针 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
3、针刺深度
患者情况 年 体 部 经 病 龄 质 位 络 情 浅 刺 深 刺 老年、儿童 形瘦体弱 头面、胸背部 络脉、阳经 虚证、阳证、表证 补法 春夏 感应敏感 青年、壮年 形盛体强 四肢、臀腹部 经脉、阴经 实证、阴证、里证 泻法 秋冬 感应迟钝
手 法 时 令 针 感
针法心悟
• 第一是练爆发力,什么叫爆发力 我曾多次讲过: 手持针,运腕力,将力集中到针尖上,一针贯地 (天人地三层之地),贯至地部,这是爆发力。 好多针刺练习方法是不同的,但第一层爆发力总 是相同的。有一个道理摆在这里:运针指力的练 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运针指力必须分部来练习, 也是境界的练习。不是一根针拿了几天就觉得可 以了,那么当你练好了爆发力到一针贯地,只是 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时候的表现是:入 针不痛。 • 第二层柔力,再是三重指力,实际上就是三重境 界,第一爆发力是明劲,第二柔力是暗劲,
理
脏腑别通论 病象理论 整体局部全息观 现代神经学说
脏腑别通
董氏奇穴针灸在继承传统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的同时, 也引入了一个传统中医极少运用脏腑别通的理论。该理论 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 通;肝与大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脾与 小肠相通。”董氏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心包与胃相通。 脏腑别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行而来,实乃脏腑 之气化相通。此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例 如:“三通穴”(既:通天、通关、通山三穴),位于胆 经之上而为治疗心脏疾患的特效之穴;“中白穴”位于三 焦经之上而用于治疗肾虚腰痛效果显著;“木穴”位于大 肠经之上,在治疗肝火旺盛方面有特效。“火包穴”在胃 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绞痛特效。
⑵ 捻转法
•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 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夹住针 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 转捻动的动作。 • 用力均匀,旋转角度以180~ 360°为适,不可单向连续捻 转,以免肌肉纤维缠住针身 引起疼痛,甚至滞针。
(四)针刺补泻
• 凡是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 到恢复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补法。
历史渊源
师徒
十代传人,幼承庭训,绍衍祖学, 并打破成规,开门授徒。 1973 年辑成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在台湾出版。 至此,董氏祖传数十代之绝学秘技流传 于世。 经数十年临证,潜心研究,继承发 展,将董氏奇穴针灸发扬光大,形成蔚 为大观之董杨大成针灸体系。 董氏奇穴的理论日臻完善。逐渐引起业 界同道的广泛注意。
• 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状态恢 复正常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泻法。
(五)留针与出针
1、留针
• 优点:可增强针感,继续激发机体潜 在的自我调整机能,促使阴阳协调达 到补泻的目的。 • 留针时间:酌情15~30min • 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疼痛性疾病 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
2、出 针
• 操作: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食指 固定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 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如 有出血,用干面球按压即可。 • 出针时注意清点针数,以免遗漏。
2、检查、选择针具
根据穴位的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具
反复消毒的针具应注意剔除锈
蚀、松动的针具。
3、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 一次性针:经过乙酸消毒,塑泡铝薄包装, 只要未破损、未过失效期就可直接使用; • 普通针:需经清洁和消毒才可使用。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三种:
高压蒸汽灭菌法
煮沸法
酒精浸泡法
(2)医生手指消毒:肥Biblioteka Baidu洗手后,用75%酒精
针刺的手法
人的一生
针刺手法
刺法:又称针法,用针具通过一定 的手法刺激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 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针刺图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二、针刺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体位、消毒) 四、针刺方法 • 进针法 •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 行针与得气 • 针刺补泻 • 留针与出针 五、针刺注意事项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 穴皮肤捏起,右手持 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 将毫针刺入。这种方 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 位的腧穴。
4、舒张进针法
• 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 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 肤绷紧,右手持针从左 手拇、食指中间刺入, 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松 弛部位的腧穴。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与深度
1、针刺的方向
理论基础
传统针灸 董氏奇穴
《黄帝内经》
经络学说为基础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为原则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人体整体观 和 整体与局部对应 的观点辨证取穴的
理论基础
董氏奇穴针灸学对藏象理论、经络理 论、脾胃学说、五行学说均有独到的发挥。 在继承这些传统中医理论的同时,还引入 了以下几个理论学说。
1 2 1 1
“动气针法”,临床疗效显著。具体操作如下: (一)选取针刺穴位。 (二)进针的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稍 微活动患部,病痛往往可立刻减轻,表示 针穴与患部之气相引,达到疏导和平衡作 用,效果立竿见影.
。(三)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如 病程较长,可留针稍久,中间再捻针数次 以行气,可令患者再活动患部以引气。或 不动亦可。若病在胸腹部,不便活动引气, 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处与患处之气相 引,以疏导并邪。这与大陆某些学者提出 的“互动式针法”、“动守神针法”有相 似之处。
3、哪些部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 • 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
有重要内脏,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 角度、深度,不可深刺; • 眼区的睛明等腧穴,项部的风池等穴要 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宜提插,只能
小幅度捻转。
六、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晕针
表现:
头晕目眩,心慌胸闷,恶心,面色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