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西方经济学
2024年西方经济学全书课件
西方经济学全书课件一、引言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体系下资源配置、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它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课件旨在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微观经济学1.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主要研究商品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规律。
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商品价格稳定。
2.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或供给量影响的程度。
价格弹性有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之分,需求弹性大于1时,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量下降,供给弹性大于1时,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供给量增加。
3.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消费者如何根据自身的预算约束和偏好选择商品和服务。
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即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下,如何选择商品组合使得自己的总效用最大。
4.生产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生产者如何根据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技术水平选择生产方式和产量。
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生产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即生产者在给定的生产要素价格和技术水平下,如何选择生产方式和产量使得自己的利润最大。
三、宏观经济学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研究国民收入水平及其变动规律。
国民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创造的总价值。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核心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等于其总供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2.货币理论:货币理论主要研究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货币数量。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和企业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理论的核心是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3.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主要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治理。
一般均衡名词解释西方经济学
一般均衡名词解释西方经济学1. 嘿,一般均衡知道不?就好比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都要配合好才能奏出美妙音乐。
在西方经济学里,它就是说各种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比如市场上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平衡啦,这样大家的经济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呀!2. 哇塞,一般均衡就像是一个复杂的拼图游戏!西方经济学里它可重要了呢!它意味着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要完美契合。
就像城市的交通,车、人、路都协调好了,才不会堵车呀,这就是一种一般均衡呀!3. 嘿呀,一般均衡啊,就好像是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西方经济学里,它表示各个经济主体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比如企业生产合适的产品,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这不就是一种平衡嘛!4. 哎呀,一般均衡不就是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嘛!在西方经济学中,它指的是所有经济变量都稳定下来。
好比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家庭才能和睦呀,经济也是这样呀!5. 哇哦,一般均衡就跟一场完美的舞蹈表演似的!西方经济学里,它意味着经济活动的流畅进行。
就像舞者的步伐和节奏配合得好,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等也得配合好呀!6. 嘿,一般均衡可以想象成是一个精密的钟表呀!西方经济学里,它代表着经济的准确运行。
每个齿轮都要好好工作,时间才准确,经济也是同理呀!7. 哇,一般均衡就像是一个有序的蜂巢呀!在西方经济学里,它说明经济各方面都协调一致。
蜜蜂们分工合作,经济也需要各个环节都不出错呀!8. 哎呀呀,一般均衡不就是像一场成功的团队合作嘛!西方经济学里,它就是让经济系统高效运转。
就像团队成员齐心协力,经济也得这样才能发展好呀!9. 嘿哟,一般均衡简直就像一个运转良好的机器呀!西方经济学里,它保证经济的顺利进行。
各个零件都正常,机器才能工作,经济也是一样的道理呀!10. 哇哈哈,一般均衡就跟一个热闹的集市一样嘛!西方经济学里,它表示各种交易都顺利达成。
大家都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卖的也能找到买家,这就是一般均衡的魅力呀!我的观点结论:一般均衡在西方经济学中非常重要,它让我们看到经济系统是如何达到平衡和稳定的,理解了它,就能更好地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ppt
社会支持因素
1. 社会支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通常指由个人、群体、社区和社 会实际提供的支持性支援之间的关系。
家庭环境因素
1.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中,研究人员十分关注父母的婚姻状况、 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对上学阶段子女的影响状况。
2. 大学生整体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成 正比;与父母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偏爱等因 子成反比。如果家庭气氛活跃、愉快,成员之间关系密切,能 够相互关心,子女的幸福感就强。
总结:
一个人想要幸福,就要时常的降低自己的欲望,尤其 降低是对目标物(商品)的期待和了解.
中国幸福学认为,幸福是人们的渴望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 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经济学中的定义: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了幸福公 式:“幸福=效用/欲望”(也有提法“幸福=满足/欲 望.”) 影响幸福的要素,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欲望和效用,可 以认为幸福(可定义为)是“单位欲望所实现的效 用”
3. 父母多理解、关心孩子,孩子体会到的正性情感就多,对生活 各方面的满意感就越强,总体幸福感就高。相反,父母对孩子 过于严厉或放任不管,则幸福感就较低。
获取幸福的方式:
.从幸福公式来看,提高幸福的感觉度有二个方法:第一是要降低欲 望;第二是要提高效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适时调整欲 望以使效用最大化.就可以增进幸福感觉.
2. 当个体的思想、行为符合群体的需要时,通常可以获得社会支 持,此时群体会对个体加以赞许和鼓励,从而强化这种思想和 行为。
西方经济学之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之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一般均衡论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均衡的达成方式,而福利经济学则关注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以及资源分配的效率和公正性。
本文将分别介绍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般均衡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19世纪末提出的。
瓦尔拉斯认为,市场是一个具有供求关系的机制,通过价格调节供求关系实现均衡。
在一般均衡理论中,经济系统被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任何一个市场上的变动都会对其他市场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发生变化。
一般均衡理论重点研究经济均衡的达成机制。
在一般均衡模型中,通过设定市场供求条件以及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假设,可以求解出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
在这个模型中,价格是调节供求关系的机制,通过价格调整,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能够达到平衡,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
然而,一般均衡模型中存在着一些假设和限制条件,如完全竞争市场、无信息的理性参与者等。
这些假设在现实经济中并不完全成立,因此一般均衡理论在真实经济环境中的应用和解释能力有限。
此外,一般均衡模型只关注于均衡状态的达成,对于经济系统中的动态和不平衡问题研究较少。
福利经济学是瑞典经济学家庇古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并不仅仅关注经济的效率,还强调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即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来提高社会的经济福利和公平。
福利经济学通过研究市场失灵和优化资源配置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当市场存在不完善信息、外部性和市场垄断等问题时,市场机制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福利经济学通过制定政府政策和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以实现更优化的资源分配。
福利经济学中最著名的工具之一是社会成本—效益分析。
该分析方法通过比较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和效益来评估其社会福利影响,以便政府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优化资源分配。
2024版《西方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02
消费者偏好
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偏好是主
观的,但它可以用客观的数据加以表示。
03
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偏好的关系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即价格越
低需求量越大。同时,消费者偏好影响需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不同的
完全竞争市场特点及厂商策略性行为
价格接受者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只能是价格 的接受者。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调整产量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会达到均衡状态,此时市场价格 等于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经济利润为零。
垄断市场特点及厂商策略性行为
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方法。 实证分析研究经济现象“是什么”,而 规范分析研究“应该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 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等。
宏观经济学
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以及政府如 何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来调控经济。
要素供给
个人或家庭拥有生产要素,并在一定价格下愿意提供这些要素。要素供给曲线向右上方 倾斜,表示要素价格与要素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
要素市场均衡
在要素市场上,要素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和数量即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此时, 厂商愿意购买的数量恰好等于个人或家庭愿意出售的数量。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工资决定机制
消费者剩余及政策含义
西方经济学ppt课件
VS
详细描述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劳动力中失业人数 的比例,通货膨胀率则衡量物价上涨的速 度。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中重要的 两个问题,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经济周期与稳定政策
要点一
总结词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扩张和收缩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 ,稳定政策则是政府通过调节经济来缓解经济周期波动的 措施。
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例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减 少税收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案例
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实现资源的 最优配置。例如,环境污染、垄断、外部性 等问题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规、提供公共产品等方 式来纠正市场失灵。例如,政府可以制定环 保法规来减少污染,提供公共交通来满足公
主要思想:认为市场会出现失灵 的情况,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但 同时也强调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经济学分支:宏观经济学。
03
理论应用:政策主张为政府干预 经济,但同时也强调市场机制的
重要性。
04
06
西方经济学应用案例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应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 动。例如,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 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04
发展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贫困陷阱
发展中国家往往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即贫困 导致低人力资本积累、低技术水平、低生产 率,进而又导致贫困加剧。
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往往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 务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效率低下。
19世纪30到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
耗费的生产资料 11 10
创造的新价值 11 10
减少 1小时 小时 10
再假定11小时工作日中6小时为必要劳动时间,5小时为 剩余劳动时间,创造了5份剩余价值,现在工作日缩短1 小时后,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创造了4份剩余价值, 只是少创造了1份剩余价值,而不是没有剩余价值。
马克思对西尼尔的“最后一小时” 做了深刻的批判
约翰穆勒的国际价值和国际价值规律观点
在自由竞争制度下,一个国家的商品同另 一个国家的商品相互交换的价值,不像国 内商品的价值那样决定于生产费用,而是 由为支付进口而出口商品的生产费用来决 定,即这个国家的出口总额,恰好等于支 付进口总额所学的价值。
折衷主义的国家适度干预理论
约翰.穆勒对19世纪上半期关于国家干预限度、范围和 方式的争论,以调和折衷的方式作了系统的阐述,这在经 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两大思潮斗争史上是第一次大 综合。 一方面,他极力维护经济自由主义的一般原则,他对 阻碍私人自由经营、妨碍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政府干预持 反对态度;倡导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并力图完善李嘉图 的比较成本学说;崇尚自动调节的市场力量,否定普遍过 剩经济危机;赞美自由竞争。 另一方面,他大量列举自由放任原则的“例外”和强 调政府职能的“多样性”,鼓吹“政府干预实际上并非无 论如何不能超出原固有的适用范围”,主张自由放任原则 是应该有一定限制的,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有更大更多的 权利。
• 劳动二重性:
• 具体劳动: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
动,又称为有用劳动。 • 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劳 动的自然属性,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久条件。
•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
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的西方经济学体系研究
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下 的西方经 济学体 系研究
中 国进 出 口银 行 总行 赵 艳 丽
中国工商银 行 总行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 势的不断渗透 , 我 国受到 西方经济学 体 系的影响越 来越 明显 。从我 国改革开放 以来的社会 演进 发展状况可 知, 西方经济 学在 解放 生产 力以及推 动经济发展 等方面所提 出的观点 在基 于和谐社会理 念下的社会 市场 经济体制环境 中同样适用 , 但 不可 否认 的是 , 其 中潜藏 着一定程度 的 负面效应 , 对和谐 社会的基本理念是 种 冲击。本文 通过剖析西 方经济学体 系的基本 架构及其 内容 , 结合 基 于和谐社会理 念的现代社会 变革情况 , 探 究基于和谐社会 理念下 西 方经济学体 系的未来发展趋 势 , 从 而为 当前人 们正确认识 和深入研 究 西 方 经 济 学 带 来启 示 。 关键 词: 和谐社会 理念 西方经济学 体 系 研 究
随着我 国经济 结构的不 断调 整 , 构建 和谐 社会工作 的开展较 以往 更为重要 , 该 项工作 的落 实是促 动经济 发展以及调动 内需 等方面工作 的关键内容 , 这对于强化 区域 经济较 为有利 。 浅析有关西方经济学体 系的相关 内容 ( 一) 西方经洙学视城下 的区域 经济发展 西方经济学 的发展与沿革历经 了二百余年 , 长期以来 , 西方国家在 经济学 理论的引导下不 断调整社会产 业状况 , 建立 了较为复 杂的西方 经济学体 系, 并 在其影 响下 发展各 主体的基础经济建设。实质上 , 经济 发展 对于任何一个社 会阶段 的建设 来说都至关 重要 , 因其决 定着 当时 社会 的运转 情况是否 良好 , 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是否稳定幸福 , 尤其是 物质产品 的丰 富性 , 近乎决 定着所有人 的生存 环境优 劣。从现实 的角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一,二章
第一章绪论一、思考题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经济学能否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5.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能否妨碍西方经济学家正确认识经济规律?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
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
”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
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
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
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
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__________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
西方经济学上册第七章 一般均衡和效率
生产布的劳动 生产契约线
10C 25C(布等产量线)
生
产
布
的
资
D
80F 本
C
B
60F
A
生产食品的劳动
50F(食品等产量线) LX
生产者均衡:
MRTS1 MRTS 2
L,K
L,K
MRTS i W
L,K
r
在生产的竞争性市场上,竞争性的要
素市场机制最终会将社会中的所有要
素配置到生产契约线上,即最终的要
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两种 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比率,并且消 费者和生产者都面对相同的食品和 布的价格
MRT MCF PF MRS MCC PC
当价格比率为 PF* / PC* 的时候,便实现 一个均衡 依赖于竞争性要素和产品市场机制, 社会最终可以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 有效率。
第三节 公平与效率
市场体系的一般均衡条件: 这一市场机制强调了三个基本特征:
1:每个消费者和每个生产者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而进行独立的消
Q(1d P1, ,Pn) Q(1s P1, ,Pn) 费和生产决策,不存在中央计划者的统一资源配置;
2:在这个私人化的资源配置过程中,价格体系这一信号的重要性;
Q(nd P1, ,Pn) Q(ns P1, ,Pn) 3:在n个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要相等。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
局部均衡 ➢ 某一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做是它
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假定不 变。需注意局部均衡分析不能解决多个市场 同时实现均衡时的价格和数量决定问题。 例如,汽油价格升高 汽车市场价格与需求。
一般均衡 ➢ 不同的商品市场会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
西方经济学(推荐PC阅读)
西方经济学(推荐PC阅读)读了《西方经济学》之后,我的思维模式得到了一次颠覆。
以前我对经济学的了解只停留在课堂上那些枯燥的理论和公式上,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学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而这本书,为我揭开了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让我从新的角度去思考经济学的含义和实践价值。
书中的作者罗伯特.萨缪尔森,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将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
通过对每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的解析,他清晰地阐述了经济学的进化过程,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经济学对社会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这本书对经济学的思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它真正地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的学科,也是指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学不仅是为了帮助企业和政府理解和管理资源,更是为了解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如失业、通货膨胀、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等。
经济学的研究能深刻地改善社会现象,从而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此外,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具有启示性的思考。
比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效率和公平的追求会发生冲突,需要理性地找到平衡点;同样,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贸易本身是不公平的,而是应该通过公平贸易规则来解决这些问题。
正如萨缪尔森所说,“经济学创造了自身的问题,解决了自身的问题,指引着我们寻求自身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而深入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也为人们带来了对于经济学实践的启示和思考。
对于任何一个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难得的经典之作。
《西方经济学》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它由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之一的罗伯特·萨缪尔森所撰写。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介绍了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不同经济学流派的思想及其权衡和应用。
读完本书后,我们能够深刻理解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从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的发展不断在解决人们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推进了人类经济活动的进步。
《西方经济学》附录二:五十位著名经济学家简介
五十位著名经济学家简介(公元前7世纪——1969)1.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399)-----雅典人古希腊思想家,主观唯心主义者,其弟了包括色诺芬和柏拉图等。
曾三次参加柏罗奔尼撒战争,其主要思想是“自知自己无知”、“美德即知识”和“归纳辨证法”。
2.色诺劳(Xenophone,前430—354) ----- 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学生,其著作有《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
“经济”(Economy),首见于《经济论》。
其主要思想是“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使用价值财富论”等。
3.柏拉图(Plato,前427—347) -----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学生和其师思想的继承者、发扬者,随侍苏格拉底学习8年之久。
其思想主要是“天赋分工论”,“货币名目论”“国家调节经济论”。
4.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322)-----马克思称其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其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其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其经济观点为“经济非财富论”、“商品的两用途论”和“货币利息非本金论”等。
5.西塞罗(M. T. 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思想家,他认为分工为社会发展的必须环节,“在所有行业分工中,没有比农业更应受到的尊重的了”,同时其注意到了价格与欲望的关系。
6.加图(M.P.Cato,前234—前149)----古罗马最著名的农学家,其著作有《论农业》等,他认为第一条经营管理法则是少买多卖。
7.阿奎那(T.Aquinas,1225—1274)-----意大利神学家。
其主要观点是,肯定物质财富对“善”的意义;私有财产制度并非来自自然法,而是来自人的理性,金属货币无内在价值,其单位价值由法律固定,因此无“贮藏手段”的职能。
8.奥罗斯姆(N.Oresme,1932—1382)-----巴黎大学教授,被誉为“14世纪最伟大的法国经济学家”,其主要著作《论货币的最初发明》被称为是经济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货币的著作。
《和谐经济》的读后感
《和谐经济》的读后感《和谐经济》是一本让人深深思考的经济学著作。
这本书通过对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经济系统,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读完这本书,我对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首先,《和谐经济》着重强调经济增长必须要符合人类的福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往往是追求GDP的增长,但忽视了人类的幸福感。
本书认为,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
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阐述了经济增长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如适度降低工作时间、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等,以促进人类的幸福感。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新的思考,并鼓励自己在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时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内心需求和幸福感。
其次,《和谐经济》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本书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作者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而应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进。
通过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分析,作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推动环保技术的发展、加强环境法规的执行等。
这些方案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深思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人应如何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此外,《和谐经济》还对全球经济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重塑。
作者认为当前的全球经济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等。
他指出,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全球经济体系,需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全球分配不均的问题。
通过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剖析,让我对国际经济秩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全球经济不平等问题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影响。
此书的一个亮点是它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和实证研究,以及国际案例的分析,为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很多实际参考。
he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指导作用一、简析西方经济学及中国市场化改革发展西方经济学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包含了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领域或问题的集中研究和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三种类别的内容。
其主要任务就是为资本主义的存在、发展申辩,美化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社会理想化,其有非常强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作用。
它的核心问题即是资源配置。
作为“市场经济”,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总有一些共同的运行规律,而“西方经济学”在总结、阐释这些共同规律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
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世界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我们应该有甄别地吸取。
从1978年算起,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走过近33个年头。
这近33年,非同寻常,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全球影响力大大提升。
2006年,中国GDP比1978年增长12.3倍,年均增速达9.67%,比同期全球经济平均增速 3.5%、发达国家平均增速3%高一倍半到两倍,人均GDP已达2000美元。
中国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经济体制转轨、发展市场经济的,也就是说,中国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的市场经济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有机结合;二是以社会成员普遍受惠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要求以人为本。
二、注重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联系经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的特点之一。
当前,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势头,但经济增长对它的依赖性并未减弱,经济自身的增长机制依然乏力,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长期化的危险倾向。
国内外的历史教训表明,一旦把扩张性政策长期化,后患无穷。
防患于未然,一要防止和化解财政和金融危机,二要预防陷入“滞胀”泥潭的可能。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生产决定消费,但生产归根到底是为了消费、依赖消费。
经济学中的和谐思想浅探
经济学中的和谐思想浅探作者:杨仲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5期摘要:从曼德维尔开始,到斯密、萨伊、凯里、巴师夏、瓦尔拉斯、边际学派、马歇尔到马克思和现代经济理论,一直都把和谐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明确的或不言自明的内容,从而使和谐内在于经济研究,但是,对和谐的研究却又各自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
关键词:经济学;和谐;思想;浅探中图分类号:F014.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88-02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经济,在研究和谐经济时,对经济理论中的和谐思想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曼德维尔是第一个对自发秩序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他在其代表作《蜜蜂的寓言》中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冲动的和自私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形成劳动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以及个人主义的经济和谐模式。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社会有着自然的秩序,人们只要遵从这种自然秩序,不进行人为干预,社会就会自然和谐。
从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看,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就必须遵循自然秩序,而遵循自然秩序就必须实行经济自由的原则,无须国家的干预,这样才合有社会经济的和谐。
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在他那里已经完全构成了经济学的主导意识并真正对国家政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即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主导制度和政府的“守夜人”角色的结合的经济和谐机制。
萨伊给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确定的研究对象是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他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绪论中就说明,他的政治经济学意图研究说明财富的由来,指出财富充实的方法,教导人们如何逐日取用更多的不会衰竭的财富,并力图证明一个国家在人口增加的同时还能有更好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还要满意地证明,“富人和穷人的利益,以及各个国家的利益,不是相对立,所有对抗全是愚蠢”,从解除人的痛苦、救治弊病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研究比政治经济学研究更为重要,更值得有高尚思想和仁慈思想的人研究。
”(萨伊,1963,p55)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协同创造了效用,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均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因此三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相应报酬,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是相互和谐的,即提出了后来著名的“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的萨伊公式。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个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观点。
一、环境经济学的兴起环境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分支学科。
环境经济学强调,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环境保护的需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家通过建立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型,探索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增长往往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目标,而环境保护只是一个附带的问题。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排放,这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传统的经济学常常以经济增长为优先。
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进行平衡的重要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该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意味着经济增长应该是符合环境可承受能力的,并且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四、政策工具的运用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西方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工具。
例如,碳排放交易制度可以通过设立碳排放权市场,鼓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与减少碳排放的双赢。
此外,环境税和排放许可证也是常用的政策工具,通过对环境污染行为征收税费或者限制排放权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五、创新技术与节能减排西方经济学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键。
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实践也是西方经济学在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矛盾问题上的重要探索。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健康保护。
六、国际合作与共同责任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思想探究
□史玉广
【内容摘要 】 《西方经济学》 “均衡” 中 一词, 源于物理学的平衡, 是 指 两 种性 质相 反 的 力 量, 大 小 相等, 势 均 力 敌, 从 而 保持 相 对 《西方经济 学 》 静止的状态。均衡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 始终, 无论 微 观 经济 还 是 宏观 经济 都 追 求 均 衡。 但 实 际 上均衡只是短暂的, 不 均 衡 则 是 常 态 。所 以 , 我们更应该将目光集中在均衡的动态研究上。 【关键词 】 “均衡” 思想; 西方经济学; 哲学思考 【作者简介】 史玉广( 1970. 10 ~ ) , 男, 河北藁城人;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 西方经济学、 财政学
·119·
式, 其主要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生自我发现, 学 , “发现法 ” 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给予的 。从本质上说 强调的是 认知主体的积极参与, 强调学习过程。 布鲁纳认为, 在教学 过程中, 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 在布 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 鲁纳看来, 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 的内容, 而是要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 所以, 他强调的是, 学生不是被动的、 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主 动的、 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任务型教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发现学习的特征 。 一 是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学习过程, 坚信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 传授性的( instructional ) , 而是经历性的( experimental ) 。 学 习活动和语言内容一样重要 。 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过程是第 而学习内容是第二性的 。 任务型学习就是要让学习 一性的, 者体验学习的过程。 二是任务型教学不主张直接呈现或讲 解语言形式、 语法规则, 而是提供任务, 任务中包含的问题需 要借助语言来解决。 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学习者积极地认 知参与、 在语言使用中感悟其规则系统 、 发现、 归纳、 掌握、 内 任务中相当一部分语言知识的加工是 化规则的过程。因此, 隐性的( implicit) 。三是挑战性是任务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 以此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从根本上避免机械学 习, 死记硬背。 三、 活动教学理论的基础 “活动” 活动教学论把 的概念引入教学领域, 其基本的教 “以活动促发展 ” 。 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 学指导思想是 、 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 创造性、 实践性、 操作性的学生主体 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探索、 主动思 活动为主要形式, 考、 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 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 ( 上接第 119 页 ) 有一个, 那就是减少总需求或者增加总供 “抽紧银 使失衡的经济总量趋向于均衡 。所以, 无论是以 给, 根” 为目的的强化公开市场业务还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再 贴现率, 或是政府通过减税手段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和 劳动生产率等措施, 都是使经济总量趋于平衡从而治理通货 膨胀的基本方法。毫无疑问, 我国政府也是把均衡思想作为 解决经济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前一时期, 为应对我国企业出 库存增加、 经济相对低靡的状况, 继“汽车下乡 ”政 口减少、 “家电下乡” 策之后, 国务院又提出 惠农政策。 家电下乡政策 的核心, 是政府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补贴 。 家电下 乡政策的补贴环节是消费而不是生产 。 这样, 消费需求的拉 动力更加明显。数据显示, 截至 2012 年 11 月底, 全国累计销 2. 93 7 , 071 售家电下乡产品 亿台, 实现销售额 亿元, 同比分 引导 别增长 12. 9% 和 12. 8% 。家电下乡利用财政政策杠杆, 生产企业设计、 开发、 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 完善售后服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大大缓解了国外市场不景气的压力, 务, 改善了民生, 扩大了内需, 拉动了国内经济。 因此, 家电下乡 政策也是巧妙运用均衡思想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成功典范 。 、 “均衡” 四 思想的哲学思考 著名思想家奥古斯丁曾经告诫我们: 万物的和平在于秩 序的平衡, 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 的位置上。任何事物之所以能和谐发展, 归根到底在于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的西方经济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发展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
其中,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发展较早,理论研究较为成熟,有许多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也同样适合于我国和谐理念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但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系统也不能全然应用于我国经济建设,应该在结合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实情上有所创新与发展。
因此,本文在和谐理念的背景下,阐述了西方经济学的分配定义与消费定义,并进一步分析了西方经济学体系框架及其内涵,希望能够启发人们一定的启示与思考。
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也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如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社会矛盾加剧、环境污染加重与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
在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调整,构建和谐理念,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需要确立正确的经济指导理论。
而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需要结合我国发展的国情,对西方经济学有系统、全面、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分配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品的分配定义更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按劳分配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方式之一,它更加重视社会效率,然后兼顾公平,也是一种必然会使用的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了许多方面,像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下面就分别说明要素之间的分配。
首先,以劳动力要素的分配来说。
劳动力素质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类别之间的差距,一种是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另一种是社会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乡之间经济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对人力成本投入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劳动力素质差别。
而人力的投资主要体现在教育水平上。
就我国目前来说,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机构与办学素质就存在一定的差别,另外,城市与农村在教育的普及率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劳动力素质不高。
在劳动力市场充足的情况下,市场对素质低的劳动力分配的结果表现在工资的不断降低上,而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薪资却不断提高,最终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
个人之间由于人力资本累积投入的不同,导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由此,引发社会的矛盾。
从效率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经济分配的必然结果,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社会有责任采取
有效的措施来缩减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以土地要素分配来说。
在西方很多国家,推行的是私有制,土地是属于个人所有的。
而这与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
在我国,土地的一切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农民只拥有经营权。
所以,农民并没有权利出售土地,因此无法从出售土地中赚取一定的收益,而且,农民在被征用的土地中也没有办法获得较为合理的补偿。
据资料显示,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农民至少被剥夺了5000亿元,而在被征用的土地所带来的收益中,农民占有5%-10%的利益,企业却高达40%-50%。
土地是农民的根,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就等于失去了生活保障,沦为三无阶层。
而在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上,由依据土地而衍生出的土地生产物,在市场需求弹性的变化下,并不能够使农民摆脱贫穷的状态,减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所以说,只是单纯的按照土地要素进行分配,结果只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二、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消费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将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形象的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
在古典的政治经济学中,将生产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认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来
引发进一步的消费。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则体现出另一种观点,即生产才是最终的目的,而消费是一种手段。
一些学者在研究消费不足理论的时候,理论研究的前提是依赖于投资部门的水平是由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所决定。
更进一步的说,消费需求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水平。
由此,有的学者就建议通过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与对外贸易,利用新产品对消费者的刺激心理,来扩大消费,从而扩大国家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力;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鼓励过度的节俭,而是应该通过适合的收入分配政策与产业组织来提高消费需求;还有的学者认为要扩大消费需求,应该合理的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从而促进投资的发展。
在凯恩斯理论中,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归根于消费需求不足,并且进一步提出通过扩大投资与消费需求来促使经济复苏。
在现代的西方国家中,也将扩大消费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内消费需求的提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和谐理念下,站在人类总体的福利上,却不能够只是一味考虑消费,而应该考虑消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经济的增长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技术,而生产就要从自然界获取一定的资源,这势必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减少与环境的污染。
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生产越多,消费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更大,这样可
能会引起人类整体福利的水平下降。
一旦经济活动违背来自然环境的规律与底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正如由于工业时代下,一方面,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加大,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从而带来一系列灾难。
这就像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种悖论。
所以说,在和谐理念下,考虑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中,生产的目的可以是消费,但是相反的,消费的最终目的却不能够是生产。
三、和谐理念下的西方经济体系框架及其内涵
(一)基本框架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涉及到商品的两个主要属性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
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内容更加牢固,不仅包含着商品的价值属性等内容,还增添了许多和谐理念要素。
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考虑生态环境、资源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与互利。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内涵
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更加成熟,增添了更多的内涵。
一是,西方经济学体系发展运行更加的稳定。
在推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变化,尽量地避免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物质生产的总量更加适中,不再是盲目扩大生产,而是保持生产的理性,并增加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确保商品价格围绕价值线进行合理的波动,保证价格的合理性。
三是,西方经济学在融入和谐理念后,更有利于帮助人们认清社会发展的轨迹,尤其是在处理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和谐理念下探究西方经济学体系,能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框架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体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和谐理念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刘欣来源:商2016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