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2018.6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在一定历史时期下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或者选择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它具体地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选择行为。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而作出的选择行为。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作出的一定的行为准则。
2、元政策是规范和引导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行为的准则或指南。
它是所有政策的原则、基础和标准。
元政策在政策体系中属于最高层级的政策。
它影响着其他所有层级的政策范式。
3、基本政策也被视为基本国策,属于元政策之下在一定时期内所确立的大的纲领和重大的国家政策。
它是对某个领域和某个社会内容进行明确规定、长期稳定的国家政策,这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不会出现重大的变化。
它的主要功能是针对当前国家出现的重要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重大选择确立几个基本措施,它帮助国家有重点地制定发展计划和纲要,选择发展道路。
4、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人群——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
有些分配性政策只向少数人提供利益。
一般来说,分配性政策设计使用公共资金来支持特定的团体、社区或产业。
那些寻求利益的人们并不相互直接竞争,这类利益并不意味着由任何特定团体支付,而是由公共财政承担。
即所有的纳税人支付。
因此,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5、规制性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
这种政策实际上是对部分人的行为进行规制,其对象主要是有限的少数。
规定少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多数的利益,保护公共利益的安全和发展。
它主要发挥消极的控制和保护功能。
6、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
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再分配性政策的通常模式是资源从有产者流向无产者。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学一、政策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政府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职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利益分配是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基础是利益选择和利益整合;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
从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1)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何种社会、何种政府,它们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2)利益整合社会上,人们已经获得的利益和想要得到的利益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为解决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政策制定者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引导持有不同利益的相关组织和个人采取不同的行为。
(3)利益分配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4)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
4、增进社会利益5、公共政策本质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益,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公共政策学》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第四节为什么学习公共政策学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第一节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角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和矛盾分析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历史一比较分析第四节公共政策的经济一社会分析第五节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第六节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与超理性分析第三章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第一节一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上)第二节一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下)第三节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第四节定量资料分析第五节定性资料分析第四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类型与功能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基本特征第三节政策工具的类型、选择与配置第五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一节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第二节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第三节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第六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第一节政策过程与理论模型构建第二节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第三节“上下来去”——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第七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一节政策问题的概念、属性与分类第二节公共问题的提出第三节问题认定与政策议程第八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一节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第二节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第三节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第一节政策执行的意义、特点与模型第二节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执行力第三节政策执行过程与影响执行的主要因素第四节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第五节政策的无效执行与有效执行第十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第一节政策评估的含义、作用和主体第二节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和影响因素第三节政策评估的方法第四节公共政策的监控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第一节政策的稳定和变动第二节政策的调整与接续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终结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周期第十二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第一节政策学知识应用与政策分析第二节政策研究组织、智库与政策分析师第三节政策学知识实践的障碍及其克服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一)单项选择★考核知识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1951年,美国福斯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纳拉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进发展》一书,被人们当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点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点公关政策第一章一、西方学者对公共政策基本含义的界定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2、公共政策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且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3、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二、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究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科学,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三、政治学的研究途径1、系统理论:由戴维.伊斯顿等人提出。
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
或者说,将公共政策看作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系统途径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
2、过程理论3、团体理论4、经营理论5、制度理论四、经济学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
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根据这种途径,投票者更像一个消费者;压力集团可以看作政治消费者协会或者有时作为合作者;政党变成企业家—他们提出竞争的一揽子服务和税收的交换选票;政治宣传等于商业广告;政府机构就是公共公司—它们依靠动员和获得充分的政治支持以掩盖成本。
第二章一、政策主体含义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二、政策环境所谓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影响政策存在、发展及其变化的因素皆构成政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以及体制或制度等方面。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古代与政策相关的著作:1战国策 2智囊补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中国古代不能形成公共政策的原因:1由于古代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
2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的过程进行直接的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3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1)反对一切封建关系,在农业与商业之间取得平衡,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发展生产力才能继续发展,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4克劳塞维茨的贡献: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5、马克思的贡献: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2)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论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完整word版)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2、( 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 B.史密斯 C.西蒙 D.拉斯韦尔3、( 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4.( B )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A.渐进思维B.顺序决策思维C.德尔菲法D.完全理性思维5. ( C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A.完全理性思维B.顺序决策思维C.剧烈变革思维D.经济合理性思维6( A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A.头脑风暴法B.顺序决策思维C.德尔菲法D.完全理性思维7.( C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A.头脑风暴法B.顺序决策思维C.德尔菲法D.完全理性思维8. ( D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A.头脑风暴法B.顺序决策思维C.德尔菲法D.简单矩阵法9. ( C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A.完全理性思维B.顺序决策思维C.无为思维D.经济合理性思维10. ( B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
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A.头脑风暴法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C.德尔菲法D.简单矩阵法D、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 A ) ”。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公共政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动准则。
第三讲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等(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官方决策者:指拥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公民个人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多元化:联合国、WTO、欧盟2、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群体。
3、公共政策问题:就是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4、政策目标群体: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社会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简答题:1、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或反对和不服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7)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公共政策问题的相互依存性(系统性):政策问题是一个系统,整体在质上大于部分之和。
(2)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所选择地确定、分类、解释和评估的。
(3)公共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改变具有社会性,依赖于相关社会群体和个体,不存在政策问题的“自然”状态。
(4)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社会的动态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政策问题也变化4、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
2、经济环境: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3、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等,是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2018年《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 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 D.社会利益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B、系统性C、层次性D、超前性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实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A.客观引导 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三、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1.什么是公共政策?P6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2.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P3A.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9A.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B.管制功能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
(1)积极性管制;(2)消极性管制。
C.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D.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3.什么是公共利益?P19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是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的精神需要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P30物质性政策: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象征性政策: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物质性影响,它们并不交付表面似乎要交付的东西,也不分配有形的利益。
5.思想库有什么作用?P57生产思想、教育公众、汇集人才6.如何划分政策主体?P82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进行划分7.官方决策者包括哪些机构?P83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构、行政执法机关、法院8.非官方参与者是谁?P86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9.大众传媒有什么特点?P88A.传媒是传播政府政策意图的有效工具B.传媒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C.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舵D.传媒是社会信息分配的中枢10.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途径?P88一是以主权身份,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二是通过代仪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三是使用威胁手段,如参加请愿、示威、罢工、罢课等活动11.哪些环境因素会对公共政策构成影响?P92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社会变迁、国际环境12.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有何不同?P100具体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Ch1.公共政策学●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
(3)调控功能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
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4)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分类(了解)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理论模型A**过程模型(P235):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B渐进模型: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1.公共政策的主体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2.公共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
(3)特点:非正式性
•2.正式部门:
<1)政府
(2)市场
(3)第三部门(NGO、NPO、志愿组织)
五、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
•社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市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政府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一〉社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社区的优势
(1)信息优势
Step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
Step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九、公共政策分析要素
•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
十、公共政策分析原则
•系统原则:要注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预测原则:对未来做设想
•协调原则:协调各方利益
•民主原则:给公众以意思表达的空间
十一、公共政策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古代的政策研究
五、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共政策的研究,有两类基本的途径:
一种是关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研究关于政策过程的知识,称为政策过程理论;另一种是关注公共政策制定的内容,研究政策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称为公共 政策分析。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一\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 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
•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2)通过各种报酬方式来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激励,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3)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评估保证资源配置效率
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1、公共政策学既是___________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___________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一门“显学”,其诞生地是___________。
(政治科学、公共管理学、美国)2、“政策分析”是由___________《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林德布洛姆)3、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端于_____和_____(拉斯韦尔、勒纳);两人合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作中。
(《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4、公共政策学的学科三要素是(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6、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不属于公共组织。
(家庭、企业组织)7、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是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___________;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就是___________。
(决策行为、公共政策)8、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具体是指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9、直接决策者可区分为三种类别,即(个人、团体、组织)10、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是___________;在面临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是___________。
(理性路径、直观的路径)11、团体决策的方法是(碰头会、头脑风暴法、具名团体法、德尔菲法)12、组织决策的四种模型是(系统分析模型、卡内基模型、渐进决策模型、垃圾桶模型)13、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四种结构是(线性结构、职能结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线性—参谋结构[参谋指令]、矩阵结构)14、依据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可划分为三个方面,即(研究程序设计、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或对研究对象的观察、研究视角和路径)15、收集资料是公共政策研究的最基本步骤。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一.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成形,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
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问题的压力、政府管理的需要、政治科学的发展。
1、1920-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凯恩斯主义2、各种社会问题加剧3、行为主义的发展和各种分析工具的出现4、各种研究机构的存在5、美国的两党政治二.公共政策的本质,基本特征以及基本功能1公共政策的本质1.政治性,即任何的公共政策都具有政治性,都是为统治阶级的特定利益服务的,当然,不同的公共政策其政治性不尽相同。
2.认识论角度---政策的本质界定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3.政策的社会本质: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目标性强制性相对稳定性3.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分配三.关于政策工具1政策工具的含义: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这一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2政策工具的类型p170两分法规制性工具和非规制性工具开支性工具和非开支性工具三分法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霍莱特和拉梅什根据政策工具强制性程度,将政策工具分为自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五分法等等3政策工具三种类型的具体内容:(1)强制性工具:又叫直接性工具或规制性工具。
它的特点是用规制和直接行动的方式对市场组织和社会个体施加影响,以实现期望的政策目标。
主要包括直接提供、公共企业、管制等。
(2)混合型工具:政府利用资源有效配置手段,或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的补贴以及课税,提供诱因,促使政策的目标群体能够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政府治理的目标要求。
如征税与使用者付费、产权拍卖、财政补贴、信息与规劝。
(3)自愿性工具:指政府通过市场,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来实现政策目标。
如民营化、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等。
2018年《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 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 D.社会利益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B、系统性C、层次性D、超前性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实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A.客观引导 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三、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指导2018.6一、期末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题,共20分(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三)判断题:每题1.5分,20题,共30-分。
二、期末考试形式:上机,开卷,60分钟。
三、期末考试范围(一)单项选择题(注意:考试选项会乱序,请看清楚题干及选项内容)第一章1.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提出该观点的是(A)A.伍德罗•威尔逊B.哈罗德•拉斯韦尔C.托马斯•戴伊D.罗伯特•艾斯顿2.从政治系统角度认识公共政策,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与其环境互动的结果,提出该观点的是(D)A.伍德罗•威尔逊B.哈罗德•拉斯韦尔C.托马斯•戴伊D.罗伯特•艾斯顿3.美国学者查尔斯•柯克兰认为(C)A.公共政策是政府选择做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B.公共政策是政府与其环境互动的结果C.研究公共政策其实就是研究政府的决定及其旨在处理公共问题的行动D.政策就是在指导社会行动的主要方案之间进行选择的结果4.俱乐部理论的提出者是(B)A.萨缪尔森B.布坎南C.亚当•斯密D.詹姆斯5.以下不属于政府经济职能的是(D)A.宏观调控职能B.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C.市场监管职能D.调节社会分配职能6.以下不属于政府文化职能的是(D)A.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B.发展教育的职能C.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D.发展经济建设的职能7.提出了“不伤害原则”的是19世纪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A)A.约翰•斯图亚特•穆勒B.布坎南C.萨缪尔森D.詹姆斯8.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公共利益的(D)A. 公共性B.合理性C.正当性D.公平性9.把国家定义为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武力具有垄断性的社会机构的是(D)A.约翰•斯图亚特•穆勒B.布坎南C.萨缪尔森D.马克斯•韦伯10.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的是(A)A.微观政治B.中观政治C.宏观政治D.狭义政治11. 亚当•斯密于哪一年出版了经济学巨著《国富论》(A)A.1776年B.1777年C.1778年D.1779年12.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A. 亚当•斯密B.马歇尔C.凯恩斯D.布坎南13.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的是(D)A.萨缪尔森B.布坎南C.亚当•斯密D.凯恩斯14.关于公共权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B.公共权力要交给具体的个人或机构去行使B.公共权力的行使无需限定边界 D.对公权力的边界应进行限定第二章15.以下不属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形式的是(C)A.国会立法B.总统决策C.非政府组织决策D.司法决策16.以下国家中实行议行合一体制的是(A)A.中国B.美国C.日本D.法国17.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反映的是公共政策的(B)A.复杂性B.合法性C.权威性D.普遍性18.公共政策在其所框定的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规定的行为标准和设定的行为限度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是指公共政策的(B)A.权威性B.普遍性C.稳定性D.复杂性19.以下属于公共政策中的程序性政策的是(D)A.修建高速公路B.实施福利计划C.抓捕恐怖分子D.组织法20.根据所要分配的利益类型,公共政策可分为(D)A.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B.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C.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D.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21.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的政策是(A)A.物质性政策B.象征性政策C.分配性政策D.再分配性政策22.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是指公共政策的(A)A.导向功能B.管制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23.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人群——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的政策称为(C)A.实质性政策B.程序性政策C.分配性政策D.再分配性政策24.以下关于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地方性法规是行政法规的具体化,地方性规章是法律原则的具体化B.涉及地方司法活动的,制定法规,涉及地方行政机关自身调整的,制定规章C.本地区重大事项由地方性法规规定,其他事项由地方性规章规定D.地方性规章的制定必须以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第三章25.发展中国家更普遍地面临合法性危机,是因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不包括(C)A.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B.物质文化需求的攀升C.精神文化需求的攀升D.政府许诺不能兑现26.以下不属于目标群体产生政策认同障碍的原因的是(C)A.合法性危机B.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C.环境条件的变化D.社会心理负担过大27.以下关于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B.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C.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D.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没有能动作用28.经济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不包括(D)A.生产力的结构B.科技发展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D.社会文化29.公共政策的非官方参与者不包括(D)A.利益集团B.政党C.公民D.行政执行机关30.由民间发起,得到基金会或公司企业赞助的社会性政策研究机构,被称为(C)A.官方思想库B.半官方思想库C.民间思想库D.国际思想库第四章31.渐进决策模型的提出者林布隆是哪个国家的学者(B)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32.以下不属于精英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示的是(B)A.公共政策反映的是精英的兴趣和偏好B.公众对精英们的决策行为的影响是直接的C.精英集团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有着一致认识D.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33.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不包括(D)A.公共政策的合法性B.公共政策的普遍性C.公共政策的强迫性D.公共政策的自愿性34.认为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团体斗争中相互妥协的结果,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一种平衡产物的是(C)A.博弈理论B.精英理论C.团体理论D.系统理论35.认为公共政策的输出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要求与支持的输入时社会团体与个人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表现的是(D)A.博弈理论B.小组意识模型C.过程模型D.系统理论36.政治系统保护自身利益,维持系统生存的途径不包括(B)A.政策输出满足环境需求,符合公众利益B.改变环境,满足政策输出的需求C.加强系统自身建设,完善内部机制D.以武力为威慑或直接使用武力37.混合扫描理论的提出者是(A)A.阿米泰•埃茨伊奥尼B.科林德里奇C.詹尼斯D.托马斯•戴伊38.认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往往是在对预期结果没有充分把握下进行的理论是(B)A.批判性理论B.实验性理论C.取舍理论D.混合扫描理论39.“中庸”之道贯穿于哪个学派的整个思想体系(A)A.儒家B.道家C.兵家D.法家40.“知变”战术是哪个学派提出的观点(D)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41.有限理性模型的提出者是(A)A.西蒙B.林布隆C.詹尼斯D.托马斯•戴伊42.以下关于有限理性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B.人们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C.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无关D.人的理性实际上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43.以下关于传统理性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传统理性模型以经纪人假设为前提B.传统理性模型是要做出最大价值的选择C.传统理性模型追求满意决策D.政策实践中的许多现象都难以用传统理性模型来解释44.在没有现成满意方案的情况下,提出探索性方案,选择若干试点进行试验,看看是否能够满足期望水平,由此总结经验和教学,再设计下一步的备选方案,这种搜索方法是(A)A.试探方法B.随机方法C.折中方法D.效益方法45.以下关于系统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是政治系统的输出B.系统理论把公共政策视为政治系统对外界环境压力所做出的反应C.系统理论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了高度概括D.系统理论从微观角度对政策过程进行了分析46.政策学家科林德里奇的《批判性决策——一种社会选择的新理论》一书在哪一年出版(C)A.1980年B.1981年C.1982年D.1983年47.以下哪个不属于越轨研究的理论视角(D)A.生物学B.心理学C.社会学D.经济学第五章48.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的类型是(A)A.外在创始型B.内在创始型C.政治动员型D.政治自觉型49.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是(A)A.公众议程B.政府议程C.实质性议程D.象征性议程50.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不包括(D)A.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B.议题引起公民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C.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D.议题已趋向稳定51.以下不属于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的是(D)A.战争行动B.地区与国际冲突C.经济对抗D.经济灾难52.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这是哪一种思维方式(D)A.经验思维B.逻辑思维C.直觉思维D.思维定式53.基于心理学中的“垃圾箱理论”,试图利用非理性因素激发群体创造力的创新方法是(D)A.头脑风暴法B.哥顿法C.零起点法D.综摄法54.关注政策意图、目标和价值的动机作用,强调政策行动的接受、采纳或执行具有合理的动机支持的是(C)A.因果论证B.符号论证C.动机论证D.直觉论证55.基于对政策方案或其结果的判断,表明事情的对与错或善与恶的是(C)A.直觉论证B.案例论证C.伦理论证D.权威论证56.以下哪个不属于政策目标的特征(D)A.层次性B.多样性C.系统性D.单一性57.决策的事实前提与价值前提的区别不包括(D)A.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B.认识形式的表现不同C.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D.主体不同58.先由群体成员对所有他认为可以舍弃的方案投反对票,得票最多的备选方案即被淘汰,这种规则是指(B)A.赞成投票规则B.淘汰投票规则C.正负表决规则D.等级决定规则59.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是指(A)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从众效应60.基于某种成见对人做出判断的心理过程,是指(C)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定型效应D.反衬效应61.人们往往会对极为熟悉的、形象生动的、特点鲜明的信息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不仅表现得非常敏感,而且容易印象深刻,我们习惯上称之为(C)A.反衬效应B.黄灯效应C.新闻效应D.颂歌效应62.政策合法性不包括(D)A.合法的决策主体B.合法的政策程序C.合法的政策内容D.合法的政策客体63.以下属于过失性社会问题的是(A)A.青少年失足B.贫困问题C.环境问题D.人口问题64.科赛和达伦多夫代表的是(B)A.社会越轨论B.社会冲突论C.社会解组论D.社会分层理论65.因精神疾病、心理变态导致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被称为(B)A.不适当行为B.异常行为C.自毁行为D.反社会行为66.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是指(A)A.社会解组B.社会越轨C.社会冲突D.社会分层67.认为人类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取决于社会对其采取的态度,取决于社会的揭示和认定,该理论被称为(C)A.社会越轨论B.社会冲突论C.标签理论D.手段—目标理论68.“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的提出者是(C)A.西蒙B.谢尔登C.韦伯D.默顿69.手段—目标理论的提出者是(A)A.默顿B.涂尔干C.科塞D.达伦多夫70.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人在精神上与其周围世界相分离或相对立的现象,这是引起社会解组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