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的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工程大学专业介绍

大气科学学院简介

大气科学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大气科学系(原气象学系)建于1960年, 现设有大气科学系、气候学系、海洋科学系、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台、大气资料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其中气象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大气科学专业为省品牌专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气象学、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地球流体力学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气象学、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大气科学、大气科学(气候学方向)、海洋科学3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教师80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1人,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拥有本科生1924人、硕士研究生385人、博士研究生92人。到目前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本科毕业生7888 名,硕士879名,博士82名,留学生3名。学历学分被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承认。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的升学率一致保持在40%左右,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学院培养的大量毕业已成为我国各级气象部门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专家,并有相当数量毕业生已是国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学术带头人和杰出科学家。同时,学院还为等地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气象工作者。1993年,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在我校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象培训中心”,目前,学院已为世界80多个国家培训了500多名高级气象技术人员,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我院教师中有5名教授被评为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1994年,省教委授予天气动力学、气象学学科为“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称号。1996年,荣获国家劳动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气象系统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荣获中国气象局“全国气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大气科学教学团队于2008年荣获“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09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50年来,学院坚持跟踪学科最新动态,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科体系,使学科容不断丰富,学科规模不断扩大。学院设立的具有中央气象台技术水平的气象台和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注重课程和教材建设、强化质量管理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0余次,其中《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于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大气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于2009年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天气学》课程于2006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数值天气预报》课程于2007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天气学分析》教材于2009年获省精品教材,《天气学》教材于2009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50年来,学院科学研究蓬勃开展,国际交流频繁不断。注重理论研究与国家需要、科研成果与实际业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气象学科形成了国大气科学领域中颇具特色、相对稳定的多个研究方向。

专业介绍

大气科学

该专业为全国重点学科、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实验、实习设备齐全,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予体系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大气科学概论、流体力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中国天气、数值天气预报、气象统计方法、天气分析、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短期气候预测基础、热带天气动力学等。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气象、民航、海洋、水电、环保、科研、院校、部队等部门从事与大气科学和相关学科的业务、科研、管理和教学工作,也可继续攻读该学科或相关专业研究生。

大气科学(气候学方向)

该专业方向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师资力量雄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大气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基础,能够将气候理论应用于资源、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大气科学慨论、流体力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现代气候学基础、区域气候模拟、气候变化及其诊断、边界层气象学、地球科学概论、气候资源与气候评价等。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气象、海洋、民航、国土规划、环保、水利、军事等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部门从事理论与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该学科或相关专业研究生。

海洋科学

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海洋科学、特别是物理海洋学、海洋要素和海洋气象监测、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计算机基础、海洋

科学导论、流体力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动力气象学、海洋要素计算与预报、海洋环流、海洋气象学、海洋数值模拟等。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与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与海洋、军事、气象、环境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教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攻读该学科或相关专业研究生。

应用气象学院简介

应用气象学院前身为农业气象学系,成立于1960年,由我国著名农业气象学家秀藻先生创建。1989年更名为应用气象学系。1999年以应用气象学系为基础组建环境科学系。2002年初,恢复应用气象学系,2006年8月正式成立应用气象学院。

学院设有应用气象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系,有应用气象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本科专业,应用气象学和城市气象学两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并建有农业气象试验站,应用气象学实验中心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应用气象学和农业资源利用均是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同时,应用气象学是国家特色专业和省品牌专业建设点。学院是中国气象学会生态与农业气象学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学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另外,学院还承担着世界气象组织的有关气象国际培训任务。

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中教授9人,博导6人,5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100%;在校本科生约500人,硕士、博士生100人。教师长期从事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Gerbier?MUMM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自1960年以来,共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2000多名本科生和近400多名研究生。2003年以来,本科生就业率一直达100%,高质量就业率95%以上,研究生升学率35%左右。毕业生主要在气象、环境、农业、海洋、部队、民航等部门从事科研、业务、教学或行政管理工作。

专业介绍

应用气象学

本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层次。培养具有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农业气象及产业工程气象、城市气象、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业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应用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本专业主要设有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产业工程气象学、气象信息服务、应用气象学方法、农业气象学、遥感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毕业生可在气象、环保、海洋、民航、国防、高校以及相关科研等部门就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数理化及生物学基础扎实,在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管理方向有特色优势,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本专业主要设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学、大气物理学、农业气象学、气候资源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等主要课程。毕业生可在农业、气象、环保、国土资源、高校以及相关科研等部门就业。

遥感学院简介

遥感学院下设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地理信息系统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和测绘工程系,拥有“3S集成与气象应用”博士学位点,“自然地理学”与“3S集成与气象应用”2个硕士点,设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具有博士、硕士和本科的完整教学体系。现有专任教师54名,博士生导师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30%,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达90.7%。具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及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目前有注册本科学生747人,硕士研究生65人,留学生2名。学院还建有中美合作遥感中心、省遥感应用实验教学示中心、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实验中心、3S集成与气象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资源分析与规划实验室和测绘工程实验中心,另外,学院十分重视国外交流与合作,与近30个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或实习研究基地。

遥感学院建有地球系统遥感研究院,GIS与气象应用、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测绘科学技术等研究所。学院以遥感科学与技术为中心,突出3S技术气象应用特色,大力发展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在气象、地理、资源、生态环境、海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