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文

合集下载

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推动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

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推动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
推 动武 汉城 市 圈低 碳 经 济发 展
冯 碧 梅 2 刘 传 江2 ,
(. 1武汉大学 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 湖北 武汉 4 07 ;. 3022 武汉 大学 经济 发展研究 中心 , 湖北 武汉 407 ) 302
摘要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 角分析武汉城市 圈产业体 系构建 。 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 城市 圈融入 更大 区域乃至 全球 价值链 , 断朝 着全 不
中 国人 口 ・ 源 与 环 境 2 1 年 第 2】 资 00 (卷 第 3期
C N P UAI HIA OP L T ON, E OU C N A D E VRON R S R F N N I MEN T Vo.0 N . 2 1 12 o 3 0 0
全 球价 值 链视 角 的 武汉 城 市 圈 产业 体 系构 建
中 图分 类 号
20 0 7年 l 月 , 2 国家 批 准 武 汉城 市 圈 为 “ 两型 社 会 ” 建
济作 为走 低碳之 路 的重要 载体 , 入可持 续 工业 化 和可持 纳
设综 合 配套 改革 试 验 区 , 是改 革 开 发 3 这 0年来 湖 北 武 汉
发 展 面 临 的最 大 一 次 历 史 机 遇 . 汉 城 市 圈 由 此 进 入 全 国 , 武
就 是需要 自愿 或被 动 地不 断 将 不适 合 已经 改变 了的地 方 发 展环 境 的原 有 价 值 环 节 从 地 方 产 业 集 群 中分 离 出 去 。 这 实 际上 , 一方 面是地 方产 业集 群沿着 全球 价值 链不 断 升
级发 展 的一种表 现 ; 另一 方 面 , 也是 随着 时 间推 移 不 同等 级价 值环 节 的空 间 分化 和再 构 的一 个 过 程- 。产 业集 群

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主要是 以下几 个方 面 : 11 低 碳 的 产 业 结 构 . 产 业 结 构 状 况 是决 定 G P二 氧化 D
对武 汉 经济 社会 发 展 实际 . 其重 点 内 容 14 低 碳 的经 济 的 主 要 制 约 因素 分 析
概 括 国 内外 学界 的 研究 . 对低 碳 经济 的 主要 特 征 , 即低 能 耗 、 排 放 、 污 染 、 低 低 高 效率 的 “ 三低 一 高 ” 征 已 得 到普 遍 特
认 同 。但 是 . 于 低 碳 经 济 的 内 容 , 别 对 特
城 市交 通 工 具 是 温 室 气 体 的重 要 要 途径 低碳 生活 方式 包括 低碳价 值理
是 在一 个 如 武 汉 这 样 的特 大 城 市 发 展 低碳 经 济 ,其 内容 到底 涵 盖哪 些 方面 ?
目前 尚 无 定 论 。 城 市 虽 有 个 性 化 差 异 ,
但 城市 作 为 一 个 庞大 的经 济 社 会 综 合 局 . 通 工 具 的 更 新 改 善 和 低 碳 的 交 通 交 体 , 低碳 经 济 应有 一个 明晰构 想 。针 其
积 就 达 25 0 30 0万 m 。 此 , 高 绿 0 ~ 0 :因 提
低 碳 技 术 就 是 指 所 有 能 减 少 人类 活 动碳 排放 的技 术 比如 说各 种绿 色能
1 武 汉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 内 容
构 想
低 碳 经 济 是从 高 碳 能 源 时 代 向低
武汉 市发展低 碳 经济 的思考
周 敏
f 武汉 软件 工程职 业 学院 湖北 武 汉

40 0 ) 3 2 5
要 : 碳 经 济是 以低 能耗 、 污染 、 排放 为基 础 的经 济模 式 , 球 向低碳 经济转 型 是 大势 所趋 。 低 低 低 全

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论文

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论文

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论文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城市,有必要且有条件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谋划新的战略思路,把握新的建设主题,通过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实现武汉发展的新跨越。

一、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武汉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消费推进等方面不断加强,为武汉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从经济结构来看:重化工结构特征明显,工业仍是节能主体。

武汉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

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

201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造纸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的90%以上,构成了工业能耗的主体。

2.从能源消费来看:消费总量增幅趋缓,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随着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10万吨,比上年增长%。

其中,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2010年煤炭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

能源资源储量构成和能源生产构成状况,决定了我市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难以决定性的替代传统能源,这种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只能更大程度的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从碳排放情况来看: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从碳排放强度来看,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万元gdp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吨/万元,比2005年的吨/万元下降了%,明显低于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低碳经济的发展论文

低碳经济的发展论文

低碳经济的发展论⽂低碳经济的发展论⽂(精选8篇) 在⽇常学习、⼯作⽣活中,⼤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通过论⽂写作可以提⾼我们综合运⽤所学知识的能⼒。

那么你知道⼀篇好的论⽂该怎么写吗?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低碳经济的发展论⽂,欢迎阅读与收藏。

低碳经济的发展论⽂篇1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 美国在1990年颁布实施了《清洁空⽓法》,在20xx年制定通过了《能源政策法》,20xx年7⽉,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公布了创建低碳经济的10步计划。

此外,巴西、丹麦、德国、意⼤利等国家也在积极地发展低碳经济,⼤⼒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减少⼆氧化碳等温室⽓体的排放。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主流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要想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量的能源消耗,⽽传统的化⽯燃料煤、⽯油、天燃⽓等都是属于不可再⽣资源。

虽然中国⾃然资源丰富,但⽬前处在⼯业化阶段,再加上⼈⼝众多,⼤量的消耗很可能会导致能源的枯竭,从⽽制约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全球⽓温的不断升⾼、⽓候活动的异常便是⼀个现实的例⼦。

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中国单位GDP的⼆氧化碳排放量远⾼于发达国家。

⽬前,中国⼆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位。

预计到20xx年中国的⼆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例将达到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排放⼤国。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临的问题 (⼀)节能减排的技术落后 低碳经济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因此要实现在⽣产过程中的低能耗以及⽣产后排污中的低污染、低排放,就需要先进的技术⽀持。

低碳技术主要是指那些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对⽣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的碳中性的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的论文

发展低碳经济的论文

发展低碳经济的论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消费等经济形态的总称。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发展低碳经济的论文篇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探讨【摘要】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

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1. 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着降低的经济。

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2.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

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

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

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

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

发展低碳经济论文

发展低碳经济论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控制;改革
引言
所谓的低碳经济指的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指导,透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创新等方式,尽量降低煤炭、石油等具有高碳的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及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形势。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提升能源效率以及清洁能源构造,主要是能源技术创新以及制度的创新,以减少气候变化以及加快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展低碳经济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发展低碳经济论文篇1
试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摘要:对于当前全球气候转暖的现象,应当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控制。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进程都在急速增长,高碳特征的能源结构和对外贸易的结构差别,使得我国的低碳经济形势的改革过程遇到了强大的阻碍。对于改革的挑战,我国需要通过国家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政策激励以及改造传统高碳产业等方面给予支持。
[3]林震,费衍慧.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福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
发展低碳经济论文篇2
浅议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森林;低碳经济;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森林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产加工等可通过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来达到低排放,减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坏、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森林面积,利用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建立造林与更新长效机制,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经营主体保持积极性,使森林经营与林农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持续碳汇。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孝感市孝南区纸制品产业集群为例

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孝感市孝南区纸制品产业集群为例


低 碳 经 济 的 内涵 与 意 义
“ 低碳经济” 其实质 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 源结 构问题 , 核心是 能源 技术创新 和制度创新 ,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 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 , 实施 一场能源革命 , 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 室 气 体 的经 济 发 展 模式 , 缓 气 候 变 化 。t 减 l l 中国为什么要搞低碳 经济?许多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是我们 当 前的紧迫任务 。 这是不清楚 中国未来发展的能源 、 环境 限制 条件的严重 性造成的。从内部供给看 , 中国经 济基本 上是高碳 能源驱 动的经济 , 因 此 随 着经 济 持 续 增 长 , 排放 的量 将 持 续 增 加 。国 际能 源 机 构 已经 预 测 中 国 经 济增 长 的能 源 消 耗 和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将 在 2 1 0 0年左 右 超 过 美 国 , 因 此我们存在着内在的改进压力 。 从外部环境 看, 虽然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 家在过去 1 0年中暂 时没有强 制性减排 的任 务, 但是 面临着 强制性 减排 的可能性 。 虽然我们 可以用人均二氧化碳不到世界平均 的发展要求 , 化 解 国家排放总量位 于世界 前列 的环境要求 ,但是这样 的时 间最多不会 超过 2 2 0 0年。因此 , 中国面临着从 现在起到 2 2 0 0年 的三个 阶段提升 , 即从 志愿 性 的相 对 低 碳 发 展 (0 6 2 1 2 0 — 0 0年 的 能 源 消耗 强度 减 少 2 %) 0 , 经过强制性的相对减排f0 2 2 2 l— 00年)到最后强制性 的绝对减排(O 1 1 , 2 2 年 以后) 。这个战略符合联合 国开发署 2 0 年人类 发展报告提 出的政 08 策。 该报告建议 : 发达 国家到 2 2 0 0年将二氧化碳 的排放量 比 1 9 降 9 0年 低 3%, 2 5 0 到 0 0年 比 19 9 0年降低 8 %; 0 发展 中国家排放量在 2 2 0 0年 达到最高点 , 2 5 到 0 0年也 比 19 降低 2 %。{ 90年 0 2 1 发展低碳经济也为我 国实现经济方式 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 走低碳发展道路 , 既是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的根本途径 , 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 的内在需求 。 发展 低碳经济有利 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 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 约束 , 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 ; 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 , 形成完善 的促 进可持续发展 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 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 企业技术创新 , 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 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 气候变化 的进程, 树立我国对全球 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 国的良好 形象。 二、 武汉 城 市 圈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 必 要性 ( ) 展 低 碳 经 济 的 背 景 一 发 20 0 7年 l 2月 1 武 汉 城 市 圈 被 国 家 发 改 委批 准 为资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经 济、 政治 、 文化 、 社会各 方面 , 特别是在生产 、 流通 、 消费等领域 , 通过采 取法律 、 经济和行政综合措施 , 降低资源消耗强 度 ,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建设 环境友好型社会 , 须以 环境 承载能力为基础, 通过对 生产和消费过 程的有效 监控 , 将人类活动 规制在环境容量之 内, 减少 污染产生量 , 实现 排放 无害化 , 降低对生 态 环境的不利影响 。2 0 0 6年 , 武汉 城市圈人均 G P已达 14 0元 , 合 D 57 折 28 00美元 , 三次产业 产值结构所 占比例分别为 1.%、44 1 8 4 .%和 4 .%, 38 = 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为 3 .%、92 = 三 1 7 2 .%和 3 .%。 周际上通行的工业 化 91 按 发展阶段划分标准 , 已处于工业化 中期阶段 。_业化 中期以重化工业为 T 主 的重 工 业 结 构 对 武 汉城 市 罔 资 源 环境 产 生 了 巨 大压 力 。根 据 武汉 城 市圈总体 规划建立的数学 预测模 型计算 , 未来 1 , 市圈经济增长 5年 城 速度将保持年均 1%一 3 0 1%的速率 ,城镇化 水平 将从 2 0 0 5年的 4 .% 52 提高 到 2 l 0 0年的 5 %和 2 2 的 6 %:武汉城 市圈现状T业结构 中 2 00年 4 轻重 工业 比例严重失调 ( 在规模 以上工业总产 值中 , 轻重 下业 比为 2 6: 7) 6 。根据当前 经济所处 的发展 阶段 以及未来 1 内仍将会得 到较快 5年 发展, 仅将给节能减排带来 巨大压力 , 而且 由于这些行业 大多布局在 沿 汀 及环 湖 地 区 , 往 成 为 巨大 的环 境 隐 患 , 旦 发 生 突 发性 的 环 境 污 染 往 一 事件 , 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 波及较大地区 , 造成严重后果。 ( ) 汉 城市 圈 面临 的环 境 压 力 二 武 生态足迹理论将 自然 资本各项 目还 原和统一 到生 物生产性 面积概 念上来 , 折算成耕地 、 草地 、 林地 、 水域 、 化石能源用地 、 建筑用地 六大用 地类型, 通过系数转换计算 出某 区域人 口维持 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用地面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摘要】本文围绕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进行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论述了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然后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措施,包括政府引导与产业培育、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与减排措施、低碳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与社会共建。

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同时提出政策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为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对策研究;政府引导;产业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低碳城市建设;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地城市也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

作为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城市圈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已成为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对于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武汉城市圈作为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其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力对整个中部地区具有示范作用。

研究如何推动武汉城市圈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发展路径,对于加快整个中部地区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武汉城市圈作为中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其发展低碳经济也对于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是紧迫的和必要的,这不仅是对武汉城市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举措。

和将进一步阐述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在武汉城市圈内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深入分析武汉城市圈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解决方案和对策措施,为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武汉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武汉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3 促 进 低碳 发 展 的对 策 建 议

. j 景点有 天下第一楼黄鹤楼 、 万 年 的武汉 环境 空气质 量优 良天数 3 1 建 立 更 加 科 学 更 加 完 善 的 共计 24天 ,优 良率达到 8 %, 9 0 比 G P D 标准和政绩评价体 系 江第一 桥武汉 长江大桥 、 中国 叶 8天 , 2 0 J 是 0 0年 以来环 : 中湖东 湖 、佛 教圣地 归元 上年多 l 1 城


Mdm cy 现代城市 o i e t
得到 了省政府授予 尾气 排 放 污 染 严 重 。 4 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省级 增量大幅下降 , 20 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16 。 武 汉 市 “0 7年 度 主 要 污 染 物 减 5处
等的荣誉称号 。2 0 08 多集 中在城区 ,郊区较少 , 著 排优秀城市”
戈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现 状 汉
分 排放 了大 加科学完善 的 G P评价标准 和体 D 自 20 0 7年 l , 2月 武汉城市圈 不 少 , 布也 比较 分散 , 废气 、 废渣 , 污染严 系 , 更多的绿 色政绩 因素加入 到 将 t 为全 国资 源节 约型 和环境 友 量 的工业废水 、 尤其是一些 中小企业 由于资金 政绩评 价体 系 当中 ,比如 环境保 社会 建设 综合 配套改 革试 验 重 , 环保 设施 不到位 , 造成 的 污 护 , 环境 治理 , 这些 工作 可能产 生 Z , 来 湖北 省从实 际 出发 , 武 不 足 , 在
区湖泊 9 湖泊承雨殖 个。 位 于 北 纬 2 。 8 3 0, 9 5 ’ r 2 ’东 跨市、 ~

m 以上的有 6 个。在正常水位时 , 5 是能源 高效 利用 、清洁能 源开发 、 经 13 4 ’15 4 的武 汉 是 湖 北 k 2 1。 2~ 1。 ’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论文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论文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论文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武汉城市圈面临着不可忽视的低碳经济发展压力。

本论文旨在探讨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要实现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

目前,武汉城市圈的能源供应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煤炭和石油。

为了减少碳排放,应该逐步减少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

同时,也要鼓励推广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城市交通也是导致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人口密度增加和私家车数量增加,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因此,应该优化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

此外,还可以鼓励骑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的发展,并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和步行街,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和环保的出行方式。

第三,建筑行业也是武汉城市圈碳排放的重要领域。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筑面积的增加,建筑能耗也呈现上升趋势。

因此,应该加强建筑能耗监管,制定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并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此外,还可以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电、合理利用自然光线和雨水收集利用等,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政府应该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例如给予清洁能源企业税收减免和贷款支持,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

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和引导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综上所述,武汉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需要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交通体系、加强建筑节能和政府政策推动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环境和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第四,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

用低碳经济理念引领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

用低碳经济理念引领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
野 , 武汉 城市 圈 与鄂 西 生态 文化 旅游 圈 、 北长 江经 把 湖
名言心生疑惑—— ‘ ‘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人们居
住在 城市 是 为了生 活得 更美 好 ’ 如何 让 生活 更美好 ? 。 这一问题 , 提出了现代文明的困境与痛点: 危机与挑战 的 能源 与环境 , 经济 增长 与技 术进 步 的方式 与手段 , 对
实 , 阳能 、 太 风能 实现 能源 “ 自给 自足”, 能减 排 、 节 资源 循环 利用 , 护生 态 、 护环境 , 保 保 追求 安居 乐业 的永 久
范、 中心辐射作用 , 带动武汉城市圈加快发展, 武汉城市 圈 内其他 城市 应 当主 动对接 , 根据 自 特 色和优 势 , 身 准 确定位、 各有侧重 、 主动作 为, 发挥在改革试验中的共 同支撑作用。 同时 ,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各城市功能定 位, 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布局和双向合理转移, 促进城乡
体化 ; 对符 合资 源节 约和 环境 友好要 求 的产业 , 先 优 列 入本地 发展 规 划 , 格 限制高 污染 、 严 高排 放 、 高能 耗

家 园 , 当是我 们现 代人 追求 的 目 。 应 标 科学 和 现实告诉
我们 , 人类 已经不得不进入低碳经济时代 。 ‘ 低碳经济是 以低能源 、 低污染、 低排放为基础的经
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 ,以推进基础设
施、 产业 布局 、 区域市 场 、 乡建 设 、 城 环境 保护 与生 态建 设 “ 个一 体化”和 体制机 制创 新 为突 破 口 , 五 加强重 点 区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 , 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 、 城
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 起的重要 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开阔发展视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经济众说
党 政干 部 论 坛
为充足的土地 资源 。
持 力度 , 切实用好 重大科技成果转 化基金 、 产业专项
( ) 二 武汉城 市圈发展低碳 经济的劣势 扶持资金 、 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和创新投资引 武汉城市 圈的市场和制 度环境不 完善导致 圈内 导基金 , 发挥财政科技投人资金的作用 。 企业发展低碳 业 面临一些难题 。一是成本问题。 如 ( ) 整以“ 三 调 高碳 ” 主 的传 统 发 展 模 式 为


环境污染 已经和腐败 、 富差距一起 , 贫 跃升 为影 响社 会稳定 的重要诱因。 ( ) 二 资源禀赋颇为贫乏 资源禀赋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文资源禀赋 , 即 知识和资本 。 如法 国靠着其人文资源禀赋在发展核 电 上有着技术 、 资本优势 。 二是 自然资源禀赋 。 巴西水 如 资源丰 富在水力发 电上拥有优势 ; 欧洲 的风速 比较均 匀, 风力发 电经 济可行 。 武汉 城市圈既无 知识和 资本 优势 , 又缺乏必 要的 自然资源 , 是典型 的缺煤少 油乏 气重灾 区。 国内外能源和资源产品不断大幅涨价的 在 大环境下 , 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的现实 已经严重影 响了 经济增 长的稳定性 。 二、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 经济 的优劣势分析 低碳之路有可能演变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 。 保定和上海早在 2 0 年被世界 自然基金会选 中为低碳 08 城市试点 ,南昌在 20 年开始实施英国战略方案基金 09 设立的“ 低碳城市” 试点项 目。 这以后 中国相继有 10 0 多 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 目 , 标 武汉城市 圈作为国 家“ 两型社会” 试验区 , 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 ) 一 武汉城 市圈发展低碳 经济的优 势 武汉城市圈生态文明的条件和基础 比较好 , 在发 展低碳经济方面有着 自身独特的优势。 是政策 条件 一 和新能源产业基础 比较好 。 国家“ 两型社 会” 试验 区和 东湖国家 自主创新 示范区的建立 , 为武汉城 市圈发展 低碳 经济赢 得 了千载难逢 的机遇。 同时圈内高端服务 业、 高端制造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这 “ 高” 三 产业发展 已 久; 圈内农村太 阳能集热器 、 生物 能利用蔚然成风 ; 仙 桃、 潜江稻 草秸秆发 电 、 新洲利用废 物为原材 料种植 蘑菇 已成规模 。 二是人才科技优势 明显 。 武汉大学 、 华 中科 技大学 、 科院油料作 物研究所 、 农 武汉核 动力研 究所 、 电力设计 院等一批具有很强研发实力 的院 中南 校企 业云集于 此 , 人才优势 凸显 。 三是 具有足够 的发 展空 间。 低碳经济示范 区主要将在能源 、 建筑 、 交通运 输、 城市建设 等方面进行创新 研发 , 要足够 的土地 需 资源储 备 , 武汉 城市圈较单个 城市面积广 阔 , 拥有较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策略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策略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策略研究摘要: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部署,肩负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目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其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向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靠拢。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圈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低碳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武汉“1+8”城市圈,自2008年被正式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通过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认真做好配套设施建设,使圈内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

但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化、低碳化,对于目前的武汉城市圈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低碳化背景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伴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安全及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威胁相继出现,环境破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向“低碳经济”转型逐渐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3年)、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签署的《哥本哈根协议》(2009年)等均可表明,经济低碳化已经成为了全球共识,标志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预示着经济发展进程中一次巨大的革命。

在全球各国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低碳化路径。

国家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推进低碳城市试点。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11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再次强调:中国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武汉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武汉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武汉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对策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挑战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空前的重视。

可以说,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共识,已经不存在是否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城市是人口最为密集、资源最为紧缺的地方,世界各国都已经积极开展城市低碳经济,有的国家如丹麦在城市低碳发展上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我们国家也在加紧制定相关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改变当前日益恶劣的城市生存环境。

1、现状分析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势在必行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使我国许多现存矛盾得到解决和缓解,例如资源越发紧缺,自然灾害频发,污染严重,垃圾处理难,人们生活环境恶化,人民幸福感不强等等问题。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例如上海,杭州等。

这些敢为他人先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但我们还应看到更多的城市的发展观念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还不能与国家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

当然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也还存在着一些障碍。

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国家财富还处在积累阶段,企业生存还比较艰难,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负担还很沉重,思想觉悟也与我们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我们的法律法规还亟需完善等,但这些困难不应成为我们对城市低碳化工作停滞的借口,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国情,做到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发展,一步一步的发展,避免好大喜功,盲目推进。

那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只会产生更多更大的矛盾。

低碳经济就是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它关乎每一个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和内涵,然后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最后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在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这一技术经济特性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

因此,武汉城市圈应该以建设“两型”为契机,发展低碳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武汉城市圈应将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并将发展低碳经济。

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一)发展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对接,成为互相融合的发展体系。

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这为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面临转型。

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实施,意味着区域产业环境将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区域体化发展要求产业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产业而临生态转型。

2011年,武汉城市圈总人口为325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0.26%,二次产业结构比为11.52:44.57:43.91。

目前,就整个区域而言,第二产业仍居重要位置,产业比例严重失调。

二、武汉城市圈资源型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武 汉 城市 圈成 为 国家 “ 型社 会 ”建 设综 合 配 套 改革 试 验 区 两 的战 略实 施 ,意味着 区域产 业 环境 将 持续 发 生重 大 变 化 ; 区域 体
化发展要求产业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 ,产业而l 临生态转型 。2 1 0 1
年 ,武 汉 城市 圈 总人 口为 35 万 人 ,城 市化 水 平为 4 .6 20 0 %,二 次 2 产 业结 构 比为 l.2 45 :4 .l 目前 ,就 整 个 区域 而 言 ,第 1 :4 . 5 7 39 。 二 产业仍 居重要 位置 ,产 业 比例严重 失调 。
21 0 ・期 0年・月 下 1 8
学 理 现 代 衾等 术・ 论
武汉城市 圉发展低碳经济 的对策研 究
汪 成
( 汉工 业学 院经济 与管 理学院 武
湖北 武汉
402 3 0 3)
摘 要 :文章 首先 介 绍 了低 碳 经济 的相 关理 论和 内涵 ,然后 分析 了武 汉城 市 圈发 展低 碳 经济 的现状 ,最后从 政府 和 企业 的 角度 ,提 出了 武 汉城 市 圈发展 低碳 经济 的对策 和建议 。 关 键 词 :武汉城 市 圈 低 碳经 济 对策研 究
员 的理 解 ,称 呼 由一 开始 的领 导 (ed r 1a e ),领 导一 切 ,高 层 就
是 指挥命令 底层 的员工 ( 操作 系统 的子单元 );到后来经理人
( n gr maae ),经 管一 切 ;到 现 在 的协 调人 ( oriao ),把 人 codntr 力 、物力 、财力 分 配好 ,使 员 工 更好 地 完成 自己 的本 职 工作 ,从 而 达到 组 织 自身 的 目标 。企 业 最 大 的 目标 就 是 维 持 生 存 ,保 证

武汉建设低碳城市实现绿色发展

武汉建设低碳城市实现绿色发展

武汉建设低碳城市实现绿色发展张梦;王筝【摘要】<正>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6月28日,首届中欧低碳城市会议在汉开幕,来自中国和欧盟24个城市的专家学者等齐聚武汉,商讨"低碳发展秘籍"。

此次会议是为了落实中国和欧盟去年6月发表的《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声【期刊名称】《湖北画报:上旬》【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低碳城市;国际大都市;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人与自然;碳市场;总量控制【作者】张梦;王筝【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6月28日,首届中欧低碳城市会议在汉开幕,来自中国和欧盟24个城市的专家学者等齐聚武汉,商讨“低碳发展秘籍”。

此次会议是为了落实中国和欧盟去年6月发表的《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旨在促进中欧关于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政策规划等方面的相互交流。

在会议现场,与会专家们探讨了低碳城市转型、低碳建筑等低碳发展经验,交流了碳资产管理和碳减排思路。

会议还达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共识,并发布了“全国碳市场建设行业领袖宣言”(“武汉宣言”)。

首届中欧低碳城市会议之所以会选择在武汉召开,主要是看中武汉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决心和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1-022-01
摘要结合低碳经济理论内涵,对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低碳模式
一、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全部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
产力的地域空间,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产足迹。

利用生态足迹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
内和是否具有生态安全性。

2.“脱钩”理论。

“脱钩”理论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

3.“过山车”理论。

根据格鲁斯曼和克鲁格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关系: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 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
“倒u型”的曲线。

即: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

上述思想内涵与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低碳经济的前提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将碳排控制在最低点。

二、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1.“两型社会”建设背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将人类活动规制在环境容量之内,减少污染产生量,实现排放无害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这为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

2.产业面临转型。

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实施,意味着区域产业环境将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产业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产业面临生态转型。

2007年,武汉城市圈总人口为3134.84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8.2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52:44.57:43.91;目前,就整个区域而言,第二产业仍居重要位置,产业比例严重失调。

三、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1.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5.81×104平方公里,不到湖北省面积的1/3,却集中了全省1/2的人口和超过60%的生产总值,见表1,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根据刘嵘等提出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涉及社会、经济、生态
环境、技术、生活等多方面,其中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是gdp。

目前,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的有co2排放量、工业能源消费比重和植被覆盖率等。

武汉城市圈碳排放正努力控制。

据统计,2006年武汉城市圈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044838辆,2007年909784辆,2008年为861691辆。

能源利用结构可以从一、二、三产业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来分析。

2.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模式构建。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

在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通过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区域创新节点改善能源结构,实施碳源控制;通过产业生态转型的方式,建立产业链,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集群优势,以改良生产方式以减少碳过程中碳汇量;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力量,约束人们生活方式的高碳化消费,共同创造文明节约的生活氛围。

见图1。

四、结语
武汉城市圈作为一个地域空间体系和城市经济联合体,具备低碳经济实践的基本条件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中外能
源.2009(1):17-21.
[2]吴雄.浅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路径.现代经济信息.20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