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专升本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完整]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一)绪论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任务是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变化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疾病概论1.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2.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3.疾病: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因:指能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5.诱因:指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6.康复: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两种。
完全康复主要是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7.死亡: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是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8.脑死亡: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低于130 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 mmol/L,称为低渗性脱水,也可称为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2.水中毒:指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低于130 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 mmol/L,但机体内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3.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高于150 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310 mmol/L,称为高渗性脱水,又称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是钠、水成比例丢失,血清Na’浓度为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为280~310 mmol/L 的一种水、钠代谢紊乱。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基本介绍:简要说明病理生理学以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等为基础。
病理生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的代谢和机能变化,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是医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病理生理学是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
发展简史在整个医学的漫长发展史中,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是科学发展和实践需要的必然产物。
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开始认识到,仅仅用临床观察和尸体解剖的方法,还不足以使人们对疾病的本质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于是有人开始在动物身上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疾病时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为以后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一般自然科学和医学基础科学的飞跃发展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广泛采用,病理生理学也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使人们对许多医学基础理论问题和许多疾病机制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而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这些新成就又迅速应用于临床实践,使临床医学也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在教学方面,第一个独立的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俄国的一个医学院成立的。
在苏联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些东欧国家,病理生理学在医学院校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同时还开设一些实验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医学院校也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但是,其内容基本上限于内科学的范围,而且一般是由内科教授对学过内科学的后期学生讲解的。
目前,在西方国家,虽然也进行大量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工作,也有不少病理生理学的大型参考书和专著,但是在医学院校中,并未普遍开设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
有关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是在各有关的基础和临床课程中讲授的。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的分解代谢。 28.碱剩余(base excess, BE)指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 pH7.40 时所需的酸或碱的量。 29.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30.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指细胞外液 H+增加或 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 HCO3—减少、pH 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31.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CO2 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 H2CO3 浓度升高、pH 呈降 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32.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 指细胞外液碱增加或 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 HCO3—增多、pH 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33.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 H2CO3 浓度原发性减少、pH 呈升高趋势为 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34.发热(fever)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解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 正常体温 0.5℃时。 35.过热(hyperthermia)体温调节失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被动性体温升高。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 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 36.致热原(pyrogen)指具有致热性或含致热成分,并在体内能以一定方式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反应的物质。 37.发热激活物 能直接或间接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各种物质,称为发 热激活物。 38.内生致热原(EP)产 EP 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39.寒战 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由于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所以不表现外功,肢体不发生伸屈运动, 但产热率较高,代谢增加。 40.高峰期或高热稽留期(fastigium)当体温升高到调定点的新水平时,便不再继续上升,而是在这个与新 调定点相适应的高水平上波动。 41.热限(hyperthermic ceiling 或 febrile limit)体内存在有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等发热抑制物, 限制自我发热,因此发热时的体温升高极少超过 41℃,即使大大增加致热原的剂量也难越此热限。 42.下丘脑终板血管区(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OVLT)紧靠 POAH,是血脑屏障的薄弱部 位,EP 可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43.缺氧(hypoxia)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44.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血氧分压为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产生的张力。动脉血氧分压 正常值为 100mmHg,主要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功能。静脉血氧分压为 40mmHg,主要取决于组织 摄氧和用氧的能力。 45.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CO2max)为 100ml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携氧量, 取决于 Hb 的质和量。 46.氧含量(oxygen content, CO2)为 100ml 血液的实际携氧量,包括结合于 Hb 中的氧和溶解于血浆中的氧 量,主要指前者。主要取决于血氧分压和血氧容量。 47.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O2)Hb 与氧结合的百分数,主要取决于血氧分压,两者关系可用氧合 Hb 解离曲线表示。 48.动–静脉氧差(A-V dO2)动脉血氧含量与静脉血氧含量的差值,反映组织的摄氧能力,正常时约为 5ml/dl 49.P50 是反映 Hb 与氧亲和力的指标,指 Hb 氧饱和度为 50%时的氧分压。 50.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 51.大气性缺氧(atmospheric hypoxia)在高原、高空、通风不良的矿井或坑道,由于吸入气中的氧分压降 低,导致肺泡气 PAO2 降低,氧从血液向组织弥散速度减慢,组织氧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缺氧。 52.紫绀(cyanosis)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 5g/dl 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1、健康( health )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 infirmity ),而且应该是躯体、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所处的一种完好( complete well-being )状态。
2、基本病理过程:简称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中都可以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如发热、水肿等。
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病理过程,不同的疾病可以有相同的病理过程。
3、疾病( disease )是指机体在一定原因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是一门侧重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
5、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 etiology agents ),是指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
6、脑死亡( brain death )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地功能丧失,使得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有:① 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 ② 呼吸停止,人工呼吸 15 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③ 瞳孔散大及固定; ④ 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消失; ⑤ 脑电波消失; ⑥ 脑血液循环完全 停止。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习题:名词解释1.体液:机体中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大多以水为溶剂形成的溶液称为体液。
2.电解质:体液中的各种无机盐,一些低分子有机物以离子状态溶于体液中。
3.跨细胞液(第三间隙液):胃肠液、汗液、尿液、脑脊液、关节囊液等属细胞外液的特殊部分,形成过程中需消耗能量,约占体重的2%。
4.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蛋白质所产生的渗透压。
5.晶体渗透压: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物质即晶体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
6.高钠血症:血清钠浓度高于145mmol/L。
7.低钠血症:血清钠浓度低于135mmol/L。
8.脱水: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9.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大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大于310mmol/L,即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高钠血症。
病理生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4、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5、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它是决定疾病特异性的。
7、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8、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9、危险因素: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的因素。
10、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11、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消失或停止,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13、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减少。
14、水中毒: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15、等渗性脱水: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6、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17、低钾血症:血清K+浓度低于3.5 mmol/L。
18、高钾血症:血清K+浓度高于5.5mmol/L。
19、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的现象。
20、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的现象。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的科学2.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全脑机能永久性丧失,即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3.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指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4.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因素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5.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加强病因的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又称高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7.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又称低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280mmol/L,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
8.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故称水中毒。
9.水肿(edema):是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一种常见病理过程。
10.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量与未测定的阳离子量的差值。
10.缺氧(hypoxia):凡因氧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1.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物理溶解的O2 产生的张力(氧张力)12.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为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的变化。
2. 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 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 健康(health) :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5.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 病因: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
7. 完全康复(rehabilitation) :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8. 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9. 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0. 脑死亡(brain death) :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11.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
12.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
13. 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温医专升本病理名解、简答题
第一、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体积缩小或伴有细胞数目的减少。
2.肥大(hypertrophy):细胞和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多(增生),即肥大与增生并存。
包括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
肥大与萎缩相对应。
3.增生(hyperplasia):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主要发生于上皮组织,亦可见于间叶组织。
5.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及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而引起的细胞或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可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6. 虎斑心(tigerd-effect heart):心肌脂肪变性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严重贫血所致的心肌脂肪变,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虎斑心。
7. 再生(regeneration):指由损伤部位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完成的修复。
如能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性再生,否则为不完全再生。
8.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是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等有形成分组成。
肉眼上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9. 瘢痕(scar):是指肉芽组织成熟转变而来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表现为纤维细胞稀少,小血管减少消失。
肉眼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韧并缺乏弹性。
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
是指致病因素使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多,又称为细胞水肿。
气球样变: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病生名词解释 温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ˌpæθəˈlɔdʒik ˈprəuse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disease):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7.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8.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10.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11.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是指研究疾病产生与发展的本质特征、机制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与生物学和医学相关的领域。
2. 病理学(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演变、诊断、预后及预防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3. 生理学(Physiology):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及其调节机制的功能活动、相互关系和整体功能的一门学科。
4. 机能障碍(Dysfunction):机能障碍是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应有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或者发挥异常的状态。
5. 病因(Etiology):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各种内因和外因。
6. 生理病理(Physiopathology):生理病理是指正常生理条件下某种机能的失调状态。
7. 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s):疾病所引起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生化学改变。
8. 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免疫病理学是指研究机体对病原体、自身组织或异位物质等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学科。
9.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因缺血引起的组织或器官损伤,在再灌注后加重或恶化的伤害过程。
10.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氧化应激是指氧化代谢和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自由基、氧化物和抗氧化剂之间的失衡状态。
11. 炎症(Inflammation):炎症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物反应,包括血管扩张、渗出、炎症细胞浸润、组织修复等过程。
12. 组织修复(Tissue repair):组织修复是指在组织损伤后,机体通过不同机制的反应来恢复损伤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13. 管腔阻塞(Luminal obstruction):管腔阻塞是指管腔内存在一种物质,阻碍了管腔的正常通畅,导致组织器官营养不良或坏死等病理生理现象的发生。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如水肿,缺氧,休克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炎症;细胞增值和凋亡障碍等。
)3、健康(health):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即健康包含强壮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状态。
4、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病因作用下,因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可使机体发生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表现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5、死亡(death):目前一般认为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是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6、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一旦出现脑死亡,就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
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7、病因(cause of a disease):又称原因或致病因素,是指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的因素。
8、条件(condition):是指在原因作用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它们本身不能引起疾病,但能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可直接作用于机体,或者促进或者阻碍疾病的发生。
其中的促进因素就是诱因。
9、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原因存在的情况下,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诱因也是疾病发生的一种条件。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是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素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理论科学。
4.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5.病因: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6.完全康复:是指致病因索已经消除或不起作用,疾病时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7.不完全康复:是指病因造成的损伤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基本病理变化没有完全消失,机体主要通过代偿活动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8.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9.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的丧失。
10.pH: 体液中H"的负对数值,反映体液酸碱度的指标。
11.PaCO2: 血浆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12.SB:全血标本在标准状态下测得的HCO;含量。
13. AB:隔绝空气的血标本,在实际状态下测得的HCO;含量,是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14. 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差值。
15. 酸碱平衡紊乱:某些病理情况下,可引起机体酸、碱超负荷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稳态破坏,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16.代谢性酸中毒:由于体内酸性物质产生过多或直接丢失HCO;,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7.呼吸性酸中毒:因CO2排出障碍或CO2吸入过多,引起的以d血浆[H2CO]原发性增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称为呼吸性酸中毒。
18.代谢性碱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9.发热:是指人类和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因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以调节性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得规律与机制得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与代谢得变化。
2.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得、共同得、成套得功能、代谢与结构得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得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就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得医学、4.健康(health):不仅就是没有疾病与病痛,而且就是躯体上、精神上与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5.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得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得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指作用于机体得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得因素。
7.完全康复(rehabilitation):指疾病时所发生得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得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8.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得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9.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得功能永久停止。
10.脑死亡(brain death):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得标准。
11.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得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2.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与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3.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就是小儿,从皮肤蒸发得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14.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与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15.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温医专升本病理学名词解释
Barrett 食管:指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含有杯状细胞的柱状上皮所替代。
化生呈弥漫性,可视为一种癌前病变。
Burkitt 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类型,原发部位最常见于颌面部和胃肠道。
瘤细胞呈滤泡中心母细胞分化,瘤组织常呈“星空”图像。
病因学上与EB 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临床上分非洲地区性,散发性和HIV 相关性三种类型,均高度恶性。
Krukenberg 瘤 :胃肠道黏液癌侵及浆膜后可种植到卵巢,这种特殊类型的卵巢转移性肿瘤称Krukenberg 瘤。
Krukenberg 瘤不一定都是种植性转移,也可通过淋巴道和血道转移形成。
A 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B 变性:细胞及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而引起的细胞或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可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槟榔肝:右心衰竭引起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坏死、崩解,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发生脂肪变性。
肉眼见肝切面出现红黄相间的似槟榔样的条纹故称之为槟榔肝。
病理性钙化:正常机体内,在骨和牙齿以外的其他组织内有固体钙盐的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可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D 大叶性肺炎:指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累及整个肺叶或肺叶大部分的急性弥漫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临床表现为高热、恶寒、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等。
动脉瘤:是指动脉壁因局部病变变薄而向外膨出所形成的永久性的局限性异常扩张。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弹力型动脉和弹力肌型动脉。
病变特征是血浆内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浸润和沉积于大、中动脉内膜,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动脉变硬心、脑、肾等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贫血性梗死等病变。
毒性甲状腺肿:又称突眼性甲状腺肿。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所导致的一组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41.血氧容量(CO2max):指在38℃、氧分压为150mmHg、二氧化碳分压为40mmHg的条件下,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最大携氧量称为血氧容量,取决于Hb的质和量。
42.血氧含量(CO2):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量,包括结合于Hb中的氧和溶解于血浆中的氧量,主要取决于血氧分压和血氧容量。
8.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9.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0.脑死亡(brain death):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11.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35.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又称等张性缺氧。
36.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称为循环性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43.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O2):指Hb实际结合的氧和最大结合的氧的百分比,取决于氧分压。
44.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O2-CvO2):反映组织的摄氧能力,正常值约为5ml/dl。
45.P50:指Hb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是反映Hb与氧亲和力的指标,正常值为26-27mmHg。
温医专升本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电压门控通道:指的是通道的开放与关闭与通道所在部位的膜两侧的跨膜电位改变有关,当膜电位改变时,可引起通道蛋白的构型发生改变,而使通道开放或关闭。
2.跨膜信号转导:即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受体或离子通道的作用而激活或抑制细胞功能的过程,即信号从细胞外转入细胞内的过程。
3.去极化:即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受体或离子通道的作用而激活或抑制细胞功能的过程,即信号从细胞外转入细胞内的过程。
4.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
5.电化学驱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它们的代数和称电化学驱动力。
6.K+平衡电位: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是K+外流引起的,是K+的平衡电位。
7.阈电位:足够的强度使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
8.量子释放:每个突触小泡中储存的神经递质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释放时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9.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0. 心指数::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的比值,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心指数。
11. 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力调节心脏泵血,心肌细胞初长度不变。
12.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细胞长度调节心脏泵血,心肌细胞初长度改变。
13. 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的情况下,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称为心肌的收缩能力。
14. 心室功能曲线:以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充盈压为横坐标,博出量(或博出功)为纵坐标,将两者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心室功能曲线。
15. 钙触发钙释放:在心肌,肌膜的去极化则引起L型钙通道激活而出现少量Ca+内流,进入胞质的Ca+与JSR膜中的钙释放通道开放,即钙触发钙释放。
16.慢反应细胞:心脏去极化慢,传导速度慢的细胞,如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细胞属于慢反应细胞。
17.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压的平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标准碳酸氢盐:是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PaCO2 为40mmHg,温度38C,血红
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测得的血浆中HCO3- 量。
正常范围是22-27mmol/L,平均为24 mmol/L。
2.肠源性青紫: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时,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还可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而使患者皮肤和黏膜呈咖啡色或类似发绀,称为肠源性青紫。
3.低钠血症:是指血清Na+浓度﹤130mmol/L,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容量的改变,
是临床上常见的水、钠代谢紊乱。
4.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指在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
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5.发绀: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可使皮肤、粘膜出现青
紫色,则称为发绀。
6.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时,
就称之为发热。
7.反常性碱性尿:酸中毒时尿液一般呈酸性,但在高血钾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亦
见于肾小管性酸中毒)时,远曲小管上皮Na+-K+ 交换增强,导致肾泌H+ 减少,尿液呈碱性,故称之为反常性碱中毒。
8.肝功能不全:种致肝损伤因素使肝细胞发生严重损害,使其代谢、分泌、合成、
解毒、免疫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引起明显的物质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胆汁的形成和排泄障碍及出血倾向等肝功能异常改变,称为肝功能不全。
9.肝性脑病:继发于严重肝病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
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10.高钾血症:是指血清K+浓度超过5.5mmol/L。
11.功能性分流: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导致部分肺泡通气严重不足,但血流
量未相应减少,VA/Q比值下降,造成流经该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便掺入动脉血中,称为静脉血掺杂,因为如同动-静脉短路,故称功能性分流。
12.过热: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
能异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13.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障碍,导致PaO2降低至小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
PaCO2增高至大于50mmHg的病理过程。
14.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
的病理变化。
15.急性期蛋白: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可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
度迅速升高,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
属分泌型蛋白质。
16.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homeostasis)紊乱而发生的异常
生命活动过程。
17.碱剩余:指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7.40时所需的酸或碱的量
(mm/L )。
18.离心性心肌肥大:指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容量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持续增
加,导致心肌肌节串联性增生,心肌纤维长度增加,心腔扩张。
19.裂体细胞:在DIC出现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涂片中出现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
红细胞,其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裂体细胞或红细胞碎片。
裂体细胞脆性高,容易发生溶血。
20.慢性肾功能不全:由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使肾单位进行性地破坏,以致残存的有
功能肾单位不足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进而发生泌尿功能障碍和内环境紊乱,包括代谢废物和毒性物质的滞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
2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
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的一个病理过程。
22.内生致热原: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
物质,称之为内生致热原。
23.全身适应综合征:由各种有害因素引起,以神经内分泌变化为主要特征,具有一
定适应代偿意义,并导致机体多方面紊乱与损害的过程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分为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期。
24.缺血-再灌注损伤:部分患者或动物缺血后恢复血液再灌注,不仅没使组织和器官
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引起的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5.缺氧: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以致机体发生机能代谢甚至
形态结构异常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6.热休克蛋白:指应激反应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在
细胞内发挥作用,属非分泌型蛋白。
27.肾性骨营养不良: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所伴随的一种代谢性骨病,又称肾性骨病。
包括儿童的肾性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等。
其发病主要与CFR时高磷、低钙、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1,25-(OH)2VD3形成减少以及酸中毒等因素有关。
28.水肿:过多的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称为水肿。
29.完全康复: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30.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DIC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
血。
在DIC早期,由于微血管腔内存在纤维蛋白丝形成的细网,当血流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可粘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由于血流不断冲击,可引起红细胞破裂。
因此在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到裂体细胞。
除上述机械作用外,某些DIC的病因(如内毒素等)也有可能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使其容易破碎,也是形成裂体细胞的原因之一。
31.限制性通气不足:指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常见原因有呼
吸肌活动障碍、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或气胸等。
32.向心性心肌肥大:指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压力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增
加,导致心肌肌节并联性增生,心肌纤维增粗,室壁增厚
33.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
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34.休克:多病因、多发病环节、有多种体液因子参与,以机体循环系统,尤其是微
循环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复杂的全身调节紊乱性病理过程。
35.血氧含量:是指100毫升血液内所含的氧毫升数,包括实际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
和溶解在血浆内的氧。
正常动脉血氧含量约19.3毫升%,混合静脉血氧含量约12毫升%。
36.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37.应激: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38.诱因:能够通过作用于病因或机体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39.自由基: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
的总称。
25、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