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苏教版高二语文短篇小说选读春风沉醉的晚上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 ①.内容上,“我”是挣扎于社会边缘的落魄苦闷的知 识分子,多少带有作者的影子; • ②.结构上,“我”在作品中既是人生世相的观察者, 也是小说情节的参与者,同时还是一个自我精神的剖析 者。 • ③.主题上,真实自然讲述自我生存状态,“我”是缩 影,让读者认识到无数被时代抛弃的知识分子的痛苦和 无奈。 • ④.手法上,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相叠加。陈二妹的在 “我”的视野、情感态度和心理反应之下更形象丰满逼 真。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七日,郁达夫出生于 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知识分子家 庭。清宣统二年(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一同考 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 等校学习。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浙大预科,因 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赴日本留 学。1917年十一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留学期间, 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以俄、德小说居多。 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组 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小说创作, 1921 年十月十五日,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 国内文坛。
• 1922年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毕业,获得经济学学士 学位。同年郁达夫回,在安庆法政专校(安庆一中)教 授英语,1923年,辞职,出任北大讲师,讲授统计学。 1924年,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为期亦仅一年。 1926年,任教于中山大学文学院,年底辞职,返回上海 后,郁达夫开始主持创造社出版工作,1928年),郁达 夫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郁达夫为发起 人之一,但不久即退出,同年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 仅四个月。1938年,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郁达 夫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由于汉奸告密,日本 宪兵开始全面调查郁达夫,并准备对郁达夫在内的南下 文化界人士实施大屠杀。身处险境的郁达夫安排胡愈之 等人先行离开印尼。六月,郁达夫流亡至苏门答腊西部 市镇巴爷公务,在当地华人协助下开设酒厂谋生。1945 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5.题目的作用和好处? • ①.充满诗意的美感,激发读者的兴趣。(以柔美的浪 漫的诗意,向读者释放着魅惑的气息) • ②.是小说情节开展的重要背景(推动情节发展), “我”和陈二妹的几次相见,特别是最后开诚布公地 交流,都是在这样的夜晚;“我”为摆脱神经衰弱的 疾患外出散步,从而逐渐恢复健康,却招致陈二妹误 解,也是在这样的夜晚。 • ③.用诗意的环境,反衬出“我”和陈二妹这样挣扎于 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并不诗意的生存环境。也是对于陈
•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 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 露骨的自我表现。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 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 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 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 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 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 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 者的倾向。
二妹用温暖的人性之光照亮“我”灰暗人 生的极好烘托和比喻。
思考1
• 1.梳理“我”与陈二妹的交往的四个阶段 及其表达的思想 • 2.分析“我”与陈二妹形象性格的异同
1.梳理“我”与陈二妹的交往的四个阶段及其表达的思 想 • ①.疑惧和戒备 • ②.依赖、同情 • ③.怀疑“我”晚上与小偷混在一起 • ④.了解真相后,向“我”道歉 友谊加深 • 交往的过程,展示了:陈二妹善良、正直、诚恳的美好 心灵,反抗压迫的倔强意志;知识分子对前途无可把握 的哀怨。 • 共同反映“我们”同处困境却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的向 上追求。格调“哀而不伤”(哀怨的格调中透着健康明 朗)。
• 早期: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 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 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 喊的激进的理论。 • 中期:1933年-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 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 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 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 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 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 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 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 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 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
• ②.那尸体似的沉沉盖在天空的云层,似乎是当 时那个黑暗社会的象征,那位烟厂的品德高尚、 性格纯洁的女工,似乎像那“云层深处”露出来 的一点亮点“星”。对自然景物的迷恋是郁达夫 自小形成的天性,他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物描 写当中,他笔下的景物充满浓郁的诗意,使人产 生丰富的联想,小说结尾处的那段景物描写如同 幽怨的古典诗的意境,能深深冲激读者的心灵。 读了之后,能使人回味整个作品的内容。
学习目标
• 1.概ຫໍສະໝຸດ Baidu故事情节 • 2.分析人物形象 • 3.第一人称的好处
•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 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 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一位为抗日救 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 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 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民国 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 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思考2
• 结尾环境描写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内 涵 • 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 题目的作用和好处?
3.结尾环境描写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 ①自然景物描写的基调是感伤的,洋楼里那几盏红绿 的电灯,带来哀调的清脆的歌音,天空灰白的尸体似 的薄云,云层深处那时隐时现的一两点孤独的星,蕴 藏着无限哀怨,“以我观物,物借著我之色彩”,这 里深夜景物的描写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 客观景物是作者主观情绪的外化而已,作者那浓浓的 哀愁找到了客观的对应物。暗示出阴冷的社会氛围, 也暗示了“我”对前途命运不能把握的无限哀怨。作 者的情绪与景物完全融在一起了。但这感伤不单单为 个人的不幸而发,而是对美好事物的同情,对黑暗社 会的控诉。消极情绪里包含了积极的因素,这正是郁 达夫景物描写的深沉所在。
2.分析“我”与陈二妹形象性格的异同 • 同:陈二妹是个善良、纯真的女工形象,她对“我”, 从生活、道德等方面给与深切的关系和爱护;作品中 “我”是个有学问、富于同情心的穷知识分子,“我” 对这个孤苦伶仃然而淳朴、真诚的劳动者,充满着同 情与感激。他们都是受苦人,他们的心灵都是善良、 美好的。
• 不同:陈二妹面对苦难深重,坚忍不拔,有着朴素的 反抗精神,她对侮辱与剥削她的资本家和管理人员怀 着满腔的仇恨。而“我”在潦倒落魄的情况下,意志 软弱,浑浑噩噩,颓废,消极,悲观,感情忧伤,只 有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走到街上去散步,以排解 愁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