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传播学重点知识复习
传播学原理复习题
传播学原理复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媒介接近权。
1967年,美国学者J.A.巴隆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个方面是“反论权”,第二个报道是“意见广告”,第三个方面是必须开设允许受众自主参与的“开放频道”的附加条件。
2、决定流言(rumor)流通量的要素。
留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某证据的暧昧性3、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耐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的功能概括: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拉扎斯菲尔德和徳和莫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4、传播学的奠基人。
拉斯韦尔为宣传下定义:宣传就是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群体态度。
总结了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传播的要素——五“w”定理: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该要素勾勒出传播学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出版《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卢因研究群体传播问题,提出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
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即说服效果实验。
拉扎斯菲尔德开创了传播学的经验性研究施拉姆创立传播学科5、传媒的所有制。
西方的公共媒介,私营媒介。
中国的国有媒介。
6、拟态环境。
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传播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基础绪论传播学概说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传播学才应运而生,因为这时传播学的诞生才有了水到渠成的条件。
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结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飞速发展并且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科学,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这样,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科学认识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
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传播功能的高度重视。
学科背景与媒介背景的结合,就顺理成章的催生出了传播学。
但传播学的诞生地是美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媒介等方面的条件使传播学应运而生。
政治因素:美国政治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总统大选,而选票直接关系一个人的政治命运,那么,准确地把握公众心理、有效的运用传播技巧、深入的了解媒介的特性,从而进行富有成效的传播,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就是在研究大选中传播活动时归纳总结出来的,美国的政治家都通过媒介来引导舆论。
经济因素:美国经济属于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也是传播学产生的根本条件。
为争夺市场,美国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注重质量的同时注重广告宣传。
这样就产生了公关部、广告部,进而需要公关学、广告学理论来指导传播行为,公关学、广告学又直接或间接推动了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军事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霍夫兰在“二战”中对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为传播学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媒介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上,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
它的报纸的发行书、电视机的普及率等指标,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美国20世纪大众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则为传播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事实: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编著的《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5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此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1、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2、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
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甚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某种)变化。
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
3、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5、潜网——美国布里德提出的。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6、魔弹论——又可称为“皮下注射论”,指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7、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0、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征的千差万别。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大众传播-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 )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
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
它们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传播学复习资料(简洁重点版) - 2012
必修课《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班级:营销09C 教师:姬相轩标红部分为重点内容,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名词解释:传播学;信息社会;符号;能指和所指;象征性社会互动;大众传播;拟态环境;“把关人”;意见领袖;文化帝国主义;“传播流”;“沉默的螺旋”简答题:传播的分类有哪些?人类语言的特性有哪些?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是什么?对基模理论如何认识?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如何理解?浅析“议程设置理论”?如何认识新闻框架及框架效果?“知沟理论”与其反命题是什么?媒介素养包括哪些内容?一、传播的定义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与信息控制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组成的,这不光是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也是国际上流行多年的一种观点。
传播学考察的是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具有与其它信息不具备的特殊性质。
三、传播的特点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何为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五、传播的分类⏹非人类传播① 自然传播;② 植物传播;③ 动物传播。
传播学复习
1.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
工业革命以后,现代社会以来,由于电子媒介普及,人类过分依赖于电子媒介,例如手机、电视。
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①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就是是建立在"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
2.上限效果:1977年由艾蒂玛、克莱因提出,他们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下来。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只是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3.第三人称效果: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戴维森教授在《公关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的论文,正式提出了第三人称效果理论。
第三人效果理论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上的影响与在个人层面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的影响大。
换句话说,就是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的影响大,对自己的影响小。
4.媒介帝国主义:也称“文化帝国主义”。
美国学者席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代表学者,在1976年出版的《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他为这个概念做出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他有三个特点:①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那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的。
5.符号: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食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阶段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列文认为人类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类也是如此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传播学诞生的社会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关于战时的宣传经济发展的需要政治选举的需要多种学科的发展香农:信息科学的领军人“信息论”之父威纳:控制论之父,提出“反馈的概念(可帮助传播理解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度)传播学的五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家。
5W的创始人。
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传播的基本过程(5W)理论who what which channel to whom what effect 开辟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拉斯韦尔的贡献:揭示传播的基本过程,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对形成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有着重要的影响。
2,库尔特·卢因(勒温)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是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
主要从事:“群体动力学”的研究,即群体与个人的关系,传播媒介怎样影响群体。
《解决社会矛盾》、《人格动力论》、《拓扑心理学原理》勒温的贡献:提出了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开启了我们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研究的关注。
理论:第一把关人:记者(需要考虑:新闻价值、媒体立场、受众影响、政党主流价值观、个人的专业素养)第二把关人:编辑。
业务把关,查看新闻真实度,是否违背主流价值观。
第三把关人:受众。
3,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家,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为基地,成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研究范围从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扩展到对政治影响的研究。
《人民的选择》、《传播研究》《个人的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受众贡献:较深入的探讨了传播的效果,提出两级传播理论。
其理论假设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霍夫兰美国实验家。
二战在耶鲁大学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研究”的研究,被称为“耶鲁计划”。
《大众传播实验报告》、《传播与说服》贡献: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其研究方法是“控制实验法”。
大学传播学概论重点
绪论:1.传播是什么?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传播是把资讯,意见,经验,态度,从一个人传输给另一人。
传播是社会的基础2.传播与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是信息发布的渠道2.传播学起源传播学是一门有着漫长过去、短暂历史的学科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最早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于四五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
3.传播四大先驱拉斯韦尔(政治学家传播三功能,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卢因(心理学家,把关人,研究方法:实验)拉扎斯菲尔德(数学家,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研究方法:统计调查,)霍夫兰(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方法:实验法)4.施拉姆集大成者《传播学概论》又译《人.信息.媒介》贡献:1、确立学科2、培养学生3、大批著作4、前哨研究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是载体,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能指和所指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即符形如:人、h u m a n、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辞典义和引申义)、思想。
即符意3.符号类型(知道)图像符号:是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征符号对象的信号: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因果性必然联系象征符:与指示对象联系是任意的、人为约定的4.意义的定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客观事物+人的意识,外部世界是意义形成的基础人意识的参与意义可以物化:符号5.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义与暗示义内涵义与外延义指示义与区别义精确义与模糊义第四章1.传播过程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2.传播的过程模式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5W传播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有利于分析政治宣传《德意志的宣传》单向度谁传播者控制分析说什么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对谁接收(受众)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1966年)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模式(1954年)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3.人际传播模式:人(传播者+接受者):既是信源,又是信宿意义:这一模式意味着与传统直线型/单向传播模式的绝然决裂,突出信息反馈,双方互动、交流第五章1.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大一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大一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现象和过程,研究人类如何创造、传播和接受信息的学科。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成立的传播学还是在20世纪初。
传播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传播暗示阶段(20世纪初),传播双方协商阶段(20世纪中叶),传播行为与效果研究阶段(20世纪后期至今)。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现象和过程,包括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播活动和传播效果等。
4.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和传播研究方法等。
传播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如传播模型、传播过程和传播影响等;传播效果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态度变化、行为转变和社会变革等;传播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如何进行科学的传播研究,如调查、实验和观察等。
5.传播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传播学涵盖了多个分支学科,如传媒学、广告学、公关学、新闻学等。
传媒学主要研究传媒行业和传媒产品,如新闻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广告学主要研究广告活动和广告效果,如广告创意、媒体选择和目标受众等;公关学主要研究公关活动和公关效果,如形象管理、舆情应对和社会责任等;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如新闻价值、新闻伦理和新闻报道方式等。
6.传播学的应用领域: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如政治传播、企业传播、社会传播和健康传播等。
政治传播主要指政治信息的传播和影响,如选举宣传、政府宣传和政策解读等;企业传播主要指企业形象的传播和管理,如品牌建设、危机公关和员工沟通等;社会传播主要指社会问题的传播和解决,如环境保护、扶贫宣传和性别平等等;健康传播主要指健康信息的传播和宣传,如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等。
7.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传播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断演变和发展。
传播学部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传媒大学传播学重点知
- 关键概念-·传播·信息·反馈·符号·讯息·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把关人·媒介·受众·舆论领袖·中介因素·模式·宣传·易读性·舆论·假环境·刻板印象·霸权·媒介接近权·媒介集团·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工业- 重要理论-·五W模式·报刊的四种理论·媒介选择或然率公式·枪弹论·宣传的七种技巧·态度劝服理论·两级传播论·议程设置论·创新扩散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教养理论(涵化理论) ·知识沟假说·“沉默的螺旋”·第三者效果一、关键概念1、传播:Communication---信息的流动过程。
2、信息:Information---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3、反馈:Feedback---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4、符号:Sign---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5、讯息:Message---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6、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7、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地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三)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社会研究方法三个层次: 方法论、研究方式、技术 2、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哲学思辩、历史求证、法律判别 定量分析———实地调查、控制试验、内容分析
二、传播的主要类型 传播 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非社会传播 内向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国际传播) (网络传播)
2、传播者 施控——把关理论研究、潜网理论等 受控—— 制度上的各种控制:政治、经济、 受众、自律
(二)传播者概念
信息的发出者。
不仅指单个的人,还指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和机构。
(三)传播者任务、权利 任务: 搜集信息 选择信息 加工、制作信息 控制传播内容和过程 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权利: 采访权 报道权 批评权 保密权 安全权
1、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口头---文字---印刷---电子---互联网络
2、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交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 (1)宏观层面: 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 (2)微观层面 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
二、从电视对社会的影响来看研究传播的意义 (一)传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 共性 (二)传媒和政治紧密相联 1 电 “非语言”的传递方式 “电视明星” “颠覆性传媒”(托夫勒 美国未来学家)
有 高度文 化修养的人
美国社会的外部社会和文化条件 媒介的制作者和分布者
财政支持者、广告机构、市场研 究及商店信用评价机构
中等文化 素养的人
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第三讲
传播者:角色、制度与控制
一、控制研究
二、 传播制度 三、传播控制
一、控制研究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communication (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的答案.
一、名词解释1、传播的5W即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的。
他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W分别指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2、传播的3个功能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由拉斯韦尔在1948年概括提出的。
它包括三个方面:1、环境监视功能。
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2、社会协调功能。
传播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作用。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3、拉斯韦尔拉斯韦尔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
他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母校核耶鲁大学任教。
二战期间担任过国会图书馆战时报道调查局局长,1955年出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他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影响,对传播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过研究。
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五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题写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4、两级传播两级传播是传播效果研究中“传播流”研究得出的结论。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的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符号与意义的统一、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
传播学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社会信息系统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国。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标志。
人类语言的特性:1.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具有无限灵活性3.具有发音的经济性4.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2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区别: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根本特征。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5.网络传播时代。
第3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的基本要素。
符号的分类:1.语言符号:口语和文字。
2.非语言符号:语言的伴生符;体态语言;程式化符号。
符号的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
意义的定义:意义是人给事物赋予的含义,是符号代表的精神内容。
共通的意义空间:1.传受双方对传播中所使用符号含义的共通理解。
2.传受双方接近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
3.人类传播的实质是通过交换符号进而交流意义。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信源。
2.受传者:信宿。
3.信息:传播内容。
4.媒介:渠道。
5.反馈:互动。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何效果。
第一个模式;五大研究领域;直线模式。
申农、韦弗模式:电子通信模式;直线模式;引入噪音概念。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循环模式;传受完全对等。
德福勒模式:申农模式的修正:循环模式;扩大噪音影响。
传播系统模式:1959年[美]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系统模式;1963年[德]马莱兹克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也提出了系统模式。
“场”第5章自我(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自我传播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美]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1.I和ME:人的自我意识分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意愿和行为的主体;客我是他人的评价和社会期待。
2.I和ME的双向互动: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其行为选择,是主我与客我相互影响的结果。
3.自我传播也是一个主我与客我双向互动的过程,互动的介质就是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模式图)人际传播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点:1.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 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比,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传播。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美]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1909,《社会组织》内容: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自我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来自他人心目中的“你”。
他人对你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你透过“镜子”认识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认知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第6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定义:群体与成员、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定义: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
第7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向大众生产并传播信息的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专业化媒介组织。
2.传播特征:运用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3.传播对象:社会一般大众。
4.传播内容(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传播过程: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传播性质: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具有代表性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说: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承社会遗产。
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2.赖特的“四功能说”:监视环境;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3.施拉姆的功能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赋予社会地位;强化社会规范;“麻醉作用”。
大众报纸、电影、广播、电视:1.1833年,[美]本杰明•戴,创办《纽约太阳报》,后人视其为“第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
”2.1895年底,[法]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影片,标志电影时代的到来。
3.1920年,美国开始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广播时代到来。
4.1940年代电视进入家庭,电视时代到来。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内容:1920年代,[美]李普曼在《舆论》一书中提出。
它指大众媒介用加工过的信息营造的环境。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而且通过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发生影响。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大众传播时代,人通过信息环境认识环境、采取行动,久而久之,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即信息环境有了演化为客观环境的趋势。
1968,[日]藤竹晓。
信息环境是如何形成的:1.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不可能对外部世界都保持直接性接触,只能通过新闻机构了解外部世界。
2.大众媒介具有强大的传播能量,其信息具有公开化、权威性特点,使之有能力营造信息环境。
第8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媒介的定义:媒介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是传受之间交流信息的中介物。
【加】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就是信息。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引起社会变革,改变人类生存状态。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3.媒介有冷热之分。
评价:他是一位技术决定论者。
他的理论深化了人们对媒介的认识与研究。
“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的提出及含义:“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194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1950年,[美]传播学家怀特将这一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
第9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1.极权主义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
2.资本主义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3.社会主义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
4.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10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受众定义: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传播对象、信息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观众的总称。
几种受众观: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2.作为“市场”的受众。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1.基本含义:需求→使用→满足人们使用媒介的动机是因为有某种需求,人们使用媒介的目的是为了要满足这种需求。
一般说,人们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需求、心理需求。
2.评价:①“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强调了受众的“主动性”;②从媒介内容生产过程看,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十分有限。
第11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态度层面,行为层面。
魔弹论:20世纪20-30年代核心观点:①大众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媒介宣传可以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子弹论)。
②传受双方中间没有任何障碍,受众完全被动(靶子论)。
③受众接受宣传后会做出一致反应(注射论)。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休眠效果:当信源发出一个信息后,人们首先注意的是信源的可信性,信息本身的作用并不大,处于一种“休眠”状态;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内容,这时信息本身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
第12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972年,[美]麦库姆斯和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提出。
内容:媒介议题与公众议题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应关系,即媒介在某一时期集中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引发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媒介为公众设置议题。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表示大众传播对人和社会有重大影响,开始超越“有限效果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1980年,[德]社会学家诺依曼(女)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该理论做了全面概括。
该理论的三个命题: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个人为避免孤立,在表明自己观点时,首先要观察意见环境,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表达,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意见时,变趋于“沉默”。
2.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传播过程。
即一方意见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3.大众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大众媒介强调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而被人们所认知,从而引导社会舆论。
“培养”理论:20世纪60-70年代,[美]格伯纳等人的“培养分析”研究。
内容:大众媒介提供象征性现实(拟态环境),塑造社会“主流意识“,人们根据它形成自己的主观现实;由于媒介的“倾向性”,导致人的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发生很大偏离;而这一影响是大众媒介长期潜移默化“培养”的结果。
“知沟”理论:1970年,[美]传播学家蒂奇诺的教育机会平等研究。
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和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前者获取信息的速度比后者快,因此媒介提供的信息越多,随时间推移,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来越大。
第14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他对传播学的贡献:①传播的第一个模式:5W模式。
②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
③传播学研究的五大范畴: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2.勒温(卢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他对传播学的贡献:“把关人”理论。
3.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他对传播学的贡献:说服理论。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美国社会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