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歧视及其归因评述

合集下载

艾滋病的歧视和人权问题

艾滋病的歧视和人权问题

艾滋病的歧视和人权问题艾滋病的歧视与人权问题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疾病。

然而,除了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威胁之外,艾滋病还带来了另一个严重问题,即歧视与人权的侵害。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病患所面临的歧视现象,以及相关的人权问题,并强调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以打破这种歧视与侵害。

1. 歧视现象艾滋病病患由于其感染病毒的特殊性质,经常遭受社会的歧视。

这种歧视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1 偏见和误解由于对艾滋病了解的不足,很多人对艾滋病病患存在偏见和误解。

人们普遍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存在误解,将其与仅通过接触和空气传播的疾病相混淆,在与病患交往时常带有恐惧和疏远的态度。

1.2 社会排斥艾滋病病患由于其感染病毒的特殊性质,往往被社会边缘化和排斥。

他们面临职业歧视、教育机会受限、婚姻和生育权利受限等问题。

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实施禁止艾滋病病患入境或定期体检的政策。

1.3 医疗歧视艾滋病病患在医疗环境中面临各种歧视待遇。

包括不受医生和护士基于他们健康需求的适当关怀,以及遭遇包括拒绝治疗、透露病情等在内的侵犯健康信息的行为。

2. 人权问题艾滋病病患所面临的歧视与排斥是对其基本人权的侵犯,应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以下是一些直接涉及人权的问题:2.1 平等权利根据联合国人权公约,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然而,艾滋病病患由于其疾病特殊性质而受限于多个方面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就业、医疗等。

这明显违反了他们的平等权利。

2.2 健康权艾滋病病患享有获得医疗服务和保护的权利。

然而,许多病患在就医过程中遭到歧视和侵犯,他们的健康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2.3 隐私权艾滋病病患的健康信息以及其他私人信息应受到保护。

艾滋病的性别不平等与暴力问题

艾滋病的性别不平等与暴力问题

艾滋病的性别不平等与暴力问题在讨论艾滋病时,我们通常会关注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艾滋病所带来的性别不平等和暴力问题。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在性别方面所引发的不平等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暴力问题。

一、性别不平等1.1 艾滋病与女性据统计数据,全球艾滋病感染者中,女性占比逐年上升。

这一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首先,生理结构的原因。

女性的生殖器官结构特殊,使得她们更容易受到性传播疾病的感染。

同时,女性在性交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进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其次,社会地位与权力不平等。

在一些地区和群体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无法有效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她们可能面临性别歧视、暴力和剥夺基本权利的威胁,使得她们更加脆弱。

1.2 艾滋病与男性同时,艾滋病与男性之间也存在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首先,社会认知与文化观念。

在一些社会中,男性的性行为被普遍接受和鼓励,而女性的性行为则常常受到指责和歧视。

这种性别双重标准使得男性更容易陷入高危行为,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其次,性别角色的压力。

在一些地区,男性被期望扮演“强壮”与“阳刚”的角色。

在压力下,他们可能选择不使用安全套或从事高风险行为,进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二、暴力问题在艾滋病患者中,暴力问题尤为突出。

这包括家庭暴力、性暴力和社区暴力等方面。

2.1 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常常与艾滋病的不平等现象相互交织。

对于患有艾滋病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受到家庭成员的歧视和虐待。

这种歧视源于对病毒的恐惧、对感染途径的误解以及对疾病的偏见。

一些患者甚至被迫离开家庭,失去了依靠和支持的来源。

2.2 性暴力性暴力是另一个艾滋病患者常常面临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患有艾滋病的人被视为“易染病”的对象,成为性暴力的目标。

这种暴力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对患者的歧视和伤害。

2.3 社区暴力在社区层面,艾滋病患者也常常面临暴力和排斥。

他们可能被社区隔离、拒绝就医或受到恶言恶语的侮辱。

这种暴力行为加剧了艾滋病感染者的孤立和边缘化,阻碍了防治工作的开展。

艾滋病的歧视与社会包容

艾滋病的歧视与社会包容

艾滋病的歧视与社会包容艾滋病,作为一种世界性的传染病,其不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地位与心理健康。

由于艾滋病的特殊传播途径和长期以来对感染者的误解,导致患者遭受着严重的歧视和排斥。

然而,真正的社会进步应该表现为对艾滋病患者的包容与关爱,倡导正确的知识和态度,以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的歧视现象并呼吁社会更多关注和包容。

I. 艾滋病的歧视与社会影响艾滋病的歧视问题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主要源于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

许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存在误解,他们对患者抱有恐惧心理,特别是在身边的亲友可能感染艾滋病时,更容易产生排斥和歧视情绪。

这种歧视现象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与社会融洽的困难。

另一方面,这种歧视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歧视性言行和排斥行为助长了对患者的恐慌,使得患者更加封闭和隐瞒自己的症状和状态,从而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而且,歧视行为也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II. 歧视的原因与误区对艾滋病的歧视主要源于人们对病毒传播机制和患者的误解。

艾滋病的传播通常是通过血液、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途径,而并非通过日常的接触。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艾滋病的宣传不足,许多人习惯性地将艾滋病与高风险行为联系起来,并将其视为一种社会道德问题,从而对患者进行歧视。

此外,对艾滋病的识别和认知缺乏也是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人对艾滋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了解甚少,导致在与患者接触时产生恐慌和疏离感。

这种缺乏正确知识的情况下,歧视思想会更容易在人们之间传播,进一步加剧了艾滋病患者的困境。

III. 呼吁社会包容与关爱克服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需要更多的包容与关爱。

社会对艾滋病的正确认知是减少歧视的关键所在。

公众应该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关于艾滋病的准确信息,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状态。

只有通过正确的知识传播,才能够打破社会中的误解和偏见,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艾滋病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艾滋病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艾滋病的社会和心理影响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对患者的社会和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艾滋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所引发的各种影响。

一、社会影响1. 社会歧视和排斥艾滋病被长期以来视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这使得患者往往成为社会上的受歧视和排斥的对象。

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和不了解,许多人对患者产生偏见,甚至可以看到一些人出于恐惧而对患者进行歧视和孤立。

这种社会歧视和排斥使得患艾滋病的人往往感到无助和孤独,降低了他们在社交和工作领域的参与度和生活质量。

2. 家庭关系的破裂艾滋病的确诊往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等待和心理压力,这使得患者和他们的家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困扰。

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恐惧和不了解而对患者疏远,甚至拒绝照顾他们。

家庭中的艾滋病患者往往感到无助和被遗弃,这导致了许多家庭关系的破裂,给患者的心理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就业和经济困境艾滋病的确诊常常会对患者的就业和经济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雇主因为担心传染风险而拒绝雇佣艾滋病患者,这使得患者面临着失业和收入减少的风险。

此外,艾滋病患者由于病情的恶化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在治疗和药物上,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经济困境和生活压力。

二、心理影响1. 忧虑和恐惧艾滋病的确诊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重大冲击,往往使他们感到忧虑和恐惧。

他们担心病情的恶化、医疗费用的负担、对于他人的歧视和排斥等等。

这种忧虑和恐惧不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可能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对治疗的抵抗。

2. 自尊心和身份认同的下降社会上对艾滋病的歧视和排斥使得患者的自尊心和身份认同往往受到挑战。

他们可能感到自己在社会上失去了地位和尊严,往往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这种自尊心和身份认同的下降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健康受损,甚至可能诱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

3. 孤独和社交障碍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和不了解,患者往往感到自己被孤立和遗弃,缺乏社交支持和情感安慰。

艾滋病的社会影响与歧视问题

艾滋病的社会影响与歧视问题

艾滋病的社会影响与歧视问题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其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除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外,艾滋病还引发了社会的偏见和歧视问题。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并关注其中的歧视问题。

一、艾滋病的社会影响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形式多样,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因此,艾滋病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以下是艾滋病的一些社会影响。

1. 健康与医疗领域艾滋病的流行使得全球健康和医疗领域承受巨大压力。

艾滋病疫情的爆发导致医疗资源的紧张,使得其他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受到影响。

此外,艾滋病也对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造成了沉重负担。

2. 社会经济艾滋病对社会经济带来了广泛影响。

患病个体常常面临失业、经济贫困等问题,他们因病状与健康损失而无法充分发挥其劳动力,从而对其家庭和社区的经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艾滋病疫情的发展也会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阻碍。

3. 教育与就业艾滋病的社会影响也涉及教育和就业领域。

疫情的蔓延导致许多艾滋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面临歧视和排斥,这往往使得患者无法获得充分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艾滋病的歧视问题使得患者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困难,从而影响他们的经济状况和自尊心。

二、艾滋病的歧视问题由于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偏见,艾滋病患者往往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歧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艾滋病歧视问题。

1. 偏见与歧视艾滋病被认为是一种可避免的疾病,因此艾滋病患者经常受到社会上的偏见和歧视。

他们遭受着来自家庭、社区和工作场所的歧视,甚至在就医过程中也面临拒绝和冷漠。

这种歧视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妨碍了对疾病的防治工作。

2. 社会隔离与孤立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对患者的歧视,许多患者被迫面临社会隔离和孤立。

他们往往被排除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之外,甚至连朋友和亲人都会疏远他们。

这种社会隔离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 人权和法律保护问题艾滋病歧视问题也涉及到人权和法律保护。

艾滋病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及其社会影响

艾滋病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及其社会影响

艾滋病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及其社会影响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艾滋病患者往往被社会边缘化,面临着医疗资源匮乏、经济负担沉重以及社会歧视等多重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贫困和不平等现状。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艾滋病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一、医疗资源的不足艾滋病患者面临着严重的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艾滋病的治疗需要长期、持续的用药,而药物的价格极高,使得很多患者无法负担得起。

尽管近年来药物的研发使得治疗效果有所提高,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医疗资源的短缺状况。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艾滋病患者往往需面临长期等待医疗的困扰,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疾病的恶化和病情的加重。

二、经济负担的沉重由于药物价格高昂,艾滋病患者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负担。

他们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钱来购买药物和接受治疗,这对于他们本就已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他们可能不得不选择放弃治疗,或者减少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使得他们的生活陷入更加困顿的状态。

经济困境给艾滋病患者的康复和社会融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社会歧视和边缘化艾滋病患者还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歧视和边缘化的问题。

出于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无知,许多人对艾滋病患者持有偏见和歧视态度。

他们可能被排斥、被辞退、被剥夺基本权益,甚至被人孤立起来。

这种社会歧视使得艾滋病患者心理承受巨大,很难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贫困和不平等。

艾滋病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不仅对患者个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和经济支持,他们很难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疾病可能会进一步传播,从而导致更多的感染者。

这样艾滋病将会成为社会健康的巨大负担,加重了社会的医疗负担,威胁社会稳定。

其次,艾滋病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也加剧了贫困阶层的困境。

艾滋病反歧视总结

艾滋病反歧视总结

艾滋病反歧视总结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健康问题,还可能导致他们面临社会歧视和偏见。

为了促进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和消除与之相关的歧视,许多组织和个人在推动艾滋病反歧视方面做出了努力。

本文将总结艾滋病反歧视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正在进行的工作。

艾滋病的歧视现象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常常被人误解和歧视。

这种歧视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1.社会排斥:许多社会群体对艾滋病患者持有偏见和歧视态度,导致患者面临排斥和孤立。

2.就业歧视:一些雇主在招聘和雇佣过程中歧视患有艾滋病的个体,这使得他们难以找到工作和维持生计。

3.教育歧视:艾滋病患者在教育领域也面临歧视,他们可能被学校拒绝录取或遭受欺凌。

这些歧视现象不仅使艾滋病患者感到沮丧和无助,还妨碍了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融入社会。

艾滋病反歧视的重要性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1.人权和尊严: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无论他们是否感染了艾滋病毒。

反歧视是维护人权和尊严的基本原则。

2.促进社会公正:通过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可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任何形式的歧视都会导致不公平的社会结构和不和谐的社会关系。

反歧视工作的进展为了推动反歧视工作,许多组织和个人已经采取了各种行动:1.意识宣传活动: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如艾滋病主题的展览、座谈会和演讲,以提高公众对歧视的意识。

2.知识普及:向公众传递艾滋病相关的科学知识,纠正误解和偏见。

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治疗进展。

3.法律保护:制定法律和政策,保护艾滋病患者的权益,禁止在就业、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歧视。

4.支持服务: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服务,帮助艾滋病患者应对歧视和心理困扰。

结论艾滋病反歧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宣传教育、法律保护和支持服务等措施,我们可以为艾滋病患者争取尊重和公平待遇。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歧视的严重性,并努力促进一个包容、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艾滋病的社会歧视与偏见

艾滋病的社会歧视与偏见

艾滋病的社会歧视与偏见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因其高度传染性和潜在的致命危险,常常受到社会的歧视与偏见。

这种社会歧视与偏见不仅不符合科学事实,也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生活压力。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的社会歧视与偏见的原因及其对患者的影响,并提出减少歧视与偏见的有效方法。

一、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成见艾滋病的社会歧视和偏见部分源于人们对疾病的误解和成见。

首先,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误解是导致歧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些人认为艾滋病只能通过性接触传播,从而将这种疾病与非法行为、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对患者的道德评判和歧视行为。

其次,艾滋病被视为致命疾病,这也加深了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恐惧,人们对其产生远离、隔离的思维方式。

二、艾滋病的社会歧视与偏见对患者的影响艾滋病的社会歧视与偏见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和生活压力。

首先,社会的孤立和排斥使患者失去了生活中的支持和帮助。

许多患者因担心遭受歧视而不愿公开自己的病情,以至于无法获得及时的医疗援助和支持,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其次,社会歧视与偏见也导致患者在就业和教育方面面临各种困难,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

最后,患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处境也变得更加艰难,不仅受到亲友的冷漠和疏远,还面临财产继承、婚姻和生育等方面的法律限制和歧视。

三、减少艾滋病的社会歧视与偏见的方法为了减少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与偏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艾滋病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态度。

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普及艾滋病的防控知识,消除对其的误解和恐惧,增强对患者的同情和支持。

其次,重视法律保障,加强对艾滋病患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制定并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因艾滋病身份而进行的歧视行为,建立健全的维权机制。

此外,也需要倡导社会各界加强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鼓励多元化的社交互动,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

结论艾滋病的社会歧视与偏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既需要加强对疾病认知和科普教育,也需要依法保护患者的权益。

艾滋病歧视及其归因评述

艾滋病歧视及其归因评述

艾滋病歧视及其归因评述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国艾滋病歧视现象的现状,指出我国主流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存在较为严重的歧视,在艾滋病流行过程中 ,羞辱和歧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因素。

本文根据艾滋病歧视的社会现状,对艾滋病歧视现象的表现及产生进行了归因分析。

关键词:艾滋病歧视就业社会危害正文艾滋病歧视是指对艾滋病患者(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从个体和群体水平上的偏见,排斥,羞辱和歧视等心理及行为。

艾滋病歧视是对艾滋病患者的一种严重侮辱这种歧视使她们在医疗卫生服务,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不能享有同他人平等的待遇,不仅给艾滋病群体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干扰了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加大了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难度,间接地促进了艾滋病的流行。

而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早已超出了疾病问题的本身,如自杀,他杀,就业歧视等。

从医学上讲,病毒携带者一般可照常工作学习,然而目前,病毒携带者屡陷困境。

一,关于艾滋病歧视的社会调查研究结果在最近公布的一项显示,近半数被访者非常不愿意与感染者一起用餐,歧视现象在我国仍然严重。

中国抗艾滋病联盟项目的这次调查在我国、、昆明、武汉、、郑州等6个城市进行,共有6000人参与调查。

调查表明,六成以上的受访者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居住、不愿意接受感染者提供的理发服务等。

调查还显示,30%的被访者认为应该不允许感染艾滋病的学生和健康学生一起在学校学习,约58%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允许感染艾滋病的学生和健康学生一起在学校里学习,其中昆明、北京的被访者选择可以一起学习的比例最高,平均达到67%。

缺乏对艾滋病防治和传播知识的了解是导致公众歧视的主要原因。

调查表明,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正确回答率平均约为65%,其中“蚊虫叮咬”的正确回答率最低,有近半数受访者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导致公众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居住。

二,艾滋病歧视具体表现1、艾滋病就业歧视艾滋病感染者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就业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同正常人一样有劳动能力,也需要吃饭和生活,可社会上似乎并不愿意给予他们这样的权利和机会。

艾滋病的社会偏见与歧视问题

艾滋病的社会偏见与歧视问题

艾滋病的社会偏见与歧视问题近年来,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给患者造成了身体的痛苦,更让他们面对着来自社会的偏见与歧视。

而这些偏见与歧视往往来自于对艾滋病的误解与恐惧,给病患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本文将重点探讨艾滋病的社会偏见与歧视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首先,艾滋病的社会偏见与歧视根源于人们对该疾病的误解。

人们普遍对艾滋病感到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它知之甚少。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并不像人们普遍所认为的那样容易,只有通过血液、性行为以及母婴传播等特定途径才会感染。

然而,这些误解导致许多人对患病者敬而远之,甚至心存恐惧。

这种误解自然而然地催生了对艾滋病的偏见和歧视,给患者增加了病痛之外的痛苦。

其次,艾滋病的社会偏见与歧视问题还源于文化和宗教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对性的讨论及相关话题仍然是一个禁忌,往往伴随着言外之意的道德评判。

艾滋病被与道德败坏、淫乱等联系在一起,导致了对患者的道德审判。

宗教信仰也构成了不少人的世界观,让他们认为艾滋病是一种罪行的结果,而患者本人就是受到惩罚的对象。

这些文化和宗教观念对于造成艾滋病社会偏见与歧视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艾滋病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疾病,而非标签。

社会对患者的偏见与歧视,不仅无助于防治艾滋病,更是对人权的侵犯。

当我们了解艾滋病更多的事实,我们可以摒弃这些偏见,关注病人的需求,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那么,如何解决艾滋病的社会偏见与歧视问题呢?首先,我们应当加强艾滋病知识的普及。

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真正了解该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从而减少对疾病的歧视。

学校应将艾滋病相关教育纳入课程,社区应加强对该问题的宣传与教育。

其次,我们应该改变对艾滋病的态度和观念。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我们要展现出理解和关怀之心,尊重他们的人权,改变对他们的负面评价。

探索艾滋病的偏见与歧视并寻求解决之道

探索艾滋病的偏见与歧视并寻求解决之道

探索艾滋病的偏见与歧视并寻求解决之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长期以来,艾滋病面临着严重的偏见和歧视问题,这使得患者难以融入社会,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偏见与歧视的现象,并寻求解决之道。

第一部分:艾滋病概述艾滋病是一种通过血液、性行为以及母婴传播的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3600万人感染了HIV,其中约有2300万人生活在非洲。

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的身体无法有效抵御感染和疾病。

尽管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仍然面临来自社会的偏见与歧视。

第二部分:艾滋病的偏见与歧视艾滋病的偏见与歧视是由于对疾病的误解和对感染者的恐惧而产生的。

许多人对HIV的传播方式、症状以及治疗方案了解不多,导致对患者产生误解和歧视。

许多与艾滋病有关的偏见观念包括:患者是高危人群、患者是道德堕落的象征、患者是社会的负担等。

第三部分:艾滋病偏见与歧视的影响艾滋病偏见与歧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地位。

感染者因为恐惧面临着无法融入社会的难题,往往遭受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排斥。

社会对感染者的偏见导致他们缺乏合理的就业机会、教育机会以及医疗资源。

因此,艾滋病偏见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疾病状况,还限制了他们的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

第四部分:解决之道解决艾滋病偏见与歧视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解决之道:1.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艾滋病认知水平,解决偏见和歧视问题。

媒体、学校和社区组织可以共同合作,推广正确的艾滋病知识,减少对患者的误解和歧视。

2. 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艾滋病感染者的合法权益,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行为。

艾滋病的社会歧视

艾滋病的社会歧视

艾滋病的社会歧视一、艾滋病的社会歧视现状:艾滋病的歧视是很敏感的话题,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领域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因为从1981年美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在80年代的中期甚至末期,由于宣传的误导作用,造成了对艾滋病的一直至今的社会歧视。

目前全世界艾滋病流行现状十分严峻,特别是在非洲和亚洲地区。

中国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

近年来,中国艾滋病的感染与发病人数也增长较快。

据联合国驻华机构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加上已经染病死亡的24万人,总数应该在100万人左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很低,但感染人数在亚洲位居第2位,在全球居第14位。

据卫生部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艾滋病传播呈快速增长趋势,传播途径主要以经注射吸毒感染为主,占总数的68%,经采血、血浆途径感染人数占9.7%,经血液制品感染人数占1.5%,此外,经性接触感染人数占7.2%,母婴传播为0.2%,其余13.4%传播途径不详。

去年年底,我们国家卫生部高强副部长在参加世界卫生大会的时候,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布,要对广大的农村地区、城市低收入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要实行免费治疗;同时,温家宝总理更明确的指出,对艾滋病病人我们要实行“四免一关怀”,对他们进行免费检查,免费治疗;他们的子女上学,免费接受教育;同时,要关心他们。

随着形势宣传的深入,我相信对于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应该会逐渐减弱,但是,如果说彻底的消失,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一些努力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

出现歧视的现象,主要是我们周围的人对艾滋病的感染途径不完全了解,对于艾滋病病毒的危害不完全了解,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更不知道日常的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还有对艾滋病产生一种不能治愈非常可怕的疾病,产生一种恐惧感,所以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原因造成了对艾滋病的一种恐惧。

艾滋病社会歧视成因分析及消除策略

艾滋病社会歧视成因分析及消除策略

与艾 滋 病 相关 的羞 辱 和 歧 视 是 指对 艾 滋 病 病 毒 感 染 者/ 艾 滋病 患者 及 相 关人 群 、 关 行 为 的歧 视 , 包 括高 危 人 群及 其 相 也 家 人等 的羞 耻感 和 自我 歧视 。 J
2 艾 滋病 社 会 歧视 产 生原 因
“ 无辜 的 AD 受 害者” IS 的宣传 , 隐含 着这样 的信息: 有些 人得
健 康 天地
21 0 0年
第 4卷
第2 期
综 述
艾滋病社 会歧视 成 因分 析及 消除策略
周平 综述
从人类发现艾滋病 以来 , 歧视就始终伴 随着它。虽然近年 随着防治艾滋病宣传力度的加 大, 大众对遏制 艾滋
在特 定 的历 史 时期 和 文化 背 景下 被羞 辱 。
AD IS流行早期 ,得 了 A D “ IS必死无 疑” “ IS是一种惩 、AD
罚 ” “ IS 令 人 恐 惧 的” “ 级 癌 症 ” “ 疫 ” “ 毒 者 得 、 AD 是 、超 、瘟 、吸 的病 ” “ 国人得 的病 ” 、 同性 恋 瘟 疫 ” 词 语 经 常 出现 在 广 、外 “ 等 播、 电视 、 纸 等 大 众 媒 体 上 J 报 。此 外 , 媒 体 中常 常 出 现 的 在
病流行 , 减轻艾 滋病对个人 、 家庭、 社会伤 害的最大障碍之一 , 分析社会对艾滋病歧视原因, 消除艾 滋病相关 的社会歧 视是预
防控 制 艾 滋病 的 重要 环 节 。 了解 关 艾 滋 病社 会 歧 视 原 因 , J 消 除 歧视 落 实艾 滋 病 预 防控 制措施 有 着重 要 意 义 。
2 1 致 死 性严 重 传 染病 的 恐惧 .
不平等 , 些不 平 等 的存 在直 接或 间接 的导 致 了权利 的不 这

艾滋病相关歧视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艾滋病相关歧视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艾滋病相关歧视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全球关注。

然而,除了对病毒本身的科学研究和医疗防治外,艾滋病患者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和歧视现象也颇受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艾滋病相关歧视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艾滋病相关歧视现象根植于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不足和误解。

由于对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缺乏正确的了解,许多人容易将压抑的恐惧和焦虑转化为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

这种歧视往往表现为避免与患艾滋病者接触、社会隔离以及剥夺其基本权利等现象。

其次,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不同”的他者存在一种自然的排斥和歧视倾向。

在人群中,艾滋病患者往往被视为“他者”的代表,因此更容易成为歧视和排斥的对象。

这种现象通常表现为对患者的言语或行为上的贬低、在人际交往中的回避以及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歧视等行为。

另外,社会环境也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情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媒体对于艾滋病的报道往往带有浓重的负面色彩,使得公众对于患者产生更加扭曲和片面的认知。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对于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不足,也导致了公众对于疾病的误解和恐惧,从而影响了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

面对艾滋病相关的歧视现象,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首先,加强对艾滋病病毒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有助于减少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歧视倾向。

其次,建立艾滋病患者的健康支持体系,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减少受到的歧视和排斥。

综上所述,艾滋病相关的歧视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学问题,既受到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通过加强对疾病的科普宣传、建立支持体系和进行社会教育,可以有效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善的社会环境。

艾滋病歧视的根源与反歧视策略研究

艾滋病歧视的根源与反歧视策略研究

1、继续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大对歧视足的地区,确保反歧视宣传的全面覆盖;
3、强化社会支持体系,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4、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反歧视方面的成功经验;
5、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反歧视策略的执行情况,调整和完善相关 措施。
3、医学因素:在医学领域,艾滋病知识的匮乏和误解也是导致艾滋病歧视的 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人将艾滋病与同性恋行为等同起来,忽视了血液传播和母 婴传播等其他途径。
反歧视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艾滋病歧视行为进行 制裁和惩罚,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2、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理解,消除社 会偏见和误解。
3、强化社会支持: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医疗保障、心理咨询、就 业援助等,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全面的关爱和支持。
策略实施
1、法律维权: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艾滋病患者的权益,严惩歧视行为。例如,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艾滋病歧视的法律定义和制裁措施,保障患者 的合法权益。
2、政策倡导:制定和实施反歧视政策,引导社会观念的转变。例如,推动教 育领域的反歧视政策,将艾滋病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 科学认知。
艾滋病歧视的根源
1、社会因素: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在社会层面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 和偏见。一些人将艾滋病与道德败坏在一起,认为艾滋病患者是“罪有应得”, 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艾滋病的歧视。
2、文化因素:在一些文化中,艾滋病被视为“怪病”或“不治之症”,患者 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此外,一些传统习俗和观念也可能加剧艾滋病歧 视,例如对性行为的保守态度和对同性恋的偏见。
总之,艾滋病歧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专家、学者、 媒体和公众共同参与。只有通过深入推进反歧视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艾滋病患 者的平等权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艾滋病的社会歧视现状如何

艾滋病的社会歧视现状如何

艾滋病的社会歧视现状如何艾滋病,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

自其被发现以来,不仅给感染者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在社会层面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社会歧视就是一个尤为突出且亟待解决的现象。

在我们的社会中,艾滋病的社会歧视普遍存在。

这种歧视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到工作场所的就业机会,再到医疗保健领域的服务提供,无处不在。

在人际交往中,艾滋病感染者常常面临着被孤立和排斥的境遇。

一些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缺乏正确的了解,错误地认为与感染者的任何接触都会导致感染,从而对他们避而远之。

甚至在家庭内部,感染者也可能遭受亲人的误解和冷落,原本亲密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疏离。

这种人际间的歧视,让感染者在情感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孤独感和无助感如影随形。

就业领域的歧视更是让艾滋病感染者的生活雪上加霜。

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一旦得知应聘者是艾滋病感染者,便会以各种理由拒绝录用。

即使感染者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也可能因为病情被辞退或无法获得晋升的机会。

这种不公平的对待,不仅剥夺了他们平等就业的权利,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

在医疗保健方面,歧视现象也时有发生。

一些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感染者存在偏见,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态度冷漠或敷衍了事。

甚至有个别医院拒绝为感染者提供常规的治疗,使得他们无法及时获得必要的医疗救助。

这种医疗歧视不仅损害了感染者的健康权益,也违背了医疗行业救死扶伤的宗旨。

艾滋病社会歧视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缺乏科学的了解,导致过度恐惧和误解。

其次,媒体的不当报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片面夸大艾滋病的危害,营造了一种恐慌的氛围。

再者,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些人将艾滋病与不良行为联系在一起,对感染者进行道德审判,从而加重了歧视。

艾滋病社会歧视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对于感染者个人来说,歧视会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促使他们产生轻生的念头。

艾滋病相关的歧视与社会偏见

艾滋病相关的歧视与社会偏见

艾滋病相关的歧视与社会偏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不断增加,但是,社会上对艾滋病的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相关的歧视与社会偏见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艾滋病患者在社会中受到的歧视和偏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排斥。

由于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许多人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个体产生偏见,视其为“不可接触”的对象,拒绝与其交往或共事。

这种排斥行为不仅对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还限制了他们的社交和就业机会。

2. 不公平待遇。

艾滋病患者在求职、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经常遭遇不公平待遇。

一些雇主拒绝雇佣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一些学校拒绝接收艾滋病患者的孩子,一些医院对艾滋病患者进行信息泄露,导致其隐私权受到侵犯。

这种不公平待遇使得艾滋病患者更加困难地融入社会,也加重了他们的病情和不安全感。

3. 距离感和匿名性。

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许多人对艾滋病患者保持距离,并不愿意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

艾滋病患者可能因此感到孤独和失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以上是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与偏见的主要表现,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正确的科学知识。

许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存在误解,导致他们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和偏见。

这种科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对艾滋病的认识停留在以往的错误观念上,难以真正理解和接受感染者。

2. 社会文化的影响。

某些社会文化中存在对艾滋病患者的污名化和歧视观念,导致人们对他们持有偏见。

这些观念与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性别角色等因素有关,限制了艾滋病患者的权益和社会地位。

3. 缺乏经验和同理心。

许多人没有亲身接触过艾滋病患者,对他们缺乏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相信或传播关于艾滋病的错误信息,从而加深了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艾滋病毒感染与就业歧视的社会学分析

艾滋病毒感染与就业歧视的社会学分析

艾滋病毒感染与就业歧视的社会学分析艾滋病毒(HIV)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长期衰竭,导致艾滋病发作。

然而,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并不仅限于健康方面,对于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来说,就业歧视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对艾滋病毒感染与就业歧视的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就业歧视源于对艾滋病毒的误解和恐惧。

由于对艾滋病毒的认知不足,很多人对感染者存在误解和偏见。

这种误解导致了针对感染艾滋病毒的人的歧视行为,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不公平待遇。

许多雇主相信感染艾滋病毒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这种恐惧往往导致了招聘和雇佣过程中的偏见和歧视。

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不合理歧视,抑制了他们平等获得就业的机会。

其次,就业歧视对感染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

感染艾滋病毒的人不仅面临着健康问题,还要应对来自社会的不公平待遇。

这种歧视造成的压力对感染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损、情绪低落甚至抑郁。

同时,由于受到歧视,感染者往往会遭受社会排斥和孤立,失去了社会支持系统,对他们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三,就业歧视加剧了感染者的社会经济困境。

由于就业歧视,感染者往往面临着高失业率和低薪水等问题。

他们被推向社会的边缘,难以获得稳定的就业和经济来源,因此经济压力增加,生活质量下降。

这种社会经济困境也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疾病情况,形成了恶性循环。

就业歧视不仅损害了感染者的个人利益,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效应,因为这些受歧视的人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才能。

针对这一问题,有几方面的解决方法可以被采取。

首先,宣传教育是消除歧视的关键。

社会需要更多的教育和传播来提高对艾滋病毒的认知,消除对感染者的误解和偏见。

提高公众对病毒传播的真实知识和防治措施的了解,可以减少对感染者的恐惧,从而减少就业歧视。

其次,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的打击力度,制定相关法律保障感染者的权益。

艾滋病的歧视与偏见对患者的影响

艾滋病的歧视与偏见对患者的影响

艾滋病的歧视与偏见对患者的影响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长期以来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然而,尽管医学界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患者仍然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与偏见。

这种歧视和偏见不仅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造成负面影响,也会限制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的歧视与偏见对患者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对患者心理和情绪的影响艾滋病的歧视与偏见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影响,患者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

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导致了对患者的排斥和避讳,使得患者往往感到被孤立和边缘化。

其次,由于社会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患者和他们的家人经常受到歧视和嘲笑,甚至受到工作和教育方面的歧视。

这进一步加剧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使其更加难以应对疾病本身的困境。

二、对患者社会融入和发展的限制艾滋病的歧视与偏见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和情绪,还限制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发展。

首先,由于社会的恐惧和对艾滋病的歧视,许多患者经常受到就业歧视。

雇主担心患者带来的健康风险,以致很多有能力的患者很难找到工作。

其次,由于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许多患者无法得到必要的医疗和支持,这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无法获得应有的社会机会。

最后,由于歧视与偏见的存在,许多患者不得不选择隐瞒自己的病情,面临着自我保护和隐匿的压力,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三、解决艾滋病歧视与偏见的办法解决艾滋病的歧视与偏见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首先,政府应大力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和科学事实,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以减少公众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行为,并对违法者予以严惩。

同时,应加强对受歧视患者的法律援助和支持,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保护。

此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艾滋病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歧视及其归因评述
摘要:
本文描述了我国艾滋病歧视现象的现状,指出我国主流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存在较为严重的歧视,在艾滋病流行过程中,羞辱和歧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因素。

本文根据艾滋病歧视的社会现状,对艾滋病歧视现象的表现及产生进行了归因分析。

关键词:艾滋病歧视就业社会危害
正文
艾滋病歧视是指对艾滋病患者(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从个体和群体水平上的偏见,排斥,羞辱和歧视等心理及行为。

艾滋病歧视是对艾滋病患者的一种严重侮辱这种歧视使她们在医疗卫生服务,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不能享有同他人平等的待遇,不仅给艾滋病群体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干扰了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加大了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难度,间接地促进了艾滋病的流行。

而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早已超出了疾病问题的本身,如自杀,他杀,就业歧视等。

从医学上讲,病毒携带者一般可照常工作学习,然而目前,病毒携带者屡陷困境。

一,关于艾滋病歧视的社会调查研究结果
在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被访者非常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用餐,歧视现象在我国仍然严重。

中国抗艾滋病媒体联盟项目的这次调查在我国北京、上海、昆明、武汉、深圳、郑州等6个城市进行,共有6000人参与调查。

调查表明,六成以上的受访者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居住、不愿意接受感染者提供的理发服务等。

调查还显示,30%的被访者认为应该不允许感染艾滋病的学生和健康学生一起在学校学习,约58%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允许感染艾滋病的学生和健康学生一起在学校里学习,其中昆明、北京的被访者选择可以一起学习的比例最高,平均达到67%。

缺乏对艾滋病防治和传播知识的了解是导致公众歧视的主要原因。

调查表明,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正确回答率平均约为65%,其中“蚊虫叮咬”的正确回答率最低,有近半数受访者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导致公众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居住。

二,艾滋病歧视具体表现
1、艾滋病就业歧视
艾滋病感染者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就业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同正常人一样有劳动能力,也需要吃饭和生活,可社会上似乎并不愿意给予他们这样的权利和机会。

在我国就业歧视首先来自政府部门制定的公务员的录用标准,《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把艾滋病抗体阳性者挡在了政府部门的大门外。

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社会上能够接受艾滋病感染者就业的各企业和单位很少见,即使有些法律赋予了艾滋病感染者某些就业的权利,当这些感染者的隐私被公开后,企业还是会以各种其他理由辞退艾滋病感染者。

例如:
中国艾滋病歧视第一案
在中国,保护艾滋病病人免受伤害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尊重。

与74万艾滋病毒感染者相比,13亿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态度可能才是决定性的。

2010年10月14日,安徽一艾滋病携带者报考当地教师遭拒录,随后起诉当地教育局,成为“中国反艾滋就业歧视第一案”。

11月
12日下午,在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法院,中国艾滋就业歧视第一案在一审20余天后,公开进行了一审宣判。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小吴一审败诉,这一审理结果让李方平律师感到非常气愤:“教师行业是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或卫生部规定限制进入的,现在创造了一个危险的先例,通过司法确认的方式就可以限制艾滋病患者进入某个行业,这是对法律法规的挑战!”其代理律师当庭提出了上诉。

同时,法院在审理情况中特别强调,中国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了包括医疗和生活等多方面救助,全社会都在给予他们帮助和关怀。

而小吴的体检不合格是不符合《教师法》对教师职业身体条件的要求,因此不录用他的决定是事实依据充分的,教育局和人社局的招聘程序是合法的。

由此引发了传染病患者就业歧视问题引发了广泛社会争议。

除了就业方面的歧视,艾滋病患者还受到社会方方面的歧视,例如:
2、艾滋病就学歧视
因母婴传播或者血液传播而感染艾滋病的孩子,没有学校愿意接收。

孩子们眼巴巴的看着学校的大门而不得而入,而这些就学歧视大多来自其他学生家长所带来的压力,家长们会嘱咐自己的孩子离感染艾滋病的孩子远一点,艾滋病感染儿童正被就学歧视歧视所孤立,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不愿意同来自艾滋病家庭的孩子一同学习。

3、艾滋病就医歧视
权威调查显示,越有1/4的医务工作者和超过1/3的政府官员和教师对艾滋病感染者持有负面和歧视态度。

很多艾滋病感染者就医权利得不到保证,被医院拒收的事件屡有发生,医生或者医院因为直接的歧视态度,或者间接的来自其他病患方面歧视的态度都造成了艾滋病感染者就医权利得不到保证。

4、人际交往歧视
艾滋病感染者除了要面对这些社会的主要歧视以外,还要面对甚至邻里、亲戚、家人的歧视。

有人曾在大学生中做过一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8.6%的大学生说自己和朋友们都害怕艾滋病,22.1%的大学生认为艾滋病感染者应该被隔离,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百姓呢?
三、艾滋病歧视的归因分析
艾滋病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与艾滋病相关的羞辱和歧视是普遍的,发生在世界的每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艾滋病的羞辱歧视现象既有一般的共性,又带有强烈文化和时代印记。

艾滋病歧视现象的具体归因分析。

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

(一)艾滋病本身的生物及病理特征,造成公众的恐惧心理。

艾滋病具有的不可治愈性与高病死率和可传染的生物特征,造成了公众的极大恐惧心理,是艾滋病歧视的根本原因和最初起因。

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这种恐惧心理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所说的安全需要,这是一种对未知威胁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

(二)欠缺艾滋病知识,导致歧视心理的形成
艾滋病的无法治愈性、传染性及死亡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负担,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恐惧心理,认为一般日常的接触就会感染艾滋病。

(三)媒体报道把握得不当,强化了恐惧与歧视心理
我国媒体对艾滋病信息报道的把握不当,以往常常将艾滋病报道与丑闻甚至于犯罪联系在一起,这些印象直接导致公众在潜意识中形成了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根深蒂固的歧视,反过来,这样的歧视导致极个别艾滋病患者做出了极端的行为。

(四)把艾滋病与道德评价联系一起,扩大了社会歧视面
当人们得知卖淫嫖娼、同性恋和共用注射针具的吸毒方式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径,人们就将艾滋病本身的恐惧心理和易于传播艾滋病行为的“不道德性”联系起来,两者相互强化,形成难以解开的联合体,它造成了人们普遍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普遍歧视心理。

(五) 缺乏社会人文关怀,助长了歧视现象的泛滥
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基本需要满足程度跟正常人相比大为折扣,特别是爱与归属的需要严重的缺失。

艾滋病患者缺少人际交往这种情感的交流, 他们就会变得孤立,再加上受到其他歧视与羞辱, 最终就可能走上极端,给社会和自己带来严重的危害。

艾滋病是一种到现在为止还无法治愈的慢性传染病,因为感染艾滋病后死亡率非常高,所以从发现艾滋病到现在的三十余年还没有让人们摆脱对它的恐惧心理。

在我国艾滋病歧视现象还非常严重,人们对艾滋病人或者艾滋病感染者避之唯恐不及,引用我国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的话说,消除社会上对艾滋病的歧视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 参考文献] [ 1] 张世琨预防艾滋病项目评估调查报告[ R ] .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 2 ] 任海英.我国艾滋病歧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 1.
[ 3 ] 厉靖, 倪销.对艾滋病患者歧视问题的思考[ J] . 社区医学杂志
[3]周晓春.社会排斥社会工作与艾滋病防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
[4]张有春,李晓林.艾滋病宣传报道中歧视现象的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05,(6).
[6]朱敏贞,胡志.对艾滋病患者社会歧视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3). [8]史文雅.与艾滋病相关的羞辱与歧视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D].昆明医学院硕士论文,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