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病原学》PPT课件
水生动物疾病ppt课件
.
24
1. 水温:
水温与病害发生直接相关:鱼是冷血动物,体温 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水温的急剧 升降,鱼体不易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影响 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鱼类在 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
1) T水过低:生物体抵抗力下降; 2) T水过高:易发生缺氧; 3) T水的骤变:引起休克、痉挛乃至死亡
虫和水霉。对病变部位及可疑部分必须
进一步用显微镜检查。
.
36
口腔及鳃检查
先用肉眼检查口腔及鳃有无充血、
发炎、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颜色
变成深浅不一、鳃丝腐烂及大型寄
生虫(如中华鱼蚤、锚头鱼蚤)、
胞囊等;然后再在载玻片上放一滴
清水,刮取病灶部分粘液或剪取少
量鳃丝,盖上盖玻片进行镜检。鱼
苗、鱼种即使肉眼看不到异状、也
国外:
1. 在20世纪初已有海水病害研究报告发表; 2. 在20世纪60年代:有大量的海. 水病害研究文献发表; 13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病因的类别 (一)病原的侵害
1.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 发生的致病微
生物和 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 类等
宿主非专一性,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
数十种海水鱼,小瓜虫可寄生多种淡水鱼。
.
21
寄生宿主的部位,一般有一定的 器官或组织,有专寄消化道,有 专寄胆囊,有的专寄在鳃上,有 专寄在肌肉,有必须在血液如血 液锥体虫。有内寄生物,寄生在 体内组织器官内,外寄生物,寄 生在皮肤和鳃如指环虫。
.
22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因
非正常的环境因素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件 第2章 (下)
3.刚开始发病时,可用伏碘1.64~1.91g/kg鱼体 重拌食投喂,连喂15d,可控制病情发展。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健康的虹鳟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患病的虹鳟鱼苗。示腹部膨胀, 眼突出,体表发黑
IPNV感染黄尾鰤腹部 膨胀
IPNV感染黄尾鰤肝 脏发红
(二)流行情况 CCVD在自然条件下,仅感染斑点叉尾鮰,且
主要对小于1龄,体长小于的鱼苗、鱼种产生 危害,但成鱼也可发生隐性感染,成为带毒者。
CCVD的流行水温是20~30℃,水温低于15℃, CCVD几乎不会发生。
(三)主要症状 病鱼鳍条基部、腹部和尾柄基部充血、出血, 腹部充出血更为明显;腹部膨大,眼球单侧或双 侧性外突;部分病鱼可见肛门红肿外突 ;腹腔内 有大量腹水,胃肠道充满淡黄色的粘液; 肝、肾、 骨骼肌、胰腺、神经细胞等表现为变性、坏死。
感染VHSV的鳟。 示肌肉出血
感染VHSV的狗鱼。 示肌肉出血
感染VHSV的虹鳟 精巢充血
感染VHSV的大 菱鲆
慢性感染VHSV的 虹鳟眼突出
感染VHSV的白鱼 眼突出
VHSV切片的电 镜照片。示病 毒正在从细胞 膜出芽
VHSV负染电镜照片
(四)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情况、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初步
病现象消失。 流行地区:本病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东北地
区。
(三)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呈昏睡状,摇晃摆动状游泳, 继而突然狂游,旋即死亡。病鱼体色发黑,眼球 突出,腹部膨大,有时体表充血,肛门处常拖有1 条较粗长的粘液便。刚脱膜的鱼苗其卵黄囊肿胀 并有出血斑。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HN)
(四)诊断(同前) (五)防治方法(同前)四、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PPT课件
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
大大降低.
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氢、pH值、氯化物、硫
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
了解周围的环境中是否存在污染源或流行病的
传播源,鱼池周围的环境卫生等.
<三> 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对投饵、施肥、放养密度、放养品
种和规格、各种生产操作记录以及历 年发病情况等都应作详细了解. 另外,对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各地敌 害的发生情况也应一并进行了解.
二、病鱼的检查
<一>鱼体的肉眼检查
一些较大的寄生虫和真菌如蠕虫、 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幼虫、体型较大 的原生动物、水霉等,用肉眼即可识别 出来.
一般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 出充血、发炎、腐烂、脓肿、蛀鳍、 竖鳞等.
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常表现出粘液过
1 、体表
将病鱼置白搪瓷盘中,按顺序从嘴、 头部、鳃部、体表、鳍条仔细观察.
4、使用时注意原则
1>必须有足够的剂量和疗程,首剂常用加倍量,使 血中磺胺药迅速达到有效抑菌浓度.
2>内服时,应给予等量碳酸氢钠,使尿液呈碱性, 避免在肾脏内出现磺胺结晶引起肾结石的发生.
5、常用的磺胺药
1>磺胺嘧啶<SD>
用于治疗全身性感染,鱼病防治上用以治疗赤皮 病、肠炎病,鳗鱼弧菌病等.
2.呋喃西林
本品难溶于水,能耐热,对光敏感,容易分解,应遮光 ,密封保存.内服毒性较大,因此主要是外用,治疗细 菌性皮肤病.
3.呋喃那斯
抗菌作用强,对鱼类病原菌如弧菌和产气单胞菌 的抗菌作用比呋喃唑酮或四环素强10-30倍.其用 法为:
1>口服—每100kg鱼每天用药2-4g混于饵料中 投喂,连喂3-5日;
第2章 水产动物病原学
形成条件:荚膜的形成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般在动物体
内或含有血清或糖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 或连续传代则易消失。
染色特性:
荚膜不易着色,可用特殊染色法将荚膜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 如用墨汁作负染色,则荚膜显现更为清楚。
荚膜功能:
①抗吞噬作用:荚膜因其亲水性及其空间占位、屏障作用,可 有效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②粘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间粘链,也可粘附于组织 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 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处于细菌细胞最外层,荚膜犹如盔 甲可有效保护菌体免受或少受多种杀菌、抑菌物质的损伤,如 溶菌酶、补体等。 ④抗干燥作用:荚膜多糖为高度水合分子,含水量在95%以上, 可帮助细菌抵抗干燥对生存的威胁。
强毒、弱毒与无毒菌株之分。
宿主特异性(种别性或专一性) : 即一种病原仅寄生
在某一种或与该种亲缘关系相近的宿主上,除此之外
的其他动物则不能作为它的宿主,例如鰤奔尼登虫专 门寄生在鰤鱼的皮肤上。 宿主特异性(host specificity)的决定因素:由宿主提供
可供寄生物附着和进入细胞的表面分子与受体;真核
地衣
白蚁和鞭毛虫
偏利共生 对其中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关紧要。 如一种色彩鲜艳的双锯鱼常在海葵的触手间游动,受 到海葵的保护,而其他种类的小鱼若靠近海葵,就会 被其触手抓住并被吃掉。 又如鱼用强有力的吸盘吸附在鲨鱼等大型鱼类的体 表,既扩大自身的活动范围,又能分享鲨鱼吃剩的食 物。这种关系对鱼有利,对鲨鱼无害。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荚膜(capsule) :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分类:
荚膜或大荚膜:与细胞壁结合牢固,厚度≥0.2微米的称为 荚膜或大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水产动物病原的检测技术ppt课件
.
52
肉眼可见的沉淀
(沉淀原)(沉淀素)
.
17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
(一)环状沉淀试验
数分钟
已知抗血清+待检抗原
液面交界处,白色环状沉淀
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试验,如细菌血清型鉴定等。
.
18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
(二)琼脂扩散试验
电解质、琼脂扩散
可溶性Ag+相应Ab
白色沉淀线
琼脂扩散:双向、单向 琼脂扩散+电泳技术:
.
48
第二节 PCR技术
二、反应体系和过程
1、PCR反应缓冲液 2、模板DNA 3、引物 4、Taq DNA聚合酶 5、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4×dNTP)
一个循环包括:变性、退火、延伸 一般20-30个循环。
.
49
第二节 PCR技术
PCR扩增结果
M1
2
2000bp
1000bp 750bp 500bp
.
40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
(一)直接法
含未知Ag待检标本(固定在玻片上)+已知荧光Ab→洗去 游离的荧光Ab→干燥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优点:方法简便、特异性高。 缺点:敏感性偏低、如检测多种Ag需制备多种相应的
荧光抗体标记。
.
41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
已知荧光Ab 待检标本(未知Ag)
(若有相应Ag)
对流电泳、火箭电泳、免疫电泳
.
19
第一节 免疫学检测
1、双向琼脂扩散
制成凝胶板——打孔——加入Ag、Ab
《水产动物疾病》课件
ONE
KEEP VIEW
水产动物疾病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水产动物疾病概述 •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 •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方法 •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 • 水产动物疾病案例分析 • 水产动物疾病研究展望
PART 01
水产动物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水产动物疾病是指水生动物在生长、发育、繁殖和苗种培育等各个过程中,由于 受到各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作用,以及动物本身生理失调和遗传特性缺陷 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现象。
02
探索环境因子对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疾病
提供理论依据。
解析水产动物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为免疫预防和治疗提供新
03
思路。
新药研发与疫苗研制
针对新型病原体,开 展高效、低毒、环保 型药物的筛选与研发 。
探索新型疫苗佐剂和 免疫增强剂,提高疫 苗免疫效果和保护率 。
利用基因工程和免疫 学技术,研制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 苗。
通过水体中的病毒粒子感染健康虾,也可通过接触病虾或污染 的工具、饲料传播。
保持水质稳定,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虾体抵抗力。使用抗病毒 药物治疗。
案例三:贝类疾病的防治
总结词
针对贝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进 行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2. 常见疾病及症状
如赤潮、寄生虫感染、细菌性 疾病等。病贝出现异常行为、 生长缓慢、死亡等症状。
鲤春病毒病
由鲤春病毒引起,病鱼 体色发黑,鳍条散开, 腹部膨大,肠道发炎。寄生虫性疾病源自010203
04
小瓜虫病
由小瓜虫寄生引起,病鱼体表 出现小白点,严重时鳞片脱落
第二章水产动物病原学
第二章水产动物病原学第一节病原病毒第二节病原细菌第三节病原真菌第四节病原寄生虫第一节病原病毒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二、病毒的分类三、病毒的增殖四、病毒的致病机理与病毒感染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大小:20-450nm2、形态:球形、杆状、弹状、二是面体3、结构:核酸 RNA or DNA病毒;核衣壳;囊膜二、病毒的分类分类原则:1、病毒的形态、大小2、核衣壳的对称性3、有无病毒包膜4、基因组5、理化特性6、抗原性第一节病原病毒三、病毒的增殖1、吸附、穿入和脱壳2、增殖3、装配和释放四、病毒的致病机理与病毒感染(一)病毒的传播途径1、水平传播:病毒在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通常通过口腔、消化道或皮肤黏膜等进入人体。
2、垂直传播:通过繁殖,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
有?囊膜的病毒抵抗力强:粪-口传播无?囊膜的病毒抵抗力弱:飞沫、血液、唾液、粘液(二)病毒的致病机制1、顿挫感染:流产性感染(abortive infection)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nonpermissive cell)因缺乏病毒复制的酶、能量等,病毒不能存活。
2、溶细胞感染:病毒进入容纳细胞(permissive cell)损伤:阻止细胞大分子合成;改变细胞膜结构;形成包涵体;产生降解酶或毒性蛋白。
3、非溶细胞感染:病毒进入半容纳细胞(semipermissive cell)缺乏足够病毒复制的物质,仅能选择表达病毒的某些基因,不能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
或能产生完整病毒但以出芽、胞吐方式释放病毒不引起细胞溶解-----进入慢性感染。
4、免疫病理作用:变态反应、炎症反应。
(三)病毒的感染类型1、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数日、数周),恢复后不存在病毒。
2、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然后,病毒存在体内数月、数十年,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带毒者。
3、潜伏感染:显性或隐性感然后,病毒潜伏在特定的组织内,常规检测不出,再一定条件下可激活,引起急性感染。
《水产动物病原学》课件
传播方式
分析不同病原体通过直接和 间接途径传播的方式,以及 防控措施。
致病机制
解释病原体是如何侵入寄主 细胞并导致疾病的发生。
水生动物免疫系统
1
特异性免疫
2
详细讨论水生动物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
疫反应和免疫记忆。
3
非特异性免疫
介绍水生动物免疫系统中非特异性免疫 的作用和机制。
免疫细胞
介绍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细胞类型,如巨 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水产动物病原学》PPT 课件
本课程旨在详细介绍水产动物病原体及其相关疾病,包括病原体与寄主的关 系、水生动物免疫系统、细菌性病害、真菌性和原虫性病害以及病害的预防 与控制。
绪论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水产动物病原学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水产养殖业的主 要病原体类型。
病原体与寄主的关系
寄生关系
详细介绍病原体与寄主之间 的互动关系,包括寄主范围 和病原体的适应性。
介绍一些常见的原虫性病害, 如滑体病和脊索动物感染。
防治策略
探讨防治真菌性和原虫性病 害的策略,包括合理用药和 改进养殖环境。
病害的预防与控制
1
疫苗接种
详细介绍水产动物疫苗接种的原理和应用。
2
环境管理
探讨通过优化养殖环境来预防和控制病害的方法。
3
免疫增强技术
分享一些用于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力的技术和方法。
细菌性病害
常见细菌病害
列举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如 细菌性性病和细菌性鳃病。
诊断和预防
有益菌
讨论如何诊断和预防细菌性病害, 包括病原体分离和疫苗接种。
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有益细菌 以及它们对养殖业的作用。
真菌性和原虫性病害
《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二章 第二章 水产动物病原学
就单个细胞而言,其基本形态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三种,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细菌的基本形态
30
第二节 病原细菌
(1)球菌 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按其分裂方向及分裂后的排列情况,
分为: a. 单球菌 b. 双球菌 c. 链球菌 d. 四联球菌 e. 八叠球菌 f. 葡萄球菌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核酸和衣壳蛋白在细胞内组合病 毒核衣壳的过程; (6)释放
病毒装配完毕后释放到细胞外。
21
病毒的复制周期(以DNA病毒为例)
第一节 病原病毒
22
T4噬菌体的生命周期
第一节 病原病毒
T2噬菌体在大 肠杆菌中增殖 的电镜照片
23
五、病毒的病毒感染与致病机理
第一节 病原病毒
病毒感染是指病毒侵入机体、增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 现象,也包括病毒在培养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病变。
免疫病理作用 抗病毒免疫所致的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
27
第二节 病原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重点) 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三、细菌的生长繁殖 四、细菌的致病机理与感染(重点) 五、细菌的生理(*) 六、细菌的鉴定(*) 七、主要的水生动物病原菌(*)
28
第二节 病原细菌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中的一大 类单细胞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20
第一节 病原病毒
(1)吸附 吸附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是病毒与易感细胞表面相应病
毒受体结合的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 (2)穿入
病毒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穿入; (3)脱壳
核酸从病毒衣壳中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脱壳; (4)生物合成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幻灯片
疾病诊断
• 3:疾病诊断方法 • 〔1〕根据病症诊断 • 〔2〕根据病原体诊断 • 〔3〕综合诊断
作业一
• 1疾病检查的一般程序? • 2疾病诊断的方法?正确诊断的意义?
实验二:病毒疫苗土法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土法疫苗免疫的原理,掌握其制备方法和注射 方法〔或了解细菌性灭活疫苗制备的根本过程〕。
• 2.患典型出血病的濒死或刚死不久的草鱼。
• 四、实验药品
• 1.甲醛、生理盐水、70%的酒精;
• 2.青霉素、链霉素、生理盐水、70%的酒精、 50%缓冲甘油、PBS液、Earle培养液。
五、实验内容
• 1.病毒材料收集与保存 • 〔1〕无菌操作收集,病毒不灭活,材料标本不能在太
阳下曝晒,要在阴暗低温处; • 〔2〕用发病早期的鱼〔典型出血病〕,不用已经死亡
2.掌握草鱼出血性病毒疫苗制备〔或组织浆灭活疫苗 制备〕的根本过程。
二、仪器设备
1.解剖工具〔剪刀、镊子〕、台秤〔天平〕、组织打 浆机或匀浆机〔或研钵〕、水浴锅、温度计、注射 器、量筒、三角锥瓶、漏斗、水壶;
2.剪刀、天平、蔡氏过滤器、塑料微型滤器、冰箱、 液氮罐、离心机。
• 三、实验材料
• 1.患草鱼三大病〔赤皮、肠炎、烂鳃病〕的草 鱼,最好是三大病并发的濒死或刚死不久的草 鱼;
的鱼,用水冲洗体表,再用70%的酒精消毒体表,然 后才取出肌肉、内脏,随即放入50%缓冲甘油内保存, 写好标签〔地点、寄主、日期〕,野外收集最好用冰 壶带回,保存在-20℃或5℃冰箱内。
2.活苗的制备
• 无菌操作取出病灶〔肌肉、内脏组织〕, 称重后剪碎,加10倍无菌生理盐水,匀 浆,3000~3500转/分低温离心30分钟, 取上清液,加青霉素1000IU/mL,链霉 素1000μg/mL,混匀,再在4℃下过夜 除菌后即为病毒悬液。
《水产动物病原学》PPT课件
医学PPT
6
第一节 病原病毒
3.非溶细胞感染:被感染的细胞多为半容纳细胞。该类 细胞缺乏足够的物质支持病毒完成复制周期,仅能选 择性表达某些病毒基因,不能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 出现细胞转化或潜伏感染。有些病毒虽能引起持续性、 生产性感染,产生完整的子代病毒,但由于通过出芽 或胞吐方式释放病毒,不引起细胞的溶解,表现为慢 性病毒感染。
细菌的形态基本上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球状的细菌称为球 菌(coccus),根据其相互联结的形式又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 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杆状的细菌称为杆 菌(bacillus),常有短杆状、棒杆状、梭状、分枝状。螺旋状的细 菌称为螺旋菌(spiril1a),包括菌体有一弯曲,呈逗点状或香蕉状 的弧菌(vibrio)、菌体有数个弯曲的螺菌(spirillum)和呈多个螺旋 形的螺旋体(spirochaeta)。
病毒颗粒20面体对称,无囊膜,表面无突起,无双 层衣壳。核酸为双链RNA。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
医学PPT
21
患病症状:
医学PPT
22
第二节 病原细菌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的原核微生物, 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并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大小通常以微米(µm)作为计量单 位,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 绝大多数细菌直径为0.2~2µm,长度为2~8µm。细菌的大小 因生长繁殖的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也可受环境条件影响而改变。
医学PPT
24
第二节 病原细菌
2.细胞膜(cytolasmic membrane) 又称为胞质膜 (plasma membrane或cell membrane),位于细胞壁 内侧,双层膜结构,直接包裹细胞质,厚5~10nm, 化学组成主要为磷脂和蛋白质,不含固醇类物质。细 菌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控制营养物质及代谢 产物进出细胞;是合成细胞壁组分和胞膜磷脂的重要 场所;参与呼吸过程,与能量的产生、储存和利用有 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病原病毒
(三)病毒的感染类型 隐性病毒感染:表示感染组织未受损害,病毒在到达靶细胞前,感 染已被控制,或轻微组织损伤不影响正常功能。 显性感染:有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后者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 染和慢发病毒感染。 1.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机
第一节 病原病毒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感染细胞: 1.顿挫感染:亦称流产型感染,病毒进入非容纳细胞,由
于该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酶或能量等必要条件,致使 病毒不能合成自身成分,或虽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但 不能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2.溶细胞感染:溶细胞感染指病毒感染容纳细胞后,细胞 提供病毒生物合成的酶、能量等必要条件,支持病毒复制, 从而以下列方式损伤细胞功能:①阻止细胞大分子合成; ②改变细胞膜的结构;③形成包涵体;④产生降解性酶或 毒性蛋白。
第一节 病原病毒
3.非溶细胞感染:被感染的细胞多为半容纳细胞。该类细 胞缺乏足够的物质支持病毒完成复制周期,仅能选择性表 达某些病毒基因,不能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出现细胞转 化或潜伏感染。有些病毒虽能引起持续性、生产性感染, 产生完整的子代病毒,但由于通过出芽或胞吐方式释放病 毒,不引起细胞的溶解,表现为慢性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原病毒
二、病毒的致病机理与病毒感染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 无包膜病毒:粪—口途径 有包膜病毒:主要通过飞沫、血液、唾液、粘液等传播 病毒的传播方式: • 水平传播:指病毒在群体的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通常是
通过口腔、消化道或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机体。 • 垂直传播:指通过繁殖、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
•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二类传染病 •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病毒(VHSV):二类传染病 •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三类传染病
患病症状: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第一节 病原病毒
(五)呼肠孤病毒科(Reovirus):
病毒颗粒呈球形,有两层衣壳,内衣壳结构稳定, 20面体对称。病毒核酸为双链RNA。无囊膜。
病毒感染( 小结)
隐性感染
病毒感染
急性感染
显性感染
慢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原病毒
三、常见病原病毒的种类
(一)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多层衣壳,呈20面体对称, 衣壳外有囊膜。病毒核酸为双链DNA。 • 鲤疱疹病毒
患病症状:
鲤痘疮病
第一节 病原病毒
• (二)病毒的结构 病毒粒子(virion)由核酸和蛋白衣壳(capsid)构成核衣壳 (nucleocapsid)组成,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有包膜(envelope)。
• 一种病毒的粒子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除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 基因组为二倍体外,其他病毒的基因都是单倍体。病毒的核酸主要是4种类型, 即单链DNA(ssDNA)、双链DNA(dsDNA)、单链RNA(ssRNA)和双链RNA(dsRNA)。
(二)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 病毒颗粒呈球形,呈20面体对称,核酸为双链 • DNA。有些病毒有囊膜。(由于 虹彩病毒在感染的昆虫幼虫体内或在纯化浓缩 的病毒沉淀物中,病毒粒子呈周期性间隔的异 常整齐排列,形成晶格平面并互相重叠,当有 斜射光线照射时呈现蓝色或紫色虹彩,故名虹 彩病毒(Iridos希腊字,意指希腊神话中为诸神 报信的虹彩女神)
第二章 水产动物病原 学
第一节 病原病毒
•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颗粒很小,大多数比细菌小得多,能通过细 菌滤器。用以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为纳米(nanometer,nm)。不同病毒的粒子 大小差别很大,小型病毒直径只有20nm左右,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而大型病毒可达300~450nm,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即可看到。病毒颗粒的形状 有球形、杆状、弹状、二十面体等
•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大小通常以微米(µm)作为计量 单位,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 绝大多数细菌直径为0.2~2µm,长度为2~8µm。细菌的大小因生 长繁殖的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也可受环境条件影响而改变。
• 细菌的形态基本上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球状的细菌称为球 菌(coccus),根据其相互联结的形式又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 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杆状的细菌称为杆 菌(bacillus),常有短杆状、棒杆状、梭状、分枝状。螺旋状的 细菌称为螺旋菌(spiril1a),包括菌体有一弯曲,呈逗点状或香 蕉状的弧菌(vibrio)、菌体有数个弯曲的螺菌(spirillum)和呈多 个螺旋形的螺旋体(spirochaeta)。
• 淋巴囊肿病毒(LCDV)
患病症状:
牙鲆
患病症状:
许氏平鲉 鲈鱼
第一节 病原病毒
(三)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 病毒的核衣壳均呈杆状,为螺旋对称。 病毒核酸为双链DNA。
• 对虾杆状病毒(BP):二类传染病
第一节 病原病毒
(四)弹状病毒科(Rhabodovindae):
本科病毒为圆筒状,一端圆,另一端平,形如子弹。 有囊膜,囊膜上密布有病毒特异的囊膜突起。病毒 核酸为单链负股RNA。
• 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
患病症状:
第一节 病原病毒
(六)双RNA病毒科(Birnavidae) :
病毒颗粒20面体对称,无囊膜,表面无突起,无双 层衣壳。核酸为双链RNA。 •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
患病症状:
第二节 病原细菌
•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细菌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的原核微生物, 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并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体不再存在病毒。 2.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
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临床症状轻微或为无 症状携带者。 3.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潜伏在特定组织或 细胞内,但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用常规法不能分离出病毒,但 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急性发作。 4.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由于通过出芽或胞吐方式释放病毒, 不引起细胞的溶解。潜伏期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且一旦症状出现, 病情逐渐加剧直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