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02ba9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e.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河流阶地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布特点,结合实例进行流地貌现象,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强调河流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4.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掌握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4.1.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4.1.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a392e0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a.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二、课标解读课标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标分析:通过对比两版课标要求可以发现,相较于实验版的课标,2017 年版的更强调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观念,要求学生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这意味着对地理的教学和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对地理现象,影响因素等的简单分析和解释,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较多包括“河谷的演变”、“冲积平原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三个部分,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范畴。
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学情,我将“河谷的演变”和“冲积平原的形成”合为一个部分,本节课主要是对第一部分内容的探究,学习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对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容的延伸,同时为后续学习“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针对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及成因,并通过读“河谷的演变示意图”,学会判断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明确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通过读“冲积平原的组成示意图”掌握冲击平原的三种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理解并区分河流凹岸和凸岸(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分析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之间的相互影响,树立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成因;河谷、冲积平原的类型;河流凹凸岸的判别。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人教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d59ae1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e.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能够分析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3.能够掌握河流地貌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3.河流地貌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2.掌握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内容】一、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1.河流流域的概念和特征。
2.河流地貌的分类和特征。
3.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1.河流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2.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三、河流地貌对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1.河流地貌与水文循环的关系。
2.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示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态、形成过程及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
二、知识传递(25分钟):1.河流流域的概念和特征。
教师介绍河流流域的概念、特征及其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2.河流地貌的分类和特征。
教师介绍河流地貌的分类及其特征,让学生掌握其形态、地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探究实验(4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探究,例如使用室内沙盘模拟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四、讨论总结(20分钟):1.河流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河流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2.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总结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河流地貌与水文循环的关系。
教师讲解河流地貌对水循环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水文循环的基本知识。
2.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师讲解河流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7aa85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7.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2. 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各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侵蚀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 河流搬运作用: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过程,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河流搬运现象。
3. 河流沉积作用:阐述河流沉积作用的机制,分析沉积物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4. 河流地貌类型:介绍常见的河流地貌类型,如河谷、峡谷、三角洲等,并通过图片进行展示。
5.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解释地貌形成与地质作用的关联。
6. 河流地貌的实际应用:探讨河流地貌在水利工程、土地利用、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7. 河流地貌的观察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描述河流地貌,提高学生的实地观察能力。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47d73a9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d.png)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育1.1 河流地貌的概念与特点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总结河流地貌的特点1.2 河流侵蚀作用介绍河流侵蚀的原理讲解河流侵蚀对地貌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河流侵蚀的特点1.3 河流搬运作用阐述河流搬运的机制讲解河流搬运对地貌的影响分析不同物质条件下河流搬运的特点第二章:河流地貌的类型与识别2.1 河谷地貌介绍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讲解河谷地貌的类型及特点分析不同河谷地貌的识别方法2.2 峡谷地貌阐述峡谷地貌的形成原因讲解峡谷地貌的类型及特点分析不同峡谷地貌的识别方法2.3 三角洲地貌介绍三角洲地貌的形成过程讲解三角洲地貌的类型及特点分析不同三角洲地貌的识别方法第三章:河流地貌的观测与研究3.1 河流地貌观测方法讲解河流地貌观测的基本方法介绍现代技术在河流地貌观测中的应用分析不同观测方法在河流地貌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3.2 河流地貌野外调查与采样阐述河流地貌野外调查的目的与方法讲解河流地貌采样技术及数据分析分析野外调查与采样在河流地貌研究中的重要性3.3 河流地貌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河流地貌案例分析案例中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总结案例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启示第四章: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关系4.1 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过程的影响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地貌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影响的利与弊4.2 河流地貌与工程建设介绍河流地貌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工程建设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及对策讨论工程建设中河流地貌保护的重要性4.3 河流地貌与水资源利用阐述河流地貌在水资源利用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河流地貌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及对策讨论水资源利用中河流地貌保护的重要性第五章:河流地貌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展望5.1 河流地貌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介绍河流地貌研究的前沿理论阐述河流地貌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应用分析新理论、新方法对河流地貌研究的推动作用5.2 气候变化对河流地貌的影响讲解气候变化对河流地貌的影响机制分析气候变化对河流地貌的潜在影响讨论气候变化背景下河流地貌研究的重点与挑战5.3 河流地貌研究的未来展望总结河流地貌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河流地貌研究在未来的应用领域展望河流地貌研究的前景与挑战第六章:河流地貌与生态环境6.1 河流地貌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讲解河流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生态环境特点讨论河流地貌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6.2 河流地貌与生物群落介绍河流地貌对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阐述不同河流地貌区域生物群落的差异分析河流地貌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6.3 河流地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讲解河流地貌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分析河流地貌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讨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河流地貌的重要性第七章:河流地貌与旅游资源开发7.1 河流地貌与旅游资源的关联阐述河流地貌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分析不同河流地貌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价值讨论河流地貌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7.2 河流地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介绍河流地貌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与策略分析河流地貌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讨论河流地貌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途径7.3 河流地貌旅游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河流地貌旅游案例分析案例中河流地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总结案例对河流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第八章:河流地貌教育与公众参与8.1 河流地貌教育的意义与方法讲解河流地貌教育的重要性介绍河流地貌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分析河流地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8.2 河流地貌教育实践活动阐述河流地貌教育实践活动的类型与组织分析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讨论河流地貌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8.3 公众参与河流地貌保护介绍公众参与河流地貌保护的方式与途径分析公众参与在河流地貌保护中的作用讨论提高公众参与度的策略与方法第九章:河流地貌研究案例分析9.1 国内外典型河流地貌研究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河流地貌研究案例分析案例中河流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总结案例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启示与借鉴意义9.2 河流地貌研究案例分析方法介绍河流地貌研究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步骤讲解案例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案例分析在河流地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9.3 河流地貌研究案例数据库建设阐述河流地貌研究案例数据库的意义与目的介绍数据库建设的技术与方法讨论数据库在河流地貌研究中的作用与前景第十章:河流地貌研究展望与挑战10.1 河流地貌研究的新方向总结河流地貌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新方向分析新方向研究的意义与挑战展望河流地貌研究的未来前景10.2 跨学科研究在河流地貌中的应用介绍跨学科研究在河流地貌中的重要性阐述跨学科研究方法在河流地貌中的应用讨论跨学科研究对河流地貌研究的推动作用10.3 河流地貌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河流地貌研究面临的挑战讲解应对挑战的策略与对策讨论河流地貌研究在应对挑战中的发展路径重点解析本教案以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为主题,涵盖了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育、类型与识别、观测与研究、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关系、河流地貌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展望等内容。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e688a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e.png)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表面的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育规律,分析形成原因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参观掌握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并了解河流地貌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演变历史,加强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点3.河流地貌的实地观测和分析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通过积极、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中的河流地貌进行认识,开启学生的地理双眼,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
3.2 新课讲解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河流地貌是以河流为主体的地形地貌•主要类型有河流冲积平原、河流剖切谷地、河流峡谷和河流三角洲等几种基本类型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点河流是在地壳中水文环境下形成的,在各种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下地貌过程和演化过程都会有所不同。
主要为下面四种:•冲积平原是由河流在其下游平原区冲积而成的地形类型。
•剖切谷地是河流在其中上游段长期抬升,侵蚀作用比贮存作用强烈的地形类型。
•峡谷是由河流在其中下游段线性地穿切而成的狭长地形类型。
•三角洲是由河流冲积到海、湖、库中而形成的三角形地形。
3.河流地貌的实地观测和分析在实地观察和分析中,主要应注重以下几点:•着重解决河流地貌的历史发展和地形条件问题•地形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测试样本数据的精确记录和处理•解决方案:在领队带领下,办好现场调查观察前期的准备工作,建议由地质学、生物学和气象学等学科教师组成小组统一组织实地观察行动3.3 总结反思在本节地理学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反思:•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让每位同学都能够熟悉掌握河流地貌基本概念和类型,以及河流地貌形成的机制和特点•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地理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听说表现;2.学生本节课认知水平的提升;3.学生在实地观察探究中的积极性和表现。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79b8c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b.png)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a3249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b.png)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的魅力。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
(3)如何将河流地貌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河流会形成峡谷?”“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等。
3.实地考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了解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求:拍摄照片,记录考察过程,撰写考察报告,不少于800字。
4.小组讨论: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形成书面报告,不少于1000字。
5.创作展示: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份关于河流地貌的手抄报或PPT,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风光和地理意义。
5.学生在团队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及主要类型;
(2)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3)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2f381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11.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掌握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4.能够分析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2.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难点1.掌握河流地貌间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2.分析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4.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河流地貌间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2.视频教学:利用视频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2.河流发育需要的主要条件。
学习方法1.课件讲解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态及其分布,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河流发育需要的主要环境条件;3.学习方法:–课件讲解;–小组讨论;4.拓展:学生查找资料并作报告,介绍全球主要的河流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2.河流垂直侵蚀和水平侵蚀的关系。
学习方法1.视频教学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河流垂直侵蚀和水平侵蚀的关系;3.学习方法:–视频教学;–小组讨论。
4.拓展: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第三课时: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代表河流地貌类型的河流及其分布区域。
学习方法1.案例分析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及其分布,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案例分析:代表河流地貌类型的河流及其分布区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9afccd0722192e4436f67d.png)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德育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知识讲解,第2课时知识归纳与技巧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
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1、分类: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
[播放幻灯片2] [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
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c822f0b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b.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河流侵蚀地貌和堆集地貌的特征,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对地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河流侵蚀地貌和堆集地貌的典型实例,分析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地图、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文献资料、视频素材。
3. 安排教学环境:保持教室整洁,安置适当的地理学习氛围。
4. 安排学生预习:提前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了解。
高中地理课程《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2. 掌握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2.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形成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实验或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同时,简要介绍河流地貌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d03a8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9.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2. 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3. 河流搬运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4. 河流沉积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5. 我国典型河流地貌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阐述河流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
3. 分析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4. 分析河流搬运作用:讲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搬运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5. 分析河流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6. 案例分析: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7.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表现。
8.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0.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2359276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c.png)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基本地质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2. 难点:河流地貌的实际应用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2. 利用图表、案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料。
2. 安排实地考察河流地貌的机会,如河流峡谷、瀑布等。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重点介绍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 第二节:河流地貌的特点分析河流地貌的基本特点,如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点。
3. 第三节:河流的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流水侵蚀、冰川侵蚀等。
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侵蚀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重要性。
4. 第四节:河流的搬运作用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基本过程,包括悬浮搬运、推移搬运等。
分析不同搬运方式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5. 第五节:河流的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悬浮沉积、推移沉积等。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教案编写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节:河流地貌的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河流地貌实例,如尼罗河的峡谷、亚马逊河流的三角洲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7. 第七节: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探讨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农业、城市规划、水利工程等方面。
分析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改变和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8. 第八节:河流地貌的观察与研究方法介绍河流地貌观察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地面测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a5964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7.png)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章节。
2.教具:地形图、河流地貌模型、PPT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如长江、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河流地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
(2)讲解河流地貌的分类,如河流阶地、河流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1)利用河流地貌模型,演示河流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
(2)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如初期侵蚀阶段、中期拓宽阶段、晚期堆积阶段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1)分析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讲解人为因素,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以某地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该地区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绘制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
2.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可能未能充分展开,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张地形图,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学生:“这里有一个河流三角洲,那里有一个河流阶地。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bb84b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3.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
2.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3.了解世界和我国的典型河流地貌。
二、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
2.河流地貌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
1.世界和我国的典型河流地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引入
1.引入讲解河流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引入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二节: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
1.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
2.探讨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要素,如流域、河道、河岸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特征,如峡谷、冲积平原、洼地等。
第四节:世界和我国的典型河流地貌
1.分析国际上典型河流地貌;
2.分析我国典型河流地貌。
第五节:综合演练
1.分组讨论,选取一条河流,分析其地貌特征和发育过程;
2.汇报分析结果,与其他组交流分享。
第六节:总结
1.总结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
2.总结河流地貌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3.总结世界和我国的典型河流地貌。
五、教学评估
1.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
2.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3.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典型河流地貌;
4.学生能够分析一条河流的地貌特征和发育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及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及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38a992647d27284a73516b.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及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共包含两个框题的内容,本次说课节选其中第一框题。
河流作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示法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学习,培养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二、说学情1.知识基础:初中学习2.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外出旅游3.不足:理性分析能力、整体认识不足三、说教法学法教法:讲授、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时政视频,鲜活导入撒贝宁《绿水青山看中国》的视频。
强烈的视觉冲击、契合主题吸引学生。
环节二:讲授新课(一)游长江解侵蚀地貌展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长江三峡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地理自习室”,3分钟,自习河流侵蚀地貌概念及阶段划分。
新课标要求重视自主学习。
不同阶段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师播放微课,同桌合作展示学习成果。
初期:下蚀和溯源侵蚀,V形河谷;中期:侧蚀,河道弯曲,凹凸岸;成熟期:侧蚀,宽而浅的槽型。
针对凹凸岸,引导学生上台绘图强化。
微课教学,避免枯燥知识讲解;难点知识针对性突破。
(二)游黄河析堆积地貌展示示意图,学生上台找到堆积地貌类型及发育位置。
三种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发放“资料礼包”。
第一小组:借助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模拟洪积-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第二小组:运用动画介绍河漫滩平原形成过程;第三小组:根据黄河三角洲卫星照片,分析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
通过讨论分析,转化成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体系,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实验法别出心裁,锻炼动手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结束河流地貌学习之旅,学生代表做总结性发言。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e547615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9.png)
一、教案主题: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二、教学目标:1. 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2. 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3. 能够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分布规律;2.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河流地貌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案例及图片;2. 学生准备:预习新人教版必修地理教材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图片,引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提问学生对河流地貌的了解。
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介绍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重点讲解外力作用中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如河谷、峡谷、冲积扇、三角洲等。
3. 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详细讲解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原理及过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4. 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分析河流地貌的分布规律,与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条件。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分布规律,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案主题: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续)七、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并解释其形成机制;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实证分析和批判性思维;4.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226b21a32d7375a417801e.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知识讲解,第2课时知识归纳与技巧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
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
【播放幻灯片2】【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724e5c5cf524ccbff0218455.png)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与技能】
1、识记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
3、识记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理解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
2、让学生了解河流的对聚落的影响
【情感与方法】
使学生知道河流地貌的形成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
【教学知识点梳理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的侵蚀地貌
2.河流的堆积地貌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沿河流两岸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
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
成沿海
岸聚落带
2.两河交汇的城市有哪些?
【要点名师讲解】
1.河流地貌的分布示意图
2.怎样分析河流两岸的侵蚀和堆积?
提示:(1)若河道平直时要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若河道弯曲时,此时主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4.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原因从哪些方面分析?
提示:上游由于土地、植被、人为等原因造成的河流含沙量大小;入海口的地形、流速;海水顶托作用等。
5.平原按成因分类一般有哪几种?
提示:以河流冲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洪积作用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断裂陷落和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如渭河平原;冰川堆积形成的平原等。
6.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7.
8.
(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河流地貌及对聚落的影响
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930a43767f5acfa1c7cd97.png)
(3)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 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 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 组成可能是( A.黏土 B.粉砂 C.砾石 D.砾石 ) 砾石 黏土 粉砂 黏土 粉砂 砾石 黏土 粉砂
(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组成 部分
分布 位置
形成
地貌特点
水流流出山口,流速变慢, 以山口为 洪积 平原 河流搬运物质在山麓地带堆 顶点呈扇 山前 积形成洪积扇,洪积扇不断 形,堆积 扩大而彼此相互联合,就形 物颗粒由 成广阔的洪积平原 粗变细
组成 部分
分布 位置
形成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
地貌特点
河流 河漫滩
积体,露出水面形成河漫
答案
5.D
6.A
解析
本题组考查河流地貌的判断及应用。a位于河流
上游,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应与剖面②连线;b 位于河流中游,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两岸的侵蚀作用加 强,剖面应与③连线;c位于下游,以向两岸的侵蚀作用为 主,剖面应与①相连。
重难疑点探究
知识点1
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发育与特征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 蚀地貌。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当沟 谷深切至地下水获取稳定的补给水源时,沟谷就成了河谷。 河谷的发育过程和特征如下所示:
①图a——发育初期的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 ②图b——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流更加弯 曲。 ③图c——成熟期的河谷,横剖面呈“U形”。
解析
该图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区,河流为季节性河流。
第(1)题中的四种流水堆积地貌形成于河流的不同部位,在山 麓地带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 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由于洪积扇、冲积扇分布于山 前、河漫滩平原沿河流两岸发育,所以山区的聚落形成明显 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三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
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
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生:“V”字形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江如奔马,舟若飞箭。
请大家思考: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
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
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
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图片和材料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师:说得很好。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生:属于侧蚀。
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师:不错。
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师: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
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
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生:B点。
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师:分析得很好!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地进行,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生:出现连续的河湾。
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
师: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
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师:不错。
我们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才学的内容掌握得如何?(P84活动)(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有关图片)(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
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
课后习题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教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
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
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
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
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
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
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
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
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
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二)河流堆积地貌1.河漫滩平原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2.洪积──冲积平原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
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3.三角洲平原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
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